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9|回复: 0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散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5 11: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散记

2005年11月11日
来源:贵港文化网   
作者:李柱南
点击数:2979

  《辞源·客家》载:“汉末建安(公元196年)至西晋永嘉年(公元307年)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公元1126-1127年)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尤以粤省为多,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广东通志·舆地》引《长宁县志》载:“相传建邑时(长宁县,明置,今广东新丰县),自福建来此者曰客家。”又引《永安县志》(永安县,明置,今广西蒙山县)载:“有自江闽湘惠迁至者,名曰客家。”这就是我国南方各省区客家的来源,始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客家人何时开始迁入贵港市?清光绪和民国《贵县志·姓氏》如此记述:“《梁志》云,贵县土著惟农、黄、覃、邬、韦各姓,余俱外来占籍,概称为土人。而于粤东惠潮嘉迁来者均谓之来人,即客人,以其离故土而不变乡音也。今征诸各姓谱系,则黄、覃等姓亦多外来,非皆土著。如:思龙东堂村黄姓,则自宋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徙自粤东上,石龙黄、覃、韦三姓,则概于明代迁自闽粤。”这段文字不仅表明贵港市的客家人于何地而来,而且表明于何时而来,与各地客家姓氏族谱的记载基本相符,也与《辞源》、《广东通志》的记载大体相同。

  由于客家人原来都是中原地区的汉人,因而在文化属性的划分,客家文化仍属于中原的汉文化。虽然客家人后来与土著人杂居,通商通婚越来越多,受到南方“百越文化”一定的影响,但是客家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甚至反过来影响土著人,融化和同化了“百越文化”,巩固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在口头语言表达上,客家人“以其离故土而不变乡音”著称。贵港市的客家人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客家话很值钱,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可想而知,客家人对自己的语言是何等执著。《贵县志·方言》载:“客话(俗称‘麻介’,意为‘什么’、‘干什么’都说‘麻介’)之中仍有区别,就桥圩而论,则有潮州音、梅县音、郁林音、河源音之分。”有此可见,客家人的乡音不变,无论迁徙到那里,还是坚持说自己的话。正是因为这样,客家话形成了一种较大的语系,具有较强的语言特色,在国内外比较流通,被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普通话”,不亚于粤语。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播客家话新闻节目,把客家话推向世界,就是其中一例。

  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当中,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文化底蕴较深,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质也较高。在乡村,他们祖祖辈辈都喜欢居住山地,施展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工作和生产技术,造田造地,植树造林,大兴农牧,努力寻求发展的空间,营造美好的家园,开拓创新精神较强;他们喜欢分散居住,自力更生,以培养子孙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达到发愤图强的目的。在城镇,客家的能工巧匠众多,有建筑的、修理的、教学的、开车的、开船的、看病的、卖药的、开店的、摆摊的,乃至理发的,几乎应有尽有,形成庞大的客家商网和客家群体。在人际交往之中,客家人和睦团结、热情大方、讲究穿戴,注重礼节,比较文明得体。可以这么说,无论那个方面都渗透着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先进性还集中体现在一大批杰出的客家代表人物身上,他们犹如日月星辰,熠熠生辉,鲜艳夺目。中国革命的领袖洪秀全、孙中山、叶剑英等,据说都是客家人,令客家人引以为荣,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岸,原名杨善安,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大南村人,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贵县县委书记、广西省特委巡视员、省特委委员;1936年11月7日在贵县三里罗村主持召开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选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解放战争中参加淮海战役,任毫州地区战勤部副司令;1949年任中原临时政府秘书处副处长;全国解放后任中共广西省委组织部长、局长、厅长和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等职。陈岸在贵港市的客家人之中,也是一位叱咤风云、久经考验、出类拔萃的代表。

  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多彩,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歌、生活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全面反映了客家人有史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客家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1985年至1990年,全国开展民间文学集成的收集、编纂、出版工作,贵县收集到民间歌谣一万多首,其中客家山歌占一半。这些歌谣继承了我国汉族古典诗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优美动听,非常精彩。

