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25|回复: 16

梅县水车窑-唐代广东陶瓷的至高水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8 15: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梅县水车窑了解不多,央视梅州“寻宝”节目,才让人了解到梅州陶瓷历史与梅州古瓷的地位




央视“寻宝”节目选出梅州“民间国宝”唐代水车窑四系罐夺魁
mz114.net 2008年10月1日 来源:梅州日报 作者:梅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李锦让 肖根平 通讯员陈兴城)昨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社科联、市民间收藏家协会承办的“2008中央电视台CCTV‘寻宝’走进梅州”复选录播活动在梅城举行。我市魏菊花小姐收藏的唐代水车窑四系罐从100多件进入复选的宝物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梅州“民间国宝”。

    副市长郑少伟,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主编方书华,市社科联、市民间收藏家协会负责人以及进入复选的藏家和嘉宾代表参加了复选现场活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进入复选现场的藏家们满心欢喜,在家人或朋友的陪同下,携带心爱的宝物,守候着专家们的鉴定结果。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瓷器专家王春城,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青铜器专家王立军,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杂项专家张淑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等专家组成员,对进入复选的100多件涉及陶瓷、书画、青铜器、杂项共计四大类民间宝物逐项进行鉴定。经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评审,选出了4件候选“民间国宝”进入“评审团评判”阶段。最终,由国家级专家、当地收藏名家和社会名流组成的评审团对4件候选“民间国宝”进行评审,一致认为,唐代水车窑四系罐在4件候选宝物中最能代表梅州的经济文化特色,同时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一定的文物价值,达到了评选梅州“民间国宝”的标准。郑少伟宣布唐代水车窑四系罐获选梅州“民间国宝”。



    图为从100多件复选宝物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梅州“民间国宝”的唐代水车窑四系罐。

    据评审团专家鉴定,获选的梅州“民间国宝”——唐代水车窑四系罐有1000多年历史,器型硕大,釉色莹润,是水车窑青瓷的代表作,也是梅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交融一体的有力见证。

    据悉,CCTV《“寻宝”走进梅州》节目长六十分钟,将于10月份在CCTV—2黄金时段首播,并在当周重播两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5: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水车窑(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水车窑(图)

五代 水车窑青瓷六系罐
说明:一九五四年广东省番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高19.5厘米 口径7.5厘米 底径8.2厘米
  圆口,直唇,丰肩,深腹,肩腹无明显分界,腹壁向下斜收,平底,矮圈足微侈。肩部有扁形桥式系耳六个,耳上饰凹缕两道。口上有盖,盖圆形,直沿与器扣合,顶微弧,中央有二菌状钮。器表施青色釉,釉色青灰,有流釉现象,足无釉露胎,质较硬,器型较高,沿袭晋代四系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水车窑(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水车窑(图)

梅县水车窑与长沙窑对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水车窑(图)



[ 本帖最后由 adg 于 2008-10-8 16:2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撩开水车窑的面纱



位于梅江中上游的梅县水车镇,一个中国地图上找不到标记的小地方。然而,谁也未曾料想到,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小地方,演绎了唐代广东青瓷、外销瓷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史话。

这段没有文字记载的史话是怎样解读出来的?梅县水车窑神秘的面纱又是怎样撩开的?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轻轻的倒拨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畲江镇一位二十刚出头的热血青年——吴小奎,竟然迷上了当时被村民视为“不祥之物”的出土瓷器。他把村民们挖取古墓砖块用于建“公厕”和建生产队集体猪圈而丢弃的墓中之物,偷偷拣回家中,为了创根问底这些精美的陶瓷陪葬品出自何处,他又沿着梅江河岸寻找烧窑的遗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竟然找到了水车镇瓦坑口古窑址,发现这里的遗存的陶瓷碎片与畲江古墓中出土的陶瓷器物能对上号。当时,他对这些陶瓷的名称及制作年代茫然无知,只知道是文物。于是,他把发现文物的消息告诉了梅县博物馆,并投稿广东农民报。但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也许这块石头的份量太轻,抑或是“史无前例”的风暴还未结束,专家们兴许大部分还在“五·七”干校劳动,谁来受理这事呢?

