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69|回复: 0

上海台商陈彬:从台商到作家(祖籍梅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5 23: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台商陈彬:从台商到作家

http://www.huaxia.com/sw/zjts/00183950.html

--------------------------------------------------------------------------------
03/08/2004/13:37 华夏经纬网
  在除家汇港汇广场的“上海人家”,作者邀请台商高产作家陈彬便餐一顿。因为,过几天他就要回台湾过年。

  从火锅店的“老板”到台湾高产作家。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这一顿饭的时间,作者终于探了个虚实。

  当我们见面后坐定的时候,他拿出了当时最新出版的大作《上海商机》,并认真地在扉页上写下了“敬请凤章兄点评指正”、“敬请玉龙兄点评指正”几个大字。他告诉作者,这是一年半时间里出版的第四本书,到年底第五本书也将出版了。

  (一)“我遇到了第一个贵人”

  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陈彬先生,如果以其相貌论取,怎么也看不出是一个“高产作家”。说到写书,他非常坦率地说“我的运气不错,真是交了‘狗屎运’”。

  陈彬先生是一九九O年来到上海的。十多年搏击商海的经历使他领教了上海滩的能量,尝到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有一次,一位台商看了他写的东西,顺口说,你写得不错,可以拿回台湾去发表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呀,我要把这几年的“酸”、“苦”、“辣”都写出来,也算解解心头之怨气。”这里为什么没有“甜”字,因为陈彬这些年在上海投资血本无归,大伤元气,“甜味”何有?

  写!第一本书写出来了。陈彬拿着书稿叩开一个个出版商的门,但是得的到回答是都是冷峻的、令人心寒的“不要”。后来几经“关系”,台湾《工商时报》出版社帮他出了这本书,印了四千册,2000年1月印刷完毕。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台湾正在忙于“大选”,书店里陈列的书全是写连战的,写萧万长的,写宋楚瑜的,没地方摆陈彬的书。他的书只能放在仓库里,说是要等到“三.一八”投票选举结束后才有机会“上架”。

  正当陈彬先生“山穷水尽疑无路”,一筹莫展的时候,用他的话说,“我遇到‘贵人’了”。这个“贵人”就是李敖。

  “三月底,李敖托其主管助理打电话给我,当时我完全处于莫名其妙的状态。那个助理说李敖先生有一个‘秘密书房’的节目,请你去当嘉宾客串。我问他有没有什么题目和范围,助理说没有。只告诉我提前十分钟到现场与李(敖)老师沟通一下。

  “在这次节目中,李敖说我写的这本书很奇怪,奇怪就奇怪在不是教你怎么去成功,而是教你怎么去避免失败。对于自己,我只记得在那次节目里信口开河大骂台湾人有了一点钱就不知道姓什么,一副大爷的心态,有的热衷在上海交‘美眉’,包‘二奶’,该做的事情不好好去做……李敖听了很感兴趣,哈哈大笑。当时我讲了很多,不过后来一下场,讲了些什么我自己都不记得了,太紧张了。

  “通过这次节目一播,台湾的书市轰动了,我的书全部卖光,库存也一扫而空。许多民众要求重播节目,电视媒体也开始注意我。观众纷纷来电话,说介绍上海与大陆台商情况讲得这么透的过去还没有过。”

  (二)“我不是作家,是商人”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陈彬先生对这句古诗有独到的体会和感慨。有意经商,屡屡失意;无心写作,意外得宠。

  前年十月,陈彬先生写的第二本书《移民上海》出版。恰逢十一月台湾股票大跌,岛内经济情况越来越糟。他得意地说,“岛内经济越糟,我的书就越是卖得动。书店里我的书有几本卖几本。读者群中各种心态的都有,想看看大陆投资方法的,想看看上海市场情况的,也有的想看看自己的亲人在上海有没有染指大陆‘美眉’和‘二奶’的……”

  到今年七月,陈彬先生已经出了七本书。除了上面提到的两本以外,还有五本是《立足上海》、《上海商机》、《大陆教育商机》、《大陆内需与边贸》和《立足上海新观念》。他的书出版量已经打破台湾出版界的纪录。《我的上海经验》和《移民上海》两书再版了二十八次之多。据台湾出版界畅销书排行榜记载:《我的上海经验》为第七名,《移民上海》为第八名,《立足上海》为第二名。陈彬先生的这七本书,总发行量已经超过四十万册。出版社付给他的版权费,与著名作家龙应台和余秋雨同酬。

