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51|回复: 2

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客家族属考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0 2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关于孙中山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的族属问题一直有争论。文章通过族谱/家谱/本人认同及重要旁证等,充分论证孙中山的先祖来自广东紫金客家聚居地,孙中山本人及其子孙科、其孙孙穗芳是为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16340.htm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军人物。关于孙中山究竟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一直有争议,这个问题不是普通的争名人归属问题,它与台湾的政治现实有着密切关系。“台独分子”运用本土化理论来作为“台独”的依据。而客家人在台湾约600万,是为第二大族群,他们有明清时期迁徙的(算作“本土”)也有上个世纪40年代迁移的(不在本土之列),不管是否“本土”,台湾客家人重视中原血统,他们对原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原乡”即大陆家乡),这是对“台独”本土论的重大冲击。孙中山及其后裔都是客家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目共睹。所以,关于孙中山的族属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享誉“国父”。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长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光绪二十三年(1897)时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孙中山祖上原籍广东惠州紫金县忠坝公馆村,后康熙年间迁广东香山,所以孙中山为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孙中山8岁读书,教书先生是太平天国的最后幸存者,熏陶幼小的孙中山民主救国之志趣。1878年,孙中山11岁,随兄孙眉赴美国檀香山学习,接受了5年的西方教育。光绪十八年(1892)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二十年(1894)经上海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社会改革,因遭拒绝遂赴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振兴中华”相号召推翻清政府。1895年设兴中会总会于香港,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多次起义均告失败。失败后继续在国外开展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倡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创立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此后几年,领导革命民主派与保皇立宪派展开关于中国前途问题之论战,并多次组织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回国,在武汉组织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久,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辞职。3月主持制定、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因国民党涣散无力遂告失败。1914年6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1915年为反对帝制复辟参加护国运动,发表讨袁宣言;1916年又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9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被推为陆海军大元帅,誓师北伐。护法失败后留居上海租界,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写成《孙文学说》,号召革命党人重视革命理论的建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之具有更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并实行国共合作,支持工农运动,准备北伐。因冯玉祥等电请入京决定北上。是年,孙中山认为时机已到遂亲自移师北伐扫除祸国殃民之反动势力。不料,正欲鸿图大展之际却因宿疾复发而于1925年3月12日溘然辞世,时年59岁。
