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zza0031504

中国廖氏族谱资料-廖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2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辈份(念六郎后裔)

花昌敏念四 郎十成念宗
            花昌敏念四 郎观念千一
            花昌敏念四 郎六千广得
            花昌敏念四 郎六千广义 (念六郎后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2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氏新的全国统一字辈

廖氏新的全国统一字辈:
例如:1世叔安——68世廖子璋——88世花公——113世三——

始祖廖叔安——2世明公——3世闺公——4世晖公——5世信公——6世渊公——7世光公——8世颖公——9世玦公——10世诚公——11世重公——12世蛰公——13世珊公——14世卿公——15世谭公——16世介公——17世祥公——18世潜公——19世华公——20世瑞公——21世昌公——22世澄公——23世荣公——24世盛公——25世良公——26世辟公——27世高公——28世毕公——29世展公——30世宣公——31世雲公——32世振公——33世平公——34世隐公——35世桓公——36世闵公——37世伯廖——38世成公——39世襄公——40世敬公——41世王公——42世定公——43世真公——44世考公——45世安公——46世和公——47世惠公——48世慎公——49世范公——50世周公——51世高公——52世理公——53世中公——54世元公——55世风公——56世节公——57世嘉公——58世新公——59世斌公——60世扶公——61世祀公——62世延公——63世廖立公——64世廖化公——65世廖倔公——66世初公——67世泰公——68世廖子璋
68世祖;子璋
69世祖;1原宪2从宪
70世祖;五桂
71世祖;钦
72世祖;1守信2守义3守宗4守诚5诚达6诚壁7诚忠8诚希
73世祖;1世用2世昌3世清4世明为诚希四子
74世祖;1彦光2彦邦 为世昌二子
75世祖;1玉玲2玉瑞各一子
76世祖;1晚苍2晚桂3晚叔4庆甫 为玉玲四子
77世祖;奇可 为庆甫子
78世祖;1延邦2延龄3延春
79世祖;1崇荣2崇德3崇蹈 为延龄三子
80世祖;1兰芝2兰阶3兰得 为崇德三子
81世祖;1光禄2光荛3光景 为兰芝三子
82世祖;1琼瑄2琳瑄3瑞瑄 为光景三子
83世祖;四十一郎 为琼瑄子
84世祖;国清
85世祖;滔刚
86世祖;元景
87世祖;1文广2文兴3文举4文福5文亮6文禄7文用8文明9文峰
88世祖;花公 为文兴 子
88世祖——112世祖(略)
廖氏新的统一字辈:
113世;起
三才四维正、学行宗泽立、
伟尚承章钟、书俊志锡鸿、
业敏哲体道、达远康荣和、
超咸障葆化、华国任重树、
弘良兰玉秉、德文望新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定--廖姓

廖姓,出身少典古国公孙氏(轩辕帝初姓公孙,后改姓姬),后有叔安公封国(现河南省唐河县),以国为姓,历夏迄周两千余年。传至春秋飂伯高,才去风加广,改为廖。自后子孙昌盛,派衍河南一带,均以廖为姓。

西晋以后,廖姓一世祖廖子章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由京城洛阳迁居南京,为南京廖氏始祖。次子廖从宪由京城洛阳迁浙江?州府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其孙廖五桂以武功得袭封左卫大将军。五世廖诚希任扬州太守,因五胡扰乱,于太元九年(384)又迁回江南。第十一世廖延邦、廖延龄、廖延春兄弟三人官职显赫。廖延邦任清河郡(现河南省)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龄任武威郡(现甘肃省)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现山西省)太守,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三郡的由来。

永定廖姓均为武威郡,属廖延龄后裔,共分布14个乡(镇)39个村,总人口为133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4%,按全国300家姓氏人口排列为第六十六位,按全县姓氏人口排列为第九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2: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一节  源流

一、入闽

廖氏第十二世廖崇德,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考取明经(进士),任江西虔化县(现为宁都、瑞金、石城三县)县令,任期满后定居虔化,为江西廖氏始祖。廖崇德生兰芝、兰阶、兰德三子。其中长子兰芝承继武威郡派宗,娶卢氏生光禄、光尧、光景三子,其中长子光禄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10)中进士,官任汀州节度使。传下第十六世廖四十一郎,时值黄巢起义,廖四十一郎为避战乱,便随中原客家人第二次南迁,即从江西迁到福建宁化石壁村,为廖氏入闽始祖。

二、繁衍

廖氏第十六世廖四十一郎从江西迁徙宁化石壁后勤于创业,繁衍生息,生一子廖国清。但其后又屡遭兵祸,又举家转迁延平(南平)府顺昌县合阳市。在合阳市廖国清又繁衍第十八世廖刚容,廖瑀容,第十九世廖元纪、廖元景、廖元光、廖元霖四兄弟。至第二十世廖文兴有兄弟九人,其中廖文兴为官拜参政大夫,妣李氏,生廖棠、廖花、廖萼三兄弟。

三、播迁入永

廖氏第二十一世廖花(廖文兴次子),字实蕃,号五郎。于宋太祖四年(963)封湖广参政大夫,娶寨头氏冯一娘,诰封夫人。廖花在任期间兢兢业业,政绩斐然,祖训传后。后于宋末年间,从顺昌县合阳市迁居上杭郭坊(现上杭县兰溪乡),为上杭永定的廖氏始祖。第二世廖昌任恩荫县尹,妣杨、周两安人,仍居上杭县郭坊。第三世廖彻,大学士,妣张孺人居郭坊。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县后,其部分后裔逐渐迁来永定。其后,第三世廖、廖敏也相继迁入永定的城内西门廖屋坪及湖雷、金砂等地。廖彻、廖政、廖敏为永定的廖氏开基始祖,称为永定廖氏三大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2: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二节   分布

