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8|回复: 8

【转帖】客家人写客家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8 15: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 园
作 者:钟德彪
出版发行: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香港上水新成路123号三楼
电 话:26706633
传 真:2670382
字 数:250千字
印 张:850*1168
版 次:2002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定 价:20元
ISBN 962-45O-934-4/D.44839


本书以二十世纪闽粤赣边客家社区的风情变迁为背景,揭示了客家儿女披荆斩棘、拓殖家园的心路历程,张扬了客家儿女生生不息、奋发有为的人格精神,再现了客家儿女苦中作乐、越苦越乐的人生态度,热情讴歌了天地人间至高无上的人性美,是一部撼动心魄、催人泪下的人文乐章。

钟德彪,1966年生,福建省武平县人。现为闽西日报社编辑记者,出版有专著《近代客家研究》、通讯散文集《澎湃客家情》,参与编辑《闽西: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闽西旅游文化创新与发展》、《巾帼风采映闽西》等书,系龙岩市市管优秀青年专业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1 12: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噫,我说MELVIN先生,你是哪里来的这些资料,怎怎成了福尔摩斯了?晕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4 18: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一幅灵动的客家风情画

一幅灵动的客家风情画
——读《家园》随想


张    惟



福建省作协会员、闽西作协理事、青年学者钟德彪以新著《家园》面世,文字流畅,乡风沐浴,我一口气读下来,颇有感触。
这是一本童年的乡村回忆,采用的自传体小说的笔法。这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存环境的典型性,二是感悟人生的灵性。
德彪的家乡,恰是一个很典型的客家山乡。这个小小的村落,地跨闽粤赣三省的边界。从梁野山发韧的中山河水,与中赤河汇合而经广东境内差干河直泻梅江,再与汀江汇流合为韩江奔向南海。汀江与梅江正是客家民系形成所居住的主要流域,具有客家民俗的种种特色。而德彪生于斯,长于斯,他以农家子弟、客家少年的目光,观察、感悟他周际的客家世界,也就天然地带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文学作品的魅力,贵在能够描绘地域差异的千姿百态,重在可以探索人性的心灵奥秘和文化积淀。《家园》的作者正是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挖掘,而展开了一幅客家民俗风情的图画和展开了一位客家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
作者诞生的时候,正是“文革”飚起的年代。作者尚处于混沌的童稚状态。而当他有了童年的意识,乡村大致又回归于平静。所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沉淀着千年的客家民俗的山村,是一个农耕社会的自然形态。
走出家园的人,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尤其是后工业社会的人们,现在常常回眸、怀思乡村的农牧生活和心灵平静。作者既诞生于普通的农家,又被一对孤独的老人认养,童年和少年是和养祖父、养祖母相依为命。承祧与守望家园,几乎成了他必然的命运。这里有许多细节的描写是细腻感人的,尔后作者的离乡升学,走出了千年守望的客家山寨家园,也就产生了历史和人性的震动。这就是这部作品吸引人和令人怀思的地方。
对农民善良心灵的挖掘和客家风情的描绘,使这部作品显出了灵气和丰满。但在有些乡情民俗的展示中,显然是过多地运用了民俗研究史料,而离开了作品第一人称客家少年特有的目光,就不是文学 的笔调了。
还有,如果不是童年的回忆录,而是作为自传体小说,“我”和养祖父、养祖母自然是作品的主人公。作者显然拘泥于真实的生活,而未能进行必要的艺术概括和提炼。譬如,养祖母之死,是农村宗法社会残有思想的杀人利剑所致,写出来是震撼灵魂的,但书中却在礼葬的乡俗中淡淡地过去了。
总的感觉,全书的开头很精彩,中间的内容也很丰满,但结尾过于冗长了。书中的主人公离开了客家山村,升入了高等学校,这段生活完全没有必要平铺直叙地详细交代。或许,书中若能深刻地描写养祖父、养祖母在孙子离开千年守望的家园后的失落和朦胧希望,尤其是写出书中主人公客家少年走出客家山寨,进入一个开放城市和河洛文化的精神世界,而引起的灵魂的颤动和思维的张力,那将是一种更完整的艺术结构并留给读者掩卷深思的想象空间。
德彪毕竟还年轻,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己经有了很好的起步。相信他在以后的创作中,会在驾驭长篇小说结构中尽快地成熟起来。


张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闽西作协主席,全国著名红土地文学作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4 18: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人生的风雨飘过了《家园》

