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85|回复: 2

臺灣的族群關係[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9-21 17: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tcity3.web.hinet.net/UserData/doff1/%A4%E5%C3%C0%B4_%BF%B3/haka/%BD%D7%BE%C2/Hakas-10.htm
        臺灣的族群關係

                                                              作者: 徐正光

--導論

近年來,有關族群認同、族群關係、族群意識的問題,在國內外的學術

界及民間社會都成為被熱烈探討的課題。在過去的研究文獻中,有些學者認

為像族群這種帶有濃厚初級連帶關係的族群社會現象,將隨著現代民族國家

的建立,快速的經濟發展以及民主觀念與制度的建立,而在現代社會中失去

其作為組織和動員人群的重要性。然而,我們從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以

及在當代許多國家的重大政治社會和變遷過程中,卻發現族群現象,仍然是

近現代國家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其中原因,除了由於許多國家內部是由多

數族群 (或種族) 所組成,在國際關係上,具有不同歷史文化、宗教、族群

特徵(種族)的國家也會與別的國家產生緊張或敵意的關係。由此可見,雖

然人類的文明已有一些重大的成就,但是在如何解決族群和種族問題的社會

秩序建構上,仍然有待更多的努力。

  族群關係問題之所以一直持續存在,基本上的原因是它並不只是一種歷史

的或靜態的存在。它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重新被詮釋,被建構或被發明

,而成為重要的象徵,而成為凝聚認同,爭取族群生存資源的重要動力。同

樣,在政治重構或秩序再結構的過程中,或者由於政治人物的操縱利用,或

者是為了掌握生產勞動力,族群也會成為達取政治秩序目的的工具。

  在台灣,種族與族群的問題,雖然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起伏不一

的表現,但它作為組成人群和形塑政治社會秩序的一個重要因素,則是不庸

置疑的。族群的問題不僅是現實社會中的一種存在現象,學術、文化界對於

此一問題的探討也一直不曾間斷過,即使不同的人在面對族群問題時,會因

關心的重點以及所持的意識型態立場,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由此可以知道

,在台灣,族群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有關族群現象的研究也不是近年來

學界的新課題。

  族群關係牽涉到族群認同,族群意識建構與族群間關係結構與相互對待

的問題。它既是基於某種血緣關係,語言與傳統而形成的社會現象,但也不

可避免的須要隨著族群所處的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而在認同,意

識和關係結構上作相應的調整。因此,對於族群關係的探討就要追溯族群的

原初連帶的形塑過程,也要檢視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原初的連帶如何

在不同的情境脈絡中,被強化︵或遺忘︶,被重新建構賦與新的意義與象徵

,以建構新的族群秩序。

  近年來台灣有關族群關係的文獻,大致以省籍的族群界線作為探討的架

構。這種探討的方式與二次戰後,國民黨主導的政治秩序有密切的關係。以

省籍作為探討的重點有其重要的學術和現實的意義,它凸顯了省籍作為社會

組織原則的重要意涵,也的確掌握了以政治為主導的台灣社會的最基本的現象。

然而,將台灣的族群關係以省籍作為區分顯然無法呈現台灣族群關係的真實面

貌。其中最明顯的是族群關係的複雜性與多元性被隱藏與扭曲,族群內部的

差異性與主體性也因而遭受到忽視。最近的一些研究試圖揭露多元的族群結

構,並對一元論式的族群內部本資加以分解探討的努力,正是深化我們對台

灣族群現象瞭解的一個方向。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客家人的主體觀點來觀察台灣的族群關係。強調主體

觀點的族群關係研究,並非研究者是以族群的偏見或意識型態偏見為出發點

,也並非排斥其他研究策略既所可能作出的貢獻,而是認為主體性的研究也許

可以更為凸顯出被研究族群的一些特質以及深層的族群意識結構。如果主體

性的研究的確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當然這是一個待檢驗的命題︶,而且如果

每個族群都能作這種型式的研究,則我們對台灣的族群現象將會有更為豐富

的瞭解。

  應該提醒讀者的是,筆者嘗試作族群關係的研究,並不意味筆者是研究這

種現象的專家,筆者對於客家的歷史、社會、文化也不敢說有深入的瞭解。因此

,本文只能說是對於既有的文獻所作的一種綜論性的研究。基本上,我所採取

的策略︵也是本文寫作的架構︶是這樣的:

  第一,目前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書理出當代台灣社會中的族群

關係的結構特質,主要目的是觀察客家作為一個族群在政治、經濟、教

育、語言文化上所處的族群結構位置。

  第二,從歷史的脈絡回顧不同的台灣社會發展階段,族群體系如何形成

,不同的階段的族群問題為何,客家人在其中又扮演何種的角色。

  第三,從近年來,一些客家人的論述中,檢視客家認同,客家意識如何

被詮釋與建構,以及客家人採取何種的族群相互對待和適應的策略。

 

 

壹.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族群結構特徵

  族群認同與族群間的界線,一方面是族群成員自我主觀認定的結果,另

一方面也隨著它所處的客觀環境而發生變異。這兩種之間其實呈現一種動態

的交互關係;主觀認定的族群認同和界線,固然隨情境的變化而有不同,但

它也是面對動態環境的一種具有主體意識的行動策略。本節所處理的族群結

構性特徵,可以說是在一特定的時代背景下,族群特質與客觀情境互動的產

物。

  近年來有一些社會科學家以社會經驗調查方法對台灣的語言現象與社會

文化現象作了多次的大規模的研究,例如黃宣範教授的語言社會學的調查,

以及中央研究院的社會科學家所作的﹁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以及﹁台

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雖然不是以族群關係為其重

點,但是由於族群關係是瞭解台灣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的環結,因此也有不

少學者從族群關係的角度來分析和解讀這些調查資料,並發表了一些論文。

這些論文涉及到的族群關係面向包括語言的、教育的、經濟的及政治的。以

下根據這些論文來觀察客家人︵族群︶在這些結構面上的特徵,或客家人在

當代族群關係上的位置。

 

一. 語言現象

  黃宣範的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 一書(一九九三) 是到目前為止,研究台

灣戰後語言的社會學現象的最完整的一本著作。這本著作基本上是由九次的

實證調查研究為基礎,探討的主題是國語政策下,各種方言(母語) 的生態

以及語言的活力與族群意識的關係。黃教授認為語言的使用代表一種不平等

的權力關係,而語言的生態又直接反映了政治和經濟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在

國民黨的獨尊國語政策及企圖透過語言,教育培養 "中國意識" 的目標下,北

京官話獲得了最多的制度性的支持,因此成為台灣社會中,不管是公共領域

或民間生活的場域,流通最廣、語言位階最高的語言,反之,本地的

方言則遭受到壓抑,並被有意貶為較次等的語言。在本土的母語中,雖然它

們同樣未享有國家的制度性的支持,但閩南語(福佬話,鶴佬話、河洛話)

由於使用的族群人口眾多,擁有強勢的經濟勢力,所以保留極強的存活力,

而有成為台灣除了北京官話之外,另一種共同語的趨勢。其他語言,原住民

各族語言消失的情況最嚴重,客家話亦有相同的趨勢。

  客家話的消失,首先是呈現 "方言島" 現象。根據黃宣範教授在一九八八年

的研究(見黃著第九章),雲林地區的客家人在一○○年前已經為閩南人所同

化,成為福佬客。在族群認同上,這些福佬客已自認為是閩南人,而非客家人

。在彰化客籍族群居住的地區,尚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22 17: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臺灣的族群關係[转贴]

客家人在台湾有危机感,这很好;能够进行客家现身运动,这更好。而大陆的客家人好象没有危机感,并且把客家人一向引以为荣的“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古训当做是过时皇历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9-25 2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臺灣的族群關係[转贴]

我一直以為,台灣實質上只有語族差異, 並無族群差異, 97%以上的漢民族, 何來族群之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8 23: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