一、高陂镇

上洋田心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四世廖禄(永定第十四世),原从上杭迁城郊古镇坪,后迁本县金砂湖洋头,再转迁高陂田心村开基,现已繁衍29代。

和兴田塅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林高(永定第十一世),从金砂湖洋头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9代。

坪在坪上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璇(永定第十三世),从富岭村廖屋山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富岭务郎坑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永禧(永定第十二世),从凤城镇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富岭富康廖屋山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永祯(永定第十二世),从凤城镇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9代。

二、坎市镇

青溪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宗兴(永定第十三世),从本县城郊古镇黄竹隔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三、湖雷镇

下湖寺前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八世廖元龙(永定第十八世),于康熙年间携侄廖近仁等从仙师乡洋思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1代。

罗滩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荣阳(永定第十二世),从堂堡下村赤迳村迁入开基,后第十四世廖昂也从湖洋塔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9代。

尺度村廖屋。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百四郎(永定第十一世),从凤城镇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戴阳岗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榕(永定第十三世),从凤城镇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2: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四、堂堡乡

下村赤迳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千五郎(永定第十一世),从本县仙师乡洋思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五、抚市镇

五联水口团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永玉(永定第十二世),从凤城镇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6户20余人。

华丰隔子背廖屋。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彦达(永定第十一世),从凤城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9代。

六、西溪乡

礼田上寨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春光(永定第十一世),从古镇坪黄竹隔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礼田沙角里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六世廖图山(永定第十六世),从凤城镇西门迁入定居,现已繁衍30代。

七、金砂乡

半埔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七世廖思尊(永定第十七世),从城郊古镇凹下始迁金丰列市上新村,后再迁金砂半埔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八、洪山乡

上山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四十二世廖玉瑞(永定第二十二世),从洪山上塔厚墩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上塔厚墩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仲桢(永定第十一世),从上杭县郭坊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上山嘉禾石罗家营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得理(永定第十一世),从上杭县郭坊村(今兰溪)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九、峰市镇

信美下水高山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官让(永定第二十一世),从上杭县郭坊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3户9人。

泷角村(又名龙角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百一郎(永定第十一世)于1950年从凤城镇洋塘下始迁仙师乡凹背,后又转迁峰市泥角开基,现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2: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十、仙师乡

洋思科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世廖百四郎(永定第十世),从上杭县郭坊村(今兰溪)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横桥村。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宗富(永定第十二世),从城郊古镇凹下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9代。1999年,因建设棉花滩水电站,移民至凤城镇管山前,仍称龙角居委会。

十一、城郊乡

古镇黄竹隔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二十三世廖拱辰(永定三世),从上杭县郭坊村(今兰溪)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古镇凹下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文尧(永定第二十一世),从本村黄竹隔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十二、凤城镇

大洲居委会廖屋。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二世廖儒生,又名宗俊(永定第十二世),从城郊古镇黄竹隔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大洲半坑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祖桢(永定第十一世),从凤城镇洋塘下迁入开基,后廖政房第二十一世廖成宁从圆头山迁县城台边再迁半坑里开基。现已繁衍30代13户100余人。

东坊居委会廖屋(今凤山酒店背后)。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祥峰(永定第二十一世),从本城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东坊东半街廖屋。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四十四世廖辛舍(永定第二十四世),从岐岭乡列市背头山村迁永定城关西门寒陂下村,后再转迁东半街定居,现已繁衍30代。

南郊居委会廖屋。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二十三世廖讷斋,讳敏湖(永定第三世),从上杭县郭坊村(今兰溪)迁县城席草铺(原人民戏院和纸箱厂背后)开基,现已繁衍31代。

西北居委会西后街廖屋。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万凤(永定第二十一世),从县城南门迁入定居,现已繁衍31代。

西门坝子里廖屋。该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任元(永定第二十一世),从仙师乡洋思斜村始迁湖雷寺前,后又移广东大埔桃李窠,再移迁西门坝子里开基,现繁衍30代。

西门寒陂下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赤庵(永定第十一世),从上杭县郭坊村(今兰溪)迁入定居,现已繁衍30代。

十三、岐岭乡

中社背头山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一世廖彦志、廖彦璘(永定第十一世)兄弟,从上杭县郭坊村(今兰溪)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石培前廖屋。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八世廖鸾宇(永定第十八世),从中社背头山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列市上新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三十六世廖应益(永定第十六世),从永定县城大洲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1代。

龙湖团村廖屋。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敏房廖氏第三十三世廖椿(永定第十三世),从永定县城洋塘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9代。

十四、下洋镇

廖陂村。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彻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登华(永定第二十一世),从本县仙师乡洋思斜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30代。

下洋圩半坑村(老街)。该村廖姓开基始祖系廖实蕃脉下廖政房廖氏第四十一世廖恒福(永定第二十一世),从城关大洲村始迁圆头山,后又从圆头山再转迁下洋圩半坑开基,现已繁衍28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2: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三节  谱牒

一、新中国成立前

闽粤赣《廖氏族谱》,共10卷,手抄本,修于1928年,由廖镜波撰写,记述廖氏源流、世系、迁徙及人物等内容。

二、新中国成立后

永定《廖氏族谱》,电脑直排16开本,由永定廖氏族谱编纂委员会编辑,1993年印刷出版。总顾问廖树桢(台湾台北),名誉主任廖晁诚,主任廖德润,副主任廖文豪、廖采芳、廖连昌,总编廖德润。由廖树祯作序一,廖晁诚作序二。该谱载有廖氏起源、世系、源流及入闽入永的始祖源流、世系、迁移等情况,还载有照片32幅,全谱约30余万字。