  “赋”之歌如:“辣椒有人讲不辣,甘蔗有人说不甜。世上东西都一样,有人说好有人嫌。”辣椒和甘蔗是客家人普遍栽种的农作物,这首歌抓住人们对辣椒、甘蔗味道两种不同的态度,深刻反映人们对社会每一种事物,甚至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只有正确对待才好。
  文如:“倒泻水,人就声传倒泻油。隔壁共妹讲句话,人就声传共枕头。”倒泻水是很平常的事,而倒泻油就不平常了,把倒泻水说为倒泻油,把阿哥与阿妹隔墙讲话说为二人同枕共睡,实在是无中生有。这首歌运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表示对故意造谣中伤、含血喷人的行为深恶痛绝。这些歌“敷陈其事而直言”,“赋”的特点很明显。

  “比”之歌如:“米箕筛米在箕心,为人处世要真心。莫学米箕千只眼,要学芭蕉一条心。”米箕是客家人的竹制用具,能把谷壳、碎糠筛掉,留下米来。此歌借用米箕和芭蕉的不同特点进行鲜明的对比,教育人们待人处事要诚心诚意,不要三心两意,朝秦暮楚。又如:“日晒苦瓜苦连连,没有盐油煮不甜。一世做人无日好,猪胆擦头苦到天。”苦瓜生来就是苦的,日晒的苦瓜就更苦了。猪胆也是苦的,比苦瓜还要苦。此歌用苦上加苦来形容从前客家人的生活极端痛苦,十分贴切。再如:“哥铲草皮妹烧灰,草灰不怕大风吹。大风吹得草灰走,吹来吹去又成堆。”这是比喻男女爱情坚定不移的歌,确实形象生动。这类“比方于物”的歌,显然属“比”。

  “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词,借物抒情。如:“瘦地菜,怎得移到肥地栽?梅子放到瓮里腌,几时熟身我出来?”这首歌就是先唱瘦地菜和腌梅子的求生欲望,再道出从前客家人在艰难困苦中的生活情景。又如:“日头落岭半山阴,葫芦落水半边沉。要沉就要沉到底,莫浮半边惹酸心。”
这首歌也是先唱夕阳西下,葫芦沉水的情景,再引出往昔客家人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迫切希望翻身解放的心情。

  在继承“赋、比、兴”传统手法的基础上,贵港市的客家人还运用独特的关语和谐音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无数喜闻乐听的山歌。

  顾名思义,关语就是双关语,话中有话,谐音就是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或字音,均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思,只是藏而不露,诙谐含蓄。如:“落雨时天织席卖,交关实是(市)为无晴(情)。半夜阉猪割错脏,暗处断肠心里惊。”这首歌表达一对夫妻已经完全没有感情了,心里万分绝望和害怕,所以用“落雨”关住“无晴(情)”,“织席”关住“交关”(“关”是草席,席用席草织成,“交关”是要紧、厉害的意思),“卖”关住“是”(市、市场)。交关到什么程度呢?下两句用“半夜阉猪”关注“暗处断肠”来表达,使上两句的意思更加明确。又如:“天旱藕塘栽蕉木,连晴(情)之后不生梳(疏)。岭顶耙平作秧地,有心种好个田禾。”这里的天旱是指连续无雨的晴天,“晴”指“情”,“梳”指“疏”,“禾”指“和”,和好和合的意思。这些关语和谐音,本地人一听就懂,因而很有地方特色。

  从客家山歌发展成为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剧,是客家文化的一大进步。据说自元明杂剧盛行之后,客家人也创造了客家戏。1959年,贵县木格公社创作了客家山歌剧《剪红带》,首次进京参加全国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会演,一举成名,标新立异。七十年代初期,木格公社又创作了反映移风易俗的客家话表演唱《桂花大破迎亲宴》参加玉林地区文艺会演,获得好评。1983年,贵县大圩镇创作客家师剧《回娘家》参加玉林地区农村文艺会演获二等奖。1990年,木格镇创作了宣传计划生育的客家话山歌剧《老牛筋过生日》参加广西群众文艺会演获优秀奖(入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广西群众文艺会演优秀节目选《杰作》)

  1997年,桥圩镇创作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客家话表演唱《五个老太婆庆回归》参加广西老年人文艺会演获二等奖。近年来,客家话戏剧、小品、曲艺、音乐的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标志客家文化兴旺发达,已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客家人具有优良的传统,客家文化具有很大的魅力。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有客家文化闪闪发光的一页。

来源:http://www.ggwhw.com.cn/Html/yanjiu/xywhyj/2005/11-11/0819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6 20: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