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4|回复: 0

[转帖] 让客家古民居“活”出精彩(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1 16: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分展现一座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也是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所在。作为龙岗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古民居,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完美展现其独有的魅力和无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龙岗区各级领导一直关心和关注的重大文化建设问题。

  2014年12月29日,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推介会在龙岗区政府多功能厅隆重召开,龙岗区相关企事业单位、各社会机构代表等近100人参加了推介会。推介会上,各路专业人士围绕古民居的“活化”与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自此开启龙岗客家古民居“活化”计划。

  “文物保护不能仅靠政府孤军奋战”

  “随着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传统的‘冷冻式’文物保护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只有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获得更持久的文物保护发展动力。”推介会一开始,龙岗区副区长杨莉便开门见山,道出了这次会议的来由。

  杨莉表示,近年来,龙岗区相关部门越来越意识到,文物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的“孤军奋战”已行不通,唯有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开发,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持久地、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

  据了解,龙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区,共有200多处客家古民居。由于龙岗地处沿海平原及客家、广府文化交汇区,加之清初以来深圳工商业逐渐恢复,墟市日渐繁荣,龙岗客家人进入了长期较安宁的市井生活状态,由此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客家地区的鲜明特色。

  这些不同投射到建筑中,则更彰显其独特性。不仅建筑格局的开放性明显增强,更注重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空间的独立性,形成了方形围楼的特色格局;还拥有鲜明的南洋建筑元素。

  据了解,近年来龙岗非常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不仅为宣传龙岗客家文化,推出了反映龙岗客家人生活的《大围屋》舞台剧,还拨付财政资金修缮了鹤湖新居、茂盛世居等大型围屋。

  随着近两年来龙岗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龙岗区对于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影响力有了新的要求。有鉴于此,如何有智慧地保护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使其在充分彰显文化价值的同时,增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功能,形成社会、文化、经济效益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龙岗区文体旅游局以此为主题牵头组织了这场推介会。

  “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的个性与标识。”在文体旅游局局长张耀看来,一旦这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不仅是很好地保护与传承了历史文化,还意味着龙岗旅游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

  将全市率先出台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政策

  推介会上,龙岗区文体旅游局还就即将出台的《深圳市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深圳市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提前向与会机构代表作了解读,这不仅为今后活化利用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也意味着今后龙岗区在文物工作中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据了解,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是全市首部关于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的政策法规,将为深圳市相关方面的文物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示范。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中最突出的亮点是,对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分级保护、分类利用”,办法中依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文物整体保存状况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每一级均有明确的利用导则。实施细则将依据管理办法对文物进行分类利用,主要分为公共服务类和文化产业类两种类型。

  相关人士表示,龙岗区推出文物的活化利用计划,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更好地处理好其与城市气质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在城区和谐发展的旋律中延续历史的文脉。

  六条“文物径”塑造客家文化走廊

  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力量,龙岗区文体旅游局在推介会上不仅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精髓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还针对《保护与活化利用计划》实施的背景和意义、示范项目、申请指引与工作流程、政策扶持等进行了展示和说明。

  在《保护与活化利用计划》中,记者了解到,未来龙岗将以龙岗河为主轴,拟通过文物径方式将沿线丰富的古民居、古村落资源进行串联,以塑造成展现龙岗历史发展脉络、弘扬客家文化特色的文化长廊。

  具体而言,就是结合城市道路和绿道等要素构建六条文物径。一号文物径为龙岗河文物径。该文物径以龙岗河为骨架,由横岗东升围屋,沿龙岗河一路向北,经龙岗龙园至坪地中心余氏围屋。串联节点为东升围屋、正埔岭、龙城广场、龙岗龙园、龙岗老墟镇、安贞堂、上畲水库公园和中心余氏围屋等节点。

  二号文物径为龙岗文物径。线路走向为以道路与绿道网络为骨架,从龙岗龙园出发,沿龙岗河至沙背坜水库周边的大围老屋、璇庆新居、环水楼,再经乡村道到沙井世居、南联龙塘世居等回到龙岗龙园,形成环状。串联节点为龙岗龙园、环水楼、石鼓岭公园、八仙岭公园、龙城广场、南联龙塘世居、鹤湖新居等节点。

  三号文物径为龙城文物径。线路走向为以道路与绿道网络为骨架,从龙西五联片区经清水河、龙岗河至西埔新居、岗贝排屋后,经吉祥路回到龙西五联片区,形成环状。串联节点为协平老屋、龙岗龙园、龙城广场、西埔新居、日茂公祠老围等节点。

