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88|回复: 13

“颖水”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21 18: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颖水家声
钟山世德

这是钟氏的一副很常见的对联,我想请问的是这个颖水是不是一条河?
是的话,这颖水到底在哪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15 18: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灵山太平 (正業堂)[宣玉公后裔]

我是钟氏始祖(齐公)迁广西灵山县旧州镇的裔孙。从分支祖义明公之第七子钟十七郎至我这一代已经第二十六代了。由钟十七郎第八世孙钟宣玉(号宝山)于明崇祯年间从广东武平县迁居广西灵山县城居住后迁本县旧州镇狮岭村鉴山塘开基创业。后有(士云公)等4个房系的裔孙迁居灵山县太平镇谭有村居住,至今已将近400年的历史。
本族字辈:由宣玉公之子 奇英 (奇鸣迁广西扶缓县居住)开始。
            奇闻良毓,士光永昌。 在钦源芬,宜继。。。(字辈待续)
本房系长房直系,堂号:(正業堂) (新業堂)等
清末于灵山县西太平镇建有具备规模的“鴻昌鍾公祠”


                           请问有同齐公的宗亲吗?请联系QQ:123731312
                                                                                                          Eamil :galette2817@163.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3 12: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颖水在河南,古颖水现叫颍河,其流域在现河南郑州、登封、许昌(主要是)一带,注入长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6 20: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颖水在河南,有的客家人叫颖川,在洛阳市东南,客家姓氏很多出自这片土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14: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颖水中的颖字笔误,应为颍水。
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流进安徽注入淮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颍州因颍河而得名,是古代的一个州,北魏时候已经设置,所在今安徽阜阳,辖境还包括太和、颍上、界首等地。


“颍”和“颖”都是形声字,两字的读音都是ying。“颍”从水顷声,专指颍河;“颖”从禾顷声,本义指的是禾谷外壳所带的芒,后泛指细小物体的尖端,如“短颖羊毫”。后来“颖”又引申出“聪明”的意思,如“聪颖”、“颖悟”等。两字音相同、形相近,是造成混淆、误植的原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15: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颍川”陈姓堂号,“颖川”锺姓堂号。河南长葛,颍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15: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鍾姓同樣是望郡潁川,鍾姓堂號也是 潁川堂。

“民間有不少世稱“潁川舊家”,說明其望出潁川。很多人不明其來歷,以致許多門樓的牌匾上赫然刻著“穎川舊家”或“穎川世澤”,“潁”和“穎”不同,錯了還不知道,主人誤以“穎川”為始祖起源地的約占三分之一。”這是以訛傳訛,誤導子孫。中國地名中有沒有“穎川”尚且不敢妄下結論,但百家姓中絕無望出“穎川”的(偶爾亦見某本書上誤植),這一點卻可以肯定。而“潁川”則名不虛傳、歷史悠久,有多個姓氏望出於此,鍾姓就是其中之一。

[ 本帖最后由 kenber 于 2009-2-25 15:45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0: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赖姓”堂号皆“颖川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堂号、堂联与客家之“根”  
【作者: 顾 涛】【2006-08-14 15:52:46】

客家词堂文化在客家文化中较为引入注目,而堂号与堂联又是其祠堂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在不断南迁的历史过程中,在闽、粤、赣、桂等地定居后,出于寻根念祖、怀念故上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诉求,继承华夏传统文化独特的楹联和牌匾艺术,并结合其祖先南迁及在定居地艰苦创业的经历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客家人由于注重崇先报恩,尊祖敬宗,所以特别重视修谱牒、建祠堂、祭祖先,而祠堂的堂号、堂联最好地表达了客家人思念祖先,弘扬祖德的情感,堂号作为祠堂的名号,是某姓的标志,取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取自祖先的发祥地。望出地;还有一种是为纪念祖先的官街、勋绩、德行。由此可以看出,堂号代表着族源和血统、历史和荣誉。堂联采用中国传统的对联形式,对仗工整,特点鲜明,一般都有“家声”,“世泽”等专用语,而且大部分强调祖先功业和祖居地名。中原地区,特别是河洛一带是历次南迁的大多数客家先民的祖居之地,史不绝书的记载和诸多的遗迹,从不同角度几乎都能证明这一点,而堂号和堂联则是最为有力、最为直接的证据。客家学学者邓迅之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一书中指出:“客家每姓必有堂号,此种又称为郡号、地望的,多半是河南地方之名,……这表示客家人纵使飘萍万里,仍然数典记祖,不忘中原故乡。”事实的确如此,客家的堂号、堂联清楚地指出了客家的来源,证明客家确实源于中原、源于河洛。让我们走进客家祠堂去感受一下历史的真实吧:

