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2|回复: 0

客家话中的古汉语音义拾遗 作者:陈远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3 09: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话中的古汉语音义拾遗  
作者:陈远纯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敕勒歌》这首南北朝时期的古老民歌里出现的两个“野”字,读音是ya而不是ye。这种古音读法正好与现在赣南客家人对“野”的读音相同。又如唐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首句“石径斜”的“斜”字,古音读xia而不读xie,正好跟二、四句末的“家”、“花”押韵。现在客家人正是读“斜”为xia。白居易《长恨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夜”读ya而不读ye。客家人也读“夜”为ya。宋词大家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车”不读che而读ca,而如今客家人叫车子作cazi。
“腻”是形声字,形旁为“月”,即“肉”,表其字义与肉类食品有关。“贰”为声旁,古音读ni(不读er),如今客家人也读“贰”为ni,数数“1、2、3”为“yi、ni、san”。客家话关于“贰”的读音,与古汉语是相同的。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爷”指父亲。如今普通话中多指祖父,而客家话的“爷”是指父亲。

“走”,古汉语是“跑”的意思。“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普通话则单指区别于“跑”的步行,而客家人说“他很会走”,即“他跑得很快”。“打飞走”,即“飞快地跑”。

“斫”古汉语中常用。“斫轮老手”、“斫方为圆”、“斫雕为朴”等,是出自《庄子》、《史记》等典籍的常用成语,如今在普通话口语中已不用了,但在客家话中仍是常用词,“斫柴”,“用斧头斫”,客家人常常这样说。

总之,客家这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民系,虽经千百年时空变异,逐渐改变着使用的语言,但仍有一部分古汉语的音和义顽强地保留在现代的客家话之中。

http://www.red-soil.com/redShow.asp?ArticleID=14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5 09: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