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8|回复: 2

【转帖】台版客家话源流LOOK。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2 12: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town-all.org.tw/93EBo ... etail21.asp?BID=227

長沙縣麻林橋地區喜歡在一些句尾加“隔”,客家話在一些句尾則加“介”。“港”,就是“說”的意思,這樣長沙方言和客家話兩者相關聯的就很多。因此筆者認為“荊蠻”、“長沙蠻”、“武陵蠻”和客家顯然有很大的關係。
又漢高祖分封無諸為閩粵王不久後又有兩次分封。其中一次是在高祖十二年(西元前195年),立越王族另一成員織爲南海王,統轄汀、潮一帶;一次是在惠帝三年(西元前192年),立搖爲東海王,定都東甌(今浙江永嘉縣)。後來南海王國立國十五六年後就起兵造反,被淮南王長領兵鎮壓,南海王國投降,漢王朝將南海王國居民遷徙一空,全部趕到上贛,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清江縣一帶。這是越人第一次北遷,筆者認為這些北遷的越人後來又陸陸續續回到現在閩粵贛大三角客家區,因此越王族的南海國和後來遷到江西上贛的他們應該就是今天客家人的先民。
也因此,客方言、贛方言很多學者歸為客贛方言一類。也因此,羅香林教授說客家人從北方遷來。沒錯,是從北方遷來,但不是從遙遠的北方,而只是從江西或和湖南有淵源而已,尤其是所謂的從江西遷來只能算是從江西遷回而已,不能丟掉越王族南海王國北遷江西上贛這一段。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說明客家族和客家話是最遲在周代就有的,而不是唐宋後忽然就形成一個講客家話的客家族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1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淮方言與客話
閩粵人貴族等曾經集體一次北遷江西,二次遷徙到江淮之間,歷史上南越國與長沙國領土的“犬牙相入”都涉及到客家話的淵源。
今天江淮官話以安徽的合肥話爲代表,其語音特點:n和l不分,en和eng不分,in和ing不分。語法上普通話的選擇疑問詞,如“你去不去?”在境內說成“你可去?”
合肥方言不僅“雞”、“資”不分,連“地”和“自”、“題”和“瓷”、“洗”和“死”也讀音相似。
由於語音不清,往往會發生誤會。以前有一則笑話,說的是兩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進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間。晚間在洗臉時相互謙讓:“老兄先洗”,“閣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幾句話中“洗”字都說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聽見,以爲他倆在尋短見,慌得破門而入,方才發現是聽錯了話音。因此,過去每逢春節,合肥人爲了忌諱,便改稱“洗臉”爲“淨面”,或叫“抹臉”。否則,大年期間,全家老少“你死”、“我死”地叫個不休,實在太不吉利。
在合肥方言中,還有許多辭彙的含義與衆不同。例如,指人“說謊”叫“屁磨”,說人“胡鬧”稱“搞髒”,稱贊人“能幹”爲“停當”,譏人“肮髒”曰“拾弄”;以及稱“有趣”爲“得味”,謂“閒談”爲“呱淡”,說“接吻”爲“疼嘴”,講“稀罕”爲“缺井”,“開玩笑”爲“逗猴”,“脾氣怪”爲“精味”,“是誰”爲“哈個”,“什麽東西”爲“哄東西”,不在乎、無所謂、大包大攬多種意思都說成“好大事”,等等。
