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88|回复: 1

没有鞭炮 没有对联 印度华人平静过春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8 15: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鞭炮 没有对联 印度华人平静过春节  



  2006年01月31日17:0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新华社新德里1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张保平)半条楼梯被铁栅栏紧紧封闭,一条巴狗冲着我汪汪直叫,只是门上方经年的“万象更新”字样的中文提醒我这是一个华人家庭。

  张绍兴先生不在家,一个十三、四岁的华人小姑娘领我进了门。我上下打量着客厅,厨柜里摆放着阿富娃娃瓷像和中国瓷花瓶。不多时,张先生和夫人回来了。张先生告诉我,他家开着两家美容院,夫人刚刚关店收工,现在正是印度人结婚的季节,美容院的生意很好。

  我是事先和张先生约定在大年初一晚上参加一个当地华人聚会的。穿过人流和车流混合的新德里南延伸中央市场,张先生指着一个挂彩灯的楼房说,这就是我们今晚聚会的地方。

  没有鞭炮 没有对联

  这是一栋普通的新德里民居,在三楼顶层,门前的半条楼梯也被铁栅栏紧紧封闭,门前也没有贴对联,只有一张约有半尺长的“万象更新”字样的红幅贴在门的右上方。主人姓唐,客家人,是开饭店的。唐先生将我迎进门后就忙着做菜去了。客人们陆续到齐,约有四五十人。交谈中得知,来宾都是客家人,只有一家丈夫是印度人。客家人男人们开餐馆,女人们则做美容。刚来的时候给印度人打工,现在则多有了自己的店铺,有不少家庭还雇起了印度佣人。

  大家坐在客厅里,观看去年客家人过节的录像。画面上,客家人在自由自在地跳舞,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很自然,舞也跳得很流畅。

  十几道主菜上来了,都是中国菜。三四个年轻人手拿照相机、摄影机,记下这幸福的一刻。

  华人多数听不懂普通话

  席间还碰到了一位从加拿大赶回印度过节的李惠杭女士一家。李女士说,父母都在加尔各答,就回来过节了,在加拿大可以看到中文电视和中文报纸,在新德里却不能。

  当晚参加宴会的人多数都听不懂普通话,更不用说讲了。据介绍,目前在新德里没有一所教华语的中小学校。华人子弟从小在英语和印地语的环境里长大,都不会讲汉语,最多能讲几句客家话。老华人中,除了张先生之外,还有两位老先生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其他人则只能讲客家话。

  不仅如此,在全印度,目前也只有在加尔各答有一所中文学校-培梅中学。这所学校目前也只有四五十名学生。由于加尔各答就业困难,很多华人到国外找工作,留在加尔各答的多为老年人。即使留下来一些年轻的父母,也愿意让孩子进英文学校读书,学校生源紧张,面临关门的危险。在全印度也只有加尔各答有一份中文报纸-《印度商报》,内容多为介绍中国国内两天前的动态消息,靠刊登华人的婚丧嫁娶勉强支撑。

  当晚在席间我还碰到了一位来自德里大学的小伙子,名叫曾德平。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他来自加尔各答,父母是开鞋店的。他的汉语是同来德里大学求学的中国学生学的。他教中国学生英文,中国学生则教他汉语。

  这几年中印交流的扩大也给印度华人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全印广播电台做对华广播的古天裕先生儿子在华为公司工作,去年儿子到贵州出差,给他带回来了一个漂亮的儿媳妇。

  华人在印度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四五万人,目前在印度的华侨只有5000多人。华人数量的急剧下降也影响到了印度一些部门的正常运转。古先生已经在对外广播处作了多年的华语广播,按规定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是,印度缺乏华语人才,他目前已经65岁了,还得干下去。

  加尔各答华人面临产业转型

  席间张绍兴先生对我说,他的爷爷是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时从广东梅县来到加尔各答的。张先生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两个姐姐都已经移居欧美,哥哥和妹妹仍然在加尔各答的华人聚居区塔坝,一直靠开皮厂为生。

  加尔各答目前有4000多华人,其中塔坝地区约2000人。那里的华人多以水牛皮制革为生,当地制革业约占印度制革业的五分之一。

  但是,华人的皮厂多以手工作坊为主,通常是厂店一家,污染严重。近年来加尔各答发展很快,塔坝地区即将成为市区,西孟加拉邦政府已经要求皮厂搬迁。新厂区离塔坝约20公里,配备有污水处理设备,由印方统一供水供电和处理污水。华人须缴纳一笔可观的出租土地费用,还要新修建厂房。西孟邦政府财力紧张,没有任何补助。目前,在塔坝地区的华人皮厂共有203家,有拆迁能力的只有53家。

  由于事关当地华人的生计,中国政府有关方面已经同印度地方政府有过接触。中方建议,将塔坝地区规划成中国城,当地华人可以发展餐饮和旅游业来谋求新的出路。西孟加拉邦政府也承诺暂时不对搬迁设立时限。

  对于世代靠开皮厂为生的当地华人来说,今年的春节可能有点特别。已经有30多家转成了开餐馆。张先生的哥哥和妹妹家里没有搬迁能力。张先生说,哥哥家的位置不好,不能开饭店,只能靠出租设备为生。另外,污染是一个问题,旅游业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程,张先生问记者何时能去加尔各答采访。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赵艳萍)

来源: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407136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8 15: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去年凤凰卫视台报道过:印度华人,大部分是客家人,来自梅州,很多又离开印度,到欧美澳去了,"到处杨梅一样计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20: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