人生的风雨飘过了《家园》
——读《家园》有感


练建安


《家园》是新近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为闽西青年作家钟德彪。这部作品,从一个叫下坝大田村的客家村落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以作者的成长历程和亲情真情为纽带,形象地展示了浓郁的客家风情和闽粤赣边乡土人文事象。
很多读者对这部长达25万言的洋洋巨著见仁见智,各有评说,争论的焦点多集中于《家园》的小说散文化倾向问题。但人们几乎都不否认这部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人间真情。一些读者说,我是流着眼泪看完《家园》的。
熟悉钟德彪作品的朋友,大凡都不会忘记他的第一本书——《澎湃客家情》(中国文联出版社),这是一部激情四射的通讯散文集,纵横捭阖,酣畅淋漓,多在恢宏的历史大背景和大场面的叙写中展开,“老叔公”、“老阿婆”、“乡音呼唤乡情”与“历史的风雨飘过了唐宋”超越时空的跳跃交相辉映,让人想起长江长城万里河山的磅礴气势。在《家园》一书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位诚挚的农家子弟,敞开心扉,向你娓娓诉说,他的心境是风雨过后的平和宁静,他的笔触是激情背后的理性节制,他就坐在你的面前,希望你不要走开。
很大程度,《家园》可视为一种家族小说。家族小说己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族群”,呈现出杂花生树的万千气象。远的不说,近年为大家熟知的《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日光流年》、《黄河东流去》、《缱绻与决绝》、《第二十一幕》、《茶人三部曲》、《古船》、《尘埃落定》以及冠豸山的《英雄无语》和《雕版》,都应该归属于这一系列。如何以新的形式演绎家族内外的恩怨情仇,己经成为众多作家冥思苦想的难题。我们看到,《家园》轻轻跃出圈外,不借助剧烈的矛盾冲突,不语怪力乱神,不涉及香艳粉黛,不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举,却以深挚的亲情真情和丰厚的乡土人文事象贯穿于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之中,遂使珠落玉盘,满卷生辉。这不能不使我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某种意义而言,《家园》独辟蹊径,己经突破了家族小说的固有模式。
在乡村大地,许许多多普通百姓都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他(她)们常常感叹,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写作能力将自己的经历付诸文字,一定可以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作为一个多年关注钟德彪创作动态的文友,笔者以为,《家园》的独特魅力是难以重复的。钟德彪十数年如一日研究客家学的结果,出版 了《闽西近代客家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与苏钟生合作)和大量的学术论文,使他成为客家学界声誉日隆的后起之秀。正因为他的学术底蕴,化解了《家园》中的诸多不足。
15年前,笔者与钟德彪一同求学凤凰山。这年寒假,适逢广东平远戏班子来下坝演出,钟德彪连续跟入几个村庄,眼观手摹,笔录《十月怀胎》等百首客家歌谣,一字不误地刊载于《凤凰》月刊。
一弯绿水,山峦迭翠,蓝天高远,白云悠悠。这里是下坝大田村,南面是广东平远,西面是江西寻乌,距武平县城约40公里。这里是作者物质和精神的家园。人生的风雨,飘过了《家园》。


练建安,福建武平县人,福建海峡都市报记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曾有散文、小说等5部书出版,由他执笔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刘亚楼将军》1994年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4 18: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人间最重是真情

人间最重是真情
——《家园》读后
马卡丹
2002年7月,当德彪告诉我完成了一部25万字的长篇时,我吃了一惊,同事数年,隔三岔五见他发表散文随笔通讯,没听说他会写小说啊!不想竟写了,不想一写洋洋数十万言,冷不防就吓你一大跳。上月,散发油墨清香的《家园》到我手中,我又吃了一惊,本以为这样的急就章不会太有看头,不想一拿起就放不下了,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郁亲情,以及对于客家文化事象的传神描摹,深深打动了我。古语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与德彪似乎天天见面,我发觉我真该刮目了。
首先打动我的是亲情,那浓郁得令人心颤的亲情。爷爷、奶奶,一般人心目中不会太有分量,何况是并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养祖父、养祖母?那些以调侃“我爷爷”、“我奶奶”博取名气的“作家”,我们见得还少吗?德彪却为我们描叙了他与爷爷、奶奶相濡以沫的真情,描叙了爷爷、奶奶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爱。这种爱在某种意义上,比父爱、母爱更无私、更博大、更深沉,因而也就更加地让人铭心刻骨。夜深奶奶拥被而泣,“我”从睡梦中醒来,伸出小手不停地拭去奶奶的泪,奶奶哭着把“我”紧紧抱在怀里,竟把“我”粉嫩的肩脖都压出了一个深深的印痕,“孙子,你是我的孙子,你是我的好孙子,你是天底下奶奶最爱的人,你只要好好活着,长大了好好读书,我给你做牛做马也甘愿、也甘愿。”听着奶奶的心声,你能不潸然泪下?人间最重是真情,纵贯全书的这种真情的激荡,正是这部小说打动人心的主要因素。
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在《家园》一书中有着独到、传神的描摹。近年客家地区乡土小说出了不少,一些作家笔力雄健,对客家民俗之类文化事象的描叙十分精到,但目前读到的,大多是以成人的视角观照客家文化事象,老练有余而童趣不足。《家园》恰恰在这一点上弥补了他们的不足,除了小部分章节叙写客家民俗用了成人眼光比较拘谨外,多数篇章采用童年的眼光来观照,显得活泼而童趣盎然。比如新婚闹房的“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子圆丁当”;比如结同年的“有吃就是同年,么吃各人一拳”;比如讥刺乡村理发师偷工减料的“彭师理发,三刨二刮,眉毛唔修,耳屎又唔挖”……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些描叙客家文化的传神之笔,得益于其多年来对客家文化的潜心钻研,也是《家园》一书又一突出的特色。
作者很年轻,这部长篇处女作也不可避免地兼有了年轻的优势与缺陷。叙事不够老到,剪裁尚欠精心,拘泥于自传体的真实未能跳出以使小说灵动,高潮渲染得不到位以及不必要的琐屑的摘录,影响了作品的感染力,尤其小说前半部引人入胜的描写,与后半部稍嫌枯燥的摘录和人为的拼接恰成鲜明对比。德彪的下一部作品,会是整部佳作么?
相信,这将是一个有信心的期待。

2002年12月25日写于龙岩
[马卡丹,福建闽西日报副总编辑,闽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5 14: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在网上找到的.不知哪有这本书买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8: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需要的话,我给你弄一本,保证没问题,只要是你的地址写上来就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6 08: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这类书都只在当地有人卖呢?

希望客家文学能够走出客家地区,让其他地方的人也能看到

我经常遗憾总找不到以客家为主题的书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6 11: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有的卖吗???
涯也想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