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ugang

广东紫金抗战英雄钟学栋将军 ,爱国救亡者全国同胞永远敬佩怀念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3: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1 08:40 编辑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4戰區部隊在廣東省廣州灣地區與日本第21軍進行的防禦戰役。
9月,日軍決定進攻廣州。10月上旬,日本第21軍下轄第5、第18、第104師團分別從青島上海大連出發到達澎湖集結待命,企圖在大亞灣登陸,攻佔廣州。中國第4戰區第12集團軍部隊集中部署在大亞灣至廣州、珠江東岸一線。10月9日,日本第21軍主力船隊出發,於10月11日晚抵達廣東大亞灣。陸軍第153師第459旅少將旅長鍾芳峻,廣東五華人。同年10月中旬,奉命率部在福田、增城一帶狙擊自粵南北犯的日軍,在激戰中,寡不敵眾,陣地失守,憤而舉槍自戕殉國,鍾芳峻獲悉敵人態勢,於是17晚三更做飯,由九子潭連夜開向羅浮山麓福田之線前進。拂曉前到達福田陣地時,已看見敵人沿途燈火,鍾芳峻以坦克車為前導,掩護步兵行進,大部隊掩蔽在小樹林內,出敵不意,迎頭痛擊,機槍、步槍、迫擊炮一時併發,響聲震天,山谷雷鳴。打得敵人亂作一團。不久,天色大明,敵人後續部隊亦繼續開到,於是展開劇烈的戰鬥。戰至上午8時左右,見敵人炮兵已推進羅浮山上,居高臨下,向我射擊,敵人騎兵,向我兩翼包抄,在地形上敵人比我有利,在人數上敵眾我寡,戰鬥形勢顯然於我不利,但中國軍隊上下同心,激於義憤,不顧成敗,只有拼命戰鬥。敵我戰鬥激烈,雙方尸骸遍地。戰至中午時分,我軍死傷較多,人數漸少,敵人已分清形勢,隨即出動大批飛機向我部隊轟炸,於是我軍傷亡更重。916團團長黃志鴻見已無部隊使用,即親率團部特務連向敵衝鋒,敵人集中火力,向我射擊,黃團長被機槍擊中,身負重傷。
  鍾旅長自福田戰鬥結束後,他以部隊戰敗,後援不繼,請纓再戰,又無可能。是晚行抵石灘,思前想後,不勝悲憤,即行拔槍自殺。為衛士搶救,傷後未死,但他已立定以死報國的決心,見衛士離開身邊,即奔出投河。以傷後淹水,無人及時拯救,發覺時,業已斃命,經地方群眾備棺埋葬石灘。消息傳來,全軍悲慟。後153師師部於1939年春派原459旅旅部軍官程琦前往石灘,尋覓鍾旅長屍首,重備棺殮,將柩運回五華原籍安葬。http://www.gzzxws.gov.cn/gzws/cg/cgml/cg4/200809/t20080908_6948.htm

10月12日凌晨,日軍第18師團在大亞灣左面和正面蝦湧一帶登陸;及川支隊在鹽灶背登陸;第104師團在大亞灣右面玻璃廠登陸:第18師團一部在蝦湧以西澳頭登陸後,繼向淡水進攻。中國守軍抵抗後於當晚棄城撤退。
日軍第18師團另一部登陸後即向惠州推進;10月13日攻佔平山;10月14日佔領橫瀝,並進至惠陽南郊。第104師團登陸後於10月12日佔領平海;10月13日佔稔山、吉隆,到達惠州南面,尾隨第18師團推進。
10月14日黃昏,日軍以優勢兵力向惠州發動猛烈攻擊;中國守軍第151師稍作抵抗後於當晚撤退。10月15日,惠州失陷。10月16日,日軍攻陷博羅後,主力向增城突進;及川支隊由惠州向廣州作大迂迴行動。第4戰區命令各部向廣州附近集結,第65軍增防東江。
10月17日,第153師在福田一線擊潰日軍一個聯隊,迫使日軍退回博羅;獨立第20旅在正果擊潰日軍少數偵察部隊。於是,第4戰區決定以第186師固守增城正面,並調集戰車、炮兵支援;以第153、第154師從右翼,獨立第20旅從左翼合圍日軍,企圖將日軍聚殲於增(城)博(羅)公路間浮羅山下,10月18日,陸軍第153師第459旅少將旅長鍾芳峻,廣東五華人,奉命由博羅率兩團兵力,截擊廣東福田附近的日軍。午後到達該地,日軍突然由博羅增城調來大批兵力增援。所部兩面受擊,日軍炮火猛烈,並出動飛機助戰,使所部傷亡慘重。多次指揮反攻突圍,終因日軍人多,炮火猛烈沒能如願。當敵人衝入陣地後,舉起槍擊斃3名日軍,並命令左右向前衝殺。此時自愧指揮不力,不能戰勝敵人,遂拔槍自殺,後被部下送往醫院,翌日,因悲憤傷發而卒。。10月19日晨,日軍第18師團到達增城。中國軍隊與日軍激戰竟日,當晚撤退,增城解放。
10月20日,日軍第18師團發動全面攻勢,中國守軍防線被突破,守軍向後潰退。日軍迂迴部隊及川支隊進攻從化、花縣,以圖截斷廣州至韶關間聯繫。是日晚,第4戰區在廣(州)增(城)公路兩側佈防,阻擊日軍,將主力撤至粵北的翁源、英德一線,而以一部防守廣州。
10月21日,日軍攻佔沙河,並佔領廣州市區。日軍第104師團向廣州以北推進,攻佔太平場;10月23日佔領從化。與此同時,第5師團與海軍配合,於10月23日攻佔虎門要塞;10月25日攻陷三水10月26日又陷佛山,於10月29日到達廣州南郊。至此,日軍控制了廣州及附近要地。廣州戰役結束。
廣州戰役廣州戰役中,雙方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當數1938年10月17日至21日的「廣(州)增(城)之戰」。
10月12日起,日軍第18師團在惠陽大亞灣下湧、鹽灶等處強行登陸,中國守軍第一五一師僅有一個營在當地佈防,遭日軍轟炸,死傷慘重。日軍登陸後分三路西進,中國第四戰區副司令兼第十二路某團總司令余漢謀,指揮部隊拒敵,卻因政府軍兵力不濟、民眾自衛隊力量太弱而節節敗退。10月15日惠陽失守,10月16日博羅淪陷。余漢謀遂重新調整部署,以第一八六師主力守增城及羅浮山地區,第一五八師守增城之西的聯和圩,第一五四師守增城之東的朱村、中新,獨立第二十旅和獨立第二團守增城之北的正果,以抗敵軍。
10月17日18時,日軍進入增城以東的湖鎮,與守軍對峙。10月18日拂曉,日軍先遣隊包圍攻擊顯崗、石坳,守軍一五三師第四五九旅旅長鍾芳峻犧牲,官兵傷亡甚大。敵軍繼續向長寧推進,又遭第一八六師狙擊。至14時,敵軍以坦克掩護步兵衝擊,一八六師敗退。16時,日軍佔領福田。而另一股敵軍則由龍華迂迴攻增城西北,被獨立軍第二十旅阻截於正果地區。10月19日,日軍集中1.5萬餘人,分兩路進擊增城縣城。9時30分,日機轟炸增城縣城,地面部隊強渡增江,直插縣城。戰到14時,一八六師擊退日軍。16時,日軍增援部隊到達,在飛機支援下,再次猛攻。至23時左右,日軍的便衣隊及部分正規軍突入縣城以北。
其時,余漢謀已調其他部隊及集團軍所有裝甲戰車到增城增援,但未能擊退來敵。10月20日8時,敵軍突破一八六師防線,10時佔領縣城以西的鐘崗。一八六師孤立無援,退向鍾落潭,14時縣城遂告失守。余漢謀見勢不妙,令第十二集團軍主力向佛岡、從化、新豐等地轉移,留獨立第六旅防守龍眼洞、蘿崗,自己卻連夜乘車到清遠去了。
但在10月20日的白麵石陣地雙方激戰中,中國軍隊奮勇抗敵的精神仍激勵人心。10月20日5時,敵軍強攻正果東南面的白麵石陣地,獨立第二十旅第三團第二營營長黃植虞率領全營官兵,利用有利地形奮勇抵抗,日軍攻擊受挫。7時,日機轟炸守軍陣地,步兵發起猛攻。守軍第四、五連連長勞中逸、張任君負傷仍不下火線,組織士兵以輕重機槍猛烈掃射敵人,連續擊退敵軍。戰至9時,日軍增援兵力又到,輪番衝擊下,突破黃沙壩坳第五連陣地。幸預備隊第六連及時反擊,奪回黃沙壩坳陣地。11時,敵軍炮火更猛烈,電話線被炸斷,守軍的上下聯絡及彈藥補給已極困難。營長黃植虞收集500多枚手榴彈,準備集中投擲以抗擊敵人。12時,日軍分五路強攻白麵石陣地,傳達兵張德勝、黃標也參加到投擲集束手榴彈的隊伍中,給敵軍以較大的殺傷力。但是,在滾滾硝煙中,敵軍仍勢凶夾狠,終於進入肉搏戰。中國官兵奮勇與敵人肉搏近一小時,終於擊退日軍。但是,日軍接著施放燃燒彈,守軍陣地的林木燃起熊熊大火,日軍步兵乘機衝鋒。守軍依然不懼,以輕重機槍火力使敵軍遭受重創,至16時前仍堅守陣地,掩護了該旅主力安全轉移。此後,第二營以部分兵力佯作反攻,迷惑敵人,營主力則向從化方向撤退。此次狙擊戰,日軍死傷164人,陣前遺屍40具;守軍二營官兵傷亡200餘名。後來,當地百姓為紀念陣亡將士,在愛國人士王雁門等發動下,在白麵石村前的老虎石崗頂建抗日陣亡烈士墓,並在黃沙壩坳建抗日陣亡烈士紀念亭(此亭後來毀壞,1985年白麵石村民集資重建)。
10月21日6時,已佔領增城的日軍分兩路進軍,一路攻進從化,另一路向廣州市區進逼。8時,日軍與守蘿崗的獨立第九旅開戰,守軍退到太和。15時30分,日軍的獨立輕裝甲車中隊衝進廣州市。17時30分,龍眼洞的守軍被擊潰,隨後日軍攻進沙河,廣州遂告失守。
廣增之戰,雙方傷亡不少:日本防衛廳的《中國事變中國作戰史》載:日軍傷亡1923名。中國軍方記載:中國官兵陣亡2954名,傷5645名,失蹤2643名。
國軍第四戰區防線北移至粵北一帶。由於廣州被佔領,粵漢鐵路被打通,再堅守武漢已失去意義,國軍遂撤出武漢。日軍打通了南北交通線。但同時他們也發現戰線過長,已無力再發動大型戰役。廣州、武漢的淪陷標誌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增城失陷後,國民革命軍主力部隊向從化、佛崗轉移,只留下158師獨立第九旅在廣州東北蘿崗、龍洞一帶佈防,抗擊日軍。21日8時,日軍第18師第55、56聯隊和炮隊沿廣增公路向廣州進犯,在蘿崗遭到獨立第九旅的猛烈襲擊,日軍立即以優勢兵力和先進武器瘋狂還擊。獨立第九旅的將士毫不畏懼,浴血奮戰,戰至11時,由於敵我軍事力量過於懸殊,獨立第九旅漸漸不支,退到龍眼洞重新佈防,阻擊日軍。17時30分,日軍步兵第55聯隊第一大隊和步兵第56聯隊,在龍洞村口的廣增公路(今廣汕公路)再次遭到國民軍獨立第九旅的頑強抵抗。由於日軍武器精良,國民軍獨立第九旅漸漸不支,退入龍眼洞村。在南門頭、瓦窯崗、迎龍門、三角塘、浪傘嘴等地,獨立第九旅繼續與日軍進行激戰。日軍逐漸逼近村莊,村民向北面山頭轉移。村民撤走後,獨立第九旅也開始撤退,斷後的將士繼續在東街鬆青里伏擊日軍。其中有7名戰士埋伏在屋頂,架起輕機槍,向進攻的日軍射擊,又擊斃日軍多人,獨立第九旅也有3名將士負傷。日軍越聚越多,為減少犧牲,負傷將士便動員沒有負傷的將士撤退,3人留在屋頂掩護,繼續阻擊,又擊斃多名日軍。日軍無法進屋,便放火燒屋,3名將士壯烈犧牲。日軍撤走後,村民回村時看見:南門頭、瓦窯崗、迎龍門、三角塘、浪傘嘴到處都是獨立第九旅抗日戰士的遺體和日本侵略軍的屍體。村民感其忠勇,將為國捐軀的獨立第九旅將士的遺體安葬在高田山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3: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0 17:09 编辑

還原歷史

  ■新快報記者 王娟 通訊員 南宣 文/圖

  記者昨日從南沙區有關部門獲悉,南沙區虎門炮台管理所研究員黃利平近日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閱《粵海軍虎門作戰史實》、《虎門要塞給國民政府的電文》等文史檔案發現,八年抗戰時,中日唯一的艦艇對抗海戰就發生在廣州虎門海口。此次海戰中我方擊沉日軍旗艦輕巡洋艦“夕張號”後取得大勝。不過專家稱,由於至今未找到沉艦殘骸,此“史實”仍有待考證。

  古董戰艦擊沉敵巡洋艦

  據黃利平提供的資料,此次海戰發生時,要塞司令海軍中將陳策負責守此處。他讓輕巡洋艦“肇和號”及砲艦“海周號”按照虎門—大角—沙角—威遠—虎門的線路巡邏,協同要塞作戰。
粵海艦隊 (中華民國第四艦隊) 肇和艦, 沉於 1937年 虎門海戰
“肇和”艦,它本是1909年清廷訂購的三艘巡洋艦之一,不成想這三艘(肇和、應銳,飛鴻)船剛造了一半,風雨飄搖的大清國就盡了氣數。而它們的接收者是正差錢兒花的北洋政府,因此三艘艦都險些就被賣掉換銀子。後來經過海軍力爭,才留下了“肇和”、“應瑞”兩艦,算給大清艦隊留了後。 而飛鴻還是給賣掉換了銀子。當然這筆銀子用的還算超值,給了第一批去麻省理工學飛機工程的留學生了,其中就有波音公司的第一任總工程師王助、中國海軍飛機工程處處長巴玉藻、著名飛機設計師曾詒經、王孝豐、魏瀚,海軍名將陳宏泰、李世甲等人
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建造,造價21萬英鎊,1913年(民國二年)歸國。
艦船資料:“肇和”艦長320尺、寬39尺、吃水14尺、排水量2600噸、載煤量550噸、載淡水量250噸,軍艦動力為6座鍋爐4座特爾本式蒸汽機,功率6000匹馬力、航速20節、編製230人。


