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42|回复: 21

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 22: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是龙岗区教育局的一位领导,我想对龙岗区的教育的了解在这个论坛上没人比他更熟悉的了,这也许对我们研究深圳客家文化和教育的朋友会有用,故此,我将文章转载下来。

客家文化.精神与教育(王昶)

一、崇学以敬业,教泽绵绵的客家教育。
在客家人的居住区域里,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何以使之然呢?
龙岗是客属地区,传说是龙的栖息地,是“龙人”的故乡。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神话中,盘古龙首,伏羲龙种,女娲具龙性,黄帝黄龙体,炎帝乃龙子,夏禹系虬龙,先民“唯龙是瞻”,龙成为中国人顶礼膜拜,成为最理想化的追求。所以,历代以来,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百姓庶人,无不希望自己是“龙子龙孙”,无不希望同宗同族中能出现光宗耀族的人物,无不“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须得益于先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客家人的《名师贤文经》唱道:“名师贤文,诲尔谆谆,习读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读书须用心,一字值千金。念句经升天,四海铁似金”。这回答了客家人渴望求知,重视教育,以资成为圣贤的追求。
可以说,客家人“以成圣人”为追求的尊师重教融合成为一种民间百姓的信仰。教育神圣到以祠堂立之,而师道则以宗庙供之。曾在嘉应州传教20余年的法国籍天主教神甫赖里查斯就在1901年出版的《客法词典》自序中说:“在嘉应州,这个不到三四十万人的州,都有祠堂,那是祭祠祖先的所在,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就有六七百个祠堂,也就有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全不虚假的事实。不但全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与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
嘉应州,今称梅州,被誉为客家的正宗。那里的客家人,素以“中原文化”南下形成为“文化之乡”而美誉自豪。其实,龙岗的客家文化与教育是与其一脉相承的。在龙岗,教泽绵绵,学堂连片。这里民俗纯朴,却文风彰显,有着尊师重教的历史氛围。
龙岗虽是一个新区,却有一批始建于近代的学堂,可谓沧桑半世纪、办学近百年。学校有历史凝重感,给人以丰厚的办学积淀,见证着客家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重教传统和情结。
今天的坑梓镇光祖中学前身是光祖学堂。早在1905年,南洋华侨黄学光、黄学文等人,身处异邦,关心桑梓,为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开南洋华侨捐资助教之先河,参照南洋公学(今上海育才学校)之结构和规模兴建了一所当时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的新型学校,取“光耀国家”之意,定名为“光祖中学”。学堂呈四含“井”字布局,分两层,楼廊砖木结构,主楼围合花园一座,植草种花,通渠引水为池,于轩昂之中存一份雅意。学堂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操场前陈,膳堂左置,宿舍右卫,育人环境极佳。
在龙岗区还有一所兰著小学,座落于龙岗镇回龙埔村内,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创办于1929年,由牙买加华侨余晋棠、余铭芳发起,向华侨募捐建造而成,是以纪念祖先余廷兰、余廷著兄弟俩因而取名为“兰著学校”。 学校占地600平方米,建筑方型立体、高二层,由土墙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而成。顶层设有六角凉亭,远处看去,酷似欧式建筑。整座学校被周围的百年大树所环抱遮掩。树多以梧桐、台湾相思及大叶桉居多。学校门前的两棵粗干漫延而婆娑的凤凰树占了校门的全部上空,显得绿荫凉爽、安闲幽静。每当树枝被绿、蝉儿鸣叫、凤凰花盛开时节,更显得这座学校景色艳丽迷人。夏日炎炎,到此小憩,顿感清凉舒畅,心旷神怡。
据说,“兰著学校”题词是由原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胡汉民先生亲笔草书。由本校培养出的余耀谋考入黄埔军校,官至国民党团级干部。余丁生、余才生从兰著学校毕业后于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余丁生在部队任参谋长,退役后任广东省林业厅厅长;余才生在解放后任南京军区政委。杨钧(龙西人)1938年在本校毕业后,于解放初在惠阳行署任副专员,后又任广东省人大秘书。余伟雄1941年在兰著学校毕业后考上大学,1951年任兰著学校校长,为文学博士,后移居香港。
在龙岗,还有一所教泽绵绵的村办小学不能不提。它就是今天的深圳市一级学校??六约小学。
“六约”是当地小山村联称地名,位于深圳市以东约16公里的横岗镇之西端,与沙湾毗邻。这里三十年代以前交通不便,民风孤陋寡闻,村与村之间非常隔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些村庄举办了少数私塾,多以启蒙识字为教育内容。有鉴于此,当地有识之士倡议举办新式学校以发展教育、启智思聪、教化乡民。于是,几经筹措,1923年由当地宿儒张杏方先生为校长,创办了“六约小学”。开办之初,借用龙塘村三间房为校舍,教师三人,学生五六十人,开班到高小四年级。几年后迁至“曹家祠”,学生增至八十余人。
1931年,在乡绅和贤达的多方筹募下,重金建起了一座三间两层钢筋水泥结构的约300平方米的新校舍。这在当时可算是颇具规模的小学。学生人数达到了140余人,教学班到五年级。
这些学堂由进步的爱国华侨创办。这批感悟西方近代文化最深的一群人,以“求新”的教育思想将近代办学模式引入了这方南粤土地。而康有为学生汤一元、杨竹秋、杜伟康等人执教于学堂,使维新思想在学堂盛极一时。
这时期,淡水崇雅中学、沙坑象山中学、惠阳县立一中、龙岗平冈中学先后相继创办。
平冈中学的创办,可追朔到1926年。当时,由一批社会贤达发起办校倡议,并捐献二千元作为办学启动资金。1928年筹得六万元,8月动工兴建,于1931年11月落成,旋即招生兴教。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这些积聚着历史和教化的学堂已随着时代跨入一个新的千年世纪。今非昔比,早年创办的不足50名学生的平冈中学,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面积五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三万平方米,在校师生近二千人的广东省一级学校。而六约小学也发展成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平方米,在校师生1200余人的深圳市一级学校。
“沧桑半世纪,办学近百年”。学堂由旧式教育向新式学校的办学演变过程,培育了一批批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有:东江纵队司令员、原广东省委副书记曾生;原广东省公安厅副厅长黄云鹏;解放后宝安县第一任县长黄国伟;现任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等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
二、厚教以载育??教育的六个优先政策。
客家地区的客家人有“重文教”的传统。由此,产生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从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袁崇焕,到近代的洪秀全、孙中山。这些英雄豪杰,因读书而求得真知,名扬史册,由此更激励和影响着后人。所以,客家人把读书受教育看得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高于一切。
客家有民谣曰:“子弟唔读书,好比没眼珠”。“不识字,一条猪”。“不读书,大番薯”。在客家人眼里,读书是谋生的必要途径,只有读书才能知礼识义,才会有出息。所以,为父母者,为了维护祖先的声誉,或能在族中、乡间居于较优越的地位,对子女的上学受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家中有断米之虞,宁愿自己捱饿受冻,犹省吃俭用,或肩挑买卖挣点钱,想尽办法让孩子多读一点书。
这种客家人的精神和尊师重教传统,在今天得以发扬光大。
龙岗是一个新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但新区成立伊始,区委区政府就确立了“科教兴区战略”,首先明确了“办一流教育,建教育强区”目标。
龙岗是一个客属地区,区五套班子中的主要领导同志多是客家人。他们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客家精神和优良传统对他们的从政重教产生着深刻影响。区委书记刘志庚非常理解客家人的教育情结,他认为:“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家庭以孩子的教育培养为中心”,因此,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首先就要尊重和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要求,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提高着的教育需求。所以,区领导明确指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新区百业待兴,资金短缺时,制定了龙岗教育“六个优先”的倾斜政策,即:在政府工作会议的议题中,对教育议题,要优先解决和决策;在安排社会事业发展中,要优先安排发展教育事业;在制订和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要优先制订和安排教育发展的计划;在财政拨款中,要优先安排对教育的拨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配置中,对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要优先保证;在教师与其他人员的待遇中,对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各项政策措施要优先。
龙岗新区成立以来,短短八年时间,由于有了“科教兴区”战略;有“办一流教育,建教育强区”的明确奋斗目标;有教育“六个优先发展”的倾斜政策,综合教育实力水平大大提高,形成了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接上)
三、厚物以载教:迅速发展的龙岗教育事业。
建区前,龙岗作为深圳市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地域面积大,流动人口多,教育发展起点低,基础相对较差。1993年,全区共有学校164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小学87所,幼儿园65所;专任教师1893人,其中,中学650人,小学900人,幼儿园343人;在校学生45726人,其中,中学10829人,小学29261人,幼儿园5636人;全区学校高考上省大专线以上人数为零。
建区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造薄弱学校、推动学校办学上等级和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3?1998年,全区教育投入累计达11亿多元,新建、扩建中小学校22所,解决教师住房850套;学校设备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中学和中心小学基本配齐电脑和语音设备,学生图书从93年人均7.3册增加到24.5册;基本清除了“三差”(校舍差、管理差、教师素质差)学校;顺利完成了“普九”任务。
1993年,区委区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若干决定》,1994年,区委区政府颁布了《1993?1997年龙岗区教育发展规划》,《决定》和《规划》的颁布实施对加快我区教育发展,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有巨大的意义。1995年,我区着手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到1998年,高中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全区由原来的12所高中阶段学校调整为三所普通高中(龙城中学、平冈中学、布吉高级中学),小学由原来的87所调整为60所;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解决非户籍学生入学,到2000年,全区共批准成立民办学校42所,解决学位3万个。94年,我区确定了把平冈中学、龙城中学办成区重点中学的办学思路,加大对两所重点中学的政策倾斜;96年,我区建成了深圳电视大学龙岗分校,建成了龙岗中专。
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培育龙头学校,引进优秀人才,全区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具有可持继发展潜力的教育体系,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高考上省大专线人数由1993年为零增加到2000年的392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教师大专程度,中学教师本科程度)由1993年小学教师22.9%、中学教师31.1%,上升到2000年小学教师80%、中学教师82%;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全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182项,教师在全国、省、市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千余篇,“数学四段式”教学法被评为先进科研项目,获得省“黄华奖”、市创新奖和区科技进步奖;德育工作效果显著,全区中小学违法犯罪率为零;上等级学校从无到有,上等级学校达公办学校总数的60%,其中省一级学校6所,市一级学校11所,区一级学校26所。
2000年,全区共有学校259所,其中,电大1所,普通中专一所,职业中专和成人中专各1所,成校10所,中学13所,小学63所,民办学校42所,幼儿园127所;教职工近8千人。
(一)放眼十镇看教育。
近年来,龙岗区教育行政部门接待了多批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感受到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条件已成为外商在龙岗投资的重要的乃至首要的条件。
2001年,深圳市长于幼军访台期间邀请台湾某高科技企业来深投资。台湾客商前来龙岗考察投资环境,他们不先看地,不谈地价和政策优惠,首先要求看学校。客人们在区领导陪同下,实地考察了龙城中学和实验学校,对龙岗区的教育现状和办学条件、水平十分满意。
为配合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落户龙岗区,区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引入台湾超群集团来兴办港台人子女就读和高科技人才子女入读的双语教学学校。
龙岗区中心城正在建设的面向港台置业者的新亚洲花园,是全市规模最大的楼盘。为形成售卖热点,该楼盘配套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拟委托华南师大办学,形成名校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在龙岗投资、置业、安家、生活。
