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7|回复: 3

客家立春民俗:戴春幡 张春贴 贴春符 吃春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0 14: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正月:欢天喜地


第一节           一月节气:立春和雨水


戴春幡

客家人的春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竹竿上高挂的长条形旗帜,一种是客家妹子立春时节的装饰品“春燕”。春燕又名幡胜、彩胜、春书。南北朝梁代宗懔著述的《荆楚岁时记》载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可见女性立春佩戴春幡、幡胜的习俗,应最迟始于汉末魏晋,从此历代沿袭,形成了风味十足的立春文化。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北朝妇人,……立春进书,以青缯为帜,刻龙象御之,或为哈蟆。”宋末元初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二则记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各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是日赐百宫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人谢。”宋元时期又称幡胜为“闹娥儿”、“斗蝶”、“闹嚷嚷”、“长春花”、“象生花”等。明代《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自岁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立春:“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娥、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戴满头者。”

历代宫廷风格春幡形制:唐代四蝶银步摇(左)明代金凤簪(中)清代牡丹凤鸟华胜

 历代宫廷风格春幡形制:唐代四蝶银步摇(左)明代金凤簪(中)清代牡丹凤鸟华胜


图1-05  历代宫廷风格春幡形制:唐代四蝶银步摇(左)明代金凤簪(中)清代牡丹凤鸟华胜

女子立春所戴春幡,最早的形态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花朵,后来人口繁密、都市社会形成才以布帛为之,甚至以彩纸充任,但它决不是一般性的人体装饰物。立春节时女性们佩戴春幡首先是作为避邪之物,具有禳凶邪、求吉利的寓意。清代粤北、粤东客家“簪春花”习俗,实际就是古老的“戴春幡”的原本表现。
赣南客家立春时节女子簪花的习俗虽然未见记载,但从长期居住赣地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汉宫春·立春》中亦可管窥。诗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胜”自古以来作为人们一种头部饰物,分为人胜、华胜、幡胜等多种类型,可以用很多种材料做成,其中纸制较为方便。立春时节,汉族女子有配戴各种漂亮的“彩胜”做装饰的习俗,而“幡胜”是长条形的,是上古传说中的凤凰羽翅的象征物。
宋代民间男女均有戴春幡的浓郁习俗。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载:“《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周密《干淳岁时记》则载曰:“是日赐百官春旛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里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宋代王公大臣的春幡用金银由“文思院”制造,至于一般的士大夫、平民百姓则剪纸为春幡。《岁时风土记》载:“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
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绸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则有春花、春燕、春柳、春凤等等。在客家地区,传统的立春时节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儿也戴春幡于手臂,男左女右,作为立春的标志。


张春贴

春帖即春帖子,又称春端帖、春端帖子。原本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张春帖、作春帖词的风俗,盛行于宋代。

赣南客家围屋侧门春贴(左图)与贴春联情景(右图)

 赣南客家围屋侧门春贴(左图)与贴春联情景(右图)


图1-06  赣南客家围屋侧门春贴(左图)与贴春联情景(右图)


整个宋代不仅御用文人每年立春遍书春帖子,即使欧阳修、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也作有大量春帖子诗词。如苏轼《春帖子词》:“草木渐知春,萌芽处处新。从今八千岁,合抱是灵椿。”从中可见诗人迎接春天时的欣喜与李白式的浪漫与豪迈。又:“翰林职在明光里,行乐诗成拜舞中。不待惊开小桃杏,始知天子是天公。”诗句虽然亦难免歌功颂德,却含蓄委婉,意象丰富。《全宋诗》收有欧阳修二十首《春帖子词》,却无一不是写给皇帝、皇后、贵妃、夫人的,然无刻意奉承,反而多书及当时民间风俗。如《春帖子词二十首·六夫人合五首》:“太史颁时令,农家候土牛。青林自花发,黄屋为民忧。”又如《春帖子词二十首·皇后合五首》:“蔼蔼珠帘日,溶溶碧瓦烟。漪涟采荇水,和暖浴蚕天。”《全宋诗》收录春帖子诗词数量最多的诗人,恐怕非南宋崔敦诗莫属。其次是宋祁,计有夫人阁十首、皇帝阁十二首、皇后阁十首,可惜民俗味、诗韵都不浓,而奢华的宫廷风格十足。如写给皇后阁的一首春帖子:“暖碧浮天面,迟红上日华。宝幡双帖燕,綵树对缠花。”
宋代的春帖子最开始只是在宫中流行,大臣也少有效仿者。但随着宋代精英文化的逐渐平民化、世俗化,春帖子便广为流传。此时,皇宫更不仅只是大门张贴春帖子,内室门窗也到处张贴有迎春纳吉的文人诗词。如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2年),诗人崔敦诗共作春帖子12首,其中太上皇帝合六首、太上皇后合六首。又如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诗人洪咨夔便作有皇后阁春帖子五首、皇帝阁春帖子六首、贵妃阁春帖子五首。
立春张贴春帖子的习俗大约在宋元之际,随着宋代的没落而流传到客家地区,成为客家民间风俗。明清文学岁依然尚有写春帖的记载,但显然只属于文人墨客的雅兴而已。真正传承宋代春帖子习俗的族群,只有客家。但客家的春帖并没有宋代宫廷式的雅致,而变得简约而朴素。客家的春帖子不再书写迎春、拜春的诗词,而多以四字一句格式书写在一张红纸条幅上,如“宜春纳吉”、“春阳开泰”、“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
东北满族、汉族也有写春帖的习俗,但与春帖子的本来样式相距更大。立春时节,东北人家喜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保留了南北朝时期荆楚一带张贴“宜春”的习俗。 或剪“春”、“福”、“寿”等吉祥字样,粘门框、户牖间。农家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于器物上贴“酉”字或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更或在十字路口贴有“姜太公在此”的春帖,以攘除凶灾。


