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12|回复: 0

永定县志-人物传93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2 19: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定县志-人物传
来自:http://www.fjsq.gov.cn/ShowText. ... amp;index=1694&
第一章 人物传

(按生年先后顺序排列)
  
  
  永定自明代建县前后至建国后的1990年,各个时期都曾出现对本县社会历史发展具有推动并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前赴后继以作出丰功伟绩而名重千古,以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艺术成果造福后人。同时,也有一些阻碍社会发展,祸国殃民的败类。
  本章共立人物传记89传93人,其中明代10人,清代9人,民国44人,建国后30人。他们大部分是本县籍和少数在本县有重要业绩的外籍人。
   潘了拳
  
  
  潘了拳,唐元和十二年(817年)生于汀州上杭场山羊窠(现永定县下洋镇东洋村),从小就是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方外奇人。据《福建通志》记载,他初生时,“左手拳曲,有僧抚之,书‘了’字于掌中,指遂伸,因名了拳。八岁牧牛,枯坐石上如老僧。以杖画地,牛不逸去”。又据民国《永定县志·名胜志》说:“在东洋山羊窠田垅,一石广丈余,高亦相等。顶略平,无罅隙,惟中心两孔如鼻孔,各大六寸,泉水汨汨,其来源不可知,不溢不竭,色鲜味甘。俗传唐时僧了拳牧于此,渴不得饮,以腰刀刺成两孔,掬泉饮之”。
  唐大(太)和二年(828年),因天灾人祸,12岁的潘了拳随母经沿田崆棋盘石移居福建道潮州海阳县车上(现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黄砂村),以耕牧为生,其母病逝后,结芦于该村的赤蕨岭,皈依三宝,守持五戒,奉行十善,在此期间,他尝坐禅于青溪高□。
  大(太)和八年,潘了拳外出云游。他离开赤蕨岭经茶阳南下三河,由三河沿梅江溯流而上至芒洲岗,再由芒洲岗到浒梓,然后取道浒梓村口渡河西去,寄旅阴那坑尾。次年,相继游览了韩江上游与现在梅县雁洋、三乡毗连的铜锣湖山、阴那山和大埔第一高峰——明山嶂银窿顶。在漫游中,他发现阴那山宛延20余里的山涛岭浪,层峦叠翠,霞蔚云蒸,其中五峰连峙,形如仙掌,俨然佛门胜地,悟为是照应幼时圣僧启迪“了拳”之兆,遂择址山西构木为庵,收徒学佛。
  潘了拳在阴那山修持30余年:一方面潜心精研佛家教理和人天行果、声闻行果,严格遵循佛教制度、履行佛教仪式,博得四众弟子的崇敬;一方面积累天文知识、修习医药常识,禳灾求福,护念众生,深受畲汉两族黎民百姓的爱戴。他虔诚奉劝门徒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并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他常以“惭”、“愧”二心所法薰陶自己、勉励他人。他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而止息恶行;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而止息恶行”。他的“惭”、“愧”之说俱遍善心,符合人间佛教思想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不但给佛门弟子和社会信徒以深刻的教育,而且对当时带有抵抗性的民族同化起着疏导顺其自然的特殊作用,为社会安宁和时代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唐咸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潘了拳在阴那山圆寂,终年四十九岁。为缅怀他的德泽,其徒众和乡间人士在他生前于阴那山西(现属梅县地境营造的庵堂旧址建筑灵光寺、寺中祀奉他的塑像,同时尊称他为惭愧祖师。此外,还在他曾经住过、经过歇足和坐禅的地方,分别兴建了赤蕨寺(现为大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寺、清泉寺、龙泉寺、宝月寺、宝元寺和万福寺等7座寺宇。是自唐宋以来为闽粤两省知名度很高的客家先哲——为人崇拜的著名高僧。
   李宗政、阙永华、钟三、黎仲端
  
  
  李、阙、钟、黎都是永定建县前本地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李宗政,明朝中叶胜运里(一说溪南里)人。天顺六年(1462年)不堪官府土豪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愤而与阙永华聚众起义,号“白眉”军,声势迅速壮大,不久就攻下上杭县城,震动全省。次年,福建巡抚伍骥调集了大量兵力,亲自来上杭“督剿”。宗政等机智迎敌,待官兵深入到石马岐一带,突然发起攻击,尽歼都阃丁泉率领的先锋部队,并将丁泉击毙。伍骥遂尽倾全军“围剿”。由于军力悬殊,“白眉”奋勇苦战终不能突围,宗政、永华等被俘,慷慨就义。伍骥在征战中屡受惊恐,一病不起,回师后支撑到北京,也随即身亡。
  “白眉”起义被镇压后14年,即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溪南又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领导人是钟三和黎仲端。
  钟、黎义军攻占村镇,打击富豪污吏,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纷纷归附。福建巡抚戴用急调兵“进剿”,但屡屡为义军所败。钟、黎声势日盛,朝廷震惊。第二年,下诏起用右佥都御史高明为福建巡抚,严令“剿平”。高明调集重兵,与副使刘城等费尽心机,施狡计捕杀了仲端等11位义军首领,仅钟三机智逃脱,起义便暂时被镇压了下去。
  成化十六年(1480年)冬,钟三再度聚众起义,在胜运里一带重振旗鼓。胜运里土豪吴海,连忙纠集“民壮”镇压。次年春,与义军激战,钟三被俘牺牲。吴海得意忘形,穷追钟三余部至峡头山下,突遇伏击,当即毙命,惜义军此时已势危力孤,终被打散。
  钟、黎起义虽然失败,但给了明朝在汀州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成化十四年(1478年),高明好不容易把钟、黎义军镇压下去,惊魂甫定,便急忙寻求补救之计。他与刘城等商议,划出上杭东南部远离杭城与广东毗邻的一片地区,另立一新县,以强化对农民起义的防范。这一建议随即获得朝廷批准。十五年(1479年),正式从上杭析出溪南、太平、丰田、金丰、胜运五里十九图,建立了永定县。
   王 环
  
  
  王环(明正统成化年间人)字廷玉,浙江省新昌县人。明天顺三年(1459年)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年)奏准永定建县,次年,王环即从上杭县训导任上被选拔为永定首任知县。在职六载,政绩斐然。首先是:督造永定县治。一年之间主要工程完成,溪南里的田心由村变邑,两年规模毕具。与此同时,努力创造安定局面,为永定的发展奠定基础。他顶住上下压力,认真疏理永定与上杭的赋役纠葛,免除了不少农户的额外负担;又抑制富豪对贫农的残酷剥削与欺压,使赋税徭役的摊派比较公平合理;还整顿吏治,杜绝贿赂,公正执法,逐渐做到讼简刑清。同时,把许多流亡外地的民众招回,给予耕牛种子,减轻田赋徭役,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于生活无着的鳏寡老人,特地设立“养济院”收容。自此,全县社会渐趋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户口逐渐增加。
  其次,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在建造县治过程中,修整“杭陂”(县邑西去四华里堵截西溪水流的松木大坝)及其渠圳,将西溪水源源引入邑中,供居民生活日用,兼利排污冲秽,维护环境卫生;更主要的,是保证了县邑东、西、南郊区大量良田的灌溉。成化十七年(1481年),又凿开溪南与至胜运里交界处“寒水凹”的巨石,辟成道路。从此,永杭间往来便利了许多。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是王环的又一重要贡献。永定建县前,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他莅任后,不但按例建立县学,争取增加生员名额,经常亲自考核生员的勤惰和学业,且积极发动各乡设立书院学馆,鼓励民众送子读书。从此永定文风渐盛,建县第十二年,就出了第一个进士乃至“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旧县志语)。此外,他还在成化二十年(1484年)倡议和主持修撰了永定第一部县志。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王环被邑人祀奉于永定“名宦祠”。
   赖 先
  
  
  赖先(明天顺、正德间人)字伯启,号中峰。祖上居丰田里,后迁凤城。弘治三年(1490年)参加殿试,获中二甲,成为永定建县以来的第一位进士。随后以双亲年迈,请准回乡侍奉。弘治十一年(1498年)授户部主事。任内,负责支应边防军饷,收管京仓粮食,清理四川屯田,以廉洁干练著称。尤其是革除浒墅钞关积弊,更为民众称颂。原来,明朝从宣德四年(1429年),在各商运中心地点设关收税,以“钞”(纸币)交纳,谓之“钞关”,常州浒墅关即其中之一。按该关税则,过往商船凡船身宽度在5尺以下者免征。但关吏为中饱私囊,上下勾结,无论大小船只,一律征税。赖先查得实情,严饬关吏按章办事,并特地在支港用石头建造了一座可容5尺以下小船通过的闸门,让这类船只自由来往,不受盘查。只有那些不能通过闸门的大船,才须照章纳税。从此,历年积弊一扫而清,商旅莫不称便,政声也随之益著。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但时值宦官刘瑾恃宠专权,横行不法,他刚正廉介,自不免遭其忌恨,于是托病辞职,回到家乡。直至刘瑾伏诛,才又出任常德知府。不料又有宦官借端来向常德府大肆搜刮,他痛加抵制,这就再度触怒了阉党。为着保持气节,他仍以疾病为由,辞职回家,而且从此绝意仕途。
  赖先生平所交都是清正之士。为官期间,著名文学家、明朝“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就与他有深厚友谊。李因与刘瑾斗争,入狱过两次。曾作诗赠赖先,以西门豹、范仲淹和“百炼谁能折”的宝剑相勉,敬慕之深,勉励之切,溢于言表。对于后辈中的俊秀,也总是在尽力奖掖扶持的同时,注意砥砺他们的德行。他辞常德府回乡后,某日在路上偶遇一童子,从书塾折了一朵花回家,见到赖先,慌忙把花纳入袖中,赖先笑着对他说:“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童子脱口答道:“黄堂太守,眼中明察秋毫。”赖先十分赞赏他的敏捷才思,便精心加以培育,还把女儿许配给他,这童子就是张僖,后来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成为继赖先之后的永定第二位进士,官授中书舍人。受岳父熏陶,得其风骨,坚拒奸相严嵩的笼络,拂袖归田。这段故事,士林传为佳话。
   黄华音
  
  
  黄华音(明万历崇祯年间人),是永定“第一名山”东华山的开辟者,抚市乡华丰村人。曾在青草湖随著名道士沈龙湖学道,为沈龙湖的入室弟子。
  东华山嵯峨千仞,林密竹深,未开辟前是虎穴狼窝,人迹罕至。华音不避艰危,探幽履险,寻奇觅胜,选择建筑道观地址。然后筹集资金,率工人披荆斩棘,凿石级陡,开通道路,建成颇为壮观的观舍。后在龙岩的刑部侍郎王命璇等众多人士的大力资助下,开拓山中诸景点,终于使东华山成为永定著名胜地。其间,华音备尝苦辛,也因此获得了邑人的敬爱。
  华音还精医术,尤擅儿科。麻痘惊风等症,经其手辄能痊愈。这对他取得邑人信任,完成开辟东华山的事业,有很大帮助。
  华音死后,他的徒弟们在东华山观中立其塑像,世代祀奉。
   詹天颜
  
  
  詹天颜(1595~1652),字僯伍,湖雷乡下湖村人。明泰昌元年(1620年),应童子试,文题《独孤臣孽子》,督学谭凡同阅其卷毕,批道:“忠孝之气,贯日呼霜,此国之桢也。”拔为冠军。崇祯元年(1628年),以恩例拔贡。十年(1637年),被选任为四川石泉县知县,任内招集流亡,苏民困苦,发展生产,深得民众爱戴。十三年(1640年),擢升龙安府知府。这时张献忠率义军从剑阁渡绵水,距天颜设防驻守的龙安县仅三十里。从乡人口中得知守防官乃詹天颜,就对乡人说:詹某是清廉好官,吾不扰其地方。复渡绵水西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接着清兵入关,明福王在南京即位。夏间,张献忠攻克成都,占据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天颜率部将退入边谷,招募苗兵,与张献忠所部相抗。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肃王擒杀张献忠。第二年,在广西的明永历帝晋升天颜为四川西北巡抚,驻石泉,与清朝川陕总督李国英相持。李国英乘川西灾荒屡屡挑战。天颜先坚守避其锐气,待其懈怠,设计大败了他一阵,吓得他从此不敢言战。天颜遂以一隅之师,单独抵抗强大的清军长达7年之久,为明朝在川西保存了一片国土。顺治九年(1652年),吴三桂领重兵攻四川,素知天颜善战,又深得民心,难以力取,便修书遣使劝降。天颜复函严词拒绝。吴三桂转而收买天颜部将丁国用等人,在农历七月末突然将天颜绑架到吴三桂军中。见吴时,天颜喝问:“谁是吴平西(三桂降清封“平西王”)?”三桂说:“干什么”?天颜厉声斥骂:“豺狼最狠毒了,也不会咬食同类,你反咬同族,豺狼不如!”三桂不能答,左右呲牙咧嘴,崖崖乱叫,天颜横眉怒叱,挺立受刃。成仁那天是农历七月二十八日。
  天颜遭绑架时,部将曹洪等人随侍在侧。至此,亦各高声骂贼不屈而死。
   张恩选
  
  
  张恩选(?~1651),明末清初闽粤赣边区农民起义领袖,洪山乡(原上杭中都乡)人。明朝崇祯年间,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他率领饥寒交迫的农民,聚义于洪山乡西部闽粤交界处的王寿山。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受李自成胜利进军北京的鼓舞,挥师首克上墩等村乡,接着乘胜扫荡。豪绅污吏,闻风丧胆,纷纷窜往上杭县城以求庇护。知县罗万藻慌忙增集“民壮”加固城防。四月初四,汀州的明朝官军麇集反扑,与义军激战于广东松源的宝坑,结果大败,长汀威远营守备李国桢、上杭副中军许绍美都被击毙,义军声势大振。七月,又攻打黄坑、河坑等乡。巡按陆清源急调重兵“进剿”,义军英勇抵抗,后转移到来苏、白沙、古田一带。十月,联合江西瑞金等义军数千人,出击闽赣边区,在武平击毙守备程章,惊动福建巡抚张肯堂。十二月,张肯堂亲自赶来汀州,会同江西宁化知县于华玉,发动了从除夕前两日至正月初五连续七天的大规模“会剿”。义军受挫。为了保存余部,恩选暂时依附于华玉。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夏,恩选联合广东张大祥(秤砣)等义军数千人再度起义。六月,破永定县城。七月,围攻上杭。南明兵部主事李鲁奉命来杭解围,鲁“招抚”恩选。此时清军已节节南下,福建危急。出于民族大义,恩选遂与李鲁等合作抗清。八月十八日,清军破仙霞关入闽;二十二日进攻汀州,南明隆武帝被俘。九月初五,上杭陷于清军,李鲁等死难,恩选率部转移,继续开展反清武装斗争。清顺治六年(1649年),在来苏大帽山或谓王寿山建立根据地,与溪南的葛登标、白砂的华国蕴等共为犄角之势,经常出击清军。顺治八年(1651年),福建巡抚张学圣派兵“进剿”,他转移到平和县的乌石洋,在激战中牺牲。
   熊兴麟
  
  
  熊兴麟(1606~1694),字维郊,号石儿,湖雷乡上湖雷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中式,次年连捷进士。十七年(1644年)授江苏宜兴县令。在职期间明朝覆亡,清兵入关,大江南北,杌陧动荡,兴麟仍一秉素志,绝贿赂,平讼狱,革除苛税,安抚百姓,治绩斐然,民众称颂。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陷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崩溃,隆武即位福州,任命兴麟为礼部主事,后又转为河南道御史,随阁办事。不久隆武覆没,永历即位于广东肇庆,兴麟又匆匆赴粤勤王,供原职。永历元年(1647年),出任湖广监察御史。是年冬,清兵进逼楚中一带,兴麟出巡辰阳,不料为清朝总兵马某所执。马某一面逼令他薙发纳印,一面又温言劝降。兴麟从容不为所动,坚请释归养亲,遂被羁禁长达七年。终日困居在一个狭小臭秽的破屋子里,备受折磨,但始终不为所屈。直到顺治十年(1653年),才获遣归,其时已年近半百。
  兴麟在辰阳被羁,永定则已在前一年即1646年入清朝版图。他家人匿居猪妈楼,拒不做清朝顺民。不料为清知县侦悉,发兵把楼攻破,尽杀全楼百余人,仅兴麟父母以年迈得免,田产亦悉数没收入官。兴麟抵家,闻此巨变,悲痛欲绝。念及合门为国家民族壮烈尽节,又深感自豪。因而节哀蛰居,尽其余力报效桑梓。曾主持修筑上湖雷至龙窟岭石砌大道,变崎岖险径为行旅称便的通途。还在康熙年间两次参加《永定县志》的编撰。头一次在十一年(1672年),任总裁:第二次在二十六年(1687年),襄助修订。居宅中挂着一副自撰对联:“行好事存好心期不愧青天白日;储阴功积阴德愿常生肖子贤孙。”可窥见其后半生的志趣。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以八十九高龄辞世。遗著有《素园诗文集》、《素园遗稿》等,今存诗157首。
   王见川
  
  
  王见川(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字道存,号畜斋,别号介石,仙师乡锦丰村人。雍正十年(1732年)乡试中式,次年联捷进士。随以父丧,回家守制。十三年(1735年)守制期满,被派往浙江担任乡试评阅试卷的“同考官”。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殿试,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受褒赠回乡侍亲。七年(1742年)被任为歙县知县。此前在京候补期间,曾奉委到六安查水灾,到天长、盱眙、泗州放赈,甚获好评。知县任上亦以办事干练敏捷著称。由于歙县离乡数千里,不能迎养母亲,任期未满就辞职回家。从此不再出仕,而致力于桑梓的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其重要贡献有:
  编纂乾隆《永定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受聘为县志总纂,经一年半的努力于二十年(1755年)夏完成志稿。后人称赞此志“纪事核实,叙次详明”,“信非名手不办”。
  创汲古文会、建高陂桥。乾隆十七年(1752年)起,他在高陂太平文馆讲学、编撰县志有四五年之久。讲学编志之余,创建“汲古文会”,从课程上物质上帮助学子进修学业。又因见馆侧龙岩永定交通要道上的“高陂桥”失修,乃乾隆二十年(1755年)发起重建,劝募白银二三千两,建造了一座后来成为永定胜迹之一的宏伟壮观的石拱阴桥。他为此桥撰写的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二百余年间广为传诵。
  创建丽泽(正)文馆,改建凤山书院。前者是他从高陂回乡后,发动仙师父老兴办的,为今仙师中心小学的最早前身;后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向知县张所受建议,获得采纳而完成的。凤山书院这次改建,不仅扩大了院舍,改善了设施,而且在见川等的努力下,题捐得义租谷6324桶作为助学基金,每年得以招收优秀生员童生55名,让他们专心进修学业。从此,凤山书院成了合邑最大最完善的学府,对本县文化教育事业起了重要作用。
   胡焯猷
  
  
  胡焯猷(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字瑞铨,号仰堂,下洋镇中川村人。例贡生,通医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随即制定了薄赋招垦台湾的政策,“令各府商民有能力者任地开垦”,每甲(合11.31市亩)上等水田只收田粮二石七斗四升。闽粤一时许多人赴台。雍正十一年(1733年),胡焯猷到台湾淡水新庄定居。
  不久,当地发生瘟疫。他热情施医给药,活人甚众,深受人们感戴,为以后发展开垦事业提供了很大方便。其开垦从兴直堡的一片荒滩开始,在获得淡水厅的批准后,即“出资募佃,建村落、筑陂圳,尽力农功”。又多次回大陆故乡,动员乡亲前往共同开垦,其叔侄全跟随他定居台湾。经过十多年辛苦经营,共垦良田数千甲,年收租谷数万石,成一方首富。
  焯猷不仅积极开垦,为台湾农业发展作贡献,而且热心教育事业。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捐八十余甲良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学经费,创办义塾明志书院,重金聘请名师执教。学生常年数十,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群众莫不称颂他的功德,清廷和台湾总督杨廷璋也分别授以“文开淡北”、“功资丽泽”的匾额。
  焯猷还曾在淡北观音山修建佛寺,在新庄街建武圣宫。
  《台湾通史》为焯猷立传,传中评价:“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泽孔长,于今犹受其赐,是……有功于垦者也。”
   马 琳
  
  
  马琳(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字兰桂,号玉堂,别号仰斋,仙师乡西洋坪人。少时先习儒业,成绩优异,后鉴于其父虽富才学却屡试不第,毅然弃文就武,苦练骑射。乾隆九年(1744年)中武举人,十三年(1748年)成武进士,以“营守备”分发到广东香山水师任守备。嗣后累功历升游击、协镇、总兵。64岁殉职于南澳总兵任上。
  他勤于学习水师军事知识技能,熟识海洋气象,谙练船务。治军严饬,尤重训练。将士技艺卓异者,破格提拔,低劣者,深加训诲,务令娴熟。每出海巡哨,身先士卒。从此将士无不爱戴,乐为用命。其管辖区内,治安长期良好。生平廉洁自持,历官三十余年,囊无余积。对部下、友人、民众,却爱护有加。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粤东大饥,米价腾贵,他努力劝喻富户平粜,许多居民赖以保全。居常喜吟诗作字,曾有句云:“静临多宝贴,闲读少陵诗”,实为其自我写照。时人称誉他“彬彬然有儒将风”。
  64岁仍照常率部巡海。一次突遇飓风狂袭,飘流多时才得返回,因此得疾,终至不起。嘉庆三年(1798年),清廷特予褒奖,下令将其事迹载入国史。
   童祖宠
  