丘姓,堂号河南堂,堂联:鸿舻世第,枢密家声。丘氏望出河南光州固始,故以河南为堂名。“河南”,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临汝之间。

许姓,堂号高阳堂,堂联:高阳世泽,洛水家声。周武王封炎帝后裔伯夷后代姜文叔于许  (今河南许昌),曾散居高阳郡(今河北高阳县东)一带,后复迁居河南上蔡、洛阳、宝丰等地。

陈姓,堂号颍川堂,堂联:颍川世泽,大史家声。陈姓为虞舜之后,周武王时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后属颍川郡,故名颍川堂。

郑姓,堂号荥阳堂,堂联:家传诗教,声响蓬莱。郡望出于河南荥阳,祖先姬姓,封国号郑,子孙为姓,世属中州。

杨姓,堂号弘农堂,堂联:四知世第,三相家声。杨姓起源干山西,但后来迁居各地,以河南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人数为最多,乃以弘农为堂名。

钟姓,堂号颖川堂,堂联:高山流水,舞鹤飞鸿。

谢姓,堂号东山堂,堂联:东山世第,西晋家风。谢氏先祖为炎帝之嗣,至周宣王时封其后人申伯于谢(今河南汝南谢城),故以谢为氏,世居陈留,其后随晋东渡,衍族江左,后又南迁至宁化等地。

赖姓,堂号颖川堂,堂联:颖川世德,东晋家声。古时汝南褒侯县有赖亭,即故赖国,以国为氏。

廖姓,堂号汝南堂,堂联:万石家声远,三洲世泽长。廖氏系黄帝之后,商王封其地在汝南郡(河南汝南),以国为姓。

程姓,堂号安定堂,堂联:重黎聪哲,休父疏支;玉色金声,祥云瑞日。程为颛顼后裔,后代休父在周宣王时被封为大司马,以功封于程地(河南洛阳),以封地为姓。

蔡姓,堂号济阳堂,堂联:理学传程朱之脉,著述授谷梁之书。周文王弟王子叔度,被武王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子孙以封地为姓,发祥于济阳郡(今山东,河南交界一带)。

韩姓,堂名南阳堂,堂联:南阳望族,北斗高名,韩姓源出于周武子,武子辅佐晋献公,有功封于韩原,以封地为姓,是南阳、颍川望族。

叶姓,堂号南阳堂,堂联:介节如山,清平似水。春秋后期,楚昭王封沈尹戌儿子诸梁于叶(今河南叶县),子孙以封地为姓,后为南阳望族,因名“南阳堂”。

……

无需一一列举,从客家各姓的堂号,堂联可以明显地看出: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源于中原,源自河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个“根”不仅仅是血统的,更是文化的。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屡遭动荡和迁徙,客家人不忘故土,不忘先人功业,仍较完善地保存了中原河洛文化的精神,传承并保留了中原古风,这从其祠堂文化包括堂号堂联就得到了证明。同时,客家的祠堂在客家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崇拜自己的祖先,这是传统中国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特征: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客家人公共生活的中心,是客家精神生活的灵魂,而堂号、堂联首先就能让人感受客家文化的这一特点。在客家聚居的地区,每个家族必有祠堂,祠堂必有堂号、堂联,所谓“俗重宗支,凡大小族莫不有祠,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庙,亦祠也。州城则有大宗祠,则并一州数县之族而合建者。”这些祠堂,一般都规模甚大,建筑材料以砖木为主,结构讲究,以中轴贱为基准,左右对称,与古代中原祠堂形制大体相同。祠堂内都立有神台,供奉祖先牌位。每逢祭期,合族而祭,宰牛割牲,每家都派男丁参加。然后是合族聚餐仪式,并按族俗、辈分、功名、男丁分配祭品。所有的堂号、堂联,凝聚了一个家族的骄傲,浓缩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所有的祭把程序.仪式雍雍穆穆,庄严而隆重。客家人如此尊亲孝祖、隆礼重仪的祠堂文化,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礼仪风俗在堂号、堂联上都得到了体现。