  四号文物径为坪地文物径。线路走向为围绕丁山河,从新桥世居,经城市支路到达四方埔萧氏围屋,再经龙岗河和城市道路回到新桥世居,形成低碳城的环状文物径。串联节点为中心余氏围屋、四方埔萧氏围屋、林氏宗祠、新桥世居、洋浪世居和坪地商业中心、高桥低碳产业园和上畲水库公园等节点。

  五号文物径为横岗文物径。线路走向为以绿道和城市支路为依托,由茂盛世居向东经绿道到达大福老围,后沿山体穿过天然园山游览区,到达屋角头围屋,最后转面向北回到茂盛世居。串联节点为茂盛世居、横岗商业中心、马五罗氏老围、大福老围、天然园山游览区、屋角头围屋和横岗街道办等节点。

  六号文物径为布南平文物径。线路走向为以绿道为依托,由华南城经上李朗到达南岭,后经大芬村、上水径回到华南城。串联节点为华南城、大斜埔老屋、南岭围、南岭文化产业园、大芬油画村、李朗珠宝文化产业园、甘坑生态文化产业园和平湖生态园等节点。

  此外,龙岗还拟推出梅冈世居、大田世居、茂盛世居、鹤湖新居四个示范项目,目前该区已就项目开发制定出详细的整治和发展模式规划,下一步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予以推进。

  记者手记

  警惕利用“不够”

  利用“不当”

  近年来,我国古建筑的“悲惨境遇”频频曝光:或衰落荒废,无人问津;或人为破坏,面目全非;或虽曾修缮,却门可罗雀。尽管古建筑保护的话题时有提及,一些古建筑的境况也在人们的重视和努力下得到改善,然而对其保护和再利用仍任重道远。

  此次,龙岗大刀阔斧地推进片区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地政府的勇气和决心,还让我们对这些文物们“活”下去萌生了更多期待。

  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合理利用这项工作比较复杂,运作中要非常审慎。尤其要警惕当前文物利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即利用“不够”和利用“不当”的问题。

  所谓“不当”,一是对一些热门景点进行不加限制地过度利用;二是只为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对文物的利用存在简单化、雷同化乃至庸俗化现象。

  一位观察人士曾表示,所谓“活下去”,是要让古建筑的躯体与灵魂生生不息。保护是让古建筑的躯体留存,再利用则是让古建筑的灵魂延续。未来,龙岗如何将文物注入额外的合适功能,进一步增加文物的价值,实现社会、文化、经济效益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我们拭目以待。

  声音

  创造易于识别的文化品牌

  对于此次龙岗率先推出的“活化”利用模式,现场受邀而来的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鲁民和设计师陈平波表示赞许,但就该计划接下来的具体开展细节,他们还给出一些建议。

  王鲁民表示,对于文物“活化”一定要注意公共性的保持,虽然它原来是住宅,但现在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因此,在定位时如何保证这些项目在功能上的公共性,防止其被某一个单位长期租用,使其从城市视野中消失,值得重视。

  此外,王鲁民还强调须细化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指引。“每栋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同,因此对里面的历史建构保留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改造过程中必须有具体的指引。此次龙岗提出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还需避免一些人以‘活化’之名,变更历史建筑之古味。”

  陈平波就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模式与参会人员做了分享。在他看来,在龙岗的古民居保护与活化利用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深挖“龙岗客家文化之根”,即打出龙岗富有识别效应的文化价值品牌。“如今硬件条件是有了,但在整合文化品牌效应方面还应下功夫。”

  陈平波强调,客家古民居未来改造时,一定要尊重其传统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有利于传达极具龙岗特色的客家符号,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此外,他还建议制定一套龙岗客家古民居的视觉标示系统,这样既有助于深化受众印象,更以利于传播龙岗特色的客家文化。

  他山之石

  香港“雷生春”

  哪怕钉个钉子都要提交申请
  地处香港九龙旺角繁华地段的“雷生春”是“当地活化”的一大标本。这座有着80余年历史、已弃用近20年的雷氏私家住宅,历经4年“活化”,成为保留原有风貌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诊室。这个“活化”项目以竞标形式进行。

  为了保护这座老建筑,里面所有需使用的旧门窗一律加装了新门窗,旧门窗仅做展示用。浸会大学哪怕要在墙上钉个钉子,都要先向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提交申请。

  引入民间“活水”,既保护了历史文化建筑,又节省了财政支出,成为香港古建筑“活化”的一大特点。

  南方日报记者 杜艳
来源:http://news.163.com/14/1231/08/AEPHGN8200014AED.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08: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