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49|回复: 0

【随笔】连城客家董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7 22: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氏起源,根据中国传统《百家姓》注说:董姓,陇西郡,系出有熊氏。黄帝孙飂叔安子董父之后。春秋晋国出董狐,汉朝出董仲舒以儒学传世,被御制百家姓,定为董姓,陇西郡,为望族。
入莲开基
       汉武帝时,董氏随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先到江西,后到宁化石碧居住。在宋朝嘉定年间,董兴几来莲城任知县事,认为莲城地处崇山峻岭之中,迭献峥嵘的奇峰,清澈沁心的山泉,翠绿可人的田野,安谧恬静的环境。莲城的“莲”:一有莲花盛开之祥兆;二“莲”与“董”都有“艹”字头,代表共同发展之意。动员宗叔侄们迁居莲城堡。后来在莲城成为“老八大”姓氏之一。(余、钱、孟、董、宋、赖、甘、桑)
播衍
连城董氏开基以来,发展至现在已二十四代,居住在连城境内人口约二千人。
      一、居住本县内有六支:
     ⒈五十郎的后裔,留居县城内南门头、四角井、大桥下和高乾下;
     ⒉五十郎第三代德源公第一个儿子永贞的后裔,留居北团慈坊;
     ⒊五十郎第六代子荣公第二个儿子尚玉的后裔,留居外坊塅(揭乐乡赖坊塅);
    ⒋五十郎第十代文应公第一个儿子森的后裔,留居揭屋(揭乐乡);
    ⒌五十郎第十四代湘公第一个儿子国梁的后裔,留居鄱洋(隔川乡松洋村);
    ⒍五十郎第十九代肇达公的后裔,留居隔头(隔川乡);
       二、迁居本省其它县的有:
    ⒈五十郎第廿代水佬的后裔,迁居长汀;
    ⒉五十郎第廿一代树胜、树良的后裔,迁居长汀;               
三、迁居其它省市的有:五十郎公第廿代、第廿一代子孙,迁居台湾省、黑龙江省等。
人物
      连城董氏裔孙,在开祖以来涌现了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如:
      五十郎公第八代元琥,字文山。嘉靖年奉旨恩赐进士,在户部任职。
      五十郎公第十九代成南,又名友炎,字弼臣。福建政法学校毕业,红四军第二、四纵队任书记官。
定居后的重大事件
入莲后,在现姑田居住,当时是个官吏家庭,长年在外,以妇人负责从事耕作,田地良田较多(到民国期间还有收田租),有载周氏小外甥来看姑姑,临走时姑姑对小外甥说:“好外甥,你要常常来看姑姑的田。”后来,每当小外甥去看姑姑,别人问去那里,小外甥就说:“我去看姑姑的田。”这就是董氏引发姑田的由来。
元朝未年,时局动乱。董氏第四代永贞迁到北团徐坊,永清迁到现江坊村董屋山都从事耕作为主(董屋山周围的田地到民国期间有田租收入),但永清在外为官,有载“永清公,令安东,有政绩。”在明朝洪武年间,“胡蓝之狱”株连甚广,永清先祖辞官归稳,朝庭赐给山场和田地。后从董屋山迁至城南门从事经商,到现在六百多年,不知经历多少风风雨雨,一直能在城中心占领一席之地,为连城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靠什么?