  陈彬先生说,“一个作家,三年内出七本书,而且本本畅销,这是过去没有过的。不过李敖、琼瑶的书是文学类的,我的书是非文学类的。另外,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作家,我还是一个商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实在的,后面几本书也是被台湾的读者逼出来的。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问我这问我那,我想那就干脆出书。再说,出书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商机。我出书了,就等于抓住了商机。”陈彬先生的话,使我想起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说过的一句话,“文化绝对是商品”。

  (三)“做生意,我是个失败者”

  陈彬先生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经济系。九十年代初来到上海经商,开过不锈钢厂、面包厂、餐厅、快餐店、火锅店等等。但是,这些实业现在都已不属于他的名下了,几年来一共亏了二千万新台币的陈彬先生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商战中,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到大陆来投资呢?这也与当时台湾的经济形势有关。陈彬说,我在台湾开有生产不锈钢产品的工厂。一九八八年那时候,台湾的股票很好,人人都去炒股,买了就赚。我的工厂请不到工人,即使请到了也是高价,还要迁就工人。有一次,为了工厂的一些烦心事,气得我不知不觉把一辆才买不到半年的新轿车开进了稻田里。从那以后,我决心把台湾的厂停了,到大陆来开。当时是与上海杨浦区的一家铝制品厂合作。”

  陈彬先生的家在台北,祖籍是广东梅县人,太太在中华电信公司做事。他为了在上海发展事业,在徐家汇买了现在住的这套房子。当年买房子的时候,只有太太知道,陈彬都没敢告诉其父母。他怕当小学教师的父亲心里不安。当年台湾人对“共产党”三个字还是十分畏惧的。在上海,陈彬做生意红火的时候,也曾经营过八个面包店。寒暑假期,陈彬还安排儿子、女儿到上海来读书。日子过得蛮舒坦。

  为什么以后的生意会由盈变亏的呢?他说,“有人问我在上海最大痛苦是什么?我回答说,是台湾人坑我。我们台商在外头办企业,都想找台湾过来的人当合伙人,没想到事情就坏在合伙人身上。我开的不锈钢厂,那个台湾合伙人做假账,低价倾销产品,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厂搞垮了。我在大木桥路开了第一家面包店,生意很兴隆,结果我倒被聘请的台湾合伙人挤出了店门。

  “回首失败,我感到我错就错在交给台湾合伙人去管理。说实在,现在我才明白,聘用当地人,想坑我也有限,然而台湾人坑台湾人就太凶了。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当然别的教训也有,比如办企业不能太放手,该自己掌管的就得自己管,不能乱委托,说起来教训也确实太多了。”

  (四)“书要写,生意也要做”

  陈彬介绍了他做蚀本生意的经过与体会,有人劝他说,既然做生意没有写书在行,干脆别做生意一门心思写书吧!陈彬断然否决:“不,书要写,生意也要做。我离开了生意,就写不出书来。虽然我在生意场上不是一个成功者,但我愿意把我的教训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不要再让后人重蹈我的覆辙。

  许多人认为到大陆来投资只要有三本:即本人、本事和本钱。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本心,如果你满足于吃喝玩乐那怎么行?”

  作者问及陈彬先生,你写的书有哪些得意之笔,有些什么特点?陈彬认为,令他最得意的是他的书进入了台湾学术界,许多教授都在研究他的书,这一点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还有,陈彬先生强调他的书是他的观点,对不对要你自己判断,他不在书里做任何结论,只是把情况告诉你,怎么判断是你的事。

  陈彬的第五本书的内容是写教育方面的。他把教育问题列为到大陆投资台商的第二大问题。他说,“台湾的教育部不承认大陆的学历,我要骂他们。凭什么不承认?全世界都承认就你台湾不承认?我的孩子也在上海上学,管你承认不承认,我照样鼓励孩子上。

  中国加入WTO后,两岸贸易一定会有新发展,陈彬先生打算出完这些书后,再好好抓抓生意。至于说做生意会不会再失败,他无奈地说:“市场不是我说了算,各种风险天天都有,而且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我只能说,基于我这些年来对投资的苦心钻研,加上我汲取以往教训和经验用心经营,希望能把失败的机率降到最低点。”

  访问完毕。作者祝愿他写作多出书,经商多挣钱。可他叹了口气说,做生意难,写作也难啊!不开窍的时候,有时一个星期也挤不出一个字来。

  “写书太累了,太伤神了”,陈彬如是说。(海峡之声 凤章、玉龙)


http://www.huaxia.com/sw/zjts/0018395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9: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