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44|回复: 28

感受新加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18: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受新加坡武吉班让客属公会的邀请,于2007年5月14日至20日,在新加坡逗留一个星期,参加了武吉班让客属公会的70周庆典,感受颇多,以游记的方式写下新加坡之行.
                                                  感受新加坡
                                             一 繁忙的机场
      2007年5月14日18:30,从香港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飞翔,飞机终于到达了新加坡,我紧紧地盯着作为前面的飞行数据频幕:离目的地……  2km        时间……1分钟……高度……150米……数据在不断地变换,终于,传来一股颤动,我知道,飞机着地了,速度忽然慢了下来,随即飞机转弯,进入别的跑道,我从窗口往外看,不远处,又一架飞机着陆了,相隔不到一分钟吧,我再往空中一望,又有另一架飞机往机场驶来,机头的灯光特别显眼,高度越来越低……这时候是傍晚时分,难道飞机也象鸟儿一样全都归巢了?
     接受完空中小姐的最后一个迷人的微笑,我走下客机,来到办理入境手续大厅,排队等候着……拿出手机,频幕上没有“中国移动”的字样,才想起,手机过了深圳海关就没有信号了,谁来接我?我只是在深圳时发了个短信给振兴兄长,告诉他我的班机号和起飞时间,后来就一直没有联系了,心不由地紧张起来。轮到我接受检查了,我脱下帽子,让海关人员仔细瞧一瞧我这个客家仔,呵呵,没说什么,很快就通过了。到了候机大厅,我首先拿了一份新加坡地图,我要从地图中尽可能掌握更多新加坡的资料,如:景点、机场位置和交通信息……前面就看见很多接机的人,有的是接亲人和老朋友的,隔老远就在叫唤了,双方都兴高采烈;有的人则举着高高的牌子,上面写着姓名,我一看,没有我的名字;我再搜索,依然没有振兴、世康这两位身影,因为去年,我们在博白客家文化节见过面,应该是认得出来的!我甚至在飞机上就想到了,等见了面,我就来个热烈的拥抱!突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一张A4纸上写着我的名字!不错,是我的名字,尽管写的是繁体,依然是让我敏感的字眼!因为毕竟是我的名字!我走向前,对他说,我是张汉秋,他马上说:“我是来接你的。”“你是…?”因为不认识,不知道怎么称呼,他马上说:“我是繁锋,我们通过电话的。”我才记起,在网上,繁锋先生是回过我帖子的人,有一次黄有异老师打在新加坡打电话给我时,繁锋先生也在旁,我们也讲过几句话的。醒悟过来,当时我就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繁锋先生告诉我,张振兴、谢世康他们比较忙,不能及时赶来接我,振兴已经在路上了,趁他们还没有到,繁锋先生还利用这点时间带我乘坐Skystrant(空中的火车或者航空火车?)参观第二机场,我问他怎么那么多飞机降落,他说,这时候是各航班飞机到站最集中的时段,飞机一架接一架地降落。所以,第一航空不够用,才有第二航空,还有第三航空呢!参观完第二航空,振兴也赶到了。我们坐上汽车,沿着海边高速公路,他们还向我介绍了第三航空和廉价航空(算是第四航空吧)。
     车子是右方向盘的,路线是靠左行,多少有点不习惯,但车子前面的景色却是十分迷人,我所在城市——南宁,号称“绿城”,跟新加坡一比,逊色多了,只见公路旁树木参天,白花争艳,郁郁葱葱,不愧为花园城市!路上还特地停下来,让我看看海边的景色,真是一级棒!
                                                    二 草根文化
      我们来到住宿的酒店——芽龙17巷的“星光酒店”,刚到门口,就发现了一个很让人惊讶的情景:酒店对面就有一些小小庙寺,正在过庙会呢!正对着庙寺,搭起了舞台,舞台上正上演着闽南木偶戏,我一下子来了精神,不顾饥饿劳累,赶快叫振兴帮我照了几张像,走近舞台,只见几位老人在认真地舞弄手中的线,线的下边是木偶在动着,老人一边在唱着、说着,舞台侧面的乐队也在一板一眼地奏着……我再看看舞台前方,一个观众都没有,是现在的人不喜欢看木偶戏了,还是这木偶戏原本就是演给对面的神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娱神”功能!我问问振兴他们,他们也没有给出答案。但不关怎么,在新加坡这样发达的社会里,还有这种草根文化,是值得我们庆幸的,这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度,我们来搞客家文化,彭强老师和黄老师来教客家山歌,也是一种草根文化啊。
      只可惜时间有限,要不,我还会多听一下他们在演些什么呢,毕竟我还听得懂一点点闽南话。
安排住下后,我们就前往丰顺会馆,一进门,就听见清脆响亮的竹板声以及嘹亮的五句板,哦!那是山歌师彭强在教唱地道的梅州客家五句板呢!只见学员数十人围坐在一起,一板一眼地学着五句板。我看彭强老师又打竹板又弹琴,还要作示范演唱忙不过来,赶紧就把电子琴拿过来帮他弹伴奏。因为,这就是我们客家人的草根文化,我们要传承下去!

