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41|回复: 3

【转帖】深化客家研究的再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2 12: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化客家研究的再思考

——从罗香林及其《客家研究导论》谈起
http://www.opentimes.cn/to/laigao/2005/01-04-001.htm
[周建新]

【摘 要】客家是我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族群,自19世纪以来,客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客家文化也成为学术界一门显学。在这种表面的热潮背后,客家研究潜伏着不小的隐患.本文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为文本,深入剖析七十多年前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情结和问题意识,解读现阶段客家研究的新现象新问题,力图找出合理化、操作性强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客家 族群 罗香林 反思

前言

   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以其扛鼎之作《客家研究导论》,奠定了他在客家学的权威地位,其成就和地位至今难憾。后来者对罗香林的评价开始分化,大多数人尤其是客家人对罗氏大力推崇,无限拔高,对其观点也是毫不怀疑,甚至盲目迷信。而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应慎待罗氏在客家学上的成就,认为罗氏虽对客家学研究有开山之贡献,然而他的出现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客家研究在长时期整体上的滞后。综合而言,前者实际上是当前客家研究的现状,后者则指出了客家研究存在的问题,但将客家研究滞后原因归咎于罗香林,若不是有意为之,那也完全是“错爱”。其实,作为罗香林先生本人而言,他很早就注意到客家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并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只不过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罗氏的客家研究观点,而对于他那些针对客家研究上的弊病的真知灼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为文本,深入剖析七十多年前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情结和问题意识,解读现阶段客家研究的新现象新问题,力图找出合理化、操作性强的方法途径。

一、客家热:热闹背后的隐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客家研究再次兴起,并成为一种“客家热”逐渐升温,成为学术界重视的一门显学,特别是在海外客属团体与客籍华侨华人的推动下,各种客家联谊会、研究会等机构相继建立,期刊杂志、新闻报纸大幅刊载,时有新出,学术会议、文章论著也推陈出新,使客家研究掀起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在热潮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问题。

  首先,强烈的中原情结。客家的中原情结或心态,是客家人强烈的族群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客家在“中心-边缘-中心”挣扎的心路历程,是对中原地正统地位的攀附与回归。当客家人被视为“獠”、“匪”的时候,客家人最需要的是将自己与中原汉文化之间建立起正宗的联系。华夷之分的观念与四个中心——帝王中心/中原中心/汉族中心/儒家中心密切相关。这四个中心之中,只有“中原中心”是硬件,因其地理位置不容改变,其他三中心是软件,因此可为有意图者所编造和杜撰。这使历史上的依附的认同中原正统成为可能。被誉为“中原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话、追溯根在中原的堂号堂联、谱牒记述的衣冠南渡、聚族而居讲究宗法伦理的宗祠民居等一系列文化符号,以及崇正爱国的精神、强烈的寻根意识被客家人建构并彰显出来。

  其次,理论方法的匮乏。目前的客家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没有太大的突破和创新,大多数研究都还在罗香林先生的研究成果上兜圈子,少见有上乘的佳作,尤其是缺乏理论建树和方法的创新。施爱东先生指出,有关客家文化的研究著述近二十年间如天女散花,真正能在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凤毛麟角。周大鸣先生在给房学嘉、谢剑合著的《围不住的围龙屋》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了该书的不足,并补充说:“田野调查工作所收集得来的材料必须经过作者的理论思考,才能深刻揭示材料背后所潜在的深层次的社会的真正结构。做田野调查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找这个潜藏于材料背后的无意识的模式,用模式帮助理解社会结构。”目前的客家研究,显然还没能从这一地方性知识系统中找到一种有助于我们认识更宽泛的泛客家文化的文化模式。客家研究更像是一个自我历史的叙述者,喋喋不休地进行自我描述。

  第三,情绪化和功利性。如果说早期的客家研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出于对“反客家”的论说进行反击,其研究成果所体现出来的情绪化、非理性化还尚可理解,不足为怪的话。那么,此后的客家研究却依然存在着主观臆断、情感色彩浓厚的状况,则就得偏离了科学研究的主题,越走越远了。其突出表现在,第一是客家的无限扩大化,客家人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唐代第一位岭南宰相张九龄,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欧阳修,再到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以至几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都认定为客家人,甚至将日本学者提出的“没有客家,便没有中国革命”论说捧为佳臬。殊不知,这种过分的扩大化、“泛客论”就等于抹杀了客家,否定了客家。而且这种认识的逻辑最终无非导致“客家”非“客”的尴尬境地。第二是将客家的起源尽量往上追溯,今天你持“东晋说”,明天我就提“三国说”,后天又有人抛出“秦朝说”,仿佛客家的起源越早越好,越古老就越优越。与客家产生时间同时引发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客家的渊源问题的优越论。把客家说成是纯之又纯的中原血统,源出中原贵胄,是“衣冠”、“士族”之后裔,极力吹嘘与粉饰。客家研究的学术空气和社会环境令人堪忧。

  第四,学者的排他性。客家研究学者过分客籍化,是客家研究的又一瓶颈。目前从事客家研究的学者从籍贯来看,确实存在着身份单一化的问题。一位学友在网上写道,那些客家出身的学者由于远离故乡,也由于中国文人习惯书斋的学问方式对客家的研究总是偏向历史主义和伊甸园般的情结,仿佛只有客家故地才是一个保持得比较纯净的、未被现代文明迅速同化的桃花园。仿佛只有客家故地才是一个保持得比较纯净的、未被现代文明迅速同化的桃花园。于是客家人不得不将自己和中原汉文化建立起正宗的联系,来试图澄明自己血缘的纯正和高贵,客家籍本土学者对此更是津津乐道。而今天这种种偏颇继续被人们当作真理传扬。施爱东先生认为,这些客籍与准客籍学者似乎很难摆脱客家人常有的文化自豪感和自我颂扬的姿态。他们似乎极力地在把客家文化与种种主流的“美德”文化进行简单的粘合,极力挖掘客家文化培养出来的政治、文化名人,以客家品质作为原点,进行封闭叙事,试图建立客家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并以此淹没现实的、普通的、作为边缘存在的客家民众的生存状态。这是一种新的文化霸权的构筑过程。更为严重的是,原本力量不强的客家研究队伍还有着明显的分化倾向,研究力量分化,山头林立,壁垒森严,各自为阵,难以整合。

二、客家研究滞后原因

  客家研究的非理性和功利主义倾向,以及客家文化内涵的研究停留在一般化,其原因是什么?我想主要在于研究者没有从罗香林先生因历史局限而产生的对客家研究欠缺中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3 14: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贴贴子要有点职业道德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5: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转贴,是希望有人站出来反对。
我第一个-------
“第四,学者的排他性。客家研究学者过分客籍化”
譬如说研究客家方言,客籍学者跟非客籍学者的客家方言研究基础是不可比的,这一点就决定了客籍学者研究客家方言有优势。纵观整个方言学界,吴方言的研究学者也多来自吴语区,湖南方言的研究学者也多来自湖南,这是普遍存在的。
严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过粤方言研究的学者似乎来自其他方言区的比较多。像李新魁、詹伯慧、伍魏、钟奇、陈晓锦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5 15: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方言的研究,来自非客家人的也是很多的:

法国 有沙加尔,日本有 远藤;国内的 李如龙 先生......

母语 在词汇/语法研究上 的确有优势。

语音,是不是母语,影响不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7 17: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