这一发现未被重视不要紧,但却难倒了国内不少古陶瓷专家。约五、六个年头过后,首届国际古外销陶瓷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在上海召开,这也是中国新的政治春天到来的第一次考古研究盛会。会间,泰国专家带来9块中国外销瓷瓷片,其中有2块很精美的碗片,器通身满釉而又有三块垫痕的典型特点,然与中国许多窑口对不上号,查无此窑,现场的专家相对无言。毕竟被政治运动耽搁了太长的时间,许多考古功课还未来得及补上;于是,那2块无名窑口的碗片留在了上海博物馆,水车窑的揭秘在上海会议失之交臂。

还好,这2块有着与全国众窑口不同特征的碗片,特别清晰的输入当代中国古陶瓷学泰斗冯先铭先生的大脑信息库。也许,上海会议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泰国专家若有所失,怅然离去的身影使他暗下决心要解开这2块无名窑口瓷片之谜。

与此同时,小青年吴小奎没有因报道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放弃探求家乡文物的好奇心,并得到了当时驻村的市文化局的干部刘天一同志的支持,文物爱好者吴炳奎同志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们一道接二连三的发现和收集了大量的青瓷标本,其中被后来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八足砚正是这期间发现的。1979年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曾广亿来梅征集文物,把他们的收集的青瓷标本带回省博物馆,并初定为唐代文物。曾广亿先生还教授他们鉴别文物和保护文物的知识。省专家的重视更增加了他们的信心。正是他们的携手努力,一步一步的缩短了撩开水车窑神秘面纱的时间。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

20世纪的1982年初冬,应广东省博物馆邀请,在江西参加完全国古陶瓷学会年会的冯先铭先生携助手一行风尘仆仆赶来梅县考古,11月23日到梅县,24日先到瑶上镇考掘宋代窑址,25日上午辗转水车镇。年岁已高的冯老先生未来得及休息,匆匆赶到水车镇瓦坑口古窑址现场,当他用敏锐的目光扫视了周围的环境,当即下令开挖,由小青年吴小奎把锄,在场的欧志培、曾广亿、刘天一、吴炳奎、陈炳华一个个眼睁睁地看着,屏住呼吸,十里荒地,只听见“叭叭”的刨土声,大家都期待着新的奇迹的出现。此刻,谁也没有想到,梅州市建国以来最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唐代水车窑挖掘考证正在这时静悄悄的进行着。

一件、两件、三件精美的玉壁底青瓷碗,窑棰、垫座、垫饼、刻有“M”字形等符号的匣钵,相继挣开尘封,走人间。现场的气氛随着器物的发现旋即活跃起来,人们交口称赞出土器物的精美。已是中午时分,初冬的骄阳夹着干燥的北风,使人疲乏不堪。大家随便吃了点东西,忘记了劳累,又随着冯老兴致勃勃到十里地之外的罗屋坑唐代窑址考查去了,结果依然是大有所获。

