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5|回复: 5

诏安:谁来任课,家长说了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5 05: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谁来任课,家长说了算!



(2006-08-04 15:20:45)

聚点


漳州市诏安一所农村中学家长自发“拯救乡村教育”:要求学校举办“素质班”,任课教师由家长集体“点单”,家长集资给教师发加班补贴。此举在全县引起震动,在外求学的学生逐渐回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5: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提示:乡村中学里,家长自发成立家长委员会,真正对教育产生作用和影响——像上饭馆点菜一样,任课教师由家长集体“点单”;2个班级由学生自愿报名形成(简称“素质班”);教师补课工资由家长自筹发放,教师定期向家长(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等。


漳州市诏安县一农村中学出现的这个现象,在全县教育界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也引来一些争议。近日,记者专程赴该校采访。


1、“素质班”不同于“重点班”或“尖子班”


在学习自觉、刻苦的乡村学生眼里,补课成了“一件幸福的事”


引起震动和争议的是该校两个特殊的班级——初一(1)班和初二(1)班,新学年学生将分别升入初二和初三,暑假里仍然在上课。上午上课,下午放假,如此补课将持续40天。但这在绝大多数学生眼里仍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不上课,他们就得成天在田地里干农活,尤其这个时候正是农忙季节。


“上半天课,我们就可以少干半天农活!”几名被太阳晒得浑身黑黝黝的孩子怯怯地告诉记者,“平时周末也要上一天的课。”


这所初中校是全乡惟一的一所中学,有700多名学生,初一、初二年级各有300多名。两个特殊的班级被当地师生和村民称为“素质班”,每班60人。每名学生家长每学期自愿向家长委员会捐献250元至400元不等,用以支付教师补课的报酬等。而10名家委会成员出的钱则要多几百元,用以一些会议费用支出。


“‘素质班’只是为了便于称呼,说到底就是为了拼出成绩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介绍,“近十年来,学校中考都处于倒数几名的位置,我们把明后年的希望都寄托在素质班上。”


但是,记者又了解到,所谓的“素质班”又不等同于“重点班”或“尖子班”,因为每个年级各有5个班,成绩最好的学生都不在这两个班上。相对于其他班级而言,“素质班”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学习都比较自觉、认真、刻苦,但素质仍然参差不齐。有个别学生家长是冲着班级的名气硬把孩子塞进来的,学生学得特别吃力,给班级拖了后腿。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5: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2、不管是3000元还是6000元,都是“天塌下了一半”


“为拯救乡村教育”而召开的家长会议,在该乡是首次,在全县也史无前例。


两年前,也就是2004年秋季,这所学校更换校长。在新校长到来之前,一些家长着急无比,他们为孩子的升学问题伤透脑筋:一方面,本乡这所初中的办学质量确实令人失望;另一方面,县城惟一的一所重点中学初中部已停止招生,孩子没有投考的机会。如果要到县城或其周边的几所中学就读,除了找关系,每人还得交纳3000元“择校费”。还有一条出路是,让孩子考取漳州一中分校,录取了,每年交6000元的学费。


不管是到其他中学“择校”还是考取市区的一中分校,不管是3000元还是6000元,对于全乡年均户收入仅有2000元左右的农村家庭来说,都有“天塌下了一半”的感觉。而在“择校费”及6000元学费之外,还有学生日常的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等,算起来每生每学年至少还得支付6000元。


其实,眼前让他们失望的这所乡村校,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在全县属于“佼佼者”,中考成绩几度压轴。全乡的中小学教师80%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本乡的大学生,90%以上曾在该校度过初中时代。


一个大胆的“自救计划”首先在一名小学教师的脑海中酝酿。他的孩子马上就要升初中了,他特别了解这所初中的底细——由于体制、生源、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也“疲塌”了。


他认为,唤回优秀教师的工作热情,某种意义上就是开辟一条新的出路。乡村中学教师的工资,每人每月不过八九百元,医保、社保则是挂在政府账上的“空头支票”。靠着这微薄的薪水,每个人承担着养家糊口、培养子女等重任,如果通过家长自筹资金的方式,给予这部分优秀教师一定的经济补助,请他们任教同一班级,直接受益的将是自己的孩子。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校恢复“元气”,扭转教师懒散、学生厌学的校风。


这个初步的想法,得到其他几名较有见识的家长的支持,也很快在密集的村落里传开了。于是,四五十名家长自发聚集一起,连续三个晚上商讨具体落实的方案。如此“为拯救乡村教育”而召开的家长会议,在该乡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据说在全县也是史无前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5: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3、校长不否认举办“素质班”是“打政策的擦边球”


60名孩子每年可为家长节省42万元,家长代表反问调查人员:“这算不算减轻农民的负担?”


