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4|回复: 0

家乡的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6 16: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乡的河
梁德新

我的家在广东梅县松口仙口村。仙口村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山口竹林”是松口十景之一。村中迷人的风景,闻名古今,蜚声遐迩。清朝乾隆年间,精通勘兴术的嘉应州州官王辅者曾慕名到仙口村游赏,古今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游览。
松源河从村中穿过,河两岸竹林树木婆婆、村烟袅袅,两岸河滩的草地上牛羊在啃草;河中“水堰”旁边的“吸水车”呼呼地转动,往返两岸的渡船在绳缆牵动下在河中行驶;河两岸一群一群的客家妇女拥簇在河岸的码头上洗衣服。一幅诗情画意景色展现在眼前,村中优美的风景引人入胜,尤如进入“仙境”。
我吃家乡的水长大的。我熟悉家乡的山山水水,最熟悉的是村中的那条小河——松源河。
松源河起源于福建省上杭县大平山,全长77公里,它像一条飘动着的白色的绸带从上游的松源镇顺流如下至松口镇铜琶村注入梅江。解放初期河中还有小木船和木排行驶。松源河水经过官音凹至杨梅派长达5公里的峡谷(又称“小三峡”)之后由杨梅派急滩直泻而下“东角潭“,水流暂缓,河面开阔,宽阔的松口盆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松源河流经仙口村境内长约3公里,它把村子分为河东河西。村民沿河而居饮用河中水,取河中“宝”,也有靠河谋生的人。
旧时这条河留传下许多耐人寻味的风趣故事,使人听后回味无穷。
传说,南宋末年仙口村人的开基祖松岗公(梁福)和洋坑村人的开基祖陈八燕公是好朋友。他们从福建宁化石壁村到松口定居时,因诸多原因,善捕鱼的松岗公居洋坑村,善守猎的陈八燕公居仙口村。因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利,发挥不出他们的各自专长,经商量两人互换地方。善捕鱼的松岗公定居在仙口村正合其意。仙口村人只因为得了地利。所以仙口村中男人们多善游泳,河为村里人生活提供了方便,还有人靠河谋生。
松源没有通车前,松源的进出口物资除少数靠肩挑外,大部分是靠民船运输的,那时松源河道是一条航运很繁忙的航道。平时河中小船可直达松源镇凹下圩,丰水期可直达蕉岭北寨圩。河中航行的小船以12艘船组成一个小船队。小船的吨位约3至5吨。每条船2个船工。木排、竹排和漂运的木材顺流而下到达松口镇铜琶村下店,再由这里把木材、木排捆扎成大木排,顺水漂运到潮汕地区。仙口村是航道中的一个货运上落点。旧时仙口村中有几个小旅店专供过往船工、排工和赴松口圩的过往商客们住宿,到了傍晚时分,村中几处深潭中和缓水区中都有木船,木排停靠在那里。
河中行驶小木船、木排村里人常见不觉得其怪,而外人看到却觉得新奇,经常有人在河岸边驻足观看。
最为壮观的是小木船上急滩和木排下急滩的情景。村中有急滩四处,“杨梅派险滩”在整条河道中排列首位。此滩长约400米,水位落差大,水流急,丰水期间河水流速大,顺流而下的船和木排经常撞上河中的礁石上,不少航运工人葬身于此地,被人们称为“鬼门关”。
在松源河中飘流的“木排”长约40米,宽约1.2米,由2个工人操作。木排来经杨梅派急滩时,一个排工在排头双手执桨,一个排工两手握着竹篙,他们目视前方,全神贯注。木排像一条长龙似的顺着急流快速地向下游的东角潭冲去。木排到达了东角潭之后排工们离开了“鬼门关”。此时在岸边观看木排下急滩的人无不为排工的安危而担忧,木排下急滩的情景胜似看“惊险小说”整个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小木船上杨梅派险滩的情景也是引人入胜。船上滩时由22个纤夫弯着腰,拉着绳缆,脚下面踏着高低不平的乱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船工们有节拍地叫喝吆着号子,同心协力地把船往上拉。此时河水冲击在礁石上的响声,船工们发出的号子声,在峡谷中回荡。小木船上急滩的时候,船头朝下游,船尾朝上游,船上留一船工手执竹篙站在船上,预防万一纤夫们拉的绳缆断了,他可操纵木船驶向下游以防触礁石。人们说杨梅派险滩有两怪:小木船上急滩船头朝下;八月鱼儿下急滩鱼尾朝下。
1958年大跃进期间,木排工人们有一个创举,用“赶绵羊”的方法漂运木材,时间是在丰水期间。这时沿河长约几公里的河面上漂着数万方木材顺水而下,放运工人沿河护送,把木材漂运到松源河与梅江河交汇处的松口森工站。