[ 本帖最后由 阿秋歌 于 2007-6-10 01:2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5 18: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待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5 19: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送给谢世康夫妇的情歌《望》
     2007年5月17日,谢世康、周美琦夫妇带领我和黄有异老师游览牛车水、印度庙、佛牙寺等地方,尤其是带我们去看了他们相识、开始爱恋的地方,原来,他们隔着一条小街道,门对门各自开着不同的店铺:世康在这边开眼镜店,美琦在对面开美容化装品店,他们的爱情从偷偷地望对方开始的……所以特别写一首客家情歌《望》,送给这对有情人。
                  
(男)阿哥在哩边门(啊)卖呀卖眼镜呀
         赚倒介银钱(哟)赚倒目珠光
         阿妹在介边门(啊)开美容化装店呀
         赚倒星星赚倒月光
         望一望对门介细阿妹
       (渠话)阿哥(啊),(渠话)阿哥(啊)
       (渠话)偷偷望妹呀,(渠话)望妹呀,
       (渠话)望妹呀
         望一望阿妹好心欢呀。

(女)阿妹在哩边门(啊)开呀开美容店呀
        赚倒银钱(哟)赚倒面光光
        阿哥在介边门(啊)开眼镜店呀
        赚倒银钱赚倒太阳
        望一望对门介小阿哥
       (渠话)阿妹(啊),(渠话)阿妹(啊)
       (渠话)偷偷望哥呀,(渠话)望哥呀
       (渠话)望哥呀
         望一望阿哥好心欢呀
(合)望一望阿哥(阿妹)好心欢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21: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客家人在南洋应该还是有不少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22: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5 23: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的华侨,主要在南洋。

根据近人(吴福文1999)统计,东南亚客家人有几百万客家籍华人的,具体分布如下,单位:万人。
印尼:150万                马来西亚:125万
泰国:55万                        新加坡:20万
越南:15万                        缅甸:5.5万
柬埔寨:1万                文莱:0.8万
菲律宾:0.68万                老挝:0.5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09: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给捱最大感受是---治安好!

