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1|回复: 5

用脚板丈量梅州(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8 14: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2年11月4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当时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委书记刘日知静悄悄地离开繁华的广州,来到梅州走马上任。行装甫卸,办完交接,刘日知就轻车简从到兴宁市调研。半个月过去了,全市人民都知道来了新书记,但报上无名,电台无声,电视无像。大家都感到纳闷:怎么会这样呢?原来,在这短短10多天时间里,刘日知已经马不停蹄地到全市8个县(市、区)走了一圈,了解社情民意和全市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

  肩负着带领500万山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任,刘日知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梅州是穷,与广州相比反差很大,但一定也有符合梅州发展的奔康之路,关键在于能不能“对症下药”。而要找准症结所在,首先就要掌握梅州的真实状况,就要到基层去实地考察,去向干部、群众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因此,他在各县(市、区)调研的基础上,向市直各部门出了个“十二专题大调研”的题目,让全市上下动起来,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而他自己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四个梅州”的发展战略。这时,刘日知到梅州仅仅过了2个月。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探寻全面实现小康之路,刘日知是倡导者,更是实践者。去年1月2日,他到梅县的雁洋、松源两镇调研。从这天起,刘日知要求自己一定要在2年内走遍全市所有乡镇,并在一次全市性的会议上作出郑重承诺。他说,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官梅州,造福梅州的基础。梅州的群众这样形容:刘日知要用脚板丈量梅州。

  要了解真实的基层

  今年9月16日,刘日知一大早就下乡调研,先后来到兴宁市的岗背、坪洋、刁坊、下堡四个镇。由于他一路下来都调研得相当细致,到达原定午餐点下堡镇时已是中午1时30分,大家早已饥肠辘辘,都想早一点吃午饭,休息休息再继续。但刘日知不同意,他坚持要先进行调研,任务完成才“开饭”。在对该镇经济社会建设状况、乡镇撤并的动态、目前有何困难和问题、村道硬底化建设、该镇革命烈士刘光夏的历史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刘日知才到镇机关食堂吃午饭。饭菜很普通,主菜是一道焖狗肉,但刘日知却很高兴:“这个食堂既经济又实惠,方便了干部,办得不错!”

  就是在这一天,刘日知完成了他“在2年内走遍梅州所有的乡镇”的承诺。从他到梅州至今,不过1年10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原则上要求自己每周安排调研2个镇、4个村。到这天,他已经走遍了梅州全市157个镇,200多个村,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家庭,行程约4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赤道转了个圈。

  下乡镇调研,刘日知每次都是轻车简从,一般只带秘书、市委办或市委政研室一名负责人。到了目的地,看看镇政府,与镇委书记、镇长座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到村里的老百姓家里看一看,到学校和企业走一走。尽管各地情况不同,调研重点也有所区别,但“六问三看”是刘日知必然要做到的:一问经济状况,包括镇机动财力、历史债务、目前状况等,二问群众生活状况、经济来源、贫困户的困难程度,三问计划生育落实情况,四问社会治安,五问教育,六问生态环境;一看薄弱学校,二看贫困户,三看经济发展项目。这些内容,他从来没有忽略过,而且一问就要追根究底,一看就要真切细致,要实实在在的东西。有不少镇的领导没有想到刘日知问得如此细致,有些问题答不上来,有些问题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对这些问题,刘日知是一定要搞清楚的。他认为,市委、市政府不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又怎能从实际出发,制订政策,带领全市百姓奔康呢?比如要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林业部门报上来的目标是每个镇种2000亩树,说花钱不多,各镇应该可以承受。但刘日知问清后不同意:2000亩要用40万元,有几个镇能承受?不合实际情况的指标基层不可能完成,有成绩也可能是假的。“绿满梅州”事关梅州可持续发展的大计,是全市性的大工程,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搞好,不能变成“虚假工程”。根据自己对各乡镇实际情况的把握,他当下就把这一标准降到500亩。

  在艰苦扎实的调研中,刘日知形成了指导梅州发展的思路,如“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就是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出的。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作风建设上,刘日知为梅州干部树立了榜样。

  坚持不懈乡镇行

  刘日知只要不出远门,每星期至少要安排一次下乡调研,而且一定要到镇、村。但他下乡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之行,每一次要到哪里、做些什么,都一定要事先做好计划。他的调研活动通常有这几种方式: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的调研。今年全市有40余项总投资额达400多亿元的重点项目,刘日知以此为主线,全都到实地“走”了一次以上;项目所在的乡镇和邻近乡镇,他也都“走”了一次以上。

  围绕当前重点工作开展的调研。如今年8月28日连光煤矿矿难发生后,市委对矿山事故和地质灾害非常关注。刘日知8月31日来到五华县,直接到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双头镇、华阳镇、桥江镇开展实地调研。三个镇分别处在五华县的北部、中部、南部,光是路上的时间就要5个多小时,当天是从早上8时一直走到晚上8时的。不久,整治活动在梅州全面开展,一批事故隐患得以清查、纠正。