龙岗区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城,是九三年新区设立后开发建设的新城区。中心城区占地32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0万。目前已完成首期开发建设8平方公里,已有居民5万人。
根据区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心城未来的发展将以教育、高科技和服务为其三大产业支柱,教育将在中心城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得到发展和提高。可以肯定,未来十年内,龙岗区中心城将会崛起一群建筑规模大、办学质量高、教学设施条件好、师资能力强的学校群,形成明显的教育产业优势。
目前,中心城的教育产业化趋势已初见端倪,形成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中专教育、电大高等教育的健全格局,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1、中心城的幼儿教育。
目前,龙岗中心城有幼儿园6所。其中由政府为公务员住宅区配套建设了3所幼儿园:龙福一村内的机关第一幼儿园;建设新村内的机关第二幼儿园;福园新村内的福园幼儿园。房地产开发商配套建设了3所幼儿园:碧湖花园幼儿园;紫薇花园幼儿园;欧景花园爱爱幼儿园。
2、中心城的基础教育。
目前,龙岗中心城已建设中学、小学各二所。即:平冈中学、龙城中学、龙城小学、实验学校。
区实验学校是深圳市第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该校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设计为60个教学班,可容纳2400名学生就读。这所学校的建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由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共同出资。十余家房地产开发商将其应当配套建设学校的资金交由政府统筹,首次由规划国土部门牵头,将原先规划中的三所小学合并为一所。这就集约了教育资源,形成了相当的办学规模和优势。该校的建设模式对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借鉴意义,为处理好教育事业如何与房地产开发相适应、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了典范。
目前,在龙岗区中心城,正在兴建三所规模大,起点高的学校:新亚洲花园的配套学校,从幼儿教育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一体化;福安花园配套学校,将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而拟定2002年交付使用的第二中学,将是一所寄宿制的完全高中。该校占地约15万平方米,设计为60个教学班,可供3000名学生就读。
龙岗区中心城是深圳市美丽的后花园,是最适应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产业的“风水宝地”。市政府根据《深圳市十年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决定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再建8所完全的寄宿制高中。其中已有一所选定在中心城14号地块兴建。预计未来5年,将有2?3所市属寄宿制完全高中选址在我区建设。届时,龙岗区中心城将会逐渐发展建设成深圳市的“教育城”。
3、中心城的职业中专教育。
座落在龙岗中心城,有一所全日制的中专学校??龙岗中专。该校1994年建设,占地6.5万平方米,建校投入资金8千余万元。学校设有物业管理、经济信息、财会等11个专业,有学生千余人。目前,学校通过了市一级学校评估,有较好的管理水平,较高的办学质量。
4、中心城的成人高校??龙岗电大。
龙岗电大是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的一所分校,也是龙岗区的一所成人高校。该校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目前,学校开设金融、电算会计、工商企业管理、中文秘书、汉语言文学、法律、电子商务7个专科专业;工商管理,金融两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700余人。
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机会,方便学员学习,学校已构建起校本部为中枢、教学点遍布全区各镇的教学网络。除常规的校内授课及远程教学外,在龙岗镇、布吉镇、平湖镇、葵涌镇、坪山镇、横岗镇、坑梓镇设立了8个教学点。
教育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投资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接)
龙岗区辖下的十镇,镇镇都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布吉镇的教育。
布吉镇目前有公办中小学15所,民办学校16所,幼儿园47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
布吉镇教育结构一个显著特点是民办教育发展势头猛,民办教育单位数已超过了公办学校数。这与其人口密集、学位紧张是分不开的。
布吉镇的教育体制也是我区目前形式最为多样的:有公办中小学、民办中小学、国有民办、民校与名校的“民名”联办等多种形式和办学体制。
金鹏学校是我区目前学校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占地22万平方米。该校与深圳高级中学联合办学,形成了“民名”联合的办学模式。
东升学校是一所由幼儿教育到初中教育的12年制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达到四千余人。也是龙岗区民办学校中第一所评估上区一级的学校。
龙岭小学原是一所公办学校,后改制为国有民办,成为一所改制试点学校。
在布吉镇,教育的龙头学校是布吉中学和布吉高级中学。布吉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学校管理优势明显,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超过2千人,是一所市一级学校;布吉高级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初高中一体,目前是一所区一级学校。这二所学校即将分别申报省一级学校和市一级学校。
在布吉镇还有一所区直属的职业学校??布吉职业学校。
平湖镇的教育
平湖镇目前有公办中学一所,公办小学7所;民办学校8所;幼儿园14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一所。
平湖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加大投入,迁址新建了平湖中学;在镇中心区划出一块3000平方米的最好的地块用于新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今年再计划新建一所占地面积大的镇第二中心小学。
横岗镇的教育。
目前,横岗镇有公办中学一所,公办小学9所;民办学校6所;幼儿园1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横岗镇是市政府表彰的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历来高度重视教育。该镇设立了港商“李贤义教育基金”,每年用于奖教奖学资金上百万元。
横岗称得上是龙岗区的教育强镇。政府历年都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迁址新建了镇中学和镇中心小学。该镇现有省一级学校一所,市一级学校三所,区一级学校5所。这在全区,是学校上等级数比例最高的镇。
龙岗镇的教育。
龙岗镇现有公办中学一所,公办小学12所;民办学校8所;幼儿园17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龙岗镇的教育,有三个“之最”,一是其同乐主力小学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为全深圳市小学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所学校;二是省一级、市一级学校在龙岗区10镇最多,共有一所省一级学校,4所市一级学校;三是学校中的老校最多、办学历史最悠久。现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5年的老学校,而兰著学校也创办于1929年。
坪地镇的教育。
坪地镇现有公办中学1所,公办小学4所;民办学校2所;幼儿园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坪地镇的教育发展比较均衡,经过布局调整和“三差”改造,现有学校办学条件都比较好。该镇的龙源学校,是一所与武汉体育学院合办学,以武术教学为特色的民办学校。
坪山镇的教育。
坪山镇现有公办中学1所,公办小学5所;民办学校4所;幼儿园1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
坪山镇原来的教育基础较差,坪山中学被列为省级薄弱学校,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采取两手抓的措施:一手抓改薄,改建扩建了坪山中学;一手抓布局调整,撤消四所规模小的村办学校,合并到镇第二中心小学。由此使全镇教育条件大大改善。坪山中心小学是我区第一所省一级镇办小学。
据了解,坪山镇在该镇未来中心区预留了大片土地,用于学校建设。该镇欢迎市、区教育部门和海内外投资者到该镇兴办教育,建设学校。
坑梓镇的教育。
坑梓镇现有公办中小学4所,幼儿园6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尚无民办学校。
该镇光祖中学创办于1905年,是深圳地区最早的近代学堂之一。今天,镇委镇政府继承和发扬客家人尊师重教的传统,布调整学校布局,在新建了金田小学美丽校园后,又划出镇中心最好的一块七万余平方米的地,拟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葵涌镇的教育。
葵涌镇现有公办学校5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4所;有幼儿园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尚无民办学校。
葵涌镇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得到了市同富裕工程的关心和支持。据悉,在深圳市第二期同富裕工程建设中,镇中学和小学的改、扩建都已列入项目。
大鹏镇的教育。
大鹏镇现有公办中小学3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2所;有幼儿园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尚无民办学校。
大鹏镇的特点是,教育深受华侨们的关爱和支持。其中学的建设得到了华侨们的鼎力相助,为感谢并表彰华侨们热心教育,该镇中学命名为大鹏华侨中学。
目前,大鹏镇政府拟开工建设第二中心小学,再一次号召与组织广大华侨们捐资助学,已募集资金千余万元。
南澳镇的教育。
南澳镇是龙岗最东部的一个临海镇。现有公办学校“一中二小”。即:南澳中学、镇中心小学、西冲小学;有幼儿园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尚无民办学校。
该镇教育布局调整得好,撤并了三所无规模的小学校,学生集中到镇中心小学就读。使学生都能享受到标准化的、较好的教育条件。
2001年,西涌小学在庄心一副市长关心下,市、区、镇共同出资200万元,为教师新建了一栋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的宿舍,使每位教师都享有面积达到120平方米以上的套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接)
(二)今日教育星空灿烂??省、市级学校巡礼。
龙岗区是个新区,九三年建区初,全区近百所中小学无一所等级学校,教育相对落后,在深圳市属于“教育贫困区”。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定决心要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建区以来,龙岗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全区教育总投入和财政性教育投入年平均增长33.3%和71.4%,这在全市名列前茅。
目前我区已有省一级学校6所,市一级学校11所,区一级学校26所。公办学校上等级已占学校总数的55%以上。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1、省一级学校简介。
平冈中学。
平冈中学创办于1930年,是深圳地区三所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素有深圳东部客家文化摇篮之美誉。
学校占地5.45万平方米,校园宽广,环境优美,是深圳市的花园式学校。“诚、信、勤、朴”是其校训;“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是其办学目标。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建立了“放权分治,分级管理”的办学模式。英语、计算机、体育和艺术教育正逐步形成其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现有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00余人,教职工150余人。该校重视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计算机、体育、美术、摄影、航模、科技制作、钢琴等兴趣爱好小组;有文学社、英语角、鼓乐队、舞蹈队、合唱队、舞龙舞狮队、武术队等社团。1997年,学校获市办学效益奖,98年确定为市区重点建设学校。
该校历史悠久,培养了副省长李容根等一批省、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界俊贤之材。按照学校发展规划,将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努力创办成一所以英语教学为特色的完全的寄宿制高级中学。目前,该校与加拿大艾德蒙学校合作,使学校具有国际化的特征。
龙城中学。
龙城中学是龙岗区政府于1994年创办的一所区属重点中学。创办伊始,就与清华大学附中和深圳中学结成兄弟学校。短短六年来,该校以创办“高质量,现代化,特色型,示范性”的重点实验中学为目标,以“建精品,创特色,树名校”为办学方略,围绕“打基础,上等级,争一流,创名校”这条工作主线,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学校大发展。学校仅用了不到六年时间就完成了由区一级学校向省一级学校迈进的三级跳。该校2001年被评估晋升为省一级学校。
龙城中学形成了一支以特级、高级教师为核心,以中青年教育为主体,中外教师相结合,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在全区教育系统中,该校博士、硕士多,高级教师多,学科带头人多。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拥有了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学校拥有电子远程教室,多媒体控制平台进入教室,有校园电视台、信息网,学校目前平均4个学生拥有一台电脑,是全区生均拥有电脑最多的学校。
龙城中学正在逐渐形成“全面发展,分类推进,数理见长,信息技术及外语并重”的学科教学模式,在学科竞赛、体艺比赛方面具有优势。
根据龙岗区教育发展规划,龙城中学将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将整体迁往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完全高中。届时,该校将成为我区一所最现代化、大规模、高起点的完全高级中学。
龙城小学。
龙城小学创办于1995年,是区直属学校。学校座落在层楼叠致,山湖翠绿,环境优美恬静的中心城区内。占地面积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51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75人,教职工86人。
