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33|回复: 9

苦艾情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3 2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苦艾情怀

             陈彦儒
连日应酬,红酒白酒大鱼大肉灌坏了肚子,回家后早餐午餐粒米难咽。母亲见我不思饮食:“你大概是积食了,我去菜地拔点艾来。”
父母从兴宁城里迁来珠海,见小区后有一块荒地长满杂草,便发扬当年矿山工作时的优良传统,买来锄头耙子,买来担杆水桶,硬是在半人多高的野草丛中开辟出五、六十平方米的菜地,种上不施化肥不除农药的纯粹“绿色食品”。除了常见的瓜果蔬菜外,在菜园边角还种些紫苏、艾草、薄荷、枸杞、益母草之类亦药亦菜的植物。
母亲拔来了艾,待锅中水开了后,将洗净的艾洒进锅中,然后浇上油盐打上鸡蛋。艾汤起锅的时候,满屋子便弥漫着芬郁清香的阳春气息。母亲端上艾汤,我看见鹅黄绿的汤上飘着翠绿的艾叶,叶上泊着嫩黄的蛋黄,碎了的蛋白都聚在汤碗边缘,颇得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我几乎都不忍心动筷了。
轻轻呷一口艾汤,略感苦涩,这苦涩还未来得及在舌头上打转,便转化成甘醇清香,我不由想起《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叶治病最早的记载见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据了解,中医法宝“针灸”之“灸”术便是艾灸,用晒干的艾叶卷成艾烟,点燃后熏穴位疗疾冶病。明代医学家李闻言(医圣李时珍的父亲)著的《蕲艾传》为艾叶立传云:“产于山阳,采于端午,冶病灸疾,功非小补。” 艾全身是宝,嫩叶可以做菜吃,有“清肠胃”功效。晒干的艾根艾茎煲母鸡,有“理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药性,这是流传千年的妇科良药,广东民间还有用嫩艾叶加鸡血藤叶做米粑吃的习惯,谓之“清明饼”。
几口艾汤下肚,冷凝胀闷的肠胃顿时感到舒服多了,透过艾汤氲氤的热气,我看见母亲正追着顽皮的小侄儿喂饭,母亲鬓角又增加了不少白丝,记得前年父母从老家迁来珠海,能丢不能丢的东西都丢了不少,但是我的几柜子杂书和种着艾草的花盆却千里迢迢搬来了珠海,当时我非常不理解,甚至揶揄母亲:“我们家这个花盆,是成化年间还是宣德年间传下的宝贝。”母亲告诉我,别小看花盆里种着的艾草,它可是客家人在魏晋南北朝、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三次大迁移中,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千里迢迢带到岭南一带的药用植物。在中国农村普遍使用“福尔马林”以前,艾叶是最重要的绿色消毒植物,煎水服之,洗之,燃火熏之,几乎无所不用。
想想也是,几百年前,我们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流域辗转万里来到百越之地,如果没有艾草这种近乎万能的药物的话,又如何能在这瘴热潮湿之地立足扎根呢?
艾草,长着普普通通的羽状叶,却有着不普通的生命力,只要给它一丁点足以扎根的土壤和水分,它便能在石缝墙角,甚至礁石碱土沼泽沙滩里萌芽、成长,这多么像把它从中原大地带到岭南,带到东南亚去的客家人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呀!


(写于2003年2月,多家媒体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3 20: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以前,脚生沙虫的多,痒得难受,民间便用老艾搓成条状,点着火不断烫患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7 1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炒鸡蛋最好吃了,打汤也不错
这深圳卖的艾好贵,四五块钱一斤。。。。
而且似乎没有家里的那种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7 22: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里的野艾苦一点,味道更好
好久没吃过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8 12: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的艾不苦,专门种来卖的,不过也好多年没吃到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8 14: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马上就有得吃了。我们农历二月十九说是观音生日,所以要包艾米果吃。所以我要回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8 21: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艾,可以治很多病,在非典时期也拿来防非典。所以,客家地区有拿艾来避邪。民间还有拿来治咳嗽的:

    咳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
    因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在用抗菌消炎、止咳药无效的情况下,可采用一种简便的治咳方法--艾叶熏脚。

  此法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具体方法为:艾叶30~50克,放入约1500毫升的沸水中煎约15分钟,捞去艾叶,将煎出的药液倒入小的脚盆中。趁热将双脚置于盆沿上接受熏蒸。为避免药气一下蒸发掉,可在双脚蒙上一块稍大于脚盆的布。待水温稍低双脚能够忍受时,可直接将双脚置于盆内浸泡。此法每晚进行一次(以临睡前为佳),每次15~20分钟,一般连续3~5次即能治愈咳嗽。
http://www.511511.com/AB/200409/ ... 0901083051218.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8 21: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牧星天 at 2005-3-13 20:03
想想也是,几百年前,我们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流域辗转万里来到百越之地,如果没有艾草这种近乎万能的药物的话,又如何能在这瘴热潮湿之地立足扎根呢?

所言极是!
所以客家艾在日常生活种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神化为避邪之物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5 22: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吃!也想起妈妈"揩"着尿桶去种艾种彩得影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7 14: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月亮羽毛 at 2005-3-25 22:38
想吃!也想起妈妈"揩"着尿桶去种艾种彩得影子!

唔使咁辛苦吧?
客家地区到处有艾,肯去摘就系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20: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