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0|回复: 4

【求助】有没有人知到温姓的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5 11: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是广西陆川的,有知到的人请联系我的邮箱是wenbin901@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5 16: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5 21: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姓温吗?请与我联系,junlianwentao@sohu.co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5 2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姓的起源和南迁及客家民系的形成

1、起源  温氏起源于轩辕黄帝之苗裔。轩辕帝寿一百一十一岁,卒葬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姓公孙,字玄律,为少典之子,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轩辕少时,神农氏衰,诸族相侵,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修德振兵,擒杀蚩尤,诸侯咸尊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称黄帝,而邑于涿鹿之阿。黄帝画野分州,经土设井,建立氏族,分命官司,设六相以治事,命大挠作甲子,仓颉作六书,伶伦定律吕,隶首定箕数,风后制阵法,以扬德武,并咨岐伯作内经,创医药之方。其妃嫘祖,又育蚕治丝,创衣裳之制。凡开物成务之道,宫室器用之制,至是大备。为我国奠定亿万世之根基,故称中华民族之始祖。
黄帝之前,从伏羲、女娲到炎帝神农氏,为三皇时代。从黄帝、帝颛顼、帝喾,到帝尧、帝舜,是五帝时代。舜传禹,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即夏朝。夏之后为商朝,出汤王。商纣王最终被武王所灭,周朝立。叔虞字景臻号子于,乃武王之幼子,成王之胞弟。叔虞生母邑为姜子牙之女,梦天神云:“吾保佑你添生一子名虞,分封在唐地。”果然生一子,掌心有纹似虞字,因此名之为虞,后称叔虞。从黄帝到武王共有20代,即:黄帝、玄嚣、蟜极、高辛、弃、不[上穴下出]、子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阝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文王)、发(武王)。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年纪尚小,由周公辅佐成王。成王与叔虞玩耍时“削桐叶封弟”。唐国作乱,成王派周公诛灭了唐。周公为使君不失信于臣,使成王封其幼弟叔虞于唐国,为唐国侯。唐国位于黄河与汾水之东部,方圆一百里,因此称“唐叔虞”。叔虞生燮公,燮公改唐国为晋国,封晋侯,赐唐国疆域。叔虞后代分封温地(今河南温县),子孙以地为姓,世代相传。因此,我族由公族姬氏肇姓而来,裔孙繁衍,瓜瓞绵长,遍布全国乃至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一大氏族。后代尊奉晋公唐叔虞为始祖,皆以“太原郡”相袭。秦朝时实行郡县制度,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若干个县。温邑从太原郡,故宗祀郡称太原郡(堂)。汉朝设温县,其间除北齐时一度废置外,一直沿用至今。温氏起源于温邑,在山西太原郡祁县发扬光大。汉功臣温疥,封木旬(音荀)侯。疥孙何公,始居太原,后代继移汲郡、清河郡和平原郡。温氏家族的向南播迁,始于南北朝,晋朝东渡名臣温峤举族迁居于江西南昌,世代子孙就在此地繁衍生长。到了唐朝末年,为避黄巢之乱,再向南播迁到福建。宋代末年,为避蒙古人,江西、福建一带的温氏又迁入广东各地,继续不断茁壮成长。今日福建、两广、海南及我“五大房”之温姓人家,皆源自江西,为峤公后代。
据《中华姓氏大辞典》上记载,我温姓的源流有以下几个方面:1、系己姓,高阳帝之裔封于温(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南30里)。春秋明狄灭温,温子奔卫,因氏,见《姓考》2、系自姬姓,唐叔虞之后,晋大夫狐溱之后。3、北魏时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均改为温氏。4、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5、唐时康居国王姓温。6、唐时彭城长史刘易从,永昌中酷吏周兴诬以死罪,其子刘升流放流放岭表,免归,改姓温,见《唐书》。7、明时永乐中菲律宾苏禄国王访中国,归途至德州病辰,次子温哈刺和三子安都鲁留中国守墓,其后有温、安二姓。系回族。8、清贵州安顺府土司温姓,始于明朝。9、清满洲八旅姓温特赫氏改姓温。10、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为温。11、台湾土著、布依、土家、黎、壮、瑶、等民族均有此姓。郡望:太原、汲郡、清河。温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4%,为中国人最多120个姓之一。尤以广东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温姓人口29%。
南迁及客家民系的形成 据客家学大师罗香林的研究:从西晋末年起,原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汉族一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南迁,南迁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交界一带形成了汉族中的客家人民系,我玉磨堂温姓在形成以前的南迁情况也大致同此一样。
第一次迁徙大约发生在西晋末期到隋唐,当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五个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中原地区的原住居民纷纷携家带口,逃离家园,这一次迁徙抵达江西鄱阳湖区域以及赣江流域。第二次南迁大约发生在唐末及北宋时期,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及北宋末年的金兵入侵,使南迁的汉族进入了赣南、闽西和粤东北交通不便的山区。第三次迁徙发生在南宋建立至元朝,此时南迁的汉族开始向赣闽粤交界处的三江(赣江、汀江、梅江)流域迁徙。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南迁的汉族保留了汉族原有的语言和习俗,由于先到为主,后来是“客”,南迁的汉族便被称为“客家人”(含客属、客籍等名称),大约在南宋末年在福建宁化、江西石城(石城是全国温姓人口比例最大的县,全县30万人,其中温姓有6万人)等一带形成了汉族中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广东五华温姓在始祖贵和以前,据《太原堂.温姓人家》网站中的《南方温氏族谱》记载,自东晋初年温峤公(67世,此为《南方温氏族谱》统编温姓的世数,下同)后,到第88代之温同宝(841-916,一写成温铜宝)。同宝公字太位,享年80岁,卒葬福建宁化县济村乡(原石壁)永丰里。祠建在堂下村。生九子: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兴、元旺。九子支派词:“同保九子九分支,春夏秋冬岁转轮,尚有高林兴且旺,簪缨世胄焕人文。”宗支繁衍,后裔遍布国内外,文经武纬,英才辈出,后南方温氏多以同宝公为大始祖。109世德兴公,南宋初年任福建漳州府太守、广东潮州府太守、海南琼州府太守。葬广州白云山滴水岩。五华诗人温训题联:虎伏龙蟠六百年英灵宛在,云垂海立数千载福荫无疆。妣林氏夫人生一子容端公,为110世。容端公字子昌,号世封,妣吕氏生二子贵清、贵和。贵和公为广东五华温姓始祖,贵清、贵和公同为我温姓入粤始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5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8 18: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