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20|回复: 3

江姓的来源以及福建永定江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3 16: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料来源网上,整理了一下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 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3、江姓还有一支是姓萧的改姓的.唐代萧氏因败于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湾.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就是来自这边)

二、聚集地( 迁徙分布)

  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另外,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随行军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这是江姓最早入闽者。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塙率领迁至江西都昌,其后江万里抗元殉国,江万里之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头乡及平和葛布大溪村。


    台湾的江姓,从大陆移入,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江氏在台湾繁衍,遍於各县、并成为全台的第二十五个大姓。江姓迁居台湾,始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江士浩,台湾的下淡水港。来自广东、福建的江姓人氏,台湾江姓的聚住之地,首为台北、嘉义、彰化三县,其次是苗栗和台南,再次为新竹、台中、南投、花莲等地。明清之际,有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在台湾定居,后有的又移居海外。
    清初,又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阳县淮河湾定居,后称其居地为江家埠(现名江湾)。



三、【郡望】

济阳郡:西汉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此郡废。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阳县不远。此支江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

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及唐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六 桂:即为"六姓"联芳德誉称,分布在古时德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改丰州始置郡,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今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



四.【堂号】

"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 另外还有"济阳"、"淮阳"、"六桂"等堂号。

江姓主要以济阳、淮阳为堂号。



为什么江姓会使用“济阳”堂号?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迁居到山东滋阳负暇里的一支即江俪所率领的江姓,因有山东济阳郡,故以济阳为堂号。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南朝时大多江姓名人的郡望作济阳或考城或济阳考城连称来看,上述的说法并不见得可靠。郡望兴起于汉魏以后,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一部分置济阳郡,郡治在今河南兰考县东。晋南渡后废济阳郡。据《元和姓纂》记载,东汉时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圉县,汉分陈留为济阳,因居考城,为著姓”。说明是由陈留郡的一部分置济阳郡。济阳的郡治即在考城。考城乃春秋时的载国,西汉置甾县,东汉时改考城,属陈留郡。南朝时还有的江姓名人载其籍贯为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当时考城属陈留郡,故以陈留为郡望。总之,济阳只能是在今兰考而不是在山东境内。


至于“淮阳”堂号的来历,有的说是因为祖宗发祥之地在淮水之阳,这有一定道理。并且,在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689年)真阳县曾改为淮阳县,淮阳堂号或本于此。我以为淮阳堂号晚于济阳,那是留居在当地的江姓后人为与济阳区别而标示出来的。后世形成了二大堂号,即淮阳派与济阳派。唐代从河南固始、正阳迁出而有较清楚世系的家谱记载一般以淮阳为堂号。现在江姓宗谱上溯其祖源的以济阳为多。

[ 本帖最后由 无法无天 于 2007-9-13 16:2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3 16:2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定  江 姓



江姓,系自嬴姓,系颛顼帝元孙伯益之后所封之国,在河南省正阳县江亭(在今河息县西南),后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伯益生三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三子恩成。恩成,字元仲,世居江地,为江氏始祖。

江氏发源于河南,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向北方辗转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徙至陈留圉县(今阿南杞县于镇),后又迁徙到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故以“济阳”、“淮阳”为郡望,堂号为“济阳堂”。

永定江姓均为济阳郡,分布全县13个乡(镇)54个村,人口181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9%。按全国当代三百家姓氏排列为第七十九位。



第一节    源流

一、入闽

唐初,河南固始陈姓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其随行军91人61姓,其中有河南的江姓,但均落籍闽南沿海一带。到了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客属大规模南流,江氏一支由江高率领迁到江西的都昌林塘村。

至江氏一0九世江晔,字文明,号伟斋,妣陈氏,又张、刘氏,生江万里、江万九、江万载、江万倾四子。江万里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国,其弟万倾及其子孙由江西都昌迁徙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江氏万倾为江氏闽西籍的入闽始祖。