该校“软件重管理,硬件重实用,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确立了“现代、高质、精品”的学校发展定位,努力形成“以生命激励生命”的教风,正在形成“素质为先,美育见长”的办学特色。学校自1998年起,用三年时间,完成从区一级学校到省一级学校的三步大跨越。
由于学校管理出色,进步显著,99年度列为市重点投资学校。
龙岗镇中心小学。
龙岗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15年,是一所具有86年历史的学校。学校地处八仙岭下、龙岗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2.23%。
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92人,有教职工125人。该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高级教师占52.6%。
学校奉行“德育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宗旨,实行“分级管理,部长负责制”的管理机制,实施“教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教职工岗位考核积分制,末位陶汰制”,促进了学校加快速发展。九六年通过了区一级学校评估;2000年通过了市一级学校评估;2001年通过了省一级学校评估。
横岗镇中心小学。
横岗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15年,有80余年的历史。该校几经变迁,由初建时的几间破房发展成为今天一所现代化的省一级学校。
学校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有36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15人。
该校得到了许多港商和华侨的关注支持。客属商人李同乐先生不但给予了新建学校时500万元的资金支持,而且表示每年都给予50万元的经费支助。为表达对李先生的谢意,镇办学董事会将镇中心小学命名为“李祥德纪念小学”。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素质教育,按照“办现代化学校,育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宗旨,确定了“现代化、高质量、特色型”办学目标,初步形成了“全面发展,艺术见长”的办学特色。
坪山中心小学。
坪山中心小学座落于深圳东部美丽的大鹏湾畔坪山镇,是闻名的“东纵”司令员曾生将军的故乡。学校是深圳市龙岗区第一所评为省一级学校的镇办小学。学校占地20000平方米。现有29个教学班,1340学生,教职工68人,其中中青年教师占80%。
学校原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几年来,在市、区各级领导部门和镇办学董事会的支持与关怀下,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教育教学设施日趋规范和完善,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办公大楼和18个功能室,投资400多万元的实验大楼已落成,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成为深圳市先进小区。
学校坚持以“以德育为本,教学为主,教研教改为重点,五育并举,创办特色”为办学原则,努力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环境、质量等五个“一流”和德育、教研、体艺等三个“特色”,争创最佳办学效益。多年来连续被评为市、区文明学校,1997年获市、区级政府颁发的办学效益奖,1998年学校少先队分别获“广东省红旗大队”和“全国文明雏鹰假日小队”光荣称号。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研教改成绩突出:学生学科教学成绩优良均在90%以上,达到省一级学校要求。语文读写结合实验、大量读写实验、数学引探教学实验和英语愉快教学实验等取得显著成果。师生参加国内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达300多人次。其中美术、舞蹈、航模、体育等多次获省、市、区金奖,舞蹈《长辫子》、《风筝飘飘》被选送中央电视台播出,深受好评。师生论文、作品在省以上报刊发表达100余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接)2、市一级学校简介:
深圳市市一级学校是按照深圳市教育督导条例的规定,严格对照市一级学校必须达到的办学标准,经过认真评估,考核一系列软、硬件指标后评定。凡通过了市一级学校评估的学校,其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就达到了市一级学校的要求,具有市一级学校的办学水平。
布吉中学。
布吉中学创办于1977年,现有40个教学班,学生2472人,教职工206人(在编教职工116人)。学校占地4.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布吉中学以学校管理见长。“制度+情感”的管理模式,在全区得到推广,并在深圳市产生了一定影响。
该校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城市化特征显著。学校设有英语角、各学科兴趣小组、航模队、无线电测绘队、管乐、鼓号队、合唱队、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键球队等许多个课外活动小组。初步形成了“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办学优势。由此,学校获得了“深圳市办学效益奖”,“深圳市文明学校”等称号。布吉中学现为深圳市“器乐教学示范学校”。
横岗中学。
横岗中学创办于1947年,前身是由客属华侨捐资兴办的惠侨中学。在5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曾五迁校址,六变校名,三次增设高中部,又三次实行布局调整,成为一所完全的初级中学。
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1348名学生,99名教职工,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学校背倚青山,校园绿草如茵,整洁宽敞,绿化覆盖率达到84%,是一所园林式的现代化学校。
横岗中学教学质量优异,近年来连年中考优秀率居全区中学之首,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市、区文明单位。
龙岗中学。
龙岗中学创办于1990年,位于龙岗河畔,红花岭下,是我区最早评估晋升为市一级的中学。
学校占地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80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00余人。目前,学校正在扩建24个教学班,拟将平冈中学初、高中分离办学后的初中部整体迁移并入,由此达到48个班的办学规模。届时该校将是我区,乃至深圳市最大办学规模的完全初中。
坪地中学。
坪地中学创办于1977年,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00余人,有在编教职工58人。
学校注重打基础、抓管理、上等级,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质量。倡导“整体培养,个性发展,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具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敬业思想,因材施教,形成体育见长的办学风格,培养了体育名星孙彩云。
横岗六约小学。
六约小学是横岗六约村所办的一所村办小学。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1年,可谓沧桑半世纪,办学70年。学校现占地4万余平方米,有23个班,学生1175人。
该校虽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村办小学,但近年来教学质量、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尤以德育见长。学校文体活动丰富多彩,鼓号队连年在全市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仅这二年的统计,师生获得国家级奖励14人次,省级奖励4人次,市级奖励21人次,区级奖励45人次。
横岗四联小学。
四联小学座落于横岗镇四联村红棉路,是创办于1993年9月的一所市一级村办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411平方米,有一幢高五层的教学综合大楼、一幢高三层的礼堂和一幢高六层的教工宿舍。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现有24年教学班,学生1100多人,教职工70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减轻负担、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化的功能设施日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先后被授予四十多个集体荣誉称号,其中有省“绿色学校”,省“美丽校园”,市、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市、区“文明学校”, 市、区“卫生单位”,深圳市首批“绿色学校”,深圳市“城市美容天使假日行动先进集体”,深圳市“广播体操标兵学校”,深圳市“十佳少先队大队”、区“文明单位”和区、镇“先进集体”等。1996年深圳市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在该校召开;1999年学校获市办学效益奖;2000年学校高标准、高质量地通过了市一级学校的评估。
龙岗新生小学。
新生小学是龙岗镇新生村所办的一所村办小学。学校创办于1917年,是一所老校。历经1985年的改建和1995年的扩建,现占地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有22个教学班,学生近千人。
学校注意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质量,实施教改实验,全面推广“引探教学法”和“引、读、讲、练”的四段式教学法,整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成为全国引探教学法实验基地和全国引探教学法先进单位。
龙岗南联小学。
南联小学是龙岗镇南联村所办的一所村办小学。学校创办于1951年,占地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现有25个教学班,1300余学生。教职工64人。
学校注重现代科学管理,建立“按章治校,分层负责,民主管理”的体制,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施教,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形成“勤奋、文明、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奉献、严谨、进取”的教风;“勤学、苦练、善思、好问”的学风。南联小学以学校管理见长,初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目标??间接管理”模式。
龙岗爱联小学。
爱联小学地处深惠公路龙岗镇爱联路段,学校占地面积20014平方米,建筑面积6359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师生1300余人。
爱联小学创办于抗战烽火中的1940年,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学校,在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村办学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化的功能设施日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廉洁高效。教师队伍为人师表,乐于奉献,敬业爱岗。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团结、文明、创新”的优良校风逐步形成。
学校迅速发展,得益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走农村向城市化迈进的道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教研为龙头,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关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学校由原来“学生不专心,教师不安心,家长不放心,村委焦心”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龙岗区一级学校、深圳市“文明学校”、深圳市第一所村办的市一级学校、深圳市第一所“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办学效益,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
坪地六联小学。
六联小学创办于1985年9月,是深圳市北大门的一所边沿农村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8537平方米,建筑面积6253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4个(正以逐年递增两个班的速度扩大班级规模),学生670人,专任教师35人。
六联小学高度重视乒乓球这一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乒乓球小将。自200年起开始角逐省、市级大赛并都获得了好成绩。其中2000年10月份在南山举办的“2000年深圳市少年儿童乒乓球锦标赛”中分别获得男子丙组团体第二名,男子乙组团体第三名,女子乙组团体第五名。今年3月在广东顺德举办的“盐业杯”广东省中小学乒乓球公开赛上,代表区参赛获得小学生组男子团体第七名。这次比赛六联小学乒乓球队是全省24支代表队中唯一的一支乡村学校业余队。
大鹏中心小学。
    大鹏中心小学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168人,在编职工43人。学校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6080平方米,是一座花园式的美丽学校。
    “忠诚团结,勤学进取”是学校的校训。学校初步形成了“扎实的教学常规,科学的管理规程,优秀的师资队伍,务实的教育科研,良好的学校形象”,受到海内外客属华侨们的关注和赞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接)
四、厚积薄发:光大客家文化和精神的龙岗教育。
历经数百年的迁徒与变迁,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一语以概之,则:举足以远,怀广以宽;用心适应,奋发争上;创新求异,兼容并蓄。
客家人由中原而来,故举足以远,迁徒而至岭南;历经战乱,不得不奋发争上;由北而南,融入他乡,必须以心适应,在入乡随俗中创新求异,兼收并蓄,方能生存,务求发展。这种精神境界和优良传统,成为近年来龙岗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宝贵精神支柱和动力。
1、固强扶弱,校而优则强。
九三年,是龙岗人民一个不能忘却的年份,也是龙岗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和里程碑。这一年,原宝安县撤县设区,龙岗开始了它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开始迈出了它走向城市化的艰难而又坚定的步伐。
一九九五年,深圳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政策倾斜下,决定实施同富裕工程。教育部门拟在办好强校的同时,对全市的“三差学校”进行大面积改造。当时,“三差学校”全市排出了51所,龙岗区就分布着23所,几乎占全市“三差学校”的半壁江山。