早前吴小奎收集的青瓷标本、刘天一发现的八足砚被证实是水车镇瓦坑口所产;上海会议2块查无此窑的外销瓷碗片被考证为水车镇瓦坑口窑的产品……

梅县水车窑的面纱终被撩开。

综合畲江镇唐墓出土的青瓷器物和古窑址的发现,冯先铭先生正式命名水车镇瓦坑口,罗屋坑等一带的唐代古窑址为“梅县窑”、又称“水车窑”,或“梅县水车窑”。精美似玉的水车窑瓷品及其在中国外销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打动了冯老先生,当即表示要改写他所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上从此增加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梅县水车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梅县水车窑,是唐代专烧青瓷的古窑。1982年11月,由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亲临现场考证命名。窑址多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水车镇瓦坑口(今水车大桥西端)、罗屋坑和南口镇崇芳山等地。完好器多见于畲江镇古墓,梅州市各县亦有少量出土,如平远县出土有双系罐,蕉岭县出土有箕形砚和四系罐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冯先铭在日本国际学术交流会上宣读《中国陶瓷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中论及:“梅县窑在已发现的广东地区唐代瓷窑中以质量精、造型丰富而名列首位,唐代曾销往海外。泰国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片,除越窑、长沙窑外,还有广东梅县窑和高明窑碗片,这是目前所知广东最早销往海外贸易瓷的实物例证。”
  
  水车窑以质量精,造型丰富名列广东唐代瓷业之首
  
  关于广东地区唐宋出土陶瓷的研究,只在1985年出版过一本比较系统的专著,即广东省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合著的《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书中列出的唐代青瓷标本19件,其中水车窑占了14件,潮州窑5件。从质量上来分析,水车窑更是超出潮州窑之上,独领风骚。
  (一)水车窑不仅质量精,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釉色美。水车窑青瓷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釉色,真如千峰翠色,云破天青。高古陶瓷的釉色决定了它的档次。水车窑的釉色有湖绿色、豆绿色、艾色(秘色、碧色)、翡翠绿色、嫩绿色、黄绿色、青白色等,而几乎没有赤黄、褐黄等恶色。唐时,由于水车窑系分布在10个以上的窑场,多家竞争,因此釉色丰富多变,并无统一标准。另因水车窑前后烧制达300年之久,时间跨度大,各个时期的釉色亦略有变化,如初期釉色偏黄,并伴有剥釉现象,中后期釉色最好,靓丽而且稳定。