以上我們從江淮官話的代表合肥話中,並沒有找到和客家話及閩南福佬話有太多的關聯。
長沙方言與客話
湖南爲古三苗、百濮與揚越之地。春秋、戰國屬楚。秦朝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時屬荊州,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三國時屬吳國荊州。西晉時期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湖州、江州。南朝宋、齊、梁時分屬荊州、郢州、湘州,南朝陳時分屬荊州、沅州。隋統一全國後,在湖南設有長沙、武陵、沅陵、澧陽、巴陵、衡山、桂陽、零陵等八郡。唐代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國都爲長沙府。
今天的長沙,既是古三苗國分佈與活動的重要地域。傳說,以堯舜爲首的華夏部落曾與三苗發生過長期的戰爭,多次打敗三苗。因此,三苗大部分逃入深山溪峒或向西南山林遷徒,成爲後來“荊蠻”、“長沙蠻”和湖南境內以及雲貴苗、瑤、侗各民族的祖先。
長沙方言除了全濁塞音、塞擦音全部清化這一主要特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長沙方言的鼻尾韻有前移的趨勢,如[n]變爲[-n],[-n]變爲鼻化。不過,鼻化韻如山、攝、開、口、四等先韻,聽起來有點像弱鼻化,又有點像弱鼻尾,表明這種前移變化還未完成。
二是長沙方言還保留入聲,自成一調,但無塞尾。
三是長沙方言與其他湘方言一樣,只有子尾,沒有兒尾,而且子尾非常豐富。普通話的兒尾,長沙話往往省略或用子尾,普通話和其他漢語方言不帶兒尾、子尾的,長沙話也往往加上子尾。這也是它的主要特點之一,如,禾線子(稻穗子)、淩杠子(冰錐兒)、紙條子(紙條)、麻雀子、螞蟻子、桌子、椅子等等。
四是長沙方言表完成態不用“了”,也不用“啦”,而用“噠”。如:吃噠(吃啦)、走噠(走啦)、好噠(好了)等等。
五是長沙方言表肯定不用“是”,而用語氣詞“嗯嘍”。如:“這是你家?”“嗯嘍!”“你去過?”“嗯嘍!”
六是長沙方言因仍在受普通話的影響,至今還在變化,如,以前的長沙話有尖團之分,舌尖前音與舌尖後音之分,現在這些差別基本消失了。
七是長沙方言中一些詞的讀音保留了古音的讀法。如,長沙話念 “蚊子”的“蚊”和“浮起”的“浮”及“甫”字,是念重唇音,“蚊”字念成(mëng);“浮起”念成( báo);“甫”念成(bü)。這些都是古代的讀法,是古音。古代設有清唇音,“蚊”、“律”、“甫”三字都念重唇音,長沙話在漢語後來的演變中,一直保留了重唇音的讀法,因此保留了這三個字的古音。
另外長沙話的副詞,其數量和表現力要比普通話的副詞豐富得多。像:
冰(pìn)冷的  刮(guà)白的 桕(jiù)酸的
嫩(nèn)白的   墨(mò)黑的       噴(pën)臭的浸(jìn)甜的   勁(jìn)鹹的 貢(gèn)綠的 繃(pën)硬的等等,表現的都是普通話“很”的意思,但上列長沙話表現的就顯得比“很”的程度更深,深到一種誇張的程度。
又如,長沙話中有許多有音無字的詞:
pâ(把) [~是]:特意
kä(咖)[~死他]:掐死他
lâo(老)[~藥]:毒藥
cè(冊)[~菜]:擇菜
wò(臥)[~人]:燙人
miè(滅)[~黑]:很黑
wä(哇)[~苦]:很苦
gë(給)[~起]:藏起
等等,這些詞是長沙話中特有的,既增強了長沙話的表現力,又形成了長沙話的地域色彩。
另外,長沙方言區域內出現不同的語言現象。如寧鄉話,喜歡在一些句尾加“地”(相同“的”):“寧鄉地”“浸甜地”;長沙縣麻林橋地區卻喜歡在一些句尾加“隔”(也相同“的”):“麻林橋隔”。“ 嗯是隔”(意爲不是的)。還有居住在瀏陽18個山區鄉的20多萬客家鄉親,他們既能說長沙話,也能講地道的客家話,這些都是長沙方言區域內的特殊現象。