“三差”,是指校舍建筑、校园布局差;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差;师资素质队伍差。龙岗“三差学校”的特点,按照主管教育的副区长曹建良的戏言,可形象地概括为“四六学校”,即学校几乎都是不足六个年级、六个班;60个学生、6名教师。由于学校的分散,无规模,教师也不安心,不乐教,使师资队伍的素质由“两个六”构成:年龄多近60岁,学历很多人是没有读完中学六年级(初中到高中)的中专生。由此,培养的学生相当多的人成为不能再升学、不愿再读书的“小六仔”。这些“小六仔”,小学毕业后不读书,流失成为村镇中令人头痛的“四不青年”,有些人由此变成了“小流子”。
饱尝“三差学校”之苦的客家人,乘着市、区同富裕工程和改造“三差学校”的惠民之机,大举向薄弱学校开战。
改造“三差学校”,村民们倾注着热情。许多镇村发生了村民集资、华侨捐资、外商投资、老板垫资、干部出资的动人故事。镇镇村村比学校,兴起了一轮轮建校热。近年来,对撤并调整后的“三差”学校,市区镇村的办学单位不断加大了资金投入,累计投资1.075亿元人民币。
经过固强扶弱的“三差”学校改造,龙岗的教育基础和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99年底,省双基检查团的一批督学们,在仔细考查了龙岗的镇、村教育后,看到了一群群气势恢宏、设计别具一格、规划起点超前的“三高学校”群:布吉中学、平湖中学、横岗中学、同乐小学、金田小学、新生小学、爱联小学。他们评价说,在龙岗“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教师,最让人尊敬的干部是校长”。
可以说,龙岗教育这种由“三差”到“三高”“三最”的变迁,是大步迈向城市化的深刻体现。也是客家人“用心适应,奋发争上”精神的体现。
2、布局调整,教而优则学。
“举足以远,用心适应”的家客精神,支持了龙岗新区建区以来对学校的布局调整。
客家人有重教的传统,自古以来,凡有客家围屋,就有客家祠堂,必有客家教子读圣贤之书的学堂。教育如星星之火,学堂则星罗棋布,酿造成客属文化之大观。
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在客属龙岗的村、镇是一呼百应的。几乎村村有学校,乡乡办学乐。这虽然有利于普及教育,但由此也带来了学校规模小、布局分散、教育资源贫乏、教育事业得不到提高与发展的问题。时代变了,社会日新月异,对教育质量和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客家人虽有着村村办学校的教育情结,内心不情愿撤并掉自己的村小学校,但在权衡利弊、比较得失后,客家人有着“举足以远,用心适应”的传统,为了教育和学校更好发展,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学堂,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撤并那些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而代之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条件好的新校。孩子虽然读书不能在本村、本乡,但客家人发扬祖先那股适应社会和环境,不畏艰辛、辟荆斩棘的精神,“举足以远”,送孩子去远方更好的学校读书。
对曾捐款建设徐怀小学(即水头小学)并为之投入无数心血的陆章先生来说,虽然合并学校使徐怀小学楼去人空,但老人没有怨言,大力支持这一举措。他说:“只要孩子们读好书就行,自己赚钱能支持家乡,用到社会就行”。他在合并后的镇中心小学落成典礼上,给捐资建校的叶肇夫先生送上自己亲手写的贺联:“十口心思思祖思宗思故里,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肇夫”。造福桑梓,培育后人的一片痴情溢于言表,使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正是有了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龙岗的学校布局调整做得最好,受到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赞扬和肯定。全区村小已有建区初的89所,调整合并为目前的60所。
3、广揽人才,师而优则胜。
龙岗客家人以“怀广以宽,兼容并蓄”的客家胸怀,面向全国招揽吸纳了成千上万名人才。这几年,仅引入“传道、授业者”就有数千人之多。
龙岗建区以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目前已有公办中小学校90所;民办学校40余所;幼儿园130余所,在校学生12万余人。教职工达到8000人的规模。这近万人的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全国、全省的四面八方。龙岗,之所以有今天五湖四海、群贤毕至于教育的局面,主要得益于客家人“怀广以宽,兼容并蓄”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境界。
龙岗人知道,“三差学校”,最令人耽忧的“一差”是师资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影响和耽误的不是一届学生而是与不合格教师教龄同步的数十届学生。
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当时龙岗有相当多的语文教师不会说普通话,其中有一位老师在讲解当代伟人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采用启发式方法,问“春风杨柳几多条”,要求学生回答 “万千条”;又问“六亿神州怎么绕”,告诉学生要“顺着绕”(尽舜尧)。这种素质的教师培养的学生在参加一次时事常识问卷时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回答成“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回答我军的十大元帅,则从军长写到班长;更有甚者将当时的国家主席回答成了港督彭定康。 可见,“三差”学校必然带来极差的学生文化知识和能力。而师资的差,是后患无穷的最根本的“差”。
从根本上解决“根本的差”,龙岗区对症下猛药,采取了“四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并驾齐驱的师资人才战略,即:从全国招聘,从高校接收,从各部门引入,从教师中培训。近年来,龙岗的教育部门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一批;每年从重点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中接收了一批;从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引入了一批;从现有师资队伍中通过进修和学历达标的继续教育提高了一批,成功地培养和引入了近千名优秀师资。这其中有数10名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有全国著名中小学校的校长;有高级教师和具有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一批兼有双师型的师资人才;有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全国著名大学的讲师、教授,结果,全区教师达标学历由95年“三差学校”改造时的不到50%,提升到目前的80%以上。
客家人本身就是移民,客属地区本身就是移民社会。所以,改革开放的龙岗,当然能够“怀广以宽,兼容并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八方移民,欢迎四海兄弟。
所以,在深圳,在客家人聚居的龙岗,形成了新一轮的移民社会。这是龙岗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正因为有了移民这个杂交优势,带着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不同才艺的各路精英们都来到龙岗,来到这个“龙”的故乡,共创一番龙腾龙跃的事业。
4、奖教奖学,学而优则荣。
客家人有尊师重教、奖教奖学的传统。历史上,客家的家族非常重视倾力助学,每个家庭对有培养前途,尤其是有资格参加乡试、应试,乃至殿试的族中弟子,给予资助。《池氏家族》规定:“御制有曰:从今不薄读书人,况宗族乎。自后凡入泮者,众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贺银叁两,补廪者,各贺银贰两,出贡拨贡者,各贺银捌两;中举者,各贺银贰拾两;中进士者,各贺银叁拾两;中鼎甲者,各贺银伍拾两,永为定例”。
在客家乡村里,若出了秀才、举人、进士,不管是哪家,都被视为全乡、全村的荣耀。这种文化传统和精神薪传不息,时至今日,龙岗人更发扬光大。
由于尊师重教,这几年龙岗的教育教学质量每年都在大幅度提升。2000年,全区660名学生参加高考,上省大专线392人,上线率为60.5%,超过全市平均上线率5.2个百分点(全市平均上省线率为55.3%),超过省平均上线率21.9个百分点(全省平均上线率为38.6%)。特别值得高兴的是,龙岗本地村民子女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全区36人上重点本科线,其中本地村民子女23人,占64%;260人上本科线,其中本地村民子女174人,占67%;392人上省大专线,其中本地村民子女245人,占63%。全区共有442名本地村民子女被市大专以上院校录取,录取率为91.5%,比全区平均录取率高出3.5个百分点。这表明,龙岗区的教育为培养本地村民子女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高考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支持教育的结果;是全区上下立志“办一流教育,建教育强区”的结果;是全社会,特别是各镇、村办学董事会尊师重教的结果。
布吉镇南岭村民子女张妙燕在龙城中学读高中。2000年考入中山大学。南岭村为之欣喜和振奋,在九月十日教师节时举行了一个全体村民参加的表彰大会,拿出50万奖励全村品学兼优的孩子。同时,发给张妙燕奖金壹万元人民币。
龙岗象南岭村这样年年拿出巨资用于奖教奖学的镇、村有很多。许多镇、村都设有专项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奖教奖学。祖籍大鹏的深圳市荣誉市民、香港嘉银集团主席叶肇夫为新中心小学建设捐资500万元,并设立叶肇夫教育基金会。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大鹏中学的李兰英校长从镇领导手中接过了3.8万元奖金,这是她个人连续第三年获得如此丰厚的奖金。李校长本人透露,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近三年她获得的奖教金已经超过十万元。李兰英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教书致富”典型。自九六年以来,大鹏镇委镇政府共投入教育经费7000多万元,其中用于奖教奖学的经费就达220万元。
仅2000年初步统计,在教师节期间全区各镇、村奖教奖学奖金达到630万元之巨。这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奖教奖学,学而优则荣的教育观念和文化传统。如今的龙岗,已经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兴教为乐、侨以助教为善、师以从教为荣”的良好氛围。学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已成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接)
5、创新求异,“一校一品”呈特色。
客家人勇于创新求异,因而才形成了特有的客属文化和精神。龙岗教育继承和发扬“创新求异”的客家精神,积极创造“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
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和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以创新精神为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以德育为核心,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两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两能为特征。
在应试教育的习惯下,如何改造和更新旧有的、传统的、农村式的教育方式,转轨并导入素质教育?龙岗教育的实践是:选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这就是:创设特色,实施“一校一品”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品牌战略。
对学校,提出“一校一品”办学要求,倡导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化。在不断激励和倡导下,目前龙岗区已有一批学校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并由此实践着素质教育。
横岗镇保安小学的“一路拳”和“一大球”,全校师生都擅长习练太极拳、打得一场好篮球,蔚为壮观;六约小学、四联小学的鼓号队,连年在全市大汇演中夺冠显神威;大康小学的“形体操”,如行云流水,美轮美奂。
龙岗镇新生小学的“一个圈”,全校学生课余都玩呼拉圈,花样百出;南联小学的“三操”并举:礼仪操、武术操、课间操,操操出神入化;爱联小学的“一支笔”,创建为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
坑梓镇中心小学的“一只鼓”,全校学生都打得一手熟练的“安塞腰鼓”。
葵涌中学的“铁脚足球”踢遍全区无对手;龙岗中学的“一条龙”,学生舞龙队,舞得龙飞蛇走,神韵飞扬;坪地中学的田径运动,哺育了田径名将孙彩云。
区直属平冈中学男女篮球队代表深圳赴浙江参加全国中学生篮球赛,捧回银牌;龙岗中专的“百面鼓”,男女学生共擂百面大鼓,擂得惊天动地;龙城中学的“一套操”,学生健美韵律操,美不胜收,令人陶醉;龙城小学 “一根绳”,全校师生共跳绳,跳出素质教育一片新天地。
南澳镇中心小学、横岗六约小学、坪地六联小学的“一小球”,全校普及乒乓球运动,以乒乓球见长,并打入深圳市小学组二强之内;六约小学、实验学校、平冈中学等一批学校的军乐团和管弦乐队,号角嘹亮,吹奏着跨世纪的新篇章;布吉中学被市教育艺术委员会评定为“深圳市器乐教学示范学校”。
各个学校所独有的“一品”特长,是其素质教育的结晶和办学特色,学生从中掌握了一技之长。目前,区委区政府和许多部门的大型欢庆活动,无不借助于学校和学生参与。这圃素质教育所结花苑中的异彩硕果,已经在区、镇、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光彩照人。
对学生倡导“六个一”的素质和能力,即: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毛笔字,背一百首唐宋词,诵一百篇优秀散文,学会演奏一种乐器,掌握一项体育竞技特长。
目前,这“六个一”的要求,已成为许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为普及这“六个一”的素质和能力,各校、各镇普遍开展古典诗词吟诵活动和竞赛,普通话朗诵和比赛,书法展示和竞赛,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生主持区有线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主编每周一版的《龙岗报》七彩校园,撑起了报纸、电视的“半边天”。学生通过这实实在在、普通平凡的“六个一”的实践,提高了自身素质和能力。
倡导“六个一”,促进了龙岗区教育教学中体育和艺术特色与优势的形成。其标志是:
首先,龙岗区体育、艺术类高考生逐年大幅增长。美术类考生由97年录取17人、98年26人、99年57人,增长到2000年84人;体育类考生由97年的6人、98年13人、99年27人,增长到2000年52人;音乐类考生由99年的2人提高到2000年的8人。
其次,文体类考生录取所占比例在全市各区中处于明显优势。98年高考全市体育类考生上省本科线的共10人,全都是龙岗区的考生;上省专科线以上的考生全市共18人,龙岗区有14人,占全市上线人数的78%。艺术类考生全市上省本科线共23人,龙岗区有17人,占全市上省本科线人数的74%;全市上省大专线以上的考生46人,龙岗区有27人,占全市艺术类上线人数的59%;99年,全区体育艺术类考生上省大专线以上人数是70人,其中本科49人;2000年达到144人,其中本科117人。这都与“六个一”的培养和要求不无关系。
