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0|回复: 0

【原创】《神话般的山村民居——中国土楼》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1 23: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
      
    从动荡的中原举族南迁,几经流徙多方辗转,一支支客家人群先后来到了山高水长、偏安一隅的中国南部山区。
    
   闽西南是客家人较早落脚的地方,其中一个叫作石碧的小小山村被称作客家祖地。这是一个敢于放逐自己的人群,从远处走来,又不断地向远处走去。他们走在路上的身影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不息的写照。赣南、粤北粤东的山谷坡地也成了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在这块三省接壤的土地上,饱经沧桑的客家人创造了他们的家园,开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数百年过去了,当居住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人回望乡村,发现客家人的家园虽然主要是用土夯成的,却是那般庞大和奇特,处处充满着客家精神和人文气息,不由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客家人所创造的民居形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尽管在闽西南叫作土楼,在赣南叫作围屋,在粤北粤东叫作围龙屋,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同源同构的民居,只不过在外观样式和建筑用材上有所不同,而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却是息息相通的。
    
     客家人曾经失去家园而游走他乡,在动荡不安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一旦找到落脚之地,便安营扎寨,建造自己的居所。土楼、围屋、围龙屋,便成了他们理想中的永远的家园。作为客家文化的结晶,它们并非横空出世,其出现首先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三种样式的客家民居,无疑都来源于中原的夯土文明。当然,其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也正是每一种文化传播必然遇到的正常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变异是一种适应性变化。”所以,客家人在闽西南建造土楼,在赣南建造围屋,在粤北粤东建造围龙屋,正是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
   
    这三种客家民居所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正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不论是闽西南土楼,还是粤北粤东围龙屋,抑或赣南围屋,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完全一致。所以,广东梅县的温公祠、福建永定的振成楼、江西龙南的燕翼围,不同的形态,给人的印象却是同样深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客家文化精华。
    
     这三地的客家民居,目前以闽西南土楼最广为人知,闻名遐迩而游者日众,已正式列入2006年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单(基于这一事实和三者之间的同源关系,本书书名便由“土楼”独享)。赣南的围屋和粤北粤东的围龙屋在保护修缮和旅游开发方面,起步较迟,许多大围大屋破旧不堪,其中一些还被当地村民遗弃了,犹如一个古旧文明的废墟让人唏嘘不已。
     
   一群人,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片大房子里,这种奇特的生活景观,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风景。
    
     这就是客家人,在闽西南、赣南和粤北粤东这块传奇的土地上,创造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民居,并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活和劳动。
      
       何葆国
       2005年3月27日
      
      (《中国土楼》即将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非学术著作,为面向旅游者的通俗读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