二、繁衍

江氏第一一0世江万倾定居宁化石壁后,曾任户部左侍郎。德佑元年(1275),元兵破抚州(今波阳县),江万倾与其子江铎被俘,后父子皆骂贼而亡。江万倾妣黄、刘氏,又说刘、钱氏,生江鉴、江铎、江昌翁三子。江铎妣邱氏生江肇,江肇生江八郎。

三、播迁入永

江氏第113世江八郎在宁化石壁定居后,妣刘、张氏,生十二郎、十三郎、十四部、郎(未详)四子。为拓展家业,于元末期间率家眷从宁化石壁迁原上杭县三坪村开基。其后裔孙散居永定的高头、洪山、虎岗等地。至此,江八郎为永定江姓的开基始祖,并尊称江八郎为一世祖。

至2003年,永定江氏外迁东南业亚和美州各国人数达400人。其中缅甸282人,泰国26人,马来西亚24人,印尼28人、菲律宾3人、新加坡7人,美国4人、日本4人、澳大利亚1人;迁台湾开基的有343人,国内外迁四川为多,计万余人。

第二节  分布

一、虎岗乡

灌洋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26世(永定第十三世)江廷珊于明朝嘉靖年间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余户100余人。属江四六郎后裔。

二、高陂镇

和兴村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系江氏第124世(永定第十一世)江宣应于明朝末年从本县仙师务义坪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余户100余人。

三、坎市镇

清溪村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25世(永定第十二世)江广福,后随上祖江五十八郎从高头迁往抚市里垅坑,后转迁清溪定居,现已繁衍28代7户40余人。

四、金砂乡

五坑村江屋(原为洪山五坑,现为金砂枫树排)。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念二郎派下第八世江源清从仙师务义坪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10余户60余人。

五、西溪乡

肖地芹菜洋村。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念三郎于宋末年间从上杭三坪村迁广东大埔党坪,他有妻张五娘,妾林七娘,因妻妾相争,后又携妾林氏转迁西溪礼田文馆,又再转迁芹菜洋开基,现已繁衍28代30余户150余人。

六、凤城镇

南郊豪士巷江屋(含下坑、新寨两村)。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高头东山房第十二世江尚全,于明朝成化年间携子孙从高头先迁南寨,后转迁县城,后裔分迁下坑、新寨两村,现已繁衍28代150余户800余人。

建国前,迁县城居住的还有从坎市镇清溪村第二十世江雨岩;从高头大岭下迁来的江氏裔孙,他们是来县城看守江氏宗祠的。建国后,江氏裔孙因从政、从教、从商等各种途径来县城定居的,人口约有200余人。

七、高头乡

高头乡有高东(东山)、高北(北山)、高南(南山)、梅花石、高联(大岭下)等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均为江姓。

元朝初年,上杭三坪开基的江氏第113世(永定第一世)江八郎之曾孙江百八郎携带几个弟弟从三坪出发先迁大溪,后兄弟分别择地分居,长兄江百八郎迁高头银山岽西南坡岗北头开基。到第八世江成海生五子,除长、次子外迁海澄、平和外,留居高头的三个儿子分迁三山,即三子江添澄迁东山;四子江添洧迁北山;五子江添满迁南山,后裔又分迁梅花石、大岭下等地。现已繁衍28代2000余户万余人。

八、陈东乡

城东庵背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百十二郎后裔,永定第十一世江寿元后代。江寿元之长子江志广从高头东山迁入开基,现已繁衍120余户700余人。属江添澄裔孙。

城东江高华村。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高头第九世江添澄裔孙江沾于清代中期从高头东山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10余户50余人。

共星水尾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百十二郎后裔,永定第十一世江寿元后代。江寿元次子江志三从高头东山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余户100余人。

雨顶坪村。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高头南山添满房第十三世江正笏于清朝中期从高头南山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50余户200余人。

九、岐岭乡

龙湖村江屋(含内江屋、外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6世(永定第四世)江百八郎传下高头南山房江添满的一支后裔,第十七代江正笏首迁陈东两顶坪,后其两个曾孙转迁歧岭龙湖江屋开基。其中江恢新居东称外江屋,二十世江仁轩居西称内江屋。现已繁洗28代20余户100余人。

