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0|回复: 2

孙中山和天字码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6 14: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中山和天字码头










1917年7月14日,军阀段祺瑞再任国务总理,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实行专制独裁。7月17日,孙中山自上海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图为孙中山在广州天字码头留影。

****************************************************************************************************************************

孫中山四渡碼頭

1912年4月,辛亥革命剛成功三個多月。內外交困下,只做了45天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於4月1日正式解除職務,取道上海、福州返回廣東。當他乘坐的寶璧號軍艦於25日上午徐徐停靠天字碼頭時,碼頭兩邊,早已守候在此的男女老少發出了熱烈的歡迎聲。
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第二次建立政府,就任非常大總統。他號召再發動一次全國性革命,推翻北洋政府。10月15日,他從天字碼頭登上寶璧號軍艦,擬赴梧州出巡廣西,取道湖南指揮北伐軍。
1922年,廣東軍閥陳炯明反對北伐,孫中山解除其職務,兩人關係破裂。這年6月16日,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孫中山避難到天字碼頭,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凌晨,全城密布崗哨,交通斷絕,陳炯明叛軍4000多人圍攻觀音山(即今越秀山)前的總統府和孫中山住所越秀樓。凌晨1時,孫中山已能聽到總統府外部隊的集結聲和嘈雜聲了。當時總統衛隊只有50人,孫中山的秘書林直勉等人苦勸他離開,他卻執意不走,說「竟存(陳炯明的字)膽敢作亂,我便負平亂之責,如力不足,唯有一死,以謝我四萬萬同胞。」
然而情勢越來越危急,槍聲四起,火光衝天,叛軍「打死孫文」的呼喊聲震耳欲聾。林直勉等強行架起孫中山,給他穿上布長袍,戴上墨鏡和便帽,衝出叛軍包圍向天字碼頭奔去。滾滾濃煙中,孫中山一行乘小艇登上寶璧號軍艦。軍艦上,孫中山要來紙筆,以大總統孫文的名義,草擬第一號公告:「陳炯明公開叛亂,炮轟總統府,罪大惡極。北伐軍及駐穗各軍火速奮起平叛戡亂!」而孫中山最後一次在天字碼頭的足跡,是1924年11月。當時馮玉祥推翻了北洋軍閥政府,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政局。11月13日,孫中山及其隨從從大本營乘小船登永豐艦,離開廣州北上。除了史料記載,在民間,孫中山與天字碼頭的故事也廣為流傳。廣州客輪公司的黃炳輝說,有個工友的父親,1949年前曾在天字碼頭當船工。有一次,孫中山要到對岸去,孫中山的衛兵秘密找到了他,他安全接載了孫中山渡江。(加拿大星島日報)





********************************************************************************************************************************



二百七十年的天字码头怎能说拆就拆







------------------------------------------------------------------


金羊网 2008-03-25 17:11:56



龙云

据报道,有着270年历史的天字码头,明年6月将完成它的任务,成为广州人永远的记忆。天字码头目前的江边地块将会成为广州迎接亚运的景观节点,过江航线则将被迁移到大沙头附近新建的港湾广场继续使命。


广州近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正如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保护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成为了不可调
和的矛盾,广州许多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设纷纷让位于城市的商业利益。在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般屹立在广州街头,成为一座座参天的城市标志性建设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却戏称广州已是一座没有文化底蕴、没有历史的城市……


今天,政府又为了迎接亚运会这一官冕堂皇的理由决定把又一座拥有270年历史的广州天字码头搬迁。这一消息实在令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人感到痛心。广州天字码头是广州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珠江轮渡码头,位于市区北京路南端珠江堤岸。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已有270余年的历史。从清雍正年到2008中国奥运年,它伴随着广州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记载了广州一个个动人的故事。2007年,只有70年历史的香港皇后码头被拆除时香港人民倘且不舍,那么拥有270年历史的天字码头要被搬迁的事实又怎不令每一位广州人为之寸段呢?