荦荦大观的客家堂号、堂联不仅记录了客家历史的光荣与过去,记录了客家后裔对故土的留恋与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客家人对美好家园的憧憬与渴望,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以河洛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是大多数客家人的真正的“家”。客家文化,“根在河洛”。源远流长、博大丰厚的河洛文化不仅养育了客家先民,而且作为客家文化的源头和核心至今仍哺育着世世代代客家子孙,并将成为他们永不枯竭的文化之源、精神之源。

正如客家山歌所唱:  “客家来自黄河边,水有源来树有根。”情系中原,根系河洛,这永远是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割不断的文化情结。

河南文化网
http://www.hawh.cn/Template/arti ... ?mid=20050425141258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1: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钟一、姓氏来源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尚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至宋桓公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2  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3  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 二、迁徙分布 无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而后,大致于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颖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   钟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 到以后得数百年间,颖川长社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许多姓书都说钟氏发源于颖川。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其七世孙钟雅西晋时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至今浙江绍兴的,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他的儿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2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西晋时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 时相当于今湖北钟祥、天门、京山、潜江、沔阳等地。 【堂号】 1 四德堂:春秋楚、郑交战的时候,楚国钟仪被郑国俘虏,献给了晋国。晋国公在军府 见到了他,晋国公问:“那个被绑着、戴着楚国帽子的人是谁?”钟仪说:“楚国的  俘虏。”景公又问:“你姓甚?”钟仪说:“我父亲是楚国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  的人松绑了钟离,给他琴叫他弹,他弹了一首楚国的音乐。景公又问:“楚王是一个  怎样的人?”钟仪说:“王作太子的时候,有太师教导他,太监伺候他。清早起来以后,象小孩子一样玩耍;晚上睡觉。其他的我不知道。”范文子对景公说:“这个楚国俘虏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说姓名二说他父亲,这是不忘本;弹琴只弹楚国的音乐,这是不忘旧;问他君王的情况,他只说楚王小时侯的事,这是无私;只说父亲是楚臣,这是表示对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旧是信,无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这四德,给他的大任务必定能办得很好。”于是晋景公以对外国使臣的礼侍他,叫他回楚国谈判和平。 四、 历史名人 1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曹cao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昇,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尤精于隶、楷。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配吴氏,子二: 毓 会. 2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年,魏国儒将。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第二子。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为司马昭所害。
http://www.k366.com/wenzhang/name/qiyuan/html/3377.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1: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记载中都说是河南长葛的颍水,大家指的都是这条颍水,但字里行间却时写“颍川”,又时写“颖川”,证明“颍川”“颖川”同属一个地方。
在海外有人传说,为了区别陈、锺、赖而故意写成“颍川与颖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5 23: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外客家人 于 2009-2-25 21:26 发表
以上记载中都说是河南长葛的颍水,大家指的都是这条颍水,但字里行间却时写“颍川”,又时写“颖川”,证明“颍川”“颖川”同属一个地方。
在海外有人传说,为了区别陈、锺、赖而故意写成“颍川与颖川”。

在海外很多人都说“赖罗傅”为一家,也搞了不少联谊活动。近几年,内地也搞了不少“赖罗傅”联谊会之类的活动。
有没有更深一层的“为了区别陈、锺、赖而故意写成“颍川与颖川”” 解释或传说。我好想了解一下。我的先祖也是出自颍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01: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鍾氏.JPG

钟姓始祖有烈系和接系之分,均源于颍川
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军灭宋,公子烈避难奔许,改子姓为钟姓,翻开了烈系钟姓历史的第一页,成为烈系钟姓始祖。至东汉初形成望族,以钟烈裔孙钟桂为首的26人,因战功全部得到光武皇帝的封侯赐爵,成为当时颍川的名门望族。