  孙中山以“以太”“生元”(细胞)解释世界和生命的起源;提出“行易知难”说,肯定可行在先、知在后;强调“民生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倡言“国格”和“人格”的尊严,以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著作有《总理全集》或《中山全书》多种,1956年又--相继出版《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孙中山享有“国父”之誉,他的画像基本每年国庆都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以鼓励炎黄子孙为民族的兴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二、孙中山客源辩证分析
  
  关于孙中山族属、祖源问题,清末至民国间有诸多说法。一是“孙中山是否客家人?”二是“孙中山祖籍究竟是何处?”此二问题直到近年仍争论不休。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因笔者手头有较多的参考资料,因此,试图将此问题作一详尽论述,庶使后来不再为此争辩。在此,有几个称谓要作说明,它们写法不同但实际等同:琏昌公一连昌公,礼瓒公一礼赞公,涌口门村一涌口门村,迳仔萌村一迳仔朗村,公馆村:z~馆背村。由于资料出处不同,所以写法不一,类似我们今天对同一称谓的写法有正规有简略。
  
  (一)孙中山祖源辨析
  1.历史学家、客家学先贤罗香林的全面叙述
  原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在其所著的《国父家世源流考》载:“孙俐(应为言字旁,下同)为孙中山祖先,初由河南陈留县迁居江西宁都,其后裔徙福建长汀河田,至中山先生的前十七世友松公为人粤始祖。孙俐墓始建于唐末,明嘉靖、隆庆、万历,清康熙年间曾多次维修,1970年被毁(1986年11月已重修)。孙俐元配夫人陈氏墓,亦位于马家坑,甲山丙向,绣针落槽形。”据罗香林考证,孙中山先生之先世孙俐,于唐末自河南陈州(今淮阳)因黄巢作乱迁江西宁都,历经5代再迁福建汀州;至两宋时期由汀州迁广东永安(今紫金),历12代有讳连昌公者,明末清初由永安初迁增城接再迁中山。上述是罗香林经10年研究,并亲赴紫金县公馆村及中山县翠亨村考察探究,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著成《国父家世源流考》,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在罗著序文中确认罗香林所述真实明确。罗香林先生是历史学家,也是著名的客家学先贤,其所述应该最具权威。
  2.梅州市客家联谊会田野调查取证
  1997年8月,梅州黄火兴参加梅州市客家联谊会组织的考察组到江西宁都等地调查,亲到孙俐墓前拜谒并查阅了《宁都县志》的有关记载,然后核查《孙氏族谱》与孙科亲笔撰写的《先世述略》,写成《孙中山祖源小考》,梗概如下:关于孙氏渊源。据20世纪70年代台湾编纂的《孙氏族谱》(该谱由孙中山之子孙科题写谱名)载:“考吾孙氏之先,系由营泽之墟,实姬氏之苗裔也。以字为氏,乃康氏之后嗣,望出太原,世为卫之卿士……至于齐,则有无宇,生书,字子古,为齐大夫,伐营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遂以为郡邑……”(《乐安郡孙氏族谱引》)此是孙氏得姓之渊源。据该谱,可知粤、台、闽等省孙氏均同出黄帝一脉,

系玄嚣之后,为三国时吴国孙坚之裔孙。孙中山上祖孙俐系孙坚17世孙,“事唐,以将才著,引兵江右,平黄巢之乱,与李克用同功,遂封为东平侯,定居虔化(即今赣州)宁都县”(引文同上)。又《富春孙氏族谱序》云:“我祖讳俐号百将,居汴梁(开封)陈州,(唐)僖宗中和间,因黄巢之乱,以公才为武,选为承先宣使,引兵游闽越江右略留,遂居之,即今赣之宁都是也,以功封东平侯。”据1986年出版《宁都县志》:“唐东平侯孙俐墓,址于城南马家坑。”又据《广都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载孙俐有后裔居福建长汀河田。又,据《孙氏庆源总图》载,孙俐系孙氏始祖孙书的40世孙(孙俐为总第41世),孙氏人粤始祖孙友松、友义兄弟,为总52世转一世。
  3.《紫金袁田孙氏支谱》记载