2010年的亚运会将为广州开创新的篇章,为广州市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可以把旧的历史给抹杀掉。政府应该知道,使广州人骄傲的并不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外国友人感兴趣的也并非什么100层的高楼和几百米高的电视塔,而是广州迷人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历史故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应想方设法把天字码头保留下来,并且把天字码头扩建成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政府可在保留天字码头原建筑的基础上,在其旁边建起一座纪录了天字码头以及广州历史的历史博客馆,在亚运会期间让每一位外国友人在观赏过现代化广州的眩丽夜景之后,还可从中深入了解广州的历史文化。使他们知道,所在之地正是林则除赴虎门销烟的地方,也是孙中山踏上南粤大地的码头。窃以为这比简单地建个景观节点所能起到的宣传作用可强多了。


恩宁路拆了,猎德村毁了,骑楼也快被移平了,当每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倒塌的一刻,正代表着广州的历史又缺少了一页。广州不能这样拆下去了,广州不要成为一座“克隆”的城市,广州要有自己特色,自己的文化。请保留天字码头吧,它是广州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建筑,不能搬迁更不能拆除,这不但是笔者的呼声,也是大部份广州人的呼声。

来源:金羊网

(编辑:杨日)
********************************************************************************************









天字码头天字第一号

大洋新闻 时间: 2007-09-0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梁 婵


  明代始建
历史悠久


  据《广东通志》记载,天字码头的兴建,可追溯至500多年前的明代:“明代省垣未有码头,时有埔(大埔)人李寿相操船业,广行善事,独主筑码头,现永汉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码头即其遗址。”

  《大埔文史》更加详细地记载了这个码头的来龙去脉。据说,在明代成化(1465-1488)初年,大埔县三河坝水上人家李寿相与妻子双双逃荒来到广州,投靠在梁家船上当船工。有一次,李寿相正在船头撑篙,猛然看到江上漂来一位溺水者,善良的李寿相,毅然跳入水中,凭着良好的水性,几经周折,将溺水者救起,并送往蓬寮家中取暖。第二天,他才知道,这名溺水者,原来是富商陈家之子,因游江赏月,失足落水。为报救命之恩,陈公子送给李寿相1200两银子。

  李寿相有了银子,便自购船只,在各个码头间奔波经营。数年后,凭着出色的才干,他的船队已拥有船只20多艘。在往来运输的过程中,他觉得珠江岸边没有一个专供装卸的大码头,很不方便,于是独自出资,在永汉南路建了一个码头。

  已无法考究,兴建之初,天字码头是什么样的状况了。但广州历来是全国举足轻重的对外通商口岸,水面宽阔,内河航运发达,人员、货物往来十分活跃,作为珠江边较早出现的码头,天字码头无疑为这种交流提供了便利。并且,明初,广州合宋代三城为一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兴建了直通江边的道路。出身贫寒的李寿相,由此实现了他的水陆联运,生意兴隆,富甲一方。

  官方专用 声名显赫

  老广州,是一个河网交织的美丽水乡,大大小小的码头,遍布城乡各个地方,并多以地名来命名,为何独这个码头以“天”字来命名?

  “天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我国古代编排号数,多以童蒙之书《千字文》来排序,《千字文》开篇便是“天地玄黄”,“天”是排在首位的字。以“天”字来命名码头,含有“第一号码头”的意味。天字码头何以敢称 “第一号码头”?

  这要从清代雍正年间一个名叫王士俊的大官讲起。王士俊是清康熙年间进士,为官清正廉明,当时与田文镜、李卫等齐名。1725年,他得到广东巡抚杨文乾赏识,赴广东任事,三年后,擢升广东布政使,成为主宰一方的地方官。1729年,他在天字码头附近,修建了“日近亭”,供接官之用,因此,“日近亭”又被称为“接官亭”。从此,天字码头成为官家专用码头,民船不得在此停泊。