  
  童祖庞(1703~1799),驰名中外的“副榜炉”的创制者,峰市乡下水村人。天资聪颖,博学强记,文思敏捷。中秀才后,自谓科甲连捷唾手可得。不料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乡试,仅得一“副榜”,顿觉无颜再见家乡父老,连仕进也心灰意懒了,便到福州鼓山涌泉寺落发为僧。在寺中,煲茶煮水时,见所用福州风炉,不但笨重,而且散发着一股臭气。原来炉子用黄土掺马粪烧成,即使用过一两年,臭味仍难散尽。于是萌生改进风炉的念头,佛事之余,常潜心于此。他先参透制炉坯掺马粪的道理,在于入窑烧后粪屑烧尽,炉身留下无数小孔,透气性能特好,生起火来火焰熊熊。据此,产生以谷皮末代马粪的想法,经试验,效果一样而无臭味。另外,又设计改进炉身造型,力求轻巧。“副榜炉”的雏形于是诞生。
  十年后,祖宠父母思念儿子日甚一日,连连写信催他回家,最后竟至佯报父亡,祖宠这才匆匆赶回故乡。从此还俗事亲,同时继续风炉的研究。经不断试验,终于创制出一种耐高温省燃料透气好的新型风炉。加上造型多样,有金鼎炉、四方炉、腰鼓炉、桶子炉等等,新颖美观,投产入市,大受欢迎,声誉鹊起。因系峰市副榜童祖宠创制,人们便称之为峰市“副榜炉”。副榜炉很早就播誉东南亚各地,不仅作为家庭炊具,而且被视为工艺品摆设。
   廖鸿章
  
  
  廖鸿章(清雍正、乾隆年间人),字羽明,号南崖,坎市镇青坑村人。父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曾任江苏吴县知县,善决狱,有政声,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鸿章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父亲的督教下,课业日进,乾隆元年(1736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与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参加廷试,两人同时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朝考,成绩优良,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内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散馆后授检讨。不久,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苏州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里的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鸿章的博闻洽识,循循善诱,无不钦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南巡,曾到紫阳书院视察,特赐诗表彰,时人视为殊荣。晚年定居苏州,诰授朝议大夫、南阳府知府。
  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他传下的四代中,出了4个翰林,3个举人,即:子守谦举人;孙文锦翰林,文耀举人;曾孙维勋翰林,维嵘举人;玄孙寿恒、寿丰都是翰林。这个“科第世家”加上鸿章侄辈及其后人中的2进士、4举人,构成了永定俗语“独中青坑”所由来的清代科举奇迹。
  鸿章的著作有《南云书屋文集》、《黎余诗草》、《紫阳课艺》等。
   巫宜福
  
  
  巫宜福(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字鞠坡,大溪乡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二甲进士,后入选为翰林院编修,在院内国史馆任纂修。本县明清两代殿试二甲得授翰林院编修的仅3人,宜福就是其中之一。供职年余,坚拒吏部侍郎桂某、郎中狐某的勒索,愤而作《感事》诗一首,中云:“梅瘦自怜冰玉洁,道高何惧鬼(谐“桂”)狐狂!”一年后,诗句为桂、狐获悉,桂大怒,即以宜福和他的弟弟宜禊(也是翰林,时任户部主事)同在朝为官,宜一人事君,一人回乡事亲,庶几“忠孝两全”为由,奏准将宜福遣回家乡。宜福从此绝意仕途,隐居大溪。
  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方履钱创议重修《永定县志》。仰宜福文名,特聘为总纂。不到一年就将旧志修订完成,删削中参考作用不大的冗长部分,增入明代赋役资料“以验时政”,又将人物传记重新分类并予增补。后人对其修订评议为“深合史例,具征远识”,与王见川编撰的乾隆《永定县志》同为《永定县志》中的上乘之作。
  宜福家居不交结权贵,寄情山水诗文,喜欢与乡亲戚友共话桑麻。文章博雅,邑中碑铭序记联语,多出其手。著有《木屑编》行世,民国《永定县志》还存着他写的传记4篇、《无可恃斋偶笔》4则。百余年间是永定士林宗仰,父老喜爱的“翰林公”,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美谈。
   温月楼
  
  
  温月楼(1825~1893),又名东州,号树棻,洪山乡半迳村人,祖上在潮州开烟丝厂致富,即寓居潮州。父亲是清朝武举。道光五年(1825年),月楼出生,二十九年(1849年),在广州中举。以后任潮州府海阳县知县政绩斐然。从此接连担任潮阳、惠阳、饶平、龙川、惠来、澄海、连平、开平、广宁、始兴,以及四川的长宁等11县的知县,最后回任海阳,合计经历12县13任,共39载。光绪十九年(1893年)积劳成疾,以殉职任所。
  月楼精明干练,刚正廉洁。历任各县,无不政简刑清,黎庶颂德。其办事干练特别为人称道的是光绪元年(1857年)广东直隶州(广州)有一疑案久悬未决,巡抚素闻月楼政声,特奏他为“特命直隶州正堂”以处理该案。月楼奉命,详查实勘,不旬日,积年悬案迎刃而解。羊城轰动,闻于京师。这年八月初六,朝廷嘉奖,赏戴蓝顶花翎,诰授朝议大夫。
  月楼识才荐才,扶掖后进,也多佳话。某年,参加潮州童子试阅卷,偶见一位阅卷同事的一张弃卷,文字雄奇,大惊,立刻向该同事力荐,并断言必取在四名以内。揭榜时,果然名列第四,同事叹服不已。那弃卷的作者即戴鸣慈,他“入学”后,乡、会皆捷,累官至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又,梅县丙村温仲和,屡试不第,仰月楼之名,特持历年文卷拜谒。月楼阅完文卷,连称“文笔雄健,气魄恢宏”,接着告诉他,可惜南方科场不喜这种风格,建议他去北方应试。仲和遵教,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一举折桂,连捷春闱,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月楼的清廉更有口皆碑。为官数十年,在家乡洪山上迳村所建的一座房子,资金主要来自祖父遗积,小部分自己筹借,到逝世仍无力还清,同事为共善后,多方集资才得以清偿。
   王绍经
  
  
  王绍经(1852~1927),原名景生,字小鹤,高陂乡富岭村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顺天府应乡试中式。次年录为候选知县,但久不见举,遂绝意仕途,转赴马来亚经商和从事教育。他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积极动员当地侨胞回国兴办实业,以此与永定爱国侨领胡子春结为知交。后即受胡委托,在马来亚各埠创办华侨学校,并处理国内的办学和实业投资等事务,甚著声誉。他还在新加坡创办华侨“育英中学”,亲自主持教务,卓有成绩。
  1905年后,孙中山到南洋进行建立同盟会组织等革命活动。绍经深深服膺孙中山革命主张,经常协同胡子春给革命以有力的资助。武昌起义前,又受胡子春等之托,购买枪械弹药,并亲自从新加坡运送回国,以应起义需要。武昌起义后,光复永定的下洋胡建杨民军所装备的武器,就有其中的一部分。绍经对永定光复还作了一个重要的贡献,即福建一宣布独立,他就到县城文教界努力扩大革命影响,争取到许多人士同情或参加革命。不久胡建杨率民军来县城,他马上组织这批人起来策应,使和平光复永定得以顺利成功。
  永定光复后,绍经致力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民国元年(1912年)担任高陂区道山高等小学校长。翌年,永定县师范讲习所和永定中学成立,任所长兼中学校长;晚年,由于广东龙川县的福建商界人士,力促他前去赓续父亲友鹤先生所创建的福建会馆事业,便在龙川住了几年,担任会馆主席,为当地福建商界兴旺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一如既往,尽力资助家乡的公益事业和平粜赈饥等慈善事业。民国16年(1927年)病逝于富岭。
   胡子春
  
  
  胡子春(1860~1921),一名国廉,下洋镇中川村人。父母早丧,与祖母相依为命。十三岁,随乡人远渡马来亚谋生。先在吡叻当商店学徒,近十年,稍有积蓄,便在督亚冷买了一片矿山经营锡业。由于引进欧洲新技术,获利甚丰,业务日益兴旺,最后拥有矿业机构30余处,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锡矿企业家,人称“锡矿大王”。此外还开辟了数千英亩的橡胶园和规模巨大的种植丁香豆蔻的“春园”。鉴于子春对开发马来亚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当时英国驻南洋参政大臣特封他为“太平局绅”,英王也封他为矿务大臣。
  子春少年飘泊异邦,饱受祖国贫弱的苦难,因此救国热情特别强烈。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尤时刻心系国家民族的安危。当两广总督岑春煊出巡南洋宣慰侨胞时,子春即向清廷捐献建设资金白银50万两。1906年回国奔祖母丧,慈禧召见,又献银50万两。开办粤汉、沪杭、漳厦三铁路,再投资20多万两。清廷为此先后封他为邮传尚书、荣禄大夫。但1907年以后,他对清廷越来越失望,加上受到孙中山在南洋所进行的革命活动的影响,与清廷日益疏远,转而积极支持革命,屡次以巨款资助孙中山。武昌起义前,还捐资托知友王绍经买武器运回国内以应起义需要。武昌起义后,他立即剪掉辫子,继续捐款支持革命政府,在当地华侨社会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根据自己已运用先进技术发展企业成功经验,子春深深体会到兴办教育,昌明科技实乃致国家民族于富强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他毕生对在国内和华侨社会中兴办学校,总是不遗余力,清廷废科举兴学校的翌年,他就在故乡中川率先创办□角书院(今培红小学)和犹兴学校,又在永定县城创办师范学堂。至于在马来亚办华侨学校,则开始得更早。尤令人惊佩的,是在槟城创办中华女学。这是南洋华侨妇女教育开天辟地的创举。
  子春还非常热心华侨公益事业。最为人称颂的是创立“振武善社”,以宣传和免费供应戒烟药水,大力推动禁烟(鸦片),造福侨胞良多。以外,资助慈善事业,周济同胞同乡,被称为南洋的孟尝君。从此,他在华侨社会中声望日隆,连任吡叻州民政院议员和参事局参事十余年,负责华侨各社团要职指不胜屈。1921年,病故于槟城。
   陈佐廷
  
  
  陈佐廷(1864~1942),字荫棠,岐岭乡陈东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秀才,以后补“优廪生”。中秀才次年即受聘为私塾教师,开始了他一生的教学生涯。废科举兴学校后,在永定、南靖和广东大埔的公私立中小学里执教国文、历史等科,极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民国29年(1940年)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的“教学五十年极优教师奖状”,誉满闽西粤东。
  旧社会教师生活非常清苦,但佐廷淡泊自甘,课余还努力于他喜爱的旧体诗歌创作。他的诗题材广泛,无论山川文物、旧史新闻、家庭悲喜,凡感思所及,尽注笔端。民国15年(1926年),集成《鉴塘初稿》出版,共收诗作600余首。民国20年,又得诗300余首,编为续集,托友人携往广东付梓,不料全部遗失,痛失之余,愈加勤奋,特别是“七七”抗战军兴之后,虽已年逾古稀,却为救亡大义和爱国热情所激发,四五年之间接连创作了抗战诗歌近百首,登上了他一生创作的顶峰。这些诗歌,或愤怒谴责日本侵略军暴行、或尖锐指斥汉奸无耻,而更多的则是讴歌抗日将士英勇业绩,激励人民同仇敌忾复兴中华。那时,几乎每接到一则捷报他都兴奋得不能自禁,都要赋诗赞颂,并期待着“兴师直抵黄龙府,修我戈矛入虎穴,立马扶桑第一峰,还我河山光大烈。”民国30年(1941年),他将这近百首抗战诗歌,连同十九年间其他诗作共600余首,编成《鉴塘诗稿续集》出版,本县硕儒张超南、名士林逊之都为之作序。张序云:“君诗卷流清,脍炙人口,自有千秋”。林序云:“读先生咏史之作,慷慨淋漓,令人忠义之气油然而生”。
  《鉴塘诗稿续集》出版的那年春季,本县人士成立民国《永定县志》修志局,聘佐廷为分纂。受聘后,他不顾年近八旬身体羸弱,立即爬山越岭,从陈东老家步行70华里来到县城,以其历来的勤恳严谨精神全力投入编纂工作,一直忙碌到农历年底,为民国《永定县志》的修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年元宵刚过,又匆匆赶来县城继续工作。不幸农历二月即一病不起,五月,逝世于故宅。
   苏友昌
  
  
  苏友昌(1867~1927),小名阿三,湖坑乡南溪村人,生于贫苦农家,自幼心灵手巧,喜爱雕塑,稍长,技艺益精,能在衣袖内塑出正与闲谈的对方的头像,维妙维肖。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在漳州城开雕塑店,主要雕塑神佛像。十四年(1888年)某日,他偶然得与漳州知府联兴打了个照面,不久就给知府雕成一尊座像,送往府衙。知府和左右一见,啧啧称奇。当即询问友昌,两人素无一日之雅,何能雕出如此逼真的像来?友昌答以某日某处窥尊容,后来就根据回忆雕塑出来的。知府惊佩不已。赏给重金,友昌固辞不受。知府于是亲笔为雕塑店书写“小西方”3字,命匠人刻制成镏金漆匾相赠。送匾那天,雕塑店张灯结彩,鼓乐喜炮,声闻数里,轰动漳州城,围观者终日密密层层。从此,四面八方远远近近,要求雕塑者络绎不绝。
  据查访,漳州南山寺、本县秀峰山、大湖洞、中华山,都有友昌神佛雕塑供像杰作。高头天后宫的妈祖娘娘是他生前最后作品。这些佛像容貌、衣著、姿态,各有特点,既是神佛,尤具人情,富于艺术韵味。
   范达春
  
  
  范达春(?~1938),女,金砂乡古木督村人。18岁与西湖寨张来洪结婚,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鼎丞是他们的长子。
  民国16年(1927年),张鼎丞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自幼饱受财主欺凌,无比痛恨旧社会的达春,了解到儿子的正义事业,就竭尽全力给予支持。许多同志来家联系工作,她一一热情接待,为他们煮饭做菜洗衣服,乃至守望放哨,递送信件,常常忙到深夜,有时通宵达旦。民国17年,张鼎丞领导了永定暴动,溪南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敌人常用重兵来烧杀掳掠。达春的房子财物不久就被烧光了,她没吭一声,自己搭了一个草棚栖身,反复叮咛儿子:“尽力去打恶人,家里一切不要挂念”。有的老弱乡亲受不了敌人的摧残,发出嗟怨,她便去亲切慰问,耐心解释,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同年冬,她担任永定县委常委兼军事部长的次子范炳元被捕,关在县监狱,她托人捎去口信:“要做硬汉子,要不怕牺牲。”第二年春,范炳元壮烈就义,她在乡亲们帮助下秘密来到刑场,找到儿子身首异处的遗体,亲手把头颅和颈部缝合,又亲手掘坑埋葬。民国19年,她的小儿子张福智在白区做地下工作,又不幸牺牲,同时,年仅15岁的侄女张锦辉也在峰市被敌人杀害。接二连三惨失亲人,她悲痛万分,却也越来越坚强。在给张鼎丞捎衣物时,要捎衣人转告她的叮嘱:“莫伤心,多打胜仗,消灭白狗子!”
  民国21年(1932年),她在长汀的省苏维埃政府机关住一个时期,从不因儿子是省苏主席而有任何特殊;还在机关周围空地种菜、养猪、供大家改善生活。民国23年10月,红军长征,她暂留长汀。次年,丈夫在敌人残酷“清剿”中遇害,她埋葬了亲人,从长汀乞讨到永定参加游击队。民国25年夏,在出差时被捕。叛徒供出她是张鼎丞的母亲,敌人如获至宝,威胁利诱要她叫儿子“投诚”。她断然拒绝,敌人就施以种种酷刑,把她投入狱中。直到抗战爆发,闽西实现国共合作时才获释。她遍身伤痛,但为了不使正在龙岩为抗日而终日忙于党务军务的儿子分心,她一再叮嘱亲友不要把她的病情告诉鼎丞。民国27年这位革命母亲与世长辞,数千群众自动前来送葬。民国29年延安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特撰文赞颂,称她是跟高尔基名著《母亲》中的尼洛夫娜一样伟大的革命母亲。
   张起南
  
  
  张起南(1878~1925),字味鲈,号橐园,岐岭乡陈东瑶下村人。童年时聪颖过人,10岁即能在灯谜会上独立猜射谜语。16岁补学官弟子,中了秀才。后来受维新变法的影响,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潜心致力于博览中外群书,增进知识,为日后研究“谜学”奠下深厚的知识基础。20岁上出任辰州(湖南沅陵)中学校长,在学校大力提倡和开展“灯谜”活动的同时,还创办“蓬莱灯社”,亲自带头创作了许多别开生面的谜语项目,推动湖南“灯谜”活动的开展。
  辛亥革命以后,起南随胞兄超南寓居北平(今北京),他联合高阆仙、刘春林、樊增祥等谜友,组织“北平射虎社”,拥有社员300余人,专门研究“谜学”和创作新谜语。在当时南北两派谜坛中,他为北派谜宗领袖。其谜语特点,谜面多取七言、五言的诗名或词句,意境优美,字协平仄,富有韵味,又有浓厚的“书卷气”,另是不标谜路,而是在谜面上巧妙地说明谜底的字序变化或字形变化。起南于民国4年(1915年),将自己创作和收录的谜语3000多条,在北平出版《橐园春灯话》2卷后,再出版《橐园春灯录》2卷,并在书中论述了灯谜的谜底、谜格、择面、制谜方法等有关“谜学”的理论。民国11年,南迁湖南衡阳,他在继续出版《续橐园春灯话》2卷的同时,又与广东顺德黎国廉合编《张、黎春灯合选录》8卷。合计张起南一生制谜万则以上,被誉为现代“谜圣”、“谜语大师”。民国14年,病逝于湖南衡阳。
   胡建杨
  
  
  胡建杨(清光绪和民国年间人),下洋镇下赤坑人。家贫,清光绪年间到南洋谋生。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洋同盟会派他回国参加革命。10月末,抵汕头,即与当地同盟会取得联系,投入革命工作。11月10日,潮汕光复,又与粤东的粤闽客籍革命志士一起,于13日光复了大埔县,并组成光复联军,向仍在清朝统治下的汀江流域各县挺进。
  13日下午,光复联军到达下洋。当晚,永定光复军成立,胡建杨被推举为司令。次日,率光复军40余人,装备了从南洋运回的毛瑟枪、金山炮和自制的土炮、炸弹等,从中川出发,直奔永定县城。下午抵达,即与各学校机关同情革命的人士联络,然后到县衙与知县金秉琮谈判和平光复永定。金秉琮迫于福建已宣布独立的大势和革命军民的压境,只得同意,并将县属武装——巡防队的枪支弹药悉数移交。
  15日,建杨在县衙前召开永定光复大会,宣布闽西第一个革命军政府永定县革命军事总部成立,结束了清廷在永定的封建统治。
  19日,济南人李宗尧率革命军从大埔经峰市。击破清军防守,也来到永定县城,同时押来擒获的清军头目殷哨官。3天后,殷哨官被处决,民心大为振奋。23日,建杨所率光复军,经入城后扩大,参加李宗尧的革命军,开赴上杭长汀,为闽西光复大业继续战斗。
  闽西全部光复后,建杨重返南洋,不知所终。
   胡文虎
  