  孙中山的人粤直系祖源,据《紫金袁田孙氏支谱》载:“友松公,偕弟友义公,大明永乐年间(公元1402-1434年间)由闽迁广东嘉应州长乐(今五华)县,迨隆庆三年(1569)新建永安县,即惠州府永安县(今紫金县)上镇约开基祖也。”可见,孙友松兄弟由闽入粤时最先开基地永安县上镇约原属长乐县(五华县),至明隆庆三年,新建永安县时才划给新置的永安县,其时孙氏族人已在长乐县属下生活了146年约繁衍五代。然后至12世琏昌(或简写为“连”)公始迁增城,“康熙中,再迁香山县(后称中山县)涌口门村,又二传至殿朝公,复自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
  4.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叙述
  孙科在《先世述略》中对本家祖源讲得非常明白:“孙俐公五传至承事公,迁居福建长汀的河田。明永乐中,有友松公者,再迁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的忠坝公馆背;又十一传至鼎标公,时当明清之际,鼎标公随钟丁先起义抗清,勇敢善战,为钟所器重,尝于一日升三级,时人称公馆为连升馆,颂其功也。后鼎标公以兵败,族人多离散,其子琏昌公,迁居增城;康熙中,再迁至香山县涌口门村,又二传至殿朝公,复自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殿朝公是国父(指孙中山)的高祖,其子辉公生敬贤公;敬贤公生三子:长日达成公、次日学成公、三日观成公。达成公娶杨太夫人,亦生三子:长德公,早殇,次德彰公,三德明公,就是国父。光绪十一年(1885),国父奉达成公命,娶同邑外学乡卢耀显公之女慕贞女士为妻。生我(孙科)及长妹金琰、次妹金琬三人。以上述略,计友松公算到我的儿子治平、治强,恰好是二十代;从迁到翠亨村起,算至我这一代,也有六代。”孙科是孙中山先生嫡子,写此“述略”时是1971年,81岁高龄。他在文末还署明“曾任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考试院院长、十九世孙科,字哲生,选哉。”
  5.孙中山之姐孙妙茜家谱存证
  罗香林教授在研究国父家世时于1933年亲赴紫金、中山考察,到翠亨国父故居晋见孙中山之姐孙妙茜,并获读妙茜老姑太保存的《孙氏列祖生殁纪念薄》。该《孙氏列祖生殁纪念薄》是从十二世祖连昌公开始记载的,往下世代名讳、生卒时间清晰明了,没有十一世祖以前的记载。假如他们是香山当地孙氏的,则所有谱系皆应详尽。正因为孙连昌是从外迁来的,所以后人只能从迁香山始祖的连昌公记起;再者,连昌由于先父是反清义士,为避迫害,所以不记;还有,连昌当时是为避害、又是年轻时迁入香山,所以,先祖之谱亦未必能详细记得。因此,家谱就从自己开始记起。
  6.孙氏墓园现实为证
  罗香林教授在研究国父家世时赴中山翠亨考察时,曾亲自到孙中山先祖墓园拜谒。只见十二世连昌公以下各代坟墓,绝无十一世以上的坟墓。考孙中山先祖殿朝公(入粤十四世、孙中山之高祖;孙中山为十八世,迁翠亨的第四代),复自涌口村(孙中山先祖在那2代)迁居翠亨村(到孙中山4代)。国父祖父敬贤公笃信风水,国父父亲达成公也迷信风水,家中终年供养一位来自嘉应州的风水先生,这位钟姓风水先生断言:敬贤公葬后十年,必出伟人。依此风水先生所言,1854年国父父亲将敬贤公葬于吉地,而国父孙中山则诞生于敬贤公葬后12年。孙中山父亲达成公迁葬祖坟,在迁葬文中说:“兹于前先祖在涌口所葬之山,于光绪六年七月一概已将先祖坟墓,一切搬迁回来,在翠亨犁头尖,土名竹篙笼真武殿安葬”。假如十一世瑞英是其嫡祖,岂无一并迁葬之理,所以,瑞英不是孙中山的(嫡)祖先。
  综上,从孙俐起,孙中山先祖迁宁都、入汀州、进紫金,皆是纯客家地(笔者观点:客家民系初步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最终成就于宋末),所以,孙中山祖源是客家确切无疑。
  
  (二)孙中山本人客家族属辩证
  孙中山祖源是客家无疑,然而,孙中山本人究竟是客家还是广府,一直有存疑。笔者认为,孙中山先生是客家人,无疑。
  1.国父自己称述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孙中山开展讨袁护国运动、到广东大埔三河坝检阅粤军时,顺道赴梅县拜会革命元老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国父对当地父老说,自己是客家人。杨庆平在《孙中山的家世与客属渊源》也叙述:孙中山在大元帅府接见到访客人,临别前有一位客家人对孙中山先生说:“中山先生您是客家人?”孙中山肯定地答:“是,是”。
  2.国父嫡亲证词
  一,孙科夫人陈淑英证言。1983年5月2日,在台湾出版谢福健的《国父家世源流述》一书时,孙中山的儿媳(孙科夫人)陈淑英(其年91岁)亲自为该书题墨“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此可看作是孙中山客族的权威证言。二,国父次女孙婉证言。孙婉在一次参加香港五华同乡聚餐时说:民国十年(1921)我与戴先生(丈夫戴恩赛)准备结婚,父亲对着母亲说,恩赛品德佳、学问好、俩人感情也好,而且又是老同乡……。国父爱婿戴恩赛是嘉应五华人,而国父原籍紫金县中坝乡原是五华县辖地。
