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8|回复: 4

【客蹤巡禮】 北,基,宜專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31 23: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編輯  附記
蘭陽有客
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1.aspx?stationID=75
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1.aspx?stationID=75
==========================================
【转帖】聖蹟亭
中國時報   地方新聞   930131

聖蹟亭展覽 傳遞客家惜字精神

 喬慧玲/台北報導 經過二個月整修,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巷弄內的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對外開放,即日起舉辦「過化存神─ 聖蹟亭的故事」展覽,作為與市民的見面禮,除有專人導覽外,還安排紙藝拓碑教學研習,傳遞客家文化中敬惜字紙,尊古聖賢的精神。

 據史料,聖蹟亭可能出現於宋代,明清時代,燒字紙的習俗最盛,因後世將倉頡尊為「制字先聖」,所作文字則視為「聖蹟」。聖蹟亭又稱為敬字亭、惜字亭、敬聖亭、字紙亭,外形類似民間信仰中燒化金紙的金爐,專門用來焚化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清時的台灣,惜字亭有上百座,不論官府衙門、書院、文昌祠、街庄等都有設置,目前以屏東六堆客家庄保存最好,其中,枋寮鄉石頭營聖蹟亭還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表示,以往鄉里中,有地方仕紳組成的「敬字會」,由自願撿拾字紙的庄民每月初一、十五挑著字紙籠,沿街叫喊「收字紙喔!」有廢紙的人家則拿出廢字紙交給拾紙者,由他們挑到聖蹟亭中燒毀。傳說,字紙火化後會換化成一隻隻蝴蝶,將人們崇敬文字的心意傳達上天,表示沒有辜負先人造字的原意。為延續敬惜字紙的文化習俗,目前在高雄美濃、桃園龍潭、苗栗通宵等地的客家庄,逐漸恢復「字紙祭」古禮,也成為地方一大觀光特色。

 聖蹟亭的故事特展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派員至全台進行田野調查,利用影像圖文介紹相關禮俗與耆老訪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並借展鉛字盤及活字版,藝術家陳龍斌、涂維政有當代藝術創作;拓印動手互動展出則提供學校教學之用。

 主辦單位在展期間安排聖蹟亭歷史之旅、專題講座、拓印研習及紙藝教學,報名專線(○ 二)二三九一九三九四分機二一。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1-4 at 11:37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31 2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01-31/聯合報/B3版/都會萬象】

客家藝文中心 導覽聖蹟亭

記者陳英姿/台北報導

聖蹟亭在台北縣市,只剩樹林舊濟安宮和板橋林家花園、泰山明志書院還有,如果無緣親炙,目前在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有一項特展,介紹聖蹟亭文化。

策展的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表示,相傳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中國人將文字視為「聖蹟」,寫有文字的紙張要送到「聖蹟亭」焚化,相傳焚後的每一個字會化為蝴蝶升天,敬告倉頡「我沒有辜負」。

聖蹟亭,又稱為敬字亭、惜字亭、敬聖亭、字紙亭、惜字爐,外形類似焚燒金紙的金爐,有時會供奉孔子、倉頡、文昌帝君等與文字有關的神祇,只用於焚化寫有文字的殘書或廢紙,多出現在寺廟、庄頭、或書院周遭,有的是經常性的焚燒,有的是初一、十五或重要日子才燒。

如果你有興趣這項「過化存神│聖蹟亭的故事」特展是國內第一次以「聖蹟亭」為主題的展出,將展到九月卅日。可洽(○二)二三九一九三九四轉二一。客家藝文中心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一五七巷一九號三樓。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2-20 21: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02-20/聯合報/B2版/北市生活

台北市客家藝文中心配合「過化存神—聖蹟亭的故事」特展,介紹中國文化敬字崇文傳統,及如何在現代資訊氾濫社會中篩選有效資訊,今晚七時,邀請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鍾起惠主講「敬字崇文—面對資訊爆炸的新思維」。地址:新生南路一段一五七巷一九號三樓,電話二七○九一八○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5 09: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從基隆的客家族群體認文化尊重