十、湖坑镇

南溪南江、实佳两行政村为江氏聚居地。南江含水尾楼、石扁头、桥子头、梅子坝、桥面、茅坪等自然村;实佳含黄腊坑、高乾、蛟圹、中山、架里、凹口等自然村。除茅坪为高头北山房第十三世江鲜裔孙外,其他全部是高头南山房第十三世江世琥裔孙。第十六世江心学派下的有水尾楼,第二十一世江福振也居水尾楼;第二十世江禹潜居架里;第十八世江奋荣居石乾;第十九世江土开居坪尾;第十八世江鼎球居高乾、黄腊坑;第十三世江承球居梅子坝;第十八世江献球居桥子头;第十六世江心道居石扁头;第十六世江心奎居楼子角、桥头和实佳的蛟圹。实佳的凹口、中山和南江的石扁头又属第十四世江寿山派下的裔孙。现已繁衍28代约900余户5000余人。

奥杳东山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6世江百十二郎的第七世孙江元九于明朝初期从大溪莒溪迁入定居,现已繁衍27代10余户70余人。

十一、下洋镇

月流村江屋。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高头东山第十九世江山泽(江东峰后裔)于清朝中期从高头东山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余户130余人。

十二、洪山乡

尚贤村江屋(又称上田樟)。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6世(永定第四世)江三九郎于宋末元初从上杭三坪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00余人。

十三、仙师乡

务田村江屋(原名武义坪村)。该村江姓开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八郎之孙三世念二郎先迁淅滩。之后念二郎之孙江四一郎、四二郎、四四郎、四七郎搬徙丰市河头城。接着该村第五世江六一郎、六三郎(四七郎之子)到务义坪开基。但其后裔却又先后迁徙大埔产坑、闽南等地,而留居的是六二郎之孙该村第八世江源远,后江源远成为务田村江姓的开基始祖,现已繁衍28代400余户2000余人。



第三节  谱牒

一、《永定江氏宗谱》,2003年秋出版,江长武、江培坤为顾问,主编江林宣,常务副主编江文野,副主编江城。由江联芳作序。该谱分入闽前江氏公谱、入闽后江氏总谱和江十八郎系谱,后分4个分谱、4个支谱、2个系谱,全面、翔实记述永定江氏源流、迁徙、繁衍、人口、人物、祖训等情况,是建国后江氏一部较完整、较符合地方志要求的一部宗谱,全书约150余万字。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土楼

(一)祠庙

永定江氏宗祠:原址为南城内五桂坊,创建于康熙戊戌年,癸山丁向。前有大街铺店逼塞,分上下两堂,左边横屋六间,右边则无,后有化胎,正倚金山为屏障,面前文峰秀丽,踞通城之中,钟灵毓秀当在。

永定县城江氏宗祠:据说建于明代,由上杭江八郎传下迁居永定各地和广东大埔党坪的各房江氏裔孙建造,内有杭永江姓始祖江八郎妣刘、张孺人及其一脉宗支神位。祠堂楹联为:“式训以诗书,天禀赋就击钵成词,擅彩笔之五花,远溯齐梁情士;传家惟忠孝,报国抗疏挽车终养,振纲常于千古,历稽汉宋名人。”1949年以前,每年清明节由高头百八郎裔孙、广东党坪念三郎裔孙轮流主祭,仪式十分隆重,猪羊五牲俱全。1950年土改后改建为县新华书店。

南溪实佳双水庙:清朝中期有人将惭愧祖师神位从梅县阴那山携回村内家祀,因其“灵感”,后成为全村的神明,并在此立庙奉祀。20世纪50年代,在侨胞的捐资下由江衍河等人牵头重修。1994年又由江衍奕、江汉平等人倡议集资重建,坐北朝南,大门朝东,连庭院宽,内主祀惭愧祖师。过去,每10年回梅县割香一次。近年来每三年回梅县进香并在村里作大福,是时化装踩街游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二)土楼

