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07|回复: 5

日久他乡即故乡---麦爱华;郭实腊;黎力基;麦煜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2 12: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客家源流研究   
谭树林 《学术研究》 2007年第09期           
http://qkzz.net/magazine/1000-7326/2007/09/2226150.htm


碛坏个飏蔢,佢唔会将它拗断;
会乌个火,佢唔会将它歕掉.......


(罗马拼音;四县调值:
Chak-fai41 ke ngiong11-pho11,
ki11 m11 voi chiong24 ki11 au41-thon24;
voi vu24 ke fo41,
ki11 m11 voi chiong24 ki11 phun11-thet...)

(罗马拼音;海陆调值:
Chak-fai14 ke ngiong55-pho55,
ki55 m55 voi chiong42 ki55 au14-thon42;
voi vu42 ke fo14,
ki55 m55 voi chiong42 ki55 phun55-thet...)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马太福音十二:20

---------------------------------------------------
认同客家,心系客家~的宣教士

(下文节录自  “传爱组曲”   魏外扬着)  

台湾客家人的原乡在中国大陆的粤东与闽西,也就是清朝时所谓的”一州三府”:广东省东北的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以及福建省西南的汀州府.这是一片山岭绵延不绝的高地,与英国的苏格兰有些相似,因此当英国长老教会的宣教士来到此地时,觉得熟悉而亲切,不禁称之为”中国的苏格兰”.

英国长老教会在中国所开拓的宣教工场,依序为厦门区,汕头区,台南区及客家区,而在客家区又建三个据点,依序为五经富,三河坝和上杭县.其中以五经富最具规模,除基督徒礼拜堂外,医院,神学院,男校,女校一应俱全,而且都能保持稳定的成长.

最先开拓客家工作的宣教士隶属于汕头区,因此客家区也可视为汕头区分出的一个新工场,不过由于语言不通与交通不便,开始的十年间,进度十分缓慢,直到麦爱华与李威廉两位宣教士进驻五经富后,客家区才正式成立,操客语的宣教士也才逐渐增多.

麦爱华(Donald Maclver,1852~1910)与李威廉(William Riddel,1853~1910)二人是亚伯丁大学的同班同学,以后成为客家宣教的长期伙伴,麦氏负责教学,李氏负责医院,合作无间近30年,最后又恰巧在同一年间安息归天,真不愧为客家宣教史上的两根台柱和一对好搭挡.由于麦氏较李氏早两年来华,因此本文拟以麦氏为重心,兼及李氏与其他几位客家宣教士的简介.

麦爱华与李威廉在大学就读时,汕头区的资深宣教士施饶理(George Smith)回国述职,他为客家人所发出的呼声打动了麦,李二人,于是麦爱华在1879年出发来华,成为客家宣教的急先锋.他在1884年结婚,妻子是曾在台南宣教将近三年的Miss E. Murray,嫁到五经富后,对于当地的妇女工作大有助益.
-----------------------------------------------------------------

麦爱华也是一位虚心,勤勉的学者,他对客家语言的研究十分精深,曾编著客语字典,后来由 Murdo C. Mackenzie 增补.这本字典的价值,可以比美由杜嘉德编著,巴克礼增补的闽南语字典,也可见宣教士对于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相关学术领域的贡献.李威廉医生也是一位业余的绘制地图高手,在许多关于华南地区宣教的著作里,都采用了他所绘制的地图,图例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1910年6月间,麦爱华病逝于英国,当时他正出席在爱丁堡举行的国际性宣教会议.10月间李威廉在五经富医院由病人传染而得到伤寒,随即去世.几个月间两根台柱先后折断,但客家宣教却已根基牢固,后继有人,如丰约翰医生, Murdo C. Mackenzie 与 Janet Balmer 等人,都在客家原乡度过40年左右的岁月,比起麦,李二位先驱的30年资历,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客家人有一首著名的祖训诗,其中最能代表客家精神的两句就是”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三,四十年的日子应该够深,够久了,所以这些久居客家原乡的宣教士一定会自问:究竟哪里是我的”故乡”?哪里又是我的”他乡”?或许,对于每一位羡慕更美天乡的人间过客而言,这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了.