來源:
http://land.ihakka.net/groups/ep ... 82&stationID=75
文/原鄉文化協進會

講師:許月梅

一、港都客影
(一)客家人的分佈
「原鄉文化協進會」從民國八十九年開始,著手基隆客家人的田野調查,發現客家人在基隆的人口分佈比官方記載的資料還要多:暖暖區的客家人就有七、八百人(祖先大都是來此挖煤探、討生活);至於加入基隆客家同鄉會的客家人有七百多人;加入廣東同鄉會的大埔蕉嶺等客家人有一百多位;國中小的客家籍老師有一百四十多位。其他高中大專院校尚未統計,而在八堵的國立基隆高中,就有三十幾位客家籍老師。根據基隆客家同鄉會於九十一年三月的統計,基隆人口有三十九萬零六百三十六人,客家人有三萬三千六百零八人,占全基隆市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六。
在基隆市的客家人分布很廣卻很散,居住地方都穿插在基隆市河佬人住宅區。客家人口最多的地方在中正區,有8,424人,佔中正區人口的百分之十四;其次是仁愛區,有5,252人,佔仁愛區人口的百分之十點四;依次是信義區,有5,200人,佔信義區人口的百分之十點三;安樂區客家人有5,200人,佔安樂區人口的百分之八;中山區客家人有3,016人,佔中山區人口的百分之五點六;暖暖區的客家人最集中,大部分集中在金華街的八中社區、尚仁街八西社區的鐵路宿舍,以及過港社區源遠路的港務局宿舍等。尤其是八中社區曾,以前從門牌1號到108號,幾乎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很完整的客家聚落。七堵區的客家人比較少,只有2,720人,佔七堵區人口的百分之四點八。
基隆市區的客家人,為了求得一個安定的生活,大部分都隱形在河佬族群之間,努力的學習河佬話、學習適應河佬人的生活習慣。漸漸的,這些客家子孫都不會說自己的母語,甚至還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客家血統。
(二)、基隆客家移民史
十七世紀時,首次有大批客家拓荒者,從廣東來到台灣,佔據屏東附近的下淡水河流域。而在基隆史誌的名人錄中,卻有記載廣東三水人梁純夫,光緒十年授基隆通判,先後曾訓練團兵抗法入侵,並復建崇基書院。廣東嘉應州人李忠文,光緒十五年時署基隆照磨(即今日文書類)。又有一說:明嘉靖42年(1563),廣東惠州籍的大海盜林道乾,曾率先從基隆登陸台灣,足跡遍及南北各地。由此可見,在明清時代應該就有客家人遷來基隆,只是當時都是一些單身客,在台灣大陸間來來去去,沒有在台灣成為聚落。
在西元1685年時,滿清頒布了『客家渡台禁令』,「渡台三禁」-禁偷渡、禁女眷、禁廣東籍,禁令長達106年,使得客家人在台灣成為少數族群,加上清廷又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造成各族群間的衝突與宿怨,客家人漸漸地被逼向山區遷徙。
據客家耆老盧新潺先生(廣東豐順人 現年88歲)見證,當他民國26年來基隆做碼頭工人時,就早已有一百多位的碼頭工人,是明末清初由丁日昌副官帶來驅逐荷蘭軍隊所留下來的客家人士兵。又據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東元藥房客家耆老張萬福先生(台灣苗栗人,現年96歲)說:民國三十四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對台灣的人民只注重於台灣省籍與大陸省籍的政治屬性分類,客家人在基隆從此沒有官方資料。四十五年時,全台戶口普查,基隆廣東省籍人口有3548人,民國五十五年時增至6294人,民國五十九年時只有6305人,這是政府片面的一些資料,非常不完整。
因為在日據時代,基隆的開挖煤礦、淘金熱潮,以及台肥、中船、台鐵的開發,大量的客家人由桃、竹、苗、花蓮、屏東遷徙到基隆工作,後來一部份人組成了客家同鄉會;而國民政府38年撤退來台後,也有很多的廣東籍官兵隨之定居基隆,加入了日據時代組成的廣東同鄉會。很明顯的,客家人口立足在基隆,早已超過了政府的統計。在馬以工所著『尋找老台灣』中曾提到:<清乾隆16年( 1751)年,廣東客家人見台北盆地,已差不多為先來的福建漳泉兩州人士開拓完畢,只好溯基隆河而上,跟平埔族訂約租地開墾。乾隆30年(1765),客家人苦心經營已很有結果,當地稱為蜂仔崎庄。不久,原在士林芝山一帶開墾的漳州人,由於平地有限,慢慢延伸,至乾隆末年,與客家人發生衝突展開械鬥,客家人敗北,移居至桃園、中壢一帶山區,也有的遷往基隆,而漳州人則把此地改稱『水返腳 』。已在基隆落腳的客家人,因不善於經營漁業,在以靠港維生的基隆環境中,很難立足,所以紛紛選擇尚未發的邊陲地區,如七堵、瑞芳、貢寮、雙溪等地開墾,基隆市區遂成了閩南族群的天下。
(三)、基隆閩客情結
美國學者韓廷敦在《種族的特性》中說:“客人這族是中華民族的精華。”傳教士肯貝則說:“客人確是中華民族最顯著,最堅強有力的一派,他們的南遷是不顧屈辱于異族的統治,由于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所以養成他們愛國愛種族的愛國心理,同仇敵愾的精神,對中華民族前途的貢獻,將一天大似一天,是可以斷言的。”英國學者布肯頓在《亞細亞人》一書中,舉出客家人有勤勞、耐苦、節儉、慷慨、團結、愛國、敢作敢為等優點,更讚美客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最後認為“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亞細亞精神”。