承启楼:位于高头乡高北村,建于明崇祯末年,竣工于清康熙年间,历时半个世纪,建筑总面积5376.2平方米。整座圆楼设置共四层、每层72个房间,所用木料千余之方米,砖瓦1000多万块,土石灰总量1200万公斤以上。全楼的公共设施,除厅堂院落外,有2口水井、一个大门、3个中门、8个侧门、8个檐廊拱门、8个防卫巷门,上百楼梯和连接上下四层,里外5圈的走郎约1500米。全楼共计414间,曾居住过80余户600余人。

承启楼大圆楼是中国客家土圆楼的代表作,1981年被中国文物管理局编入《中国名胜词典》,与北京故宫和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共媲美;1986年又被国家邮电部绘作福建民居图案制成邮票向全国发行。以此为起点,承启楼大圆楼正式进入国家名胜古迹之林,并以中国民居系列代表作之一的高大形象走向世界。现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 本帖最后由 无法无天 于 2007-9-13 16:32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1 15: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含川是何处人?

江含川于明末辗转入蜀,定居重庆府江津县(现为重庆市江津区)罗坝的燕坝,宗祠及子孙各户神龛上书"福建迎耒东风公太民主公王"。
      请问是否贵同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3 23: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万倾公的子孙.......

近日看到网上一些江万里的讯息,我困惑了.......在我的族谱中记载的江氏一0九世江晔,字文明,号伟斋,妣陈氏,又张、刘氏,只生江万里、江万载、江万倾三子呀,哪位兄弟能告诉我实际情况呢?

===================================

南宋民族英雄江万里与德庆县江村故砖城  
2005-06-10 15:52:19 

保存了700年前的南宋故砖城

  2001年10月2日,我们在德庆县侨联的大力协助下,驱车到距德庆县12公里的官墟镇江村凤眼山考察南宋德庆府知军州事、兵部尚书江的墓地。(十年浩劫,古墓虽被夷为平地,但我们站在墓前一棵特大榕树下,69岁的江氏后裔江栋明先生,带着罗盘在古榕树西南的江墓地上定位:墓,座西朝东,分针辛酉向,辛卯兼辛乙三分,被誉为"风水宝地"。)

  次日(10月3日),我们又特邀原德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欧清煜先生和县博物馆馆长梁耀机先生作陪,考察了江村故砖城。古老的城墙,墙高3.76米,厚0.35米,周长539米,总面积15375平方米(0.015375平方公里)。故砖城座北朝南,呈长方形,东西城墙长度与南北城墙长度比例为1:2。共设四座城门:"仁和门"、"仁义门"、"福禄门"、"福德门"。城门城墙阔5.30米,高3.76米,厚0.42米。城门高2.90米,阔1.23米,厚1.10米。据79岁的江20代裔孙江以礼先生和80岁的江灼荣先生告知,其祖上相传,过去"仁和门"供江、吴二姓人氏出入(笔者认为此门的命名,与江怀念南京京城所在地--杭州府仁和县有关),"福德门"供江、王两姓进出,"仁义门"和"福绿门"只准江姓人氏通行。城门外设有护城河(南城墙外河宽30米,北城墙护城河最宽处50米),城门与护城河间距20米至30米左右,城内外的唯一通道是设在"仁和门"外的吊桥。现在护城河已变为平地和几处鱼塘,村民江鸿恩、江灼荣等介绍:东城外有"昌发塘"、"界址塘";西城外有"和塘"、"后尾塘";南城外有"仁和塘"、"深塘"、"择贤塘";北城外有"福德塘"、"义间塘"与"福禄塘"等。

