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70|回复: 37

[推荐] 猜想:嘉应人文盛区是否宋代江西遗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5 16: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都知道,客家先民的迁徙路线是从江西到福建再到广东梅州。

这时间大概发生在宋末到明初之间。联想到宋朝的江西,人才辈出,那么清朝嘉应成为人文盛区乃至后来享有文化之乡美誉,会不会是宋代江西的遗风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5 17: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隔了一个明代,历史偶然很多,算是文学性的说法可以。

历史学的考证结果,应当更加严密才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6 08: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孤独行者 于 2007-7-25 16:55 发表
大家都知道,客家先民的迁徙路线是从江西到福建再到广东梅州。

这时间大概发生在宋末到明初之间。联想到宋朝的江西,人才辈出,那么清朝嘉应成为人文盛区乃至后来享有文化之乡美誉,会不会是宋代江西的遗风呢?

...联想到宋朝的江西,人才辈出,...
把紅色起義/革命提前800年, 改寫了元明清歷史。華夏民族將會有所不同。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7-26 08:22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8 08: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mlow 于 2007-7-26 08:12 发表

...联想到宋朝的江西,人才辈出,...
把紅色起義/革命提前800年, 改寫了元明清歷史。華夏民族將會有所不同。



当年马克思都还没出生,估计没辙

不过当年的红巾军也不赖,大明江山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11: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孤独行者 的帖子

0.猜测的,未必一点道理都没有。
1.文风是有传承的.
客家山区政局长期相对安定。战乱少,人民不必流离失所。读书人有一个安静的场所。“万般接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儒人思想在封闭的山区比较少受外界思想的冲击.知识分子一直受到尊重
2.读书有功利在里头。客家山区物质比较贫瘠。生活不易。若能读出一个公职。对家里的生活有改善。
3.男尊女卑的思想,客家男性厌恶务农。
.........
总的来说,就是儒家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进入客家山区,在一定的封闭空间得到强化的结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18 1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的朋友可做一个题目<<诚斋体与嘉应诗人>>,做好了便可发现一种奇妙的关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17: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就是江西和福建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客家文化与宋朝时江西文化相联接,显而易见。还在唐朝中期,客家人和当今江西人共同祖先,从中原进入赣北,随着北宋建立,汉人逐渐南迁;到了南宋,已布满赣中吉安地区,进而到了赣南。到了元末明初,再进一步进入粤东梅州地区,这就是我客家江州义门分支迁徙状况。客家祖先所到之处,都是人文秀区。
  我陈氏分支祖先,在唐朝末年居江州德安时,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州义门,唐书和宋史,都有极为详尽记载;北宋初年,从家族学校东佳书院培养出来、外出为官者,县官以上二百名。于一零六二年分为二百九十一庄,散布在南方各地。我族分支到了吉安泰和(承壹庄),那里又是人文发达地区,所在支派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文风最盛,称“百人科第”、“西昌名宦第一堂”。伴随着战乱和升迁,柳溪陈有七、八个支派迁到了赣南和梅州客家地区。无疑,客家文化就是江西和福建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17: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准确地说是梅县,或者加一个兴宁。

除了这两个县外,其它都很糟糕吧。

听说老毛在井岗山打游击的时候,赣南的客家地主还送他们的子弟到梅县读书,大概是赣州的本地人排挤他们吧。

[ 本帖最后由 30000 于 2009-3-30 17:46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17: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了一些人才,,,人文盛区,确实有点夸大,,,

梅州地处山区,不读书做官,确实没什么好的出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0 17: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是没有其它出路,五华因为山多,所以只好出去打石头做苦力,兴宁因为有个小盆地,所以还有点财力支持一些人读书,其它做点小生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10: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30000 于 2009-3-30 17:48 发表
也不是没有其它出路,五华因为山多,所以只好出去打石头做苦力,兴宁因为有个小盆地,所以还有点财力支持一些人读书,其它做点小生意。

那只能是待在社会底层,,,正是在底层待得久了,饱受没有文化之苦,所以许多人才一代又一代立志,砸锅卖铁也要把儿子培养成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18: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惠堂的老爸不是打石头的嘛?李惠堂的老爸也不是砸锅卖铁才把李惠堂培养成才的,而是通过打石头赚取第一桶金,然后再经营石材生意变成小财主后,才有闲钱供李惠堂读书,从事体育的。

大多数成功人士家底还是比较厚的。澎X,毛XX,刘XX的出身都不差吧。

只有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因为读书的成本较低,所以贫农也有可能读上大学,尽管如此,城市的大学生比例上还是远超过农村的大学生的。科举时代,虽然也有贫民考上状元的例子,但还是比较少数吧。

[ 本帖最后由 30000 于 2009-3-31 19:0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23: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30000 于 2009-3-31 18:48 发表
李惠堂的老爸不是打石头的嘛?李惠堂的老爸也不是砸锅卖铁才把李惠堂培养成才的,而是通过打石头赚取第一桶金,然后再经营石材生意变成小财主后,才有闲钱供李惠堂读书,从事体育的。

大多数成功人士家底还是比较 ...

那倒也是,成功人士,一般家底都要比较好才行,,,真正落泊出身的,估计是极少数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23: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应人文盛区与宋代江西遗风有没有直接关系我不敢说,但,我家里尊文重教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呵呵,我那里每家人的每一代人都要出“读书人”的,才能称得上光宗耀祖,长辈脸上才有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1 23: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OODMI 于 2007-8-18 11:01 发表
0.猜测的,未必一点道理都没有。
1.文风是有传承的.
客家山区政局长期相对安定。战乱少,人民不必流离失所。读书人有一个安静的场所。“万般接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儒人思想在封闭的山区比较少受外界思想的冲击.知识 ...


总的说来,读书风气是好一些。所看到的是:并非完全由经济决定当地文化。客家地区,家庭再穷,小孩也要读书。解放前,甚至有的家庭中午都无米下锅了,其小孩照样到学校上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5 05: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