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36|回复: 0

【转帖】广东汉乐发展的里程碑——在《中国音乐文化.大埔广东汉乐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0 18: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汉乐发展的里程碑——在《中国音乐文化.大埔广东汉乐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陈安华
来源:中国民乐36期


    在庆祝国庆55周年的大喜日子里,大埔县迎来令人振奋的第二个喜庆——经省文化厅批准命名的大埔《广东汉乐之乡》授匾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我有聿被邀请参加这次活动,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的老师罗九香先生是大埔人,学
的是广东汉乐,弹的是客家古筝,因此倍感亲切。
    大埔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地方。远在西晋时期,就有大埔接纳北方难民的历史记载。先民们把中原音乐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融汇贯通在一起,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成为今天的广东汉乐,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百花园里花鲜叶茂,奇香四溢,独树一帜、影响遐迩。
    广东汉乐界的先贤们,一直都在这块肥沃的汉乐热土上辛勤地耕耘。远古的无法追溯,就拿清末民初来说,大埔已
经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民间音乐家。在他们传承下,大埔“和弦索”活动频繁,到处是“家诵户弦”,有“弦诵媲邹鲁”的美誉。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埔莒村人何育斋先生就把流传于民间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中的60首乐曲整理成册,并传授给弟子们,著有《词曲拾遗》、《小曲汇存》、《弹筝八法》等,于1930年春在广州设立“潮梅音乐社”。作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从山城走向省城,开始向外传播广东汉乐。
    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在北京隆重举行。大埔枫朗人罗九香先生、茶阳人饶从举先生、饶淑枢先生随广东代表
团晋京演出,这次演出,第一次向全国介绍广东汉乐,且灌制唱片,流行海内外。汉乐古朴典雅的鲜明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这次演出,影响深远,它不仅使人们了解到广东尚保留着中州、汉皋这一古老乐种,而且以此为契机,使广东汉乐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1961年,首届羊城音乐花会在广州举行。以大埔民间音乐界为主组成的演出团赴省汇演,受到中央宣传部、音乐界
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作出了抢救民间传统音乐遗产的决定,招收了一批汉乐班学员,在广州音专培训,特请了余敦
昌、罗琏等大埔老师担任乐器演奏教学。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汉乐更着重理论方面的建设。1989年,大埔县成立了“广东汉乐研究会”,创办了《汉乐研究》刊物。在李德礼、张高徊、杨培柳、罗曾良、罗曾优、庄长江等先生的努力下,至今已出版18期;并先后出版了新老《广东汉乐三百首》两册;1985年,李德礼先生应邀在中央电台国际台以讲座形式介绍广东汉乐,共六讲,每讲二十分钟,从理论角度向世界介绍广东汉乐,等等。
    不论是前辈的还是当今的广东汉乐音乐家们,都是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自觉地以继承弘扬传统音乐为己任,
兢兢业业、身体力行、鞠躬尽瘁,为汉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里,我们必须着重提到当代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客家筝尚鲜为人知,经过罗
先生的积极弘扬和推广,使客家筝派成为当今全国古筝各种流派中的一支劲旅,功绩卓著。是他第一位在中国舞台上向全国介绍客家筝艺术;第一位将客家筝灌制成唱片,使之流行海内外;第一位在高等音乐院校执教客家筝,培养了一
批成为当今古筝界的专家、教授,使客家筝后继有人;第一位将客家筝曲编入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使客家筝从
民间走上学府。他作为广东汉乐的代表,五十年代末被选为中国音协理事,音协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尤其值得大张旗鼓庆贺的是,罗九香先生的生平和业绩于2001年,与华彦钧(阿炳)、刘天华一起被国际公认具最高学术权威的《新格罗夫
音乐与音乐家辞典》所刊登,成为至今为止中国人入辑这部宏伟辞典的屈指可数的几位音乐家之一。这说明,以罗九香先生为代表的客家筝艺术已获得国际音乐界的充分肯定,并为世界所共享。罗九香先生的国际威望是崇高的,对广东汉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成为世界名人,是大埔人的荣耀,客家人的荣耀,岭南人的荣耀,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大埔广东汉乐涌现出如此优秀的代表人物,加上大量丰富的民间乐曲,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突出的地方风
格,成为“广东汉乐之乡”是毋庸置疑的。申报这个光荣称号,反映出大埔县领导、文化艺术界领导的远见卓识。一个地方的文化层次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个地方的品位,所以说文化是灵魂。大埔县把音乐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把广东汉乐定在新时代、新世纪的起跑线上,花大力气发展广东汉乐,使之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大县,是紧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这一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里程碑”式的深远意义。
    “广东汉乐之乡”定名之后,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发展,还是有不少困难的。借今天研讨会的机会,谈点个人粗浅的意见,与大家商榷:
    第一,建立广东汉乐展览馆。作为一个基地,收集各个时期音乐家的生平与业绩、乐谱、书刊、使用过的乐器、手稿、书画墨迹等,建档入库,供后人查阅,从中汲取营养。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家,可考虑塑纪念像,供后人瞻仰。象罗九香先生这样难得的世界名家,建一尊铜像也不为过。
    第二,培养接班人。提请教育局、文化局研究,把广东汉乐演唱和乐器演奏作为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必修课程,支持
社会培训,邀请外地专家讲学,定期举行交流、比赛或考级活动,促进整体水平提高。制定特色班制度,支持有特色技能的学生优先入学。
    第三,建立广东汉乐业余少儿乐团。有条件的学校都争取成立,作为一种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排练。乐团可大可
小,团员根据需要轮换、调动,条件成熟时可搞校际比赛。
    第四,理论建设。充实广东汉乐研究会的力量,把《汉乐研究》办得更全面、更高质。可请有关专家撰文,提高《汉乐研究》的理论含量,逐渐积累,稳步提高。这是对外交流、宣传大埔的窗口,不可忽视。
    第五,加强创作。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时代的新声。形式内容要有所创新,才能有所发展。
    第六,建立广东汉乐基金会。作为一个机构,可接纳政府、企业家、个人的资助和捐赠,专人专管,透明度高。
    发展广东汉乐,建设文化大县,任重而道远,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努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前景是光明的。
    2004年9月26日

转自中国民族管乐学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8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