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10|回复: 2

发现客家之旅——记2006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4 14: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现客家之旅
——记2006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

    2006年7月14日,由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厦门大学历史系、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交通大学客家学院主办,由嘉应学院客家民俗研究所承办的2006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活动拉开了大幕。整个活动历时一个星期,展转粤东、闽西两地数县之间,19日顺利闭营,至此,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
    整个行程是以白天参观考察,晚上学术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开展的,活动安排十分紧凑,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迷人魅力、增加了对客家的认识。我想这种认识比从书本上得来的要更为直接,更为映象深刻。
第一天早上8点在嘉应学院客家学院大楼前举行了简短的开营仪式,房院长和校领导,以及来自大陆中山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暨南国际大学的代表做了发言。随后一行人前往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和黄遵宪曾经就读的学校东山书院进行考察。接着前往梅县丙村,参观了梅州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中午在温家大围屋吃饭。下午一行人又马不停踢前往桥溪考察围龙屋和宗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座反围龙式的围龙屋,一般的围龙屋屋后都有一个半圆的围,而这座围龙屋的围却在正屋前面,据房院长介绍,这是满足风水要求的需要。随后前往梅县考察寿山祠,寿山祠是一户钟姓人家的祖屋兼祠堂,规模十分宏大,最让我们惊异的是,寿山祠就在梅县县城的繁华处,这座老屋得以保留想必经过了不少的劫难,十属不易。由此让我们想到了传统客家民居在面临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保护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急待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晚上举行了学术讲座,房老师以“粤东客家文化的传衍与变迁:以围龙屋建构为重点分析”为题,重点介绍了粤东围龙屋的构造、分布、文化内涵等,并与台湾地区的围龙屋做了广泛的比较,由此得出海峡两岸的客家文化存在广泛的共同性的结论,讲座结束后紧接着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老师同学们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第二天考察主要是在梅州丰顺进行的。丰顺是个有趣的地方,它处在客家地区与潮汕地区的交界地带,在这里我们也许可以看出某些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相互交融与影响的痕迹。上午参观了龙上古寨,它位于丰顺汤南镇,汤南是一个罗姓宗族聚居地,全镇95%为罗姓,全镇通行潮州话,然而他们却认同自己是客家人,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龙上古寨由108块大墙围结而成,墙高6米,看起来固若金汤,墙体上还有大小360个枪眼,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古寨内部祠堂林立,横竖街道笔直,全由石板铺成,整座古寨宛如一个封闭的古代社会小城,我询问陪同我们考察的一个当地老者,据他讲这座古寨里现在依然生活着好几百人,不知道生活期间的人们现在是一种怎样的心境?下午我们到建桥镇,参观了建桥围。接着我们又前往丰良镇,参观吴六奇的旧居——少师第,该古屋因1938年糟日本飞机轰炸,破坏严重,原本三进的房子,只剩了两进,少了中堂。现在整座房子看起来很破败,看着风雨吹打着屋檐,如果不加整修不知它还能坚持多久?晚上的学术讲座由来自台湾的庄英章老师和罗烈师老师主讲。庄老师简单介绍了台湾客家学的发展情况。罗老师则重点介绍了他自己的一篇博士论文——台湾客家之形成:以竹堑地区为核心的观察,他认为台湾客家的形成是一个族群分类研究的结果,他的演说让我们对台湾客家无疑有了新的认识。
    第三天我们的考察转往闽西。一大早我们就坐上了前往闽西永定的旅游中巴,11点我们到达了闽西考察的第一站——中川古村落。中川古村落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镇。全村人口不足三千,然而海外华侨却达两万,著名华侨胡文虎就出生在这,因而它被誉为“天下第一侨乡”。我们重点参观了胡氏家庙,一到这里我们就被家庙旁高耸的石旗杆所吸引,据胡氏族谱记载,家庙门坪上竖有15根石旗杆(因地震倒塌了两根),另有21根木旗杆。客家人崇文重教,只有出了名人闲士的地方才有资格立这种石旗杆,这36根旗杆很好地表明了中川的人杰地灵。参观完胡氏家庙往回走,我们接着参观了中川的另一个重要景点——虎豹别墅。虎豹别墅为著名华侨胡文虎投资兴建,里面陈列着有关胡文虎的各种资料。吃过午饭我们又马不停蹄的接着上路,车子在崇山峻岭见缓缓行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剧烈的颠簸,我们突然来到一个豁然开朗的所在,看到一大片圆的和方的巨大建筑,没错,这就是令我们没一个人都热血沸腾的下洋初溪土楼群。来这之前我已看过很多有关初溪土楼的照片,亲眼看见才真的体会到震撼。