然而在台灣,一般人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是:小氣、吝嗇、利害,並蔑稱為「客仔」、「客人仔」、「奧客仔」。而客家人對河佬人也是同樣的蔑視:認為河佬人懶惰、奸詐、自大,並蔑稱男人有外遇為「通河佬嬤」、稱私生子為「河佬子」,稱河佬男人為「鱸鰻」。其實,不同族群間的相互蔑稱,早已司空見慣:例如稱外省人為「阿山仔」、「外省豬」,稱原住民為「番仔」、「生番仔」,越是少數族群承受越多歧視。
  基隆的客家人大都是台灣客家的二度移民。光復初期,在桃園、苗栗、新竹山區的客家村莊,耕作困難,開始往台北、基隆等地方找工作,當時這批客家人被稱為「庄腳來的憨客仔」。有些挑擔小販搭車到基隆做生意時,往往一下火車站,就會被當地的「河佬鱸鰻」橫加毆打和搶奪。也許這就是客家人在基隆成為隱形人的原因之一。
(四)、客家人與基隆經濟
台灣光復後,基隆有台船、港務局、台鐵、台電等職場,客家人也紛紛移居基隆。然而大都是工人階級或基層工作人員,居高位者都是外省人或河佬人。因此,基隆在光復後的經濟發展,客家人可說是以克勤克儉、吃苦耐勞的硬頸精神,為基隆的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少部分的客家人從事教育及公務員,而基隆的河佬人大都從事漁業、貨運業、商業等比較有發展性的事業,因為當時公教機關的薪水非常低。比較特別的是,當時有很多客家人開始經營西藥商業,只要是店號以「永」字為頭的,例如:永泰、永昌、永豐、永盛、永秋、永成、永輝、永銘、永隆、永發、永源、永光、永金、永林、永德、永嘉等西藥房;東昌、東生、東元、東陽等中藥房。這些客家人大都集中在基隆市的商圈,也因為必須與佔優勢的「河佬人」做生意,所以這些客家人更學會了容忍和保持低姿態,在大都會的生活中,沒有太多的聲音,在外表上,客家人和河佬人盡量的拉短族群的差異。也因為這樣,客家人在基隆漸漸的消失了客家族群的特色,他們第二代開始,客家語言也被河老的語言取代了。
(五)、客家人與基隆
  光緒十年,廣東三水客家人梁純夫,授基隆通判(見基隆史誌名人錄),曾訓練團兵抗法入侵,並復建崇基書院。在戰基隆書中提到:「劉銘傳奉命督辦台灣,當棄基隆時,曹志忠力止,通判梁純夫伏地哭留,皆不允。」在基隆仙洞左方岩壁上,現在還可看到梁純夫於光緒十二年九月留下的「仙洞」兩個行書大字。
廣東嘉應州客家人李忠文,光緒十五年時為基隆照磨(即今日文書類)。清宣統三年,廣東新會客家人梁啟超,曾經到基隆紅淡山一遊(見台灣文學)。
1661年,福建汀州客家人劉國軒為鄭成功台湾前軍大将,驅逐荷蘭,奉命驻守在基隆,為保衛领土、增强海軍實力,劉國軒曾多次回汀州招募客家鄉親來基隆護台。1888-1941年間,新竹客家人張純甫,曾應煤礦鉅子顏雲年之邀,在基隆市新店街開辦書房、傳授詩文(見新竹文化中心出版張純甫全集)。而從一些族譜留下的資料中,發現在清朝時,有來自福建詔安李氏-紹衣堂(李仲儀)派下後裔李輪美、李世榮、李恪等六人,他們的祖先是來自福建的客家李火德。清乾隆25年,福建南靖縣人張石敢渡海來台定居基隆,他們的祖先是福建上杭縣客家張化孫。另有廣東陸豐縣人鄒添丁、粵東人陳代盛、廣東饒平縣人邱良志等,都是在清朝時移居基隆。
古說基隆未開發前,先有暖暖。而1890年夏天,劉銘傳建鐵路架設七堵鐵橋時,有工人發現了基隆河中的砂金,傳說這個工人就是客家人。之後許多掏金客便沿溪而上,掀起了基隆河沿岸的淘金熱潮。因此客家人與基隆的情感淵源並不亞於漳、泉州的「河佬」人。
  光緒21年(1895),日本攻打基隆,.新竹北埔客家人姜绍祖(巨商姜秀峦之孫),散盡家财,组織客家鄉親五百名,编成「兵馬敢字營」,由客家人吳國華、龐大斌各帶義軍,分乘小艇支援。
桃園八塊厝的客家人楊元丁,於一九二八年籌設「基隆行商自冶協會」,成為台灣民眾黨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之加盟團體,更另組「瑞芳農民協會」,熱心幫助藍領階級,猛烈抨擊時政,先後曾被日本政府逮捕了六次。七七事變爆發時,他更潛入中國大陸從事抗日的活動,直至終戰方又回基隆定居。光復之後一九四六年,楊元丁當選第一屆基隆市參議員,並被推舉為副議長。在二二八事件中,由於基隆地區鬧米荒,要從他地運送糧米。當時有一輛來自台北的運米卡車經過八堵時,由於沒有通行證,遂被軍警攔截,後來楊元丁為此事出面與警方交涉,卻反被警方逮捕,自此便無音訊。據說,惕元丁最後是遭致槍決身亡,屍體亦被丟入大海裡。死時是以「奸匪」之名慘遭殺戮。......................
http://land.ihakka.net/groups/ep ... 82&stationID=75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10-5 at 10:0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8 14: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內湖客家民謠班10周年成果發表

