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0|回复: 0

春节拾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3 12: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年过年,岁岁春节,时光如流,年年岁岁花相似,人们仿佛依旧,日子却各有不同。童提时的年大多已朦胧,可记忆中,也有那么几回年过得似乎滋味不是一般。

       1964年的春节,社会刚从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走出,大家好像都特别地兴高采烈。那时的氛围,安宁而欢快。大人们轻松开怀,孩子们也多穿上了新衣服,大家的生活比前几年的困难时期明显好了许多;过年的饭桌上菜色丰富,鱼肉唱了主角。大年初一晚,公园里人山人海,焰火空前地靓丽,据说散场后光鞋子就捡了几筐。

      67年的春节,我在读小学二年级,由于“文革”的影响,早早就放了寒假,到处还能见到各地“串连”而来的大中学校的学生,街上的人多了,墙上贴满了延绵不绝的各色纸张写就的“大字报”,与其说节日的气氛更多是“搞运动”的浓烈气息。而68年的春节,特别冷清:当时提倡过革命化春节,很多单位都不放假,照常上班生产。父母远在“五•七干校”,75岁外婆带着我们兄弟俩,她老人家竟不知怎么变出了一桌的佳肴,那家乡菜梅菜肉、鸡蛋饺、蒸肉丸、还有酿豆腐,讫今吃了无数遍都比不上这一回。年夜饭后,我们出去逛街,那时并没有“禁炮”,可爆竹声稀。从崎碌尾到新华,几乎走了那时的半个鮀城,一路上但见张灯结彩,旗帜猎猎。只是天寒地冷,脚趾头冻得生疼。

     1976年,这个春节让人难忘,也是寒冷逼人,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辞世让人感觉特压抑,串门的人少了,街上也好像格外冷落;只有孩子们不时炸响几声鞭炮,提醒人们这是春节。仅时隔一年,气氛却截然不同:打倒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祖国真正是辞旧迎新,到处喜洋洋、乐陶陶,一派新气象;到了除夕,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爆竹火药味,混和着家家户户都飘出油炸酥饺香。街道两旁的高大建筑物大多洗刷一新,插上五星红旗和彩旗,装饰了各式彩灯,有些还挂上了灯笼。入夜,华灯齐明,那灯光组成的标语与图案、还有花灯、牌门、灯饰,灿烂辉煌。街头上,文化街多姿多彩,露天电影、文艺演出、象棋、猜谜、到处人流如鲫。那时节日的活动远不如现下这么丰富多姿,可集体性和参与性都很强;初一的三千人环城长跑、初二有两万人参加的文艺游行、焰火烟花晚会、各公园等文娱场所的歌咏诗歌朗诵比赛、体育竞赛、还有各种游园综艺节目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好不热闹。那年春节尤其令人欢畅。

     1980年家里有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春节几天就围着它,当时还是差转播送,图象跳动扭曲不停,看得烦人又吃力。到了1985年春节,我第一次和妻子一起过年,几天里我俩共一辆自行车逛遍了全市。1987年我刚调到新单位,年初一就给编值班,那天中午我在别家单位食堂寄餐,平日一、二百人的餐厅就零零落落的十来个,听着外面震耳的鞭炮声,实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992年春节,和父母分开住了,是头一回三口之家过年,刚搬了不到一月的房子,也就三十多平方,匆匆买来几盆花,挂上一串彩灯,竟也有了年的味道。儿子刚上幼儿园,整天闹着要看动画片,虽有上一个猴年买回,现从父母家退役的十二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可见儿子眼谗着大彩电,咬咬牙,倾其所有还家里略帮补了一点,抱回一台大彩电。这年春节,天特冷,可以说这十来年所罕见,几天躲在家里,让真正过足了电视瘾。

      近年的春节,初长成的儿子已不跟我们外出,便更多是待在家里,看看电视、睡睡懒觉、迎来送往,或走访一下平日难聚的亲友,再就是利用这长假读点书。近几年的春节过得怎样,感觉总是有些淡。年是一年年地过,日子并非每天都如歌,好好过日子,珍惜每一天,这是实实在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2 05: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