龙岗无论是倡导“一校一品”,还是要求学生具有“六个一”的能力,都不是把眼光盯在少数尖子学生、特长生上;或寄托在区属强校,省、市级学校上,而是重在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注意向镇、村学校倾斜,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培育每个镇的一批龙头学校,以点带面。
在培养学生特长和让人人掌握一技之长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学校不是重在精心辅导少数竞赛尖子,而是着力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尤其是注意吸引和安排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参与,目的是通过“创设特色、一校一品”和“六个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都能拥有一项专长和技能。
近年来,横岗镇就涌现了一批具有“一校一品”的品牌特长学校。如:镇中心小学以美术教育、计算机教学见长,小小“书法家”、“画家”、“钢琴家”层出不穷;保安小学以“武”见长,全校师生习打太极拳,校武术队多次在市、区比武大赛中建功,校女子篮球队连续多年在全市小学生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得第一名;大康小学以“形体操”见长;四联小学以优美整齐的广播操、精神抖擞的鼓号队见长,学校成为全市首批“绿色学校”;六约小学以学生铜管乐队、军乐团表演见长。而这些见长的特色学校,参与“一品”建设的学生都在百人乃至千人以上。许多学校是全校师生齐上阵,人人参与乐融融。
龙岗区的实际是“农”字特征浓,教育相对薄弱,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我们应当因陋就简、量力而行、扬长避短。所以,我们在倡导各校实施“一校一品”战略时,注意启发和引导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本校生源特点、师资水平、财力状况出发,使所创设的“一品”,所追求和形成的教育特色为师生、为家长、为社区所接受、所欢迎,成为社会和办学董事会认同的行为。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镇、村学校都有能力去实施“一校一品”战略。如南澳小学普及乒乓球;龙岗新生小学普及呼拉圈,横岗保安小学普及太极拳。还有一些学校去实施“一根绳”、“一只口琴”、“一把二胡”等的“一品”活动。花钱不多,却花样百出。结果,学校既有追求“管弦乐”、“古筝”等“阳春白雪”式的“一品”之高雅技艺;又有人人都参与的“下里巴人”式的普及型体艺,使“一校一品”的素质教育不是贵族化的少数尖子培养,而是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从中受益的平民式的普及型教育。
五、后来者居上,大步迈向现代化的龙岗教育:
深圳市2005年要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市。龙岗作为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和海滨渡假旅游基地,在全市的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市委、市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0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1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市教育发展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增强教育发展综合实力,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龙岗区教育事业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着两大艰巨任务:一是实施超常规的“赶超”战略,“赶超”是硬任务,必须立足现实,夯实基础,实现与全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同步;二是实施 “跳跃式”发展战略,到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硬指标,必须拓展未来,适度超前,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一)未来五至十年的教育发展目标。
龙岗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指针,确立教育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地位,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赶超”为立足点,以教育创新为先导,以教育优质化为总要求和突破口;“赶超”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全面“赶超”与“重点领先”相结合;完成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变、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以教育优质化为教育现代化的总要求和突破口,通过教育现代化促进龙岗人的现代化,从而实现龙岗社会现代化。
未来五年教育发展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龙岗区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自身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一种水平状态,是根据经济社会现代化目标要求而能动地加速发展的赶超先进的动态历史过程,也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决定教育应达到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势。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以及在办学条件、校舍、设备、技术手段、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先进程度;教育在体制、制度和管理层面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信息交流等层面的现代化;学校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学生学法等教学层面的现代化。
据此,基本实现龙岗区教育现代化,要以龙岗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为依据,以龙岗区教育的现状为出发点,以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教育发展水平为对照,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确定到2005年基本实现龙岗区教育现代化。其要求是基本实现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高效化、信息化、法制化和国际化。
教育普及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仅是个人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现代社会重要标志之一。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人人享受良好的教育。
具体要求:以学校教育为主体,提高基础教育总体水平,高标准完成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12年教育;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力发展早期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形成一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普及化、终身化的教育序列,基本建立起完整的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多形式教育需求的,相互衔接和沟通的教育体系。
教育优质化:是教育规划、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断完善、提升的内涵发展过程,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得到最适宜的教育,享受学习的成功,获得最高发展。它既是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具体要求:以办学条件优质化为基础,提供一流的学习环境,通过科学的规划,调整、重组,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学校硬件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以学校管理、师资队伍优质化为保障,全面提高校长、教师素质,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整体优化;以教学方法和过程的优质化为重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教学成果高质量,建立起以人为本、使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
教育高效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合理配置和使用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实施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实现教育体制、机制的高效运作。
具体要求:教育经费投入的合理使用,学校规模布局的合理调整,生源的合理分配,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节省学习时间,缩短学习过程,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之中,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以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内容和手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主导并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利用,让现代技术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水平,使教育更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
具体要求:加强区教育局域网、校园网、信息交换平台、核心电子资料库的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力度;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培训;加强对学生计算机使用和上网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法制化:国家机关和学校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办学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法制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具体要求:要依法保障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依法提供教学建设用地;要依法配足教职工编制;要依法管理教师和保护教师的权益;社会各界要依法支持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指在教育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要求: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培养年青一代的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加强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龙岗区与国际区域协作模式和校际协作模式;发展国际间教育与科研的合作;建立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定期交流互访制;逐步互派师生访问团。
200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主要指标如下:
(1) 常住人口幼儿入园率保持98%以上;
(2) 常住人口6周岁儿童入学率保持99.8%;
(3) 小学生升初中入学率保持100%;
(4) 初中毕业生进入上一级学校的入学率保持99%;
(5) 基本普及12年高中阶段教育。户籍适龄人口12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
(6) 户籍人口70%新增劳动力预期教育年限14?15年;
(7) 户籍人口适龄青年(18?28岁)全日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
(8) 常住劳动力人口继续教育率60%以上;
(9) 应评学校上等级率为100%,省一级学校达10%;市一级学校达20%;区一级学校达70%以上;
(10) 按学生实际人数配备教职工编制,达到深圳市教师配备标准。
(11) 中学校长100%、教师40%达到研究生水平,小学校长100%、教师50%达到本科学历;
(12) 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90%以上,按规定高标准配齐各种教育教学功能室和师生活动场所;
(13) 全区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中学100%达省Ι类标准,小学90%以上达省Ι类标准。
(14)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合格率达90%以上;初中毕业考核全科合格率达90%以上;高中毕业会考全科合格率居全省中上水平。小学、初中、高中体育合格标准达标率达95%。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优秀率分别为91%、25%以上。学生近视新发病率在3%以下。
(15) 全区小学生在10周岁(小学四年级)学会上网,中学生在14周岁(初二年级)学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16) 全区每所学校有一位专职、专业、合格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
(17) 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保持“三个增长”,财政性教育投入每年增长16%以上;预算内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至少提高1.5个百分点。
再经过五年努力,到201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完成《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1?2010)提出的各项指标;实现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高效化、信息化、法制化和国际化。
