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4|回复: 0

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6-18 17: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
                  張  維  安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一、前言

        關於台灣客家族群社會經濟地位的研究,學界已經累積了一些成果,但是針對台灣客家族群的產經關係進行實證資料分析的則還不多。本文以過去兩年台灣史文獻會支持的研究計劃所收集的資料為基礎,對客家族群網絡或客家族群資源與其產業經濟特徵的關係提出一個摘要性看法。比較完整的論文,請進一步參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的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和台灣省文獻會出版的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論文集,及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採訪手冊。



二、關於族群經濟的觀點

        族群經濟在古典社會學家如韋伯和宋巴特等人眼中,基本上屬於傳統的經濟,傳統經濟的意義主要是相對於理性的資本主義而言。韋伯在討論猶太人的經濟活動與理性的現代資本主義的區分時,批評猶太人在經濟活動方面的雙重倫理,他認為雙重倫理使猶太人在同一族群與非同一族群之間,採取了不同的做法。這種做法,就是使猶太人和現代資本主義誕生無緣的一個論據。六○年代紅極一時的功能論也持相同的見解,以模式變項為例,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區別在於,傳統社會的行動者選擇特殊主義的、情感的這一邊,現代社會則是中立的、客觀的、普遍主義的那一邊。以演化的觀點來看,講究普遍、客觀、形式理性、排除親私關係、利潤極大化的原則,將會消滅和替代傳統經濟的企業。在一些落後地區,傳統企業雖還存在,但將逐漸降低其影響力。這種看法其實也相當受到現代化理論的青睞,長時期以來被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路線。

        然而,從經濟社會學的觀點來看,這種把族群經濟視為傳統社會的、邊陲地區的、非理性的經濟,或者是一種落後的經濟形式,顯然是過度簡化了問題。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在〈族群資源做為社會資本:洛杉磯華人創業過程的研究〉的論文中指出,族群經濟的運\作邏輯似乎與現代經濟中的「理性」法則,存在著基本的差異,前者根深蒂固於網絡與族群社群之中,使得資源的分配強烈受到特殊主義的影響,而後者則強調公平與普遍的遊戲規則,資源的分配端視個人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分配的過程,更不應該因個人的族群、性別等特性而有所區別。但是,新經濟社會學者提醒我們,現代經濟的運\作,其實不比以前更立基於普遍的理性,而特殊主義也不全然是「非理性」的。

        在經濟社會學觀點的思考脈絡中,族群經濟在分類標準上,看起來雖然還是傳統經濟,但是它的競爭力卻令學者們另眼相看,尤其是從族群網絡作為一種經濟網絡的基礎來看,族群關係、族群資源都有益於經濟的結盟與效益。藉著社會網絡的整合,族群成員之間的連帶,有助於重要企業資源的運\用。社會網絡對於企業的貢獻與意義是很清楚的。有些族群的制度性協助對於族群的經濟活動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長時期以來,猶太人的企業活動,以及最近比較受到重視的華人經濟網絡,這些都牽涉到族群經濟運\作特色的討論。台灣客家族群的經濟活動,便是這個理論脈絡中的一個議題。



三、族群資源與其經濟活動

關於族群經濟的觀點很多,其中有兩組概念與本文關於客家族群資源與客家產經特質的討論有密切的關係:族群資源作為一種結構的鑲嵌性,和族群資源作為一種文化價值與理念。關於結構性鑲嵌,它和「關係的鑲嵌性」可以對照著討論,關係鑲嵌所指的是經濟行動者個人的人際關係,結構鑲嵌則是指關係網絡的整體結構,例如一個族群社區。在討論族群經濟時,「結構的鑲嵌性」比「關係的鑲嵌性」對於落實社會關係的期望有更大的影響力,這種發生影響的機制叫做「強制性的信賴」,它是由集體的強制力所迫使。與「關係的鑲嵌性」和「結構的鑲嵌性」相似的另一組概念是「階級資源」與「族群資源」,基本上族群資源比較接近結構的鑲嵌性,這方面進一步的討論請參見前揭曾嬿芬教授的論文。