  2.片纹美。古陶瓷鉴识专家陆建初说:上古青瓷釉面莫妙于片纹。水车窑青瓷釉面,原本有开片纹和无片纹的两个品系,但历经深土埋藏1000多年,由于地下与地表气压、温湿度不同,出土时这些条件瞬间发生变化,使原本无片纹的青瓷釉面新增加了裂纹。故如今所见水车窑标本皆开片纹。不过,原有的片纹和出土后的片纹是不一样的。因长时间深埋土中,地下的泥土气早已顺着原有的片纹浸渗其间,使片纹及其片纹附着的坯胎表面形成一丝丝金黄色的线条,像后世名品宋哥窑的金丝或鳝鱼黄线,放大镜下清晰可见。而出土后自然形成的片纹由于空隙间未再渗入泥土气,故在放大镜下观察其片纹隙间是无色的,如冰裂状。金丝状开片和无色冰裂纹的,两三层相互叠加的纹线纠缠在一起,煞是奇妙。
  3.造型美。其一,实用性与意趣性相互统一。水车窑的产品虽然大多数系日常生活实用器,但是,每一件又都是充满艺术意趣的作品。如最普通的产品葵花口碗,利用简单朴素的四条出线,四个小口,就把原本呆板的造型点化得像一朵花,一下子变得活泼了许多。在立器如壶、罐的造型方面,水车窑匠人遵循“虚空为用”的法则,尽可能达到外形美观而又硕腹能容,如壶类通过壶嘴的长短搭配并运用弯直弧曲的变化,表现阳刚美和阴柔美。还有鱼形壶、瓜棱壶、蛙足罐等无一不展示出先人制瓷时追求生活美、自然美的艺术意趣。其二,有自己的造型风格。风格即人。水车窑匠人中既有中原南迁汉人,又有粤东北山地之人。因之,其瓷艺风格既有中原大唐气象,又具山地特色。水车窑所制罐、壶绝大部分都有耳系,如罐有双系的、四系的、六系的。这就是水车窑特色。究其本由,盖因水车窑所处为山地,路多坎坷,罐壶附之耳系,用时缚之绳索,平稳且安全,故成“山地”特色。北方窑口或是平原地区的窑口仅见系耳罐,几乎不见执壶附之耳系或少有多系壶之品种。
  4.古拙美。水车窑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影响及诸多条件制约,其瓷品整体似乎粗了点,随意了点,然而,这恰恰体现了唐代水车窑的古拙美。比如我们可以从现存的水车窑青瓷中看到一些当时匠人们手抓瓷坯上釉留下的指痕(手抓痕),看到一些器表上呈现的如美人眼泪的垂釉痕,看到一些壶、罐类的底足用竹片刮削或钢丝线拉削底足而留下的帘状痕迹。加之瓷面无纹无画,更显大朴不雕。
  (二)水车窑不仅品种丰富,更有自己特殊的品种。
  制瓷造型的丰寡多少,基本上能反映窑业的水准。水车窑瓷器,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多个品种,40多个品类。器型有碗、盘、盏、碟、杯、钵、盂、执壶、唾壶、系耳壶、穿带壶、罐、水滴、砚、灯、盒、猪圈、鬼灶、饭甑、军持、熏炉、瓶等。其中碗按规格分为大海碗、中海碗、小碗;按底足形状又分为玉璧底、浅圈足和高圈足碗。罐按规格分为大罐、小罐、高身罐、矮身罐;按装饰、造型又分为双系、四系、无系、带盖、无盖、瓜棱罐等。壶按规格分为大壶、中壶、小壶;按装饰、造型又分为双系、四系、无系、执壶、瓜棱壶、鱼形壶、穿带壶、盘口壶、直口壶、喇叭口壶、唾壶、有盖唾壶、无盖唾壶;按壶嘴的形状又分为长嘴壶、短嘴壶。鬼灶有大、中、小型,设有灶门、煮饭的锅或饭甑和出烟口。
  特殊造型映见水车窑高水准的技艺。水车窑青瓷特殊品种有几个:一是巨制,如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直径近38厘米的八足砚,直径达34.5厘米的大海碗,还有高达40厘米的四系大罐。这些巨制霸气十足,尽显大唐气象。二是广东仅见的品种,如“官”字款双系军持壶。三是艺术造型,如鱼形壶构图含蓄、简练,俨然一尊抽象艺术大师的作品;又如长把汤瓶,超长的把柄,优美的曲线,个性张狂,想象力丰富。以上特殊品种制作难度之大,艺术水平之高,在我国唐代诸窑中均难得一见。
  