(二)未来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理顺体制、办好示范、推向社会、提高质量”的原则,逐步实现学前教育社会化。以社会办园为主,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学前教育体系;逐年减少对公办园的财政拨款,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三年内实现按教育准成本收费,逐步实现分级归口管理。
到2005年,预计适龄入园幼儿为27000人,幼儿园总数150所。幼儿学位年均增长率为10%,保持常住人口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为99%以上。
引导区内幼儿园成立幼儿园教育集团,登记注册的幼儿园15%达市一级的标准,5%达到省一级标准。
民办幼儿园教师要持证上岗。30%以上的园长、教师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规范各类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探索以幼儿为主的多元化课程。积极推进0?3岁幼儿教育实验课题的研究,探索学前教育一体化机制,抓好幼儿智力早期开发。
2、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标准化,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管理、连体办学、巩固双基”的原则,加强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中小学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坚持和完善六周岁儿童入学政策,实行小学、初中对口办学,九年一贯制;今后新建学校,镇级以上原则上小学、初中连体,不再分设;通过合并、调整、扩建、新建等,全区各镇至少有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校园规划要留足发展空间,镇级学校占地7万平方米以上,区级学校10万平方米以上。
到2003年,预测全区在校小学生101210人,初中生25681人。2005年,在校小学生121626人,在校初中生33132人。
三年内预测全区新建中小学30所,其中,新建中学8所(含寄宿制高中1所),小学22所。到2005年,预测全区新建中小学48所(含民办),其中,中学12所,小学36所。
从2000年秋季开始,龙岗区实验小学改为实验学校,开始招收初中学生,在全区率先进行小学、初中连体办学实验,探索经验,提供借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和推行《龙岗区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和《龙岗区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进德育工作,强化特色教育,形成一批特色学校。
开展对口扶持薄弱镇村的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全区40所未上等级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
3、高中教育
按照“初中高中分离、高中教育优质化、扩大名校学位、调整学校布局”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发挥重点中学的品牌优势,扩大重点高中学位。
根据全区高中生源增长情况,在充分考虑全市高中学位增长的前提下,未来5年全区要建成2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进行创建新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践,推动普通高中学校改革。
到2003年,预测我区高中阶段学生(普高、职高、中专)6200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3474人;2005年,高中阶段学生7409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5409人。
调整重组普通高中布局。新建一所区寄宿制高级中学;扩建平冈中学,加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牌子,实行初高中分离,初中部迁至龙岗中学,办成外语特色的寄宿制高中。
力争3~4所市属寄宿制高中落户龙岗区。
4、中等职业教育
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区户籍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按照“稳定、整合、提高”的原则,调整高中阶段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适当减少初中后分流,侧重发展高二后分流。  
按照调大、调优、调通的思路,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打通中专、成人中专、职高的界限,将龙岗中专办成多功能、综合性、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学校。依托成校对户籍未就业青年进行技术培训。改革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适用性,提高毕业生进入市场的适应能力。
开展轮岗培训,高中后职业培训,企业在岗培训和外来工的技能培训。面向市场发展提高我区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加快我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按照“积极引进、鼓励发展”的原则,继续办好龙岗电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从用地用人和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支持民办大学落户龙岗,力争引进市属高等院校和国内名牌大学来龙岗区办学。
6、社区教育         
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按照“开放式办学、提高覆盖面”的原则,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形成学习化社会。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各镇成人文化学校为主体和依托,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大兴建公共文化设施的力度,如龙岗区图书馆、少年宫、各类博物馆,向学生优惠或免费开放。
调整成人教育的布局与结构,形成社会化、开放式、辐射各镇的办学网络。  
进一步放开成人多层次教育,通过多种形式,为全社会提供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
各级各学校也逐步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系统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受教育率95%以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 23: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三)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措施。
根据龙岗区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战略,全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增强教育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教育发展综合实力的突破口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优质化教育。实施优质化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1)、实行区镇村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区政府负责全区教育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指导,扩大镇政府对镇内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等方面的统筹管理权限。制定《龙岗区、镇教育管理职权划分条例》,对各镇中小学的行政管理以镇为主,各学校的教学业务及教师、校长资格任定由教育局统一管理。今后,各镇每年调入、分配到教育系统的教师,都要经过区教育局认定教师资格后,方可调入;各镇属中小学(成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任免前,要经区教育局资格认定并协商同意。镇成立专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由镇政府和区教育局双重领导,按照学校和师生数量定编5?8人,保证编制人员到位。结合布局调整,在2005年前,有条件的村办学校逐步转制为镇办学校,规范确定经费由镇村两级承担机制,行政、业务由镇直接统一管理。
( 2)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大社会办教育的力度。成立民办教育的管理机构,探索国有民办和民办公助等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制定《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个人到我区办学,规范社会力量办学行为,提高办学的档次和水平。
(3)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归口教育局管理,成立幼教科,制定《学前教育办学条例》,实施规范管理。保留一定数量的公办幼儿园,发挥其示范、引导和调控作用,形成以公办园为示范,社会办园为主体的办学格局,鼓励幼儿教育单位开展积极的竞争,逐步形成几个大的幼儿教育集团,提高全区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4)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制定《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实行校长聘任制、职级制和办学目标承诺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试行教师、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改革教师考核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实行学校校务、财务“两公开”制度,探索并逐步实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完善教代会制度,发挥教职工代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作用。
2、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1)中心城学校布局与规划。按照初高中分离办学的原则,2000年规划设计区属重点寄宿制高中,60个班,3000个学位,2000年底开始动工兴建,2002年建成,秋季开始招生。以平冈中学为基础,积极筹建区外国语学校;引进“双语”学校,加快区直属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出特色,发挥其示范性、窗口性作用。
积极引进市属寄宿制重点高中落户龙岗中心城。通过上述调整,使教育知识产业成为区中心城的主导产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中心城城市功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配套和升级。
( 2)镇村学校布局与调整。根据市教育规划要求,以后新建学校原则上小学、初中连体办学,实行九年一贯制,校园规划要预留发展空间。对现有学校布局、规模和结构进行全面调整,未来五年对12个班以下的学校原则上要进行调整、合并和改造。各镇可采取新建、合并、改造、完善等途径,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到2005年原则上每个镇至少要有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标准化学校。按照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变的要求,根据社区结构,生源分布状况,逐步调整、合并村办学校,通过规范、提升、转制为镇办学校,由镇统一管理。
(3)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调整与布局:以龙岗中专为龙头,扩大规模,集中资源,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建立我区多功能、大规模、高水平、综合的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中心。办好各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带动成人教育的全面发展。积极办好电大,鼓励外地高校来我区设立分部、分院,开设各种研修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3、学校标准化建设与上等级工作
(1)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根据市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新建学校:从优化规划、优化设计、优化建设做起,规范学校建设用地和校舍、教室建设标准,按有关规定高标准配齐功能室,标准化建设学生活动室及活动场所,并预留学校发展空间。薄弱学校: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争取市“改薄”专项资金支持,市区镇联动,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拨款、落实镇村教育经费“三承担”政策、争取全市“同富裕工程”资金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改善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重点解决有新校舍无功能室的学校,使每所学校都是新校舍,都有合乎标准的图书室、电脑室和功能室,都具备上等级的基本条件。结合布局调整,改建扩建和迁址重建条件较差的学校。实施“挂编流动,支援薄弱学校”的师资倾斜政策等方式,解决薄弱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较低的问题;全面改善和提高全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三年内彻底完成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其它学校:根据标准化学校的要求,在学校用地、生均校舍、学生活动场地、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加大学校建设与配套力度,对现有用地不足的学校要在2000年作出扩建规划,力争2005年90%的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2)全面推进学校上等级工作。所有学校要以优质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学校上等级工作。区属学校:平冈中学要争创全国千所示范高中;龙城小学、龙城中学、龙岗中专力争在二-三年内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区实验学校力争五年内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区电大二年内通过省级合格评估。镇属学校:已上等级学校要以高标准、高质量起好示范窗口作用为主要任务, 进一步提高学校等级档次;未上等级学校要以通过等级评估为主要任务,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2005年,各镇上等级学校要达到80%以上,其中市一级学校要达到15%以上,省一级学校1-2所。