这些土楼十分巨大,分布密集,一座连着一座,整个建筑群十分宏伟。在山上眺望整个土楼群,我不禁感叹客家人的辛勤和智慧,这绝对是我们整个人类的杰作。我们选取了其中最古老、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土楼——集庆楼,进行参观。这座土楼墙厚两米,高达四层,已经经历了600年风雨,依然完好无损。它按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中的“八卦、九宫、九星、二十四山、七十二河洛”等形式,进行立体的布局,楼中有楼,全楼木制结构没有使用一枚铁钉,十分神奇。楼内还有永定土楼文化、土楼书画、客家姓氏渊源、民俗文物等多个展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土楼和客家的知识。晚上在龙岩师范学院进行了第三场的学术演讲,主讲人为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和张侃教授,他们主要介绍了我们接下来将要考察的培田和四堡的基本情况,他们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对第二天的行程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天的行程,上午在培田,下午在四堡。闽西的客家民居主要有两类: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我们已体验了闽西土楼的神奇唯美,在培田我们则领略了客家九厅十八井的幽雅和精湛。“培田古民居群位于连城县,它建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一百至六百年历史,大部分民居保存相对完好,并仍在使用中。培田的古民居建筑群有着规模宏大、设计合理、结构科学、工艺精湛等特点,使得客家先民的建筑理念、建筑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恰到好处的体现,因此它被誉为民间故宫”。一位头发班白的老者,操着流利的普通话一路为我们讲解着。培田是一个完整的吴姓村落,村里最大的一座房子叫“继述堂”,有一百五六十的历史,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建筑。九厅十八井建筑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另外培田还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尊闲敬祖的精神,这里兴办的书院不仅数量多,而且享有“入孔门墙第一家的美誉”,培育出了不少人才,祠堂前的一根根石旗杆就是证明。培田只有几百人口,然而祖祠却超过了四十个,太保庙、敦本堂、吴氏家庙、衡公祠、久公祠等等建构精良的大小祠堂随处可见,另人目不暇接。我们看到的最有特色的一座建筑是“容膝居”,是古时妇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墙壁上“可谈风月”四个大字十分醒目,为我们讲解的老者介绍说,在科教森严的古代社会,向妇女讲授性知识是很难想象的事情,然而在这里却什么都可以讲,这不禁让我们十分惊讶。离开美丽的培田下午我们继续参观了四堡。四堡同样位于连城县,是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的祖籍地。我们首先看了马氏家庙,马氏家庙有上下两座,较新的一座现在成了四堡的老年文化中心,我们重点看了另一座,里面两块明朝时的石碑吸引了几位专家老师的注意,这座马氏家庙里有许多关于马驯的情况介绍,马驯21岁考中进士,曾在四川、湖南、广东等地做官,官至二品,并且就是他将雕版印刷技术带到了四堡,从而使四堡的雕版印刷走向了辉煌。随后我们参观了“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这个展览馆设于一座宽敞的邹氏古祠内,分堂展示了四堡雕版印刷的萌芽与发展、影响与地位等,资料详实,图文并貌。一个为我们担任讲解的中年男子还为我们现场展示了古代雕版印刷的过程,让我们生动地了解了雕版印刷的工序。晚上的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的刘永华教授主讲,他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今天下午参观的四堡的一些情况,还饶有兴致的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四堡的一些民间故事,特别是邹公斗社公的故事,引起了许多学者老师和同学的追问。
    最后一天太阳露出了它久违的面孔,这为我们的行程增加了不少兴致。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三明市宁化县,去参观耳熟能详却素未谋面的宁化石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行,到宁化时已接近中午,因此到达宁化县城后我们没有安排行程,大家自由活动。下午按原计划出发,三点左右到达了石壁。一到石壁,我们就突然感觉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整个石壁处在一个小盆地当中,四围都是山,大片金灿灿的稻谷正在等待收割,这里果然是一片沃土,难怪当年南下的中原人会纷纷选在这里安营定居。我们主要参观的是客家公祠,它由宁化县政府和海内外客家后裔共同投资五百多万元建成。整座建筑富丽堂皇,威严大气。一进大厅,就可以看到160多个姓氏的祖神牌位,供人瞻仰拜谒。两旁和二楼还有多个展厅,陈列着各种有关客家的图片和书画资料,以及实物资料,让人仿佛置身一个巨大的客家历史博物馆。参观完后,宁化县客家联谊会张恩庭会长还给我们组织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张会长向我们这些远到而来的客人介绍了这些年石壁客家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同时希望我们为更好的推动石壁的客家研究和文化建设事业建言献策。陈春声院长和庄英章院长作为大陆和台湾的代表,做了积极的回应。从石壁出来,我们还参观了巫罗俊纪念堂。巫罗俊是宁化的开县先驱,历史上卓有创举的人物,是巫氏南迁的一世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海内外巫氏宗亲集资,兴建了这座巫罗俊纪念堂。台湾巫氏与宁化巫氏向有往来,这座纪念堂现在成了加强两岸巫氏族人来往的纽带。结束白天的参观行程,晚上我们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圆桌讨论,场面十分热烈。各个学校的代表首先做了发言,大家普遍对这次夏令营的活动表示十分满意,感觉收获良多,通过这次活动大家增强了客家文化知识的了解,并深深的被客家文化的迷人魅力折服。同时许多人也表达了此次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疑惑之处,专家学者一一做了解答。最后陈院长郑重宣布此次夏令营圆满结束。