  城墙古砖结构现状虽属明清建筑物,根据江村建城历史和江显赫的政治地位分析,江村故砖城是700年前南宋末年的遗址。《光绪德庆州志》记载:"宋,江宦康州(宋高宗时已升为德庆府),遂家金林乡二都钦仁里双村。卒,葬村后圣岭岗。……后,孙曾就墓前族居,遂改双村为江村。""",笔者疑为""之误,"双",为有砖石堆积之意的村庄,意为城墙。故《光绪德庆州志》又明确载道:"江村旧名双()村,有故砖城,有江墓。"与江村紧邻的中山村,保存的《江氏宗谱》和江村口碑资料,清楚地告诉我们:江配潘氏,生中兴、华兴、国兴三子。长子中兴配余氏,又生三子:长子骏发配李氏,驻守南大门--"仁和门";次子胤发配何氏,驻守西北门--"福德门";三子昌发配黄氏,驻守东北门--"福禄门"(又称"坎底门")。江孙子们分别驻守三座城门的时间,应该是宋末元初,因江生于1225年,距今777年,今传23代。宋亡于1279年,江已55岁,故祖孙三代同时在世,驻守故砖城是完全可能。再从江政治地位考察,他是当朝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里与继妻邓夫人所生的嫡长子,以右朝请郎差遣广南东路德庆府知军州事,又担任过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司的官职,直至敕封兵部尚书。他的胞弟江日新(名,号天保)又被宋度宗赵招为附马都尉。如此显赫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在岭南边远军事要地落户居住,建造一座砖城防盗御寇,并作为其政治地位的象征也无尚不可。《光绪德庆州志》和口碑资料显示,在江村建城的同时,马墟河上游、广南东道与广南西道的必经之地--马墟一带,还建有八座故砖城:"梁村故砖城"、"平塘故砖城"、"莲塘(马墟)故砖城"、"金林故砖城"、"罗阳古城故砖城"、"秀林故砖城"、"古叠故砖城"、"云植(云枸)故砖城"。我们又在德庆县东北部悦城河上游的莫村镇,发现一座"古有故砖城",俗称"附马城",很有可能是江为了让他胞弟、附马都尉江日新到岭南后居住。这些建于德庆境内十处交通要冲、军事重地的古城堡,足以说明江在德庆府知军州事任上,军事上的防御措施十分周密。我们又在江村"仁和门"外右侧发现了一座"石龟碑座"遗存,上面的石碑在十多年前被收藏于德庆县博物馆内,碑文曰:"恩赐,成化八年壬辰十月吉日立。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韩雍,钦奉敕书便宜处置督属劝借,义民江积聚出谷三百石(约45000斤)备荒,立碑旌异。肇庆知府黄瑜,德庆知州周俭。"碑高1.7米,宽0.5米,文字竖书,宋体,阴刻。成化八年已是明代中期,为公元1472年,距江出生1225年有247年,至今已530年,说明江村故砖城早已存在。元朝近百年动乱,江氏后裔无条件建城,明代前期也不具备建城条件,无疑这是江建造的古城,足足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古城墙的城砖虽有散落地面,但仍保存完好,实在难得。"仁义门"和"福德门"城墙之间有一棵数百年的龙眼树,便是岁月沧桑的最好见证。

故砖城的主人是民族英雄江万里的后裔

  江万里,名临,字子远,号古心,公元1198年11月16日出生于今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府前江村,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再传弟子,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老师。他29岁进士及第后,先后出任江东、江西、福建、湖南四路的知州、知府、转运使、安抚使、转运大使、安抚大使:在中央自部院长官到左丞相兼枢密使等要职。他执政38年,奉公护法,爱国爱民,政绩出众,道德文章堪称一代宗师,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流芳百世的杰出名宦;在江西知州、知府任上创建了全国第一流的"白鹭洲书院"、"宗濂精舍"、"道源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成为13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他为官清正廉明,"平生不受半分钱";处事刚正不阿,被誉为朝庭"骨鲠之臣",成为13世纪中国政坛著名的政治家。1275年国难当头,他以退休左丞相的身份在饶州"从容坐守以为民望",最后以身殉国,成为13世纪中国的民族英雄。江村故砖城的历史主人,便是江万里的长子江缪及其后裔,这已确实无疑。江,字日,号宗保(含有确保宗族繁衍之意),生于南宋宝庆元年三月初三日丑时(公元1225年4月11日凌晨1时至3时),卒年不详。他以正七品右朝请郎朝官的身份,被朝廷差遣内岭南德庆府知军州事(正五品官),至咸淳年间敕封为兵部尚书(正二品官),驻广州。今德庆县马墟镇白石村江焕金先生保存的《江氏宗谱》手抄本记载:"江配潘氏,生长子中兴住江村,次子华兴住云植,三子国兴住马墟。"可能是江派他们分别驻守江村、云植、马墟等三座故砖城。国兴,字元望,生长子启登,字季佐,赐从九品官。于是江、国兴、启登祖孙三人,"在省城番禺县江村墟世德堂大宗祠(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大会堂和村政府办公楼)立有牌位",名声显赫。