  3.薛岳将军证词
  薛岳将军,北伐抗日名将,抗日期间任第九战区司令官,领导百万雄师,赢得长沙数次大捷,名震中外,号称抗日杀敌最多的将领,连日军侵华总指挥岗村宁次也甘拜下风。薛岳将军是粤北韶关客家人,早年随侍孙中山革命多年,曾任国父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薛岳将军对国父家世知之甚详,他说国父原籍是紫金县,国父也对他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在紫金县;国父与客籍同志讲客家话,与广东各地同志将白话(广州话),与别省同志及集会时通常讲普通话。谢福健――《国父家世源流汇述》著者写作《汇述》时,亲自登门访问薛岳将军。问:“为何仍有部分人士对国父是客家人不甚理解?”答:“国父少年在广州及香港读书及后奔走革命与粤侨接触日多,故多用白话,且香山县居民大部分讲白话,客家人较少,因此可能有部分人士不了解,但,国父确系客属,绝对不错。”
  4.其他权威证词
  从谢福健编著的《国父家世源流汇述》可以看到其它权威证词。一,广东新会籍革命元老邓泽如先生与国父亲如家人,邓老曾言:国父是客家人。二,民初四上将之一的姚雨平先生,谈及第一次与国父见面时,国父自称是惠州客家人。三,五华籍贯的张民权


(国父党书记)说:余自民国十年(1921)以后,服务党国,历经追随国父左右亲信邓泽如、谢良牧、谢英伯、姚雨平诸先进,均异口同声说,国父系客家人,因此可说吾人与国父之先世是小同乡(国父原籍紫金县中坝乡原是五华县辖地)。还有很多的其他权威证词,恕不一一列举。
  5.罗香林其它考证
  罗香林在探究孙中山家世时,发现国父家世与客家文化有相当的渊源。一,罗香林在孙家合照中发现,孙中山母亲杨太夫人所穿着衣装为客家妇女旧式服装;二,国父祖父、父亲笃信风水,家中长期供养嘉应客家风水师。重风水是客家人的典型民性,且孙家所供奉的风水先生是嘉应客家人,嘉应是典型的纯客家地域,若无客家渊源,孙家则无此二客家文化之体现;三,孙中山少年时喜听太平天国老兵讲述洪秀全、杨秀清革命故事,当时洪杨革命之成员多为客家人,那时的老兵讲述太平天国故事应当是用客家话的。
  6.从客家人的相貌来说
  典型的客家人的面相特点:一是国字脸或是小方圆脸;二是一般都是如雕刻般的双眼皮显得很厚重而且眼窝较深,所以外界有评说客家人看起来眼光很深邃的样子,但眼窝较深到了老年就不太明显。例如,叶剑英年轻时的照片给人眼窝很深的印象,但到了老年就不明显了;又如,前几年笔者参观红军长征七十周年展时,在早期的红军照片中,一群人多是厚重的双琅皮,但到晚期的红军战士的群像时,这种特征就不耶么明显了,因为早期红军中客家子弟(赣南闽西)所占比重很大,如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出发时,客家籍红军占比重约80%左右,仅江西兴国来说,长征路上每走一公里就倒下一个兴国籍战士,后期红军队伍就各地都有,所以没有什么特别主要的明显特征。从面相看,孙中山属于典型的客家人面相:国字脸、厚重的双眼皮且眼窝较深。
  综上,孙中山应是客家族属无疑。
  
  三、“国父上世源自东莞”辨析
  
  1.瑞英“七世祖”说
  关于孙中山先生先祖来自东莞之说,有胡去非的《总理事略》叙述翠亨孙氏系出金陵,传十五世常德公到广东东莞任职,居东莞圆头山,为入粤始祖;常德公次子华贵公分居上沙乡,华贵公一子礼瓒(五世祖)迁香山县涌口(门,有的地方略去“门”字)村;至清乾隆时,“七世祖瑞英公复由涌口村迁居翠亨乡迳仔萌村”此中,瑞英是七世祖,七世祖的瑞英怎么可能成为十二世祖连昌的父亲呢?
  2.瑞英“十一世祖”说
  瑞英“十一世祖”说是由于东莞上沙乡、圆头山二地孙族争认国父迁出源流、伪造族谱导致。此事发生在国父逝世后的民国二十年左右,民国二十二年(1933),西南党务月刊刊载了“国父迁出源流一案”的文件。伪谱叙述“十一世瑞英迁居迳仔朗村、连昌是瑞英之子”。罗香林对此作了详细地分析。此中,笔者仅从资料中撷取最核心的一点来进行分析。资料:连昌生于1669年、逝于1728年,孙瑞英1774年迁入翠亨乡迳仔萌村。笔者分析:假如瑞英是国父十二世祖连昌之父亲的话,儿子已经逝世46年了,父亲才迁入……也即,儿子连昌105岁时、父亲瑞英迁入,儿子105岁,父亲生儿子时至少是15岁,如此,瑞英迁入时就是120岁了,后来不知还活了多久,即使迁入时即逝世,那也是120岁。有史以来,广东尚未听说有如此长寿者!所以,瑞英与连昌无传代关系,也即,不是父子关系。此其一。
  其二,孙中山之子孙科叙述家谱时说“……琏昌公,迁居增城;康熙中,再迁至香山县涌口门村,又二传至殿朝公,复自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即,十二世祖连昌公由紫金迁增城再迁香山涌口门村;十四世祖殿朝公由涌口门村迁居翠亨村;殿朝公才是他们迁居翠亨村的先祖。而十一世瑞英迁入香山(翠亨)迳仔朗,与十二世琏昌公由紫金迁入香山涌口、十四世殿朝公由涌口迁入翠亨完全是两个家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迁徙,如此,岂能有什么直系的渊源呢?!
