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0|回复: 9

梅县“最古典客家围屋群落”将申报历史文化名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5 18: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侨乡村《村史》介绍,侨乡村已有500年建村史,目前有28个村民小组,共650户2700多人,几乎每个村民小组都由一幢客家围屋建筑群组成。

    过去由于村中人多田少,为谋生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村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其中不乏成功者。海外华侨遵循落叶归根的传统,事业成功后纷纷回乡买地建大屋。

    在短短的十多年间,侨乡村这个只有1.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一下子冒出款式各样的客家围屋达33座之多,其密集程度和历百年沧桑后仍保存完好,不但见证了当年华侨创业的辉煌,在世界客都梅州亦非常罕见。


    发达水利设施为围屋护航

    令人称道的是,侨乡村不但围屋密集,道路和水利设施亦十分发达。这里早在上世纪之初水泥村道便连通了各幢围屋,而且连通稻田阡陌间的排水渠四通八达,村中3座铁桥、水泥桥贯通南北。发达的水利设施不但使侨乡村的村民免去了水旱灾害之苦,也是侨乡村33幢百年大围屋得以完美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将申报历史文化名村

    对侨乡村“最古典客家围屋群落”的发现,梅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今年5月,当地党委、政府专门从广州请来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对侨乡村的乡村进行旅游开发规划。

    梅县博物馆朱馆长一行考察侨乡村后认为,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建筑群是梅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美、最密集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落,极具保存价值并且已具备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条件。据悉,当地文物部门将为侨乡村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广日)http://www.stnews.com.cn/localnews/showlocal.asp?no=9124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andrew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5 18: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侨乡村围龙屋图(客家风情网原创)

梅县侨乡村图(客家风情网原创,幽壹摄影)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7-7-25 18:38 编辑 ]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梅县侨乡村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6: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客家围屋群藏身梅县侨乡村

典型客家围屋群藏身侨乡村

  梅县文物部门拟为其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南方日报》2007年7月31日

  本报讯(记者/翟永鸣 通讯员/凌峰 陈潮华)梅州市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依鹿湖山脚逶迤而建,风景秀丽,是个著名的华侨之乡。在侨乡村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古客家围屋。近日,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对侨乡村的旅游开发进行科学规划论证,认为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建筑群是目前我国客家地区发现的“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

  风格各异古围屋扎堆小山村

  据悉,侨乡村的古建筑大都由华侨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质量相当好,至今保持完好,仍有后人居住。这些美轮美奂的古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如“德馨堂”是二堂、四横、双层围龙结构,“南华又庐”是10厅9井结构,还有“承德堂”为五杠式结构等。不少建筑中西合璧,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对客家建筑形式进行了改造,带有华侨侨居国的文化元素,对客家建筑艺术起到了丰富和发展的作用。如此众多风格各异的古围屋集中在这个小山村里,使侨乡村俨然像个客家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据民俗学者陈干华介绍,彭精一在其自传中记述了上世纪30年代,时任梅县县长的他陪同桂系军阀白崇禧参观南口镇特别是侨乡村的围屋后,白崇禧惊讶地感叹道,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小山村里能有几十座这么漂亮的新建筑,而且摆设都是豪华的花梨木家私。

  见证侨乡村华侨辉煌创业史

  清末民初,由于在山区谋生艰难,梅州客家人兴起了“过番”即出国谋生的潮流,侨乡村许多人也在这时候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及欧美各国谋生,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了知名华侨,该村也因此而成为著名的侨乡。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都按客家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回到家乡买田买地建大屋,光宗耀祖,从而在小小的侨乡村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并且历经百年沧桑仍保存完好,即使在客都梅州也是不多见的。

  这些建筑群是当年侨乡村华侨辉煌创业史的见证。据陈干华介绍,从这些建筑的名字中就能看出该村华侨当年在世界各地分布的范围之广:南华庐是主人在南洋赚了钱后回来建的,东华庐的主人是在东洋(日本)发的财,美华庐的主人则是美洲华侨。

  崇文重教百年老校人才辈出

  除了古民居,该村还有目前全市保存最完好的百年私塾--“毅成公家塾”。由侨领潘祥初、潘立斋捐建的“毅成公家塾”始建于清朝光绪28年(1904年),这座百年老校成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重要历史见证,塾内建校时植下的一株百年白玉兰、两株鸳鸯古银杏树都仍然枝繁叶茂。

  侨乡村的华侨,可谓人物风流。近代,潘奋南、潘嵩保、古国檀等三位将军;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博士,经济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潘汝瑶以及潘铎元、潘君勉等一批军政要人、专家教授和富商巨贾都出自百年老校“毅成公家塾”。

  位于香港元朗凹头、博爱医院以西的荫华庐(又叫潘屋),是唯一一幢单一民居被香港政府列为一级文物的历史建筑物。荫华庐就是著名的抗日救国侨领潘君勉为纪念其父潘荫华,专程从梅县请建筑师赴港建造的。侨乡村也有一座荫华庐。潘君勉曾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蒙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博爱”。潘君勉也与叶剑英有深交,并在叶剑英的影响下积极支持抗日。叶剑英在香港就医时,曾到荫华庐潘君勉家中做客,受到热情款待。

  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梅县和南口镇政府在创建“中国旅游强县”中非常重视侨乡村客家古建筑和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邀请了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对侨乡村的旅游开发进行科学规划论证。专家组认为,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建筑群是目前我国客家地区发现的“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据悉,梅县文物部门将为侨乡村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6: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五一的时候,曾经跟老赵、浪子、丘桂贤兄、阿彬古四人去过,确实相当不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6: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幽壹 的帖子

回顾一下相片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7-8-1 16:37 编辑 ]
IMGP4577.jpg
IMGP4578.jpg
IMGP4579.jpg
IMGP4580.jpg
IMGP4582.jpg
IMGP4583.jpg
IMGP4584.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 17: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huangchunbin 的帖子

===============>有旡人對門前這些畫作過考察。還是隨主人與致所繪?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8-1 17:25 编辑 ]
aaa.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7: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mlow 于 2007-8-1 17:20 发表
===============>有旡人對門前這些畫作過考察。還是隨主人與致所繪?

哩幅画倒无留意。可能爱请教浪子兄了,渠对哩兜方面比较有研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 00: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围龙屋也太小了
我家的比这大多了
不过就是烂了点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 17: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1、“德馨堂”是二堂、四横、双层围龙结构的围龙屋
2、“承德堂”为五杠式结构的杠屋
3、“南华又庐”是10厅9井结构的堂屋

---------------------------------------------------------------------
这三种形式的大屋在南口侨乡村均极为完整,且集中。
围龙屋,俗称祖公屋,既是祠堂,亦是族居屋;杠屋,同样恢弘的客家大屋,这二种大屋在梅州地区极为普遍。10厅9井结构的堂屋是超豪华的大屋,只有地主富豪才拥有。
不论如何,这三种大屋均是中国民居中的奇葩,再加上土楼建筑民居,客家民居建筑确实了不起,
楼上的图片足以证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 2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dg 于 2007-8-2 17:28 发表
1、“德馨堂”是二堂、四横、双层围龙结构的围龙屋
2、“承德堂”为五杠式结构的杠屋
3、“南华又庐”是10厅9井结构的堂屋

---------------------------------------------------------------------
这三 ...

呵,阿丘哥对此方面颇有研究,幽壹再一次谢谢你们5。1的厚待了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19: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