客家福音协会: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533&extra=page%3D1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12-28 at 13:01 ]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10-2-2 10:46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2: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54tsinghua.cn/classic ... M.1108396741.c0.htm

.客家土白译本
  (Hakka Colloquial Version)
  
    大部分客家土白为罗马字译本。
  
    最早的客家土白译本是马太福音由黎力基(Rudolph Lechler)翻译,1860
年由巴色会出版於柏林。1865年香港大英圣书公会出版路加福音;1866年大英圣书公
会、巴色会出版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修订本,由黎力基、韦腓立(Philip Winnes)
翻译;1883年出版由毕安(Charles Piton)翻译的新约全书。1885年大英圣书公会
承担了旧约客家土白汉字译本的经费,1886年由毕安翻译创世纪和出埃及记,旧约全
书由瑞牧师(Otto Schltze)译成。 1906年大英圣书公会出版新约全书修订本,由
颜琼林(A. Nagel)、古斯曼(G. Gussman)、W﹒艾伯特(W. Ebert)翻译。1916
年上海大英圣书公会出版圣经全书。

巴色差傳會(崇真會)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 A&variant=zh-tw

客家福音協會: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533&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7-27 07:58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7 18: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羅威信宣教士把心給了客家人

宣教士羅威信牧師得著客家人的心,是因為他把心給了客家人。有一個具體的證據是,他的車子駕駛盤上寫著「九九七」三個數字,隨時提醒他每一千位客家人中就有九九七位是尚未信主的人。

(本文原載於基督教論壇報1914期教會新聞版)


【特約記者吳瑞誠新竹報導】最近客家福音協會籠罩著一股化不開的濃濃離情,因為來台宣教廿年﹑客家宣教學院院長羅威信牧師,即將返回美國母會述職三年。客家福音協會主任委員曾政忠牧師說﹕「我們大約兩年後要組團到美國去拜訪他。」把大家的依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把心給了客家人
 羅威信牧師(Rev. Joel Nordtvedt)在這廿年期間,創辦過楊梅信義會﹑富岡福音中心﹑中華信義神學院基層宣教部以及客家宣教學院,並得過美國三一神學院宣教學博士學位,又擔任中華信義會差會主席。這些都很得客家人的尊敬,但羅牧師得著客家人的心,卻是因為他把心給了客家人。



 具體證據是羅牧師車子的駕駛盤。因為上書「九九七」三個數字,以便隨時提醒他,每一千位客家人中就有九九七位是失落的。主耶穌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尚且去找那失去的羊﹔但羅牧師失落的並非百分之一而是百分之九九‧七,可見他的焦急之情。



 中華信義會差會陳義聖牧師表示,羅威信牧師念茲在茲的就是「九九七」,甚至在信神畢業典禮上也用客家話講道,提醒聽眾注意到客家宣教的迫切需要。當年責罵使徒保羅的非斯都(參使徒行傳廿六章),若聽了這講道也會大聲說﹕「羅威信,你癲狂了吧﹗」因為有很多聽眾都聽不懂客家話。..................................