第四节    文物古迹

一、祠庙

永定县城“永思堂”:永思堂是永定廖氏旧建家庙,俗称老祠。座落于永定县城东南墙边(现环城东路县委党校),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坐北朝南,分三堂而立。祀始祖廖实蕃一脉神位。该祠建筑古朴雄浑,构造特异。其祠门斗拱重叠,托起飞檐门顶,大门两侧皆以石雕吉祥物叠砌而成。门外两柱顶,有石狮一对,相对而守,更显得端肃、庄严、雄伟。

永定县城“知本堂”:该祠是永定廖氏新祠,俗称上祠。座落于县城洋塘下(现县城文化路电影院即原址)。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建于雍正十三年(1735)。后经多次扩建,规模宏伟,设三堂二厅,内部功能齐全。正堂与中厅有八大柱支撑,柱围大,一人合抱有余。整座建筑皆朱槛雕梁作栋,梁栋之上有立体雕塑人物故事或龙凤吉祥物,栩栩如生。整祠能容纳上千人。门前翰林、进士、文武举人受封的桅杆林立,文职笔尖为顶,武职石狮吼天,蔚为壮观。该祠曾设城关道南小学和永定师范学校。

二、墓葬

廖实蕃墓:廖氏第二十一世、杭永廖氏一世廖实蕃,名廖花,号廖五郎。宋太祖四年(963)封湖广参政大夫,由福建省顺昌县合阳市迁徙上杭县郭坊村(今兰溪),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卒后与其夫人冯氏合葬于上杭县芦丰公路旁,称田鸡浮塘,癸山丁向。后嗣派衍闽、粤、赣、湘、桂、台及东南亚等地。

三、匾牌(额)

凤城镇大洲店上佛佑讳三元中武庠授千总捷报匾牌,现存。

洪山乡上山廖贞华、廖贞明“兄弟科甲”匾额。现存。

洪山乡上山廖德明中武举人官衔匾。现存。

洪山乡廖九彩被授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纪录四次加三级德舒为天府名英匾额。现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22: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五节   人物

廖鸿章(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字羽明,号南崖,本县坎市镇青坑村人。父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曾任江苏吴县知县,善决狱,有政声,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鸿章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父亲的督教下,课业日进。乾隆元年(1736)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与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参加廷试,两人同时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朝考,成绩优良,选取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内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散馆授检讨。不久,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苏州一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里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鸿章的博闻广识、循循善诱,无不钦服。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南巡,曾到紫阳书院视察,特赐诗表彰,时人视为殊荣。晚年定居苏州,诰授朝议大夫,南阳府知府。

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即子守谦举人,孙文锦翰林、文耀举人;曾孙维勋翰林,维荣举人;玄孙寿恒、寿丰都是翰林。这个“科第世家”加上鸿章侄辈及其后人中的2进士、4举人,构成永定俗语“独中青坑”所由来的清代科举奇迹。

鸿章的著作有《南云书屋文集》、《黎余诗草》、《紫阳课艺》等。

廖亨禄(1913~1951),城郊乡古镇凹下村人。父母早丧,弟兄俩靠叔父抚养成人。民国16年(1927)秋,受中共溪南区委书记张鼎丞的启发教育,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8年,红四军解放永定,他第一个参加三连乡少先队,不久又加入共青团,到县团干训练班学习。次年5月,经张鼎丞介绍,参加红十二军,在第三团当宣传员。转战武平、上杭、长汀。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连指导员。第二年春,被选到江西瑞金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任红军二十二军预审员、科长。民国23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任红一军团卫生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一一五师保卫部科长、六八六团锄奸股长、独立旅保卫科长、鲁西军区保卫科长、后勤部政委、三旅九团政委、湖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任平原省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慰问团第二团副团长。5月6日晚上,在朝鲜某战区举行慰问大会,美机突来空袭,他指挥战士疏散,自已却不幸负了重伤,当即送回国内抢救,终因伤势过重,在7日下午2时逝世。噩耗传来,永定人民同声痛悼。为了纪念他,特地把本县人民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活动中捐献的飞机,命名为“廖亨禄号”。

廖昌林(1916~1982.11.27),高陂镇富岭村务郎坑人。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8月转为正式党员。在红军中,先后任瑞金红军学校学员、红一军团司令部无线电分队青年干事、江西军区电台报务员、红一方面军二局机务员,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确保中央的通讯联络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一支队报务主任、分队长、区队长,新四军一师通讯卫星中队长、苏中军区司令部三科科长。曾跟随陈毅军长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参加过著名的苏中黄桥战役。为发展巩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南征北战,英勇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部通讯科科长、华东野战军通讯处副处长等职。参加过苏北七战七捷和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主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通讯人员、器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通讯联络任务,保证战斗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华东、华北军区司部通讯处处长,通讯兵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纪律检查组副组长等职。任职期间,刻苦钻研业务,苦干实干,特别是在航天工业艰苦创业的年代,他在基建后勤战线艰苦奋斗、勤俭建院,勤勤恳恳为科研生产和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为建设科研生产基地、加速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政治坚定,旗帜鲜明,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帮派体系的倒行逆施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8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廖增德(1905~1932),本县高陂镇上洋田心村人。1928年加入农会,8月参加太平区农民武装暴动攻打西陂、龙岩、坎市等地战斗。1929年在本村加入手工业工会,当选工会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乡苏维埃代表。1930年3月,出席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同年9月当选为第二届执委,任永定保险部部长。1931年春,任闽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主持发行闽西工农银行钞票,为闽西革命财政金融事业建设作出贡献。1932年夏,在“肃社党”事件中,蒙冤被杀害于长汀,时年27岁。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8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郯城县--廖氏

廖屋

据廖氏宗谱载,廖氏十三世自廖屯迁此居住,现已传至二十五世。据此,该村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因此处原是廖姓谷场,并筑有场屋,故得名廖家屋,简化为廖屋。现有160户、634口人。
   

