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1|回复: 0

湖南炎陵县积极保护客家山歌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1 23: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网株洲3月19日讯(通讯员 刘青崧) 3月18日,炎陵县召开客家山歌研讨会,会议围绕全国收录客家山歌最多的民间音乐作品集《炎陵飞歌》进行座谈研讨,并就如何保护、弘扬客家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献计献策。

  近年来,炎陵县已采取多种手段对包括客家山歌在内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的保护、发掘,对于老区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2006年,“炎帝陵祭典”和“炎陵三人龙”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炎陵县排演的《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在“泛珠三角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中荣膺金奖。
  
  炎帝陵祭典和客家山歌、瑶族歌舞、畲族龙狮、龙灯花灯等民族民间艺术是炎陵县富有浓郁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炎陵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一直予以高度重视:编辑了《炎陵县民间故事歌谣谚语集成》;建设了龙渣瑶族文化中心、十都洋歧畲族文化村、神农谷客家风情度假村等民族民俗文化基地;踏青节、起春节、斗牛节、盘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长鼓舞、红旗舞、钩镰舞、打稻舞、竹竿舞、高脚马、卜筒、鹿鹰、木叶、桐琴、钱花、竹马、根雕、青头狮、彩莲船、故事台等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迷人魅力;在湘山公园开辟了“炎陵风情园”,以民间艺术形式展现炎陵多彩民情;沔渡镇、十都镇龙狮、龙灯艺术声名远播,分别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龙狮艺术之乡”和“龙灯艺术之乡”称号,沔渡镇已连续两年举办客家民俗文化节;全县各乡村组建龙狮队、卜筒队、秧歌队、花灯队、木兰队、神农锣鼓队、民乐团等民间艺术团队220多个,其中龙狮队就有50多支。
  
  与此同时,炎陵县积极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文物的普查和征集工作,加大了抢救保护力度:一是注重挖掘、保护古墓葬和地下文物,出土了一大批民间珍贵文物。特别是鹅坡上龙山文化遗址、洣山坡文化遗址等原始社会遗存为研究炎帝文化(尤其是炎帝部落的所处时代、活动区域、社会概貌)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例证;在炎陵出土的“西周铜铙”(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南方土著青铜文化和器乐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努力做好民间文化载体,如古建筑(民居、宗祠、书院等)、民俗文物等的维护、征集工作。近几年,炎陵县多方筹措资金,对湘山古塔、洣泉书院、水口叶家祠、水口朱家祠、水口桥头江家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收集了陶纺轮、陶线、陶钵、瓷钵、铁犁头、汉魏坛、晋四系罐、宋代铜镜等一大批民俗文物。三是对炎帝陵和神农谷(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酃峰(神农峰)、炎陵故道(即“御祭道”)等炎帝文化遗迹、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并借助炎帝陵公祭、炎帝圣火采集传递、炎帝文化论坛、炎帝文化节、原生态文化(如农耕、弓矢)展示、炎帝文艺展演等活动,不断扩大炎帝陵和炎帝文化的影响。四是开展民间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多方投资加大红色文化阵地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做好红色文化的规划和宣传。完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标语遗址——江家试馆和何孟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故居、沔渡张家祠(毛泽东、朱德首次会面旧址)等革命纪念地的维修工程。发动全县党员为保护和维修红色文化旧址踊跃捐资。全国第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
  
  为赋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现代气息和盎然生机,炎陵县注重培育民间文化人才并积极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对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适应社会时代变化和群众审美需求的创新发展。例如对龙狮制作工艺和表演套路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具艺术性、观赏性。对根雕艺术积极进行创新,大力发展根雕产业,根雕产品畅销港澳台、海内外。客家山歌、龙灯、瑶族歌舞等民间艺术形式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创新和推广,在县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民俗界和艺术界的广泛瞩目。


  
[稿源:红网] http://hn.rednet.cn/c/2007/03/19/1159742.htm
[作者:刘青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9 13: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