[ 本帖最后由 linqifeng 于 2007-6-6 09:12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客家华侨也很多,不少是从越南迁过去的,也有经越南——>中国——>美国的方式迁过去的。
1975年,越南华侨180万,1979年越南排华之后只剩下86万,离开越南的那近100万华侨,就有一部分迁到美国,其中一部分是客家华侨。可惜没有具体数据。美国的客家华侨是机械增长(移民)+自然增长,这点和东南亚不同,东南亚是自然增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加坡的会馆印象
                                     秋歌
    2007年5月14日至20日,本人应新加坡“武吉班让”客属公会、丰顺客属公会的邀请,与我国著名作曲家——《赶圩归来啊哩哩》曲作者黄有异先生、广东客家山歌师彭强先生一起赴新加坡教学、演出一个星期。作为客家音乐人,感受到了新加坡客家乡亲的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对客家山歌、客家音乐和传统中国文化传承的执着、信心。我们每到一个会馆,都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宴请,所以,一个星期的新加坡生活,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新加坡的各种各样会馆。这些会馆目前都叫作“公会”或者“总会”什么的,有的以地缘(祖籍地或者现居地)关系为基础,有的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如姓氏),有的以行业为基础,有的则以方言(粤语、潮州、客家、海南、闽南)为群体……据新加坡朋友说,会馆总数应该有两百间左右。
    我对各种会馆来了兴趣,一有空就叫新加坡朋友带我去参观各种会馆,使我对新加坡的会馆有了一定的认识。
                         会馆是应运而生的乡情小站
     来接我飞机的曾繁锋先生年近60,是10岁时才从茶阳(今大埔县)来新加坡的,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他向我讲述了父辈们来新加坡的辛酸:百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那些二十岁的小子和一大帮为生活所苦的人们,为了寻找一点存活的火苗,为了一个模糊的未来,把心一横,壮起胆,扛起离乡背井的十字架,告别贫血的农村,买舟南下。上了船,干瘪的身躯混合着舱里的霉味,开始了默默的煎熬……他们漂南海、经西贡,下南洋的船头最终在龟屿抛了锚。
     数日后,检疫过关,一艘小船把他们载往心中的新州府——一个他们原先没想过,后来才认同的——石叻坡。上了岸,心绪一如大海茫茫,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言语不通,惶恐无助,多希望有人相助,安顿起居、寻找工作……迷茫中记起亲人的嘱咐,借着路人指引,奔向了糅合着地缘和血缘的小会馆。乡音扑面而来,亲情与乡情是最牢靠的支柱,很快就抚平了他们紊乱的思绪……日子,就这样悄悄纳入了轨道——会馆的形象,就这样在新客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地缘与血缘关系牢牢系住了千里南来华人的心际,共事同类行业也成了潜意识中最安全的保护行为。
       作为英帝国的殖民地,当时的新加坡华人无法透过殖民政府得到基本福利、教育等生活上的关照,会馆应运而生,在联络宗乡情谊的基础上,彰显了它的经济与社会实用功能。宗乡组织,成了侨民生活上的父母官,也是他们精神上的乡情小站,安顿、觅职、经商、嫁取、丧葬等事宜都可以由会馆代劳,它紧密维系着个人与宗乡的关系。
                                     会馆功能的多样化
      初到南洋的新客,可以先在会馆得到安顿,可以在会馆的协助下打听工作机会;从商着可通过会馆建立人脉网络、交换商业信息,互相依靠,形成了方言群聚居、方言群义山或倾向从事某种行业的独特现象——比如广东人群居于牛车水、拥有碧山亭义山;潮州人群居于后港,密集于米行;客家人多从事中药店、当店,拥有双龙义山;海南人与福州人的咖啡店业与理发业等等。会馆的另一功能,是设立神坛,为乡人祈福避祸,提供精神寄托与心灵慰藉的管道。
       根据资料表明:新加坡最早的华人宗乡组织是曹家馆,由来自广东台山的曹亚志创办。它的诞生,具体说明了会馆的最初功能:这个从澳门南下的木匠,帮助英国人莱佛士把英国国旗插上新加坡,获得了英国人的赞赏,政府把劳明拉街一号地段与大马路132号地段赐送给他。曹亚志有感于自己与同乡长期来居无定所,便立志把劳明拉街的地段盖建会馆,收容来自台山相识或不相识的同乡。曹亚志辞世前留下铭文箴言,告戒后人不得变卖曹家馆。
      继曹家馆后,在英国人统治期间,闽、潮、粤、客、琼五大方言群都先后有了自己的会馆,到1941年,雨后春笋般冒现的宗乡组织计有124间,它们全力扮演着教育、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政治的角色。