  
  胡文虎(1882~1954),著名爱国侨领,永安堂虎标万金油等五种名药的创始人,星系报业主,是本县下洋镇中川村人。生于缅甸仰光,10岁回中川读书,四年后返回仰光,在父亲胡子钦开设的永安堂药行里一边学习经商,一边钻研医药典籍。光绪三十四年(1903年)夏,父亲子钦去世,文虎和其弟文豹共同继承父业。不久,文虎出游泰国、日本等地考察学习成药的制造与销售。回仰光后,采择祖国传统医学和印度、缅甸古方,创制了以老虎作商标的五种成药——万金油、八卦丹、头痛粉、清快水、止痛散。这些成药,由于既有疗效、又便携带,具有价格低廉等优点,投产后十分畅销。民国12年(1923年),他到新加坡设立虎标永安堂总行和总制药厂。此后业务蒸蒸日上,不到十年,曼谷、香港、上海、福州等十余城市先后建立了永安堂分行。民国21年,“虎豹有限公司”成立,他自任董事长,文豹为常务董事,兄弟俩成了华侨中名列前茅的巨富。
  文虎爱国观念强烈,对社会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自永安堂业务发展后,便致力于救国救灾振兴文化等慈善事业。先后捐出巨资兴办学校、医院、体育馆、游泳池、公路、码头、垦荒和赈济灾民等;还对侨居地和华侨社会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耗资共计3000多万元。仅1935年他即宣布在全国各地兴建1000所小学(其中福建100所)捐献大洋350万元。至1938年已建成300余所后因日本侵略深入,建校计划未能完成。因此,国民政府颁给他“益在民生”、“仁心义举”等匾额和金质奖章,英皇也特赐他大英帝国文官勋爵(O·B·E)。他被世人称为“大慈善家”。
  他一生最为人称道的,是对祖国抗日的巨大贡献。从“九一八”事变起,首捐2万银元和大量药品,支援抗日将士;同时,捐1万银元支持宋庆龄、何香凝领导的香港红十字会组织的战地军民救护工作。1932年汇捐3万银元和大量药品,支援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十九路军的副总指挥蔡廷锴赞扬说:“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抗战全面爆发,他立即在他所办的星系报上著文称:“国家兴亡,人各有责,际此全面抗战之时,正吾人报国之日,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毁家纾难,亦份所宜。”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他率先认购国币300万元,并通过他领导的南洋客属总会及其所属53个各地分会,大力动员侨胞踊跃认购和捐献。经一年多的努力,仅新加坡、槟城等12个地区就义购公债1300万元,捐献近2000万元。以后,又相继捐助大批药品、财物等支援抗战。他的救国义举,受到全国各党派各阶层人民的热烈赞扬和崇敬,国民政府财政部、军政部分别颁给他奖章和褒状。民国30年(1941年)2月他到重庆出席国民参政会,受到各人民团体的热烈欢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等特地到他下榻处嘉陵新村拜会,亲切晤谈。《新华日报》还发表专文表扬他“二十年来,慷慨输将,或办公益、或作善举、或助建设、或资抗战达千余万元之巨……”。新中国成立后,他三次致函中南军政委员会,表示拥护人民政府,1950年通知广州永安堂认购中国人民胜利折实公债2亿元(旧人民币),1951年又特派胡梦州回国购买公债3亿元(旧人民币)。
  他又是“报业巨子”。从民国18年(1929年)在新加坡创办《星洲日报》起,先后在国内外办了星华、星光、星暹、星槟、星岛、星闽、星洲等以“星”字命名的日报、晚报,以及香港英文《虎报》、新加坡英文《虎报》、新加坡《汇总报》,共13家中英文报纸,人们称之为“星系报”,不少进步文化人士如金仲华、郁达夫等曾参与编辑,对促进抗日救亡、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
  文虎重民族气节,30年代在英国殖民政府统治下的香港游览地“虎豹别墅”,特塑林则徐巨像一尊,以发扬反对侵略的民族正气,愤于上海英租界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特在新加坡他所建筑的游泳池门口大书“只准华人入内游泳”。40年代初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文虎被扣留、审讯和软禁,但他不屈不挠,指控日军总督矶谷廉介指使日本宪兵残暴拷打无辜平民,夜间放纵狼狗咬人。后来他的星系报馆被封,药业受到威胁;港澳同胞严重缺粮,忍饥受饿,他被逼与香港日方来往。并于1943年6月,前往东京面见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要求解决港澳民食、恢复华侨组织等问题。他困居日军侵占下的香港数年,始终拒绝担任香港“维持会”会长。
  他在华侨和国内都享有崇高声望,历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福建省建设委员、香港客属崇正总会会长、南洋客属总会会长、永定侨育中学董事长等职务,是国人共仰的爱国侨领。
  1954年9月5日,在美国檀香山病逝,时年73岁。
   林上楠
  
  
  林上楠(1882~1952年),字汉琴,仙师乡赤竹坪人。生于书香之家,14岁中秀才,以后补“优廪生”,任县教学官。又东渡留学,获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同时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学成返梓,任县劝学所教导。民国2年(1913年)~9年(1920年),先后任福建省议会议员,永定县教育局长、广西都安县知事。民国10年起,居香港、广州,主要供职于工商界,间或在学校执教国文,均颇著声望。
  抗战爆发后,上楠携眷回乡。民国27年(1938年)受乡人委托,主持复办仙师“丽正小学”为“大院小学”,即今仙师中心小学前身。民国31年,大院(仙师)、峰市、洪山三乡镇筹办私立南强初中,又被公推为校董会董事长,领衔向各界募集建校经费和办学基金。学校创成,率领同人惨淡经营,使南强中学教声日著。民国32年后,连续被推荐为“永定县临时参议会”和“永定县参议会”议长。任职期间,尽力之所及,做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如营救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出面担保使西洋坪和上、下万石村免受“移民并村”之难等等。
  民国29年(1940年)冬,本县人士创议重修《永定县志》,次年4月,修志局开始工作。上楠被聘为副总纂。那时,总纂张超南蛰居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江苏松江,无法躬任其事,总纂的实际事务一概由上楠一人承担,以底于成。民国31年秋,初稿杀青。第二年,补充地质土壤调查资料。越年付印,中途印刷又发生周折,直至民国38年4月,才全部出版发行。
  1952年冬,上楠病逝于赤竹坪故宅。
   张全镇
  
  
  张全镇(1885~1949年),高陂乡平在老虎坑人。7岁丧父,母亲难以维持一家生计,无奈将他卖给潮州的“乐天彩”汉剧戏班。在戏班里,先习击鼓,后学花旦、青衣(乌衫)。14岁登台,主演《贵妃醉酒》,一鸣惊人。从此相继主演《昭君和番》、《闹龙舟》、《对绣鞋》、《花亭会》、《拾玉镯》、《孟丽君》、《活捉三郎》、《贩马记》、《白虎堂》、《开封府》、《春秋配》等,声誉日盛。他唱腔甜润,身段优美,善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尤其是《贵妃醉酒》,塑造了一个妩媚华贵而又满腔幽怨惆怅的杨贵妃的形象,为广大观众所赞赏。
  民国5年(1916年),他与同戏班的著名旦角张巧兰结婚。这前后,他曾多次赴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很受观众欢迎。民国13年,夫妇俩又一起随“乐天彩”班赴台湾演出,同样大受欢迎。20年代末,他们再次赴东南亚各地献艺,历时四年之久,始终保持盛况。
  抗战爆发,携眷返乡暂住,不久又偕妻外出参加戏班,在闽南各地演出。抗战胜利前夕,取道广东大埔返回故里,不料被大埔戏头罗清波强行截留教戏,从此滞居该地5年。虽非自愿,但出于为汉剧培育新秀的责任感和一贯的惜才之心,教学仍极其认真,造就了一批艺人,老生黄粦传、著名花旦黄桂珠都是他的高足。他又受聘潮汕地区“正三顺”潮剧的教师,不少潮剧艺人都得益于他的教导。
  民国38年(1949年),这位闽粤汉剧界的一代名伶病逝于故乡老虎坑,终年64岁。
   郑 华
  
  
  郑华(1887~1960),原名辅华,凤城镇龙□村人。父亲郑金禄是基督徒,长期在广东揭阳经商兼传教,所以郑华和其弟郑维都在揭阳教会学校接受初等教育。以后经上海培华中学、苏州中西书院(东吴大学前身),进入留学美国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民国4年(1915年),郑华和弟弟郑维双双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不久,郑华转到康乃尔大学。三年后,郑华获土木工程学博士,郑维获经济学硕士。
  民国8年(1919年)郑华回国,相继担任唐山工学院院长和山海关桥梁工厂厂长。民国1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设计科科长、简任技正。以后还担任南京下关轮渡工程处处长、京赣铁路局局长等职,其间完成了他最为人称道的大工程:一是设计南京—浦口轮渡,并负责施工,用铺有铁轨的巨型渡轮,将列车载渡到对岸,从而把被长江天堑隔开的京沪铁路和津浦铁路联结起来直接通车,大大提高运输效率;二是,民国25年建成修复黄河大桥,工程原拟由英国一公司承包,索价白银30万两,后郑华仅以15万两完成工程任务,质量优异,英国专家叹服不已。嗣后他又主持修建京赣铁路,可惜施工不久由于日本入侵而停顿。
  抗战期间,先在交通部任顾问,后来到昆明开设私营公司,经营汽车和轮胎生意,曾设计缅甸至重庆的国际输油管道方案,以改善战时石油供应。这方案虽经国民政府采纳,但施工缓慢,管道铺设到昆明,抗战已经胜利,工程遂告搁浅。此外,他还为云南盐兴县,川滇七里关公路和赤水河公路设计了大桥多座。
  抗战胜利后,郑华回福建任交通顾问。民国37年(1948年)迁居台湾,在台北主持建筑规模颇大的三军球场,并创办恩光幼稚园,由夫人应梅璘女士任园长。1956年举家迁往美国,他在芝加哥任工程顾问。这时张鼎丞通过他的侄儿郑明祥邀请他回国参加建设,惜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而未能成行,1960年在芝加哥病逝。享寿74岁。
   卢春兰
  
  
  卢春兰(1887~1946),女,岐岭乡下山村望森楼人。在民主革命浪潮的引导下,她从土地革命时期起,就一直支持革命斗争,长年累月给活动在金丰大山的游击队送粮送盐送菜送情报。敌人封锁严密时,她或者假装桃肥下田,把米袋藏在猪牛屎拌的草木灰底下。或者假装上山打柴禾,在捅通了竹节的竹担竿里灌满大米或食盐,总要千方百计躲过敌人盘查,把给养送到游击队手里。
  民国35年(1946年)5月,永和埔边武工队在金丰大山活动。18日夜,队长陈永安秘密到望森楼找春兰和她的儿子陈凤光——中国共产党下山支部书记,托他们买一批大米和副食品。次日春兰母子约集了几个接头户分头采购,不料凤光在购买时被当地国民党保安大队发现,由于数量较大,引起疑心。21日夜游击队员接运这批米菜上山,途中遂遭伏击。激战中,丢下了一代大米和一包咸菜。保安队伏击空无所获,就转而包围望森楼,把米菜扔在集中起来的全楼大小人面前,说购运这些米菜决不是一两人干得了的,威逼大家供出全部参与的人来。众人不吭一声,敌人就先用种种酷刑拷问春兰和凤光母子,娘儿俩为了保护其他接头户和全楼人,都矢口咬定是自己所为。保安队拷问不出什么,只好把春兰母子押走。此后几天又不断用刑逼供,仍毫无所得。26日上午,春兰和凤光从容步入下山小溪子坝刑场,春兰对凤光说:“孩子,我们死得光荣,值得!”接着母子两人尽力高呼:“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罗榕发
  
  
  罗榕发(1887~1988),本县罕见的“百岁公”罗榕发,下洋镇东洋村人。幼年随父亲走乡串村打铁,稍长,又飘泊到南洋沙捞越谋生。民国12年(1923年)为侍奉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从此,榕发将南洋历年积蓄用作经商本钱,一直经营下去。
  建国后,国家建设猛进,人民生活改善,政府对归侨侨眷又特别照顾,榕发感到越发年轻。他经常跑到几十里外的大埔茶阳看木偶戏,回来就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后生子”绘声绘色地讲戏文,讲到精彩处,他情不自禁拉起二胡唱上几段。1958年,永定侨联组织“老归侨参观团”,他应邀参加,游览三明、永安等新兴工业城市。回到东洋村后,逢人就盛赞国家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80年代,侨汇增加,他家经济情况进一步改善,他就尽力支援国家建设,从1983~1986年,一共购买了国库券3200元。
  1985年,他99岁,按乡俗该做百岁寿辰。香港梓叔罗迪光和香港永靖同乡会遂会同澳门、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乡亲,还有国内的梓叔、友好,组成了“罗榕发先生百岁寿辰庆祝筹备会”。10月6日,筹备会在榕发长子振钮、次子振海建造的“百岁楼”内,隆重举行祝寿大典,省政协委员罗铁贤主持典礼,龙岩地区和永定县有关领导人及其他来宾共400余人参加了祝寿活动。境内外送来的礼品中有香港永靖同乡会价值千元的“寿”字金牌一方、各地人士祝寿诗、词、书、画、幛、屏百数十件,就当地寿庆而言,堪称盛况空前。庆典后,榕发将“百岁楼”赠给东洋“天德中学”作校舍。
  榕发有8子5女。长子四子都在沙捞越经商,长女亦居沙捞越。他们都秉承父训,爱国爱乡,四子振海近年来为家乡建校、筑路等已捐10余万元人民币。
  1988年榕发已102岁,3月18日,享尽天年。生前自述其养生之道云:心气和平,淡泊乐观;劳作不息,进食定时定量,少熬夜,不吸烟、喝淡茶、饮少量酒。
   阮 山
  
  
  阮山(1888~1934),原名德宽,又名守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早期人民金融事业的一个开拓者。
  湖雷乡上南村人,青年时代,靠亲友的资助得以求学,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欲以教育救国,在乡创办毓秀学堂。五四运动后,思想日益进步。民国13年(1924年),在广州加入国民党。夏间,回永定与林心尧等筹建国民党永定县党部,次年2月,永定临时党部成立,任负责人。同时,在湖雷公学组织“湖雷青年学友会”,出版《雷鸣》杂志,宣传国民革命,他编了大量革命山歌,如《救穷歌》、《军阀的罪恶》、《土豪恶》、《苦媳妇》等一百余首,刊登在杂志上,为工农群众所广泛传唱,影响很大。同年冬,赴厦门中山中学任教。第二年春,由罗明、罗扬才介绍加入共产党,先后担任厦门党团特别支部干事会书记和中国共产党厦门总干事会书记。不久,被派回永定创建中国共产党永定支部,任书记。9月,与林心尧赴汕头联系北伐军东路军入永事宜,10月,东路军克复永定,阮山即与林心尧等积极发动人民支援北伐,建立革命群众团体,废除苛捐杂税,实行二五减租,推动永定国民革命迅猛发展。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出走武汉,抵达时武汉国民党当局也已与反革命合流,只好潜至苏、杭一带。南昌起义爆发,他大为兴奋,兼程赶回永定,与张鼎丞取得联系,在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领导下,开展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民国17年(1928年)6月,“永定暴动委员会”成立,张鼎丞任总指挥,他与卢肇西任副总指挥。29日,按预定部署,首先在湖雷发起暴动,随即率部赴陈东与卢肇西等会合,举行“金丰暴动”,把县城的国民党驻军主力诱出。7月1日,张鼎丞遂率领数千暴动大军胜利攻进县城。
  民国18年(1929年)春,红四军入闽。5月,湖雷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任主席。接着,永定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他又任秘书长。10月下旬,永定县首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雷召开,他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促进苏区经济建设,活跃金融,支援革命战争,他先后在太平、湖雷等区创办信用合作社,发行钞票,还在湖雷创建了较早期的一家红色银行——永定县农民银行。次年6月,已改任红十二军第三团团长的阮山,又奉命筹建闽西工农银行。11月7日,银行正式开业,阮山任行长。这两家银行为后来中央苏区国家银行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积累了工作经验。
  民国21年(1932年)初,调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局局长。民国23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他奉命留下坚持游击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工作,这年冬被叛徒暗害于长汀县四都乡谢坊,时年46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江董琴
  
  
  江董琴(1888~1933),原名栋卿,古竹乡高头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漳州简易师范。因参加反清革命事泄,只身逃往南洋,在槟榔屿华侨殷商、同盟会负责人吴世荣处工作。次年,由吴世荣介绍加入同盟会,负责具体会务。其间得识孙中山和许多革命党人。民国6年(1917年)回国,在孙中山左右任护国军政府咨议。民国12年任广东梅县县长。次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赞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后受孙中山委派,至厦门筹建国民党,准备策应北伐。民国14年春,国民党福建省临时党部成立,担任执委会主任委员。6、7月间,在厦门发动和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发动闽南民军、归侨等一切力量,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年底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民国15年4月,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成立,被选为执委常委会主席。由他推荐,共产党人罗杨才、阮山、李觉民也当选为执委常委,左派力量得以加强。
  北伐军兴,董琴调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政治部主任,忠诚执行国民党“一大”路线,大量任用左派分子,进军福建途中又及时采取一些恰当的策略,东路军由是声威大震,进军加速。民国15年(1926年)10月10日,首克永定,中旬占领漳州,11月底进占全闽。沿途他派出了许多左派骨干到各县主持党务、民运,建立革命群众团体,开办“漳州工农运动养成所”、“龙岩行政人员养成所”、“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培训工运农运干部,深入推进国民革命。福建省政府组建完成,又随即创办“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党政训练所”和“党化教育训练所”,以充实革命干部队伍和发展革命教育。他还整顿福州金融市场,禁止劣质“台币”流通,得到群众热烈拥护。
  民国16年(1927年)春,他离榕抵沪,仍主持东路军政治部工作。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发生时,即逃往汉口,不久到南昌。“八一”南昌起义爆发,他没有参加,携眷秘密回上海隐居。民国17年,积极协助邓演达筹建反对蒋介石集团的“中华革命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最初的组织)。民国19年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他参与讨论党章等重要文件,担任该党中央委员。第二年8月,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他为继承邓的遗志,迁居漳州,利用与该地军阀张贞的交谊,积极经营闽西南,打算把它建为反蒋基地,他首先着手振兴闽南经济,建立了“民兴银行”及其龙岩分行,又筹建嵩屿商埠;其次创办了军政训练班和永定小学。与此同时,在家乡高头建立“金丰信用组合”发行钞票(人称“牛票”,因为票面印有牛耕田图案),以筹集资金发展经济种植业;又计划兴修水利,建小型水电站。另外,还举办高头军事训练班和行政人员训练所。
  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酝酿在福建建立抗日反蒋政府,他立即积极参与其事。11月,专程前往广州,以谋求广东当局陈济棠对十九路军行动的支持。不料,他的行踪为陈济棠的宪兵司令缪培南获悉,而缪培南的父亲系梅县恶霸,十年前被出任梅县县长的董琴处决。这时,缪培南为报宿仇,蓄意加害。11月29日他未及见到陈济棠,即遭缪绑架,旋被杀害灭尸。时年46岁。
   陈荣光
  
  
  陈荣光(1889~1937),峰市乡下水犁前坑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在峰市一带做鸡鸭小贩,后与武平土匪曾锡山勾搭,结拜为把兄弟,进而购买枪支、招收喽啰,上山为匪,曾与仙师瑶上土匪王石甫勾结,在永定河沿岸拦截来往的船只。又经常在闽粤边界隘口、要道抢掠行旅财物。至民国14年(1925年),已拥有400多条枪,成了峰市一方的草头王。这时峰市正要建立水上警察局。福建省当局招安他为局长,从此由匪一变为官。
  民国18年(1929年)永定暴动后,又被国民党先后封为民团团总、营长,坚决与红军和苏维埃政权为敌。他多次率部东渡汀江,袭击上杭的芦丰、稔田和永定的仙师、县城一带,还殃及梅县桃源等闽粤接壤的村庄。所到之处,大肆杀戮工农革命干部和群众,洗劫财物、焚烧庐舍、残酷狠毒。民国24年4月,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领红军二十四师的一个营从江西突围,到永定仙师大阜村与张鼎丞会合,被他侦悉,立即遭到他带领的粤军的偷袭。
  自从被封为峰市水上警察局长以后,他就利用权势,在峰市以“股东”身份参与盐米“过载”经营,包收烟赌花捐,铸造假银元,发行峰市流通券,在汕头开设银庄,集官匪商于一身,掌握了峰市生杀定夺的大权。集敛了大量的不义之财。其骄奢淫佚,难以尽述。
  民国26年(1937年)前后,他与粤军发生倾轧,全家被杀,仅第四子幸免,家财亦被抄没。
   苏修武
  
  
  苏修武(1893~1980),字筱伍,湖坑乡新南村人。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后,曾任永定中学学监,代校长和永定县教育局长。民国15年(1926年)冬,参加北伐东路军。转战福州、上海等地。民国20年进入报界,任汕头《星华日报》市闻编辑,工作了五年辞职回乡。抗战初期致力于桑梓教育事业,任南溪小学校长,在南溪全境设了8所分校以求普及小学教育。这时,中国共产党金丰中心区委负责人江岩也正在南溪开展抗日活动,修武当即发动地方父老和学校师生积极支持配合。他还利用自己的上层社会地位和声望,支持“白皮红心”的多隆保保长、中国共产党“地下”支部书记苏宏应进行工作,长达数年之久。“皖南事变”和“南委事件”发生,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指示,转移到南溪老吴子生产自给,机关和电台也移驻那里。国民党当局微有所闻,县长徐元龙特地向修武试探老吴子情况,修武立即巧妙机智的回答,转移徐元龙的注意力,掩护了县委的地下活动。
  抗战胜利后,他重返报界,任《星华日报》总编辑。国共谈判期间,他积极宣传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和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时,他和报社社长罗铁贤、主笔罗选才配合,经常在报导和评论中改头换面的发表、引录新华社稿件,以此,中国共产党有关方面认为《星华日报》是“中间偏左”报纸,对人民解放事业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修武也就越为汕头国民党当局所注意,最后不得不秘密回家乡。
  1956年,担任永定县副县长,分管侨务。他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与党密切合作,努力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广泛团结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同胞,发动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其政绩获得境内外邑人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到冲击。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于1978年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80年10月,在厦门病逝。
   赖秋实
  
  
  赖秋实(1895~1931),原名富修,湖雷乡石城坑人。家贫,少时只读过三年私塾就独立谋生。民国12年(1923年)到上海一烟庄当学徒。民国14年因参加“五卅”反帝斗争,与同乡赖玉珊一起被老板辞退后,赴广东参加广东省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底,结业回永定,与阮山等共同执教于下湖公学,并从事革命秘密活动。民国15年7月,与阮山等创建中国共产党永定支部,积极迎接国民革命军入永。10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攻克永定,秋实在湖雷一带积极组织农会、工会,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四·一二”事变发生,秋实在白色恐怖下继续进行隐蔽的革命斗争。民国16年(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成立,他根据县委指示,在湖雷石城坑等地组织农民武装积极准备暴动。民国17年6月底,按永定暴动委员会部署,与赖玉珊率领石城坑农军参加了金丰暴动和随后开展的反“清乡”斗争。10月,与赖祖烈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石城坑支部,担任宣传委员。民国18年4月8日,为策应红四军入永与阮山等率农民武装袭击湖雷民团据点,消灭张遁民、孔月阶的民团,当场击毙土豪劣绅张梅汀,救出了溪口党支部书记曾一凡等同志。
  同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后。秋实先在湖雷区苏维埃政府工作,第二年5月调县苏维埃政府任秘书、秘书长,为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作了许多贡献。民国20年(1931年)4月在虎岗“肃社党”中被错杀,年36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黄学周
  