廖屯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村,称徐元埠。廖氏族谱载:“廖氏系南都旺族,自永乐迁都燕京,随驾北上至沂郡兰邑徐元埠,垦种田土,遂居焉”。墓碑载:“始祖廖邦宁初居南都应天府,自明三世永乐建都燕京,随驾北上至沂郡南七十里徐元埠,垦种田土,而安居乐业,称为功业军人”。以此改名廖家屯,简化为廖屯。现有580户、2300口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1: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明市--廖氏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廖氏出源有四:

(一)廖氏出自子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

据《左传·昭公二九年》、《风俗通》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二)廖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

据《广韵》、《姓氏考略》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以邑名姓。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三)出自偃姓,为皋陶的后裔。

据《潜夫论》载:“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皋陶为东夷族首领,偃姓。传说舜时,由他掌管刑法。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能继位。夏时,皋陶的后裔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均为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英、立二国被楚所灭,其后裔子孙有以国为氏,为廖姓。

(四)其他姓改姓廖。

1.为缪、颜二姓所改。

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无道。为躲避殷纣暴政,缪、颜二姓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为廖姓。

2.为张姓所改。

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3.出自赐姓。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朝廷赐台湾土著7姓,其中有廖姓。

4.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

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据有关史料载,古代有三个蓼国:一个是叔安采邑的飂国(今河南唐河县南40公里的源阳镇);另一个是皋陶的后裔受封的蓼国(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城冈)。还有一个就是周文王的儿子伯廖受封的廖邑。伯廖封地具体在何地,无资料记载;但这支廖氏既然郡望“巨鹿”,按《百家姓》所注:“廖姓属地钜鹿郡(今河北平乡县)。”可见,其封地也就在这一带。廖姓最早的繁衍生息的地域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和河北一带。在秦汉之际,廖姓的两大郡望: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和巨鹿郡。秦末,汝南廖惠为避秦末的战乱迁徙湖北襄阳。两汉时,廖姓后裔逐步向湖南、湖北迁徙。这一时期,湖北、湖南廖氏都出现不少杰出人物。东汉时,襄阳(今属湖北省)的廖扶满腹经纶,精通天文、谶纬风角推考之术,在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后汉书·方术传·廖扶》载:“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舆人也。习《韩诗》、《欧阳尚书》,教授常书百人。”廖扶的父亲为北地(甘肃宁夏一带)太守。永初年间(107-113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郡地。廖扶的父亲受到牵连,被关入狱,最后死于狱中。对这件事,廖扶感慨颇深,他叹道:“老子有言,名与身孰亲,吾岂为名乎!”从此,他终身不仕,专精经典。每逢灾年,廖扶把事先聚集的几千斛粮食救济宗亲邻里。州郡公府的官员想推荐和召见他,他一概不就。他常居住于祖先的墓冢旁,因此大家都叫他“北郭先生”。他的学生谢焕到汝南任太守。他派人送礼和持帖求见。也被廖扶拒绝。王莽新朝末年,绿林起义军中的著名将领廖湛也是湖北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廖氏人。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也是湖北襄阳人。为人忠烈,以果烈著称。关羽败亡后,廖化得逃回蜀,拜湖北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湖北襄阳廖氏以“中乡”、“果烈”为堂号。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太守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廖立,字公渊,临沅(今湖南常德)人,是武陵尉廖权的长子。刘备称汉中王时,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因廖立恃才自负,被诸葛亮贬为平民。他徙居四川汶山郡率妻子耕种自守。所以,廖立算是最早入蜀的廖氏始祖之一。

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方廖氏大举南迁。四川廖化的后裔廖世璋迁居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晋代著名隐士廖堂迁徙将乐,为廖氏最早的入闽者。西晋末年,西晋左卫镇国大将军廖子璋之子廖从宪从河南洛阳迁居浙江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廖从宪的这样迁徙对廖氏在南方的发展繁衍起了很大的影响,其后裔播迁南方各省以及海外。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廖子璋的第四世孙廖诚希出任扬州太守,举家迁徙扬州。

至唐代,北方廖姓南迁者颇多。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廖子璋的第十二世孙廖崇德由科举中明经登第,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举族从浙江松阳县迁徙虔化。廖崇德为官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廖崇德任满后没有回原籍,举家落籍虔化。廖崇德的后裔播迁范围非常广,不仅闽、粤、赣的许多廖姓都尊廖崇德为开基始祖,而且广西等地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都有他的后裔。据《廖氏族谱》载:“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所以,“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唐贞观四年(630年),荆州大司马廖轮奉命入闽征剿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叛乱,后将儿子廖董钊及一部分族人、军士留居闽地。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率军入闽时有许多廖姓军士随军入间开基漳、泉。唐咸亨三年(672年),真州(今江苏仪征)判官廖前升任南剑州刺史,举家迁徙入闽,经从南平迁将乐县龙池团定居。廖前祖籍河南。东汉时,其先祖廖权为武陵尉迁居陕西长安祖廖权。廖权的儿子廖立入仕蜀国为刘备的长水校尉,廖权只好避入吴地。唐懿宗时(874-888年),廖权的第二十五世孙廖镇任吉王府司马,迁徙福建顺昌蛟溪为顺昌廖氏始祖。唐光启年间(885-888年),河南光州固始的王潮、王审知又率军入闽,大批中原廖姓军士随军入闽落籍闽地后,播迁福建全省各地和广东、江西以及海外。