     1941年至1945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新加坡沦陷3年8个月,全部会馆进入瘫痪状态。
      战后到新加坡成为自治邦的15年是会馆昌盛时代,会馆总数达138间,首要任务是积极复办或兴办华校,以满足华人子弟的教育需求,这个时期的华校学生多于英校。客家会馆中,茶阳(大埔)会馆创办的启发学校,应和会馆创办的应新学校为众多客家子弟提供了教育服务。
                            宗乡总会——华族会馆的联合体
      自治与独立后,新加坡人政治上当家作主了,星月旗升起,政府的政策充满朝气,快速的社会观念转变,教育、国家认同、社区新组织这三个方面所引起的冲击,直接削弱了会馆的功能。尤其是政府着眼于国家认同的角度,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以双语教育作为核心打造新国民。原本四种语文源流的学校类型逐渐显现越来越大的学生人口差距,其中华、巫、印三种母语源流的学生人数急速下降,英文学校人口激速飙升。会馆的教育功能已经从兴办学校,退而为会员子女提供奖、助学金的层次;与此同时,独立后华人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各方言群之间的频密通婚,一方面打破了过去牢固的籍贯分野,一方面淡化了地缘甚至血缘观念。新兴的政治气氛迅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新国家认同挥断了老一代华人落叶归根的想法。会馆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前进,认同改变,方言退位,人们对会馆的认同差距越来越大,会馆施展的空间愈来愈小。何去何从,成了所有关怀会馆发展的有心人共同的焦虑。
      面对这种低迷的气氛,许多会馆的活动近乎静止,功能退化,会员逐渐减少。于是,会馆中人开始跌入复杂的思绪中,有的悄然放弃,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力挽狂澜……
     新加坡独立之际,会馆也是一股积极参与的力量,独立后政府对会馆的态度消极,不闻不问,让曾经为新加坡做出贡献的会馆感觉到它们不再是社会的主流,而是被遗弃的一群。于是就有了会馆与政治领导的对话:1884年全国大选之前,政府部长相继热身,大规模出访选区,4月15日,王鼎昌部长访问选区内的晋江会馆,当时的晋江会馆会长蔡锦淞对王部长说:“政府应该重视现有的民间团体,积极与民间基层组织保持密切联系,鼓励民间团体,尤其是宗乡会馆积极活动,参与社区发展工作。因为宗乡会馆在保留及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可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个意见,得到了王鼎昌部长的积极回应。他对社团的功能给予正面的肯定,并表示政府乐意看到官方与民间组织彼此支持与联系。
      王鼎昌担任副总理后,积极主导拉线,1985年1月23日,他邀约各大方言群的主席共进午餐,他建议把分散的几百家会馆合并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希望大家为了会馆的前途与华社的利益,务必支持成立全国宗乡总会的概念,他认为,成立宗乡总会有助于推广华文、华语及传统文化。
      于是,在福建会馆、潮州八邑会馆、广东会馆、南洋客属总会、海南会馆、三江会馆及福州会馆等七大会馆的倡导下,成立了“全国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意味着它将领导新加坡的大小会馆,共同为华社谋取福利。作为宗乡会馆的最高组织,它肩负着协调会馆、协助会馆自力更生的使命。
     1986年成立之初,有104个会馆加入,到了1995年,会馆成员增加至184个,2006年总会成立20周年之际,会员数目是191个。
宗乡总会的作用在于:可以团结各方会馆,强化、协调新加坡华人宗乡会馆的关系,促进、资助教育、文化、社会等活动,提高公众人士对华族语文、文化和传统的认识、了解及欣赏能力。
      宗乡总会的诞生,意味着新加坡的宗乡组织进入了新纪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1: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乡总会的成立,当然也会削弱方言会馆的功能,有点象中国的推广普通话运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6 12: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秋歌 于 2007-6-6 11:54 发表
宗乡总会的成立,当然也会削弱方言会馆的功能,有点象中国的推广普通话运动.


