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08|回复: 0

客家正月初十民俗:石头生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4 09: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正月:欢天喜地

第二节   吉祥客家年

正月初十



随着正月初九各地客家“上灯”、“赏灯”系列活动的持续开展,客家人的狂欢节—“正月半”到来了!灯彩、灯会作为客家人生育民俗的主要内容,随着客家文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早已经突破了其纯粹的祭祀性,而更多地呈现出客家民间风格的娱乐性。随着上元节的临近,客家村落迎神、迎灯、送灯、上灯、赏灯、祭祖、灯舞、舞龙活动应接不暇,各呈精彩,各显风流。
正月初十的客家岁时民俗,基本上是在正月初八、初九所开展活动的继续或延伸。如梅州大埔客家的“赏灯”出游活动,在经过了迎灯、上灯庆祝活动后,更以喧闹的锣鼓、嘹亮的唢呐将添丁节庆活动推向高潮,以至男女老少都纷纷参与,狂欢的气氛将一个个原本寂静的客家村落荡漾起来,犹如一艘航行中的船,顺风顺水,从吉祥的海岸出发,又回到和美的港湾。就看那一张张喜庆的客家脸庞,在添丁炮的焰火里闪耀着的不仅是幸福,还有感恩的思想;就看那一盏盏高举着的姓氏灯笼,不仅将正月的夜晚照亮,更彰显出一个又一个客家姓氏千百年来的坚韧和自强。
在北方,民间多以是日为老鼠嫁女日,因而有多种形式祈禳性的“祝贺”活动。(参见本章本节年初三“贺老鼠嫁女”)
江西乐安县牛田镇流坑古村的守护神“荷杨神”,年初九是荷杨神的生日,因此从傍晚开始直到正月初十早上有“游荷杨神”的节庆活动。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全村绝大多数人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董合为流坑董氏的一世开基祖。北宋初年,流坑董氏第三代孙董文广兴教办学,倡导科举仕宦之路,因而在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流坑曾经仕宦鼎盛,人才辈出。宋仁宗甲戌年(公元1034年),董文广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孙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一门五人同时考中进士,族人为此在村中建“五桂坊”以显殊荣;两宋300年,董氏一族共出了26名进士;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进士者达33人,其中,文、武状元各一人;官职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师保、尚书、侍郎,下至知府、知县、主簿、教谕的流坑人氏达200余人。“游荷杨神”活动由村中当年轮值房本房中当年成婚的男子主持“请神”,在请神队伍的簇拥下,从神社庙里把荷杨神请出来,轮流用手抱着荷杨神像走遍全村每一户人家、每一座祠堂。流坑村现有八条大巷,巷巷都有祠堂,至今村中还散布着50多座旧祠堂。
正月初十,南北东西各地民间的庙会继续推波助澜,招徕信众新年祈福、禳除凶灾。四川阿坝藏族地区正月初十开始,各大寺庙都要举办不同主题的宗教活动,演藏戏、跳神、诵经、晒大佛等,为节日的喜庆增添欢乐。此时阿坝藏民沐浴春天的阳光与飞雪,感念着佛祖的慈悲,感受着雪域高原的辽阔。
粤东揭阳市榕城及其周边地区则有“行彩桥”民俗,从正月初十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正月初十是准备阶段,人们用榕枝、竹叶、花灯、彩灯以及吉祥红对联,彩饰榕城溪道中的每一道桥。正月十一日开始行彩桥,第一日称“行头桥”,正月十五行彩桥称“行二桥”,最后一日即十六日称为“行尾桥”。凡是参加行彩桥的人,都在心中暗祈吉祥福祉。
正月初十是苗族支系箐苗(俗称长角苗)的传统节日“花坡节”,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村苗族同胞和附近村庄的5000多苗家人,聚集在梭戛村的跳花场上,载歌载舞欢庆“花坡节”。 “花坡节”苗语称跳花为“欧道”、“咕拨”,意为“赶坡”、“跳花”。相传过去苗家贫穷落后,缺医少药,小孩的成活率很低。于是定下一个规矩,遇到小孩生病,就请人看日子、偷花种、栽花树。四面八方的苗家就赶来聚会,祈祷小孩快快好转。他们相信,妖魔鬼怪见人数众多,就再也不敢从众苗家手中将孩子夺走。跳花节的整个活动分为五个部分:砍花树、请花树、栽花树、收花树和送花树。跳花的整个活动程序都是围绕着花树进行的。
砍花树:花树的选择,一般是要枝叶繁茂,长势良好而且是独株生长的常绿大杜鹃树,象征着年年和顺、万事如意、子孙昌盛。花树选好后,要从别的花场悄悄“偷”来三片花树叶和一小撮泥土,放在这棵花树上和地下,以为记号。到了跳花这一天,由族中有威望的人领着众人在花树下举行砍花树仪式。一阵欢快的芦笙乐曲过后,寨老用酒、鸡祭祀花树,祭祀毕,将花树砍下,不打枝叶。
请花树:待赶花的人们都聚拢花坡,在不断的铁炮声中,由两人舞大刀开山劈路,两名芦笙手载歌载舞,一名歌师唱起酒歌,另一人手捧一段红布,众人将砍下来的花树簇拥着请到花场,绕场三圈,然后栽到花场中央。
栽花树:栽花树时,还要同栽一株竹子,象征节节升高。栽完花树,寨老要在花树前举行祭祀仪式,给花树敬上一杯美酒。祭祀毕,寨老挥手示意,跳花正式开始。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未婚男子背上十几床甚至几十床精美的背扇扇面,如是未找到对象女子可请兄弟代替,女子则用包裹包上银铃、银珠、银链等装饰品。男子吹笙舞蹈,女子摇铃执帕起舞附合,围绕花树翩翩起舞。有爬花杆比赛,有比射弩、比针线手艺,有武术表演、倒牛、斗牛等文体活动。
在广大客家地区,这一天还有一项特有的民俗活动,那就是“石头生日”。