肇和"艦在英國的下水典禮



  粵海艦隊另一主力,巡防艦 海周號,沉於 1937 年虎門海戰
海周"艦剛到廣州尚未裝備主砲



屬廣東艦隊之砲艦,為陳濟棠於1935年春天以港幣30萬元代價自 英國購入1916年造的1,250噸級砲艦HMS Pentsemon號所改裝; 並且加裝了一門4.7吋Armstrong砲及其它副砲,在廣東艦隊中算是主力艦隻. 該艦長267.75呎,寬33.5呎,吃水11呎;兩座鍋爐單軸1,400匹馬力,速率17節.
本艦成軍後撥給兩廣鹽運使陳維周做為緝私之用,故以其名將本艦命名為"海周". 本艦於1937年九月廿五日於廣東虎門戰役中被日機炸沉於黃埔. “海周”艦長為陳天得。

1937年9月14日凌晨,日軍五艘軍艦以“夕張號”輕巡洋艦為旗艦,以竝列橫隊形向虎門進攻。而事前我方已獲情報,陳司令讓各艦與要塞炮台徹夜戒備。

  當日凌晨,“海周號”與“肇和號”兩艦奉命由大虎開出,搜索前進。當“海周號”航行至沙角炮台正橫處時,發現敵艦黑影,立馬以信號報告陳司令及“肇和號”軍艦。3分鐘後,敵向“海周號”開炮,我艦還擊。“肇和號”接要塞信號後,加速前進向敵艦攻擊。經三次修正彈著,終於在距離1.1萬米之射程,命中敵旗艦。 中國空軍的霍克戰機亦出動炸日艦

  隨後,雙方炮戰逐漸增強,我要塞大炮亦加入攻擊。“總計炮戰35分鐘,敵旗艦‘夕張號’被毀,逃約10海里後沉歿。尚有兩艘負傷。我‘海周號’艦尾中彈三枚,戰士犧牲三名。”戰鬥的勝利,粉碎了日軍由水路攻佔廣州的企圖。

  黃利平介紹說,從雙方的實力上來講,中國海軍的兩艘戰艦不是對手。“海周號”是原來法國淘汰的老式掃雷艦,“肇和號”則是清朝從英國定購的巡洋艦,而虎門炮台上的大炮也是清光緒年間從德國買的,而日軍的三艘戰艦都是日本海軍的精華,其中“夕張號”就被稱為日本海軍現代巡洋艦的里程碑。


  昔日抗日炮台空剩炮坑

  昨日上午,記者在黃利平研究員的帶領下,來到了南沙下橫檔島上。記者看到,抗日戰爭時期在虎門海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下橫檔炮台門樓早已被毀,而曾經加入這場海戰的8號炮台也沒了大炮(上圖,王娟/攝)。“日軍佔領這裡後,將大炮拆去了。”黃利平介紹說,“廣州海防自同治十三年開辦,用西法修築炮台,至光緒十四年大備”。它使廣州海防迅速趕上國際水平,成為華南地區主要的國防要塞。在我國18000公里的海岸線上至今還完好保存著眾多清光緒時為安放進口大炮的炮台,彌足珍貴。

  黃利平介紹說,擊沉敵艦的“史實”還有待考證,從目前的史料來看,珠江口附近海域至今未找到沉艦殘骸,此役若真有其事,實屬不易。因為虎門要塞在抗戰中堅守一年多,日軍始終沒能從珠江口進入廣州,確實有它的歷史價值。
王娟、南宣
(授權轉載務必註明來源“ 金羊網 -- 羊城晚報 ”)

日本海軍 輕巡洋艦
夕張號

日本海軍巡洋艦 夕張號 虎門海戰


1944 年於向帛琉群島輸送歸途中遭美潛艦擊沉.
日本神風級 驅逐艦 疾風號 虎門海戰

1941年 威克島海戰被美軍擊沉

同級追風號 1944年 於特魯克被美艦載機擊沉

http://www.mdc.idv.tw/pwm/lcyubari.htm
http://www.mdc.idv.tw/pwm/lcyubari.htm

注: 夕張號在虎門海戰被擊傷,但沒有沉沒!

喪失:昭和19年(1944)四月二十七日




艦名由來:因為是輕巡洋艦,所以依河名來命名,由來是夕張川,源流於北海道中央的夕張山脈,向西流至石狩川合流,在日本軍艦中取北海道名字的,僅此一艦.
海周艦被日艦擊傷後,虎門要塞司令部將這艦的頭尾炮拆卸,搬上沙角炮台安裝,另設炮台,成為沙角總台的一個新炮台。
  肇和軍艦自海周艦被日艦炮擊廢壞後,該艦艦長方念祖,乃自行駛回黃埔河面下碇,再沒有駛出去虎門。在這個時期,黃埔設有軍委會行營。自從肇和艦寄泊在黃埔後,日敵每日都來空襲這艦。行營方面,認為日機常來空襲肇和艦,影響行營的安全,因此下令該艦即開回虎門,但是該艦艦長方念祖知道行營企圖,便置之不理。行營以他“臨陣退縮”罪,執行槍斃。肇和艦隨後也被日機炸沉了。
國民政府檔案

典藏號001032040002
卷名肇和艦艦長方念祖免職
內容描述海軍肇和軍艦艦長方念祖褫職查辦
時間1937-11-11
1937-11-16
主題人事–任免
縮影號350-0119
光碟片編號TIFF檔8398
JPEG檔214
影像使用限制館內閱覽
原檔使用限制限閱
入藏資訊來源總統府
取得方式移轉
入藏時間1961-08-15
保存狀況良好
語文中文
版本原件

國民革命軍海軍第四艦隊司令陳策中將接任虎門要塞司令未久,足部中炮受傷,乃去香港鋸去一半腳,因此不能行動,於是請辭去司令職,退休在香港。
  1938年,陳策辭職,郭思演接任。郭上任後不到一年間,日本乃在大亞灣登陸,登陸後向西推進,進攻廣州,同時到虎門侵犯。侵犯虎門,是沿著兩條公路而來,到達虎門寨,向沙角總台後背前進,雖有小接觸,無發生劇烈戰鬥。而大角炮台因位在離島上,所以抵抗十分劇烈。台內官兵,大多數壯烈殉職。司令郭思演,被日軍截斷後路,不能從陸地退卻,乃同部內幾個職員,連同汽車,乘該部差遣小火輪離開虎門而去,虎門沙角、威遠兩總台,於此淪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3 03:20 编辑

八年抗戰時,中日唯一的海戰在廣州虎門海口打響

http://www.dayoo.com 2009-11-09 11:35 來源: 大洋網 發表評論 (0)


    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發現抗戰時廣州海防的重要檔案

    大洋網訊 (通訊員 南宣)記者今日(11月9日)從南沙區有關部門獲悉,該區虎門炮台管理所研究館員黃利平近日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發現抗戰時廣州海防的重要檔案,八年抗戰時,中日唯一的海戰就發生在廣州虎門海口,使人們得以重新認識抗戰時的廣州海防。

    據了解,在民國抗戰檔案《粵海軍虎門作戰史實》、《虎門要塞給中央國民政府的電文》(附複印件)中記載八年抗戰時,中日唯一的海戰就發生在廣州虎門海口,戰鬥以中國海軍艦艇在海防炮台的支援下取得勝利,粉碎了日軍由水路攻佔廣州的戰略目標。

    從1937年起,中國守軍在虎門要塞多次抗擊日軍,以半個世紀前光緒時購入的西洋大炮粉碎了日寇由虎門攻入廣州的企圖。最後日軍由大亞灣登陸,由陸路攻佔廣州,而此時“虎門仍屹然無恙”。虎門是廣州保衛戰中國軍隊堅守的最後據點。後在遭到日軍里外夾擊的情況下,中國軍隊才從此時已失去固守意義的虎門炮台撤出。

    由此可見在鴉片戰爭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的虎門炮台,在抗日戰爭中也為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捍衛民族獨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這是一段光榮的歷史。光緒時以西洋炮改造虎門炮台的先賢們可以安心了,他們購置的這批西洋大炮終於發揮了當初設想的作用。

    在我國18000公里的海岸線上至今還完好保存著眾多清光緒時為安放進口大炮的炮台,煙台的東炮台、廈門的胡里山炮台,象粒粒珍珠鑲嵌在祖國的海岸上,彌足珍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廣州的南大門虎門炮台。

    “廣州海防自同治十三年(1874)開辦用西法修築炮台,至光緒十四年(1888)大備”。它使廣州海防迅速趕上國際水平,成為華南地區主要的國防要塞。但時至今日,昔日的輝煌已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散去,炮池中連大炮也沒有了。人們從一個個空空的炮台上已看不出這些花費了巨資的西洋炮台當年的雄姿,也無從知曉它在百餘年的歷史中發揮過什麼作用。

    從光緒朝以來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激蕩的百年史。其中最重要的反對帝國主義入侵的戰爭當屬抗日戰爭。隨著抗戰檔案的開放,虎門炮台在抗日戰爭中的身影也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廣州市南沙區虎門炮台管理所研究館員黃利平近日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發現抗戰時廣州海防的重要檔案,使人們得以重新認識抗戰時的廣州海防。

    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在虎門海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下橫檔炮台門樓,現已毀








    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在虎門海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下橫檔炮台8號炮池中的德制克虜伯大炮。

   


    這是現在的下橫檔炮台8號炮池,大炮已被日軍拆去。


    從1934年德國顧問達爾馬的《考察廣東要塞報告書》(見複印件)知道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時,那些在清朝光緒時期購置安放在廣州海防重鎮虎門和長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和英國阿姆斯特朗大炮尚有75余門,其保存完好程度超過長江流域各海防要塞。這些炮雖然已陳舊落後,但還保持有強大的火力。後來爆發的中日虎門海戰證明瞭這一點。檔案對這些近半個世紀前的西洋炮的名稱、射速、射擊距離、保存狀態及配置人員和炮台中營房、彈藥庫、道路及林木的情況都有清楚的記載。由於今天虎門炮台炮池中的大炮都已蕩然無存,所以這批資料對認識抗戰時的廣州海防設施就顯得格外珍貴。如當時德國顧問達爾馬在上橫檔島看到一門仍能實彈射擊的名為“鎮邊炮”的德國克虜伯大炮,炮管號碼是27號。它可能就是今天還擺放在五層樓前廣場上的那門27號的德國克虜伯大炮。(照片;上橫檔東台里仿製的這門大炮)

    眾所週知,鴉片戰爭時廣州南大門的三道防線第一是沙角、大角炮台;第二是威遠、靖遠、鎮遠、橫檔、鞏固炮台;第三是大虎炮台。抗日戰爭時廣州南大門的三道防線又是什麼?從1936年的《虎門要塞司令部整頓虎門長洲要塞計劃之意見》(見複印件)就可知道這時期三道防線是虎門要塞司令部下轄三個總台:第一是沙角總台(轄上游分台、下游分台及大角分台);第二是威遠總台(轄威遠分台、上橫檔分台及下橫擋分台);第三是長洲總台(轄長洲分台、牛山分台、沙路分台及魚珠分台),從南到北層層防禦。要塞設中將司令,總台設中校總台長,分台設上尉分台長。直接隸屬國民政府中央直接領導。

    歷史資料:《粵海軍虎門作戰史實》

    “(一)虎門要塞司令陳策作戰情形:自七七抗戰軍興,粵軍事當局奉命守土。駐粵海軍將艦艇配置六門水道,擇要以沉船載石,阻塞航路,以配合陸軍拒敵由水道進攻。查六門水道中,虎門為廣州重要門戶,時要塞司令海軍中將陳策負責守此。配屬輕巡洋艦肇和號及砲艦海周號巡弋於虎門至大鏟一帶,協同要塞作戰。

    二十六年九月十四日凌晨,敵艦五艘以夕張輕巡洋艦為旗艦,以竝列橫隊形向我虎門進攻。事前我已獲情報,經陳司令轉飭各艦與要塞炮台徹夜戒備。十四日凌晨,海周與肇和兩艦奉命由大虎開出,搜索前進。其時曙光初顯,航至沙角炮台正橫,即發現敵艦黑影,急以信號報告要塞陳司令及肇和軍艦。三分鐘後,敵向海周艦發炮,我艦當即還擊。肇和接要塞信號,即加速前進,向敵艦攻擊。經三次修正彈著,卒於距離一萬一千米之射程,將敵旗艦命中。其時雙方炮戰逐漸增強,我要塞炮亦加入攻擊。二十分鐘後,敵艦隊形紊亂,判斷其已開始撤退。我肇和艦艦長方念祖以勇敢決斷下令橫船,使艦首尾及傍炮一齊集中射擊。總計炮戰三十五分鐘,敵旗艦夕張號被毀,逃約十海里後沉歿。尚有二艘負傷。我海周艦艦尾中彈三枚,死士兵三名。聞敵指揮官陣亡,惟未能查出姓名。

    (二)敵在大亞灣登陸,粵海軍在虎門作戰情形:自九、一四海戰以後,翌年春間,陳司令奉命調職,要塞司令由陸軍少將郭思演繼任。海軍艦艇經數月來被敵機轟炸沉歿,餘存小型炮艇無海戰能力。因是粵江防司令易人,以海軍代將(後升少將)黃文田繼任司令。積極自製水雷,數月期間,成績顯著。其時粵海軍戰術以定雷封鎖、漂雷攻擊、時間性水雷進行奇襲。艦艇員兵多調水雷隊服務。

    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敵在大亞灣登陸,攻惠陽陷廣州,而虎門仍屹然無恙。二十二日廣州失陷,敵艦繼攻虎門。斯時要塞已失其軍事價值,照原定計劃轉進,我海軍魚雷快艇四艘先後被擊或被敵機轟炸沉沒。我水雷隊除將沿江分段以水雷封鎖依期完成外,派駐淡水河至虎門一段擔任施放漂雷之水魚雷隊水雷第十一組由海軍中尉劉乾求統率,遙見敵艦進入虎門,遂將漂雷施放。其時敵機不斷沿河道船艇轟炸,以致未竟全功。全組員兵二十四員名全數殉國,而敵艦之被我水雷炸燬者亦達十餘艘,多系小型之掃雷艇與登陸艇。延至十一月二日,敵艦隊始於完成掃海工作後,進駐黃埔。”