至宋代,福建廖氏已发展成为大族,分布于将乐、宁化、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许多地方。其中,以顺昌廖氏尤为显著。廖权的第三十三世孙廖懋有4个儿子:世隆、世崇、世泰、世芳。其中,第四子廖世芳(又名廖刚),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待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等职,被追封为“顺昌开国男”。他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反对蔡京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反对秦桧卖国求荣,割地求和,积极支持李纲,岳飞杭金。廖刚的4个儿(廖迟、廖过、廖遂、廖蘧)都官居要职,政绩颇多。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因此,顺昌廖氏以“万石”为堂号。顺昌廖氏“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其后裔除分迁顺昌各地之外,还繁衍至福建将乐、沙县、永定、上杭、明溪、南平、尤溪、建瓯、泰宁、邵武、永安等县市和外省广东的梅县、惠阳、兴宁、英德、罗定、顺德、潮汕,安徽的金寨(霍邱、霍山),河南的商城、固始、光山,湖北的黄州、新州、大悟,江西的奉新(冯川镇沙溪村)以及广西、江西、湖南、香港等地。与廖刚齐名的是槎溪的廖德明。廖德明,宇子晦,号槎溪先生,朱熹的得意门生。宋乾道五年(1169年),廖德明中进士,任福建莆田知县,后被提为浔洲知府,江西提点刑狱、直秘阁知广州兼广东经略,直焕阁学士,吏部左选郎官等职;其著作有《文公语录》、《春秋会要》、《槎溪集》。世人称廖刚、廖德明为二贤,顺昌及谟武曾建有二贤院(祠)。廖氏不仅成了福建的大姓,而且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也都成了当地名门旺族。

明代,廖姓后裔继续向南方播迁,遍布了在南方各省区。同时,山西大槐树廖姓分迁于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地。

明末清初,福建、广东等地廖姓开始迁徙台湾。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漳州府诏安县的一些廖姓人开始进入台湾。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清政府废止了渡台的禁令,迁徙到台湾的福建人和广东人就更多了。台湾廖姓有双廖(又称张廖)、单廖之分。居于云林、西螺、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的双廖为明代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居于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的单廖,他们的祖先是从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和福建漳州、泉州、南安、晋江等地移居台湾的。鸦片战争后,逐步有廖姓人流向海外谋求发展;他们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其祖先多数为从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等省移民,其中有不少是江西廖氏始祖崇德公、福建顺昌廖刚公、福建安溪廖俨公的后裔。

今日,廖姓人口占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的第6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其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居多,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73%。

二.入明与定居

廖姓入明据现有的资料记载,最早为西晋知名隐士廖棠。他迁徙将乐。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郡望武威的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任满后遂家定居虔化。闽、粤、赣许多廖姓都尊廖崇德为开基始祖。唐末,廖崇德的第四世孙廖四十一郎自虔化迁居宁化石壁。(《闽、粤、赣廖氏世系》)

唐贞观四年(630年),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荆州大司马廖轮奉命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加朝,留下儿子廖董钊与外甥杨胥马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廖董钊垦土立业,结庐面居,成为泰宁开善廖姓开基始祖。

唐咸亨三年(672年),廖前被荐任为真州(今江苏仪征)判官,后升任南剑州刺史,并举家入闽,经从南平迁将乐县龙池团定居。据将乐黄潭《廖氏族谱》载:“廖氏世系之亲,初出自河南,迁居陕西长安祖廖权。权公生于东汉顺常年间,为武陵尉,因子廖立入仕蜀国,避入吴地,而后将乐,始焉。继而二十有一世之孙廖前任真州通判,理政清廉,升南剑州刺史。”据将乐档案馆保存的《廖氏宗谱》载:“自汉季武陵尉世重公至唐季刺史胜公之父隆平侯孟光公供二十世旧谱,相传仍勤卷首而笔,族龙池实由刺史公定为一世祖考。”可见,廖前是将乐龙池廖氏的开基始祖。据明溪胡坊《廖氏族谱》载:廖前的第四世孙廖延宁传至第二十代孙廖添宁迁居明溪胡坊奋发石溪。清初,廖添宁的第七世孙廖祖政(号三十一郎)由奋发石溪迁明溪瓦口村;廖祖享由奋发石溪迁居明溪胡坊福西村;廖祖春仍居奋发石溪。明溪的另一支廖姓是从宁化治平迁徙明溪雪峰镇城西村的。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郡望武威的廖达郎携家人从江西宁都麻兰寺迁徙入闽,居宁化县济村古背。其裔孙从宁化县济村分徙宁化安乐磜上。南宋时期,宁化廖氏后裔廖铜郎复迁清流县仓盈里童家岭,后又迁居清流廖武坪;其后裔分居清流廖武、廖坊等村。

北宋末,福建邵武禾坪廖氏迁徙泰宁小北斗。

宋末,将乐廖十九郎游猎至建宁,后居建宁黄溪堡源头村。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顺昌廖刚次子廖过之子廖节祖从福建顺昌交溪迁居大田苏桥。

南宋时,郡望武威、廖刚的裔孙廖觐(字万十三郎)因避战乱,携6个儿子由顺昌交溪迁到永安大源(今曹远镇大源村)定居。廖觐父子定居大源后,买南山下、田中、陈宅基三所为祖业,子孙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廖觐为永安廖氏始祖。廖觐后裔廖演三、廖演四从曹远大源村迁居永安洪田村、长川村;廖演五迁居宁洋县孔党乡(今漳平双洋镇);廖演六移居永安吉山。永安洪田长川廖地的一世祖为廖演四郎;其第九世孙廖丙三迁居三元定居。第十三世孙廖仙崇移居永安城关大溪;廖祖清、廖祖茂、廖祖深、廖祖贵从廖地迁居永安安砂。廖法传、廖法琳、廖麟孜、廖福牛、廖琳四、廖佛定和廖胜宗7户从廖地迁居沙县。廖贵十、廖付四及廖胜文、廖胜茂、廖胜全、廖茂宁、廖茂华、廖长复、廖成思、廖成惠、廖成恩、廖成全10户迁居永安洪田忠洛。第十四世孙廖朝贵由长川迁清流;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廖进明从廖地迁清流沙芜洞口。第十五世孙廖仙琳和廖文淡父子从廖地迁居尤溪;廖佛大从廖地迁居永安贡川。第十六世孙廖应俸从永安长川迁居清流。第十七世孙廖维初从洪田镇林山村迁三元;廖义进从廖地迁永安城关大溪;廖应和从廖地迁贡川;廖启养从长川迁居永安城关后溪;廖八老从长川迁居沙县甫口。第十九世孙廖奇子、廖奇凤兄弟由永安长川迁居贡川。第二十三世孙廖锡麒、廖锡麟兄弟由长川迁居永安城关南门头。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泰宁廖氏徙居建宁南城;五世后分迁建宁枫头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廖景从江西宁都迁徙宁化淮土;其后裔分衍宁化禾坑、水东。