  水车窑是广东唐代外销瓷生产的重要基地,“海上陶瓷之路”的大后方
  
  唐代,我国外销瓷生产的重要基地有越窑、长沙窑、耀州窑、梅县窑、高明窑。外销量最大的应数越窑和长沙窑。梅县窑步其之后,成为广东外销瓷举足轻重的生产基地。
  对外贸易瓷的生产和销售,反映了当时水车窑商品生产发达的一面。广东唐代外销瓷生产仅限于水车窑和高明窑,从品种和质量来考察,水车窑的产品应是唐代广东外销贸易瓷的主打商品。我们还可从梅州唐墓出土的大量的水车窑青瓷随葬品了解到,水车窑青瓷是当时梅州地区日常生活用具,普及于寻常百姓之家。可见,唐代以水车窑为龙头的古梅县商品经济是相当发达的。无论是唐代或是当代,梅县在广东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区县,但唐代与当代比较,梅县在当时所承担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则是今天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这就是梅县水车窑辉煌的昨天。

对外贸易瓷的生产和销售,表明了水车窑已有了相当发达的生产力和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唐代水车窑周边地区是百越族畲瑶人聚居的中心,自魏晋起,就有中原汉人不断迁入。中原南迁汉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和族群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以及制瓷技艺。这使得唐代的梅县畲瑶地区很快地摆脱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并以制作精美的青瓷闻名广东及东南亚各国,没有中原南迁汉人带来的先进生产力的介入是绝不可能有此辉煌成就的。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水车窑亦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我们仅从目前发现的水车窑青瓷标本刻录的铭款便可推知,这就是器底刻有“张记”和“何和记”的水车窑两方瓷砚。省文博专家论述:“在一些窑址中挖掘或采集的标本中,有的器底或器肩刻有姓名或符号,它们有的可能代表合股烧瓷的股东,有的代表工匠。前者反映的是瓷器的生产方式是几家合股经营,后者反映的是工匠与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工匠的劳动兴趣,因而使广东陶瓷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对外贸易瓷的生产和销售,表明了水车窑商品陶瓷的生产技术先进,生产达到了规模化。唐代的外销瓷大户浙江越窑以质量著称,长沙窑则以通俗的纹饰图画见长。广东水车窑占据中间的位置,虽然质量略逊越窑,但高于长沙窑;虽纹饰比不上长沙窑,但水车窑有自己的优势,一是质量精美,二是靠近潮州古港,有越海直达南海群岛的地缘之利,三是水车窑地处山区,取材方便,劳动力低廉,成本低。更重要的是中原南迁汉人带来的先进制瓷技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成本消耗,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外商欢迎。
  总之,质量精美的水车窑瓷器以釉色美、片纹美、造型美、古拙美,独领广东青瓷风骚。以20多个品种、40多个品类一统当时广东瓷业天下,创造了广东地区制瓷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外销最繁荣的辉煌历史,是广东、潮州、梅州外贸史、手工业史、工艺美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adg 于 2008-10-8 16: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5 收起 理由
andrew + 1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足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八足砚应是唐代瓷砚王,中国之最,是广东梅县博物馆的藏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6: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的收藏及鉴定