  已无从考究王士俊此举的初衷。以政府之力,郑重其事地设一个接官码头,不仅可以达到便利的目的,也许,还可以表达对朝廷的敬意。此后,由清廷任命的官员,从这里登陆,便意味着他正式开始执行中央对地方的管治。这使得这个昔日普通的民用码头,笼罩上了一层庄严而神秘的面纱,承载着清政府对广东统治的印记。

  那时,但凡军政要员、达官贵人,必要乘船南下,由水路进入珠江,在天字码头上岸。而一众在此守候的广东官员,快步出来相迎,鼓乐齐鸣,礼炮奏响,码头一时间罗伞如林,冠盖如云,好不热闹。

  在清代,天字码头位于广州城外,而布政使司、广州府等众多官署,位于现在北京路北端。官员从这里下船后,在官兵的簇拥下,沿着花岗岩铺砌的道路,向北行,通过永清门、正南门,进入繁华的双门底大街,即现在的北京路。如此浩荡的队伍,隆重的仪式,沿途吸引不少老百姓驻足观看。

  除接官之外,官员卸任,离开广州,也要在接官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上船起航赶路。八旗军官入粤,在此上岸后,如果不去官衙,便暂住天字码头附近的八旗会馆,或者直接进入清军兵营。

  广东著名文物专家黎显衡认为,之所以选择天字码头作为官方码头,与它的独特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它与千年古道北京路一样,位于老广州城的中轴线上,并在此处与珠江水会合,官员们在此上岸较为便利。

  修路筑堤 河运中心

  不知从何时开始,天字码头的政治色彩开始渐渐淡化。清末同治年间的《广州府志》记载:“香港渡五,在天字马头。”可以看出,那时天字码头已不再是官家专用,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

  清末五口通商后,已有火轮行驶,码头日益重要。当时,广州沿江形成四个主要码头区:沙面至西濠口的长堤区、以货运为主的黄沙区、在八旗会馆西侧的东堤区和天字码头。其中,天字码头屡加扩建,长达120米,是珠江边最大和最主要的码头,是广州船舶的中心地点及各地航运的总站。当时,由天字码头开出的渡船有:往新安香港、东莞太平、新安长洲大澳等。来往广州的货船、趸船也都可以使用这个码头,官方色彩日渐式微。

  近代以来,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广州开始筑长堤开马路的进程,位置独特的天字码头,走在这个进程的前列,与这个城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据《广州市志》记载,1905年,张之洞主持修筑广州近代城市的第一条马路:天字码头岸堤马路,由现在的海珠桥处至天字码头,约有400米。此后,天字码头改作民用。

  到了本世纪初,广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毁墙筑路运动,当时的财政厅长杨永泰在广州开辟的第一条马路,就是永汉路,即现在的北京路,这条马路从天字码头一直延伸到财政厅前。从此,天字码头与广州城区结合更紧密。


  官用码头 冠盖云集

  在北京南路与珠江的交界处,矗立着广州最古老的码头——天字码头。

  “天”字,在我国,自古便具有不同凡响的意味。这个码头的特殊,不仅由于它悠久的历史,更由于它所拥有的显赫岁月:这里,曾是清代的“官码头”,数不清的军政要员、达官贵人,在这里下船,接受隆重的欢迎仪式;离开时,也在这里“恭请圣安”,上船起航。

  天字码头,还曾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令人震撼的一幕幕场景:烈士曾在此英勇就义,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能仁志士,在这里下船上岸,怀着救国的梦想……于是,这里曾留下了一串令人难以忘记的名字:林则徐、孙中山、周恩来、鲁迅、林觉民……

  凡此种种,构成了这个码头的深沉记忆,也是这座城市令人难以忘却的历史印记。

  斗转星移,数百年弹指即逝。那段关乎“天”字的岁月,已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根据政府的规划,天字码头将于2010年前进行搬迁改造……

  也许有一天,这个码头自古以来的交通功能,将不复存在,然而重温它的过去,纵然岁月沧桑,仍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游船正停靠在天字码头。