公元前201年,钟离接因其父钟离昧被害,为避祸奔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老城西),改钟离复姓为单姓钟,开创了接系钟姓的新纪元,成为接系钟姓始祖,至东汉裔孙钟皓时,形成郡望。钟皓的曾孙,著名书法家钟繇拜相封侯,后世子孙,官高爵显,代代英贤,亦成为颍川的名门望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8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5-16 02:13 编辑

慎終追遠,敬始懷來
脈祖龍山支分閩粵江吳到處鍾靈毓秀
源宗穎水派衍晉唐漢魏歷朝世族名家
河南省嵩縣中嶽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極峰海拔1491.73米,是穎水來龍,去脈為方山和熊耳山,我祖烈公稱嵩山主峰為龍山,也就是鍾山,此方水土養育吾祖,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之地,故稱脈祖龍山,源宗穎水。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
,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蹟眾多,勘稱於五嶽。《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 少林寺 登封 衛星影像

水跟潁川是兩個不同概念,潁水指的是潁河,潁川指的是潁河兩岸平坦地帶,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潁水-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但是黃河自古經常改道,故每個朝代水文不同,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游(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
潁川郡  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歷史上著名的潁川郡所在地。現有潁川街道辦事處。潁水,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阜陽、潁上匯入淮河,為淮河第一大支流。潁水又稱潁河,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主幹發源於河南省嵩縣伏牛山脈摩天嶺(又名沒大嶺)東麓,東南流經魯山、平頂山、葉縣、漯河、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界首縣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里《水 經.潁水注》:「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滅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 著稱者也。漢高帝二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經》曰:潁水出少室山
 潁水古為“八流”之一。古人將四條獨立入海的大川稱為“四瀆”,就是河(黃河)、江(長江)、淮(淮水)、濟(濟水)。“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崑崙,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桐柏。潁水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以能夠躋身於名水之中。二則是,“四瀆八流”流經的區域都是王化文明區域,楚國嶺南
的幾條大川因在蠻荒山野,所以不能進入名水。。

許由洗耳之潁水,成語洗耳恭聽典出此也相傳堯訪賢禪讓天下,在箕山附近訪得許由,堯讓其治天下,許由以為是一種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於箕山之下。堯又召許由任九州長,許由認為聽到這個任命玷污了自己的耳朵,於是洗耳於穎水之濱,許由死後即葬在箕山之上。清朝箕山未淹沒前,山南有個洞,世稱許由洞,明代所修《濮州誌》中的有關鄄城八大景詩句,一句“修真獨臥箕山側”即指此處。同時,《濮州誌》對許由洗耳的穎水也有明確的記載:“穎水在箕山寺環繞而北。”還提到“黃店舊有許由廟,今已廢。”其時代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父系氏族公社晚期,與傳說中許由生活的時代相符。