    1934年德國顧問達爾馬的《考察廣東要塞報告書》(摘錄)

    “廣東要塞備炮甚多,可見彼時當局對於富庶之廣東防務異常重視。全部有炮七十門以上,其建築在當時亦可謂為新式而強固者。惜以後未能隨時改革以至落後……。現狀:就各要塞地帶之形勢論之,則虎門與長洲兩處,迄今猶可適合於戰術上之要求,其形勢蓋出自然而無可變更者也。所有炮械,大概系從前兩期購辦,已經四、五十年之久,多半陳舊。各台炮之佈置,皆屬零星不整,違反現時炮台原則,此乃弱點之最大者。其射擊速率與侵徹力均嫌薄弱,似不足以應付新時代之敵人。

    至各炮之保存狀態,俱臻良好。彈藥就余所考察者,大致亦尚整齊備,若能逐一精密檢查一次尤佳。炮之附屬配件均完全無缺,炮管色澤甚佳,未受何等磨檫損傷。故可斷言,其保存方法實優越於揚子江其他各要塞之上。  

    1936年的《虎門要塞司令部整頓虎門長洲要塞計劃之意見》(摘錄):

    “虎門要塞現轄沙角總台、威遠總台及長洲總台。沙角總台現轄上游台、下游台及大角台。威遠總台現轄威遠台、上橫檔台及下橫擋台。長洲總台現轄長洲台、牛山台、沙路台及魚珠台。

    《虎門要塞給國民政府的電文》(摘錄5封):

    (1)“1937年9月28日,南京委員長蔣,部長何,總長程:4247密,本晨六時十分,敵艦兩艘來犯,逕向我要塞發炮,各台當即奮勇迎擊,至六時三十五分,一敵艦被我擊中尾部,始相率狼狽退去。是役我炮台官兵傷數名,兵器未有損壞,士氣倍昨。職陳策,威辰參印。”

    (2)“1937年10月1日,南京委員長蔣,軍政部長何,參謀總長程,訓練總監唐:4047密,(1)廣州出海水道,奉令於昨夜全部堵塞。今天所有進口船舶,均要飭令折回。(2)本日敵機經要塞上空進出八、九次,每次一架至五架不等。兩次向白沙機場投彈,兩次在西區盤旋。被我炮擊,並以機槍擊退,謹聞。職陳策,東戌印。”

    (3)“1937年10月9日,南京委員長蔣,軍政部長何,參謀總長程,訓練總監唐:4248密,1)本午敵機四架,在要塞高空盤旋數周後,向石龍投彈八枚,落鐵橋附近,毀茅房二,房民死傷各一,鐵道無損。復經要塞高空飛出。2)虎門外常有敵艦兩艘徘徊。沿海口岸,均有敵艦出沒。敵航空母艦常寄走溪及短山囑海面。3)珠江定哿日復許商輪出入。辦法大要:系入口商輪,在舢舨洲由我領驗明,引至大虎,再用吃水七呎以下之船轉駁。謹聞。職陳策,皓戌印。”

    (4)“1938年2月21日,泊茅洲口之四敵艦今午向南駛去,二時二十分折回三艘,向本要塞進犯。我發炮迎擊,敵艦三艘均受傷,其二十三號一艘船尾連中兩彈,旋向外洲方面退去,我無損失。陳策。”              

    (5)“1938年2月23日,本日彈機一架在大角分台投彈二,又敵艦三、機一來犯,戰一小時無損失。陳策。”
http://m.dayoo.com/200911/09/68722_11236487.htm
http://m.dayoo.com/200911/09/68722_11236487.htm
陳策KBE(1892年-1949年7月27日),字籌碩廣東(今屬海南文昌人,中華民國海軍中將,國民黨海軍中廣東艦隊的名將。曾協助孫中山廣州對抗陳炯明抗戰時負傷截斷一腿,有「獨腳將軍」之稱。日軍攻陷香港時,陳策帶領數十名英軍成功突圍,獲英皇頒授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陳策於1941年帶領幾十名英軍成功從香港突圍,到達惠州

轟炸虎門 日本軍艦的 中華民國霍克戰機



霍克戰機,美國製,即Curtiss Model 67 & 68 Hawk III 與 BF2C-1 Goshawk,為30年代美國海軍開發的雙翼戰鬥轟炸機
有人說陳策將軍是逃跑將軍 (逃跑跟突圍其實係兩回事!),不過陳中將在兩廣事變中阻止地方分裂,以至在後來抗戰中都作過很大貢獻,例如他是中國近代海軍陸戰先驅,是孫中山在海軍方面倚重的名將,抗戰前夕,蔣介石又委以重任派陳策出訪納綷德國商談軍事合作事宜,還帶同張學良隨行,當是後輩跟前輩學習。後來抗戰時,香港受日本壓力,欲禁止對華輸入汽油等重要物質,也是靠陳策跟港英良好關係,利用走私手段,將汽油等重要戰略物質輸往內地,維持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和機動性。

若非陳策功勞,中國軍隊不待太平洋戰爭爆發就早被日軍殲滅!
香港淪陷
http://www.ngensis.com/jap7/jap07-1.htm
陳策雖是廣東名將,但不屬陳濟棠系統,二人其實是死對頭,二人爭奪廣東海軍領導權,由於陳濟棠擁有絕對空中優勢,陳策唯有率艦隊撤往香港,後本輾轉率中山艦到福建移交中央海軍!

1936年 陳濟棠與桂系發動兩廣事變,號稱抗日救國,實質向南京逼宮!但由於陳名為抗日,實質卻引日本人為事變後台,引起軍官極大不滿,蔣介石隨即派出戴笠與陳卓林策反廣東陸,空軍,另派陳策以其於廣東海軍的威望與人脈,去策反陳濟棠海軍。結果廣東海軍三大主力,海圻,海琛與及肇和號巡洋艦反叛陳濟棠,除肇和號故障外,其餘兩艦皆逃出虎門海軍基地,其餘廣東魚雷艦艇皆陸續開到香港投奔陳策,史稱 "三大艦事件" ! 陳濟棠海軍完全瓦解!
http://www.review33.com/chat/index.php?topic=32101030091700&page=18
陳策中將應為海南文昌人,其身旁副官即徐亨,廣東花縣人,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奧委會主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3: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3 12:35 编辑

八年抗戰時,中日唯一的海戰在廣州虎門海口打響
http://m.dayoo.com/200911/09/68722_11236487.htm
http://m.dayoo.com/200911/09/68722_11236487.htm
李鴻章從德國進口的克虜伯大炮

http://www.zgycsc.com/luntan/read-htm-tid-9623.html
海周艦被日艦擊傷後,虎門要塞司令部將這艦的頭尾炮拆卸,搬上沙角炮台安裝,另設炮台,成為沙角總台的一個新炮台。
  肇和軍艦自海周艦被日艦炮擊廢壞後,該艦艦長方念祖,乃自行駛回黃埔河面下碇,再沒有駛出去虎門。在這個時期,黃埔設有軍委會行營。自從肇和艦寄泊在黃埔後,日敵每日都來空襲這艦。行營方面,認為日機常來空襲肇和艦,影響行營的安全,因此下令該艦即開回虎門,但是該艦艦長方念祖知道行營企圖,便置之不理。行營以他“臨陣退縮”罪,執行槍斃。肇和艦隨後也被日機炸沉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610/13/8215077_217223345.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1: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10-31 03:09 编辑

中國空軍之父楊仙逸(1891年-1923年9月20日)







楊仙逸飛行執照

楊仙逸墓地址:先烈中路黃花崗公園內(進主墓道後右側)

現狀:保存完好楊仙逸遺體原葬於廣州黃花崗之東三望崗(現黃花崗公園),墓碑是孫中山手書的「楊仙逸先生之墓」七個大字,墓道拱門上放着一飛機模型,象徵烈士生平事業和衝天壯志。1927年,廣東省政府重修烈士墓。碑文如下:
中將諱仙逸,字學華,號鐵庵,中山縣籍,太平洋夏威夷同盟會黨員,年十八,曾先後畢業於意賀蘭小學、夏威夷大學、美洲卡利科彌省哈厘大學機械專科、茄彌時大學航空科。民國七年應孫總理命旋滬助理戎機,民八入閩,組織飛機隊,充總指揮。民九駕機回粵討逆,炸觀音山。旋復充總統府侍從武官楊仙逸碑文,羅致同志數十人資助赴美,入航空專門學校畢業,今粵東航空人材之盛,多半由其手造。民十一長航空局親制樂士文飛機,井然成隊。民十二東征,秋九月二十日,在博羅之梅湖檢閱水雷,爆發,不幸與謝、蘇、吳、馬四同志共殉國難,年三十有二。帥令追贈陸軍中將葬於黃花崗之東三望崗之原。航空處同學聯請廣東省政府令發國帑諮送革命紀念會會同飛機師楊官宇等將其生平事蹟大概勒之金石,重建碑墓,俾與黃花崗諸先烈永誌不朽。中華民國十六年一月十五日 廣東省政府立

    楊仙逸中將紀念碑


1920年代初立楊仙逸墓時,其家人以廣州之墓遠隔家鄉,子孫祭掃不便,經航空局同事的協助,由烈士之長兄楊光霖和岳丈程友彝老先生等把楊仙逸之遺體運回中山新村安葬,故有現今中山市環城新村蟛蜞頭山之墓。
為紀念楊仙逸,現於中山市石岐區南下,有楊仙逸中學以其名紀念,該校以電腦教育而知名。楊仙逸墓位於廣東中山東區紫馬嶺公園內,建於1927年,1981年重修。該墓坐北向南,封土堆前呈環形。花崗岩碑,碑額雕有花卉龍鳳等圖案,下刻篆書“福祿壽”三字,碑文為:“楊仙逸先生之墓”,下款:“孫文題”,是孫中山先生的手跡,墓地面積42平方米。

楊仙逸(189l——1923),字學華,號鐵庵,廣東中山縣北台村人,被譽為“中國空軍之父”。生於美國夏威夷,早年參加同盟會,因痛感祖國積弱太深,立志以航空救國。1918年應孫中山之召回國,任援閩粵軍飛機隊總指揮,在福建漳州組建了我國革命軍隊中第一支空軍。1922年被派出國,到美國等地招募了一批愛國華僑子弟攜帶飛機回國參加革命,被孫中山委任為大元帥府航空局長兼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在大沙頭設立飛機場和飛機製造廠,親自培訓了一批飛行人員,二主持研製成功“樂士文(宋慶齡英文名)一號”飛機。翌年9月,楊仙逸隨孫中山出師討伐陳炯明,9月20日,與海軍魚雷局長謝鐵良、長洲要塞司令蘇從山在博羅縣梅湖白沙堆研究改裝水雷作空軍炸彈時,因水雷爆炸,與謝、蘇二人一同遇難。時年僅32歲。孫中山聞訊,極為悲痛,下令追贈為陸軍中將,並定其殉國之日為航空節。1924年,其遺體安葬在黃花崗旁之三望崗空軍墳場。後來又遷市郊賢莊。1981年,根據宋慶齡副委員長指示,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側重建墓園。
      墓座北向南,面積150多平方米。墓門為紅磚砌成的兩柱弧形拱門,頂上鎸刻“楊中將仙逸墓”字,上置鐵製飛機模型,象征烈士志在沖天的英雄氣概。墓呈方型,石米批蕩,正面鑲嵌孫中山手書“楊仙逸先生墓”石碑,墓表刻著烈士生平事跡。墓後兩側分別有同時殉難的謝鐵良和蘇從山兩將軍墓。在這三墓之間,竪有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頒發褒揚楊、謝、蘇三將軍“技術湛深志行純潔,盡瘁國事,懋著功勞”令的石碑。1983年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架國產戰機樂士文一號相片

http://blog.roodo.com/rexkuang/archives/9337457.html
孫中山主持擊瓶禮
空軍軍史館
孫中山宋慶齡在樂士文一號前合照

中國第一架國產戰機樂士文一號
[media=x,500,375][/media]http://farm8.staticflickr.com/7231/7180737891_c2c7b041d4_b.jpg


空軍先軀楊官宇





  • 楊官宇(1901-1970年)國民黨空軍將領。廣東香山(中山)北台村人,生于檀香山,1921年隨同宗兄弟楊仙逸等人到美國圖強飛機公司飛行組學習飛行技術,次年冬返廣州。其間曾設法將華僑所捐購的12架飛機轉運回廣州。1923年協助楊仙逸研制第一架“樂士文”國産飛機。後駕機參加討伐陳炯明,每天五次輪番轟炸,協助粵軍追擊逃竄到惠州的叛軍。1924年起,先後任東江飛機隊長、廣東航空局飛機修理廠廠長兼廣東航空學校教官、廣東航空處第二飛機隊隊長等。1930年任南京第四航空隊長,駐守隴海鐵路之砀山,參加中原大戰。1931年春返粵任廣東航空學校校長。1932年與劉植炎到福建協助十九路軍組建航空隊,任隊長;不久到南昌任航空站長。1938年任空中運輸大隊長。1943年任第三飛機制造廠廠長。1943年秋任美國陳納德空軍志願隊中國人員管理處副主任。抗戰勝利後,辭去軍職,轉入陳納德空運大隊,任該大隊柳州站長。1949年經澳門轉赴檀香山定居。1970年于檀香山病逝
  • 中山縣北台村的人到了近代,去到國外的比較多,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說起近代史上的名人,北台村可以說名人輩出,曾湧現出一大批像檀香山稻糖業鉅子楊著昆、“空軍之父”楊仙逸、中國TNT 炸藥之父林炳光、“空軍先驅”及中國第一位航校校長楊官宇等名人。。
  • C-47B 美齡號(1945.6.30~1994.9.6)

(本機已於6月25日,由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收藏,並刊登於亞太防衛月刊第15期)

C-47是道格拉斯公司生產的DC-3民航機所衍生的軍用運輸機,二戰期間為盟軍提供了高機動性的空中運輸能力,在各戰場中被廣泛運用,諾曼第登陸、突出部戰役、瓜島戰役、太平洋戰爭、新幾內亞戰役與緬甸戰役均可見其身影;並曾飛越駝峰從印度向中國空運物資,以及戰後柏林危機對西柏林大規模空投行動。中華民國也經由租借法案獲得此一機種,成為抗戰後期至1950年代空軍的運輸主力。