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普及十二年教育。进一步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全面普及十二年教育。按照普及十二年教育的要求,区镇要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扩大学校力学规模,满足适龄青少年就学的要求。镇村全面负责督促本辖区适龄青少年完成12年教育,要运用安排就业、年终分红、民政救济等手段督促、帮助户籍适龄青年完成学业,未完成12年教育超过2%的不能评为文明镇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家长要依法保证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12年教育而不中途辍学,有辍学的家庭不能评为文明家庭。由于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辍学的,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责任,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对该学校和教师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对未完成12年教育的青少年,镇村要核实登记并上报区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解决青少年“辍学”问题。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突出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强调德育教育中师生双向互动,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加强学校德育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2001年筹建龙岗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02年建成。探索、改革学生评价方法与手段,增设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的选修和活动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艺术、体育、科技、环保等教育特色。加强学校的体育卫生和美育、劳动教育等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3)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优质化的重要内容。坚持素质化、高效化原则,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关系,构建优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通用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在全面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设置改革,适当增设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坚持兴趣性和实情性并重,创设学习情境,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创新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坚持以实用性为主导,优化教学媒体配置,鼓励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坚持全面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因人施评,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增进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愉快学习。
5、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切实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以公办学校学位数为基数配编,标准如下:按每班学生数(中学45-50个,小学40-45个)配编教职工:中专6个,高中、职业学校4.2个,初中3.8个,小学2.4个,幼儿园4.1个,另加机动编制:中专、高中职业学校为8%,初中5%,小学3%。  二是坚持“引进培训并重”的方针,继续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从2001年起,新进的教师必须具有本科学历,中学新进教师50%具有研究生学历。对新进教师实施“一三五七”培训计划:一年立足,三年起步,五年成才,七年挑大梁。三是实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龙岗名师”“名师”培训工程。在骨干教师中培养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带头人中培养龙岗名师。骨干教师由各学校确定。2000年,教育系统确定首批学科带头人(以后每两年评选一次)。2003年评选表彰第一届龙岗名师(以后每五年评选一次)。至2005年,学科带头人要达到本学科教师的5%。制定《龙岗区学科带头人评选考核管理办法》,推行特殊的奖励措施,对学科带头人,在工资待遇,出国考察,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激励教师尽快成才。四是制订《龙岗区2001-2005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01年规划建设区教师进修学校,2002年建成。至2005年,100%的中小学教师按规定接受继续教育,通过自学、联合办学等方式使小学教师50%以上达到本科或相当本科学历、中学教师40%以上达到硕士或相当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要求。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岗位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针对我区教师队伍现状,全面提高各层次教师教学技能是当务之急。要相对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高密度强化培训教师的各项教学技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2)校长队伍建设。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名校长”为重点,以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为中心,全面推动“名学校”建设工程。通过研讨培训交流访问等途径,与国内外名校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选送校长出外挂职培训锻炼,分期分批选送名校长出国进修访问。按照“民主、规范、高效”的原则,探索“制度+情感”的管理模式,在教育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形成层级分明、责权清晰的管理机制,运用电脑、网络等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以校园文化为切入口,推动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培育有个性、有特色的学校人文精神,加快名校建设,力争五年内创建2?3所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名校。
6、加强教育科研
(1)加快教育科研培训机构建设。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而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培训力度不够、教育科研质量不高是我区教育发展的两大障碍,因此,必须加快相应机构建设。2000年筹建龙岗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该中心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教研室、现代教育技术室、教科所、培训部、体育艺术教育部。争取2001年基本建成并开始运作。
( 2)高质量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优质化的重要体现。教育科研对占领教育制高点,推动师资队伍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龙岗教育的知名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以区教科培训中心为依托,建立“区教科培中心----镇教研室------校教研组”三级科研管理网络、“区教育学会------学科研究分会------课题组”三级学术网络,实现区教育科研的全体性和全面性,使教育科研延伸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学科。二是有针对性、分层次开展课题研究,要针对当前教育的普遍问题和龙岗教育的特殊问题,选择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三是倡导教师在科研状态下工作。校校有项目,人人搞研究。设立优秀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制订教育科研项目申请、资助、成果评审、奖励等一整套办法和措施,每年开展教科研论文评选,重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7、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1)编制《龙岗区教育信息化实施规划》。纳入全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确保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用五年时间初步实现龙岗教育信息化,按照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原则,逐步开通龙岗区、校两级教育宽带网络,建设区、校两级多媒体教学资料数据库,形成一支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要实现五个百分之百:
?100%学校接入教育区域网,实现教育管理决策办公自动化;
?100%学校完成校园联网,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管理;
?100%课室数字化,实现教学过程多媒体化;
?100%教师熟练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
?100%的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习。
(2)加强以教育信息化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装备工作。2000年做到校校有电脑室、校校开电脑课。2001年全区学校都必须按标准装备电脑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2005年,学生用电脑人机比达到5:1。逐步建立起教育局域网、校园网,2002年开通联接各校的区教育主干网。依托区高级中学建设全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建设全区教育信息平台和中心。区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3)实现全区教育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好龙岗教育区域网,加强和完善教育局网站和各学校教育网站的建设,实现与龙岗区政府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和Internet互联。开发龙岗教育网络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全区教育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化。
(4)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在“校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基础上,普及“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和“数字课堂”,实现“班班能用多媒体教学”,全面开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探索。市一级以上学校全部建成校园网,逐步提升全区各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教育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5)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启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工程,构建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整体框架,从中、英、数三科开始,建设龙岗区教育教学资源库。在区教育网主节点上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逐步形成龙岗区完整的学科资源体系,并与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库相衔接,实现资源共享。
(6)实现教学和学习模式信息化。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应围绕培养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要实现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要创造全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构建网络化的教育学习环境,在各校建设电子阅览室、个性化协作式学习室,计算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上机、电子阅览、上网浏览。同时将各校的电脑室、功能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在宽带网上互联,开展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努力创造出高水平、个性化、互动式、创新型的全新教学氛围。
(7)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在学藉管理计算机化、财务管理计算机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校内各项管理计算机化,并依托龙岗教育区域网和各校校园网或办公网,实现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在区一级以上学校构建校园内部电子邮件系统,并以多种形式接入Internet,实现办公无纸化。有条件的学校可推广使用学校管理一卡通。