  開啟客家話宣教之門
  但是,套用一句美國諺語﹕「美國人怕的不是困難,而是缺乏挑戰。」羅牧師不但克服客家話,還感動了另外兩位美國牧師陳義聖與邱福生,先後加入中華信義差會,跟他走上一模一樣的客家宣教道路。他們三位對於客家宣教的影響非常深遠,不但未信主的人對他們的客家熱很感動,連客家本地同工也深受影響。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竹東信義會厚賜堂的曾政忠牧師。



 大約十四年半之前,曾政忠牧師受邀到羅牧師創辦的楊梅信義會服事。曾政忠牧師原是用國語服事的客家傳道人,因去楊梅信義會受到羅牧師影響改用客家話。曾牧師後來當過中華信義會監督,又是現任的客家福音協會主任委員,影響力不問可知。

而厚賜堂也因此從國語教會轉變為客語教會,如今已發展成客家福音重鎮。

 因為羅威信牧師對於客家基層宣教特別有負擔,可以充份解釋他創辦楊梅信義會﹑富岡福音中心﹑信神基層宣教部以及客家宣教學院的原因。......................

客家福音協會: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533&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7-27 07:5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15: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庥(Rev. Hugh Ritchie)牧師

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 1835-1879)是蘇格蘭人,格拉斯哥大學畢業後,進入倫敦神學院,唸神學最後一年時,因台灣迫切需要一位牧師,所以宣道會就提前為他封牧,隨即受派來台灣宣教。.........李庥牧師不僅學閩南語,更學會了客家話,在短短數年中就完成台灣南部宣教的阿里港(1869) ,東港、琉球(1870)、阿猴(1871) 、林仔邊的竹仔腳(1871) 、鹽埔(1872) 、楠仔坑、橋仔頭(1873)等多處據點。..............

http://tpkch.dyndns.org/weblink/missionary/Ritchie.htm
-------------------------------------------
尤約翰牧師 一生奉獻給東勢   
http://www.idn.com.tw/news/news_ ... artid=20080414ah003

挪威籍的尤約翰牧師把一生奉獻給東勢的醫療、養護,而且深入東勢各角落,用相機、攝影機紀錄東勢居民農耕及生活起居,還將影帶轉拷成DVD,播放給東勢鎮民觀賞;尤牧師用心紀錄東勢鎮的常民文化與時代演進點點滴滴,縣長黃仲生認為難能可貴,14日特指派副縣長陳茂淵前往致意,並致贈感謝獎牌。

這場在東勢信義老人照護中心舉行的感恩活動,不但充滿文化氣息,也洋溢著醫貧護老關愛之情,尤約翰牧師雖任該照護中心董事長,但與家人住在挪威,1年返回台灣機會約2次,信義老人照護中心老人及志工獲悉尤牧師還在台灣,同時要接受縣府表揚,大家都替他感到高興,老人家乘坐輪椅觀看頒獎活動,76歲的張素珠以及54歲的廖阿佐等老人志工,則演出客家劇娛樂老人家,場面溫馨熱鬧。

文化局指出,尤約翰的父親尤漢森牧師,民國50年到東勢鎮設立教會宣教,看到東勢鎮醫療資源匱乏、鎮民生活清苦,8年後在東勢開設收費低廉的「信義診所」,民國80年,尤約翰繼承父親職志,並將信義診所轉型為信義老人照護中心,繼續照顧東勢鎮老人。

現年70歲的尤約翰牧師,說得一口流利的國台語,也能用簡單的客家語與東勢鎮民打招呼,42年跟隨父親到台灣的尤約翰,在豐原學習中文1年半後就進入東勢傳教,後來因深感東勢鎮人口老化,民眾對老人照護需求殷切,與從醫的妻子商量後,將父親創設的信義診所轉型為信義老人照護中心。

創設老人照護中心,造福偏遠山城醫療,因傳教關係,尤約翰的足跡踏遍東勢鎮各角度,喜愛拍照、攝影的尤約翰也被東勢鎮純樸民風所吸引,傳教之餘帶著相機、攝影機紀錄東勢鎮居民的農耕、日常生活,拍攝時間從民國57年開始,一直到民國70,期間長達13年。

隨著時代進步,東勢鎮居民現今生活型態已不若從前,尤約翰牧師所拍攝的影像紀錄更顯珍貴。今年農曆過年,尤牧師帶著全家人來台過年,並將其多年來所拍赦的影帶轉拷貝成DVD,在東勢鎮播放,並找來影帶中的主角一起觀賞,影中人看到自己年輕的模樣,皆表示極為特殊,勾起往日生活點滴。