                                                    (二)
    这次活动下来,我也获得了许多的感受。首先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近年来,在大陆和台湾宣起了一股客家研究的热潮,大陆客家和台湾客家同根同祖,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两岸学者一同考察、一同参观、一同探讨,这无疑有利于彼此的交流和更同进步,必能获得不少启发,这对两岸的客家学研究都是很有帮助的。另外这次活动的主要营员是像我一样的青年学生,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海峡两岸虽同是中国人,但彼此的往来却很少,特别是承载着未来希望的年轻人之间,更是难得有机会做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彼此就感兴趣的问题坦诚交流,使我们对彼此加深了了解,消除了不少隔膜,我想这对我们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都将是有着长远的意义的。
    其次,从粤东到闽西整个行程下来,我对客家也产生了不少的迷惑。在我的先入为主的映像中,客家作为一个独特的民系,必然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然而一路走来,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各地客家不一样的东西。建筑上来说,从梅县丙村规模宏大的围龙屋到丰顺汤南固若金汤的龙上古寨和建桥围,再到永定鬼斧神工的大型土楼,最后到连城四堡幽雅别致的九厅十八井,同是客家民居建筑他们有着太多的不同;语言方面,梅县讲的是正宗的现代客家话,然而到了仍属梅州的丰顺汤南,当地百姓讲的却是潮州话,再到闽西,这里的客家话又大有不同,据同行的懂客家话的老师讲,他基本无法和这边的人交流,更奇怪的是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石壁,当地人已没人讲客家话,或者说讲的是一种“原始客家话”,它与闽西的其他客家方言又不相同。那么我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客家?她界定的标准是什么?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最后一天的讨论上,几位老师的话多少解答了我的疑惑,来自台湾的罗烈师老师说:台湾客家的形成是一个人群分类研究的结果,台湾客家的形成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厦门大学的张侃教授说:客家只是一个正在被塑造,正在发展,将来也不知道会走向哪里的族群,对客家的认识要放到当时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放到一个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下去认识。要尽可能潜下去做一个点的调查研究,而不是在面上泛泛而谈,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客家。我想他们的话虽是一家之言,但却也说明了不少问题,在客家这个学术领域确实还有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要真正建立一门完整的客家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作为从事客家研究的我们无疑是大有可为的。
    总之,参加此次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客家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活动使两岸的客家学界,两岸的青年大学生加强了沟通和了解,这对我们两岸客家学术的繁荣,对海峡两岸关系朝着更良性的方向发展,无疑是不无裨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5: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是一个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庞大民系,内部差异大不奇怪。
就如同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从较粗的划分就有七八个民系之多,各民系之间方言是互不相通的,但不影响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4 17: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ngjianbo 于 2006-7-24 14:49 发表
更奇怪的是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石壁,当地人已没人讲客家话,或者说讲的是一种“原始客家话”,它与闽西的其他客家方言又不相同。


是宁化客家话,有闽西-赣南客家话混合的痕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1 12: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