(國畫)箕山潁水圖/王民義(國畫)
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上游以沙河為主,故又稱沙潁河。位於淮河北岸,河南省東部與安徽省西北部。發源於嵩山南麓,流經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項城沈丘,至界首市城關鎮附近進入安徽省,往下經太和、阜陽,於潁上縣沫河口入淮河。全長619公里,流域面積原為4萬平方公里。沙河上游、澧河的支流甘江河及北汝河上游,是淮河流域暴雨中心之一。過去,每當夏秋洪水季節,常漫決成災,故有“決了母豬圈(漯河東面),淹掉潁州十八縣”之說;並屢遭黃河決溢泛濫之害,洪澇災害嚴重。
1949年後,對中下游各級河道進行了初步治理,並開闢了茨淮新河。潁河幹流建有馬彎、周口、沈丘、阜陽和潁上5個梯級水利樞紐,其中阜陽配建船閘,水利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潁河歷來是豫皖間重要水運線潁河支流很多,構成流域形狀如佛手,因河床淺窄,流入平原區大部分是地面以上行水。流域地形山區佔總流域面積29.6%,丘陵區佔18.5%,平原區佔51.7%,湖泊佔0.2%,總落差665米,比降1.20‰。 據《水經注》記載,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原是汝水的上游區域,其來水面積為12580平方公里,南流經南汝河至現在的安徽省阜南縣河口(古稱汝口)入淮。
到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汝水泛濫,管水的官吏自舞陽截斷汝水,逼其上段來水東流,改道入潁河,這是汝水南北截分的開始,後來屢經決塞,改道的汝水也就沒有復故,從此汝水的上游(現稱北汝河)包括沙河、澧河,便改屬潁河水系,維持到現在。元代以前潁水源出嵩山,即現在的小潁河,至周口匯西來的沙水、北來的賈魯河,周口以下至沫河口入淮的潁水,其河道大致與今潁河相近似。長期受黃河南泛影響,河道彎曲,河槽普遍拓寬。
川郡,常訛誤成川郡本是中國古代秦朝至唐朝的一個郡級行政區,地處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潁水流過境內而得名。
秦始設,原韓國舊地,範圍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西漢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韓王信到此,故改稱韓國。次年,韓王信轉封太原郡,恢復潁川郡之名,仍治陽翟,統縣20,漢武帝後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沿置,轄區大體相仿,領17縣。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曹操遷漢獻帝到郡內許縣,這裡成為東漢名義上的首都,也稱許都。曹丕代漢後,改許為許昌,成為潁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陽翟及西北部地區被劃歸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陽)。西晉時,潁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頂山市),轄區略為縮小並東移,仍治許昌,統縣9。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郡置更迭較多,北魏曾分置潁川郡、南潁川郡,東魏曾在此置潁州。隋朝設潁川郡,治潁川縣(今許昌市市區)。唐朝改潁川縣為長社縣,改潁川郡為許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之後基本稱許州。
地理潁川郡地處洛陽東南,黃河淮河流域之間,又有潁水、汝水、淯水等數條河流經過,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文化政治經濟等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衝之一。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僅封韓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為此地過於緊要,恐怕將來發生變故。到曹操遷漢獻帝到許都後,這裡也成為三國前期軍事衝突的目標之一,多次有各路諸侯商議策劃攻擊。
人物漢晉三國時期,潁川也是士族豪門、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因此湧現出大量知名人物。以至於曹操勢力早期所謂的「五大謀士」中,居然有三個是潁川人。短短數百年間,潁川人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項對於之後中國政治、經濟影響極大的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七國之亂的焦點人物之一。
  • 褚少孫西漢博士,史學者。
  • 杜密東漢名臣,黨錮之爭中被處死。
  • 劉德升東漢書法家,創立了行書
  • 胡昭,劉德升之徒,書法家。
  • 戲志才曹操早期謀臣。
  • 郭嘉,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 荀氏






    • 荀淑東漢名儒,生八子俱有名聲。
    • 荀爽,荀淑之子,名儒。
    • 荀悅,荀爽之子,史學家。
    • 荀彧,曹操五大謀士之一。
    • 荀粲,荀彧之子,早期玄學家之一。
    • 荀攸,曹操五大謀士之一,荀彧之侄。

  • 鍾氏
  • 鍾烈,黃帝五十九世孫,商湯之後裔,子姓宋國宗室,宋偃公時封大夫食採鍾邑,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烈公避奔許州襄城(潁川郡)隱居,曾孫鍾氣以烈公封地為姓,為鍾氏始姓祖,堂號潁川堂





    • 鍾皓東漢名儒。
    • 鍾繇,鍾皓之孫,官至司隸校尉太尉,為曹魏元老重臣,還師從劉德升成為書法名家。
    • 鍾會,鍾繇之子,曹魏重要將領,消滅蜀漢的功臣之一。
    • 司馬徽,東漢末年名士。

  • 徐庶,謀士,先隨劉備,後被迫投靠曹操
  • 陳群曹魏大臣,曹丕託孤重臣之一,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 棗祗曹操謀臣之一,屯田制的提議者。
  • 鍾氏入粵祖提齡公二十二世孫紫金東門鍾煜晟恭錄

http://bbs.voc.com.cn/topic-3978075-1-1.html
平湖秋月古箏獨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17: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