  其三,1951年在中山县的土改中发现:国父父亲达成公兄弟批垦孙瑞英的土地之合约书。一,假如孙瑞英是孙达成的祖先的话,还要批垦合约书吗?因为可以继承呀!二,是事,时为1863年,为父的孙瑞英(11世)签订批垦合约书时,竟在为子的连昌(12世)逝世后的135年,批垦给(17世)的孙辈孙达成。假如瑞英15岁生连昌、连昌60逝世,加起来瑞英高达210岁,世上尚未见如此高龄的人瑞!三,假如他们是嫡系相传,十一世祖瑞英批垦土地给十七世的达成,时间隔6代,有五代同堂的,没听说有六代同堂的。是时,十八世的孙中山都已经3岁了(国父生于1866年)。也许还有另外一位孙连昌?那他就与孙中山的家族并无嫡亲关系。后来又说“发现批垦合约书”一事是伪造的。如此可见,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伪造之事并非只有族谱而已。
  更何况,瑞英一说为“七世祖”、一说为“十一世祖”,这样的矛盾百出逻辑混乱,就足以说明瑞英为连昌之父说的谬误了。
  3.紫金孙氏族谱记载鼎标是连昌之父
  上述可见瑞英不是连昌的父亲。在紫金孙氏族谱里记载鼎标是连昌的父亲,而孙鼎标因为反清战死沙场,孙连昌为避害逃离紫金最后到了香山,脉络清晰顺理成章。
  4.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家族世系表”之证
  据孙穗芳博士主编《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文集》一书所选用的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编制的“孙中山家族世系表”所列:一世祖友松公,二世祖敬忠公,三世祖永良公,四世祖怀文公,五世祖凤宗公,六世祖明昌公,七世祖仕伯公,八世祖绍宗公,九世祖乃和公,十世祖宗茶公,十一世祖鼎标公,十二世祖连昌公,十三世祖迥(谢福健一书为“�”)迁公,十四世祖殿朝公,十五世祖恒辉公,十六世祖敬贤公,十七世祖达成公,十八世祖中山公……(上述只列直线传代)。可见,十一世祖鼎标公是十二世祖连昌公的父亲。孙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应该是研究孙中山的权威机构,孙穗芳博士是孙中山的孙女,其所选用也应是权威。
  5.香山孙氏是从东莞来的,孙中山家族是从紫金来的
  在此,我们要注意区分这样一个事实:香山涌口村孙氏是从东莞上沙前来的,早在明代就在那定居。香山孙氏族谱从入香山始祖礼瓒公记起。香山孙氏是从东莞人香山,从广府主体地盘到广府主体地盘,一脉相承是广府习俗;而孙中山先生的一脉先祖,即十二世祖连昌公是由紫金迁增城再迁香山融入香山孙氏的,来自客家进入广府主体地盘,孙中山先生的家谱是从十二世连昌公记起。客家人无论身在何处,“根”的意识都很浓厚,所以,身在广府为主的香山,孙中山先生家族都强调自己的客家来源,代代传讲不忘老家“紫金”。一,孙中山先生自述。美国学者林百克撰写《孙逸仙传记》时曾直面采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关于祖籍的自述是:“我和我的先祖的确是生活在翠亨村里。不过我家在那里只有数代(笔者:孙中山前只有4代)。我们的家庙却在东江的一个龚公(kungkun)村里”。罗香林教授认为龚公村即公馆村之误。张民权给谢福健的《国父家世源流汇述》作序时说,经查


证,证实此公馆村即紫金县中坝乡之公馆背村。二,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叙述。在第二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台北筹备期间,孙科任大会名誉会长,在筹委会干部向他汇报会议筹备情况时,孙科提到:国父曾告诉他:老家原住东江永安县(今紫金县)。孙哲并对客属南迁及代出英豪史迹知之甚详。三,紫金今有孙中山公园,而东莞却无。假如孙中山先生先祖真的来自东莞,那么,怎么会没有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场馆呢?所以,此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两支孙氏。
  6.孙连昌为什么会从紫金迁增城再迁香山