2008-03-24 19:01:54 来源: 收藏导报
梅县水车窑,又称梅县窑或水车窑,创于唐初,盛于中晚唐,北宋初期已少见。以烧造青瓷为主,生产历时近三百年。20世纪70年代发现,80年代初冯先铭先生赴窑址实地考察命名。冯先铭先生曾论及:“梅县窑在已发现的广东地区唐代瓷窑中以质量精、造型丰富而名列首位。唐代曾远销海外,泰国南部出土有唐代青瓷碎片,除越窑、长沙窑外,还有广东梅县窑和高明窑碗片,这是目前所知广东最早销往海外贸易瓷的实物例证。”
  1985年由广东省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合作出版的《广东唐宋窑址出土陶瓷》是目前广东唐宋出土陶瓷研究最权威的著作,翻阅此书,我们毫不费劲就可以读出,广东唐代青瓷是由梅县水车窑“一统天下”。笔者清点了一下,书中列出的唐代青瓷标本19件,其中水车窑占了14件,潮州窑5件,书中所列标本仅是水车窑20多个品种中的5个。从质量上分析,水车窑更是超出潮州窑之上,独领风骚。
  水车窑多分布在梅州市梅县水车镇瓦坑口(今水车大桥西端)、罗屋坑和南口镇崇芳山等地。完好器多见畲江镇的古墓出土,梅州市各县亦有少量出土水车窑产品的报道,平远县出土有双系罐,蕉岭县出土有箕形砚和四系罐等。梅县水车窑青瓷烧制时间跨度较大,分布在十几个窑口,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品种均有差别。目前发现的水车窑青瓷标本刻铭包插器底刻有“张记”和“何和记”的两方瓷砚,以及刻有“M”字款的匣钵等。“张记”、“何和记”既是水车窑瓷业的商号,又反映了水车窑的生产关系。
  唐代南方青瓷窑场众多,目前多见于古玩市场的唐代青瓷有江西、福建、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区生产的,品种繁杂,加之赝品仿品充塞市场,鱼目混珠。水车窑目前尚未发现有仿品,但市面上已有人用洪州窑或其他窑口的青瓷冒充水车窑。笔者根据多年的收藏鉴识经验,谈几点鉴别方法。
  一、把握造型。
  古陶瓷学即标型学,每个历史阶段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造型,同一朝代不同地区的造型大同小异,多有规律可循。关键要把握地方的“小异”即个性特征。
  梅县水车窑青瓷的造型基本上反映了大唐雍荣富态的风格,与各地的风格有些小的区别,甚至与近在咫尺的潮州窑都有不同之处,与浙江的越窑和江西的洪州窑比较接近,与越窑造型较接近但略显拙朴有余而秀巧不足,而且釉质不同,越窑多半透明釉,水车窑多透明的玻璃釉。洪州窑与水车窑虽都为玻璃釉, 但其釉较薄,胎体亦粗松,故多有脱釉现象,且造型风格差异较大。
  水车窑青瓷特殊品种有几个,一是巨制:如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八足砚,直径近达38厘米;大海碗,直径达34.5厘米;还有高达40厘米的四系大罐,这些巨制大器尽显大唐气象。二是广东仅见生产的品种,如“官”字款双系军持,不仅仅品种罕见,更难得的是带有令人难于解开的谜团——“官”字款。三是艺术造型品种:如鱼形壶,构图含蓄、简练,俨然一尊抽象艺术大师的作品;如长把汤瓶,超长的把柄,优美的曲线,个性张狂,想象力丰富;如三足炉,塑以三只蛙足,既形象活泼,生动感人,又把先人对生殖能力极强的青蛙的虔诚崇拜表露其上。
  1.造型种类。迄今统计,水车窑青瓷有四大系列:即日常生活用器、明器、祭器、文房用器,约20多个类别,40多个品种。以壶、罐、碗、盏居多。特殊造型有34.5厘米口径的大海碗、卧是玉璧底钵、三足炉、军持、瓜棱形执壶、双鱼形穿带壶、口径达38厘米的八蹄足砚、箕型砚、莲子罐、夹梁盖罐、耳杯、水盂(洗)、长把汤瓶等等。
  2.造型特点。可用“中规中矩,苗秀拙朴”八个字概括。
  高身罐接近椭圆型,罐身由肩到脚上下变化落差不大,显得稳重,轮廓线圆润流畅,苗条丰满,极富美感。越窑、潮州窑同类罐的肩部比较丰雄,上大下小变化幅度稍大。如矮身罐近乎圆斗,虽浑圆不足,对比河南唐三彩及越窑同类型罐的丰腴富态少了些许圆润, 而多了几份健硕。又如箕型砚的线条圆滑,转弯拐角不见明显硬朗的折线,较之越窑器的棱角分明亦有微小差别。壶、罐、碗唐代采用平足、饼形足、饼形玉璧底的多,五代宋初采用假圈足、圈足的多。再 ,如长把汤瓶的把柄为带弧度的扁长方型,前大后小,渐渐收尖,既美观又方便把握,好像是依人的手掌弧线来设计,很有“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江浙一带及各地窑口的同类品种造型多见圆形把柄,美感大打折扣。玉璧底葵口碗则是唐代至宋初全国各窑几乎都见的造型;杯、执壶、碗多仿同时代的金银器造型及受国外艺术风格影响。