贴春符

春符即立春时节粘贴在窗户上的窗花,其寓意与张贴在门上的春帖子完全相同。老北京将贴春符叫做“挂钱儿”。挂钱儿大都是长方形,由中心、边框、穗儿构成。其中有的只有图案,有的只有文字,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图案。一般每套五张,分别用五种颜色的纸、帛、绢刻成,以取统一而多样的形式美。据清代文献《帝京岁时纪胜》载:“挂钱辉五色”,五色原指青、赤、黄、白、黑。五色的明度层次清楚,它们的并列,可以在人们的视觉中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因在民俗中人们忌讳黑白二色,所以挂钱儿的五色为大红、粉红、金黄、翠绿和彩蓝。
春符亦源于唐宋时的“幡胜”。唐宋时期每逢立春日,人们便用银箔、罗彩剪成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日来临,并与相赠送。进入明清时期,人们戴春幡的习俗逐渐淡化。但迎春接福的意愿并未消失,剪制的花草、鱼虫、鸟兽、人物、故事,不再簪结于头上、发间,而改贴在窗户上,从装饰人置换为装饰屋宇。由“幡胜”到窗花历尽千年,喜庆、吉祥的民俗意味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创新中更加普及。
客家窗花即春符不似北方汉族贴在窗纸或窗玻璃上,而是贴在窗户的两边或窗台下方。客家人贴春符时,往往将神符贴在一起。窗前神符,邪灵莫近;窗前春符,春到福来。神符与春符,一则避邪,一则纳福,两相对映,唯祈平安。
客家剪纸以赣南宁都客家为著名。战国初期,时属楚国的宁都便开始出现绢布剪色,后演变成为剪纸,是客家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人们在逢年过节和办喜事时,用彩色纸剪成花、草、鸟、兽、禽、鱼和人物,作为喜签、门签、春符、窗花、绣花图样,或装饰彩灯、礼物等,以增加喜庆、热闹、欢快的气氛。宁都民间客家剪纸艺人众多。1990年,宁都有6名作者的8幅作品入选江西省首届剪纸艺术展。1991年东山坝乡两农民的剪纸作品晋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民间剪纸大赛获奖。卢昇(笔名火石)坚持数十年剪纸研究和创作取得卓著成绩,于199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艺术家”称号,成为世界级剪纸艺术大师。2004年,宁都县旅游局干部曾晓梅制作了一幅巨型剪纸作品《客家风情图》,剪纸作品全长1318CM,高90CM,共有36幅图案组成。2004年11月19日,在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期间,捐赠给了“世客会”组委会。
客家围屋建筑往往直接将客家人迎春接福的岁时民俗加以创造,用坚硬的青石镂刻成花朵形的窗户,既具有古朴的艺术审美情趣,又有浓浓的客家民俗浸透其中,堪称客家人永恒的“春符”。

左图:客家神符与春符 右上图:客家剪纸“福”字 右下图:客家围屋建筑石刻窗花

左图:客家神符与春符  右上图:客家剪纸“福”字  右下图:客家围屋建筑石刻窗花


图1-07  左图:客家神符与春符  右上图:客家剪纸“福”字  右下图:客家围屋建筑石刻窗花

吃春饼

客家立春吃春饼源自汉代伊始的“咬春”习俗。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北方汉族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客家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汉族已经开始食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卷饼、春卷。最初的春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客家春饼即客家春卷有两种制作方式:其一,用面粉擀成薄饼,然后将新鲜萝卜丝、韭菜、豆芽、豆腐干之类包卷起来油炸;其二,用粘糯各半磨成的米浆先蒸制烫皮,然后将炒熟的时鲜蔬菜卷入其中即可食用。客家春卷与越南春卷同样美妙,春卷皮都是半透明的,美食艺术品位之高,若非稻作民族绝对难以领略。