三.迁移

五代时,将乐廖俨任闽北巡按,到闽南办案。因不懂方言,他办案不力,反遭诬告。廖俨感到无脸回乡见父老乡亲,便在福建安溪县官桥镇的上苑定居,在此生儿育女,延脉繁孙,故安溪有“先有廖长官后有安溪县”之说。因此,廖俨为最早迁入安溪的廖氏先祖。(见《安溪县志》)

五代时,迁居宁化石壁的廖四十一郎的第五世孙廖实蕃,字循正,号五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廖实蕃的第三世孙廖百三从上杭迁居广东蕉岭;其后裔遍布兴宁、梅县、惠阳、以及福建、江西省境。

宋代,廖觐携6个儿子定居永安后,其后裔陆续有人外迁:廖觐的第五子廖演五迁居宁洋县孔党乡(今漳平双洋镇)。原居永安洪田的廖演四的第九世孙廖维得从廖地迁居建宁府。第十一世孙廖福琳由永安香岭迁泉州墲头。第十六世孙廖龙老从永安廖地迁建宁府欧宁县(今南平市建瓯);廖万纪之子廖忠佛、廖忠仁兄弟从永安洪田马洪迁建宁府大梨。第十七世孙廖启明由永安香岭迁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三十六都铁市乡。第十九世孙廖圣魁、廖圣超兄弟从永安长川迁居建宁府。

宋末,宁化石壁的廖氏外迁,经长汀、上杭至永定进入广东兴宁、梅县、大埔、五华等地。

清朝始,将乐的部分廖氏后裔陆续往福州、闽南、台湾一带迁徙,其中不少人移居美国、新西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1: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二节 分布



一.三明市区



二.明溪县



三.永安市

永安廖氏人口有4748人;主要分布在曹远镇大源、东风村,贡川镇观成村,洪田镇林山、马洪、长川村,小陶镇下湖口、新寨村,槐南乡洋尾村,上坪乡铜盘村,燕东街道东郊村和永安城关等地。

四.清流县

清流县廖姓人口约有1800人,主要分布在廖武、廖坊等村。

五.宁化县

宁化县廖姓人口约有15000人,主要分布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济村、中沙、安乐、治平等乡镇。

六.大田县



七.尤溪县



八.沙县



九.将乐县

廖氏在将乐已繁衍生息一千多年,是将乐主要姓氏之一。据统计,全县廖氏人口约4920人。现聚居在县内28个村和5个社区:万全乡上华村、陇源村、杏溪村、常安村、万全村;黄潭镇元坪村、将溪村、黄潭村、祖教村;光明乡光明村、际下村;水南镇乾滩村、渡头村、溪南村、三班村、水南村、新兴村和金华、银华社区;南口乡上仰村;安仁乡安仁村;大源乡大源村、崇善村、廖家地村、增源村;高唐镇高唐村、邓坊村;古镛镇胜利村、张公村、洋坊村大坑自然村和百花、华山、龙池社区。

十.泰宁县

泰宁廖姓人口有58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7%;其主要分布于开善乡枫林,朱口镇王坑和大田、下渠,大布乡善溪,龙湖镇南坑等地。

十一.建宁县

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1: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二.明清及民国

永安洪田《廖氏族谱》

永安洪田《廖氏族谱》始纂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十六世万思、朝弼等倡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谕轩、与棠倡导再修,历时3年告竣。

建宁《廖氏宗谱》

建宁《廖氏宗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由廖子福、廖时英主稿,举人戴玉藻作序;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廖学言、廖禄成主稿,吴伯遨作序进行二修;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廖氏后裔廖元盛、廖升达主稿,集体作序进行三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廖升学、廖清泰作序四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廖鼎钟、廖皇锦主稿并序进行五修。五修本共6卷,约20万字;其记录内容有旧序、列祖赞颂、祖产山场、祖坟图、列祖画像、墓志、领谱字号、悼宗图、各房子孙名录等。该谱因年代久远,存有缺字少页的情况。

泰宁开善乡枫林《廖氏族谱》

泰宁开善乡枫林村存有一部《廖氏族谱》,修撰情况不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1: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将乐“廖氏宗祠”

将乐“廖氏宗祠”座落于原为城关粮食加工厂、现为将乐县城的新百姓超市地址,始建于宋代。相传宋代将乐人廖白为治曹待郎,皇上为彰显他的母亲母仪风范,在其母生日之时,特亲笔书写“廖氏宗祠”匾额,并镶上一粒夜明珠,悬挂在祠堂门顶,让廖氏后人不忘祖先。20世纪50年代建县粮食加工厂时,该祠被拆除。

将乐廖氏祠堂

将乐廖氏祠堂座落于将乐龟山岭上(现北门煤炭公司地段),修建时间不详。廖氏祠堂内供祭廖前塑像,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廖氏后裔便到祠堂祭祀祖宗。1968年将泰公路扩建,该祠堂被拆除。

建宁廖氏家庙

建宁廖氏家庙位于建宁源头坊,始修于清中叶。

永安洪田镇马洪村廖氏祖祠“南极堂”