  江卒后葬村后凤眼山圣岭岗风水宝地,每逢子(鼠)、卯(兔)、午(马)、酉(鸡)年三月初三,合族大祭。现据江第18代裔孙、91岁高龄的江进明先生回忆,并亲笔写下了江墓庙门上原有的两幅对联,第一幅:"凤形拥出三砖地,龙势生成一洞天。"第二幅:"祖德宏深,享庙祀列神班,万代钟鸣恤食;孙诚仰慕,点明灯分世次,千秋忾见凯民"。还有宋度宗赵御书"兵部尚书"匾额一块。

  最近我们又在距江村2.5公里的朱二石村,发现清代道光5年2月16日(1825年4月4日)由皇帝恩准,于12月21日(1826年1月28日)由江以礼、江恭礼和江日章、日义、晶涛等兄弟、父子、叔侄五人出资建造的一座雄伟的三门式红砖结构的"贞寿碑坊"(高6.8米,宽7.3米,厚2.5米,中门高2.43米,宽1.28米,东西门各高1.88米,宽0.79米)。这是专为江第13世裔孙江志林(字永宗,号石泉)妻子江伍氏而建。

  江及其子孙们在南北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了牢记自己的祖宗,宣扬祖德,发扬万里精神,由江万里侄子江宗杰选穴并撰文,在德庆府马墟大立庙洗房前,建造了一座江万里衣冠冢,内藏江万里任官时的玉印一方。他们年年祭扫,时时叩拜。至今,德庆的江氏后裔们都知道丞相公江万里、司马公(古代人对"兵部尚书"的通称)江,是他们的老祖宗。

江万里10个儿子的后裔和他们的呼声

  元代脱脱编纂的《宋史?江万里传》,说江万里有妻妾而无子。我们历经四年的调查研究,终于获知江万里前后有四位夫人,10个儿子。发妻江黄氏,先后追赠硕人、淑人、通义郡夫人、南康郡夫人与一品夫人,宋理宗绍定2年12月26日(1229年1月12日),生第三子江镐,字用周,号义斋,又号两山,历官承事郎(正九品)将作监簿、来安路同知、龙川州事等,生四子:汉、浚、澄、济。他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省都昌县、贵溪市、安义县、南城县(原称建昌县)与鄱阳湖周围地区;继妻江邓氏,1225年4月11日生长子江(比江镐大5岁),不久生第二子江和江等三个儿子。江,字日新,号天保(寓意保卫天子),被宋度宗招为附马都尉,扶宋帝赵南渡,祥兴元年三月(1278)迁都州(在今广东吴川市南),次年五月辅杨太后退守崖门(位于广东新会南80公里海口),6月6日寡不敌众,被元兵击溃,导致崖门丢失印玺,遂与公主赵氏流寓绥江四会县,在邑城高街江巷作宅定居,生有月光、月盛、月明、月园四子,其后裔们聚居四会与粤北地区,历代均出文武人材。江,字日进,下落待考。江后裔主要聚居西江中游的广东德庆县和西江上游的广西岑溪市、平南县;第三位夫人江何氏,生江铸,江镗。他们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随叔父万载扶帝南逃入闽。江铸,字国通,号直斋,受荫恩授承务郎(从九品官),生三子:肇祖、汝祖、承祖,宋亡后始迁潮州。后来肇祖居揭阳云路,汝祖居揭阳龙砂,承祖居饶平横坑。至明代,肇祖后裔始迁粤北,分布在四会、清远、肇庆、广宁、增城等地,至今仅粤北地区江(日新)、江铸后裔就有10万之众。江镗,字国熙,号侃斋,受荫恩授功德郎,随叔父万载入闽,居同安县汤坂里,生子淑新。长孙道生,官至左将军;次孙佛生,授监察御史,辅宋帝避乱广东遇难。道生护驾走良化,殁于白沙堆,妻张氏、刘氏,生三子:克恭、克俭、克让,随宋帝走海丰、南岭山崖,克恭溺水。克俭随度宗皇后杨氏,以其孙女赵氏妻子,隐居漳州安让乡。克让生二子,后居官潮州和福建;第四位夫人姓氏尚未查清,据湖南《益阳江氏宗谱》记载,她生四子:茂华、茂盛、茂荣、茂镐。茂镐无子嗣,其他三子后裔主要聚居在今湖南省东部京广铁路两侧的平江、益阳、湘阴、长沙、宁乡和江西省南昌等地。目前侨居美国、加拿大、法国、印尼、缅旬、泰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江万里后裔,人数也十分可观。