    關於族群資源作為一種文化價值與理念,或文化、價值理念作為一種族群經濟的資源,它具有整個族群團體所共有的特徵,同一族群的企業家有意或無意的將其用之於企業或得助於此。例如一個族群的傳統典範、態度都可能對其社會經濟特質產生影響。在此觀點之下,某些族群團體比另一些族群團體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本,或某一個族群的文化價值評價與另一個族群有所不同,這就會造成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創業率或不同的行業選擇傾向。可見一個族群的文化、宗教理念等在分析一個族群的經濟活動特質時,具有他的重要性。這和現代化理論等,把族群的關係解讀為落後的經濟形式,把各族群的經濟活動套在一條演化論的線上有所不同。

        本文將用這兩個概念來分析台灣客家族群的社會經濟活動:(1)族群資源作為一種結構的鑲嵌性,分析族群成員之間、族群社區之內的關係網絡,與族群經濟活動的關係(和關係鑲嵌或階級資源做對照);(2)族群資源作為一種文化價值(或文化價值作為一種族群資源),從族群成員所承襲的傳統、文化理念來分析他們的經濟活動特質。



四、族群資源作為一種結構的鑲嵌性

        在勞動力來源方面,張翰璧在台灣北部地區對栽種茶葉的客家人所作的訪談中發現,在茶葉採收、製茶過程中,其勞動力多半由家庭成員提供,或者藉助於朋友的協助和鄰居的換工,這些鄰居和朋友,不分閩客,互相幫忙。在南部的菸葉經營方面,由於種煙相當耗費勞動力,需要與別人交工或請工,就訪談所知,以前交工可能有些特定的對象,但是漸漸地,交工團體也就越來越隨機,以商品交換的形式進行,沒有明顯的證據指出與是否同為客家族群有關。

        在資金來源方面,北部客家茶農資金來源多數為自己省吃儉用而來的自有資金,不然就是向農會信用部貸款,向朋友借錢的很少。有人指出向宗親借錢,不如向農會借。從資金來源方面而言,靠親友或族群網絡的情形並不明顯。有人提到即使有地方性借款,如向資本家借錢,茶農再將生葉賣給他們,也只是一種地方性組織,與他們之間是否為客家人並沒有一定的關係。其他地方的訪談資料也非常相似,受訪者指出:遇到需要資本時,農民會去找農會,或私下組織互助會來解決這個問題,並沒有特別指出族群網絡在資金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在文化產業方面的訪談資料,其創業資金和其他一般產業相同,沒有特別運\用客家族群網絡的現象。在這些資金借貸中,客家族群的因素所發揮的作用,好像相當的間接。這些觀察傾向於做出關係性鑲嵌重於結構性鑲嵌的結論。多數客家受訪者提及在創業過程裡,很少運\用到客家同鄉或是以前故鄉的人際關係,亦即客家族群的網絡資源。只有一個客家電視臺表示,出資者多為「客家朋友」的情形,我們認為可能與資本額有關,在分析上,我們仍然無法區分這些共同出資的「客家朋友」,是因為他們是「客家人」還是因為是「朋友」,也許都有,但沒有特別強調客家的證據,從其他方面的觀察來推測,關係性鑲嵌,似乎比結構性鑲嵌要明顯得多,也就是階級資源比族群資源更為重要。

        在專業知識與技術來源方面,在北部茶農的訪談中,有些人說是承襲於家傳,多數人是學自茶葉改良場和從觀摩中學習取得新知。這與資金來源非常類似,社會中既有的制度性管道,解決了他們在這方面的需要,例如資金來源方面,如果農會、銀行借不到,而又需要資金,那麼親戚朋友或各種社會關係可能都會在調度資金方面發生作用。專業知識的來源方面,因為有茶葉改良所可以請教、學習,又有許多比賽觀摩的學習機會,因此,其他的關係也就顯得沒有這麼的重要,這也說明了何以族群因素的作用並不明顯。南部菸葉的各種工序專業知識來源,也沒有資料足以說明客家族群的網絡資源是否發揮過作用?詳細論證可參考清大社會人類所洪馨蘭的碩士論文。