客家米浆烫皮春卷、油炸芋丝春卷

客家米浆烫皮春卷、油炸芋丝春卷

客家米浆烫皮春卷与油炸芋丝春卷

客家春饼精彩纷呈,尤其是长汀卷饼和芋丝春卷。
关于长汀卷饼,有一则流传甚广的典故。据传清朝光绪年间,长汀有一位神童段林雪,他10岁能诗,13岁考取秀才。由于家贫,母亲为其做了一件既长又宽的蓝长衫,以供今后数年穿着。当他穿着这件新衣去拜谒考官谢恩时,考官看他衣不合身,便口出上联曰:“小童生蓝衣坠地”。段林雪仰望考官,见其头戴官帽,帽顶缀有红珠,即答曰:“大文宗红顶朝天”。考官于是点头称赞。段林雪童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只好由母亲胡氏亲授功课,他不出远门,也不知市面的繁荣景象。有一年元宵恰逢立春时节,他上街看到油炸卷饼香气扑鼻,却没钱买取,只好口流馋水回到家中。段林雪问母亲那是什么,胡氏暗自伤心不答,便买了几张卷饼皮,以腌菜、葱蒜包卷,将就着给林雪解馋。林雪吃后又问:“这是什么菜?”胡氏随口回答:“手帕子包‘拉杂’。”后来,段林雪考中拔贡,家境已佳,想起往事,便赋诗道:“家家团聚过元宵,户户齐把春卷包,忆我龆龄穷苦日,笑问手帕何物包。”

长汀客家油炸卷饼

长汀客家油炸卷饼


图1-10  长汀客家油炸卷饼

目前已经时尚化的长汀卷饼,其原料与制作方法简介如下。
原料:面粉半斤,花生油两斤,猪油三两,冬笋丝半斤,香菇二两,瘦肉半斤,客家芥菜心切丝、豆芽、精盐适量。
制作方法:分和制面团、擀制面皮、炒熟馅心、包卷、油炸五道主要工序。
卷饼特色:卷筒状,色泽金黄,皮酥馅香。
客家芋丝春卷的独特之处在于馅心的运用。中原客家先民尚未辗转到达赣南、闽西之前,作为土著的客家先民如山都、木客,就把芋子作为仅次于稻谷的主要粮食品种。关于客家人的岁时芋子美食及其相关民俗,将在以后的章节里再加以展示。
客家芋丝春卷制成后色泽金黄,香酥可可。芋丝春卷的主料是芋头和春卷皮,其制作原料料与制作方法简介如下。
原料:春卷皮一斤,芋头丝六两、五花腩肉三两、虾仁肉三两、干冬菇一两。
调味料:五香粉半茶匙、胡椒粉半茶匙、糖一茶匙、盐一茶匙、生粉一茶匙。
制作方法︰
1.芋头切丝并用少许盐擦洗;干冬菇泡润切丝;五花腩切丝;虾仁洗净。
2.先把芋头丝炸熟,再把虾仁爆熟,捞起备用。
3.腩肉和冬菇炒熟略炆三五分钟,加入盐、糖、胡椒粉和五香粉煮滚(沸腾),加芡汁;再将炸好芋头丝和爆熟的虾仁加入炒匀起镬(音获huo,即铁锅)。
4.用春卷皮包入馅料成卷,把面粉加点水成面浆用来封口。
5.烧热油镬,待油镬蟹眼泡没有了即可把春卷放入去炸,先用文火炸至色淡金黄,离镬前再改猛火略炸后捞出。
立春吃春饼习俗最开始的寓意是迎新春,春饼自然就成为春天的象征。人们把春天“咬”住了,“春天”当然就是人们的囊中之物了。这也是上古华夏先民感应巫术的物质化传承,又或者说这就是民俗背后的“哲学”。至于北方汉族后来立春时节只“咬”萝卜,将迎春接福变成“却春困”,显然已经开始忽略了立春这一最为重要的节令。

[ 本帖最后由 yuanxianmin 于 2008-8-18 08: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5 01: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TeakFurniture,Wood Furniture,WoodFurniture,Porch Swings,PorchSwings

TeakFurniture   www.road8.com
Wood Furniture  www.road8.com
WoodFurniture   www.road8.com
Porch Swings  www.road8.com
PorchSwings  www.road8.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3 14: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好的民俗,多好的美食,要传统,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19: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longwenzp 的帖子

说的真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8 08: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