關於美齡號

1945年美國新上任的杜魯門政府,為了向國民政府示好,並加強中美戰時盟友的關係,將一架改裝的C-47B-DK(美軍序號43-48806)送給當時的軍事委員長蔣介石將軍。這架C-47B也是從由美軍從印度經駝峰航線,越過喜馬拉雅山到達重慶九龍坡機場。6月30日正式由空軍接收,編號219。並命名為美齡號,擔任蔣介石伉儷的座機。首任座機駕駛為衣復恩,並飛往成都太平寺機場歸建在空運第一大隊之下。
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夫婦伉儷搭乘美齡號首度抵達台灣台北松山機場,主持台灣光復一周年紀念會。




1946年另一架更豪華的C-54中美號專機加入服役行列。美齡號退居第二線,其特殊地位與短場起降能力,仍使她在1947年12月1日空運第一大隊成立的專機管理組與中美號一起執勤。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台灣,美齡號也隨空軍第10大隊飛往嘉義水上機場駐地。




1988年5月畢琪1900C行政專機加入空軍服役,原專機中隊的C-47陸續移交給岡山鎮空軍官校空運組擔任多發動機教練機。美齡號則於1991年移交給空運組。






1994年9月6日美齡號除役後陳展於岡山鎮空軍軍史館。
1995年7月C-47正式除役,步下空軍舞台。

美龄号”专机驾驶员为何抛妻弃子投奔延安視頻

http://v.ifeng.com/his/200911/edf63567-938a-4fd8-b7bb-4c83ea257795.shtml

国民党飞行员起义飞延安 朱德亲自接见

http://v.ifeng.com/his/200911/75cd6da2-92de-4b56-8bac-d22da89dcff4.shtml

蒋介石乘美龄号由成都飞往台北

http://v.ifeng.com/history/renwujingdian//201109/9d8d19a7-8fac-4f14-9f1b-5f261e76a1d3.shtml

1949年国民党的搬家年

http://v.ifeng.com/history/renwujingdian//201109/2ec563e0-21e8-416a-a315-e914ce139b8f.shtml

解密时刻:日记中的蒋介石-剿共为名,抗日为实(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nGwePkDploY&vq=medium#t=16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2: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細說抗戰-黎東方著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11-28 19:00 编辑

黎东方 简介【作者简介】

  黎东方(1907-1998)是河南正阳人,原名智廉,祖籍河南,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其父黎淦,清季举人,仕于江南。曾受业于国学大师梁启超,又曾师从法国史学权威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附“最荣誉记名”(为20世纪该校获得此项殊荣之第一人)。先后任教于北京、清华、中山、东北、复旦等大学。与傅斯年、李济等同为中国史学会的发起人之一。

  黎东方原名智廉,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皮店乡。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早年在清华大学专攻史学,为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后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师从名师马第埃教授。先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历史教授。抗战期间,在重庆主持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工作,并在中央、朝阳、复旦各大学兼课,并在课余于重庆、昆明、贵阳等地公开卖票讲史,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场场座无虚席,一时传为佳话。

  抗战胜利后,他应赛珍珠女士之邀赴美,助编其所办之《亚洲杂志》,未及就任,又被波灵顿城福尔蒙州大学聘请创办远东学系。1947年9月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客座教授,兼私立亚洲研究院指导教授。1948年归国任贵州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49年再次赴美,先后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大学、劳伦斯城堪萨斯州大学、伊斯诺伊州波奥哩阿城布雷德来大学任教。1954年与林语堂博士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

  1963年在迈地森城威斯康星州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历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雷斯诺城加州州立学院教授、圣迭戈城私立国际大学史学教授,又应英国牛津大学之邀,赴英讲述中国彩陶与里海东境彩陶之比较,被誉为“中国之汤因比”。其重要著作有中英文对照史著《中国史之研究》(后改名为《我们的根》),《中国上古史八论》,《西洋通史序论》,《中华民国简史》,长篇自传《平凡的我》,以及他所独创的“细说体”系列史书《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细说史前中国》、《细说抗战》等,还有大量英文著作和译著。

  1998年12月30日清晨,黎东方走完了他92载的人生历程,安详地长眠于美国加州圣迭戈包威市郊外的墓园。他的治丧委员会由120人组成,均为一代名流,陈立夫为名誉主任,顾毓琇、卜少夫、陈香梅、刘绍唐等人为名誉副主任和名誉委员。

  【黎东方】

  黎东方原名智廉,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皮店乡。1907年(光绪33年)农历8月初8日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其尊翁黎淦字衡平,清季举人,仕于江南。

  他髫龄随太夫人李氏居江都,母教甚严,先诵经史,后入小学,9岁从武进邓师习英文。稍长,负笈远游,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学,在清华攻史学,为梁任公最后之及门弟子。弱冠去法,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于马第埃教授之门,兼从瑟诺波教授习方法论,从柏格森教授习哲学,从格罗次教授习希腊史,从金尼拜尔教授习基督教史,从莪塞教授习经济史,从沙尼阿教授习世界通史。1931年6月4日以所著《比列志士记》通过辨论获颁巴黎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并附以“最荣誉记名”。此项“记名”,在19世纪仅泰纳与古朗希二人获得,至20世纪,他为荣获此项“记名”之第一人。

  他1931年8月回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主讲历史哲学、法国大革命史和西洋通史,其高足卓然有成者以李树桐、夏鼐为翘楚。“9·18”事起,他因支援东北义勇军,不容于国民党北方当局,乃仓促南下,转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门人之佼佼者为岑家梧、戴裔煊。1937年至开封,任东北大学教授,抗日军兴,随校播迁西安,再迁三台,所造就之高才颇多,而以王大任、李符桐、金铄、阎文儒为最。1939年应成都中央军校邀请,对少校以上军官讲战史。又应教育部长陈立夫之聘,至渝主持史地教育委员会工作,兼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常委,迄于抗日胜利。在此期间,复在中央、朝阳、复旦各大学兼课,受其薰陶,自成一家言者甚众,今在台湾者有唐德刚、刘子健等。其时日机在我西南大后方狂轰乱炸,而黎先生师弟弦歌不辍,对民族前途信心坚定。他并于课余之暇在重庆、成都、昆明、泸州作公开讲演,畅谈曹刘对峙,孙仲谋首鼠两端,唐明皇专宠杨氏,致大权旁落于杨国忠,慈禧以悔过太迟而断送清朝江山,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发前人所未发,听众闻所未闻,场场座无虚席,一时传为佳话。

  抗日胜利后,他应赛珍珠女士之邀赴美,助编其所办之《亚洲杂志》,未及就任,又被波灵顿城福尔蒙州大学聘请创办远东学系,此一创举,为全美之最早者。

  1947年9月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客座教授,兼私立亚洲研究院指导教授。1948年归国任贵州大学历史学系主任。1949年再次赴美,先后在密苏里州坎萨斯市大学、劳伦斯城坎萨斯州大学、伊斯诺州波奥哩阿城布雷德来大学任教。1954年与林语堂博士在新加坡共创南洋大学。1955年3月赴台湾,任国际文教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与美方委员布朗博士、华方委员兼侨务委员长郑彦芬、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政治大学校长陈大齐等合作无间,建树颇多,如招纳侨生万千百万,扩建各大学教室宿舍,资助教育部建筑办公大楼,译印《东南亚通史》等世界名著多种,深受台湾教育部长张其昀(晓峰)之崇敬。张氏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所,聘他为史学门主任,他作风一新,礼邀各大学名师讲课,探赜索隐,各展所长,为史坛所称道。

  1963年又赴美国,在迈地森城威士康辛州大学任客座教授,其时,台湾文化研究所扩充为中国文化学院,原史学门升格为史学研究所,以他为所长。在他去美期间,由宋旭轩代理。他回台后,坚决表示,愿全力从事历史教学事业,不愿担任行政事务,该所所长一职,由宋真除。张董事长勉允所请,尊之以永久教授,研究部名誉主任等称号。无何,中国文化学院改为中国文化大学,他尽瘁于历史教学,二十年如一日,蜚声士林,欧美争聘,历任美国佛雷斯诺城加州州立学院、圣地牙哥城私立国际大学史学教授,又应英国牛津大学之邀,赴英讲述中国彩陶与里海东境彩陶之比较,然对中国文化大学之设备以及学生之进修辅导仍然殷殷关注,可谓忠信。

  张晓峰氏和他相尚以道,相慕以文,倚为手足,亲如兄弟;他亦雅重张之恢宏气度与力学精神。他曾亲译张著《孔学今义》、《战国学术》二巨册为英文,以广其流传。张誉之为“中国之汤因比”,创例聘他为研究教授,只授一门课程,并指定讲师一人为其助理,以助其写作中英文对照之巨著《中国史之研究》。张氏逝后,他痛失子期,离台去美,卜居于南加,继续埋首著书,期于早日完成。此书已改名为《我们的根》,上溯史前,下及现代,既分述各断代,亦通论其因革成败之典章制度,与夫科技文哲社经,熔中外为一炉,串古今以一贯,将为史学之精金美玉。此外,他已写有专书数十部,论文百余篇,士林传育,纸贵洛阳,均可概见其博识文才。著述之暇,尝多次用英语在各大城市作公开演讲,弘扬中国文化,不亚当年川滇谈风生之时。他身在异域,情系宗邦,念念不忘归根,以85岁高龄,尚在撰写《我们的根》,使在欧美出生的华人子女以及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认知我列祖列宗如何缔造了大好河山和优美文化,其一片真挚的爱国情怀,尤令人肃然生敬。我们应为有这样一位史学家和教育家的河南同乡而感到自豪。从国家民族出发,他是世界级学者,桃李满天下,国之瑰宝而鲜为人知,故特述其生平,以补史阙。

http://www.eywedu.com/xishuokangzhan/ldf01.htm



第三章 淞沪会战
http://www.eywedu.com/xishuokangzhan/ldf07.htm

第六章 一连三次的长沙会战
http://www.eywedu.com/xishuokangzhan/ldf10.htm

附录三 中国抗战时之财政
http://www.eywedu.com/xishuokangzhan/ldf17.htm

第十章 我军转败为胜
http://www.eywedu.com/xishuokangzhan/ldf14.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1 03:40 编辑

陳策,KBE(1892年-1949年7月27日),字籌碩,廣東(今屬海南)文昌人,中華民國海軍中將,國民黨海軍中廣東艦隊的名將。曾協助孫中山在廣州對抗陳炯明,抗戰時負傷截斷一腿,有「獨腳將軍」之稱。日軍攻陷香港時,陳策帶領數十名英軍成功突圍,獲英皇頒授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
陳策三歲時隨父親到新加坡,八歲時回中國。小學畢業後,到廣州的「廣東海軍學校」讀書,並且加入同盟會。1912年民國成立後,曾成立「海校同志會」反對袁世凱,事敗出走香港。1917年海軍第一艦隊程璧光支持孫中山的護法運動,陳策亦置身其中。之後更參與游說陳炯明支持孫中山。1922年6月,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雙方發生武裝衝突。陳策指揮艦隊,協助孫中山等人突圍。1923年孫中山重回廣州,任陳策為廣東艦隊司令,北伐後,廣東艦隊改為國民革命軍海軍第四艦隊,仍以陳為司令。

1930年,陳策依靠海軍艦隊,盤踞海南瓊州。1932年與陳濟棠發生衝突,陳策率艦到海口,陳濟棠出動空軍轟炸,擊沉驅逐艦一首,陳策被迫下野出國考察。回國後獲南京任為海軍部次長,並且當選國民黨中央執委,開始制定中國海軍抗日方略。1936年陳濟棠以抗日名義再次反蔣,但手下的空軍、陸軍宣佈效忠中央,海軍亦投奔陳策。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陳策兼任虎門要塞司令,負責廣東沿海防衞,主力防守虎門,數次擊退日海軍攻擊。1938年與當時居往香港的李福林合演反間計,誘使日軍登陸虎門,在海上擊斃日軍數百人。陳策亦於在這次戰役中被日軍炮火擊中,左腿被截去。
1939年陳策到香港,出任國民政府駐港全權聯絡代表兼中國國民黨香港總支部總書記。陳利用他在香港的各種關係,統籌在香港進行的抗日工作;包括成立香港華人抗戰協助團,建立地下抗日力量,使用各種合法及非法手段組織運送物資到中國後方,與及和英國政府聯繫軍事。英國政府曾透過陳策,商討萬一日軍進攻香港,中國軍隊加以援手的可能。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深圳河以北的日軍亦同時發動對香港的進攻。18天後,香港總督楊慕琦決定投降。投降前楊慕琦致電通知陳策,陳獲悉後,決定乘船突圍。英軍即將僅餘的數艘魚雷艇交陳策指揮。同時十多名英國高級軍官,及三十多名其他官兵及情報人員,亦決定跟隨突圍。途中陳策所乘的魚雷艇被日軍發現,對其開火射擊。陳策手腕中彈,跳入水中。幸得副官徐亨背負游水上岸獲救。最後陳策等數十人成功離開香港,經廣東惠州抵達中國軍隊控制地區。英國官兵則經雲南、緬甸、印度回到英倫。為表揚陳策的貢獻,英皇授予他「大英帝國爵級司令勳章」(KBE)國民政府亦授予陳策一等干城勳章。1943年陳履行當日手腕中彈、被副官徐亨背負獲救時的承諾,受洗信基督教。
陳策於1941年帶領幾十名英軍成功從香港突圍,到達惠州


(右)副官徐亨


徐亨(1912年12月6日-2009年2月3日),廣東省花縣人,台灣企業家、體育人士、政治人物。1932畢業於廣州海軍學院,1935年在上海暨南大學獲得法律學士學位,1945年畢業於美國邁阿密海軍訓練中心指揮官班。年輕時為傑出運動員,1934年參加第10屆遠東運動會,獲得足球金牌與排球銀牌。軍校畢業後任職海軍,曾擔任永寧艦艦長,以少將退役後經營事業頗有成就,並致力於推廣體育。1970年至1988年擔任國際奧會委員。香港人稱「亨哥」的海軍少將徐亨,於 二月三日 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壽九十八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7/22/699582_117545045.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7/22/699582_117545045.shtml

陳策將軍故居
http://www.wenchangtv.com/6xiang-show-49443.html
海軍之抗戰血淚-廣東海軍的兩次虎門之役
http://tw.myblog.yahoo.com/jw!7Bx.qriRAxGHqA5_WFc-/article?mid=7771&prev=7772&next=7770
中國海軍抗戰事跡http://www.docin.com/p-5840760.html
抗戰時的虎門要塞

http://www.gzzxws.gov.cn/qxws/nsws/nszj/nsq/200907/t20090709_13480.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2: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1 03:16 编辑