一是以商业带动农业。商店从南门到四角井,把经商赚到的钱主要用于继续购置田产自己耕作和出租等方式,可说是:“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当时的田产在鄱洋、高乾上、江坊和姑田等地都有。田租收入一直收到建国初期 ,主要用于维持整个董氏宗族事宜。
二是子孙的多方面发展。有从事耕作,买田地让他们去发展,如第七代尚玉到现揭乐乡的外坊塅;有从事开酒店的;有从事手工作坊业的;有从事经纪生意的;有从事私塾教书的;有出外经商的,甚至后来在外发展的,如福州、惠安等地;有从事衙门为官、为吏等各种职业。因人而宜,让子孙都能有一技之长,自食为力。其宗旨:“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三是谨厚谦恭。因历代从商为主,具有商人的童叟无欺的特性。民国二十八年《连城县志》卷二十二乡行:“董松,谨厚谦恭。善事父母,友于兄弟 。亲朋困乏,设法周之。建文塔,修学宫,皆竭赀相助。”
嘉靖年,朝庭为了安抚开国功臣的后人,要求举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给朝庭予以重用。当时董氏举荐董元琥,被恩赐进士,在户部任职。这段时期是董氏发展的顶峰时期,以董文光捐资办学堂“董熏圆堂”(建县外贸大楼时门楼石碑被拆,现不知下落);以董元琥等人捐银建宗祠;以董厚“贫不能娶者助之婚;债不能偿者焚其券;遇人无少长有礼;金司理式其庐宾之;以年高诏给衣帛。”
咸丰七年(1957)七月太平军石达开部队攻陷连城,董氏富商豪坤们为避乱,躲藏于冠豸山。咸丰八年(1858)九月二十九日,石部攻占冠豸山。董氏富商豪坤们全部被杀。这段时期是董氏发展的低谷时期。
                                                                        
宗祠
在明朝嘉靖年未,董仰山与其叔祖董文山(元琥)的带领和倡导下,有二十名董氏子孙捐银建宗祠。建在城外南门文川桥下,于天啟 改元之年十二月宗祠建成。建成的状况,《连城县志》有载:“中区岿然,妥先灵也。左栖附食,推爱亲也。右俨后土,答地脉也。登拜有等,序昭穆也。饮福有次,介用逸也。垣墉既勤,严藩卫也。门墙面阳,肃瞻封也。美轮美奂,宁独织乌兔而饮蛟鼋。”在一九三0年一月朱德率领红军第四纵队进驻连城时,当时董成南是红军第四纵队的书记官,部队驻入董氏宗祠,不久被反动势力放火烧毁。
谱牒
    在文革期间谱牒基本被毁,现留只有各房的分谱三册,其中一册民国期间董肇奎抄写主要记载连城城内一系,反映各个时期的出生人的生平、墓葬和建宗祠的捐款、土地情况等,页数163页,字数约两万字;一册为民国期间抄写主要记载连城城外外坊塅一系,反映各个时期的出生人的生平、墓葬等,页数83页,字数约一万五千字;一册为民国期间抄写主要记载连城城外姑田一系,反映各个时期的出生人的生平、墓葬等,页数52页,字数约一万两千字。
墓葬董氏开祖三代的祖墓(除第三代的妻妾墓外),在南宋时葬于姑田土名董埔岭古神坛踪迹。后出董波在元朝未年随罗天磷造反,传说董埔岭这块风水宝地会出天子,受牵连被朝庭毁为平地。董埔岭即是现姑田镇董波自然村。
现保留董氏第三代德源妻妾李三益、罗四娘合葬鄱洋(现隔川乡隔田小学边)龙上北坑尾壬山丙向。
董氏第四代永清葬崎岭头地面(石门湖畔)猛虎跳墙形寅山申向;
董氏第八代元琥字文山墓(曾在嘉靖年奉旨恩赐进士户部),葬北安里(现塘前乡)上达腊巽山乾向兼已。在文革期间墓碑被毁。
祖传文物
因董氏主要从事儒学、手工作坊、酒馆、耕地、为官、为吏等职业,祖传文物有文房四宝、清瓷、木雕、古书、古钱、铜元、银元、民国纸币、建国后纸币等。
大事年表
嘉定年间,五十郎公,河间任邱籍。
洪武年间,董永清,令安东,有政绩。
嘉靖年间,董元琥,字文山,奉旨恩赐进士户部。
嘉靖年未,董氏宗祠筹建。
嘉靖年间,董松者,谨厚谦恭。善事父母,友于兄弟 ,亲朋困乏,设法周之。建文塔,修学宫。皆竭赀相助。
万历三十年十月董文光建前庙后堂连城儒学。以三十一年秋讫工。
天啟 元年,董氏宗祠竣工。
天啟 七年,董宪妻揭金福右节孝贞烈。
正德四年董其事重建儒学。
嘉庆十年,董华督建育婴公局,三年竣事。
咸丰年间,董基升考取举人,连城任知县。
咸丰丁巳年,董华于发余党窜连,有绿袍贼,乘骑追逐难民。至城处王坊李屋桥时,春雨暴涨,难民撤去桥板。贼至跃马而过,华掷戈缶贼中之,遂连马仆水卷浪而去,众得免。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四个纵队来到新泉进行整训时,董成南调任第四纵队书记官。
一九三0年一月,董氏宗祠被烧毁。
一九三0年四月,连南区革命委员会召开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新泉正式成立连城县苏维埃政府。董成南受命担任县苏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