家长们选举出家委会成员,并派代表与新任校长商洽。 新校长姓胡,是从其他乡镇的一所完全中学调过来的。面对家长提出举办“素质班”、指定教师任教的要求,他犯难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难题,竟是家长们迎接他上任的“见面礼”。


显然,这么做不太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均衡发展”的初衷,但就乡情、校情而言,尤其在当地政府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全年财政返拨给该校的办公经费约1.5万元),经济并不宽裕的家长愿意出钱办教育、迫切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如此的精神和举动又似乎在情在理。


每名家长每学期自愿出资250元,不仅教师的补贴,连这个班级涉及的办公经费、活动费用等,都由家长全部负责。财务与学校无关,由家委会负责管理。而直接拨动胡校长心弦的是有位家长说的一句话:“希望借此在教师群体中引入竞争机制并形成氛围。”


一个个残破的门窗,学校就是没钱修理,只好任其“难看到底”。在其中的一个破门前,胡校长向记者坦言:“我也很担心这么做会引起反弹,包括落选的教师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反对。但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他不否认这么做是“在打政策的擦边球”,他的担心也很快应验了。2004年9月的第一个“素质班”(即现在的初二1班)开办不久,有人便以“学校补课和乱收费”为名,将情况举报到《闽南日报》及县纪委。县纪委及县教育局联合派人下来调查,最后的结论是“举报失实,所有的行为都是以学生和家长的自愿为前提,校方没有做任何偏见性的引导”。


事实说明,在窘迫的乡村教育现实面前,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举至少保持缄默,并表示了默认。家委会代表甚至在调查人员面前,理直气壮地算了一笔简单的账:如果没有举办这个班,这60名孩子都将外流到其他中学“择校”(包括个别考取漳州一中分校),以平均每生每学年须支出8000元的费用算,就得有48万元的总投入。而留在本地就读,每生每学年的学杂费不过500元,加上家长志愿出资500元,也就是说至少每人每年可省7000元,60人就是42万元。


他们反问调查人员:“这算不算减轻农民的负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5: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4、班主任每月可从家委会领取500元的报酬


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但在钱之外,他们更看重被家长“点”到的荣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05: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5、进素质班不用考试,也不用走后门


素质班开始“显山露水”,在外就读的学生逐渐回流,校方称,这在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到的事


小臻曾是漳州一中分校的学生,在市区读完初一后转回“素质班”就读。转学的原因,主要是学费太昂贵。对于转学,这位懂事的乡村少年说,虽然有点舍不得,但考虑到家长的经济压力,只好“打道回府”了,至少这两年就可以为家里省了2万元。


他说,与市区的同学相比,“素质班”同学刻苦学习的劲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还互帮互学,课外也经常自发组织一些诸如登山比赛的活动,并不是每天都埋头苦读。据了解,这个班级的“课外活动”,还曾上了省电视台专题镜头。


像小臻这样回流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该校已接纳了5名。但是,从培养人才的长远角度看,校方还是鼓励成绩好、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尽量在外就读,以对本乡学生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


参加县里文化、卫生、教育等部门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该校初二(1)班的学生倾巢而出,几乎将所有的灯谜“一网打尽”,这令文化局的工作人员连连惊叹。见证这一幕的一位家委会成员说,他们不希望“素质班的孩子只会死读书”。


只要考试存在,成绩就必然成为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校方惊喜地看到,在6月30日全市举行的初中生物、地理会考中,初二(1)班有35名学生两科都得A(优),只有3名学生得C(及格),没有一名学生得D(不及格),其他学生单科都分别取得或A(优)或B(良)的好成绩。


在这学期的全县初二年级统考中,初二(1)班数学科的平均分(73分)比全县平均分多出30分。体育、美术科目前在全县同年级中也都是最好的,全县的中小学生书画比赛,初中组有10个一等奖,7个竟然都在这个班上。


这些成绩相比于以前,是这所乡村校连想都不敢想到的事。更重要的是,学校校风和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


“学生进素质班不用考试,也不用走后门。找家委会,先报先进,额满为止。”胡校长说,“进班自愿,退班也自由。学生、家长如果不满意,一学期后也可以要求退班,学校会给予妥善换班。不过,两个素质班至今还没有出现一名学生要求换班的。”


到记者采访那天止,要求到新的初一年级“素质班”就读的报名者已超过80人,教师被“点”的机会增多了,家委会和校方正在商量分成两个班开展教学。


记者 吴慧泉

(来源:厦门晚报)


来源:
http://www.csnn.com.cn/2006/ca490712.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16: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