  
  黄学周(1895~1956),字培泉,别字拙余,高陂乡平在厦黄村人。由于父亲在南宁经商,少年时期就在那里度过,稍长,毕业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后又在广东大学经济科肄业。民国12年(1923年)回乡,任高陂区保卫团团长。民国13年,出任龙岩县县长。民国15年12月参加北伐军东路军,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部交通处设计股长、交通处总务科科长,随军转战福州、浙江、上海等地。民国16年任津埔铁路运输司令部总务科中校科长、车务处中校主任。民国19年任陇、津两路运输司令部运输处上校处长、上校参谋长兼陇海铁路总务处副处长。民国20年起,调任陇、津、平、道四路运输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兼陇海铁路总务处处长。抗战开始后,忠实履行国共合作协议,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运任务均予妥善筹办,保证人员、物资经陇海路顺畅安全到达西安转运延安等解放区。
  学周一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为发展教育,先在本村创办新民学校。抗战期间,他委派吴卓峰从安徽芜湖携带资金回到家乡,开办智阄中心小学(即今平在小学前身),又派上洋的陈肃斋从河南郑州回乡,通过与高陂、虎岗、坎市、培风等地人士联系洽商,确定在原道山高等小学的废址上建校,创办私立太平初级中学(即今高陂中学前身),在捐款资助兴建校舍的同时,并从上海购回不少图书和教学仪器赠给2所学校。同时,他还帮助本村贫困乡亲解决耕畜农具等问题。青黄不接之时,还常常购米赈饥,让乡亲们得以度荒。
  抗战中期,他离开铁路部门,到昆明、贵阳、都匀一带经商。以后在广西柳州与同乡苏子牧等创办柳州新华烟厂,发展民族工业。抗战胜利后,寄居南京,不幸中风瘫痪,解放前夕回到家乡。1956年病逝,享年62岁。
   王贯三
  
  
  王贯三(1895~1962),原名自严,浙江省嘉兴县人。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后,于民国14年(1925年)由宣仲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奉命回嘉兴建立党组织。大革命期间为党做了大量工作。民国17年3月,由于肺病严重,无法胜任紧张繁忙的地下工作,经组织同意,停止组织活动,以“革命友人”身份转入教育界。民国18年起,先后在上海、汕头、潮州、普宁、大埔等地的中小学校和师范学校任教,甚著声望。在普宁梅峰中学,得识该校校董,共产党人丘秉经(后易名长庆),结为知己。民国29年秉经任永定侨育中学校长,两年之后,“南委事件”发生,秉经奉命撤离侨中,为使学校能继续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即推荐贯三接长。经组织同意,秉经便亲赴大埔虎山中学,向贯三说明原委,贯三毅然“临危受命”,于民国32年2月来到侨育中学。
  到侨中后,贯三吸收前任实施革命教育的经验,不断加以发展。表面上,一切按国民党当局的规定行事,实际上却注入大量延安革命教育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具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使学生既掌握系统知识,又发展实际能力和个体特长,还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他长校5年半,侨中始终生气勃勃,教学质量优异,获得永定人民群众和海外乡侨的交口赞扬。
  侨育中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学校,校中一直有党的组织,师生中都有党员和革命人士。他们的活动自然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忌恨,必欲拔除而后快,贯三与党组织密切合作,利用他的威望和与社会上层人士的关系,同时争取海外乡侨知名人士如胡文虎、胡兆祥等人的支持,跟当局巧妙周旋,屡屡挫败他们迫害侨中和侨中革命师生的阴谋,使侨中不仅长期生存,而且不断发展。
  侨中是私立学校,经费靠自己筹措,贯三一面带头勤俭办校,一面积极寻求各方资助,侨中赖以弦歌不辍。1948年10月,为向侨胞募集办学基金,也为躲避当局加害,他远赴南洋,次年春,募捐任务完成,即绕道回嘉兴老家。建国后,应中国共产党龙岩地委之请,到长汀师范担任领导工作。数年间,成绩斐然,先后被选为长汀县和福建省的人大代表,还任长汀县政协副主席。50年代后期为政治运动所冲击,受到不公正待遇,1962年4月弥留之际,中国共产党龙岩地委领导赶到病榻前纠正了对他的错误处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彻底平反昭雪。
   姜子润
  
  
  姜子润(1896~1976),字泰煊,抚市乡鹊坪村人。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历史科,兼修中文、地理,以博闻强记、品行端方为师长同学所爱重。
  民国12年(1923年)南京高师毕业后,连续执教于厦门集美师范、永定县立中学、浙江省立一中、五中、暨南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等校。抗战爆发,入湖南衡阳任省地方行政干部学校、省立衡阳中学教员。民国28年,日机狂炸衡阳,他供职于衡阳前线电台的三弟子珲与全台人员同时遇难。老父闻讯,痛不欲生,家人函电交驰,催子润回家省视。于是辞职返永,朝夕随侍,迨老父情绪逐渐安稳,然后赴长汀中学任教。次年2月,经邑人向省府力请,调回永定接长初级中学。在任两年间,着力改善师资阵容,整顿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严实勤奋学风,成效斐然,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邑内外人士交相赞誉。民国31年,调任长汀师范校长。第二年秋,被聘为福建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讲师,不久升副教授,民国38年晋为教授。建国后,随高校院系调整,由福建师专而福州大学,而福建师范学院,都是担任历史系教授。
  子润毕生治学严谨,待人诚恳,视学生如子弟,从不疾言厉色,只是循循诱导,尤其注重身教。他自奉俭朴,却十分关心他人疾苦、乐于助人,深受师生和乡亲赞颂。1972年退休回乡,越4年,病故于鹊坪故宅。终年81岁。
   简祥明
  
  
  简祥明(1896~1934),原名集庆,又名祥云,坎市镇洪源村人。民国6年(1917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以后在洪源和培风的小学任教。
  五四运动发生,他受新思潮激荡,与一批进步教师一起,为开展革命教育,在大排创办了同志学校。民国16年(1927)秋,又与革命青年林梅汀在同志学校的基础上创立培风公学,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太平支部成立,任书记,积极发动和组织太平里群众,开展反对军阀陈国辉强征二万元马路捐的斗争,烧毁了马路捐征收处所在的高陂团防局。民国17年春,中国共产党太平区委成立,任常委。6月中旬,根据永定暴动委员会的部署,与林梅汀等加紧集训太平区的四个农军连(共400余人)。永定暴动中,太平农军连牵制了陈国辉在坎市的驻军,有效地配合了张鼎丞率领的暴动武装攻打县城的行动。
  永定暴动后,参加了7月中旬举行的部署“闽西秋收暴动”的会议,接着便参与制定“太平里秋收暴动计划”和“高陂区一个星期内工作计划”,被选为太平里暴动委员会执行委员。8月5日(农历六月二十日),在福建临时省委宣传部长王海萍领导下,与林梅汀率领培风农军百余人,配合上杭、龙岩农民武装和高陂农军举行了西陂暴动。暴动后,部队开往龙岩白土,消灭了当地民团,直逼龙岩县城,不料攻城失利,于是回师攻打坎市,又因作战计划泄密受挫,王海萍便决定率部队赴金砂与张鼎丞、邓子恢会合,祥明与林梅汀等则留下打游击。
  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二次入闽,先任太平区革命委员会委员和区苏执委,协助林梅汀建立了38个乡苏维埃政府。同年冬,调任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秘书长。民国19年2月,被增选为特委执委、常委兼秘书长;3月,又任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兼秘书长。任职期间,主持起草闽西特委和闽西苏维埃政府的一切文件文告。他很会写文章,当时特委常委蔡协民常说:简祥明文章又“简”(简洁)又“详”(周密)又“明”(明畅)。
  这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入闽,在南阳(今上杭)召开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他代表特委作工作汇报。7月,出席闽西党的“二大”连任特委执委兼秘书长,并参与创办“闽西工农银行”,为银行主席团七成员之一。10月,被选为闽西革命委员会委员。月底,奉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派遣,携南方局活动经费黄金120两赴香港从事“地下”工作,民国23年8月,在香港牺牲,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陈笃卿
  
  
  陈笃卿(1896~1935),岐岭乡霞山村人,永定苏区建设和福建省苏财政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青少年时期,在家乡读完小学后,考入汀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培文馆”教书。民国15年(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入永,在全县掀起国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他与当地进步青年李卓华、陈兆祥、卢树藩等,联系了下洋的陈正,曾牧村和陈东的卢肇西、卢其中等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发展农民协会组织,向农民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打倒列强”和“打倒封建军阀”的政治主张,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民国16年(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陈兆祥、卢树藩一起组建中国共产党岐岭支部,担任支部委员,为发动和准备农民武装暴动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17年(1928年)6月中旬,参加在陈东岭头湖塘小学召开的全县党员紧急代表会,参与研究制定永定暴动的计划。6月30日,奉命率领岐岭农军50余人,参加由永定暴动副总指挥卢肇西领导的“金丰暴动”。率部出击陈东坑、下洋、坪水坑、中坑等反动民团武装。有力地策应了永定暴动总指挥张鼎丞指挥的攻打永定城的战斗。暴动后,随金丰暴动武装编入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担任营长。随后,转战平和的芦溪和本县的古竹等地打击反动势力。11月9日,出席在古洋召开的金丰中心区委扩大会议。听取了中国共产党“六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罗明达传“六大”会议精神。会后,奉命在金丰大山坚持斗争。
  民国18年(1929年)4月10日(农历三月初一日),为策应红四军第一次入闽的行动,笃钦与陈兆祥、李卓华等再次组织发动当地农军百余人举行“岐岭暴动”,开展土地革命。17日,成立了岐岭乡苏维埃政府。同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打开永定局面,金丰地区革命运动蓬勃发展。7月,在古竹召开的金丰区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金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他与区委书记陈兆祥一起积极领导金丰地区开展卓有成效的革命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
  民国19年(1930年)3月,在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后为红十二军)时,调红三团担任领导工作,率部转战闽西各地。不久,又随军编入红一军团,转战江西,参加了一至三次的反“围剿”战斗,立有战功。
  民国21年(1932年)3月,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他任省苏财政部副部长。此后,他积极协助部长李六如做好全省财政经济工作,为支援苏区革命战争和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民国23年(1934年)冬,跟随主力红军长征。翌年,牺牲于长征途中,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何耀全
  
  
  何耀全(1897~1927),字永辉,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优秀领袖之一,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省港罢工委员会副委员长。祖籍大溪乡和顺堂,生于广州,15岁辍学,进广州警察局当电话员。民国10年(1921年)在香港电车公司当售票员。这时苏兆征等正在组织香港海员工会,受其影响,耀全也积极联络电车工人成立了香港电车工业竞进会,并趁英国温莎公爵来港视察之机,发动工人向电车公司提出增加工资三成,节日放假和假日上班发奖金等要求。几经斗争,公司终于被迫同意了工人的全部要求,从此,耀全日益受到香港工人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民国11年(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反抗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和不合理待遇。耀全发动电车工人举行同情罢工予以支援。民国14年5月,他作为香港工会代表之一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五卅惨案”发生,他积极协助苏兆征,邓中夏组织香港工人举行罢工。6月19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首先在香港爆发,罢工人数迅速激增至25万。英帝国主义疯狂镇压,耀全带领部分罢工工人回到广州,参加了23日广州十余万群众的反帝大会和示威游行。游行中发生了“沙基惨案”,激起了穗港工人和人民更加高涨的反帝斗争怒潮。为了加强对斗争的领导,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苏兆征为委员长,耀全为副委员长。此时他由苏兆征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国共产党),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委员。随后按党指示,深入省港大罢工中迁来广州的香港百余个工会中,做增强团结的思想工作,为大联合做准备。民国15年4月15日,香港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耀全作了加强工人阶级大团结的发言,并被选为香港总工会委员兼交际部长。5月,又在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
  民国16年(1927年)3月,苏兆征调武汉工作,留下的事务主要由耀全承担,而此时蒋介石正加紧酝酿反革命政变,局势日益严重。耀全一面要处理纷繁的省港罢工善后事宜,一面要对付反革命阴谋活动,工作十分紧张。“四·一二”事变发生,他赶紧布置所属干部转入地下,接着在4月14日晚召开应变紧急会议,直至15日凌晨才结束。不料散会不久遭广州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他受到严刑拷问,始终严守党和工会的机密,痛斥反动派的罪行。4月下旬,被秘密杀害,尸沉珠江。
   郑树昌
  
  
  郑树昌(1897~1937),又名世昌,湖雷乡桔树村人。家徒四壁,父亲只好将他卖给别人。稍长,随养父四出做泥水为生。民国12年(1923年),村中土豪霸占了他新婚的妻子,还要加害他们父子,无奈仓惶逃离,辗转到龙岩小池乡山美村落户。
  民国17年(1928年)3月开始,闽西各县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暴动,树昌立即投入当地的革命斗争,不久又加入了共产党。次年5月,红四军二次入闽,他被任为小池区赤卫队长。赤卫队编入红军后,历任班、排、连长。民国22年冬,红九团成立,被任为第二营营长,在团长吴胜指挥下,转战连城、新泉等地,为开辟和巩固苏区作出了许多贡献。民国23年春,红九团奉命到永安、宁洋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第一仗“智取宁洋城”大捷,树昌率领的二营是先锋。他们在潜入城内的侦察员的配合下,首先拿下了西门城楼,全歼守敌一个排,接着又攻克县政府和保安团部,为这一仗的全胜立下了大功。次年春间,红九团从宁洋、永安边区转移。在沿杭永边界开赴金砂休整途中,曾率部歼灭上杭大坪湖民团和永定汤湖的驻军一个连,毙敌50余人。以后红九团挺进下洋与红八团会师,又率二营歼灭陈东卢坤喜民团、大溪自卫队和下洋民团,为会师扫清了障碍。5月,红九团进军闽南,又随团长吴胜屡立战功。民国25年1月下旬起,接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兼永埔县委书记和县军政委员会主席,大力发展游击武装,开辟了以金丰大山为中心的永埔游击根据地。
  “西安事变”后,按照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执行联蒋抗日的指示,认真做好党员和游击队指挥员的思想工作,同时与中国共产党金丰中心区委书记马发贤、永埔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陈茂辉等到下洋、湖雷、岐岭等地跟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促成了永定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国民党顽固派灭共卖国之心不死,民国26年(1937年)7月底,他在驻永粤军突然袭击设在湖雷铁斜岌的永埔县委机关时壮烈牺牲。
   王弼卿
  
  
  王弼卿(1897~1968),高陂乡富岭村人,闽西第一位建筑工程师。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民国7年(1918年)入闽粤军组建“汀漳龙工务总局”,弼卿被任为工程科长。任职期间,先后主持开筑福建省第一条公路,以及漳州至靖城(漳龙线)、漳州至九龙岭(漳汕线)、漳州至浦南等公路,同时主持修筑了横跨九龙江西溪(芗江)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中山桥(通称“旧称”)。该桥总长426.72米,桥面宽5.4米,利用江面中的三洲作桥基,共有四段22孔,是当时福建省最长的公路桥。
  民国12年(1923年)4月,他以汀漳工务局名义发函,呼吁各界筹款建筑省腹地公路;同时发出《全闽公路工程进行报告书》,建议全省公路筑成五大干线,如“井”字形,即闽东线、闽南线、闽西线、闽北线和闽中线,详列各线通过地点和全长里程。民国16年福建省公署批准的“三纵线、四横线”公路规划,和民国18年国民政府审定的闽省国道五条、省道十八条规划,都是参考他的建议拟制的。
  抗战前夕,他供职于河南开封建筑公司,历任陇海铁路、京赣铁路工程师和工务段长。抗战期间,在四川勘测川滇铁路,后任川陕公路局工程师、副处长。抗战胜利后在衡阳任粤汉铁路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建国前不久移居香港从事教育,1968年4月在香港逝世。
   张鼎丞
  
  
  张鼎丞(1898~1981),原名福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生于金砂乡西湖寨村贫苦农民的家庭。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19岁高小毕业,随后在家乡和上杭风朗等地小学任教近十年。大革命时期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6年(1927年)6月,在广东大埔宝灵寺小学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受党派遣,回到永定金砂建党,9月,成立中国共产党溪南支部,同时开办平民夜校,组织农会以广泛发动群众,还创建了秘密武装“铁血团”,在革命群众中开展军事政治训练,为举行武装暴动作准备。民国17年(1928年)春,领导溪南农民进行“豁免冠婚丧祭屠宰捐”、向地主借粮度荒等斗争,都取得重大胜利。6月中旬,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决定领导全县农民武装暴动,推举鼎丞为永定暴动委员会总指挥。月末,湖雷和金丰按部署先行起事,将县城国民党驻军的大部分兵力引出,7月1日凌晨,他便亲率溪南数千农民乘虚攻进县城,接着撤出城外围城三天,才主动撤回金砂开展土地革命,这就是福建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永定暴动。随后,他即与邓子恢等创建了福建第一支红军部队“红军营”,建立了福建最早的区级红色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同时,创建了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分田办法和经验,在两万农民中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土地革命实践。7月下旬,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在溪南古木督成立,他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和副总指挥。
  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从此直到民国23年红军长征,他先后担任永定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军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执行委员兼土地粮食部副部长。其间,他跟随毛泽东、朱德率第四纵队转战闽西、赣南、赣粤边区,屡建战功;还参加了著名的古田会议——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更难能可贵的是多次不畏打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点,抵制“左”倾错误,支持和实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与方针,为巩固苏区、建设苏区、发展苏区作出了卓越贡献。民国19年被李立三“左”倾冒险行动计划的执行者指责为“新右倾”,他毫不介意,在红二十一军出击东江受挫,革命遭遇严重困难之时,仍然根据实际,深入群众进行反“围剿”动员,并亲率红军独立团协同地方武装机智地击退了敌军,保卫了杭永岩边苏区,随后还使该区的经济、军工等项建设都不断取得进展。民国20年(1931年)在王明“左”倾路线导引下,闽西发生了“肃社党”事件,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他趁出席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之机,和郭滴人一起向毛泽东作了汇报,然后立即赶回闽西,按毛泽东指示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这场灾难的发展,挽救了濒危的闽西苏区。在他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抵制王明“左”倾错误,实行毛泽东正确主张,领导军民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却在“反罗明路线斗争”中被诬为“右倾机会主义”受到撤职处分,调任中央粮食部副部长。但他坚信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反罗明路线”是错误的。他的这一正确观点,后来在中国共产党“七大”终于得到了肯定。
  民国23年(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他奉命留在闽西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任闽西军政委员会、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与邓子恢、谭震林等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根据对敌斗争的实际情况,在军事上,进行灵活游击战争,对付敌人的进攻;在政治上,对敌对阵营力量采取既斗争又争取分化的政策,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通过各种方法分化瓦解和打击敌人,粉碎了国民党8个正规军10多万人,加上地方民团等反动武装的多次“清剿”,既坚持以岩、永、杭为中心的原老苏区的游击区,又发展了南靖、平和、漳平、华安等县许多新游击区,同时,还开展抗租抗税和保田斗争,保护土地革命的果实,保护了人民的利益。这不仅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而且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敌人,支援主力红军进行长征。他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的贡献,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解决到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他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成了闽西南的国共合作。民国26年(1937年)10月,他担任中国共产党闽粤赣省委书记,次年1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他任支队司令员兼中国共产党东南局委员,3月初率部开赴苏皖抗日前线。此后在宁沪、宁芜铁路沿线频频打击日本侵略军,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皖南事变发生,他被任为整编后的新四军第七师师长。延安整风期间,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抵制了“抢救运动”的错误,使二部整风始终遵循中央正确方针,收到良好效果,获得毛泽东的赞扬。同时他在陕西延安中央党校召开的闽西党史座谈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总结性发言,为中国共产党“七大”前中央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供了宝贵资料。民国34年4月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他出席了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上发言介绍二部整风、连带谈及福建党史,指出教条主义者“反罗明路线”的错误,毛泽东当即再次赞扬了二部的整风,并称他为模范共产党员。
  解放战争期间,鼎丞担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国共产党中央华中局常委兼组织部长,除参与组织战役外,主要负责后方工作以及组训南下接管新区的干部。1949年7月,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解放福建,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在职三年余,出色地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等各项建国初期的任务。1953~1954年,相继担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和第一副部长。1954年9月起,连续被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为巩固人民检察制度作了重大贡献。1956年起,他还连续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八至十一届的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诬陷迫害,但仍坚持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1975年后,被选为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8月,拥护中央废除领导终身制的决定,主动辞去副委员长职务。1981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曾留下遗言,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1982年元旦,他的骨灰撒在闽西大地上。
   张 楷
  