  围绕重大课题的调研。去年,针对我市8个被省、市、县列为重点整治的存在相对突出问题的镇,刘日知全部到实地进行了调研,各项整治方案也不断出台。到去年底,这些镇的领导班子调整后团结一致,使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共招商引资和筹集资金11931.87万元,为镇、村搞好村址建设、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通讯建设、学校建设、电网改造、发展经济等办好事实事300多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日常情况下有侧重地开展调研。这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比如他第一次到的雁洋镇、松源镇,两个镇各用了半天的时间,看亮点、找差距,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分别和干部、群众座谈,向企业家了解投资环境、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然后再提出指导意见、建议和要求。

  他特别关注文化和教育,每次下乡调研几乎每个有名气的人文遗址和学校都去了解。他认为,这些地方是历史文化沉淀所在,是当地人思想上的“根”,认识了“根”才能正确认识这个地方,准确判断这个地方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刘日知摸清了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为指导全市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对基层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全面推动了镇、村基层建设,也带动了各级班子的作风转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已成为梅州各级领导的自觉行动。

  群众眼中的市委书记

  五华县双华镇党委书记钟金辉说起去年刘日知到该镇调研的每一个细节,仍是记忆犹新:“我思想中市委书记下乡该是警车开道、前呼后拥的,没想到刘书记就坐一辆中巴车、七八个人陪同来到双华。更没想到的是,县领导向他介绍过我后,他就直呼我的名字,叫我‘金辉’,让我一下子就没了距离感。当时是中午1时30分左右,我建议他先休息一下、喝喝茶,但他婉谢了,直接就到了村里开展调研。他的工作方法有点不一样,不是先听汇报再调研,而是反过来先调研再听汇报,这样了解的情况就最真实。他和群众、干部并排坐下,问的问题也很细,比如在了解村级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情况时,就问支部一年发展多少党员、结构如何、党员在农村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等等。要离开时,村民拿出几斤土特产巴戟要送给刘书记,本来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书记坚持不收,他说,‘农民兄弟的心意我领了,但现在村里还不富裕,你们把巴戟卖了给孩子们读书用吧!你们做好了工作,我就心满意足了!’那天晚上吃饭,他提了个要求:从简从朴,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小菜为主,特别强调不准喝洋酒,结果那一餐花费人均不到10元。晚上不回县城住宾馆,他说一定要住镇干部房,没空调也没关系,要体验一下镇干部的生活。他还和镇干部一起步行到圩镇上去调研,然后和干部谈心、谈工作。回来已经是次日0时了,他还要读书、看报、看文件,直到2时才熄灯。早上不到7时,他就起床了。这一天,他又赶到邻县丰顺八乡山去调研了。”确实,刘日知每次下乡调研,不论在镇、村或群众家里,大多数时候饭桌上也就是一只鸡、一份红烧肉、一盘豆腐、一碟青菜、一碗汤,一般不喝酒,如果真的要喝,也只喝当地产的米酒,坚决不喝洋酒。他还在全市干部大会上提倡:梅州人喝梅州酒。

  排忧解难的“及时雨”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刘日知的口头禅。他在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为山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再困难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每次下乡调研,他都鼓励镇、村干部和群众把当前最大、最迫切的困难说出来。能立即解决的,就来个现场办公,现场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也给干部、群众一个明白。因此,刘日知被群众称为“及时雨”。

  去年6月26日,刘日知到兴宁市宋声镇调研时,新坪村70多岁的老阿婆刘友娣拉着刘日知的手说:“感谢党委政府关心,新坪村终于通了公路,但群众行路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碰到雨天出去的进不来,进来的出不去,学生上学十分困难。”说着就要向刘日知下跪,刘日知急忙双手扶起刘阿婆。原来,宋声镇是兴宁市南部的边远穷镇、革命老区,全镇共1万多人。前几年通了宋丰公路(宋声至丰顺县丰良镇),其中宋声境内圩镇至新坪村段全长10.4公里,贯穿5个村庄,受益群众5000多人。但这是条简易公路,一遇雨天就寸步难行。刘日知了解后动情地说:“党和政府始终惦记着老区人民,一定会想办法解决你们的实际困难。”在与当地领导讨论后,刘日知当天就决定由梅州市和兴宁市两级政府共同筹资,解决老区人民行路难问题;当年底,总投资213万元的宋丰公路(宋声段)水泥硬底化工程竣工通车。

  五华县平南镇黄泥寨村小学,通过刘日知的亲自联系,广州高科集团和新太集团两家公司捐款将破危土砖瓦教室改建成为当地最漂亮的建筑;丰顺县潭江镇医疗卫生设施比较落后,在他帮助下一部价值15万元的X光机已投入使用,惠泽一方百姓;潭江镇凤坪村是我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刘日知看到村里卫生条件简陋,当场拍板支持5.6万元解决农村卫生设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8 14: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日知关心群众疾苦,在梅州有口皆碑。