  3.造型演变。水车窑唐初的产品一般较粗拙,多施釉不到底,即半截釉;中唐以后技术日趋成熟,多施满釉。晚唐之前的罐、壶多有4~5棱的造型,唐末至五代多有5~6棱的造型。中晚唐的碗多为四出线葵口,五代至宋初多为5~6出线葵口。晚唐之前罐、壶、瓶的造型多恢弘大度,晚唐后期至五代宋初开始变化为瘦小灵巧。唐中前期的大砚、大壶、大罐、大海碗此时已不复见。壶嘴亦从中唐之前的粗短多棱形演变为晚唐至宋初的修长圆嘴形。整体造型的风格从阳刚至阴柔,从“大家闺秀”向“小家碧玉”转变。
  二、把握釉质、釉色。
  水车窑釉质多为透明的玻璃釉和少量混浊的半透明釉,是由于配釉的化学成份不同所致。越窑、长沙窑均属半透明釉,很少有玻璃釉者。水车窑玻璃釉多有开片裂纹,在2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如一块块不规则的碎石块堆砌一般,周围自然散布着露珠般的气泡。水车窑上品者犹如玛瑙般透脱明亮,又如翡翠般珠光内蕴;半透明釉则像新疆和田青黄玉,温润可人。
  新仿青瓷的釉面要么光亮外浮,俗称贼光,要么失透无辉无宝光,俗称死釉。20倍放大镜下开片不自然,或无散在性露珠般清亮的气泡,或气泡小而密集不清爽。
  水车窑虽为青瓷,但青绿不尽相同,色阶比较丰富,如观南方四季变幻之山林草木。有湖水绿、豆瓣绿、艾色、翠绿、黄绿、青白等颜色。黄褐色少见。就釉色而言,一点也不逊于越窑秘色瓷。五代至宋初釉色则向青白色过渡,已初现北宋青白瓷的端倪。
  三、把握胎坯。
  五代之前水车窑青瓷的坯胎多粗拙随意,胎体厚重坚硬,胎坯颜色灰青,或如青砖色、青黑色,很像后世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五代至宋初,胎体稍较唐代时轻巧,胎坯颜色亦从灰青色转变为灰白色,已显露胎体向白色瓷胎进化的迹象。尤其是宋初的青瓷卧足盘、粉盒等器皿,胎薄体轻、精致秀巧,其制坯成型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水车窑古陶瓷的胎骨非常干爽,老气,新仿的瓷胎外观上多显得湿润、稚嫩,水车窑坚硬的灰青色瓷胎目前尚难以模仿到位。
  四、把握特殊工艺。
  不同朝代、不同区域、不同的工匠群体无不打下各自的烙印,形成各自的风格。
  同是唐代、五代的青瓷,水车窑与越窑和潮州窑在制作工艺的某个环节会呈现出不同之处:
  1.器底刮削工艺。唐代水车窑罐、壶、瓶的器底多为无釉平底或饼足底,胎体外露,容易观察刮削工艺留下的痕迹,似采用竹片刮胎,且仅行一次工序,故器底多留下不整齐的帘格式刮线痕,越窑、潮州窑多无此痕迹。江西洪州窑则有抛物线刮削痕(推测为弓式铁线或牛筋线拉削工具所致)。水车窑五代宋初瓷品的器底刮削工艺已有改进,此特征不复存在,并逐渐向浅圈足和施满釉的工艺进化。
  2.垫烧工艺。大约从中唐至宋初,水车窑的盘、碗、碟、盏的制作工序均采用先施满釉,后在器底等边三角点位置擦去小块釉汁,再在擦去釉汁的部位垫以陶粒,匣钵装烧。成品器底的三个垫痕十分明显,这是由我国著名的古陶瓷学专家冯先铭先生发现和考证出的重要特征,也是水车窑区别于全国各地窑口产品最独特之处。但应该提醒注意的是,水车窑的罐、壶、瓶、炉等器底无垫烧痕,若有,可立判非水车窑之器。
  水车窑除宋初产品有小部分简单纹饰外,余皆清一色素面青瓷,毫无纹饰。且器物厚重,有口沿薄器底厚之特点,掂之坠手感特别强(个别薄胎产品除外)。唐代水车窑瓷品严格来说属半瓷,比真正意义的高温烧成瓷器尚有距离,但比之陶器其烧成温度又要高,约在1000至1200摄氏度之间,因此用手指叩之声音沉闷中带有轻微金石声。五代至宋初烧成火度明显提高,多数产品胎体坚致,叩之发声沉稳、清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6 2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找到了评论梅县水车窑们资料了,版主有空再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7 20: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多器皿的造型看来很独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10: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