  不老的记忆

  天字码头,在清代是广东省粮道水上寄运暂贮之地,正南仓、中南仓正位于此处。同时,这里又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天字码头以北,便是风景如画的太平沙。名人雅士会聚,一座座别致的亭台楼阁比肩而立,天字码头一带,曾是一片风雅之地。

  然而,清末以来,列强入侵,神州大地风雨飘摇,侵略与抵抗,耻辱与不屈,天字码头见证了一幕幕血与火的斗争。

  这里,曾是满清政府处决犯人的法场,不少革命党人在此就义。吴研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然一个茶房走来说道:‘何先生,去天字码头看杀人不去?账房李先生已经去了。’……”史料记载,兴中会成员史坚如,暗杀广东巡抚德寿失败后被捕,坚贞不屈,1900年在天字码头从容就义,年仅21岁。1911年,爱国志士林觉民,广州起义失败后,留下了那封感人的《与妻书》,血染天字码头,当时,他也仅有24岁。

  这里,曾是革命者与晚清统治者的战场。辛亥年间,八旗将军孚琦被刺杀,清政府为遏止广州愈演愈烈的革命浪潮,特派“铁腕”将军凤山前来接替。1911年上任当天,凤山从天字码头上岸,经过接官亭去将军府上任,在经过仓前街时,被革命党人暗杀,当场被炸死。这件事在市民中引起巨大震动,有酒楼把菜式“炸蛋”更名为“凤山进城”。

  这里,曾见证中国近代史上黑暗的一幕。1859年,被俘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押上小船,从天字码头出发,辗转押往印度的加尔各答。泱泱大国的封疆大吏,被洋人套上清朝的官服,罩在玻璃罩里,当作稀罕动物公开展览。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民族屈辱史。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广州政府的右派,也大肆搜捕共产党人。据1927年北京《晨报》报道,被反动当局关押在南关影院的共产党人,“除释放者,尚有四五百人。遂于25日深夜,用兵轮三艘,将该院人犯悉数押往(南石头)惩戒场收监。当起解时,内中有八十余人,系属情节较重者,均加上脚镣。其余则用绳缚其手臂,由天字码头下轮。”这次从广州各处运到南石头关押后而被杀害的,有著名的共产党人肖楚女。

  此外,在这里曾留下足迹的革命者、爱国志士数不胜数:林则徐、周恩来、孙中山、鲁迅……另据史料记载,1919年5月29日,约3万名广州各校学生举行爱国示威游行,他们就是从天字码头集合出发的。

  烽火乱世 码头风云

  夜幕下的天字码头。

  ▲码头上,珠江夜游的客人们正在上船。

  码头外面,是珠江宽阔的水面。

  接官亭巷和炮房巷

  从熙熙攘攘的北京路一直往南走,快到珠江边,便可以看到天字码头。与一般的码头相比,它显得气势不凡:楼高两层,布局对称,屋顶用黄色琉璃瓦镶边;十多根红色大柱,间隔分布,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大门两侧的墙上,分别镶着孙中山、林则徐的浮雕,他们曾在天字码头多次留下足迹。

  码头外面,是珠江宽阔的水面,几艘豪华游轮停泊在那里。每隔一段时间,随着轰鸣的马达声,一艘艘渡轮徐徐靠岸,又徐徐驶向远处,人们在这里上船、下船,编织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梦。

  没有了“天”字号人物,如今,码头已悄然回归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码头对面,马路一侧,建起了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只见绿树掩映间,立着一块方形石碑,上面是关于天字码头的介绍,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这个码头曾经有过的不平凡岁月。

  从街心公园往北走,不久便可以看到南关戏院,向右拐,赫然可以看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接官亭”。这是一条约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布满普通的民居,这是当年“接官亭”的所在地么?