  
  张楷(1898~1927),原名张维楷,字范堂,洪山乡大连村黄竹塘人。高小毕业后辍学随父务农。民国10年(1921年)复学,就读于厦门集美师范,同时参加国民党。不久,与蓝维仁等回上杭创办上杭公学,任校长,以公学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支持“上杭青年读书会”,协助出版《幻灯》、《汀雷》等进步刊物。民国15年6月间,上杭城关美国牧师卫英士霸占“四角井”建筑花园,造成居民饮水困难,激起公愤。张楷即通过上杭学联组织上杭中学师生罢课示威,迫使卫英士归还水井,10月,北伐军东路军入闽,他积极协助奉劝谢秉琼策动驻杭军阀曹万顺率部起义。12月,任上杭县国民党党部执委、宣传部长,后又任主委,积极组建工会、农会、商会、学生会、妇女会,把上杭的国民革命推向深入。他邀请共产党人傅柏翠担任党部秘书,到水南、才溪以及家乡黄竹塘等地,在群众中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地主豪绅的罪恶,健全和壮大农协会等革命组织。年底,回到上杭县城,适逢驻军和县知事向全县加派“岁捐”,严追欠税,一时民怨沸腾。他立刻以县党部名义发动群众请愿,迫使县知事取消“岁捐”并缓追欠税。
  民国16年(1927年)1月,东路军总指挥部把“长杭武永四县政治监督署”改组为“汀属政治监察署”,派反共的右派分子康子常为监察员,张楷闻讯,马上以上杭县党部主委身份,联合汀属各县党部通电反对,要求改派谢秉琼为监察员,林心尧为秘书。结果,斗争获得胜利。2月26日至3月2日,汀属政治监察署召开“长杭武永四县党部及民众团体联席会议”,张楷积极联络代表,通过了大力发展农民运动和开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等决议案。会后,他不遗余力地贯彻决议,上杭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迅猛展开。为此,反动势力又怕又恨,一面派人“警告”他不要“太出头”,一面诱以“资助出国留学”。他对这一切付之一笑,并坚定地宣称:“我张楷要用鲜血来书写上杭革命的国民党的历史!”
  “四·一二”事变发生,上杭的反动派和国民党右派紧跟着在5月7日反扑革命。当天晚上,张楷正在县总工会成立大会上演说,突然被人绑走,押到驻军司令部门前(县城保安宫前大榕树下),立遭枪杀。他是大革命中闽西第一个牺牲的烈士。
   陈兰生
  
  
  陈兰生(1898~1969),字敬存,笔名公弢,岐岭乡霞山村人。出生数月,父亲去世,家境日艰,但他自幼一心向学,勤习不辍,终于在亲友资助下修完福建省立九中学业。嗣后在厦门一家报馆做英文翻译,20岁,赴南洋谋生。从马来亚飘泊到缅甸,先供职教育界,不久被聘为《仰光日报》编辑。从此便在该报工作,直到日军侵占仰光;期间曾得堂兄等资助,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一年。
  抗战爆发,兰生在《仰光日报》上大力宣传团结抗日,鼓舞侨胞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还创办“维生书店”,传播抗日书刊和唱片;又发起和组织“卖爱国花”与文艺义演,募集了大批款项和物资,送回国内支援抗战,他的夫人曾霞秋女士,不仅捐出自己的手饰,还积极发动华侨妇女界捐寒衣赠给抗日将士。
  仰光沦陷,他携眷回重庆,在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问题研究所做英文翻译。抗战胜利后回仰光,任《新仰光报》总编辑,支持国内民主运动和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在缅甸出版的《新仰光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的总编辑、编发、撰写了大量宣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缅人民友好的报道、评论和诗词,影响颇大,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访问缅甸,他都作为缅甸华侨的重要欢迎代表之一,受到接见,并合影留念,先后又三次应邀回国观光。
  兰生服务缅甸华侨文化界50余年,在华侨社会中威望甚隆,先后被推举担任全缅华侨文化协会主席,全缅华侨报人俱乐部主任、缅甸永定会馆馆长等10多个职务,对促进侨胞团结和侨社的兴盛、发展,作了许多贡献,著作有《兰生诗选》。
  1966年3月,兰生遭缅甸当局无理逮捕。在狱中,他不为威武所屈,坚决维护祖国尊严,坚持民族气节,4月19日,被折磨致死。侨胞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追悼大会,我国驻缅大使馆代办亲临主持。
   马发贤
  
  
  马发贤(1898~1946),仙师乡西洋坪村人。父早丧,曾行乞,18岁当泥水工。民国16年(1927年),受张鼎丞启发教育即投身革命。民国18年红四军解放永定,西洋乡赤卫大队成立,任队长。7月,组织发动永西农民暴动后,被选为西洋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次年春,奉中国共产党溪南区委指示,率赤卫大队和溪南区特务连、游击连200余人进击聚集在芦下坝负隅顽抗的各乡民团,一举告捷,活捉团总四五名,战斗结束,被任为县独立团副团长。以后,他调任永定县委组织部长。民国21年5月,率永东工作组到金丰各乡村,恢复遭敌人严重破坏了的各项工作,扭转被动局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情况大为改观,为民国23年春发展永东地区游击战争,以配合红八团挺进(龙)岩南(靖)漳(平)边建立根据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央红军长征后,他任永东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留下坚持3年游击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新四军二支队北上后,他与方方、伍洪祥等留在闽西。这时他任永定县委组织部长,配合书记伍洪祥,全面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抗战的领导,还通过各地“抗敌后援会”和学校,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时领导群众贯彻国共合作协议,在基点村开展保田斗争,以发展生产增强抗战实力。民国28年(1939年),接任永定县委书记。次年,到南方工作委员会党校学习,结业后仍回永定担任县委书记。皖南事变发生,根据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指示,组织部署生产自给。
  民国34年(1945年)6月,为适应抗战胜利即将到来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闽粤边委决定成立杭永县委,他任书记。8月,又奉命主持闽西特委工作,后任闽西特委副特派员。解放战争开始,闽西特委和杭永县委机关于民国35年(1946年)7月中旬转移到永定合溪半山村。7月20日下午5时,驻合溪、汤湖、西溪等地的国民党军300余人,分数路围袭半山,激战中,发贤中弹被俘,因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谢宪球
  
  
  谢宪球(1899~1931),又名献球,岐岭乡石岭村人。13岁丧父,稍长即在陈东坑圩“福兴”神香店做工。民国14年(1925年),进入陈东革命青年卢肇西、卢其中等所办的东乡公学,受到革命思想教育。民国15年冬,北伐军克复永定,他积极协助卢肇西、卢其中在陈东、石岭等地建立农民协会,推进国民革命。民国16年“四·一二”事变后,共产党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0月,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成立,他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参加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如开办兵工厂,组织农军等,当即由卢其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陈东红光社中国共产党支部成立,被选为委员。次年6月中旬,又被选为金丰暴动委员会委员。29日,参加领导金丰暴动。7月协助熊振声、卢肇西在陈东组建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后,带领石岭武装在当地开展反“清乡”斗争,保护暴动乡村和暴动队员。以后转入金丰大山坚持游击斗争。
  民国18年(1929年)红四军解放永定,10月,永定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他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执委,任裁判肃反委员会主任。次年3月,又当选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任裁判肃反委员会主任。5月,任永定县第三届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县军事委员会主任。不久,调任平和县委书记。10月,永定游击总队成立,又调回永定任总队政委,与总队长阮振鹏合作,建立了3个大队,共有500余人枪,开展保卫苏区的斗争,11月上旬,在撤销闽西总行委,恢复闽西党、团的独立组织和日常活动,重新改组闽西特委时,被选为闽西特委委员。
  民国20年(1931年)4月26日,因“肃社党”被错杀于合溪,年32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曾牧村
  
  
  曾牧村(1901~1931),原名杏春,下洋镇太平寨人。生在新加坡,不久回国。民国10年(1921年)入厦门集美师范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期间曾回乡与陈正等创办下洋公学,传播革命思想。民国15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金丰支部,深入金丰各村开展农民运动。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他谢绝海外亲人要他出洋的频频催促,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他按党组织的指示,在下洋公学组建共青团支部,并为迎接南昌起义部队进入下洋做了大量工作。10月,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成立,被选为委员。第二年初,奉命到高陂,建立了厦黄、西陂等7个党支部,组训农军130余人,还创办了兵工厂。同年8月,福建临时省委决定组织以太平里暴动为主的闽西秋收暴动,这些工作为举行暴动奠定了基础。6月中旬,永定暴动委员会成立,牧村被选为委员。随即按照部署回家乡太平寨组织农军,对下洋公学革命师生施以军训。7月1日,率农军和公学师生共40余人,汇合卢肇西、阮山率领的暴动队伍举行下洋暴动,攻下团防局,镇压土豪劣绅,烧毁田契债据。数日后,暴动队伍在陈东整编,成立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牧村与陈正共同负责军需。8月,自卫队改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五十六团,在金丰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永定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牧村被选为委员,协助主席张鼎丞工作。次年春,接任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书记。这时,由于敌人频繁进行残酷“清乡”,县委忙于领导武装斗争,对苏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抓紧,不少党组织松散、减员、报复主义、地方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作风也在部分党员中滋长。牧村接任后,即着手加以整顿。首先健全民主集中制,增进党内团结;其次加强党员教育,开办党训班,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的刊物的小册子,健全组织生活,定期召开党团员积极分子会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此,党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组织也在整顿中得到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还针对县苏维埃政府中存在的命令主义、地方主义、小团体主义以及财政混乱等问题,与县苏领导阮山等人共同在全县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动员代表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制定改进措施,为全县12个区苏的民主政权建设作出了表率,促进了苏区的发展。这年冬,受立三错误路线的打击,调任饶和埔县委书记。民国20年5月,在“肃社党”事件中于虎岗被错杀,年30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胡兆祥
  
  
  胡兆祥(1901~1975),原名陶皆,下洋镇中川村人。青少年时代,就读于本村犹兴高等小学和广东大埔中学,以后毕业于上海政法大学。20年代末,曾任福建省东山县和华安县县长,有政声。卸任后赴南洋,深得“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之器重,出任马来亚槟城虎标永安堂经理。30年代初被派回国,接任汕头、福州虎标永安堂经理,后成为福州商界领袖之一,被选为福建省商会联合会主席,与当时福州的高层人士林森、萨镇冰等有较深的交往。民国24年(1935年)在陪胡文虎到南京晋见蒋介石后,兼任胡文虎捐建福建省300所小学建筑委员会副主任。民国26年,被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27年出席重庆的国民参政会期间,多次代表广大华侨,发表支援抗战的演说和热心救亡活动。同时,他在参政会上结识周恩来、董必武等共产党人,以诚相见,还与他们共同联名向国民政府提议,“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开放新闻言论自由”等提案。4月,以福建南洋经济考察团成员身份,与曾建平、萨镇冰等共赴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向海外华侨劝募抗日公债。
  兆祥一向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民国28年(1939年)永定侨育中学伊始,他即应聘为名誉校长和校董会副董事长。1940年1月侨中被省党部下令封闭,他与之交涉,得以解除禁令,民国29年9月省教育厅又以侨育中学未“立案”为由,欲予以停办。为解决“立案”问题,他想尽办法,于民国30年特邀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顾毓琇前来侨中视察,于10月便办妥立案之手续。抗战胜利后又专程赴南洋为侨中募捐建校经费。
  兆祥于民国35年(1946年)出任福建省政府顾问。民国36年,又出任汕头虎标永安堂经理。民国38年因亲属多在海外,遂赴南洋,除一段时间在曼谷永安堂任职外,一直在马来亚怡保侨居,安度晚年,1975年于怡保病故。享年75岁。
   赖 琏
  
  
  赖琏(1901~1982),字景明,抚市乡社前村人。出生于湖南长沙。青少年时代,在长沙等地的小、中学和大学读书,以后留学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机械系硕士。学成回国后,加入中国国民党,先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担任干事,不久,改任黄埔军官学校无线电高级班教官。此后,历任《京报》主笔、《中央日报》总编辑、南京市政府秘书长、代市长、国民党福建、湖南两省的省党部主任委员、西北工学院院长、西北大学校长、立法委员、教育部次长、海外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民国36年(1947年),因竞选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回到永定。此后,便长期居住在美国,任联合国秘书处科长、中文部主任、中国科科长。60年代由美国回台湾,就任台湾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1968年起为台湾《中国时报》国际问题专栏撰写文章。陆续编辑出版《国际问题论丛》10集,著有散文集《还乡梦的幻灭》。1982年病故于台湾。
   赖文清
  
  
  赖文清(1901~1987),字润芳,号琴午,凤城镇南郊村人。道南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广东大埔中学、厦门大学。曾任上杭县美华中学和永定中学教员。民国13年(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考入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毕业后奉命派回福建工作。后又调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训练部秘书。民国22年,任国民党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第一书记,因“闽变”未能就职,便转赴广州,后得龙岩中学同学范汉文的推荐,担任两广盐运使公署场产科科长,不久,趁调任厦门《思明日报》社长之机,离开广州去香港,担任《东方日报》主编。民国25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香港支部委员。在此期间,他还在香港创办大诚中学,担任校长,推行国语教育(用普通话教学),后学校迁回永定与永定初级中学合并。民国26年为国民大会代表。抗战爆发,日军南侵,香港沦陷,他辗转回到了四川重庆。民国31年8月,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专员兼国民党福建省党部调查室主任。民国33年4月,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书记长。民国37年,被选为“国大”代表,出席国民党的国大行宪会议。民国38年,在福建省政府会计、统计二处合并时,任行政院主计处顾问。同年去台湾,并任台湾“行政院”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和宪政研讨委员会委员、台北市永定县同乡会理事长。著有《海天览萃》、《慎独吟草》、《自寿吟草》和《琴庐唱和集》等。1987年3月12日病故于台北。
   林霭民、林道安
  
  
  林霭民(1906~1964),字瑞章,湖坑乡洪坑人。家境宽裕,学有渊源,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九中学,擅诗文,工书法。胡文虎创办《星岛日报》,闻其文名,聘为报社社长。太平洋战争前到香港沦陷前夕,回福建任田粮处长兼储运处长。抗战胜利后,又应胡文虎之聘,辞官到香港接任《星岛晚报》,兼任晚报社长。50~60年代,相继担任香港中华商会主办的《循环日报》以及《正午报》的社长。1959年,曾率香港报界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祝大典。
  霭民一生主要在境外从事新闻事业,特别是协助胡文虎创办星系报,贡献良多。培养提携永定籍报界新秀也甚众。所主持的报纸,宣传爱国主义,同情民众,增进国人尤其是侨胞的团结。他广交进步文化人士如陶行知、邹韬奋、郁达夫、金仲华等,得他们助益,思想立场日益倾向人民,即如抗战期间任省田粮处长,也时以人民疾苦为念,曾作诗云:“谈何容易饱三餐,天下咸呼吃饭难,已溺已饥谁负责?吾侪愧作督粮官!”后期在香港,更心向新中国,赞助人民国家的建设事业。他在华侨社会也有一定影响,常赞褒侨胞爱国之举。30年代曾率领胡文虎组织的华侨体育代表团回国参加全国运动会,以加强侨胞与祖国的联系,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1964年因脑溢血逝世于香港,享年59岁。当时新华社特地派员专程前往吊唁。
  霭民胞弟林道安(1908~1942),字理章,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刘海粟大师的得意门生,曾在厦门市举办个人书画展,名著一时。赴南洋任《星洲日报》画刊主编,以图片、漫画大力宣传团结抗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阴谋和罪恶,鼓舞侨胞的爱国热情,在东南亚影响颇大。为此,招致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侵略者的嫉恨,日军南进前夕,他申请回国,国民党政府驻新加坡领事竟唆使当地殖民政府不发给护照。不久,日军占领新加坡,即遭杀害,年35岁。
   李觉民
  
  
  李觉民(1902~1970),岐岭乡湖河村人,福建早期的马列主义传播者之一。民国10年(1921年)进入厦门集美师范读书,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真理。进而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校期间,他主动写信与在上海的共青团中央联系,汇报思想和闽西南政治、社会情况。民国12年11月给共青团中央领导人恽代英的信中说:“看了马克思主义的书和《社会主义讨论集》等书,李卜克内斯、列宁等人的著作,我就下了决心相信列宁主义了,并知道以前信仰无政府主义是没有手段和方法的了。”随后,他被团中央聘为通讯员,并受委托代售《响导》、《中国青年》、《独秀演讲集》等革命书刊,以传播马列主义。他积极联系、组织同学研习这些书刊,建立了“星火社”,还出版《星火周刊》,向读者通俗生动地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在闽西南影响颇大。不久又将“星火社”改组为“协进社”,成员发展到130余人,受到团中央的重视,他本人也受到了表扬。
  民国14年(1925年)6月,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派蓝裕业来厦门与觉民联系,发展他和另外一些协进社员入团,建立了共青团厦门支部,他被选为书记。次年3月,广东区委又派罗明来厦门,成立共青团厦门特支,他被任为组织委员。同年初,他还曾作为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厦门市党部执行委员,赴广州出席国民党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会后,广东区委派他回厦门和阮山等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厦门干事会。
  从“星火社”到中国共产党厦门干事会,觉民的活动为闽西南共青团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对闽南特别是闽西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作了积极的贡献。当年星火社、协进社的成员,许多成了日后闽西各县党的创建人或骨干,如林心尧、卢肇西、陈国华、谢宝萱等等。
  民国15年(1926年)5月,觉民出席国民党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党部执委,并参加省党部工作。到冬季,因违反纪律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党籍。此后,他到江西南昌市税务部门担任职员;建国后回到家乡,先后任生产队和大队会计,1970年去世。
   范乐春
  
  
  范乐春(1903~1941),女,是闽西杰出的妇女领袖,金砂乡古木督人。12岁父母即相继去世,带着弟弟给人做婢女。民国16年(1927年),张鼎丞在金砂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宣传革命,启迪了她的阶级觉悟,成为张鼎丞在金砂开办的平民夜校中出色的女学员。次年(1928年)春,积极参加党发动的“借粮度荒”、“分粮吃大户”斗争。6月30日,永定县委率领金砂三千农民武装举行暴动,攻打永定县城,她组织本村妇女送茶水送饭菜当看护,暴动后,被吸收为妇女干部。
  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6月,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乐春被选为区妇女联合会主席,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出席永定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执委、县妇女联合会主席,第二年2月,又被选为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执委,分管青年团和妇女工作。从此她努力学习文化,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迅速提高。这年冬,担任溪南区赤卫大队政委和战士一起紧张投入军训,使大队战斗力大大增强,农历十一月二十日,率大队配合红军攻打永定城,获得重大胜利。
  民国20年(1931年)1月以后,闽西各县发生“肃社党”事件,许多优秀的革命领导人惨遭错杀。乐春的弟弟和亲密战友也被枉杀。革命队伍内一时人心惶惑,苏区陷于严重困难境地。她临危受命,接任永定县苏主席,并代理县委书记。为迅速扭转局面,她在9月初征得闽西苏维埃政府同意,机智地拘留了草菅人命的永定县肃反委员会主席郑醒亚,将他交给上级惩治,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情绪渐趋稳定。这一期间,她还主持因顾顺章叛变而不断从上海中央局疏散前来的领导干部如聂荣臻、周恩来的接待工作,尽管工作十分繁重,照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1月,她与张鼎丞等赴瑞金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其后,她还先后担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福建省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主任、省苏工农检察委员会主席和土地部长等职务。在任土地部长期间,除跟随毛泽东到才溪进行调查外,主要致力于纠正土地政策上的偏差。当时,正值第三次“左”倾错误,土地分配贯彻“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政策,要在肉体上消灭地主,在经济上消灭富农,更严重的是混淆了富农与富裕中农的界限,把富裕中农、甚至一般中农也当作富农来打击,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乐春收到群众反映后,随即深入龙岩、永定苏区进行广泛的周密调查,认识到这些错误的政策和做法如果继续实行,贫雇农在农村势必陷于孤立,苏区战斗力将大大削弱,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会激增。她把调查所得和自己的纠偏意见,写成报告送交省苏维埃政府,省苏批准了她的报告,但以后却又被批判为“温情主义”和“富农路线”。
  民国23年(1934年),她担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优待红军局局长。主力红军长征前夕,她刚刚分娩,未能随军长征。12月,受苏区中央局指派,与张鼎丞、刘永生、陈茂辉等回永定进行游击战争。这时,国民党正轮番残酷“清剿”,斗争十分艰苦。乐春担任永定县委书记,负责永定独立营和活动在永定的红八团、九团、上杭独立营等部队的后勤工作,备极辛劳。民国24年夏,敌人发动第二次“清剿”,斗争尖锐,局势严峻,人员迭有牺牲,被捕、叛变、逃亡也经常发生,一些同志便由仇恨、急躁而产生报复情绪,例如对被敌人裹挟的群众也宣称“要烧掉你的房子”,还提出“要杀叛徒全家”,乐春对这些背离政策、不利反“清剿”斗争的思想行为,深感忧虑,立即派县委委员陈茂辉向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汇报,建议加强对部队的政策教育、整顿思想作风。张鼎丞十分赞赏这个建议,当下指派乐春协助部队开展政策教育和整风,乐春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战士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都获得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并争得到了最广泛的群众的支持,为粉碎敌人“清剿”创造了良好条件。
  乐春政治水平高,政策观念强,善于做思想工作。“西安事变”以后,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建成,闽西党也与本地国民党当局进行合作谈判,但国民党顽固派却妄图乘机消灭共产党。民国26年7月底,竟突然派兵包围设在湖雷铁斜岌的永埔县委驻地,杀害县委书记郑树昌等人。消息传来,游击队战士们群情愤激,一意报仇,不愿谈判。她赶忙来到战士们中间,耐心解释党中央、毛主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战士们从大局出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同时,要大家百倍提高警惕,随时粉碎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的阴谋。她有情有理、政策水平很高的一席话,立刻安抚了战士们的情绪,端正了大家的认识,为即将到来的整编北上抗日,打下了思想基础。
  民国27年(1938年)3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组成的新四军二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奉中国共产党闽粤赣省委决定,她跟方方、魏金水、刘永生、伍洪祥等留在闽西继续领导抗日斗争,担任中国共产党闽西南特委常委兼妇女部长,又兼永定县委组织部长和二支队永定留守处负责人,对外是永定县委的谈判代表。民国28年夏,她积劳成疾,但仍坚持工作。民国30年5月初,肺病恶化,不久,病逝于西溪。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赖 俊
  