  福建《江氏大族谱》和南康、都昌《江氏宗谱》记载,江万里有兄弟6人,长兄万久,过继给伯父江煜,教授乡间。万里是老二,老三万载,老四万顷,老五万金,未仕。老六万合,在乡间设馆授徒。万载,讳亿,字子玖,号古山,登翰林庶吉士,封礼部尚书,当元兵压境时,授殿前禁卫军指挥使兼摄行中军事,宋端宗景炎元年丙子二月,偕弟妇钱氏九娘(万顷妻)、侄媳邱氏十六娘(江铎妻)及两子、数侄随驸马都尉杨镇等奉益王、广王先走婺州,后奉二王下温州,闰三月,与陆秀夫等护驾航海入闽。夏五月,奉益王即皇帝位于福州,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十一月",帝自迁于泉州港,州港蒲寿庚叛乱,帝走潮州。万载偕子侄辈隐居泉州府同安县汤坂里(今厦门市同安区江头田里村)。卒,赠"武肃侯",谥"敏毅"。生长子江钥,号慎斋;次子江钲,号遁斋。他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万顷,原名"千里",字子玉,号古崖,生于宋宁宗嘉定四年四月二十一日(1211年6月3日),小万里13岁,官至户部侍郎知南剑州,敕封户部尚书。他前后有三位夫人,7个儿子。发妻江黄氏,生长子江鉴,号六峰,补将仕朗(未入流),历任潮州、漳州通判,其后裔主要分布江西、广东、福建三省;次子江铎,乳名十八郎,字国禹,补将仕郎,与父抗元殉难。妻江邱氏,生5子,流寓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三坪;二夫人江钱氏(名九娘),生第三子,乳名念二郎,字国鼎,号祥斋。于祥兴元年(1278)春,随母、嫂由陆路南逃,经石城入闽,至宁化石壁乡,后迁居永定县武艺坪;生第四子铜,乳名念一郎,字国南,与伯父万载同居同安县汤坂里;生第五子钮,乳名念三郎,字国珍,居广东大铺县党坪;生第六子,乳名念五郎,字国烈,分居广东嘉应州鸬鹚坑;三夫人江刘氏,生第七子昌翁,七个月夭折。

  目前万里、万载、万顷三兄弟的后裔,已近40万,仅闽粤两省就达30多万。他们有个共同的愿望,要在江万里的故乡--鄱阳湖畔的都昌南山,筹建一座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立于长江流域的雄伟建筑:"万里楼"。两广的江氏后裔们获悉江是江万里的长子,是万里公世系的嫡系长房,更是盼望早日修复江墓和江村故砖城。定居香港的江第19代裔孙江梓荣先生,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祖坟和故砖城,已向当地学校和机构捐款捐物计人民币10余万元(加上捐款8万元造万里楼,和从1999年开始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寻根访祖,组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等,花费已达28万余元)。定居深圳的江19代裔孙江裕英先生,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共同心愿是:保护好具有700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发展德庆的旅游事业,造福后世万代。



                                                               作者:徐明德 稿源:摘自<广州华声>第68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8 22: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