        由以上幾點來看,客家族群資源在其產經活動方面,並沒有發揮積極的作用。整體來看,族群資源作為一種結構的鑲嵌性,在台灣的客家族群經濟活動中似乎並沒有發揮作用,在資本、技術、勞動力各方面,都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出,「「「

是不是客家族群的成員」在這些客家人的經濟活動中,是一個被考慮的因素。



五、族群資源作為一種文化、價值理念

        關於客家族群文化或特質與其產業經濟活動的關係方面:首先在行業分布方面,相對於閩南族群,客家族群無論在台灣東部或西部,務農的比率仍然比較高,閩南比較傾向住在都市,開店做生意。例如,關山農會總幹事指出:「在關山,在公所工作或是鎮長、議員的人數裡,閩、客各佔一半,有時閩南人會多一點,但是在農會體系裡,卻幾乎都是客家人。而在產業人口裡,農業人口中客家人也佔多數,相較之下閩南人開店的多一點」。

        重農輕商,可能與客家人比較保守、比較封閉的看法有關。一般說來台灣客家人多能同時說國台客三種語言,比閩南人更適合作生意,但是卻傾向於從事公職和老師的工作。受訪的陳先生指出,「我認為客家的知識份子從事公務員工作的現象比較值得注意,我想這是因為客家人一向不擅於做生意,同時也沒有資本作生意。讀書人的出路似乎就只有往公務員的方向前進了」。這種職業傾向與客家族群重視穩定的文化考量可能有一些關係。即使閩南、客家一樣從事較具工商性質的產業活動,從事的產業類別也較偏向製造業,而在觀光業、服務業、金融業方面,則較少有客家人經營。在樟腦業的研究方面,也發現相似的情形,通常參與樟腦製造者,可分成在樟樹林現場製樟腦的「製造者」和設店鋪於林務局或分局的「營業者」。黃紹恆的論文指出:依台灣總督府官所見,製造者一般皆無足夠資金自行生產,而需仰賴外國商人或福佬人等。

        農和工商的對比,以及生產、製造和貿易、買賣的對比,多少看得出來客家族群比較保守、重視穩定的性格。在這次的訪談中,多數受訪者認為客家人的保守心態,主要是為了穩定的考量:「客家人的心態,老實說,是比較保守些,當需要大量的運\用資本來從事產業而必須承受風險時,客家人就不會去做;相對的,垮下去的客家人也比較少,客家人做事比較穩紮穩打」。在資金的運\用上,我們的資料顯示,一樣是從事茶葉的生產製造,客家相對於閩南,也比較不會去借錢來蓋茶場,多數是自行儲蓄,等到自己的資金累積夠了,才會去投資。他們甚至覺得,「借錢」是不得已的,也是一種沒有面子的行為。「穩定」的考慮是客家產經活動與行業選擇的一項特性,即使在農業經濟方面的選擇與從事也可看出這樣的性格。馮建彰的論文顯示出,台灣東部的客家人所從事的許多產經活動,多半與政府部門保證收購等有關,美濃的菸葉種植也有相似的意義,由政府保證收購其作物,政府的「保證」是客家從事該行業的基本考量。唯一比較需要釐清的是客家與樟腦業的關係,這方面雖然看起來似乎比較有冒險性,但是細看仍有追求穩定的內涵,詳細的討論與分析,可進一步參考台灣史文獻會出版的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論文集中,馮建彰與黃紹恆的論文。