  孙连昌为什么会从紫金迁增城再迁香山的呢?据王晶明《孙中山先祖“紫金说”“东莞说”之我见》叙述:孙连昌之父孙鼎标与明末解元钟丁先,于清初在紫金一带组织义军开展反清复明活动。教练武术之公馆就设在孙屋排村附近,故后来孙屋排村又称公馆背村。反清义军在多次与清兵作战中因寡不敌众,主将孙鼎标战死沙场,钟丁先宣布解散义军。在那时,反对朝廷乃是诛九族之罪,孙鼎标之子孙连昌因避官军杀戮逃到增城,在那有孙连昌的叔公,他寄居叔公处以渔业为生,后来他驾船顺增江而下,入东江北支流,在虎门海域的珠江口人海,漂流到了香山县涌口村(那里距海仅有数里地)。那里当时已有孙姓村庄。俗话说:“同姓三分亲,五百年前是一家”,孙连昌就融入到当地孙氏族人,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孙连昌迁香山的历史背景是清廷的迁界复界。清初,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下令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里;康熙八年(1669)朝廷下令复界,官衙通知嘉、惠、潮各州百姓到沿海垦荒,于是,大批客家人由嘉应州和东江地域迁入香山、宝安等沿海地区,包括香港,当时香港属于宝安管辖。这就是沿海乡镇有不少客家居民的原因,这就是孙连昌迁香山的历史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行政建置“地区”改为“市”,而原来的惠阳地区(现惠阳成为惠州市的一个区)管辖东江水域十几个县,这些县多为纯客家县,其中一些非纯客家县如惠东、惠来等在沿海的乡镇多为客家乡镇,这些沿海客家乡镇估计有好些是“复界”的结果。
  孙科在《述略》中还提到:国父先祖皆深明大义,极重气节,宋亡不仕元,明亡不仕清这种相传民族大义对国父影响很大。国父领导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帝制,一方面固然是受当时的环境所刺激,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祖先遗传的结果。所以,孙连昌是因避害迁入香山的外来户,与早在明代就在那定居的香山孙氏不是一回事。
  7.孙连昌为什么会与孙瑞英挂上钩呢?
  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是否来自东莞关键在于孙瑞英与孙连昌的关系。因为孙瑞英上世来自东莞,假如孙瑞英与孙连昌是父子关系,那么,孙中山的先祖孙连昌则是来自东莞。伪谱中有关孙瑞英、孙连昌的记载如下。伪谱中关于孙瑞英的叙述有二:一,在五世祖礼赞公叙述毕衔接写“於乾隆甲午年(笔者注:1774年)十一世瑞英公即迁来迳仔朗村居住建造祖祠”;二,在上述相隔5页,有十一世的标题下写着“考瑞英公生终年月无考墓葬看山田迁上林边”一行字,而别的世考一般有5行字,注明该世祖的生终年月以及墓葬方位、妣某某氏生终年月以及墓葬方位,极为详细,至少也有2行:一行叙述“考”、一行叙述“妣”,似瑞英如此简单仅一行者在该谱中是为仅有。伪谱中关于孙连昌的叙述。在孙瑞英后4页,有“十二世祖”(十二世祖共7人)之“考连昌公生于己酉年正月十三日卒于雍正年二月初二日……妣陈氏……”3行字,孙连昌的生终年月比起别的世祖也不详细且很不规范,别的世祖都注明生终年月的朝代皇帝纪年与阴历年。孙中山先祖连昌的生年1669年、终年1728年,查阅核对《中国历史年代简表》,详细记载就应是生年康熙八年己酉年、终年雍正六年戊申年。可见伪谱的经不起推敲。
  上述是由于争认国父迁出源流、伪造族谱而扯上孙中山的先祖孙连昌。但来自东莞的香山孙氏族谱扯上来自紫金的十二世祖连昌是否还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呢?笔者思忖:或者与过房有关?连昌公从外地迁入香山后,必须融入当地孙氏,要在同一个祠堂祭拜祖先,那就要给连昌一个辈序,于是,既然他是十二世,就接续了当地的十一世,当地的十一世是瑞英,这就相当于给瑞英“过房”。“过房”是客家的一种习俗,即,假如某一房头(一家系)没有男性子嗣,就从同姓中过继一个传宗接代。但,瑞英是在连昌迁入涌口逝世后才迁入(翠亨)迳仔朗村,与连昌扯上过房事宜的话,那瑞英就至少活了120岁(参见上述)。所以,看起来还是伪造族谱招惹的事情。
  我们可以这样推理:由于需要与伟人孙中山接上家谱,于是,他们编造出十一世孙瑞英,以衔接十二世的孙连昌,而孙瑞英与孙连昌的关系是因“想要”而造的假,孙瑞英与孙连昌根本无父子关系。尤其是,孙瑞英的造假一目了然:一,既然对孙瑞英迁居迳仔朗、建造祖祠的事都记载清楚,怎么会不记载他的生终年月呢?二,这样一个“迁来迳仔朗村居住建造祖祠”的、创造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怎么会对其生终年月一无所知而无可记载呢?三,没有哪世祖有“考”没有“妣”的。四,孙瑞英有“考”没有“妣”,哪会有“子”呢?所以,为达到某一目的,造出了十一世孙瑞英这个人,扯上了十二世的孙连昌,还有孙瑞英与孙达成兄弟批垦合约书这个事。
  8.孙中山会不会讲客家话?