石头生日

客家人的自然崇拜中,石头崇拜尤其突出。如赣南、粤北客家的“盘古崇拜”,粤东客家的“石古大王”崇拜,以及广泛的“观音石”、“麻公石”、“石伯公”、“桔子石”等等信仰,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客家人祈求“石头神”庇佑的民俗心理,期望通过对“石头神”的膜拜来消灾避祸,通过把客家新丁“过契”给“石头神”使孩子健康成长。
客家的“盘古”基本上是创世神,一些个案还表明盘古与祖先神有关,并且与伏羲兄妹繁衍人类的神话有一定关系;另一些个案表明某些盘古庙有一定的祠堂性质,例如“上灯”仪式在盘古庙中进行,关于这一点,在粤北英德、翁源和赣南于都均有发现,因此客家的盘古崇拜曾有祖先崇拜的性质。(26)
客家人对石头的崇拜与客家先民之一的赣南、闽西土著山都、木客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南北朝宋朝于都籍历史地理学家邓德明《南康记》多处记载了山都、木客岁时祭祀使用“弹丸石”。载曰:“有石子如弹丸,聚在山角,至丙日不复见,他日复有。其山独立,高一千三百丈,相传以石室呼为黄唐庙,因以名焉。”笔者以为这种“弹丸石”即打碎加工而成的“盘古石”,每一颗“弹丸石”代表着一个祖先的神灵,相当于后来客家人的“祖公牌”。
随着山都、木客不断与来自中原的汉人融合,山都、木客民族在宋元之际从赣南、闽西逐渐消失,但客家先民石头崇拜的文化事象却到处可寻。许多客家地区的地名直接保留了“盘古”符号,如兴宁县永和乡有盘古石下村、深圳龙岗区坑梓镇有盘古石村,最具民俗意义代表的是赣南于都的盘古山和盘古山镇,以及于都县城郊田茶嵊的“盘古帝庙”(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查,全国仅有五处)。盘古帝庙庙内塑有一尊古铜色,全身裸露,仅有几片树叶遮羞,体魄魁伟,两手高悬日月,确有开天辟地气势的盘古大帝的塑像。庙内正殿还撰有一副对联“天地并参首开干元与坤元;神灵首出功阙大始于无始”,寄托着于都客家对盘古开天辟地的崇拜与敬仰。

观音石.jpg

图1-62  左图:闽西武夷山观音石  右图:济南云梯山观音石

客家人正月初十“石头生日”信仰,是中原汉族“石不动”的传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民间称正月初十为“十不动”,讹“十”为“石”,因称石头生日。是日,凡磨、碾、碓臼之类,皆忌移动,恐伤岁稼,亦忌打石盖屋。河南沘源县家家向石头焚香致祭。山东费县又称正月初十为石婆婆睁眼日,忌妇女动针。山东郓城、鄄城等地则有抬石头神的活动,将瓦罐与大石块浇水冻结一起,初十早晨以绳系罐,众人扛抬,如连石抬起,则主丰年,抬不起则为凶年。
客家人在石头生日那天,多由妇女挽着竹篮,篮子装满了祭祀石头神的红烛、线香、纸钱、爆竹以及米饭、糖果,三五成群前往“灵石”、“灵岩”处烧香祭拜。客家祭拜石头神灵忌放鞭炮,认为烧爆竹会摇动石头神,因此带来凶煞之气。拜祭完后,还要将没有点燃的红烛、线香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石缝间或岩石下,据说将线香摆在两块自然生成的岩石中间,可以保佑一年不腰痛。也有因此向石头神求子的,认为有石头神的恩赐必生男丁。
此外,客家人会在石磨、石碓、石臼、石井等石器家具、农具上粘贴长条红纸,一来恭贺石头生日,二来提醒小孩石头生日时不能移动、搬动或使用石器家具、农具。
石头生日时,客家妇女不下河洗衣服,否则搓动石板要招致病痛、晦气。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11:03 编辑 ]
天官赐福.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