  “红包”发给村支书

  梅州群众对刘日知发“红包”已经见惯不怪了。

  这种习惯始于2003年6月。当时刘日知下乡到梅县隆文镇梅州村调研,发觉村支书的生活状况并不是很好,他就吩咐秘书小曾:“给我封一个‘红包’,我要送给这位村支书。”后来上了车,他在车上对秘书说:“以后下乡调研,你都给我准备几个‘红包’,300元的,每到一个村,我都给村支书一个。他们的生活太艰苦了,工作又多,任务又重,工资又少,怎么能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我下乡时给一个‘利市’,也只能是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

  果然,以后刘日知每到一个村,都要叫来村支书,问清村里的情况后,都给村支书一个红包。300元“利市”是刘日知的一片心意,村支书拿在手里,暖在心里。这既是关心,更是激励:农村的“固本强基”工程要得到很好的实施,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有根本的改善、过上富足的日子,让市委书记不再揪心、担心。这是农村基层组织对党的最好回报,这也正是刘日知对村支书的期望。

  做农民的好朋友

  去年6月18日下午5时20分,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刘日知带上秘书和司机,驱车直奔梅县隆文镇檀江村“探亲”——看望挂扶的贫困户李镜金。他们车上带着席子、棉被、蚊帐等物品,要在村里住一个晚上。开饭了,主人上了菜:“都是自己做的苦笋、笋干、青菜……全部都是家常菜!”刘日知就坐下来,并把带来的酒拿出来与大家共饮。李镜金的儿子来盛饭,刘日知拿过他的筷子就为他夹菜,并向李镜金问起孩子读书的情况以及费用。听说一个孩子一年要用近600元钱,刘日知拿出1000元给他并表示:“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我包了!如果他们有本事能考上大学,我就包到他们读完大学!你只管放心搞好家庭经济。”附近的村民听到刘日知在村中的“穷亲戚”家中吃饭,晚上还要在村里住,慢慢地就“摸”了过来。刘日知问村民,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致富的想法、有什么情况要反映、希望政府做什么,村民都一一作答。他对村民们说:“希望你们把我当成一个好朋友。”村民们听了,都笑得很开心。他们带着刘日知,沿着田间小道,踏着蛙声虫鸣,到其他村民家去串门,在他们房里看电视,在他们院子里喝茶,和他们谈当地的风土人情。夜深了,刘日知一行来到宿营地——村委会。房里只有床,他们把带来的铺包拿出来,就这样过夜。不到两年,刘日知已五进檀江村“探亲”。

  刘日知以身作则,给梅州干部树立了典范。挂扶贫困村,帮扶贫困户,成了机关单位和干部的自觉行动。逢年过节,各级干部都携带着食油、米面、糖果等礼品到自己挂扶点上走“亲戚”、探“朋友”,嘘寒问暖,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封个“利市”给老人看病、帮孩子付学费,有条件的还介绍青年人到城里打工,帮助农村“亲戚”开辟脱贫奔康门路,让老区群众和其他贫困人家得到说不尽的实惠。

  “走”出经济全面提速

  长时间、无休整的奔波给刘日知带来的除了极度疲劳,还有伤痛——他的右腿的膝关节韧带断了。

  医生说:他的膝关节韧带是还在广州任职时撕裂、落下的旧伤,本来是要采取保守治疗的,但由于得不到足够多的休息,反而还经常大运动量地使用,才终于使韧带不堪重负,以至断裂。记者了解到,刘日知到梅州后也做过检查,当时专家建议他立即做手术修复,但刘日知一心想早日改变梅州的落后面貌,为此经常往基层跑,恨不能把一天分成两天来用,哪还能安排出时间来治疗?因此一直没去做修复手术。大家知道后都说,他的韧带是为梅州群众跑断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日知的韧带虽然断了,成效也从他的脚下“走”了出来:“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实施以后,强力推动着梅州的经济全面提速,今年上半年梅州经济增长达12.3%,增幅创1995年以来新高;1至7月,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0.2%,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增39.9%,呈现出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的良好势头……事实证明,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切合梅州实际的;梅州经济的强劲提速,为山区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着“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梅州人民在全面奔康的阳光大道上,将迈出更加豪迈的步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11: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刘书记曾以“梅子”为名,愿为梅州百姓之孝子,梅州山水之宠儿!希望刘书记真能权为梅州人所用、利为梅州人所谋、情为梅州人所用,为官一任,造福梅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22: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其言,观其行,看其效,再评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5 22: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可能是场官司场策略   同意楼上的说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6 18: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不说“用车轮丈量梅州”?
梅州日报记者真是马屁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9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