一個外籍人士,能夠用心關懷偏遠山城老人照護問題,還能長期觀察東勢鎮的發展,並用相機、攝影機將東勢鎮的常民文化紀錄下來,縣府認為實屬難得,特頒獎以示感謝與表彰。

客家福音協會: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533&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7-27 07:57 编辑 ]

李庥(Rev. Hugh Ritchie)

李庥(Rev. Hugh Ritchie)

挪威牧師_尤約翰

挪威牧師_尤約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2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思谦神父简史

http://www.dawoko.com/drupal57/node/23

满思谦神父大事纪

1915年6月1日 出生于Ferentino, Frosinone, ITALY。
1930年10月9日 加入耶稣会。
1939年 离开义大利前往中国蚌埠教区,于10月16日抵达上海。
1945年5月19日 在上海徐家汇晋铎。(成为神父)
1948年8月15日 在安徽省蚌埠矢发末愿。
1952年 遭共产党迫害,于当年耶诞节前夕被驱逐出境。
1953年 在菲律宾班尼岛Iloilo为华侨建立一座临时教堂,并任首位本堂神父。

1955年 抵达台湾新竹关西镇,学习客家话。并与吉爱慈神父合着”English-Hakka”字典,该字典逾1958年由光启社出版。
1955年~1966年 任老湖口本堂神父,并于1963年筹资兴建天主堂, 1965年完工启用。

1968年~1970年 任新竹山崎天主堂主任司铎
1971年~1978年 关西石光天主堂主任司铎及管理露德圣母朝圣地。
1981年~1988年 嘉义布袋及东石天主堂主任司铎。
1990年~1994年 服务于教廷驻华大使馆。
1994年~1998年 任新竹关西锦山天主堂本唐神父。
1998年 因病转至辅大神学院颐福园休养。
2000年2月12日 安息主怀,葬于彰化静山。


老湖口天主堂时期

1955年(民国44年)秋天,满神父离开菲律宾来到台湾,并被分派到当时义大利耶稣会所负责的湖口教区,一个平凡、纯朴的客家聚落,开始了在这里前后长达十多年的传教生涯。天主教刚到湖口老街传教时,由于经费有限,只能租用老街上的民宅作为简易的传教场所,直到满神父的到来,他为了让在地的教友能够有个更为正式与舒服的聚会空间,也为实现自己心中长久的愿望,于是花了毕生积蓄,买下当时位于老街街尾的一块空地(原刘铭传时期的大湖口火车站旧址),准备筹建属于老街居民的天主教堂。筹建期间因经费不足,满神父曾写信回家乡向他的双亲寻求协助,于是他的父母维笃先生与蕾撒女士变卖了家中的田产,汇款到台湾协助满神父完成兴建教堂的梦想。历经两年的努力,民国54年,老湖口圣母皇后堂正式落成启用,老湖口地区的教友终于有了专属的教堂。
满思谦神父在湖口老街传教的期间,除了筹建老湖口天主堂的贡献外,更积极融入在地的客家文化中,据当地教友的说法,满神父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客语,为了宣扬客语文化,甚至编撰了目前全台湾唯一且已经绝版的英文-客家字典(由光启社出版,目前在老湖口天主堂保存了一本当时的版本),对于想学习客语的外籍人士而言,是一本极好的工具书。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11-1 13:30 编辑 ]

湖口天主堂

湖口天主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11: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麥煜道(Paul McLean )宣教士

(台)客語聖經翻譯:
www.chea.org.tw/2007_9.pdf
目前客語聖經翻譯工作得到加拿大麥煜道宣教士參與在原文對照與校正上,他每年三個月來台協助翻譯工作。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11-1 13:2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1: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