永安洪田镇马洪村廖氏祖祠“南极堂”座落在该村蕉坂,始建年代未详。该祠由四合大院三横厢等建筑群组成。堂中悬挂的“工部尚书”、“文魁”等匾毁于“文化大革命”。该祠因年久失修破乱,除大厅留给子孙作祀奉开支马洪第十三代祖长志之地外,其余已让族人建住宅。

泰宁龙安上坊廖氏宗祠

泰宁龙安上坊廖氏宗祠位于龙安上坊,始修时间不详。民国23年(1934年)3月18日泰宁县城被国民党军队攻陷后,中共泰宁县委和县苏维埃机关曾一度移驻龙安上坊廖氏宗祠,坚持斗争,直至同年8月。该宗祠遗址至今尚存。

二.墓葬

将乐廖前墓

将乐廖前墓座落于将乐龟山岭上(现北门煤炭公司地段)的将乐廖氏祠堂左侧山边。廖前墓原有高达2米的碑一块,碑座底盘有一石雕龟背,墓碑就耸立在龟背上。1968年将泰公路扩建,廖前墓被拆除。

三.其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2: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廖棠,字子卿,将乐人,生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逝于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他品行高洁,才学出众,以教书为业,是东晋知名的隐士。他的学生大多学业出众,不少弟子被朝廷录用,其中不乏高官显位者。内史王羲之曾遣使邀他出山为官,他坚辞不就。

廖标,字林秀,将乐人,唐武德九年(626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当时未设状元),官至直阁副相。他才德并重,敢于为民请命,朝野对他刮目相看。

廖董钊,唐荆州大司马廖轮之子,任先锋部将。唐贞观四年(630年)随父入闽征剿泰宁开善九峰山册寇高海、高澄叛乱后留居泰宁,为泰宁廖氏开基始祖。

廖端,廖董钊之子,唐龙朔二年(660年)任金华通判。

廖前,字胜后,将乐人。唐咸亨三年(672年)因其父隆平侯廖明的功勋,廖前被荐为真州判官,后升任南剑州刺史。他在任期间,多次到南剑州所辖的将乐,发动百姓在龙池垦荒造田,修建道路,并建仓贮粮20余万石。他经常巡视乡间,见到可耕之地,安置农户,发放稻种。仪凤三年(678年)将乐大旱,灾民缺粮,廖前下令开仓救济灾民。垂拱四年(688年),他奏请朝廷恢复将乐县建制。因廖前功业显著,朝廷特敇他“总督平章加二千石,记牧兹上。”廖前死后,将乐百姓不忘其德,特建“大施禅寺”祭祀他。后任南剑州刺史的王审琴写诗赞他是“天生奇才”、“功业著国”。

廖居素,南唐将乐人,官至南唐御史中丞相。他在任期间,忧国忧民,治理政事井井有条。后唐末期,廖居素一再劝南唐后主李煜不能再天天醉迷后宫、歌舞升平、不理政事,但李煜不听,依旧纸醉金迷,直到宋兵围攻都城,仍是如此。廖居素眼见南唐就要国破家亡,悲愤之下,以头撞殿柱而死。

廖如熏,将乐人,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获吕蒙正榜第三名。

廖克谦,泰宁开善枫林人,宋景德元年(1004年)任广州吴邑知事。

廖淳,将乐人,宋天禧三年(1019年)获王整榜第二名。

廖刚(1069-1143年),字用中,号高峰,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出生于南剑州交溪乡(今顺昌县元坑镇蛟溪村),永安廖姓开基始祖廖觐的祖父。少年时,廖刚跟随曾任谏议大夫的陈灌、理学家杨时学习,是上承洛学之传、下开闽学之绪的理学家杨时的高弟。北宋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历任县主薄、判官、录事、教授等职。宣和初,他自漳州司录升为国子录,后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右仆射蔡京把持朝政,以恢复新法为名,大肆征收赋税、劳役,剥削百姓,廖刚反对这种做法,“不畏强权,论奏无所避”(《宋史》卷三百七十四),表现出刚正不阿的可贵品质。由于,看不惯朝廷的不良风气,廖刚“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今莆田市)”。(见明正德《顺昌邑志·道学》)后,他调任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给事中等职。绍兴七年(1137),廖刚调任御史中丞。他经常上书陈说时弊,得罪秦桧。秦桧使人弹劾廖刚“荐人不当”。廖刚遭贬职,调任毫州明道宫提举,后获准辞职回原籍。宋绍兴十二年(1143)病逝,享年74岁。朝廷赠他为少帅,追封为“顺昌开国男”。廖刚博学工文词,著有《高峰集》、《御览世彩堂诗集》、《诗经讲义》三卷、《大学讲义》一卷、《高峰文集》十七卷等。廖刚父子五人共禄享万石,乡人称为“万石廖氏”,后裔多以“万石第”、“万石堂”为宗祠名其后裔分布在闽、粤、桂和港台地区、东南亚各国。

廖迟,廖刚之长子,永安廖姓开基始祖廖觐的父亲,曾任朝散大夫、均州知州。

廖觐,廖刚之孙,南宋时,由福建顺昌交溪迁到永安大源,曾任承议郎、雷州通判、广东经略使,朝奉大夫。

廖绶,南宋泰宁开善枫林人,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任河南淮阳知事。

廖元,宋代将乐人,官至御史、尚书。

廖琥,宋代将乐人,官至左仆射、尚书。

廖广进,宋代泰宁开善枫林人,曾任江西德安、湖北随州知州。

廖彦举(1381-1462年),建宁城关人,生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他幼年丧父,从小做工养活母亲,母亲去世后抚养9岁的弟弟。后来,他做生意,经营有方,而成为富户。生平尚义乐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他捐巨资修造龙星、镇安二桥;又出资砌四门官道,建预备仓、县堂。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灾荒,他捐出米500石赈灾。建宁民间至今流传着他热心办地方福利事业的故事。