題名:戶部為官紳捐辦砲台懇請獎勵由



資料識別:登錄號:168583-001資料類型:類型:檔案層次:件著作者:責任者:戶部描述:事由:移會稽察房吏部尚書宗室恩桂議奏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宗室耆英所奏請將廣東官紳捐辦虎門及內河砲台懇請獎勵一摺典藏沿革:內閣檔庫版本:原件典藏沿革:內閣檔庫保存狀況:整日期:責任日期:道光25年6月格式:數量:1語言:語文:chi-漢文範圍:責任日期:道光25年6月管理權:版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版權所有使用限制:開放:開放影像:開放影像
授權聯絡窗口
蕭煥林先生
02-26525278
kenny401@gate.sinica.edu.tw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8/e0/31.html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8/e0/31.html
距離廣州市中心僅有數十公里的大蚝沙、大虎島、上橫檔、下橫檔、鳧洲和舢板洲6座無居民海島皆在其中。廣州市海洋與漁業部門擬在南沙的坦頭-大虎島-上下橫檔島-鳧洲及其海域建立一座佔地1947公頃的“廣州市南沙國家級海洋公園”。
橫檔島:開啟中國近代歷史大門
  相依相望的是上橫檔島和下橫檔島這兩座島嶼,因橫檔島上攔珠江洪水,下攔南海海潮,故稱上、下橫檔島。
上橫檔島上鴉片戰爭時期的虎門炮台群及交通壕。
目前尚無碼頭,需要涉水上島的鳧洲島。大虎島
島上有燈塔的舢板洲。
光緒九年(1882年)兩廣總督張樹聲奏准修建下橫擋炮台,九年,兩廣總督曾國荃修復上橫擋炮台。
光緒十一年改建新式大炮,沙角地區炮台“計正台13座,副台2座,置洋炮16尊。”1984年興建火力發電廠,獅子山、白鶴山、象山、鳳凰山上的新式炮台隨山頭被夷為平地。沙角地區現存瀕海台、前捕魚台、後捕魚台、左捕魚台、右捕魚台、侖山炮台、侖山霹靂台、振威台。
http://blog.yam.com/walkstaiwan/article/4000073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5: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汪精衛“病逝日本”內幕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3-2-14 00:47 编辑

汪精衛“病逝日本”內幕   1935年11月,汪精衛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遇刺,子彈留在肋骨與脊柱之間始終沒有取出,時常發炎,引起疼痛。1943年3月,已經擔任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舊病復發,飛赴日本醫治。   經日本名醫動手術安全地取出子彈,術後遂秘密乘專機飛回上海。當時他老婆陳璧君正在廣州,就用中文密電通知陳璧君。陳璧君回電給汪,要他千萬別公開露面,必須改名換姓,住進上海虹橋醫院接受鐳錠治療,一切等待陳璧君返滬後安排。   這兩份密電,都被重慶軍技室截獲並破譯,蔣命令戴笠趁機暗殺。戴笠派人潛入虹橋醫院,買通醫生、護士,每次給汪送藥的時候,秘密摻進適量無色無味的慢性毒藥。到了同年10月,汪精衛終於毒發死去。   日方在選定陳公博繼任南京偽國民政府主席之後,才在11月發出訃告,宣佈汪精衛“病逝於日本”,還演出了一場“移尸南京”的鬧劇。汪精衛的屍體,葬在明孝陵前面的梅花山上。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還都南京”之前,又秘密派兵把汪的屍體挖出,連棺材一起火化。
资料來源:池步洲回憶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098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0989.htm

民国刺客:炸死日本大将 刺蒋不成刺中汪精卫
王亚樵周密的刺蒋计划因何功亏一篑?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2_01/12/11960987_63.shtml

史實是日本人殺死汪精衛,1944年日本人已知必敗,趁汪就醫除掉他滅口,老蔣曾多次下令除汪,但行動都沒成功

(陈恭澍)英雄无名——军统工作回忆录pdf下载
http://ishare.iask.sina.com.cn/download/explain.php?fileid=7813843

大漢奸汪精衛夫婦跪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5: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4 09:37 编辑

中國新發現近千名中美抗日航空烈士名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0日17: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12月30日電(記者王國安)記者從今天舉行的南京航空聯誼會成立十五周年慶典上獲悉,除了已經鎸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的三千多名中外抗日航空烈士英名外,該聯誼會近年又新發現、收集了五百八十餘名中國烈士和四百多名美國烈士名單。

  在中國堅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空軍與援華的美國、前蘇聯等國空軍飛行員並肩作戰,血灑長空,共同譜寫了一曲世界人民團結抗擊法西斯侵略的英雄壯歌,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傑出貢獻。

  南京是航空烈士公墓所在地。一九九五年八月,江蘇省和南京市籌集資金,在位於南京紫金山北麓的南京航空烈士公墓旁建成“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三十塊高三米的黑色花崗岩石碑上,用中、俄、英三種文字,鎸刻了自淞滬抗戰至一九四五年九月間犧牲的中、美、蘇、韓等國三千三百○四名航空烈士的英名及其生平業績簡介,永遠為世人所瞻仰、緬懷。其中美國美國抗日航空烈士的名字就有二千三百多個。

  據介紹,南京航空聯誼會近年在接待海內外航空界團體、人士和航空烈士親屬中獲贈了大量烈士遺物,並新收集了近千名尚未刻入“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的中國和美國航空烈士名單,為進一步增補積累了新史料。

  該聯誼會副秘書長倪洪表示,抗日航空烈士的英雄壯舉反映了中華民族奮起反對外來侵略的抗爭精神和二戰中世界人民反抗共同敵人的國際主義精神,聯誼會將繼續不斷收集抗日航空烈士名單,在“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鎸刻英名,並在即將興建的抗日航空紀念館中展出其英雄事跡。

  南京航空聯誼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五月,成立以來不僅促成了建立“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並歷年祭掃航空烈士公墓、“抗碑”、組織紀念活動,還積極開展了國內外航空界聯誼活動和友好交往,先後接待了海內外航空界團體、人士和航空烈士親屬三百多批、一千八百餘人,其中包括美國“飛虎協會”、“飛虎十四航空隊協會”、“駝峰飛行協會”、“俄羅斯老戰士委員會”、“韓國飛行研究會”、“台北市中央軍事院校校友會”等團體,以及美籍華裔陳香梅女士、韓國金信上將、台灣的抗日老飛行員榮承恩將軍等知名人士。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30/171814635947.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30/171814635947.shtml
陵園專家首次披露航空烈士公墓“建毀”秘聞
航空烈士公墓曾兩度被毀
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njnews/culture/userobject1ai379856.html
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njnews/culture/userobject1ai379856.htm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dsy/detail_2011_11/01/10321275_0.shtml
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dsy/detail_2011_11/01/10321275_0.shtml
揭秘“飛虎隊”:抗戰時期擊毀2500架日本飛機
雲南創造世界第一——抗戰時期曾有52個機場
1922年,昆明巫家壩陸軍大操場被改建為飛機教練場,成為雲南的第一個機場,這也是中國的第二個飛機場。

  從1922年巫家壩機場建成到1929年,雲南又建成了23個機場,機場數翻了24倍,在中國機場建設史上絕無僅有,機場建設速度之快,創造了一個世界第一!






四川空軍掌故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91.htm
中美空軍混合聯隊


歡迎對此段空軍抗戰歷史有興趣者,參與討論並請指教,謝謝您。

http://gb.tovery.net/flyingtiger/
http://gb.tovery.net/flyingtiger/
民國年號加1911即西元
西元減1911即民國紀年

沉默的勇士 - 中美空軍B-24D重轟炸機組員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gb_318.htm
(第308大隊373中隊隊徽)

本帖最後由 wugang 於 2012-6-12 05:17 編輯

喋血長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vybDlJTMcY&feature=relmfu

日本人民族性服打不服勸,吃硬不吃軟,不見棺材不掉淚,中日兩國本是同文同種兄弟之邦,奈何海盜日寇執迷不悟
,堅決要發動全面侵華而種下仇根,埋下日本亡國的種子。一個沒有資源的小國以戰養戰只能擴大掠奪最後玩火焚身。
認了老美叫乾爹後也還不改該以往心態,畢竟它不對外侵掠就無法生存,那嘴臉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飛虎隊
隊旗
1923年7月廣東造中國第一架國產飛機

http://baike.zhige.net/doc-view-237
。孫中山命名這架飛機為“洛士文號”
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洛士文號”前合照
http://img1.douban.com/view/photo/photo/public/p537522063.jpg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567.htm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567.htm



  

楊偉廉烈士

楊偉廉烈士,福建省晉江縣人,生於民國紀元前二(1909)年五月六日。在廣東航空學校第四期畢業。歷任廣東空軍第三隊,西南航空公司飛行員、中央空軍空運大隊飛行員,升至上尉一級。

三十三(1944)年五月十六日,烈士由印度駕機經駝峰飛返雲南,中途人機失蹤,生前有抗日戰績十五次。遺有老母子二女一。



因不知如何上傳相片,請給我email地址我好寄上楊偉廉烈士相片。
2012/4/10 下午 08:17:18 - 1樓 回覆
【林寶明回覆】
[size=+0]非常感謝您的資料 我的聯繫方式手機13960101599郵箱cantouqingchan@126.com或者QQ1302312610 我父親1937年由林姓人家撫養 改姓林,姓名林福進 現住福建省華安縣平湖路21號 我先上傳我父親的相片給您。麻煩您把我爺爺的相關資料傳給我。我代楊偉廉所有後人再次感謝您!

2012/4/11 上午 09:14:43 - 2樓

抗戰期間中國空軍冬季軍服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385.htm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385.htm

抗戰期間中國空軍冬季軍服
抗戰期間中國空軍飛官冬季軍服,有中美飛行章及作戰勳表,必須是美航校畢業才能配美飛行章。 勳表左上為:復興榮譽三等勳表..中為:鵬舉獎章勳表..右為:飛虎獎章勳表....中排:左為:翔豹獎章勳表..中為:雄鷲獎章勳表..右為:彤弓獎章勳表..下排:左為:宣威獎章勳表..中為:楷模獎章勳表..右為:忠勤勳章勳表。
艱難窮苦的中國一般軍服材料很差,此中山式軍服應為留美學生所訂製,工廠名DESMOND S製衣廠在加州(Southern California)專門生產軍用服飾配件,深咖色毛尼料,內有尼龍布,很沈重的一件衣服,(右)製造廠布標上有小白布條釘在上面有主人名“林 Lit Lin”品像完美。
左右上口袋的衣釦是裝飾用,內另有鈕扣及按扣,如此口袋表面就非常平整。左右下大口袋也是一樣外扣是裝飾品,內另有鈕扣,做工很細都有加尼龍內里。
衣服有腰身,左右並有放至武裝帶的掛勾,加上武裝帶軍人英勇綎拔的帥氣就出來了。
抗日期間空軍軍服,軍褲軍服為一全套。
鹿克Luke Field (驅逐戰鬥機)高級班,中美學生畢業典禮,中國學生穿著帥氣的中山裝式軍裝。
最早期的飛行章1930至40年代 抗戰後期至70年代使用 80年代至今使用的飛行章
最早期的領章1930至40年代 抗戰後期至70年代使用 80年代至今使用的領章
徐華江將軍對我說:「最早期的飛行章及領章,在民國三十二(1943)年底三十三年初停止使用修改型狀,航空委員會為何修改並不知情,但對於有歷史義意的徽章及隊徽很輕意的改變是非常的不認同,以美國為例,現代的美國空軍依舊保持最初期的設計,並沒認為以過時而重新沒設計,此就是尊重此章的歷史地位。」
我們可從抗戰勝利,八個大隊大隊長在南京開會後合影的相片上看出當年的空軍製服,中山裝有的有肩帶有的沒,也有穿美式裝製服。領徽也是有兩螺旋槳及三螺旋槳,相信飛行章也是一樣的有新舊款。依正常情形下,發了新設計的徽章,舊的應收回或不許再使用,結果還繼續用,如此的軍服徽章不統一,在嚴謹的軍中發生真是奇怪,航空委員會主管此事的參謀人員,應該負起最大的責任。
筧橋中央航校舊址


(鳥瞰筧橋中央航校校舍全景右下為醒村上方為機場)






43-C驅逐機Luke Field高級班畢業紀念冊
43年-C班畢業紀念冊封面 (上)總領隊譚以德(下)領隊劉宗武 教官(上)趙豫章、顧紀常(下)姚土宣
43-C班,此紀念冊前數十頁皆為美國飛行生在此不記載,第三批留美空軍人員(第十三期及第十四期學員),高級班驅逐機科畢業,中國同學共計六十八位。





中國空軍留美學生護照



空軍官校第十六期,張時習先生於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留學美國學生護照

(4)上4張是貼國民政的府印花稅,下貼外交部收據的印花稅,很據有歷史價值,(5)請看第七頁。
(7)中華民國駐印度加爾哥達總領事館經非州到美國簽證。
(9)美國駐印度加爾哥達總領事館發的簽證,1943年6月11日,註明:官方簽證。
(11)返國時,英國駐華盛頓領事館發的,可經過百慕達、甘比亞、耐及利亞、黃金海岸、埃及、蘇
丹、約旦、巴基斯坦、印度等所有大英屬地,三個月轉機簽證。
(12)美國國務院簽證1944年8月19日離境,1944年9月21日,返回到中國。(右)畢業照的張時習先生
張時習與同學及美同事留影,從相片上看中國飛官都是留美畢業學生,所以胸前皆有中美飛行獎章。
張時習先生帥氣的軍服照,(中)飛行夾克上應是車縫上血幅,(右)與B-25轟炸機繪製美女留影。
感謝張時習先生的公子張可濟學長,提供上述有歷史價值的相片史料,刊登至本館上。


第三批留美學員以官校十三及十四期為主要受訓學員,共一百五十二人經過印度在孟買影

                                                                   (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學生畢業證書)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images/a630.gif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航空隊畢業證書)

