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0|回复: 3

【原创】 人才,在梅州为什么不发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11 14: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才,在梅州为什么不发光?

    一提梅州“文化之乡”和崇文重教的传统,总是让人肃然起敬。
从古至今,梅州人、梅州籍人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梅州培育过16个院士,至今健在的还有9个,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梅州人口在全省排第五,但多年以来高考录取人数每年不是第二就是第三,大学毛入学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http://www.southcn.com/news/dishi/meizhou/zt/200302201059.htm梅州在人才方面可以用藏龙卧虎来描述。
    然而,一段时间里,许多梅州籍人在地方并不见得经传,而出到别的城市,立竿见影就是技术骨干,项目带头人。
    2001年时,梅县第一个从公务员行列离职的乡镇干部黄**的例子就相当值得玩味深思。2000年时,黄**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梅县某镇政府,一年过去了,虽然该镇在轰轰烈烈搞建设,但他并没有什么大的长进。2001年,他个人摔掉“铁饭碗”走了出去。据悉,在出去的第一年,他就成了深圳一家3000人企业的技术骨干,今年初,他已经是该公司一个重点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其实,黄**现象在梅州并不是个案。在梅州,一方面有工作能力的人得不到召唤,另一方面得到召唤的人却不会做工作。人才积压与短缺矛盾双双突出,这不能不说这是梅州现有用人体制的一个悲剧。
    长期以来,在用人问题上,我们的“格”太多,农民、工人、干部各种身份之间壁垒森严。看文凭、看资历、比职称、论资排辈。不重视能力和贡献,导致学历热、靠年头等现象的出现,使很多人丧失奋斗精神,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调动不起来,个性得不到施展,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对许多大学院校毕业生,或者有一定技能而没有文凭、没有职称的人来说,来到梅州、回到家乡,他们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稀缺资源;他们看不到头,看不到希望,女朋友飞了,创新精神枯萎了,闯劲没有了,外语忘完了,青春慢慢逝去了……而真正“熬”够了职称、“窝”足了工作经验,又往往可能35周岁过了。
    凡是人才,都有强烈的事业心,经济利益可能是他们追求的,创造业绩更是他们的生命。众所周知,树挪死,人挪活。在现有环境不能促使他成才的情况下,只有走,只有飞。于是,我们看到“凤凰”飞走了,“孔雀”东南飞了,“麻雀”也跟着飞……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改革开放的年代,不少领导干部以伯乐的慧眼和胸怀,擢拔人才,奖掖后生,实为对改革和建设的一大贡献。人们赞许伯乐,是因为伯乐识才独具慧眼,后人多以伯乐相马形容举荐人才的善举。然而,21世纪是注重创新的社会,挖掘人才仅靠“伯乐”相马是远远不够的。有关选人,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指出:“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准人选准人,靠一两个、几十个伯乐是不够的,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更是靠不住的。不仅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保证,也缺乏完备、规范、严格的标准。
    因此,在人才缺乏的背景下,我们实施人才战略时眼界要更开阔一些。
选人方式、标准要不拘一格,用人的方式也要不拘一格。树立“人才不设防”的指导思想,“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不重身份,而重德才。在人才招录时,非岗位需要,不设置身份限制、年龄、职称,符合条件的公民都可报考;人才调配时,应着重考虑人才是否适合工作岗位,注重人才的品德与才干。给他提供发光的机会。
    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雄心,还要给各类人才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事业的良好环境。要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要让人才的价值充分地得以体现,适当的政策上的倾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职称、住房、晋升等相关待遇的落实和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将会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并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甚至创造性的发挥。
    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已有人才在政治上不断进步,在工作上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已有的人才心情舒畅了,四方的英才自然也乐于前来大显身手。(墨梅一剪于2003/10/11)

[ 本帖由 momeiyijian 于 2003-10-13 16:59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12 1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 人才,在梅州为什么不发光?

其实永定也一样,甚至整个闽西都是这样。年年高考什么第一第一,还不是为别人做嫁衣。几千上万名学生去外地读大学,回来的能有几个?我们永定的普遍观念就是“出去,越远越好”。我的闽南,福州同学都说我们客家人会读书有什么用,都是为别的地方做事,输出人才。自己还是一样落后。但是永定教育界还引以为荣。哎-------就算那些学子回来也没用武之地,永定,甚至整个闽西能提供多少给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14 11: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 人才,在梅州为什么不发光?

人才不设防-----太对了。
现实一点,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谈文化。
我把梅州的希望,却寄托在兴宁人的那担货箩上。
如何去培育市场?
请参看,惠东的吉隆,普宁的里湖。
丝蕾的创业人,也是个好榜样。而在潮州,这种人比比皆是,更不要说珠三角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7 20: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 人才,在梅州为什么不发光?

前几天回到家,在大埔一曾经盛产陶瓷的一乡镇,发现竞然有暨南大学的法律本科毕业生在教初中。据他自己介绍,他在等机会。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4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