现在新加坡中坚一代(1950-1980)普通话都不会讲,远离中华文化,淡薄计祖先意识,天天为生计忙碌着... ...

宗乡总会也只是老一辈计事情...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2: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一般人在即将退休时就会回归会馆的,我认识的几位新加坡朋友都这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7: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阳客家文物馆
     2007年5月15日,早晨,张振光接我们到“观音斋”吃早餐,这也是一间很有名气的店吧,说是观音斋,但还是有一些荤菜,正所谓“酒肉穿肠过”吧,但播放的音乐的确是佛教音乐,象是观音颂之类的。
     早餐过后,先来到丰顺会馆,安排的是学员学习声乐课,彭强老师教他们练习呼吸控制。
     我与黄有异老师趁没事可做,就在曾繁锋先生(茶阳会馆一委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茶阳会馆。
      茶阳:是目前广东大埔的老县城,直到解放后,大埔的县城才从茶阳搬到今天的湖寮镇。
      茶阳会馆大楼坐落于29 Lorong 22 Geylang Road,是一座八层楼的建筑,我们首先去了3楼的办公室,接待我们的是陈延年助理秘书,给我们泡了咖啡,给我们照了像,另外还有两三位专职的工作人员。
接着我们先去看位于8楼的茶阳文物馆,文物馆虽然不大,但收藏着很多客家的文物:有生活用品,有劳动工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物,墙上的图片资料也很丰富,我在几幅介绍李光耀前总理的相片前留了影,因为李总理是来自茶阳的啊!开馆时还是请了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作主宾呢!成立文物馆当然是为了让海外同乡认识祖籍地茶阳(大埔),使子孙后代了解祖辈家乡的生活,寻根访祖。在一张茶阳(大埔)地图上,曾繁锋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几个重要人物(李光耀、田家炳等)家乡的具体位置,使我对大埔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类似这样的文物馆不知道在别的国家有没有?反正我看了相当感动:是啊!茶阳的先辈们因各种不同的原因,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各地谋生,希望的是改善家人的生活,但后来却是“日久他乡变故乡”,在各地落地生根,成为不同国籍的人民。就算是成了外国人,他们仍然记住自己是华人,是客家人,不忘根本的精神让人感动!有能力的时候就捐资老祖籍地,支援老家的建设。并且还建立自己的文物馆,希望后人了解祖籍家乡,本族文化,鼓励自己发奋图强,光宗耀祖,鞭策自己力求上进,发扬客家精神,繁荣新加坡!
会馆7楼是图书馆,收藏了世界各地很多的客家书籍,就算中国国内的图书馆,可能也没有这么多客家资料了。
会馆6楼是青年活动室,5楼是活动室,有OK和各种娱乐设施,最有趣的是还具备厨房,可以一起烹饪聚餐呢!4楼是会议室,因为有人在使用,我们就没有进去参观了。
出了会馆,繁锋还告诉我们,隔壁的一间地产也被茶阳会馆收购买下了,看来,茶阳会馆是很有实力的哦。
我相信,有茶阳这样的客家文物馆,客家文化就能在新加坡得以传承。
新加坡客家美食
               (一)客家擂茶
昨天(14日)刚住下,就发现,在我们住的酒店附近,有一摊“家乡河婆客家擂茶”,所以,今晚无论如何也要品尝一下,于是与张振兴兄长决定吃客家擂茶。本人也曾在南宁推介过客家擂茶,虽然因合作的原因暂时休业,但遇到同行,一定要请教的,于是跟老板娘聊了起来。首先我说:你的招牌上的英文我读不懂,HAKKA我知道,但ROUND是什么意思?后来她告诉我,有一个字母掉了,应该是GROUND的,研磨的意思,后面的TEA和RICE分别是茶和米饭,这个我明白,呵呵。
这是典型河婆客家擂茶的做法,炒好几个小菜,煮好糙米饭,把擂制好的茶汤淋在饭菜上吃,小菜中有几条小鱼(当然许多地方放的是虾米),我发现茶汤很绿,就知道老板娘放了很多绿色的植物,因为不论怎样的绿茶,汤色都没有这么绿的。客家擂茶被称作“双绿食品”,“双绿”一是指擂茶是绿色保健食品;二是指颜色也是绿的。当我以敏锐的嗅觉发现茶叶是铁观音时,老板娘惊讶不已,对我说:其实他们原来是福建人,是跟自己的客家亲戚学会的擂茶,后来发现铁观音的味道也不很错,跟绿茶比是另一种风味,加上家乡经常有人送来铁观音,所以就以铁观音为擂茶的茶叶,想不到这个你也吃得出来。我告诉她,在大陆,我也是推广客家擂茶的,她听了马上说要向我学习,我说:共同交流吧,于是我告诉她,我在大陆的擂茶有四种套餐:绿色田园(绿茶擂制)、红粉佳人(红茶擂制)、千手观音(铁观音擂制)、过海乌龙(台湾冻顶乌龙擂制),她听了很吃惊,说想不到你比我更大胆,把各种茶叶都用来泡擂茶。后来她问我生意如何,我说,因为之前在南宁与别人饭店合作的,后来饭店倒闭,我也只好歇业了,刚好新加坡邀请我来教学客家山歌,就先放下擂茶经营,现在休业。不过,从新加坡回去后我还是要开的。我们相互鼓励才离去。
    她给了我一张名片,名片上写了很多媒体(包括广播、TV)推介过客家擂茶 ,是属于“少见食品”,旅游局美食指南也介绍过,在新加坡美食网还有专门的网页介绍……我就想,等我重新找到门面后,也要在各种媒体上大力宣传我的客家擂茶茶艺:茶三道(清心、养心、醉心),味九品,绿色田园,红粉佳人,千手观音,过海乌龙……我的做法是尽量从米饭饮食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高雅的茶艺,不再是单一的咸味擂茶,调糖、调奶、自助、DIY……虽然有点过于理想化,但至少还有梦!
                   (二)客家算盘子
5月16日晚,我在茶阳会馆教客家歌曲《鸭嘛叽嘎》,下课后,应邀到一“巴萨”(马来语“市场”的意思)吃夜宵。
因为自己是个客家小生意人,开的是客家茶馆,所以对新加坡的客家食品就格外关注,每发现有客家食品,就不会错过。在整个巴萨走一圈,果然发现了很久都没有吃过的客家食品——算盘子!说起算盘子,相信现在的贺州人很少知道是什么食物,那是客家人在困难时期发明的一道食品啊!
算盘子的做法是用小芋头煮熟去皮,加盐放大盆里压成泥,然后再掺入蕃薯粉反复揉搓,再捏成一只只算盘子大小、形状,丢开水中灼熟作半成品。最理想的食法是上汤配牛肉碎为佐,尤其以黄牛肉剁碎最佳,肉内不添加任何淀粉使其粒状突出有嚼头。牛肉碎与算盘子是天仙配,加上姜丝葱段芜茜,猛料的胡椒粉,热腾腾地端上来,任你茹荤茹素者均食指大动。小食一碗可怡情、大杀一餐能填肚,这就是点心与主食、菜还是汤界限模糊的一例。
这种用芋头、番薯等粗粮一起烹调的做法惟客家才有,也许从前客家人穷,这种常以粗粮作主食不得已的配搭,没诚想今天越是粗粮越受落,成了席上奇珍。
端上来后,我特地还要了辣椒酱,因为我家靠近湖南,没有辣椒就显得不够味。
久违了,我的算盘子,久违了,我的客家美食。一碟算盘子,一下子就被我吞光。