空軍中美兵籍名牌
(中國空軍兵籍名牌 ) (美國軍方發的兵籍名牌一般稱為狗牌)
圖左:中國空軍兵籍名牌 802258,8為空軍的代表號碼,後五碼是為第2258名入軍校的學生編號。
圖右:美兵籍名牌黃庭簡英文名TING-KIEN HUANG 第417名學員編號 T44為1944年班 血型A。
感謝黃庭簡伯伯提供個人服務空軍時,中美兵籍名牌。
空軍戰鬥機飛行盔
(上方):田景詳初級飛行,帽子雙耳義入兩像皮管予後座教官聯結,聽教官指示飛行。(下方):鬱功城少尉正式飛行盔,帽子附有無線電耳機,因高空飛行有氧氣面罩及麥克風。
全套美陸軍航空隊AN-H-15型飛行盔,氧氣面罩及原始盒,飛行鏡可變更換護目塑膠片及原始盒。
二戰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皮帽完整耳機組,帽上有陸軍航空隊徽,飛行氧氣面罩及飛行鏡保存良好。
中國空軍中正劍(軍人魂)
  這是上個世紀前半葉,中國“正統”軍隊,亦即國民黨軍的一種制式短劍。它是中國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國民黨軍中佩劍。
  長期以來,這種短劍既聞名遐邇,又霧蓋雲遮。單從叫法上說,它起碼有這樣幾種名字:軍人魂、中正劍、成仁劍、自殺劍,近來更有人稱之為“黃埔軍魂――將軍劍”…… 它的正規名字,其實就叫“短劍”。
  短劍,亦即“軍人魂”,是和禮刀、軍刀並行的一種軍官裝具,屬軍官的一種常規服飾。
  那麼,既屬常規佩掛之物,故而短劍比之禮刀、軍刀(此兩物實即同一形制的全長94公分的指揮刀,區別在於花飾的繁簡不同)更易流行且其終得大行,十數年內,禮軍兩刀日形式微,唯“軍人魂”獨步天下,遂演成“國軍”的一種象徵物。
鮮見的中國空軍中正劍全長39公分,長27公分,此劍應為空軍官校畢業獲贈配劍。
飛鷹有一腿斷裂遺失,劍上刻有“國土未復 軍人之恥”八字,另一面無字。
頭梅花,刀尖有些斷,刀尾有非常漂亮的鷹翼。

感謝徐華江伯伯贈送此空軍中正劍與本網路博物館收藏
“軍人魂”的頒發量有多少?數字應當是驚人的。
  這裏要說明,“軍人魂“短劍,開始並非一般軍官的裝具,而是(以後也大量是)作為特定的頒授之物。如慣稱“黃埔軍校”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生多獲贈一把紀念劍(30年代中期始)。還有各軍政部門,各地方勢力,各要人官長,以及一些社會團體,也以頒劍為一時之尚。僅黃埔軍校在大陸解放前,23期學生含各分校與各種訓練班畢業生,即達23萬餘人,獲劍者起碼都應以十數萬計。如此計算,“軍人魂”的總的頒發量,即使是保守的估計,也當在百萬柄上下。
  但得以流傳到今日的“軍人魂”則百不存一,甚至千不存一。在少數博物館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臺灣“國軍歷史文物陳列館”)及零星收藏者的手上,或有散見。而這類短劍中,最具研究與收藏價值、即帶各種銘文的劍數,以筆者的估計,存世量則僅數百,決不過千。
  “軍人魂”的興勃亡忽,原因固多,而留存稀少則主因一條:其與生俱來的“反動性”。國民黨軍隊的性質,及此劍身上普遍鐫刻的“蔣中正贈”、“成功成仁”字樣等等,註定了其在新中國的命運。建國以來,鎮反運動的浩大聲勢,大抓階級鬥爭的“為綱”國情,警惕蔣幫“反攻大陸”的高壓氣候,更加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對於這一反動的象徵變天的標準器物,無疑是劫數般毀滅性的打擊。恰又因了這般短劍,僅可標誌身份,並無實戰價值,刺刀尚能入戰利品,此物則一無所用,除了充反面教員,斷無其存在道理。可以想像,光是1958年大煉鋼鐵那陣,此刃正當其時,大都化作了爐中鐵水,轉作他物了。

軍人魂”的起源與興亡
  “軍人魂”發端於何時?換句話問:最早的“中正劍”是哪一“期”?
  坊間最流行的根深蒂固的一種說法:“軍人魂”由黃埔軍校肇興,但凡畢業生均獲短劍一柄,那麼從有第一期畢業學生,就有該劍。今大量的偽劍,因了盲目攀附這一“根據”,大鍛其“校長蔣中正賜”,還鼓搗出“學生胡宗南佩”等物,不一而足。
  到底何時有其“軍人魂”?筆者以經年的研究心得認定:“軍人魂”短劍,發端於距“黃埔建軍”9年後的1933年;其發祥地,是在江西的廬山。
  1933年5月,蔣介石為“剿共”慘敗,認定國民黨軍是一支“喪失革命精神”的“野蠻軍隊”,在專為成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督師“剿共”之際,將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數十萬國民黨軍重新編配,組成“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此北路軍部隊,全數為蔣介石嫡系,亦即所謂“中央軍”。為“培養學員的新精神”(蔣介石語),“剿滅”紅軍和共產黨,又“特設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這就是聞名的廬山軍官訓練團。當年7月18日至9月18日,該訓練團連續舉辦三期,訓練北路軍軍官及陸大學員等共7598人。第一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1835把”。第二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2504把”。第三期學員畢業之際,“頒發軍人魂短劍3564把”。 這就是最早的那批“軍人魂”。
如此認定,根據何在?
  首先,“軍人魂”這個名號,最早見諸於此際的廬山。蔣介石在《軍官訓練團訓練的目的和方針》訓詞中,開宗明義:這次訓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先尋著我們軍人的靈魂,再來挽回我們整個國家的靈魂!”此話的針對性在於:這些嫡系軍官上山之前,普遍“覺得長期的剿匪,感受生活的痛苦和找不著出路的疑問”,懼怕紅軍的心理非常嚴重,被蔣介石、陳誠(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團長)斥之為“簡直沒有靈魂”;而調集數千軍官受訓,就是要使他們“恢復軍人靈魂“。當時在訓練團團址海會寺,寺前約兩百米處,還專門建造了一座木牌坊,是為軍訓團的轅門,高懸蔣介石手書“軍人魂”三個大字,令人望而心驚。可見,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辦團宗旨,就是所謂“軍人魂”。而“軍人魂”短劍,即是這一主旨的衍生物。該劍甫一面世,其身上就鐫著兩行蠅頭小字:“軍人魂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紀念”。陳誠在向受訓弟子們頒發“軍人魂”短劍時,亦首次闡明其用途:“這把劍是給大家為主義奮鬥,與敵人肉博到最後的時候,做一個不成功便成仁的志士所用”《畢業學員應有的認識》 。
  其二,廬山劍從形制上看,製作比較粗劣,工藝比較稚拙,並且脫胎於刺刀的痕跡明顯,尚處於“混沌狀態”。這是該劍處發端之際的實物外觀上的重要根據。廬山劍的鑄造特點,明顯表現為“倉促之作”,刀鞘就是基本沿用槍刺鞘,刀身扁平無血槽,刀柄多為厚電木綴銅釘,與擋手連鑄,這些都與後來的主流路數的“軍人魂”,相去甚遠。並且1934年後,再無此類“軍人魂”形制出現,此亦為早期劍辨識的重要特徵。
  其三,蔣介石侍衛居亦僑先生在《跟隨蔣介石十二年》一書中提到:“蔣介石是個現代軍人,他的穿戴是以武裝為主的。在創辦黃埔軍校時,穿的是灰色布軍裝;在舉世聞名的北伐戰爭任總司令時,他改穿黃色或灰色毛呢服裝;在南昌行營期間和廬山訓練團成立後,他穿草綠色毛呢軍服,並且佩戴‘軍人魂’短劍”。十分明確:重視“武裝”且授人以劍的蔣介石氏自己始佩其劍,是在1933年之後,此亦為“廬山說”的有力根據。
  本人集劍有年,藏“軍人魂”短劍凡百八十餘柄,過眼之劍則倍之,搜求上下,從未見過1933年前的此種短劍。就以黃埔軍校所頒之劍來說,於“軍人魂”出現後的1934年畢業的黃埔九期生以後始見有劍留存於今併入某囊中。而1933年前的黃埔畢業生當以萬數計,卻均未見其劍。即是說,這萬數人如若有劍而無孑遺,也是勢不可能。
十載景觀:佩劍之風漫“國軍”
  繼廬山劍、黃埔劍的發端濫觴之後,“軍人魂”短劍開始成為國民黨軍正式列裝的物件。1935到1945年的十年間,是“軍人魂”的“黃金時代”,各類短劍呈氾濫之態大行於市,佩劍之風漫捲“國軍”。
  1935、1936年,隨著“國軍”軍官定製佩劍,各種“頒劍”亦風靡國中。各實力派人物多有動作,蔣系勢力下的東南及中南一帶尤為盛行。各系統、各部門、各機構,武將自不待言,文官亦有湊趣,以至童子軍之屬,各色人等嘗以頒劍為時髦之舉。軍隊的部隊長如師旅長,似都有頒劍之權,最小的見至保安團長。此際的劍事呈亂哄鬨的繁榮,乃一時之洋洋乎大觀。至抗戰勝利,伴隨著美式服裝的出現,“軍人魂”短劍運數告盡,基本壽終正寢。
  1945年8月,“軍人魂”在行將消亡之際,大大地風光了一把,且為該劍的退出歷史舞臺,行了一個可稱體面的謝幕禮。這就是在抗戰勝利之際,在芷江,在南京,及在各戰略區之擇要地,於日使洽降、對日受降之刻,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個個身佩璨亮的“軍人魂”短劍,接受“皇軍”降將奉上的戰刀和投降書。
“軍人魂”由“剿共戡亂”始,以對日受降終,這是歷史的不意安排。
“軍人魂”的形制與品類,說到“軍人魂”的品類特色,又是個一言難盡的話題。
《陸軍服制條例》對“軍人魂”短劍的規格,是有明確框定的。
  “全長三十九公分,劍柄長十一公分二公釐,護手厚三公釐,鞘長二十七公分五公釐,劍柄寬三公分,鞘口寬三公分,尾寬二公分二公釐;劍柄用玳瑁制,柄之兩面中央及頂上均包銅鍍金上鐫梅花紋,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線,護手亦銅制鍍金不鐫花紋,鞘身為魄鍍鎳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銅平鐫花紋,鞘口包銅長三公分二公釐,鞘尾包銅長六公分,劍刃長二十六公分,劍柄與劍鞘相連接處置彈簧開關一。”
上述即為標準的“軍人魂”款式,乃正規的軍官列裝式。
從“軍人魂”的門類上,大致可分以下三種。
  一是軍官制式佩劍。即“三朵梅花”型。這是循《條例》所制的服飾要求之物,為標準制式,生產大量,也是今日留存最多的品種。從其所含的信息量和收藏價值看,又是最為“大路”的貨色,且大部乃粗劣之作(而最精良者往往亦出於此類)。博物館所藏的,亦之多是這一類型。
  二是黃埔劍(原則上還應包括各軍事院校、戰幹團佩劍),是為“天子門生”佩劍。這類短劍我打“校長蔣中正贈”名號,為“軍人魂”正流,頒授量頗巨,其鑄造比較正規,源流亦比較明晰。此劍在抗戰之前頒授量甚小(黃埔正式學生自第八期起至十三期,每期 約在千數上下),至抗戰軍興,大辦分校,人數激增,故現留存的黃埔劍,多為十四至十九期(尤以十六、十七、十八期為多),十四期前和十九期後則均十分罕見。黃埔本校所頒劍的特點,是劍身不打佩者姓名,只有編號,而分校劍則不少可見劍主之名,使得“魂”的意念頓生,身價亦陡顯貴重。
  三是所謂“中正劍”。這是最不可測的一類。大者各派系巨擘,小如某保安團長,從中央到 縣屬,者可見其身形。這一類短劍光怪陸離,既難以提起,更無法道數。還有一種當時的偽劍,為私商鑄造售賣,不在話下。
  “軍人魂”的鑄造工藝特點,也是殊為奇特。僅從材質上講,有銅有鐵有金銀,有玳瑁紫檀賽璐珞鮫魚皮甚至很粗劣的竹木。比如據史載,軍統巨頭戴笠的佩劍,飾件就是純金的。從銘文看,同樣五花八門,有題贈,有名號,有勉語,甚至還有詩詞……
  總之,“軍人魂”短劍整體呈現出的特點,是路數雜陳、品類繁多、高下參差,撲朔迷離。這正是國民黨軍自身特點的集中反映:當年的“國軍”是一支裝備窳劣、又從未真正統一過的軍隊。“軍人魂”的雜陳現象,又是與當時中國落後的生產力水準、災難深重的民族背景、四分五裂的內部政治基礎,是對應一致的。
空軍航空委員會長期招考新生廣告
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944年)中央週刊報紙,空軍航空委員會長期招考新生廣告,田景詳先生所保存,正本己遺失,此為影印文件,招收的地址為重慶陝西路二十號一元廟內,空軍招生辨事處報名。
中華民國軍人手牒
兩本皆為田景詳先生的軍人手牒圖皮製為三十四年一月,另一本為三十八年三月頒發。
兩本的內容都大致相同,是軍人的身份証明,前幾頁有國父及蔣委員長相片。
記載個人的每次的戰歷,及穫頒的勳獎章及獎金的穫贈內容。
軍人手牒要則
一、軍人手牒,每人終身備帶,為身份證明之用。
二、軍人手牒,於起役時起用,隨歷記載。
三、手牒內,學,官,役,職,戰,獎,懲,各歷,均由所隸長官記載,並須簽名簽章。
四、軍人轉調服務時,應向新隸長官呈驗手牒,請求補記。
五、偽造或偽記手牒者,以偽造文書論。
六、手牒遺失或損壞及未發者,得請補發,其以前經歷,由現隸長官補記簽證。
日本投誠者証明書
此要日本人投誠証明很長是對折起來的,上圖為一張下圖是反面,圖上左並有中英文告訴戰友,如有日本人要投誠,請以友好態度相待,並引導其來指揮部。尺寸(33公分 × 12.5公分)
對日軍各部隊及兵團的正反兩面投誠証明書。尺寸 25.5公分 × 8.5公分
慶祝抗日勝利六十週年,台北、北京、成都、昆明,抗戰期間中美空軍飛行隊員同慶簽名旗
全國航校各期畢業名冊
筧橋憶舊
緬甸、印度之中美國飛行員使用之血幅
中國戰場中美國飛行員使用

中國、緬甸、印度之美國飛行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7: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2 09:28 编辑