廖世绍,泰宁大田北斗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国子监博士。

廖世魁,泰宁大田八石丘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曾任广东琼州知县。

廖长化,明代清流县人,以国子监授赣州通判。

廖湘柏,明代清流县人,以国子监授潮州照磨。

廖大成,明代清流县人,以国子监授太平经历。

廖懋敬,明代清流人,以国子监授求州经历。

廖仕淮,明代清流人,以岁贡授南京卫经历。

廖晨,明代清流人,曾任中城兵马司。

廖淳,明代清流人,曾任唐县知县。

廖世眷,明代清流人,曾任武都有尉。

廖宜,明代永安人,曾任德化县丞。

廖公赐,明代泰宁龙安人,曾任山西潞州府同知。

廖愈高,明代泰宁大田八石丘人,曾任四川岳池知县。

廖富,明代泰宁金龙山人,曾任湖州府同知。

廖惟显,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曾任江西分宜知县,升九江府同知。

廖铭器,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曾任蓟州通判,升山东都有司经历。

廖昇昂,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嘉靖初授四川成都府超隽经历。

廖宏烈,明代泰宁大田北斗人,曾任河南卫经历。

廖腾煃,字占山,号莲山,将乐人,生于清崇德六年(1661年)。康熙八年(1669年),廖腾煃考中举人,先后任知县、府尹、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左右通政史司、通政使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侍郎等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廖腾煃出任徽州休宁知县。当地人“尚气好讼”,一有意见就斗殴相杀,而且居住分散,很不利于治安。对此“有司急于编审”,并限时完成。一些吏胥趁机摊派,中饱私囊,“民困不支”。他到任后,首先集中力量打击“斗杀”者,并宣布对其亲友家属不“连坐”。接着,招抚外流百姓,健全保甲制度,放宽“编审”期限,禁止“锢婢”,禁侵墓田,并多方教化,使社会安定,“生者得所,死者以安”。后他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这时有一污吏变通关节,想调入休宁县。他得知后,立即上疏朝廷,论列是非,使那个污吏和与之有瓜葛的抚臣都被朝廷罢免。休宁人称颂廖腾煃,祀名宦祠。廖腾煃曾两度主持典试,“所取皆孤寒知名之士”,选拔了不少有学识的人才,得到朝野一致好评。他曾任奉天府尹,清朝这个官职历来由军人担任,选用文职官员乃由廖腾煃开始。康熙五十年(1711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皇帝知他“公明可任”,派他往福建查办陆路提督蓝理为官“贪酷”一案。“以闽人治闽狱”,乃清朝所未曾有,以廖腾煃开此先例。回京后,腾煃又以户部侍郎之职奉命往山东主办祭告、犒军,均勤恪尽职。清唐熙五十五年(1716年)8月,廖告老还乡,客死浙江衢州清湖,享年76岁。他平生好诗,所到之处多有吟诵。今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尚保存有他的诗碑。他著有《浴云楼稿》、《海阳纪略》、《三大公案》、《寿世鸿篇》、《慎修堂诗集》等传世。

廖学信,泰宁大田坑边人,清雍正元年(1732年)恩科解元,任陕西蓝田县知县。

廖智初,永安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赐进士。

廖学韩,永安长川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贡生,授惠安县训导。

廖朝彬,清流人,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武进士,任厦门右营中军府守备。

廖桂林,清流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武进士,任御前侍卫、广东永安营都司。

廖树森,永安人,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任漳浦县教谕。

廖泉,清代清流人,曾任唐县知县。

廖朝栋,清代清流人,曾任直隶州分州。

二.现代

廖翔鹏,将乐人,民国13年(1924年)生。其父廖国英是将乐县第一位留美学生。廖翔鹏青少年时期在南平、福州求学,学习刻苦。后,他考取福建协和大学,因学业优秀,留校任教。1948年,他赴美国西北大学留学,攻读化学专业,1952年获苯基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美孚石油公司、巴尔的摩FMC公司任化学高级研究员。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美国化学协会、美国营养学会、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研究会会员,曾主持过“的确良”等多项产品的科学研究,在美国、法国、荷兰、西德、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获97项专利。他的名字和业绩被《世界名人录》、《美国工业人物志》收录。廖翔鹏是美国著名的华侨领袖。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四处奔走;同时,他十分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1972年,他当选新泽西州美中友好协会主席。1972年,中国政府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光活动,因事耽搁,不能成行。1978年,他到香港讲学,再次受到中国政府邀请,前往北京观光、讲学,还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将乐,与亲友欢聚。此后,他每年回国一次,在北京、上海、南京、福建、广东等地讲学。

廖国华,生于民国29年(1940年),福建省将乐县人。1946-1959年,廖国华先后就读于将乐县古镛小学、初级中学和南平师范学校。1959年毕业后,他曾在县内18所山村小学任教,任教师、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多次被县、乡评为先进教师。1986年,组织上安排廖国华负责将乐文博工作。1988年,省、市考古队在将乐进行大规模文物普查,廖国华带头参加。他坚持勤俭办文博事业,在改节孝坊古建筑为博物馆的修缮过程中,认真核算,精心组织施工,为国家节约近7万元资金。1992年,为开发岩仔洞洞穴博物馆,他不辞辛苦,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为岩仔洞博物馆开发做出贡献。1987年国家二级文物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被盗案侦破后,有人为案犯说情,廖国华大公无私,一身正气。他顶住压力,坚持原则,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坚决打击盗窃文物犯罪分子。1995年7月6日,廖国华在与闯入馆内图谋盗窃文物的犯罪分子展开殊死搏斗国,不幸殉职。将乐县人民政府为廖国华召开隆重追悼大会。国家文物局授予廖国华“文物卫士”的称号。福建省文化厅党组号召全省文化系统干部职工向廖国华学习。福建省公安厅追授廖国华“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三明市人民政府追授廖国华二等功。《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福建文化报》用大幅版面报道他的先进事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4 08: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