  主张“东莞说”的学者认为,孙中山不是客家人,因为孙中山不会讲客家话,甚至连客家话也不大会听。这是从表面上看问题。孙中山先祖自连昌公算起到孙中山,在香山共7代约200多年,香山是广府主体地盘,本地话应是是广府话,孙中山家族从外入此,一是必须人巷随弯,他们是要融人当地习俗的应是渐被同化。但,正如客家人到哪里都要“莫忘祖宗言”,孙中山家族表面上被同化,但骨子里还是牢牢守住自己的根,所以,在外是讲广府话,在家族内可能是使用客家话。孙中山会讲客家话参见上面薛岳将军证词“国父与客籍同志讲客家话”。除开薛岳将军说孙中山与客家人讲客家话外,还有其他证言。抗日名将张发奎(客家人)早年随侍国父多年,张将军曾说:我们三位警卫营长(包括薛岳)常与国父及夫人(宋庆龄)围一小圆桌共餐,并以客家话交谈甚欢;唯孙夫人听不懂客家话,深以为苦。台北的张民权先生是当年孙中山的党书记,追随国父数年,张民权说:国父讲客家话操惠州腔,国父老家在紫金。就连孙中山之子孙科也会讲客家话。据温济琴先生(紫金县中坝乡人)《回忆国父哲嗣孙科院长的亲切接见》:1944年,我在罗香林先生引见下,在重庆受到时任行政院院长孙科的接见,孙科院长让座后,即用客家话说:“同乡人,随便谈,莫客气。”接见谈话结束后,孙院长还亲自送到门口,又一次握紧我的手,用客家话对我说:“和你谈谈家乡真好,我有机会也要到老家行行。多谢你!”
  四、若干结论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认定:
  1.孙中山祖源是黄帝嫡裔,汉族,孙中山家族族源是客家。
  2.孙中山的祖籍地是客家地域。孙中山的祖籍地唐末之前是河南开封府陈州,唐末起迁江西宁都县,后迁福建长汀县,明永乐年间至清康熙前,在广东长乐上镇约(今五华县),后该地划归新置的永安县(今紫金县),在再迁增城、香山县前,已在今紫金县忠坝公馆背居住了145年。故孙中山的祖籍地是广东紫金县忠坝公馆村。
  3.孙中山本人的族属是客家人。客家学术界基本认同:客家血统、遵从客家文化习俗(包括会讲客家话)、自己认同这三个选项,只要具备二个选项就是客家人。孙中山有客家血统、自己认同,也遵从客家文化习俗(讲客家话),所以孙中山是客家人,其祖源就更是客家人了。因此,孙中山家族包括其本人属于客家人,其子孙科也是客家人,孙女孙穗芳女士也是客家人。
  
  [参考文献]
  [1]谢福健,国父家世源流汇述[M]台北:台北狮谷出版有限
  公司,1983.
  [2]冯秀珍,客家文化大观[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张北根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4/view-1634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5 10: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孙中山也是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0-28 10: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都知道孫中山是客家,他兒子孫科夫妻及兒子,都說是紫金客家。薛岳將軍也說他用客語與國父交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4: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