以上如果排除代用漢字和音變問題,長沙方言表現比普通話“很”的意思誇張的程度,和客家話是相同的。如冰(pìn)冷的,客家話叫“冷冰冰”;刮(guà)白的,客家話叫“白刮刮”;桕(jiù)酸的,客家話叫“酸桕桕”;嫩(nèn)白的,客家話叫“白嫩嫩”;墨(mò)黑的,客家話叫“黑墨”;噴(pën)臭的,客家話叫“臭噴噴”;浸(jìn)甜的,客家話叫“甜浸浸”;勁(jìn)鹹的,客家話叫“鹹勁勁”;繃(pën)硬的,客家話叫“硬繃繃”。
另外,我們還可在下面的長沙方言詞彙中找到一些相關對應,列舉如下。
傲(ao)不錯、好
齒(chi)理會
珙(gong)形容顏色特別黃
樂(le)逗樂
綠(lou)恥笑、開玩笑
綿(mian)欺騙、蒙騙
呷(qia)吃 (注:對應閩南學佬語)
贏(ying)「虛詞」,如他忙的手腳不贏
咒(zou)用話噎人,如我不咒他兩句,他不知道我的厲害
安噠(an da)吹捧、安撫
搭幫(da bang)幸虧、多虧
辣利(la li)多嘴、能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1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越遺風與客家文化
(1)客家人栽培水稻的技術是百越文化。
(2)客家人市集謂之“墟”,“越之市曰墟”,說的就是古越人交易名稱和方式。
(3)客家婦女長期保持天足,且肩負著種種勞作的重任,這一風俗明顯是受古越族人的影響所致。 唐人劉禹錫有詩云:“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廣東《龍川縣志》載:“人多蠻僚,婦人為市,男子坐家。”說的就是古越文化的一個表征。
(4)客家婦女喜歡“東頭帕”,既遮擋陽光,又作裝飾物,微風吹來,頭帕翻飛,別有一番情韻。 顯然,這是百越文化的結果。
(5)客家人愛吃狗肉(畬族不吃),客家人還愛吃水產,青蛙、泥鰍、鱔魚,蛤、鱉、蚌、 螺、小螃蟹,無所不食從不忌諱,並成為家中宴席的佐餐佳肴﹔客家人以蛇為珍品,老鼠也成為下酒好料……這些中原人視為可駭可怖之物,客家人彌足珍貴的美食。究其源,當系古越族人“啖生”遺風的流存。
(6)客家人死後所作的“齋”儀式,請“花車”送葬,最相信“風水”, 施行“撿骨二次葬”,宗教信仰“神鬼”駁雜,等等都是楚越“ 巫風”的流存,中原人死之後‘哀的根源來自於周公及孔孟學說的 封建禮教,楚人‘樂’的根源則來自原始的‘靈魂觀念’, 楚文化的喪俗出於他們“視死如歸極樂世界”的樂觀精神。
(7)客家人喜歡紅色,認為吉利,更喜歡鮮艷濃烈的花色。當係與楚人確信自己是日神與火神的後裔,所以崇尚赤色,進而發展到喜愛所有鮮艷濃烈的色彩有關。
(8)客家語言深層,研究相信是南方漢語古越人語言, 客語“九腔十八調”更是“百越”特性,饒平話“年”發音“nen55”和吳語相同。
(9)西元前280年,無諸建立閩越王國,統治當時的福建,包涵現在的福州, 今福州人稱女人為“諸娘人”。據《福建通志•方言志》記載:“女呼諸娘,當謂無諸國之娘。因此,“無諸國”的姑娘便被稱為“諸娘”。 清初福建按察使周亮工,他從河南省來福州任職時, 聽到“諸娘”這個稱呼感到很特別,便在《閩小記》中說: “福州人呼婦女曰珠娘,其來舊矣。”《述異》上說,“諸娘”又稱為“珠娘” ,這是因為閩越族的風俗以“珠”為上等寶貝,如生女便視為掌上明珠, 故“諸娘”又有“珠娘”之稱。泉人“諸娘”,和客家人稱女人為“甫娘”, 討老婆為“討甫娘”應該是有相當關係的。
(10)今泉州諺語:“雨兒微微,買油來煎堆”。是古老女媧補天傳說“堆”有兩種:一是甜的麥堆,一是鹹的蠔堆(蚵仔煎), 蚵仔煎隨移民傳到台灣成為美食。泉人“煎堆”,和客家人“煎粄”一樣,也有古老女媧補天傳說。
(11) 客家族譜在登錄上明顯是客家地區時才很清楚,前期則模糊,輩續也是後來編排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8 15: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