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34|回复: 0

【转帖】江古山围楼:阅尽风雨沧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5 09: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古山围楼:阅尽风雨沧桑  

2004-08-06 08:49:23  


http://www.qyrb.com/20040806/zhxw/200408060054.asp


  本版记者刘海军
  
  斑驳的高墙记载着昔日的豪华气派,也凸现了风雨沧桑,墙上稀疏的小草摇曳出曾经的辉煌,大小不一的枪眼诉说着峥嵘岁月,厚实而坚固的大门见证了一个时代……江古山围楼,让游人从这里走入历史,探窥其厚实、丰盈的底蕴。
  江古山处于英德市横石水镇境内,是一个村委的名称,村民几乎清一色姓林。这里有英德地区数量最多、基本状貌保存最完好的围楼。说是围楼,叫作围屋可能更准确,在宽大的围墙之内,全部是整齐划一的泥砖瓦房。林姓祖先就这样围屋而居,享一隅之太平。江古山围楼建筑规模宏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群楼主要有九牧楼、双桂楼、新生楼、九龙楼等。
  九龙楼坐北朝南,气势非凡。围墙用灰沙、石头混砌,据说为增加粘性和硬度,当时建房子的人用了黄糖浆来搅拌灰沙浆,怪不得坚硬无比。围楼的围墙高15米左右、厚约90厘米、长64米、宽63米,粗略估算整座围楼占地4000多平方米,这在山区农村当时算是大户了。
  据介绍,该围墙的特点有三:一是凸现防御功能。在大墙的四个角落里高出围墙的碉堡楼,墙上均匀布设的枪孔,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除了一个正门,再无其它门出入,更印证了这一点。大门两边各有十一个杯口粗的孔,关上大门后,用十一个铁棍作门闩。可惜那十一根铁棍在大跃进时期被拿去炼钢了。正门框架极有气势,用麻石条作门楣、门边、门槛,门楣上的麻石条上刻着“九龙楼”三个大字,门两边阴刻着“世衍九龙堂开双桂,门环万里坐拥三台”的对联。虽年代日久,仍清晰如初。二是布局严整。从大门进去,便是一个大院子,里面有四栋砖木瓦结构的平房,每栋有七八间房子;墙上写着的毛主席语录仍依稀可见。两旁是一排厢房,各有几间房子,木门、木窗、木桁的做工精巧,有些还雕花。虽经风雨侵蚀,颜色剥落,但仍能想象昔日的“风韵”。围墙内两旁各建造了一排低矮不大的泥砖瓦房,有10多间,据说是当年林家雇佣的长工住的,现在成了猪圈、牛圈。偌大一个院子,天井、檐下全部用鹅卵石砌成,沟渠纵横秩序井然。第三个特点是坚固耐用。听村里70多岁的林上滋老人说,他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到他这一代足有180多年历史了。林上滋老人告诉笔者,这里排水、采光、通风等都很不错,现在还有好几户人家舍不得搬出去住。江古山人引以为豪的是该村出了一个叫林名勋(1982年去世)的名人,在解放后担任英德首任县委书记,后任韶关地委书记、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他就是在这里出生和成长的。
  长期从事客家围楼研究的香港大学宗教系副教授谭伟伦先生指出,围楼如此集中,保存如此完好的,在华南地区并不多,其中包含的建筑学、美术学、易学等都值得研究,有很好的吸引力,也可作为开展围楼旅游文化的亮点和卖点。
  图为高大的围墙记载着往昔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4 07: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