            (三)客家酿豆腐
    5月17日,上午,我到新加坡朋友张镇光的个人工作室——“东兴工作室”处理照片,做封面,因为刻录的音箱资料有个封面才好送给南洋客属总会保存。
中午,就在牛车水附近的一个“巴萨”吃午餐,请客的是我去年就已经认识的老朋友谢世康夫妇,今次来新加坡还没有碰过面,一见面,少不了跟世康一阵拥抱、寒暄。坐定后,世康就自作主张地说:“今天,请大家吃这里最好吃,也是生意最好的客家酿豆腐,是丰顺的老板开的,已经几十年了,生意一直很好。”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招牌写的是“永祥兴豆腐”,店不大,四个伙计在忙碌着,令我吃惊的是:买豆腐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龙!简直太奇怪了!这样排队的现象久违了,只记得在大学的饭堂可以看见这样的长龙!但店里的伙计好象压根儿就没有看见排队的人,依然有条不紊地在做着准备工作……
我们的排队代表是世康的夫人,于是我就拿照相机照起像来,还不解地问世康,怎么排这么长的队伍老板还不开卖?他笑着说:“是呀,他这家店的营业时间是铁打不动的,中午12:30——15:30。早来了不卖,迟来了吃不上。”呵呵,这么有性格,我钦佩不已,换作是我们一般的老板,早就扩大经营或者延长营业时间来争取最大的利润了。但这个丰顺籍的老板并没有这么做,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因为他知道,也只有保持这样的性格,才会让顾客恋恋不忘他的豆腐。老板才是真的生财有道啊!怪不得几十年生意一直很旺。我再问世康,是什么原因,他的豆腐这么受欢迎。世康说:顾客一直追随他的豆腐,是因为他的豆腐从来不添加任何香料、味精等,讲究的就是原汁原味!我恍然大悟:原来,老板是一直保持客家饮食的特点,讲究的是原材料的正宗,而不是靠香料、味精取胜啊!12:30,开始出售了,新币3元(相当于人民币15元)一碗,定价、定量,童叟无欺,按秩序排队!
好不容易才轮到我们,端上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喝一口汤,是的,朴实无华,没有呛人的胡椒粉味,也没有味精的“鲜味”,碗里有几个酿水豆腐、几个油豆腐、还有腐竹、豆腐皮。真佩服这个客家老板的创意,把豆腐的几种形态都让你尝遍了,但数量不是很多,也应了我们客家人那句老话——少食多思味啊!吃完了,长龙还在继续……
这恐怕是我遇到的最精明的客家小老板了吧,一碗豆腐做到这样的成就。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huangchunbi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17: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南洋,华情客悠长

阿秋哥出南洋看到哩比较有意思之东西,崖才晓得田家炳系客家人,本暑假准备可能去吉林省四平吉林师范太学去学习电脑,有可能接触田家炳教育学院,恩有想到,在东北之边疆,居然有客家之印记!
南洋有么该值得一看之图片莫?可否发上来.
去国怀乡,华人情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01: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可能接触田家炳教育学院,恩有想到,在东北之边疆,居然有客家之印记!

-----------田家炳捐赠的学校很多哦,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