http://www.cdn.com.tw/daily/2004/10/18/text/931018f6.htm
中央社.臺北訊
  
臺 北 市 中 原 客 家 崇 正 會 內 湖 民 謠 班 慶 祝 十 周 年 及 成 果 發 表 會 昨 天 在 內 湖 國 中 舉 行 , 市 長 馬 英 九 應 邀 出 席 慶 賀 , 並 全 程 以 客 語 致 詞 表 示 , 客 家 民 謠 和 山 歌 是 客 家 文 化 傳 承 的 一 部 分 , 「 客 家 民 謠 唱 出 來 , 客 家 文 化 永 相 傳 。 」

  臺 北 市 客 家 事 務 委 員 會 目 前 共 補 助 三 十 四 個 客 家 民 謠 班 , 慶 祝 內 湖 民 謠 班 成 立 十 周 年 , 其 他 民 謠 班 也 共 襄 盛 舉 , 在 會 中 高 唱 客 家 民 謠 、 山 歌 , 彼 此 切 磋 , 傳 承 客 家 文 化 。

  由 於 立 委 選 舉 已 近 , 多 位 立 委 參 選 人 也 利 用 機 會 , 穿 梭 在 會 場 中 拉 票 。

  臺 北 市 客 委 會 主 委 黃 正 宗 表 示 , 客 委 會 提 供 每 年 新 臺 幣 十 萬 元 的 補 助 , 加 上 客 家 意 識 越 來 越 提 升 , 北 市 目 前 已 成 立 三 十 四 個 民 謠 班 , 明 年 可 望 再 增 加 兩 個 , 協 助 推 廣 客 家 文 化 。

  ( 徐 乃 義 . 中 壢 訊 ) 中 壢 市 客 委 會 九 十 三 年 客 語 競 賽 昨 日 上 午 在 中 壢 市 公 所 進 行 , 有 一 百 五 十 八 位 參 賽 者 , 多 數 小 女 生 都 以 綁 辮 子 和 鳳 仙 裝 裝 扮 為 主 ; 市 長 葉 步 樑 表 示 , 其 實 有 許 多 不 是 客 家 人 也 參 加 這 場 比 賽 , 願 意 了 解 其 他 語 言 的 文 化 精 神 , 象 徵 族 群 融 合 的 推 動 受 到 大 家 關 注 。

  中 壢 市 長 葉 步 樑 表 示 , 大 家 都 說 中 壢 市 是 客 家 庄 , 而 中 壢 市 客 家 族 群 約 佔 百 分 之 四 十 , 近 年 來 有 更 多 外 來 人 口 進 駐 , 中 壢 已 經 是 個 族 群 的 大 熔 爐 , 並 不 單 是 客 家 族 群 為 主 , 舉 辦 此 項 活 動 競 賽 , 是 希 望 宏 揚 客 家 文 化 , 同 時 讓 願 意 學 習 客 家 文 化 的 人 有 機 會 接 觸 , 可 惜 中 央 沒 有 經 費 支 持 和 與 會 建 議 , 但 相 信 努 力 就 會 獲 得 肯 定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6 10: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