  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伯告诉我们,他数十年前搬到这里来时,已经看不到接官亭的任何遗迹了,但听老人家说,天字码头是官家码头,平民百姓只能到附近的码头坐船,官府确实曾在这里建了个“接官亭”,并举行隆重的仪式。他领我们来到一条小巷,只见巷口灰白的墙壁上,写着“炮房巷”三个大字。“老一辈的人说,以前清朝的官兵,就是在这里鸣放礼炮,欢迎大官,场面很热闹。”他说。

  从轮渡到珠江游

  广州客轮公司退管会党支部书记黄炳辉,从1980年开始,就在天字码头工作,直到1995年码头改建前才离开。“我出生在海珠区新滘,虽然当时那里还只是农村,但我从小就已听说天字码头了。大人们说,以前大官都是从那里上岸的,这让我很好奇。”他说。

  十多岁时,黄炳辉有机会进城了。逛北京路的时候,他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天字码头。那时的天字码头,已与“天”字无关,简陋的水泥平台,竹水排、木走桥。当时珠江上的大桥少,轮渡成为人们出行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乘坐的人并不少。

  黄炳辉在天字码头工作的时候,是市民使用轮渡的一个高峰期,经常出现“排长龙”的火爆场面。当时珠江南岸的农民,推着单车,满载大批瓜果蔬菜,用渡轮运往北岸。增城新塘的农民,由于陆路交通不方便,在香蕉成熟季节,从水路坐一两个小时的船,把一担担的香蕉运到天字码头,再分销到各个地方。

  随着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坐轮渡的人数大幅下滑。天字码头开始拓展旅游功能,珠江日夜游逐步成为主要项目。但黄炳辉认为,从城市管理来看,天字码头是几条航线的重要中转站,其公共交通功能,在发生某些突发性事件时能发挥应急作用,因此还是有必要保留。改革开放之初,久违的沙湾飘色开进广州,引发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当时,所有的大桥都塞车了,轮渡分散了大量人流,缓解了城市陆路交通的压力。

  根据规划,天字码头将在2010年前搬迁至新建的大沙头港湾广场,搬迁后,这里将不再停靠游船,而是改建为滨水景观广场,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的亲水平台。对此,黄炳辉感到有点失落:“天字码头是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码头,很多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足迹。以前,不少电影、电视节目的制片人与我们联系,在这里实地取景拍摄。”1998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以天字码头为背景,拍了一部以它来命名的影片:《天字码头》。
(來源: 廣州日報)

*************************************************
李寿相和广州天字码头


广州天字码头是广州目前使用时间最长的珠江轮渡码头,位于市区北京路南端珠江堤岸(原址在北京路接官亭南侧,20世纪30年代迁至现址)。天字码头在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形成,已有270余年的历史。根据《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码头旁修日近亭(又称“接官亭”),供接官之用。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是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起航赶路。由此,天字码头成为只供官员使用的码头,民船不得在此停泊,所以老百姓都称之为“天字第一码头”,“天字码头”就这样被传开,而且成了它的正式名称。


一般码头的所在地点也就是码头的名字,比如黄沙码头,黄埔码头等,为什么北京路附近的这个轮渡码头要取名为“天字”?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天字码头意为“第一码头”,《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是“天”,故人们常以“天”表示第一。天字码头是广州最早的一个码头,即第一号码头,由此得名。也有说天字码头以前是接送官员的专用码头,所以被老百姓称为“天字第一号码头”,“天字码头”就这样被叫开,久而久之,成了它的正式名称。

  那么天字码头是由谁建的呢,当时的政府部门?这是比较合理的推测。不过据《大埔县志》记载,“明代省垣未有码头,时有埔人李寿相操船业,广行善事,独资主筑码头,现永汉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码头即其遗址”,可见天字码头应是埔人李寿相建的。据《大埔文史》记载,李寿相是明成化年间人,家住大埔县三河坝旧寨村,世代水上人家。后来逃难来到广州,受雇于梁家在船上当船工。在中秋佳节的傍晚,李寿相正在船头撑船,忽然看到一个落水者,慌忙报告船主请求救助。被船主斥责多管闲事后,李寿相自己跳入水中,几经周折将溺水者救起。也是老天眷顾善良人,李寿相救起的人原是大富豪之子陈生。为报救命之恩,陈生赠银1200两与李寿相。李随即辞去船工一职,自己做起水上生意。后来他觉得广州珠江岸上竟没有一个供停船卸货的地方,于是建了一个码头,称“天字码头”。广州历来内河航运发达,明代广州城的改造、扩建,使广州有了直通江边的大道。而当时的天字码头,应该就是与这样的大道相连,李寿相也是因此实现他的水陆联运,从而生意兴隆,富甲一方。  
****************************************************