慶祝抗日勝利六十週年,台北、北京、成都、昆明,抗戰期間中美空軍飛行隊員同慶簽名旗
全國航校各期畢業名冊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8.htm
駐防在四川漢中第一大隊一中隊全體中美空地勤人員與B-25轟炸機合影留念
抗日作戰期間美國製作中國抗戰歌本
抗戰期間美國製作的中國抗戰歌本,尺寸30.5 公分× 23公分,上圖可見不知為何有國民政府的國歌及中共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共國歌),相信為美國政府所編寫,國共雙方都放入了抗日歌曲,歌本內容共有二十二首曲,全部歌詞都是以中英文對照寫出,我才不相信老美會以中國曲調來以英文演唱。歌曲如下:
01、國歌02、國旗歌03、義勇軍進行曲04、自衛
05、救國軍歌06、犧牲己到最後關頭07、長城謠08、大刀進行曲
09、出發10、中華民族不會亡11、抗敵歌12、出征歌
13、嘉陵江上14、兵農對15、我們是民族的歌手16、農歌
17、熱血歌18、國殤19、自由的號聲20、開荒
21、滿江紅22、游擊隊歌  

空軍軍歌


哭泣的老虎
中國機械長
人道與謀殺
隆納德軍艦
轟炸埠蚌記
炸許昌車站
零式機之謎
空擊南台湾
杜立特代價
印度的訓練
自敵陣歸來
先烈齊學啟
.50機關槍
廣東天河役
三大隊日記
襲開封洛陽
襲孝感機場
七中隊戰史
擊沈運兵船
湘西保衛戰
破壞交通戰
三大隊空戰
重掌制空權
湘西大會戰
華人飛行員
P-66戰鬥機
空投宣傳單
擊毀敵車站
訪第三大隊
中美混合團
海上大獵殺
王叔銘將軍
回憶美空軍
壯大的空軍
宜昌支援戰
黎明前黑暗
威力大搜索
荆門大空戰
零式的剋星
炸郾城車站
蚌埠車站
痛失葉隊長
炸黃河鐵橋
三襲白螺磯
掃蕩武漢市
轟炸魯山城
擊落零式機
常德大會戰
老河口撤退
轟炸老河口
惡戰西峽口
收復老河口
遠征大上海
威力掃南京
空中無敵手
雙雄挑虎穴
茶陵大飯店
攻打江心洲
勝利返還都
歷史的芷江
遂川的始末
 
 
 
 
 
中美空軍準備聯合出擊防守昆明機場P-40的中國衛兵
中美混合聯隊隊徽三大隊第 28中隊(牧童中隊)三大隊第 32中隊(雷公中隊)
三大隊第8中隊(飛龍中隊)
五大隊戰鬥機大隊隊徽
一大隊 第四中隊(女神中隊)
一大隊 第一中隊隊徽一大隊 二中隊(悟空中隊)一大隊 第三中隊(鼬鼠中隊)

美軍駝峰空運單位駐印小冊
美軍駝峰空運單位駐印小冊,ATF In India - China共計十二頁介紹駐印生活及運輸隊的情形,駝峰空運介紹如下:
《駝峰航線血凝成》日本佔領緬旬,封鎖了中國海上和陸上的國際通道,切斷了外界對中國的援助,形勢危急。美國總統羅斯福胸懷全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開闢航線,飛越喜馬拉雅山,以千百架飛機架設4條空中橋樑,向中國運送救援物資,使中國軍隊能繼續奮戰,牽制住日本的大軍,便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區取勝。
這條航線,西起印度,東到昆明,途經喜馬拉雅山等高山大河,全長840公里。當時的飛機飛行高度有限,不能飛越喜馬拉雅太高的山峰,只能在山峰之間穿過。起伏的群山看上去就像駱駝的駝峰,所以美國飛行員稱之為「駝峰空運」。
從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多時間裏,美國以及中國的飛機,面對險峻的地形,險惡的天氣和凶險的敵機,把六十五萬噸物資運到中國。
在三年零5個月的時間內,駝峰空運總飛行達150萬小時,共損失飛機468架,美國飛行員1500多人長眠於這條航線經過的陡峭山崖中。
美國一些大型報刊提供的數字比這少一些。應該指出,一些中國飛行員也參與了駝峰空運。當時在中國航空公司工作的吳子丹說,駝峰空運的主力是美國的空運隊,但是那時中國航空公司的貨機也全部投入。有報導說:「中美兩國的飛行人員約1500人,長眠在駝峰的高山幽谷中」。飛機殘骸散佈在長840公里,寬8公里的航路地區。無數閃閃發光的鋁片掛在陡峭的山崖上,成了飛行員的航標。
日軍海南島調查書
實際尺寸:16x23cm共649頁,非常詳細的一本調查書(這本是繼"海南島志(南洋協會臺灣支部)"再補充出版的),據說曾任台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在滿洲國耗費巨資,建立了龐大的資料調查組織,日本戰敗後有極大部分的調查資料被歐美國家所搜購一空,真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不是老掉牙的舊書嗎!?怎麼內容設計、製作的超越現代的書籍!?說起海南島,可說是台籍老兵的血淚史了,從中研院出版的台籍老兵訪談記錄中,可以知道台灣剛光復時,有多少台籍老兵在海南島因為不能回台灣,而吃草皮樹根生活,甚而死在海南島。
(全文都是以日文書寫,圖片就此一頁,可惜無法閱讀內容,只好當做收藏品。)
二戰日軍個人裝備
日軍個人行軍用的水壺裝備,鋁壺鋁蓋用皮條固定皮革己硬化,斜背式外套袋,水壺為黑色外漆。
軍官使用的全牛皮製綁腿,連小腿肚的形狀都做得非常好,。
此應該為海軍使用的皮帶,牛皮製皮革老化有些裂紋但車縫的依然非常好,前方一小套並非放刺刀的外套,有可能是在隊伍前方手拿軍旗的人固定旗桿的地方。
支那事變從軍記念章,此記念章生產量很多,相信每一侵華日軍都有,保有一枚留作記念。
戰日軍喝清酒小酒盤三個,“重砲兵”“近衛步兵”為8.5公分、“步四八生野曹長”6公分,年代久遠三個酒杯杯口都有很小很小的缺口,種類圖案很多,大都贈於該單位退伍的軍人。

戰時日本國庫債券及日幣
支那事變割引國債庫券,昭和十四年( 1939 )尺寸 25.5公分 × 18.5公分
大東亞戰爭割引國庫債券,昭和十八年( 1943 )美參戰大概因戰事吃緊同樣的債券紙張比上減少一半。
戰時報國債券,昭和十七年(1942)尺寸 17 公分 × 13公分
戰時報國債券,昭和十八年(1943)尺寸同上 17 公分 × 13公分
日本本土使用的鈔票,反面印出拾圓錢可買的東西吧!
(不是否昭和五年可買上等米二斗五升,昭和十二年可買下等米二斗五升)
同樣的拾圓錢印有軍用手票,應為戰地使用。
百圓錢印有軍用手票,應為戰地使用。
偽滿州國拾圓錢,下方中間印有大日本帝國內閣印刷局製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8: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2 09:32 编辑

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大陸時期學生名冊
共十六期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07.htm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407.htm
國內其他航校名單等上該網頁分頁查閱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8.htm
http://www.flyingtiger-cacw.com/new_page_8.htm
(航空班第一期畢業學生合影)

(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學生畢業證書)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航空隊畢業證書)

海峽兩岸的民間團體攜手幫助抗日航空烈屬尋親
莫仲榮烈士的外甥黃耀基先生不知如何找到了我的電子信箱,寫了一封信給我,希望我能加以協助尋找莫仲榮烈士,陣亡的時間及地點和身平點滴,莫烈士同我父親皆二十八中隊,接到他的來信時,父親才剛去世沒有多久,無法回覆。只有將莫烈士的陣亡資料傳給了對方, 為尋找莫仲榮烈士的墓塚,我馬上和南京航聯會服務的沈紅女士聯絡,請求協助查尋,我倆來回了多封的電子郵件,終於圓滿的結束了。感謝沈女士並寫了一文,來介紹此次的經過,原文摘錄如下:今年(2008)的3月28日,臺灣空軍退伍軍人協會的理事翟永華先生給我發來郵件,請我幫助在抗日戰爭中犧牲在四川上空的原飛虎隊三大隊飛行員莫仲榮烈士的親屬黃耀基先生查找莫仲榮烈士的墓塚。
(莫仲榮烈士)
“莫仲榮”隸屬中美空軍聯隊第三大隊二十八中隊之一員,當年犧牲後據說埋葬在成都,家人最後只收到一堆遺物而不得見其墓塚,烽火連天之下,頗為哀傷。抗戰勝利至今為止,由於種種原因,相關資料、物件、相片相繼或毀或失,故此身處華南的家人無法追查其墓塚所在。莫仲榮烈士的兒子,如今已是七十有餘之人,一直寄望有生之年找到父親墓塚所在並前往祭拜。”
我一接到臺灣翟先生的郵件,當天就立刻與南京航聯會的劉祥祺秘書長聯繫,劉秘書長告訴我,經過查詢得知莫仲榮烈士的名字已經在1995年就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了。我就在4月1日將這些資訊發給臺灣的翟先生,並且立刻告訴了莫仲榮烈士的外甥黃耀基先生。
那天,當黃先生知道烈士的名字已經刻在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上時,激動得哭了。他告訴我,莫仲榮烈士是1944年在四川上空駕機時犧牲的,至今已經64年了,他的親屬都不知到他埋在何處,莫仲榮的妻子為莫仲榮一直守寡了64年,已經於06年去世。莫仲榮的兒子莫熙積已經70歲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到父親的墳前憑弔祭拜一場。1994年他聽說南京有一座空軍墳,就和妻子來南京找過一星期,但沒找到。只好回廣州了。所以黃先生當即就決定和莫仲榮的兒子兒媳和孫女及莫的侄子一起在五月來南京祭拜先烈。5月26日早晨,我陪同黃先生一行五人到航聯會道謝、感謝航聯會修建了抗碑,刻上了烈士的名字,讓烈士親屬有了一個可以憑弔烈士的地方。在航聯會開了烈士證明和查詢莫的資料,黃先生和莫仲榮烈士的兒子給抗館共捐了三千元人民幣。從航聯會出來我陪黃先生一行到花店買了兩束鮮花,和他們一起乘計程車到抗碑憑弔。5月26日是莫仲榮烈士的祭日,64年前的今天,是莫仲榮烈士遇難的日子,他的後代們選擇這一天來祭拜烈士是很有意義
莫仲榮子莫熙積於南京航聯會
的。當時的場面非常感人,莫的兒子和兒媳一下車就直奔山上的碑林,尋找莫的名字,莫的名字刻在左邊第二排的碑牆上,突然,莫的侄子大叫:找到了,在這兒!他們五人立即在刻有莫仲榮烈士名字的墓碑前站成一排,將鮮花獻在碑牆前,莫仲榮烈士70歲的兒子在碑牆前老淚縱橫,他張開雙臂撫摸著黑色的碑牆嘴裏喃喃地說“爸爸,爸爸!我想你呀!我們找您找得好苦呀!我來遲了……”莫的孫女雙手合十先是小聲啜泣,“爺爺呀,我們來看您了,可是奶奶前年已經去世了,她等了您64年啊……”莫的外甥黃先生抬頭看著莫仲榮烈士的名字邊哭邊說“舅舅啊,我們終於找到您了!您走了64年,我們想你呀!您是為我們的國家犧牲的,您是我們家族的驕傲……”這時小聲的啜泣變成了集體的嚎啕慟哭,積蓄了64年的思念在這一刻都迸發出來,在碑牆前盡情宣洩…………我也忍不住掉淚。是啊,莫仲榮烈士為祖國犧牲64年了,他的親人們今天千里迢迢找到他的墓碑,獻上了一束鮮花,終於圓了親人的夢想。
這是遲到了大半個世紀的祭拜,此情此景的確讓人辛酸!感慨萬分!
左一:沈紅女士和莫烈士家屬在紀念碑合影,莫仲榮烈士的名字刻在左邊第二列的碑牆上。
莫烈士家屬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黃先生還發給我兩首七絕詞,是他為這次行程而寫的
七絕 悼三舅
飛虎展翼在長空 ,
英雄怒吼向前沖。
保家衛國身不顧,
英魂融歸藍天中。
七絕 英名頌
雄鷹折翅在蜀中 ,
英名戰史化為風。
拂去塵埃還本色,
飛虎英雄立碑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8: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2 13:27 编辑

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航空班學生名冊
 
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航空班學生名冊
 
姓 名

籍 貫

出 生

備 考

丁 炎

浙江杭縣

民前一年

1942/3重慶飛浙江衢縣視察返航涪陵山失事殉職

王先機

湖南長沙

民前三年

王袖萍

浙江麗水

民前二年

王伯嶽

江西九江

民前一年

1935/5四川鬆潘剿共機槍擊落於鬆潘殉國

王可贊

河南汝南

民前四年

王天祥

浙江黃巖

民前三年

1937/8上海瀏河空戰擊落兩日機亦中彈墜地殉國

王熙敬

安徽太湖

民前三年

1932/5蘇家埠偵炸共軍地面砲火擊中殉國

石 堅

湖南瀏陽

民前二年

向周全

湖南茶陵

民前三年

左紀彰

湖南醴陵

民前一年

安家駒

廣東高要

民前二年

1938/8敵擊武漢正練飛行機著火跳傘灼傷重殉職

吳 禮

浙江杭州

民前二年

吳子琦

廣東瓊山

民前四年

吳樹漢

廣東新興

民前三年

吳 會

浙江寧縣

民前三年

1932/3江西贛縣偵炸共軍地面砲火擊中殉國

吳明輝

湖南零陵

民前三年

1932/2安徽蚌埠出擊上海日軍起飛時失事殉職

沈延世

浙江紹興

民前二年

任友榮

福建閩候

民前三年

袁士宗

湖南寶慶

民前三年

梁壽章

福建閩候

民前三年

符 克

廣東文昌

民前一年

1936/12甘肅固原起飛時機故障失事殉職

賈 超

四川鄰水

民前三年

高學連

福建閩候

民前一年

曾天中

湖 南

民前三年

1932/5蘇家埠偵炸共軍地面砲火擊中殉國

徐康良

浙江孝豐

民前四年

徐漢輝

浙江壽昌

民前三年

張之珍

山東青城

民前五年

張抑強

廣東梅縣

民前五年

張式群

浙 江

民前三年

張夢緹

山東陵縣

民前三年

1936/1同李安宇貴州貴陽剿共天氣劣觸山殉職

張 旭

河南羅山

民前六年

陳志倫

浙江杭州

民前三年

陳嘉尚

浙江杭州

民前二年

陳南桴

廣東華山

民前三年

陳觀瀾

江西南昌

民前一年

陳又超

江西青田

民前三年

彭亞秀

四川內江

民前二年

喬鏞照

上海市

民前四年

楊開庭

江西豐城

民前三年

楊喻仁

江西青江

民國一年

楊鴻鼎

四川江津

民前一年

候拔倫

江蘇無錫

民前三年

章 傑

浙江臨海

民前三年

徐煥升

江蘇崇明

民前四年

載中傑

江蘇六合

民國一年

蔣翼輔

浙江諸暨

民前四年

蔣志高

四川眉山

民前二年

趙 臬

浙江諸暨

民前三年

(趙國標)