六、結 語

        族群資源在當代企業經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從經濟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族群資源作為一種社會資本運\用在企業經營中是一件相當普遍的現象,並不是一個落後、傳統或將被淘汰的經濟形態。但是以此概念來分析台灣客家族群中族群資源與其產經關係,卻發現族群資源的角色不如階級資源來得重要,相同的,結構性鑲嵌的解釋也不如關係性鑲嵌的解釋來得大,也就是說客家成員的經濟活動,主要是以他所建立的個人的人際關係為主,以他個人所處的經濟關係為主,排除以「是不是客家人」作為考慮的要素。環視台灣客家環境,可能因為客家族群並非作為一個封閉的族群有關,在語言方面多數台灣客家人能操客語、閩南語和國語三種語言,在語言溝通方面,客家族群與其他族群並無界限,他們可以暢通地和社會上多數人溝通、合作,並不把自己限制在客家族群的圈子裡。在外表上,客家與其他族群,尤其是閩南人,並不容易做出區別,不像華人在國外,形成與其他族群之間的明顯區分。另外,台灣社會所提供的制度性條件,可能也是客家族群資源,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在企業所需的資金和專業技術方面都能從制度性的機構獲得,不須求助於客家族群內的人際網絡。一些在移民社會裡所出現的族群資源發揮作用的條件,也沒有充分的在今天的台灣出現,也就是客家人在台灣,和華人在一個移民社會的情形不同,這可能也是客家族群資源沒有充分展現在其產經活動中的原因。關於客家與其他族群之間的關係,受訪者都認為族群之間並無緊張或排斥的現象。有些人甚至說「我覺得客家人最大的優點是,他跟其他族群是融合的」。一位受訪者說,我不認為客家人會受到哪一個族群的特別排斥,坦白說我的閩南朋友比客家朋友來得多。我想除了我自己身為客家人之外,我並不覺得有必要去強調自己與閩南人、外省人的不同,我自己的資源老實說,來自閩南人與外省人的也比較多。由於族群區分的意識不強,特別強調族群資源也沒有必要。

整體看來,台灣客家族群在行業的選擇上相較於閩南族群,務農的比例比較高。即使是一樣從事工商活動,閩南與客家兩個族群比較起來,客家從事製造方面的也比從事貿易、買賣方面的要來得多。何以如此?這些可能與客家族群所持有的文化價值有關,我與黃毅志從居住地點、教育、父親的職業等許多因素的統計控制中,都無法得出客家族群務農較多的解釋,這可能牽涉到客家文化所發生的影響,也就是文化的因素。從統計資料來看,客家族群的教育年數較閩南為高,而且長時期以來一直相當穩定,教育太高也可能是客家人在商業界不多的原因之一,這方面需要一些細緻的資料再進行分析。

        從客家人的守成、保守,務農多於做生意,即使從事工商活動,也是生產性事業多於貿易商業,這可能與客家文化所強化的倫理有關。蔡惠芳對萬家香企業及賀商電腦的分析,都指出他們的勤儉特質。當然,勤勞、努力、節儉對於企業經營都是很重要的,另外「依據學者對企業家特質的分析,客家族群某些性格有利於發展事業,諸如積極入世、勤勉努力、堅毅不撓、強健體魄、實踐務實主義、有擔當肯負責」。雖然這些特質對於企業經營都是正面的,但是就像討論儒家倫理與東亞的發展一樣,主要還是要看他們所擔任的角色,作為一個企業員工,和作為企業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倫理氣質的期待。這種情形反應出,雖然客家籍的企業家、老闆不多,但是「在管理階層中,客家人的忠誠\、實事求事,極獲好評。工商界中,許多大企業就用客家人擔任中高階主管,遍布各行業,泰半客籍工商業主管均有公私分明、不取非份之財、勤儉刻苦個性,凡事為公司著想、要求細節、事必躬親的工作表現。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對於客家族群的社會經濟特色的形塑,具有重要的影響,做為員工與作為老闆的倫理氣質也不盡相同,要創業當老闆,可能需要朝向企業家精神的轉化。客家的文化特質,可能與務農、製造,擔任盡職的員工有關。我們曾在八十一年閩、客兩性初就業狀況的分析中發現,客家族群中,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其初就業狀況為「替機構或為別人工作」的百分比都比較高,在「為自己工作和為家裡工作」的兩個項目中,都比閩南族群來得低,這表示吃頭路的比較多,創業的比較少。這幾個發現之間,具有性質上的相似性。
http://mx.nthu.edu.tw/~wachang/Weian/Chang_weian_papers/hakka_economy.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03: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