  
  赖俊(1903~1928),原名开祯,号遵隽。湖雷乡湖瑶村人。民国6年(1917年)到设在漳州的福建省立第八中学读书。民国8年10月,由八中老师推荐,与江文新等以半官费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在圣日耳曼中学初习法语,次年夏到法国中部的鲁梭钢铁厂打工。10月14日,因参加中国留法学生占领里昂中国大学事件,被法国当局强行押送回国。沿途失去自由,直到马来亚的槟榔屿才准许上岸。当下得到华侨的热情接待与帮助,并就此暂留槟城,后来转赴缅甸仰光等地,以教书为生。
  民国13年(1924年)初,从仰光回到广州,由留法同学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同年夏,返回家乡。不久即与阮山等在湖雷成立国民党永定县党部筹备处,次年2月,又共同建立国民党永定县临时党部。其间,积极发展国民党党员,为建立区党部和区分部做了大量工作。
  民国15年(1926年)1月,周恩来受国民党中央委托,到汕头创办《岭东民国日报》。报社成立,即电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调赖俊等人前去工作。赖俊被任为总编辑。他在周恩来领导下,努力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国共两党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揭露和抨击当地反动势力,与国民党右派危害革命的言行作斗争,提高岭东民众觉悟,扩大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也正由于此,赖俊等人深为反动势力和国民党右派所忌恨。一到周恩来离开,即不断遭受刁难和压迫。迨至民国16年春,广东省国民党右派接管《岭东国民日报》,将赖俊等人排挤出报社。2月24日,赖俊发表了退出《岭东国民日报》的严正声明,与国民党右派划清界线,揭露其反动面目。其后,赖俊奉中国共产党组织指派,与杨志群等到闽粤边的丰顺、大埔、永定等地从事秘密工作。民国17年牺牲于广东丰顺。
   范元辉
  
  
  范元辉(1903~1986),乳名富煌,化名培思,金砂乡古木督人。民国16年(1927年)初中毕业,回古木督当小学教员,这时得到张鼎丞的培养教育,革命觉悟迅速提高,先后参加共青团、铁血团。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率本村青年参加永定暴动,攻打县城,以后转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民国18年3月在长汀参加红四军,任军政治部宣传员、收发股长。8月调回永定,任溪南区常备队党代表、县苏维埃政府文书等。中央红军长征后,随张鼎丞等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他留在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边省委担任文书,还任永定县委特派员。
  皖南事变后,闽西形势急剧逆转,他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指示,与其他同志一起转入偏僻山村生产自给度过了最艰难时期。民国32年(1943年),闽西南经济工作总队成立,他任政委,与队长刘永生共同力挫顽固派反共凶焰,坚持团结抗日。一年后,他又任王涛支队政委,与刘永生、陈仲平合作,率部开展反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中国共产党闽粤赣边区党委委员、闽西地委书记兼闽西支队政委,为闽粤边区解放作了重要贡献。战争年代,他曾较长时间主管财政,不仅廉洁奉公,而且精打细算,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民国34年,还曾冒险回家挖出他祖上数百银元窖藏,来解救部队经费的燃眉之急。
  建国后,他历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第八地委书记、第八军分区政委、中国共产党龙岩地委副书记、书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委员、永定县委书记、三明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三明市委副书记兼监委书记。工作中一贯坚持实事求是,抵制“左”的错误倾向,为闽西和三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迫害,对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1986年7月,病逝于三明。
   卢肇西
  
  
  卢肇西(1904~1931),岐岭乡陈东大陂人。民国12年(1923年),入厦门集美师范读书,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次年,参加国民党,并与阮山、林心尧等在永定湖雷建立国民党永定县临时党部。国民革命军克复永定,他积极发动群众支援革命军北伐。第二年春,集美师范毕业,又立即参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并在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他奉中国共产党组织派遣回永定工作。10月初,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委员、常委、军委书记,并具体领导陈东地区武装暴动准备工作。民国17年春,先后率领陈东农军驱退来陈东坑派款、骚扰的国民党永定驻军陈国华部和江湘部,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并锻炼了农军的实战能力。民国17年6月中旬,被选为永定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6月30日,按预定部署,汇合阮山领导的湖雷暴动武装,发动了“金丰暴动”,先在陈东举事,接着直奔下洋,于7月1日攻下下洋团防局,沉重打击了金丰地区国民党和豪绅的反动统治。尔后回师陈东,数日后,将暴动队伍整编为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后又改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任党代表,在金丰地区开展反“清乡”斗争。其间,曾会同张鼎丞率领的五十七团,出击永定、大埔、平和地区,扩大暴动影响。民国18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后,肇西相继担任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军委委员、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二支队长,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民国18年12月,在同张鼎丞一起出席毛泽东主持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后,跟随毛泽东、朱德与张鼎丞一道率领第四纵队转战闽西、赣南、赣粤等地,民国19年6月,改任由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与红四军第四纵队合编的红二十一军第一纵队司令,红二十军军长等职。年底,调任闽南特委军委书记,协助闽南特委书记陶铸打开闽南局面。冬,受毛泽东派遣,前往上海与党中央接洽建立上海至中央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事宜。回来后即建设了永定和闽西的交通站,沟通苏区与党中央的联系,传递文件、书信、护送领导干部和采办运输物资等作出重要贡献。
  民国20年(1931年)8月,在上杭白砂因“肃社党”事件中被错杀,年27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卢其中
  
  
  卢其中(1904~1931),岐岭乡陈东大陂人。父早丧,小学毕业后,即辍学务农。民国11年(1922年)得亲友资助入厦门集美师范读书。在进步同学影响下,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5年秋毕业回乡,与卢肇西等开办平民夜校和国术馆,以团结、教育青年,传播革命思想。10月,北伐军东路军克复永定,其中已是国民党员,随即在陈东建立农会,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组织群众开展减租减息等反封建斗争。民国16年“四·一二”事变发生,不屈于严酷的白色恐怖,在8月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协助罗秋天建立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随后奉命深入陈东各村领导农民运动,组建陈东农军连,开办兵工厂。民国17年3月到5月,接连与卢肇西率领农军击退来陈东派款、骚扰的国民党陈国华部和江湘部。6月中旬,被选为永定暴动委员会委员。自此到7月间,极力协助永定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卢肇西按部署准备和举行金丰暴动。取得胜利后暴动队伍整编为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又一举击破上金、中金八乡民团的联合“清乡”。8月,自卫队改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五十六团,其中任团警卫队长。
  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任县赤卫团团长。7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委员兼青年科长。8月10日,毛泽东来永定,住在牛牯扑。其中率县赤卫队协助粟裕负责警卫,打退来犯的十三乡民团和大埔县保安队,将正患疟疾的毛泽东安全转移。民国19年2月,担任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常委、军事委员会主任兼县赤卫团团长。不久,调任红十二军三团副团长。协助阮山、江桂华击溃下洋、湖山等地的民团。后奉命出击东江,担任先锋,结果在广东百侯受挫,回师永定。7月,调任红二十军第三纵队司令,与张鼎丞等抵制“左”倾错误,向省委代表提出符合闽西实际的建议,被视为“新右倾”而遭受批判。9月下旬,又奉命配合其他部队冒险进攻上杭县城再次失利。而敌军杨逢年、陈荣光部却在此时攻占了永定县城,苏区日见缩小,10月,红二十、二十一军整编为新十二军,其中任军委委员,第二团政委,1931年1月1日配合红十一军四十八团克复了永定县城,歼敌数百人,迅速扭转了永定苏区的被动局面,保卫了设在虎岗的闽西苏维埃政府等党政机关。
  民国20年(1931年)6月,在虎岗因“肃社党”事件中被错杀,时年27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陈 正
  
  
  陈正(1905~1931),原名成都,下洋乡古洋村人。民国11年(1922年)进厦门集美师范读书,不久,在进步师友的影响下,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2年春回乡度寒假,参与创立下洋进步青年团体“晨钟社”,出版社刊《钟声》,传播革命思想。民国14年集美师范毕业,在家乡与曾牧村等创办“下洋公学”开展义务教育。这年冬,由阮山介绍,加入了国民党。次年10月,国民革命军克复永定,他又由随军到下洋开展农运的王奎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参与建立中国共产党金丰支部,大力推进金丰地区的国民革命。民国16年,“四·一二”事变后,积极协助罗秋天筹建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10月,被选为县委组织委员;接着,又与江桂华一起主持建立中国共产党金丰区委。领导群众准备武装暴动。民国17年6月中旬,出席全县党员代表会议,被选为永定暴动委员会委员。随后按暴动委员会的预先部署,率古洋农军汇合阮山、卢肇西率领的金丰暴动队伍,在7月1日举行了“下洋暴动”。配合张鼎丞率领的溪南农民武装攻打永定城的战斗,数日后,回师陈东,与卢肇西等将暴动队伍整编为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任军需,不久,随队伍编入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在金丰大山坚持斗争。同年底,永定县委在敌“清乡”中遭到严重破坏,他毅然接任县委书记,把县委机关从文馆村迁至金丰大山,使之照常工作。民国18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他立即于7月5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适应形势需要,改组县委,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使党在与反革命的日益尖锐严酷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民国19年(1930年)2月,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他被增选为委员和常委。3月,又被选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兼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5月以后,他相继担任红十二军、红二十一军的军委委员和政治部主任,并奉命参与率军出征东江。由于出征决策原是上级领导机关“左”倾冒险行动的产物,结果两次出征均以失利告终。10月,在二十一军与二十军合编为新十二军时,他调任闽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民国20年4月,在虎岗被诬为“社会民主党”而错杀,年26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并将其故乡古洋村改名为“陈正村”以为永远纪念。
   林心尧
  
  
  林心尧(1905~1927),虎岗乡灌洋村人。民国10年(1921年)入厦门集美师范读书,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4年加入国民党后,与吴仰文等创立国民党永定县党部。次年春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与阮山等在湖雷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定支部,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与组织工作。9月,同阮山赴潮汕,与正在进行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联系进军永定的事宜。10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克复永定,他立即协助东路军政治部召开政治会议,撤销县议会和防务、土药、纸槽及花捐等苛捐杂税,深入发动群众推进国民革命。
  同年冬,受中国共产党闽南特委委派到上杭,接任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书记。致力于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和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队,壮大革命力量。第二年1、2月,相继担任长杭武永四县政治监察署和汀属八县政治监察署的秘书。3月末,汀属各县国民党部和民众团体在上杭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大力开展民众运动。并举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以培养民运骨干,他被一致推选为养成所筹备会主任。同月,养成所开学,有学员160人。他不仅主持所务,还亲自讲课和带领学员深入农村参加农运实践。使学员的政治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迅速提高。这时,由于工农运动迅猛发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日益尖锐,土豪劣绅们与驻上杭军阀相互勾结,破坏革命,甚为嚣张。他毅然和中国共产党上杭支部的同志们一起,团结国民党左派,组织城乡人民,一举将驻军逐出上杭,沉重打击了反革命势力。正当上杭人民乘胜将国民革命推向纵深发展之时,不料“四·一二”事变发生,上杭反革命弹冠相庆,迅即重新纠合,于5月7日晚悍然向革命人民疯狂反扑,大肆屠杀革命干部和群众。他当即与汀属八县政治监察署主任谢秉琼一道撤至武平。8日晚,在武平万安乡被跟踪而至的敌人逮捕。敌人对他施以种种酷刑,打断了他的双腿,他始终坚贞不屈。12日,被用箩筐抬到武平城关东门桥下英勇就义。沿途,他用尽最后力气,不断向群众揭露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罪行,见者无不动容。
   李长发
  
  
  李长发(1905~1929),湖山乡樟溪村人。民国9年(1920年)入平和县九峰中学求学。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会负责人。民国15年秋,朱积垒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从广州回到九峰上坪,秘密传播马列主义,组织农民协会和工会等等,长发竭力协助。11月由朱积垒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国共产党平和县总支部书记。12月,受闽南特委指派,带领中国共产党党员李令溪、李令当、沈伟民等8人,深入象湖山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到民国16年秋,里佳、象湖、三来3个村都建立了党支部;亲自发展了20多位党员。是年冬,积极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组建了有230余人的五坎区工农赤卫队,投入紧张训练,准备武装斗争。
  民国17年(1928年)3月7日,率象湖山赤卫队62人,会同赖玉珊率领的永定铁血团员25人,星夜开赴九峰,第二天凌晨,配合朱积垒等的工农武装直取平和县城。
  民国18年(1929年)2月4日,率领地方武装配合永定红军,在大象湖李家祠前伏击前去“清乡”的下洋胡道南民团,毙敌18人、俘敌1人、缴获步枪19支、子弹600余发,并乘胜扫荡当地民团,击毙团总李大令等人,获得重大战果。
  5月下旬,正在里佳召开党员会议,突然被敌包围。经奋力突围不果,被执。不久,壮烈就义于细湖坝。
   赖月华
  
  
  赖月华(1905~1944),女,凤城镇西坊村人,18岁与张鼎丞结婚。民国16年(1927年)8月,鼎丞在金砂建立中国共产党溪南支部,开办平民夜校宣传革命,月华带头并发动妇女上夜校学习,还积极协助鼎丞开展其他革命工作。民国17年永定暴动后,被选为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妇女委员。民国18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到民国20年7月间,相继在溪南区妇女委员会、闽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工作,最后任丰稔区团妇委书记。冬,随鼎丞到长汀,任中国共产党长汀县大埔区委书记,中国共产党汀东县委组织部长、兆征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民国21年3月,出席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被选为省苏维埃政府候补委员,任省苏妇女部长。4月,又当选省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委员。红军长征后,她在长汀四都一带坚持斗争。民国24年4月,在国民党军“清剿”中被俘,幸身份未暴露,由当地一群众以“兄妹关系”保释。从此辗转隐蔽于濯田各村间,直至民国26年春,才接到鼎丞的亲笔信,旋由组织护送到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永定下洋月流与鼎丞会合,分配在永和靖军政委员会工作。民国27年(1938年)3月,鼎丞率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她奉命留下担任中国共产党金砂总支书记。民国29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闽西国共合作形势随之逆转,组织通知月华撤离金砂,到芹菜洋闽西南特委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丰稔、西溪等地工作。民国30年10月,任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妇女部长。此后两年间,在东溪、西溪、湖雷等“生产基地”进行隐蔽斗争。
  民国33年(1944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永定国民党“自卫队”纠集“壮丁队”数百人突然围袭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机关(驻湖雷阙背村)。月华由于患着严重的脚关节炎,无法突围,她战斗到只剩下一颗子弹时,不愿被俘受辱,举枪自击,壮烈殉难。
   张松芬
  
  
  张松芬(1905~1950),别名阿松,艺名可九,坎市镇长流村人。清光绪间生于木偶世家。6岁即随父学艺,14岁正式拜大排“老隆顺”班主丘三满为师。由于倒嗓,专攻木偶提线,苦学5年,技艺远胜侪辈。还谙熟各种唱腔,锣鼓和许多传统剧目的情节与表演要领,登场演出格外得心应手。学成出师即自行组织“正明凤堂”长年走村串乡,艺术日益精进,时有创新。
  松芬毕生从事木偶表演,对永定木偶戏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努力扶助木偶戏班的发展,繁荣木偶表演事业。先前,永定木偶戏班寥寥可数,松芬建班声誉鹊起后,即通过艺术交流和经济资助,扶持兄弟子侄陆续成立“新明凤堂”、“老明凤堂”等戏班,还帮助长流大排等地木偶戏艺人先后办起“老彩凤堂”、“荣华堂”等20余个戏班,从艺者达300余人。其中有些戏班远赴漳州、粤东演出,甚受欢迎。
  积极创新,提高木偶表演艺术水平。永定木偶戏表演原都比较粗疏单调,松芬从艺后,借鉴外江戏的精华,全面改进木偶戏表演,艺术面目为之一新。如唱腔以皮簧融会本地民间乐调,道白则中州韵结合本地方言,大大提高了唱和说的表现能力,而又突出了地方特色。尤其是提线,他深入研究汉剧名角的表演,精心改进提线工艺,让木偶做出许多细腻生动极具典型性的高难度动作来,以表现角色性格和种种深刻、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倾倒了无数观众。他一生表演传统剧目500多个,其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脍炙人口的有20多个,对后代艺人影响很大。
  热心培育人才,卓有成效。他20岁开始组班带徒,二十余年中授徒百人以上,大都成才。高足张美全(艺名学老妹),建国后任永定木偶剧团团长,1956年与上杭、连城艺人组成龙岩专区木偶剧团赴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轰动一时,他在《大名府》中操纵的特技项目,深得师传,荣获大会特技奖。
  1950年5月,松芬以45岁英年病逝,木偶艺人和广大观众无不痛惜。
   王全珍
  
  
  王全珍(1906~1970),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于太平里悠远乡村尾村(现悠远已划归龙岩市管辖)一个贫农家庭。民国17年(1928年)参加闽西秋收暴动。次年,红四军解放永定时参军,民国21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历任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司令部通讯主任、第二师司令部侦察通讯主任、第一师司令部侦察通讯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1935年著名的陕北直罗镇战役。1937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第一团第二营营长、八路军总部直属政治处教育股股长、鲁西军区第十六团参谋长、鲁中军区第一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处处长兼警备第三旅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七师参谋长、辽东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参加过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五分部副部长、中南军区海军后勤部部长。1954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高级速成班学习,1956年毕业。接着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部长、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70年病逝于北京。
   苏阿德
  
  
  苏阿德(1906~1937),原名鸿章,曾用名苏德、苏达。湖坑乡南中村人。读完初小就跟二哥万章到龙岩做木匠。民国14年后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民国16年冬,由邓子恢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3月,参加“后田暴动”。7月,中国共产党闽西临时特委成立,被选为执委。民国18年2月,当选中国共产党龙岩县委委员,负责工运。7月,中国共产党闽西“一大”召开,被选为闽西特委委员兼工人部长,后又任闽西赤卫大队总队长。
  民国19年(1930年)2月,阿德在中国共产党福建省“二大”上被选为省执委、工委书记。7月,奉命部署“惠安暴动”,暴动准备工作就绪后又受命代表省委赴广州汇报工作,年底回到厦门。民国20年初,福建省委被破坏后,任福州中心市委委员、职工党团书记。一时,福州地区工运、兵运、学运非常活跃,国民党当局大为恐慌,严令特务加紧破坏。民国22年秋被捕。12月初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他和其他人一起获释。
  出狱后,立即利用“福建事变”有利时机到马尾开展兵运。民国23年(1934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阿德被任命为福州中心市委组织部长。2月,连江县委书记失踪,阿德立即在莺头改组连江县委。3月25日,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陈之枢被捕叛变。阿德赶赴厦门通过组织向党中央报告。随后,他被任为连江中心县委特派员。这时连江所辖8个区只剩下4个,阿德遂与福安中心县委及中心市委特派员叶飞联系,共同商议成立闽东特委,加强领导,以利恢复和发展闽东苏区。6月,两中心县委负责人开会,组成闽东临时特委,阿德被选为书记。特委辖7个县委和1个特支,后在抗日先遣队的帮助下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加强武装斗争。到当年10月,闽东7个县苏区不仅连成一片,而且扩展到古田、屏南,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党员有2200余人,创建了闽东苏区的鼎盛时期。
  这时,阿德受闽东特委委托,专程到上海与党中央取得联系。他找到了中央在上海的联络处,于当年11月至12月间,写下了《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总报告》、《闽东特委关于组织的报告》、《闽东特委来人关于军事的报告》等材料,为党留下了珍贵的闽东党史文献。年末,阿德刚回到厦门,不料又遭捕,幸得二兄万章多方奔走,才获保释。民国24年(1935年)夏,乔装徒步返回家乡,与张鼎丞、邓子恢等人接上关系后,先后担任南溪区委书记、永和靖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翌年,调龙岩县委工作,在化装进龙岩工作途中,随行的一个战士突然叛变,枪战中阿德身负重伤,为国民党驻军所执,关押在龙岩监狱。狱中,严词拒绝诱降,坚贞不屈。8月初,从容就义,年31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林梅汀
  
  
  林梅汀(1906~1931),坎市镇孔夫村人。生于贫苦农家。民国15年(1926年)秋,经亲友资助,在福建省立九中毕业,随后到龙岩湖邦“开明学校”任教。同年冬,郭滴人从广州农讲所回湖邦开展革命活动,两人一见如故,便积极协助郭滴人工作。
  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他受邓子恢、郭滴人派遣,回孔夫建立革命活动基点,与简祥明等在大排创办培风公学,担任校长。不久,中国共产党闽南临时特委宣传部长陈祖康等陆续来到培风公学,从此,革命工作逐步展开。除向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外,还到附近村落开办平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与坎市、高陂等地革命青年组织的联络也日益密切。民国17年春,梅汀经陈祖康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太平区委成立,选为书记。7月中旬,福建临时省委决定组织“闽西秋收暴动”,派宣传部长王海萍来永定,成立以太平暴动为主的闽西秋收暴动委员会。19日,梅汀召开太平区委扩大会议,制订了“太平里秋收暴动计划”,成立了太平里暴动委员会,被选为执行委员。8月5日,在王海萍指挥下,他率领太平农军百余人,配合上杭、龙岩农民武装,首先在西陂暴动,胜利后即开赴龙岩白土,消灭当地民团,直逼龙岩县城。攻城失利,回师攻打坎市,又因作战计划泄密而受挫。梅汀于是奉命将队伍撤回文溪,整编为太平游击队,担任队长。
  民国18年(1929年)春,梅汀奉闽西特委指示,率太平游击队赴上杭蛟洋集训。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攻打龙岩城,太平游击队配合红四军一部扼守龙门,旋又随红四军进攻坎市,一举歼灭守敌陈佩玉、卢汉升部,成立太平区革命委员会。秋,太平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梅汀先后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和区苏主席。
  民国19年(1930年)3月后,梅汀先任红十二军团政治委员,后任二十一军第一纵队政委、十二军一○○团政委,转战于岩、永、杭、靖、平和以及大埔等地,屡屡重创敌人。尤其是民国20年1月1日,配合红十一军四十八团和溪南赤卫队数千人攻克永定城一役,击毙杭永武连四县保安队长罗介人和湖雷团总孔月阶等上百人,缴获枪支三百余,威振全闽西。
  民国20年(1931年)2月中旬,梅汀被诬为“闽西社会民主党骨干分子”,遭拘捕和拷打。3月2日,被错杀于虎岗。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江德贤
  