天字码头明年告别广州


航线将搬到港湾广场,原址将成为亚运景观节点


日期:[ 2008年3月15日 ] 版次:[ AA18 ] 版名:[ 城事 ] 稿源:[南方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 李拉 南方日报记者 亓欣欣 曾雅)有着300年历史的天字码头,明年6月将完成它的任务,成为广州人永远的记忆。天字码头目前的江边地块将会成为广州迎接亚运的景观节点,过江航线则将被迁移到大沙头附近新建的港湾广场继续使命。这是记者昨日从广州市越秀区长办公会议上获悉的。


  昨日记者获悉,天字码头将在明年6月港湾广场彻底建成后结束使命。天字码头遗留的沿江地块将被建设成亚运会重点的市中心景观节点,名称依旧保留不变。


  记者昨天来到大沙头一带,看到位于江湾桥和海印桥之间的港湾广场目前成型。大楼已经基本建成,正在对外招商中。在靠近海印桥的一边已经建成了一个长长的旅游观光码头,属于市区内最大的一个旅游码头,除了市客轮公司外的珠江夜游船公司都把游船停靠在这里。将来搬迁后,这是必将成为珠江游船的大本营。


  记者坐上天字码头到纺织码头的渡轮,了解到部分乘客也有听闻此事,但都摇头说:“搬了就肯定不方便了呀,我正住在对面。”王伯说在天字码头搭船过河南已成为每天的习惯,如果码头要搬走,以后每天都只能搭公交了。


  ■历史回眸


  从“官码头”到“珠江游”


  “天”字,自古便具有不同凡响的意味。天字码头的特殊,不仅由于它悠久的历史,更由于它所拥有的显赫岁月:这里,曾是清代的“官用码头”,数不清的军政要员、达官贵人,在这里下船,接受隆重的欢迎仪式;离开时,也在这里“恭请圣安”,上船起航。


  现在珠江日夜游的主要航线都从这里开出。码头设有至滨江东路、中山大学、纺织码头以及增城新塘镇、番禺莲花山等航线。




[ 本帖最后由 luolinhu1973 于 2008-3-27 14:0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28 11: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字码头 为大埔客家人所建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5: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linqifeng 的帖子

天字码头应是大埔李寿相建的。--------


《大埔县志》记载,“明代省垣未有码头,时有埔人李寿相操船业,广行善事,独资主筑码头,现永汉南路(今北京路)天字码头即其遗址”,可见天字码头应是埔人李寿相建的。据《大埔文史》记载,李寿相是明成化年间人,家住大埔县三河坝旧寨村,世代水上人家。后来逃难来到广州,受雇于梁家在船上当船工。在中秋佳节的傍晚,李寿相正在船头撑船,忽然看到一个落水者,慌忙报告船主请求救助。被船主斥责多管闲事后,李寿相自己跳入水中,几经周折将溺水者救起。也是老天眷顾善良人,李寿相救起的人原是大富豪之子陈生。为报救命之恩,陈生赠银1200两与李寿相。李随即辞去船工一职,自己做起水上生意。后来他觉得广州珠江岸上竟没有一个供停船卸货的地方,于是建了一个码头,称“天字码头”。广州历来内河航运发达,明代广州城的改造、扩建,使广州有了直通江边的大道。而当时的天字码头,应该就是与这样的大道相连,李寿相也是因此实现他的水陆联运,从而生意兴隆,富甲一方。  谢谢指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