  (8)教学和学习工具信息化。2000年9月,小学三年级以上、中学全体学生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所有学生都要熟练使用电脑,学会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电脑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应大力普及,到2005年,全区学生人机电脑数将达到5:1,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所有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学会用网络进行教学,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课件。2005年,各校所有课程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率达到80%,师生上网率达到100%。
(9)实现师资培训信息化。建立符合教育改革需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交流和自我提高的新模式,使更多的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0)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建立各学科自已的专业网站,以网络为基础、以多媒体为手段、以高效能学习为目的,大力开展基础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科研和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科研,积极推进计算机与专业课程的整合,不断加强学术交流,推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让现代教育技术完美地融于学科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8、创建教育强镇
创建教育强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全民素质,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发展机制,也是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各镇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上体现教育优先原则,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要成立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创建规划,明确创建责任,落实创建经费,扎扎实实开展创建教育强镇工作。
(2)创建教育强镇的主要任务。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进一步落实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按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权责利相一致原则,明确镇村各自办学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学校办公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改造薄弱学校经费和学校上等级经费落实,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按标准建设、装备校舍、设备、图书、仪器和功能室等,学校建设标准化,没有薄弱学校,80%学校上等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学生人数足额配备教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制定教育强镇考核办法。教育强镇的主要指标:
??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教育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市区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有科学可行的全镇教育发展规划,常住人口6周岁儿童入学率、小学生升初中入学率、初中学生进入上一级学校的入学率达全区平均水平以上;
??教育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编制到位;
??按区规划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布局、结构、规模调整方案,并分步实施;
??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0%以上,上等级学校80%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学校达15%以上;
??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配编标准,按公办学校学位数,配足教职工编制;
??教育投入制度化、规范化、明晰化,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增长16%以上,生均教育经费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生均公用经费按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学校;
??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居全区中上水平;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环境,优先解决教师住房,教师待遇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2001年起,由区政府组织专门评估组,对十个镇教育强镇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评估验收,评估验收的结果向社会公布。2001年教师节由区政府命名表彰第一批教育强镇。每年创建1-2个教育强镇。到2005年,全区教育强镇达到60%,对通过教育强镇评估的,由区政府进行奖励。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实绩作为对镇党政班子和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和依据,按2005年全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主要指标未达标的镇要追究领导的责任。
9、依法保障教育投入
必须改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确立教育投入是经济社会基础性、发展性投资的地位。加大教育投入,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要象重视高科技投入那样重视教育投入。从区情出发,实施超常规、跳跃式教育发展战略,必须要有超常规、相对倾斜的投入作保证,尽量拓宽教育投入渠道,严格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1)确保未来五年全区教育总投入有较大增长,满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要坚持发挥政府财政性投入主渠道作用,深化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一是逐步提高区镇两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2001年起每年至少提高1.5个百分点,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每年至少增长16%。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确保此项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三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财政收入增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中,以不低于当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划出,列入专项教育支出。由教育行政部门和计划、财政部门协商、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用于新增学校建设及改造薄弱学校、学校上等级与标准化配套项目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资培训和教育科研等方面。从2001年起(连续五年),每年由区财政安排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督导、创建教育强镇、资助学校上等级和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等方面。
四是适当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进一步加强学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采取“逐年提高,分步到位”的方法,逐步向按教育成本收费过渡。鉴于我区流动人口多的实际,非户籍学生比例远大于市内各区,其教育经费完全由区镇财政负担不仅不可能也不合理。因此,要争取市政府有关部门支持,适当提高非户籍学生借读费。
五是采取鼓励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发动社会各界、港澳同胞、侨胞集资、捐资助学。
通过上述五条渠道,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教育总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2)依法规范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管理。明确划分区镇两级教育投入的职责,建立区镇财政性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区财政负责区属学校及全区综合性教育发展的投入,镇财政负责镇属学校及全镇综合性教育发展的投入。区镇财政年度预算教育支出要严格按照“每年至少提高比例1.5个百分点、每年至少增长16%”的要求编制,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区人大以及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财政和审计等部门每年对各镇学校经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此列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凡教育经费未能按标准要求落实的镇,要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按教育法有关事权和财权相统一原则,实行教育预算单列。在财政预算、计划立项等方面优先保证教育的发展。计划、财政部门只在总量上对教育经费进行控制,计划内教育经费的使用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发展规划的需要,自主决定,统筹调配,综合管理。人大以及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此依法进行监督。
(3)切实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我区学校特别是镇村学校普遍经费不足,主要问题是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偏低,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仅标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代课教师数量多经费缺口大。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增加财政预算拨款,适当提高学校办公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水平;二是制定全区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及分担办法,按市标准,小学、幼儿园生均420元、普通中学生均680元、职业高中生均880元、中专生均1080元,每两年提高10%,区属学校由区财政支出,镇属学校由镇财政支出,村办学校由镇村各自分担50%,经济欠发达镇村由区适当补助;三是制定代课教师管理及经费负担办法,代课教师人均经费每月1500元,每年视情况调整标准,由区镇分别负担。要确保镇村应负担经费落实并及时足额拨付学校,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10、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
区镇要采取切实措施为教师办实事,依法保护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区财政要加大对欠发达镇财政扶持力度,确保教师工资、住房、医疗等经费的落实。区属学校教师单身宿舍和周转房建设要抓紧解决,区、镇政府要为符合分房条件的教师优先解决住房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有全局观念,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教育发展“六个优先”的要求,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关心支持教育工作,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责、师以爱教为荣的良好局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18 19: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楼主啊,

我去过几次龙岗来的,坪山什么的都走过吧,也认识几个龙岗本地的人,
印象中他们好像都不太讲客家话了,大都好像都改讲白话了,
嗯,还有坪山那些学校通行的也是白话来的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9 16: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不知老兄到龙岗一开口是否说白话,否则本地人没有不说客家话的,注意:是本地人;另一个是你的陆河口音跟他们沟通有没有困难(特别是他们);坪山中学的谈校长是湖北人,几个主任是客家人,学生有一半是非本地人(原籍),学校又提倡普通话,所以在学校反而说普通话多点,这是事实。但如果你认真打听,师生们私底下还是以客家话为主的。至于坪山的小学老师我接触不多,但学生还是以本地人为主。大鹏、南澳的学生则因说“军话”而情况不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2-23 01: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关龙岗客家与教育的真实资料

作者是王昶啊?我高中时的政治老师,我觉得他人挺好的,很久没见过他了。^_^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11 17: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深圳,是没有人会和你主动说客家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3 05: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们要说成接近龙岗那边的话也是很容易的,所以沟通应该没问题,只是深圳给人的感觉是以白话为主,所以去那龙岗的时候会不自觉得说起白话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23 07: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最重要,否则怎能成客家地区?

建立客语节目频道才是首要任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6 13: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