  
  江德贤(1906~1930),化名杨柳青,原籍湖坑乡南溪村人。出生后被遗弃,由高头归侨江驾轩收养。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厦门中山中学。民国15年(1926年)冬,北伐军东路军克复漳州,任东路军政治部宣传干事。接着随军到福州,与刚参军的何正生(后来成为他的夫人)等组织福州市学生联合会,发动学生支援东路军挺进浙江。民国16年春,与何正生入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学习。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7月被派到叶挺“铁军”当排长,兼连党支部组织委员。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调到陈毅任党代表的团里当排长。9月,随军转战闽西,被留在永定支援地方党的工作。10月当选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军委委员,到高头建党和组织农会、农军连。次年春又到厦黄、西陂等地发展党组织和农军。6月中旬,被选为永定暴动委员会委员。29日参加领导金丰暴动。暴动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任团政治部主任,协助团长熊振声、党代表卢肇西挫败金丰十三乡的民团联合发动的“清乡”进攻,随后,又参加出击平和五坎区,打开了永和边的局面。
  这年冬天,他操劳过度患了重病,组织决定由他妻子何正生陪同,到漳州黄山治疗。第二年春病愈,奉命以福建省委特派员到泉州地区重建被破坏了的中国共产党泉州特支;他先在南安莲塘小学代课,再通过校长陈仲焕陆续把陈平山等多位同志安排入学校建立基点,然后组织各种群众革命团体,设联络站于泉州承天寺,开展革命活动,从中发展党团员。数月间,南安建立了3个党支部,泉州建立了2个党支部。9月泉州特支恢复,他被选为书记。
  民国19年(1930年)4月,他为筹建泉州汽车支部在巷甲车站被军阀陈万太拘捕,押送到福州。不久,牺牲在西洪路鸡弄角。
   沈中祥
  
  
  沈中祥(1906~1936),绰号石伯公,堂堡乡壁子下人,从小顽劣,稍长就跟绰号“画眉子”、“关佛养”等一帮恶少结成流氓团伙,进而购买枪弹,杀人越货,成为土匪。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军入闽,他乘机夺去堂堡乡土劣豪绅的枪支,混入革命队伍,担任乡苏赤卫队队长。12月,蒋介石发动对闽西苏区的“三省会剿”,永定县城的红军转移,他立即拖枪叛变,纠合叛徒、流氓、土匪百多人,拉起一支土匪队伍,做了土匪头子。先后与仙师瑶上的王石甫、峰市的陈荣光互相勾结,在永定河沿岸拦截船只,抢掠来往商人财物,骚扰山村,搜刮农民,长达五年之久。以后,由国民党收编,当了堂堡乡民团的团总。
  沈中祥残害人民,仇视革命,作恶手段非常残忍。他为了剪除革命群众沈梅兰,曾勾结湖雷民团团总张迪民和驻永定县城军阀黄月波,将沈梅兰兄弟及其家“血洗”,老少二十七口无一幸免,然后抢走财物,焚烧房屋,还将沈梅兰一个未过门的弟媳妇掳去作妾。19年(1930年)秋,堂堡沈氏族人到象牙村祭祖坟,他唆使祭坟人借口祖坟被人破坏,大闹象牙村,他的喽啰当场把一个象牙村的群众乱刀捅死。象牙村人深知他残忍成性,怕遭血洗,只得忍气吞声凑集数百元光洋给他,才幸免再来寻衅。
  民国27年(1938年间),他与爪牙“画眉子”等路过王社魏屋,正值傍晚时分,一个农妇在浴室点煤油灯洗澡,这伙匪徒为了“练枪法”,竟冲着那盏灯光开枪,煤油灯打灭了,洗澡的农妇也惨遭打死。
  沈中祥罪行累累,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公愤。民国28年(1939年)秋,得知他应邀参加乡民沈如坤的收“会金会”(是永定民间的一种互相储金组织)宴会,当地群众沈汉华、沈兆宽、石景老、松满等人,于农历九月初四日晚在沈如坤家设下埋伏,宴席会后将他击毙,除了大害,人心大快。
   江桂华
  
  
  江桂华(1907~1931),古竹乡高头北山村人,农家子弟。就读于漳州第二师范时即受到同学罗扬才影响,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6年(1927年)毕业回高头,适值同乡、共产党人江德贤回乡建党,当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协助江德贤建立共青团和农协会等革命团体,还组建了高头农军连。冬,中国共产党金丰区委成立,被选为书记。第二年6月中旬,赴陈东岭头参加全县党员代表会议,被选为永定暴动委员会委员。会后按部署回高头,紧张准备暴动。6月末至7月上旬,桂华与江德贤率领高头农军与阮山、卢肇西率领的上湖、陈东暴动武装共同组成金丰暴动队,在陈东、下洋等地击溃民团、镇压土豪、焚烧田契,取得了金丰暴动的胜利。以后,将暴动队伍整编为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不久又改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五十六团,在湖雷、金丰一带山区坚持武装斗争。
  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金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桂华任政府主席,后又任区苏维埃主席,领导全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7月,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改组,被选为常委兼宣传科长。民国19年3月,调任闽西红军第十二军三团政委,与团长阮山一同率部出击下洋、湖山等地的民团,歼敌数百人。5月,又出击东江,推进大埔、百侯等地,后由于远离根据地,补给困难,加之粤桂军阀战事暂停,东江敌兵加强,不得已回师永定。6月中,部队编入红一军团,桂华调任红二十军第三纵队政委,协同司令卢其中等转战上杭、永定、大埔、南靖、平和,屡获战果,为闽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国20年(1931年)3月2日,在闽西“肃社党”事件中被错杀。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王奎福
  
  
  王奎福(1907~1931),坎市镇洽溪村人。生于一个船工的家庭。小学毕业生肄业于永定师范讲习班。民国15年(1926年)夏,由阮山推荐,到广州参加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结业,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随北伐东路军回永定,在下洋公学建立中国共产党金丰支部,还在洽溪、新罗、青坑一带建立农会,开展农运。民国16年,又将千余名木船工人组织起来成立永定河篷船工会,担任秘书,领导了对船工残酷剥削的永定厘金局的清算斗争。同时,他还协助组建全县建筑、理发、缝衣、刨烟等行业工会,创建了永定县总工会。
  这年3月底,他以中央农民部汀漳办事处特派员身份,到上杭参加“长杭武永四县党部及民众代表联席会议”,被选为“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筹备委员,协助林心尧招收各县160余人入所学习,为闽西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
  “四·一二”事变发生,从上杭潜回家乡,开办平民学校,进行隐蔽的革命活动。民国18年(1929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他被选为洽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19年春,任洽溪、抚溪隔、扁堂山、高枧下四村联合而成立的“四方联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后调任永定县总工会秘书长,并兼县民船工会秘书,多次代表工会与商家谈判,议定统一的合理的船运价格,排好船户承运次序,维护了船工的利益,解决了船户间争运的矛盾,受到广大船工的衷心拥戴。以后,调到闽西总工会筹备处担任秘书,负责组建闽西总工会。11月,闽西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成立了闽西总工会,他被选为秘书长。
  民国20年(1931年)8月,因“肃社党”事件中在虎岗被错杀,年24岁。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罗荣德
  
  
  罗荣德(1907~1935),女,小名德姑子,湖雷乡车前岗一个船工的女儿。16岁嫁到西溪礼田坝戴屋。民国16年(1927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7年,“永定暴动”中任西溪农军连战地护士兼宣传员。后任西溪、溪南等区和县的妇女会主任。
  民国22年(1933年)底,被粤军收编的十九路军一个排驻在西溪礼田坝炮楼。当时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都在西溪,安全受到了威胁;县委便决定利用十九路军与粤军的矛盾瓦解这个排,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荣德夫妇,因为他们是礼田坝人,便于开展工作。于是他们回礼田坝开了间理发店,有意识地向士兵们招徕生意,还帮助他们缝补洗涮,很快便互相熟悉起来。闲谈中,荣德常利用他们流露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和对粤军的牢骚,剖析情势,指明出路。不久,许多士兵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有的打算溜号回家,荣德便帮他们用枪枝弹药换成路费,还给开好苏区的路条;有的决心参加红军,经过严格审查确实合格,她便开给介绍信,告知路径。这样,理发店开了几十天,那排士兵就所剩无几,消息传到县城,粤军团长大怒,立刻换了一个排长,要他从理发店着手,查出共产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线索,迅速“清剿”。这排长便叫了一个士兵与荣德联系,说要率部起义,请她通知游击队前来接应。这“放线钓鱼”的诡计当即被她识破,并婉言将那士兵顶了回去。排长见计策落空,恼羞成怒,就将荣德夫妇抓来严刑拷问,荣德昏厥几次,一字不吐,她丈夫却动摇了。她愤恨至极,拿起关押她的柴房里的一把剪刀自杀。排长以为她死了,叫群众抬出去埋掉。到山上,群众却发现她未死,赶紧送到七桥红军医院抢救。一个多月后伤愈,被任为永定红军后方医院院长。任职期间,成绩突出,省领导机关特奖给“不屈的女战士”锦旗一面,以资鼓励。
  民国24年(1935年)冬,范乐春率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机关人员外出筹粮,荣德主动要求当“尖兵”,途中突然遇到敌军,她立即闪入一条岔道上开枪,把敌军引向自己,同时让后面的同志知道前面有危急情况及时转移。结果同志们脱险了,她却又一次被捕。粤军团长亲自审讯,施以酷刑,诱以重利,还让曾是她丈夫的叛徒来劝降,荣德岿然不动。最后在永定县城关南门坝从容就义。
   曾道修
  
  
  曾道修(1907~1971),原名志德,下洋镇太平寨村人。早年就读于广州大学,民国10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广州起义,被国民党当局通缉,民国17年4月回下洋,6月与曾牧村等举行下洋暴动。9月,参加攻打平和县城受挫,逃至厦门被捕,押解至福建省府第一拘留所。次年6月越狱,辗转到达印尼棉兰,改名道修,在当地华侨学校任教。
  抗战爆发,他创办棉兰《新闻报》和《南洋生活半月刊》,积极宣传团结抗日,同时担任苏门答腊中华总商会和永定会馆的理事长,发动侨胞捐钱献物,支援祖国抗日大业。日军入侵印尼,他匿居山村,直到日本投降。以后,他创办“永华图书印务局”和棉兰《民主日报》,出书撰文,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宣传解放战争的胜利,提高侨胞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认识,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他积极向侨胞介绍人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和各项建设成就。1954年,又创办棉兰《华侨日报》,进一步扩大爱国宣传,增进侨胞团结,促进中国和印尼人民的友谊,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鼎丞,充分肯定该报的贡献,特地为《华侨日报》1955年元旦特刊题词:“加强华侨爱国大团结”,著名画家齐白石,也为特刊作画,表示祝贺和期许。这年5月,周恩来总理赴印尼参加万隆会议,苏门答腊侨胞公推道修为代表,专程到雅加达表示热烈欢迎。次年5月,我国驻雅加达总领事赵仲时、驻棉兰领事刘亚民,一同邀请他公费回国观光。
  1971年4月,他因病在棉兰逝世。享年65岁。
   赖祖烈
  
  
  赖祖烈(1907~1983),湖雷乡石城坑人。13岁随同乡到上海、扬州的烟店当徒工、店员,接触五四运动传播的进步思想。民国16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永定共产党人阮山疏散到扬州,在同乡中秘密宣传革命,他深受影响。次年10月回到家乡,即由阮山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红四军解放永定,他先后任中国共产党石城坑支部书记兼赤卫连指导员、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和永定县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来永,他负责安排他们的驻地和住房。这年冬天,他根据县苏维埃政府决定筹建太平、湖雷等区的信用合作社和永定县农民银行。第二年,又参与闽西工农银行的创建,银行成立,他身兼营业科长、总务科长和秘书三职,备极辛劳。民国21年,随毛泽民、李六如筹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和福建省分行,担任分行行长兼福建金库主任,还兼中华同业总公司经理。民国23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但随行几天突发恶性痢疾,遂被留下坚持游击战争。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相继担任赣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和赣南军区供给部长。
  抗战爆发,他奉命调到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参加筹办《新华日报》。上海失守,先奉命将一大批物资包括报馆的纸张等从南京运送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南下担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重庆办事处经理科长。“皖南事变”发生,转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贸易局副局长、中央书记处特别会计科长。民国34年(1945年)兼任中央办公厅行政处副处长。次年,任北平军调部中国共产党方面办公室经理组组长、交通处处长。民国36年初,军调部解散,改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后方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晋察冀中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民国38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随李克农入城参加接管,迎接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
  建国后,历任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主任兼周恩来的财政秘书、政务院参事、国务院外国专家招待处处长、国务院外国专家招待事务管理局局长、中南海管理局局长、中央警卫局局长。1978年以后还当选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病逝于北京。享寿77岁。
   胡曰皆
  
  
  胡曰皆(1907~1961),下洋镇中川村人。生于马来亚吡叻州的华都牙也。周岁随父母回乡,8岁父亲去世,家境日益艰难,18岁重返马来亚谋生,先供职于怡保福锡矿公司,后任堂叔胡重益办的复万和锡矿公司经理,以勤俭精明深受器重。继而与重益合营复万和,又陆续自办复万生、复万利、复万昌、复万亿、复万丰、复万泰锡矿公司,成绩卓著,翘然一方巨富。
  曰皆热爱祖国和家乡,热心公益事业。抗战爆发,即担任积莪营祖国难民筹赈会主席。带头捐献巨资并积极发动侨胞捐款支援抗日。日军侵占马来亚后,他又暗中支援马来亚人民的抵抗运动,以致在1945年4月遭日本侵略军拘捕拷打,经亲属多方营救才免于难。解放战争时期,他支持当地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公益事业方面,他在马来亚先后创办深斋中学、深斋天人科学馆,资助吡叻育才中学、女中中学和南洋大学,还捐赠座落在怡保黄金地段面积广达400亩的豪华大厦和花园,以供设立安慰宁医院。在家乡,独资建立下洋医院、筑桥梁、资助中小学校,乡亲广为称颂。以此,他在华侨社会上威望甚隆,历任吡叻中华大会堂副堂长、吡叻中华总商会财政、当地政府安全公债委员会委员、吡叻永定同乡会主席、吡叻矿务公会副主席、中山学校董事主席,以及国内的永定侨育中学董事长。
  1961年8月,不幸为劫匪所害,终年55岁。
   马永昌
  
  
  马永昌(1908~1940),别名阿细,仙师乡西洋坪人。生于贫苦家庭,早年丧父,靠其祖父抚养成人。幼时读过几年私塾,16岁后在广东大埔一带做木匠,得与当时大埔教书的张鼎丞等接触,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教育。民国17年(1928年)6月,参加永定暴动,由张鼎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5月,红四军二次入闽,他协同马发贤成立西洋坪赤卫队,任副大队长。7月23日,举行西洋坪暴动,西洋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任军事委员兼任赤卫大队长。民国19年至22年,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巡视员、秘书、县赤卫大队长、县独立团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动员处主任等职。民国23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奉命在高陂许佳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太特区委,任书记兼永太游击队政委,配合红八团在岩、永、杭边开展游击活动。同年冬,张鼎丞从瑞金回永定领导游击战争,他奉命在高陂组建永太县委和永太县苏维埃政府,担任县委书记,整顿和发展永太游击队。次年4月初,率领游击队配合红八团奇袭大洋坝炮楼,毙敌百余人,缴枪60余支,打开了以茫荡洋、双髻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新局面。不久,调任中国共产党永西特区委书记。同年底,又当选为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民国25年(1936年)初,接任永定县委书记。此时,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已确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方针和新策略,他便一面与县苏主席范钦洪联名发表致永定各界同胞公开信,阐明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政策,一面亲自与国民党区、乡政权和驻军进行谈判,促成了永定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次年8月国共合作抗日协议签订,全县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展开。
  民国27年(1938年)春,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此后,改任永定县委宣传部长、丰稔中心区委书记和二支队丰稔留守分处主任等职。这一期间,他主持出版县委机关《统一报》,主办抗日救亡训练班和地方党训班,协助各乡开办抗日妇女夜校,发动青年参军,组织支援抗日的生产运动等等,成绩显著,深受群众爱戴。
  民国29年(1940年)5月21日(农历4月16日),国民党顽固派邀请中国共产党永定县委派代表到大阜面商抗日事宜,永昌偕数位同志奉县委指派应邀前往,竟在大阜惨遭顽固派杀害。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苏启胜
  
  
  苏启胜(1909~1967),古竹乡人。民国17年(1928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次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红军十二军、红一军团第三团担任过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入红军大学政治科学习,接着担任红军干部团第二营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指挥瓦窑堡战斗,为保卫中国共产党中央驻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副团长,一二○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独立第二支队政治委员、晋西北区党委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兼民兵总指挥部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委军工局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主任,冀热察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察哈尔军区副政委,参加解放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7年因病逝世于北京。
   赖际发
  
  
  赖际发(1910~1982),合溪乡汤湖村人。民国15年(1926年)加入共青团,两年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丰稔农民暴动,建立上杭东路游击队。曾任中国共产党上杭东五区区委书记,上杭县委委员。民国18年红四军入闽后,任红军十二军105团某营党代表,105团团长,率部参加粉碎第三次“围剿”的赣南、宁都、广昌等地的战斗。随中央红军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二师供给部长兼卫生部长,以及三十一军民运部部长,参加了智取昆明、抢渡乌江等战斗。
  抗战爆发,际发任129师民运部长,入山西筹建榆次八路军办事处,配合榆次“牺盟会”特派员到晋华纺织厂建立工人抗日武装,后又与秦基伟一同建立129师秦赖支队,担任政委(秦为司令),队伍发展到四五千人,屡立战功。民国29年(1940年)秋,参加“百团大战”与范子侠共同指挥新十旅三个团袭击正太铁路日军,获重大胜利。次年4月,他根据邓小平打开太行局面的指示,率领太行二分区军民,打通了延安与华北各地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与各解放区的联络,护送了许多领导干部前往延安。民国32年,奉调军工部工作,为一百多位在康生的“抢救失足者运动”中蒙冤受害的工程技术人员平反,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濒于停产的军工部迅速恢复生机,不久即发展成为解放区规模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朱总司令十分高兴,说胜利了给军工记一大功。
  建国后,际发历任重工业部办公厅主任、重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建工部副部长、建材工业部部长。是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国建材工业完整体系的形成,水泥、玻璃、陶瓷、非金属矿、地方材料、以及制造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的非金属新材料等门类科研机构与科研队伍的建立,无不有他卓越的功绩。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八大、九大的代表,九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2年2月,病逝于北京。享寿73岁。
   吴 胜
  
  
  吴胜(1910~1936),原名如升,湖雷乡石坑村人。母亲是永定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的创建人阮山的大姐。
  15岁投身革命。先当阮山的交通员,后来参加赤卫队和红军。民国19年(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2年冬,任红九团团长。次年春,奉命率领红九团到宁洋、永安等地进行游击战。第一仗,就巧施内应外合妙计歼灭了宁洋县的保安团和武装警察600余人,缴枪300余支。接着又与红七军团第十九师一起攻克永定县城,俘卢兴邦部千余人,缴获步枪900余支、轻重机枪20挺、平射炮3门,还随即将缴获和征购来的钢铁、盐、布尺等急需物资抢运到苏区。其后,率红九团挺进漳平、宁洋、连城地区。进军途中,又用计把潜入深山拥有几百人枪的华仰侨民团诱回连城姑田,再内外夹击,打得华仰侨仅以身免。从此,乘胜扫荡,连续出击连城、永安辖地的多处民团,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建立起以宁洋成达社、陈东坑、风村为中心、纵横300里、人口四五万的根据地。福建省第三作战分区司令部的朱森,也率领明光独立营来此驻扎。
  民国23年(1934年)10月,国民党军第八十师与宁洋保安团联合向红九团进攻。吴胜力阻朱森把部队撤回敌人已布重兵的苏区去的错误主张。民国24年初春,率红九团连同明光独立营向杭永边界转移,抵达龙岩境内时,由于朱森坚持错误的指挥,部队受挫,他赶紧稳定军心,改向永定茫荡洋大山前进,并派人与金砂张鼎丞联系,终于将部队安全转移到金砂。
  3月,闽西军政委员会开会,被选为委员。不久,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决定以九团的第一、三营和永东游击队组成第二作战分区,由吴胜兼任司令员,到永和埔、饶霄诏边区开辟根据地,并使之与红三团活动地区连成一片。5月,率红九团沿闽粤边南进。这年秋,在漳浦三坪祖师庙与红三团会师。正期开展协作,因闽粤边特委不同意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而未果,只好回师闽西。途中,由于受到强敌的袭击,加上其他因素,部队接连遭受损失。11月间,部队被敌军追击11天后,又在永定湖雷小平水遭叛徒朱森带领的敌军伏击,人员损失过半,最后受困在湖雷石坑小方村内,伤重被俘。民国25年(1936年)1月20日,在龙岩壮烈牺牲。
   赖荣传
  