松源河的河床地质结构特殊,流经仙口村境内航道滩长水急。村中河段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在河中建了四座水电站。上村八斗租下面的河床约二百米的地段是花岗岩石结构。1970年在此地建电站筑水坝时,工程师说:“在这种良好的地质结构地方选址建水坝在省内还是首例。”河道中布满石头,大石头居多,石头呈乌黑色。水中的石头上巴满了“石螺”。
石螺这种水生动物依附在石头上吃水中微生物而生存。因而仙口村河段中盛产石螺。石螺成了村民们餐桌上的一道菜。石螺煮汤清凉解毒,酒糟蒜头炒石螺肉如今已成为宴席上的一道菜。夏天,人们在河中游泳时顺便捞些石螺带回家中作菜。遇到枯水期会有众多的人到河床中捞石螺,少则自己吃,多则挑到市场上去卖。
旧时的松源河水源充足,河中鱼虾多,繁殖快。有些深潭中还藏有数十斤重的大鱼。老人们说:“妇女们在河中洗衣服时用 箕都能捞到鱼,小孩子在河的浅水区中都可捉到鱼。人们河中捕鱼的方法五花八门,捕鱼的工具种类繁多, 下面是村中常见的几种捕鱼方法。
“瓷盆捕鱼”和“放白湖”是村中渔户梁义谦常用的捕鱼方法。“瓷盆捕鱼”:是把米糠或豆腐头放在油锅里炒熟之后装在一只大“盆”中,用蚊帐布包扎住              盆头,留一个洞供鱼儿进入瓷盆内吃鱼饵,把瓷盆放在水中,鱼儿闻到香味扑鼻的鱼饵时从蚊帐布处的洞口往里面钻,待鱼儿吃饱了时再也出不来了。这种方法捕鱼一次少则几斤多则十多斤。
“放白湖”:这种捕鱼方法是在枯水期间选址在浅水区中用竹片作栅把河拦断,竹栅用短网围住拦住鱼儿。鱼儿顺着竹栅引向预先挖好的深沟里,深沟里早已放好一把大“捞挥”(一种用网做的捕鱼工具),鱼儿进入捞挥时,鱼户把捞挥拿出水面往里面捉鱼。
“鱼梁”是鱼户梁洪盛家中的“摇钱树”。他利用家住杨梅派险滩的地利构筑了一座鱼梁。鱼梁建在险滩主航道旁边,另建一条水渠引向鱼梁,水渠的水量不能过大才不会影响主航道的航运。鱼梁建在急水滩的水位落差处,它用竹片捆扎成一个长约3米、宽约1.7米栅门板。倾斜40O放在瀑布下面。河水水位跌落处的瀑布宽约1.7米,高1米。瀑布流到竹栅板后漏进河中,鱼儿留在竹栅上面待渔户前来捕捉。主航道在没有木船,木排过往时用网拦住鱼儿,把它引到鱼梁。有趣的是鱼儿落入鱼梁冲向瀑布下面时“鱼头朝上,鱼尾巴朝下”。梁洪盛家中建了一个大水池,水源是引山上的山泉水,鱼梁里的活鱼用水桶装到水池中养生,集市日时挑到市场上去卖。鱼梁捕鱼有时令,农历7—10月约100天是上游鱼儿往下游迁徒的时间,鱼儿迁徒是群体性的,有时一小时之内鱼梁上落鱼数百斤。鱼梁捕鱼产量高,年产达万斤并不稀奇。旧时杨梅派鱼梁远近闻名。
“鱼藤毒鱼”的是在枯水期间。毒鱼的鱼藤是生长在山地的一种植物。毒鱼时上游的组织者们会事先通知下游村庄的人,免得饮用下了毒的水。此时河中吸上毒的鱼儿在水中乱窜,毒死后的鱼浮在水面。沿河村民们倾巢出动操着各种捕鱼工具到河中捉鱼。人们见鱼就捉,无须上交。这种全民性的捕鱼活动男女老幼出了门都有收获,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运气好的还能捉到毒死的大鱼。曾经发生过因争抢水中鱼儿吵架、打架的事件和不识水性的人在深水中捉鱼而淹死的报导。
“刀斩鱼”这种捕鱼方法要几个人合作。时间是晚上,鱼儿看见“松明火”时会前来凑热闹,这时手持菜刀的人用刀斩鱼。
有时还有外地渔户用木排载着几十只鱼鸬鹚(一种像鸭的动物)到村中河段捕鱼。鸬鹚捕鱼,大鱼被渔户从嘴中夺回,小的被它吃下肚中。每只鸬鹚都有一条小绳子系在它脚上,供渔户支配。鸬鹚捕鱼很有趣,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看。
1964年深秋,龙石潭“炸鱼”,这次被炸死的鱼达千斤。小学生梁权康在深潭中捞到一条重达四十斤的鱼。梁达亮的钓鱼技术高超,他配制的鱼饵,鱼儿喜欢食,每次出门都有收获。
松源河昔日的风光己不复存在,在此只能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旧时的拦河“水堰”和“ 吸水车”没有了,村中河段建了四座水电站。保持了几百上千年的摆渡渡船不见了,河东、河西己被新建的钢筋水泥桥沟通。沿河两岸的竹林果林比以往更茁壮更茂盛。如今的仙口村的风光景色比以往更美丽更迷人。
                        
2005年6月脱稿

梁德新 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手机:13549141204 电子信箱 liangdexin2004@mail.china.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 11: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