  
  赖荣传(1911~1935),合溪乡汤湖村人。三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抚养成人。民国16年(1927年)夏,从长汀师范毕业回乡,就与赖际发等开始从事革命活动。次年秋,参加丰稔暴动。民国18年5月红四军入闽,他进龙岩红军学校学习,第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红军学校毕业后,历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和军政治部的宣传员、红十二军青年队指导员、福建省军区新兵连指导员、福建军区汀连(城)独立营政治指导员。独立营扩建为红九团时,他任团政治部主任。从此,一直在红九团与吴胜团长共同战斗,举凡红九团的光辉战绩,诸如智取宁洋城、解放永安、大败连城姑田华仰侨民团、建立岩宁连大片根据地、永定陈东坑歼灭卢坤喜民团,以及远征闽南与红三团会师,无不有他卓越的贡献。
  荣传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跟战士心连着心,战士对他十分爱戴,这是与他时时刻刻关心爱护战士分不开的。24年(1935年)5月间,九团挺进闽南,途经岩丰山,被暴雨山洪所阻,粮食吃尽,他亲自带战士采野菜、摘野菇。当炊事员把仅剩的一口杯大米烧好饭送到他和吴胜团长面前时,他俩谁也不吃,与战士们推推让让,最后他“命令”将饭泡在煮野菜的大锅里,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家分开吃!”战士们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又一次行军中,他见一个战士没鞋穿,脚跟破裂,迈步艰难,立即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一双新鞋,“强迫”那战士穿上。部队急行军穿过安厚,马铺等白区,进入五寨、南胜一带红三团活动地区时,团部一个通讯员脚底磨破了几个水泡,剧痛难走,他立即把通讯员背起来,翻越了700多米高的九峰山。对群众,他也是爱护备至,经常教育战士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所以红九团所到之处,军民关系特别融洽。
  民国24年(1935年)秋,红九团从闽南漳浦回师永定,沿途遭兵力数倍于已的国民党八十师的追袭堵截,损失很大。11月底,部队途经小坪水时,遭叛徒朱森带领的敌军“围剿”,吴胜团长在湖雷石坑受困被俘;他率领90名战士在金丰大山转战多日,后因众寡悬殊,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牺牲时,他还兼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作战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卢心远
  
  
  卢心远(1911~1985),原名宝镛,坎市镇田心村人。民国12年(1923年)入福建省立九中读书,受进步青年的影响,逐渐接受革命思想,4年后毕业回到家乡,适值共产党人正在组织革命团体“太平里青年委员会”,便积极协助组建,正式成立时被推荐为总干事,兼任会刊《奋斗》的主编,不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为组织群众抗交军阀陈国辉部摊派的马路捐,遭到搜捕,遂逃往广州。秋季,考入中山大学,民国22年毕业,到上海从事著译,五年间出版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讲话》、《政治经济学体系》等书,还写了不少批判托派分子叶青的文章,在知识界颇有影响。
  民国26年(1937年)上海陷于日本侵略军,他南渡新加坡侨居。先为《星洲日报》、《南洋商报》撰写国际时事专栏,后来担任《南洋商报》主笔,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妥协活动,激励海外侨胞支援抗战。为此,受到英殖民当局传讯,被迫改行在中正中学任教。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他举家逃往马六甲山林中,开设“六合造纸厂”,同时参加马来亚共产党,进行“地下”反日斗争。日本投降,他重返新加坡,复办中正中学,组织“新加坡华侨教师公会”,创办《华侨经济》半月刊。1946年2月25日,马共组织群众大集会,次月,他即遭英殖民当局拘捕,经华侨舆论界、教育界强烈抗议,才在3月6月获释。其后执教于华侨中学,同时创办《南洋经济》半月刊,主编华侨教师公会会刊《新教育》。1948年,英殖民当局又以“马共分子”将他关入棋樟山集中营,8个月后,“驱逐出境”,企图押送他以当时还是蒋管区的上海,幸而经香港时得夏衍等人帮助,才辗转到达北京。时为1949年4月。
  到京后,他先安排在全国人民政协筹备会新闻处任编辑,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调华侨事务委员会,历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第三司副司长;此外还担任全国侨联常务委员、副秘书长,以及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其间广泛联系侨胞,为侨务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5岁。
   江 岩
  
  
  江岩(1911~1970)原名能达,又名亚岩,古竹乡高头村人。幼年丧父,仅读三年小学就为人佣工,当学徒,备尝艰辛。民国16年(1927年)冬,江德贤等在高头建立中国共产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江岩积极参加。民国18年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高头成立乡苏维埃政府,他被选为土地委员。接着投入反“围剿”武装斗争。民国2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策反民团、组建游击队、打击地方反革命势力。民国24年12月,他率领游击队智袭“福德楼”,击毙南溪联保主任,歼敌十余人缴获长短枪30余支。次年2月,又策动南靖县奎洋民团起义。并配合红八团解放了南靖、平和边区大片地域。不久,被任为永和靖游击大队长。民国27年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他奉命留在南溪,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9年冬,任中国共产党金丰中心区委委员。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执行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指示,在南溪老吴子、榕树坪、小芦溪等山村生产自给。民国33年8月任中国共产党永和靖县委宣传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在民国36年6月任中国共产党永和浦靖县委副书记。永和游击大队成立,又兼任政委。一年后,任永和埔靖县委书记,还兼任永和埔靖独立大队政委,积极组织工作团,武工队深入各村开展游击活动和反对国民党“三征”(征粮征税征兵)的斗争。民国38年3月,率部击溃朱家齐保安队,建立南溪人民政权。5月,永定县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担任永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领导全县接管工作。9月,任永定县委书记兼县长。
  建国后,先任永定县长,接着在1950年3月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回永定任县委第一书记,同年6月调任龙岩专区中级法院院长。1956年任龙岩专区副专员。后因积劳成疾。长期住院治疗。治疗期间,写下了《战斗在小延安》、《老吴子开荒》、《智袭福德楼》等革命回忆录多篇。“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迫害。1970年8月含冤逝世。时年60岁。1978年12月,龙岩地委举行了追悼大会,予以彻底平反。
   张元培
  
  
  张元培(1913~1981),金砂乡西湖寨人,民国19年(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共青团,一年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红十二军政治部保卫科科员,接着进入红军总政治部军事训练队学习,结业后担任红军总司令部特务团副官主任、总司令部经理处监护队队长、总司令部经理部粮食科副科长、科长、军委总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广昌警备司令部供给处处长。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民国26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经理科科长、驻衡阳办事处处长、驻贵阳通讯处主任、驻重庆办事处副处长、新四军军需处副处长、苏北粮食局局长。民国31年入华中党校学习,后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五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七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沿江支队和沿江军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七师参谋处长、第三野战军后勤参谋长、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部副部长。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任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司令员。1953年指挥舰队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1956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毕业后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1年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廖亨禄
  
  
  廖亨禄(1913~1951),城郊乡古镇村人。父母早丧,弟兄俩靠叔父抚养成人。民国16年(1927年)秋,受中国共产党溪南区委书记张鼎丞启发教育,开始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8年红四军解放永定,他第一个参加三连乡少先队,不久又加入共青团,到县团干训练班学习。次年5月,经张鼎丞介绍,参加红十二军,在第三团当宣传员,转战武平、上杭、长汀。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连指导员。第二年春,被选送到江西瑞金红军大学学习,结业后任红军二十二军保卫局预审员、科长。民国23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任红一军团卫生特派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一一五师保卫部科长、六八六团锄奸股长、独立旅保卫科长、鲁西军区保卫科长、后勤部政委、三旅九团政委、湖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任平原省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195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任第二团副团长。5月6日晚上,在朝鲜某战区举行慰问大会,美机突来空袭,他指挥战士疏散,自己却不幸负了重伤,当即送回国内抢救,终因伤势过重,在7日下午2时逝世。噩耗传来,永定人民同声痛悼。为了纪念他,特地把本县人民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活动中捐献的飞机,命名为“廖亨禄号”。
   张元寿
  
  
  张元寿(1913~1947),坎市镇田地村人。家贫,读完初小就辍学了。民国16年(1927年),在龙岩白土一家杂货店帮工,得识邓子恢等,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次年参加邓子恢领导的“后田暴动”。民国18年4月,加入共青团。5月,红四军解放永定,奉命回田地组织“田地暴动”。第二年春,他率暴动后建立的赤卫队编入红军十二军补充团,任连长。民国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相继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役,表现英勇。次年,调中央红军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未毕业即被派任军委总供给部审计科长,不久又兼军需特派员,中华商业有限公司经理。任职期间,他千方百计改善和发展苏区对外贸易,有力地支持了反“围剿”战争和苏区建设。长征途中,给养筹措特别艰巨,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任务。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他任军委财政部长。民国26年春,入“抗大”学习,秋间结业,任调整了的军委供给部财政处长。
  民国27年(1938年)夏,他被派往新四军任兵站站长。任职两年间,殚精竭虑做好统战工作,取得了红十字会的协助,疏通了国民党军队和政府中的关系,相继建立了6个兵站派出所,形成一个新四军各主要根据地通往大江南北,包括上海、宁波、温州等城市在内的庞大交通网,妥善解决了护送各地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和采购筹集各种军用物资等等的联络运输问题。民国29年,他调任新四军司令部参谋处长。“皖南事变”后任二师五旅参谋长,直至抗战胜利。其间,不仅参与指挥作战,而且主持后勤、民运,使部队取得了多次反日、伪“扫荡”和反顽自卫的重大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元寿从红军时代起,长期负责后勤工作,以作风深入,敏锐干练著称。陈毅赞扬说:“张元寿同志很好,见到军队吃、穿用的事就抓。”他一贯廉洁奉公,任新四军兵站站长时,经手的财物以万千计,但他一条毛巾用破了还不让警卫员给他换新的。红十字会一负责人见他生活清苦,特赠以呢大衣和两个镶钻石戒指,他全部婉谢送回。诸如此类的许多事迹,战友们谈起来无不敬佩赞叹不已。
  民国34年(1945年),他随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按中央指示积极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民国36年初,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宿(迁)北、鲁南、莱芜诸战役,都取得大捷。3月23日,莱芜大捷硝烟未散,他驱车巡视战地,到张店时,突遭敌机扫射,光荣牺牲。
   张锦辉
  
  
  张锦辉(1915~1930),女,中国现代十大少年英雄之一,她的事迹已收入《中国现代少年英雄传》(共青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编辑的单行本)。金砂乡西湖寨人。民国16年(1927年),在堂兄张鼎丞、表兄丘礼荣、大兄张福升等人的影响和鼓励下,成了张鼎丞创办的金砂平民夜校的首批女学员之一。不但学认字,还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和革命积极性迅速提高。夜校经常教唱革命山歌,她天生一副金嗓子,又能深刻理解歌词的内容,当时著名的革命山歌如《救穷歌》、《军阀的罪恶》、《土豪恶》、《农民苦》、《十二月妇女苦》等等,唱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后来,他还即兴自编自唱,同样十分动人。从此直到她牺牲,每逢开会、宣传,甚至妇女结伴上山打柴火,只要锦辉在那里,那里就响彻她热情而富有鼓动力的歌声。她成了永定苏区最著名的歌手,被群众誉为“红色小歌仙”。
  民国18年(1929年)红四军解放永定,锦辉立即参加少先队。站岗放哨、张贴标语、替农会送信、帮红军家属干活,样样都很出色,越干越有劲。不久,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宣传队,她马上仿学红军女兵的样子,剪掉辫子,到宣传队去报名。民国19年春,她加入了共青团,才15岁。这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宣传队奉命到西洋坪工作。该村是个小山村,一条小溪把它分成东西两半,东村是苏区,西村却是民团团总马炳生的巢穴,斗争十分尖锐复杂,领导考虑到锦辉年幼,又是个女娃,不让她去,她却再三坚持要去。当晚在西洋坪村开群众大会,锦辉的歌声引得群众到深夜不愿散去。鸡叫了,乡苏主席的老母才把锦辉拉到自己家去休息。不一会,突然枪声大作,原来马炳生连夜勾引峰市陈荣光的民团包围了东村。宣传队急忙突围,锦辉赶不上队伍,与乡苏主席马灿坤一同被捕。
  陈荣光把他们两人押回峰市,先拷打灿坤,毫无所获,就把血肉模糊的灿坤拖到锦辉面前吓唬她,要她把所知道的全说出来,说出来不但免刑,还赏一大笔光洋。锦辉一声不吭。陈荣光暴跳如雷,施以种种酷刑,她始终不吐半个字。农历四月十八日,陈把她押到天后宫前枪杀。那天适值圩期,街上人群熙来攘往,锦辉昂首挺胸,一边走向刑场,一边向群众引亢高歌。
  唔怕死来唔怕生,天大事情妹敢担。
  一生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
  打起红旗呼呼响,工农红军有力量。
  共产万年坐天下,反动终归没久长。
  穷苦工农并士兵,希望大家爱齐心。
  打倒军阀国民党,何愁天下唔太平。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中英勇就义。
   陈康容
  
  
  陈康容(1915~1940),女,原名月容,岐岭下山村人。侨居缅甸,15岁随父回乡。接着就读于集美学校,深受革命师友思想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民国23年(1934年),为避免当局注意,回缅甸执教于仰光华侨女中,同时投身于华侨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6年,国内团结抗日形势日显,即毅然重返厦门大学就读,在中国共产党厦门工委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文化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抗战爆发,担任厦门慰问抗战将士工作团宣传股长。11月,党组织送她到龙岩后田村中国共产党闽西南特委第一期训练班学习,改名康容,这时结识了特委宣传部负责人黄会斋(现名黄康)。
  民国27年(1938年)3月,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特委适应形势需要,派一批同志深入农村工作,康容被派回老家岐岭。经当地中国共产党党支部书记、“保长”陈荣松介绍,化名陈容到岐岭小学任教。她一边教书,一边担任支部宣传委员,通过夜校和“抗日救亡剧团”开展抗日活动。
  民国28年(1939年)春,与黄会斋结婚。这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形势逆转,陈荣松等同志转移到金丰大山打游击,岐岭党的工作主要由康容负责。同年秋,她奉命佯称要回缅甸,到特委机关工作,后又随机关先后迁到大埔和梅县丙村。
  民国29年(1940年),正当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她在丙村一个革命接头户家中产下一个男婴,取乳名为“小蛮牛”。入夏,其夫黄会斋调往闽南工作,她则重回岐岭。不久,省保安团团长谭嗣新驻扎岐岭,“地下党员”陈其光叛变,与顽固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这年秋天的一个深夜,陈荣松突然来通知他,县委命她立即转移上山。第二天上午,她正要撤离,一批保安团士兵已出现在她面前,她被押解到抚市。最先提审她的是营长张耀轩,一个追求过她的旧日同学,张软硬兼施,要她说出共产党地下组织情况,并要她嫁给他。她立即斥责了张的无耻要求。接着保安团团长谭嗣新又亲来诱降,也遭拒绝。同年9月17日,陈康容在抚市英勇就义。
  就义后,永和靖县委随即派熊克庭、陈永安在彭坑组织“康容支队”,在康容的战友和群众的支持下,活跃在金丰大山周围乡村,开展反顽自卫斗争。
   廖昌林
  
  
  廖昌林(1916~1982.11.27),福建省永定县高陂乡富岭务郎坑人。因家贫,从小便离家外出到漳州等地当学徒。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8月转为正式党员。在红军中,先后任瑞金红军学校学员、红一军团司令部无线电分队青年干事、江西军区电台报务员、红一方面军二局机务员、参加过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保证了中央的通讯联络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一支队报务主任、分队长、区队长、新四军一师通讯中队长、苏中军区司令部三科科长。曾跟随陈毅军长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参加过著名的苏中黄桥战役,为发展、巩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南征北战,英勇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部通讯科副科长,华东野战军通讯处副处长等职。参加过苏北七战七捷和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他在历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主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通讯人员、器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通讯联络任务,保证战斗的胜利。
  建国后,他先后担任华东、华北军区司令部通讯处处长,通讯兵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纪律检查组副组长等职。任职期间,刻苦钻研业务,苦干实干,特别是在航天工业艰苦创业的年代,他在基建后勤战线上艰苦奋斗,勤俭建院,勤勤恳恳为科研生产和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为建设科研生产基地,为加速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政治坚定,旗帜鲜明,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帮派体系的倒行逆施,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8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林开凤
  
  
  林开凤(1915~1942),化名胡明山,虎岗乡虎东人。民国18年(1929年)红四军解放永定,参加少年先锋队,担任站岗放哨和宣传等革命活动。民国25年(1936年)夏,参加红军,在虎岗“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第七支队”中坚持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部队编入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三营,他担任九连司务长,民国27年3月随队伍北上,经安徽歙县到芜湖、当涂等地,深入敌后作战。第二年初,队伍从苏南调回皖南,归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此后,历任三支队民运股长、五团三营营长、五团副团长(即政治委员),屡立战功。
  民国30年(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他在突围中被俘,送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经过一起被押的同志们的启发教育,他认清了国民党特务的阴谋诡计,主动向营内中国共产党秘密支部坦诚汇报思想,斗争意志日益坚定。他几次断然拒绝写“自首书”,常常讥讽特务的无耻伎俩,被视为“顽固分子”,两次编入军官“顽固队”,受到严厉监管。
  民国31年(1942年)6月19日,集中营第六中队在中国共产党秘密支部领导下举行“赤石暴动”成功,特务立即疯狂屠杀在押的“顽固分子”,当天下午三时左右,开凤跟一批难友一起被押解到虎山庙侧的铁岭山麓,壮烈牺牲。
   张若翼
  
  
  张若翼(1918~1938),字武宏,号倣恒,岐岭乡陈东村人。本县进士张超南次子,北京出生。17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弘达学校高中部,时值日本侵华日亟,国家民族危急于存亡的关头,平素立志报国,喜好谈兵击剑的若翼,当即报考中央航空学校。入学后刻苦训练,成绩卓异;与人相处则诚挚坦荡,轻财重义,因此深得师长和同学的爱重。民国26年(1937年)毕业,被授予空军少尉军衔,编入第二十四队为驱逐机驾驶员。抗战爆发,即先后在句容(属江苏省)、南京、安庆、南昌、武昌等地与日机空战。当时敌我空军众寡悬殊,交战中,若翼又特别骁勇,所以每每受到敌机围攻。但他抱誓死报国之心,怀克敌制胜绝技,总能重创敌机安然返航。他的辉煌战绩,当时报章屡作报道,给正在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以有力的鼓舞。
  民国27年(1938年)1月4日,日机32架空袭汉口,其势汹汹,而我方战斗机却只有8架。若翼奋然与友机腾空突入敌阵,接连击落敌机数架,直到友机俱已负伤,仍独自勇猛冲击,敌机疯狂群集反扑,若翼毫不畏惧,越战越勇。鏖战中,机翼被伤,不久人亦连中数弹,飞机堕毁于汉阳小军山侧,若翼壮烈牺牲,年21岁。
  牺牲后,同学张仰渠检其遗物,得遗书云:“母亲在北(京),兄在湘,嘱来收我尸骨。”此前又曾在致弟书中说:“誓必以死报国,即所以报亲也。”抗战爆发前,曾回家探亲一次,当即有人来做媒,介绍一位富家千金,若翼立刻婉谢,可知他早已以身许国了。
  若翼殉国消息传出,军民同声震悼。安徽桐城名儒叶玉麟为作《空军少尉张君殉难碑记》。故乡永定人民尤其悲痛,在县城南门坝举行追悼大会。
   萧荣新
  
  
  萧荣新(1919~1971),仙师乡恩前村人。民国36年(1947年)开始,就为游击队输送情报,采购日常用品。建国后,历任村长、村农会主席、生产互助组组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村党支部书记、人民公社副社长、社长、公社党委副书记、以及第一至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五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3~1957年,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是永定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办人。
  荣新担任华恩村支书和高级农业社长期间,积极组织全村农民重修已经毁坏多年的水利灌溉工程——吴公陂和桥下陂,使400多亩农田解除了旱灾的威胁;又组织群众修建从恩前、华侨通往仙师宫的公路。他努力推广新技术,把间作稻改为连作稻,实行适当的密植,选用良种,合理施肥和防治病虫害,使农业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年亩产从240公斤提高到410公斤。他还领导社员种植烤烟,并带头学习烤烟的栽培和烘烤技术,使烤烟连年获得了良好收成。
  他担任仙师人民公社副社长期间,勇敢抵制“浮夸风”和“瞎指挥风”。为此,1959年“反右倾”时,受到无理批判和斗争,并被撤销副社长职务,下放至金砂当一般干部,直到1964年才平反,随后提升为社长。1965年,他拟订了兴建车前坝水轮泵站的计划,这个计划由下一任的公社领导实施完成。此外,他还主持修筑了从仙师宫到西洋坪的公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再次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增瑞水库,但仍然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
  1971年3月,因病在家逝世。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Copyright © 2002 www.fjsq.gov.cn  
Email:fjsq@163.net  
TEL:0591-87898263  
来自:http://www.fjsq.gov.cn/ShowText. ... amp;index=16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21: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