趙中一

浙江東陽

民前三年

趙廷珍

浙江上虞

民前三年

趙 鵬

貴 州

民前三年

劉 毅

湖北漢陽

民前一年

劉 林

湖南零陵

民前三年

劉秉寬

安徽合肥

民國一年

劉國運

湖南衡陽

民前二年

劉求鋒

江西尋鄔

民國一年

1944/5印度因公乘機返昆明經駝峰途中人機失蹤

錢國勳

安徽桐城

民前二年

 

藍光傑

四川榮縣

民前四年

藍秉權

四川隆昌

民前二年

謝廷藩

江西雩都

民前二年

1934/11湖南寧遠偵炸共軍擊傷迫降被俘殉國

龍祚炎

貴 州

民前一年

許葆光

江蘇武進

民國一年

孫馨山

福建蒲田

民前三年

羅 機

湖南邵陽

民前五年

聶經豫

湖北江陵

民前四年

魏崇良

廣東五華

民前六年

(原名魏雄球)

鄧志堅

湖南零陵

民前二年

蘇友濂

福建閩候

民前二年

譚文盤

湖南益陽

民前三年

1940/3出差途中遇雨滑倒舊傷復發吐血殉職

譚 鼎

湖南長沙

民前五年

1935/6赴漢口天氣劣故障墜湖北武穴殉職

譚以德

廣東新會

民前五年

龔穎澄

江蘇崇明

民前一年

李忠儂

林馥生

許成棨

段國楨

江西南昌

民前三年

江希鬆

福建閩候

民前三年

朱鴻道

浙江杭縣

民前三年

李 輝

湖南新寧

民前三年

李映南

湖南新寧

民前三年

1936/10同金恩濟飛西安機故障起火殉職

李華偉

四川安縣

民前四年

李俊德

湖 南

民前四年

林蔭梓

福建閩候

民前二年

金 雯

浙江永嘉

民前三年

1942/1桂林返成都經貴州黎平機故障撞山殉職

金恩濟

江西南昌

民前二年

1936/10同李映南飛西安機故障起火殉職

易國瑞

湖南長沙

民前四年

周修忠

廣東汕頭

民前四年

周佐群

浙江青田

民前六年

1936/8飛西峰鎮天氣劣觸香爐山殉職

周 良

浙江青田

民前五年

黃正裕

浙江杭縣

民前二年

1937/10午夜赴滬炸敵天氣劣撞山墜地殉職

黃昌宗

浙江杭縣

民前四年

1932/3江西贛縣偵炸共軍地面砲火擊中殉國

胡國賓

浙江建德

民前三年

胡偉克

江西萍鄉

民前一年

洪家模

四 川

民前六年

狄志楊

江蘇溧陽

民前二年

1944/1梁山至恩施視察至利川天氣劣撞山殉職

俞 錚

浙 江

民前二年

共計:九十七名
(航空班第一期畢業學生合影)
(國父手書墨寶) (蔣委員長為官校題“筧橋”二字)
(蔣委員長巡視中央航校) (蔣委員長主持航校畢業典禮)
(蔣委員長蒞臨航校對學生精神訓話) (航校生排隊步行出大門口)
(中央航校內的飛行員人像)

(中央航校學生隊) (筧橋杭校教練機停機坪)
「七七」抗戰爆發後,於民國二十六年八月六日航校被迫遷離筧橋。航校遷離先到漢口附近孝感,原擬復校,嗣以鑒於抗戰前瞻須遠,決定再向西遷。中央航校在昆明附近的巫家壩機楊復校。校舍就原有營房修建,將就使用,其氣派和設備遠遜筧橋太多了。不久中央航空學校改制稱空軍軍官學校(第十二期),為適應訓練環境,乃調整建制,以巫家壩本校為高級班,在蒙自設中級班,在祥雲縣雲南驛設初級班,此處就成為抗戰其間對日抗戰培養空軍作戰飛行人員的根據地。
民國年號加1911即西元
西元減1911即民國紀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8: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2 11:48 编辑

大陸時期中央航校、空軍官校歷任校長
大陸時期中央航校、空軍官校歷任校長
第一任 張靜愚
1928/10~1929/07
第二任 黃秉衡
1929/01~1931/06
第三任 毛邦初
1931/06~1932/08
第四任 總統 蔣公
1932/09~1934/04
第五任 周至柔
1934/04~1936/02
第六任 陳慶雲
1936/02~1936/08
第七任 黃光銳
1936/09~1937/05
第八任 陳慶雲
1937/05~1938/04
第九任 總統 蔣公
1938/04~1947/10
第十任 胡偉克
1947/10~1950/04

早年中國軍閥割據、國內內戰剿共至日本侵華,一直無法有效率的發展自己研發的飛機設計與生產製造,早年皆需引進國外的技術及飛機,因此飛行人員的培訓,從教官到飛行學習的教練機,及往後作戰使用的戰鬥機,有英、美、德、義大利…等不同的國家製造,子彈尺寸、炸彈種類、飛機零件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無不相同,飛機的性能也不是理想的情況下,訓練出了一批批的中國空軍英雄人物。
中國空軍大致上可分為:
( 一) 中央航校高級班,每期皆招收各一部份學校畢業,己是合格的飛行員在加以短期訓練之後分發作戰部隊。包括:廣東航校、廣西航校、山東航校、國外華僑航校、留美、留法、留義、留日...等飛行學生 。
(二)中央航校飛行科、及中央航校航炸班,資料發表僅是中央航校飛行科,第七期改為空軍官校,名冊包含早期剿共及對日抗戰陣亡人員名單說明。
(三)抗戰後期,「空軍航委會」也比同日本一樣,成立「空軍士校」,招生的對象以國內初中畢業為主。
在大陸期間官校十六期為第一批留學印度「臘河」飛初級班訓練,未淘汰者留美受訓。至第官校二十四期以後停辦,第二十五期為最後一期至印度「臘河」飛初級班訓練,後返回國內接受中、高班飛行級訓練。
官校第二十五期、二十六期(空軍幼校第一期畢業升上來的學生)是國內自行訓練的最後兩批,於杭州筧橋畢業。第二十七期生為撤退來臺灣後的第一批畢業生。
因時間久遠或有遺漏或錯誤請來函指教,為了求正確實,我將再次查詢及尋找此方面檔案,隨時在加以修正補充內文。
※空軍官校名冊僅為飛行人員,各期學生訓練中被淘汰後,轉學航炸、領航、通訊、偵察...等其他科目,這些都屬空軍官校畢業,但各科各有畢業名冊,所以同期生有些在此找不到名字,在此說明。
(航校學生與弗力提教練機)
(航校由通光營房北望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筧橋機場第三、四棚停機坪為初級弗力提教練機) (道格拉斯中高級教練機練習鉤上通信袋)
(中央航校學生排座在木椅上準備飛行訓練)
(鳥瞰筧橋中央航校校舍全景右下為醒村上方為機場)
(空軍官校飛行隊學生整齊排隊步出校門)
學生畢業中央航校大門佈置美觀 航校學生在教室上學科科目
(雲南驛空軍官校初級班美顧問舉行畢業典禮,淘汰率高未能畢業的同學依志願回到陸軍下部隊當排附(全都己再陸軍官校一年半訓練畢業)或留在空軍學習領航、氣象或無線電等學科在空軍服務。)
(蔣委員長對飛行學生訓話) (蔣委員長及夫人視察航校)
中央軍事學校畢業生學籍登記證(民國32年)
民國32年 第十八期第二總隊步科,中央軍事學校畢業生學籍登記證

改朝換代暫用郵票
隨著時代的轉換,新的國民政府無法一下很快上路,改換原政府的舊體制留下的東西,所以常常先延用一下,郵票為其中之一,把原有的舊票加印「中華民國文」或原有的郵票加印「限台灣使用」等字,以度過試應期,此郵票也留下了歷史的腳步。
清朝郵票加蓋中華民國
中國郵票加蓋台灣省專用
滿州國加蓋中華郵政
日本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台灣省
中美混合團所活躍之中國地區
中美聯隊番號
駐防空軍基地
第一大隊一中隊
漢中空軍基地
第一大隊二中隊
桂林空軍基地、梁山空軍基地
第一大隊三中隊
桂林空軍基地、梁山空軍基地
第一大隊四中隊
重慶白市譯空軍基地
第三大隊七中隊
桂林秧塘、李家村、四川省梁山縣、湖北省老河口空軍基地
第三大隊八中隊
廣西桂林二塘、漢中、安康空軍基地
第三大隊二十八中隊
廣西桂林的二塘、零陵、恩施 、安康空軍基地
第三大隊三十二中隊
廣西桂林、梁山、漢中、西安空軍基地
第五大隊十七中隊
湖南芷江空軍基地
第五大隊二十六中隊
零陵、湖南芷江空軍基地
第五大隊二十七中隊
湖南芷江空軍基地
第五大隊二十九中隊
湖南芷江空軍基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9: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6-12 13:27 编辑

廣東空軍航校簡史
民國年號加1911即西元
西元減1911即民國紀年



廣東空軍航校簡史
國父領導革命,在國內創設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即為「廣東軍事飛機學校」,於民國十三年底正式成立。校址初設廣東山下「皮革」,後遷「大沙頭」飛機場附近之營房,設備俯陋。蔣委員長當時為黃埔陸軍官學校校長,遵國父指示,從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遴選十員為第一期學生。
廣東軍事飛機學校第一期十名畢業學生名單

王叔銘

劉 雲

李岳陽

郭一予

袁滌清

王鳳儀

馮 淘

萬少鼎

唐 鐸

樸太廈

留法有機械唐鐸,及朝鮮籍機械員樸太廈

校務聘德籍亞爾太先生任校長兼學科教授,教官二人均德籍;一為馮葛蘭姆,專司飛行訓練,另一為赫斯,講授機械技術。訓練飛機為“寇蒂斯霍克”機共四架,均係水冷式發勤機,木製螺旋槳,使用燃料為五加侖鐵皮桶裝汽油。
廣州各界百姓前來參觀學校「飛機廣州市校號」
民國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共產黨作亂,發生廣州沙基慘案後,蔣委員長當時有鑑及此,於同年秋第一期航校學生畢業中遴選五員,由航空局局長俄人李縻牽領赴俄國學習飛行。
第二期航校學生在民國十四年中旬,復自黃埔軍校第二、三期學生中遴選一批入學。本期分為飛行、偵察、機械等班,於十五年十二月畢業計二十八人。
民國十五年十二月第二期二十八名畢業學生名單

毛邦初

張廷孟

余世沛

常乾坤

龍文光

王體明

朱吳城

李靖源

徐介藩

朱元榮

何杰仁

餘震一

陳世賢

董從善

葉祥賓

陳 藻

蕭錦箎

陳兆機

丁詳鬆

林理甫

王昌裕

李輝勻

王運堯

李乾元

張聖哲

車廷信

劉鐵仙

李玉英

李乾元、張聖哲、車廷信、劉鐵仙(皆為韓籍)、李玉英(女性)

民國十四年中,張治中接任航空局長,並兼任該校校長,不久航空局改組為航空處,林偉成任處長,黃秉衡任校長,嗣由黃光銳代理。本國籍有:楊官宇、周寶衡、胡錦雅、黃毓沛、丁紀徐、關榮等任飛行教官。
民國十六年二月,航空處長林偉成奉命率飛行教官及高級機械人員如:黎國培、李槐、染慶銓等赴俄國考察及第二期大部分學生赴俄深造,並另洽購飛機,當時航空處長由陳卓林暫代。
廣東航校第一、二期畢業生由俄返國,先後在筧橋中央航空學校任教,於剿匪、抗戰期間筧橋航校畢業之班次計有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甲班、乙班、第六期一班、二班等班次,連同南京復成橋畔明故宮機場訓練之航空班(軍籍改為中央航校第一期)均戰績輝煌,永垂青史。
再回憶到民國十五年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李濟琛,在廣州電遨留滬空軍宿將張惠長回粵接辦航空學校。十六年六月三十日接任校長,陳慶雲任教育長,學校易名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航空學校」,招老第三期學生。
同年十一月十七日張發奎部隊在廣州發動事變,張惠長避往汕頭。叛軍佔領廣州後,委派南苑航校畢業之王季子擔任該校校長,招考三十名學生,尚未入校,張發奎部隊叛逆撤退,廣州秩序恢復,張惠長於十七年初復返廣州任校長,王季子招生案撤銷,另行招考學生三十五名,同年三月二十六日,張惠長調航空處長,周寶衡接任校長,該批新生於四月十五日入學。
民國十八年四月第三期(甲班)三十二名畢業學生名單

陶佐德

鍾恩盛

何涇渭

楊國柱

趙 強

何惠吾

曹醒仁

詹道宇

鄧顯綱
丘支舜

胡其選

施正光

郭漢廷

劉益國

蔣其炎

曾澤棠

周 驥

蔣孝棠
陳兆新

鄭厚邦

張 幙

胡祖慶

鄧梓超

潘福基

曾傳鎏

段其新

陳錫鴻

甯明增

吳汝鎏

謝 莽

莊迪華

伍興鑑

 

 

 

 

另外林惠昆(畢業前病故)、楊華炯(中途退學)、趙甫明(因病退學)等。

周寶衡任內續招學生六十五名,於十七年十月一日入學編為第三期乙班,並增招機械班學生五十名,亦於同年十月一日入學。
張惠長於十七年十一月駕萊因式陸上飛機,自廣州起飛,經漢口、南京、北平至瀋陽,然後自瀋陽至天津、上海役返廣州。副處長陳慶雲則駕萊因式水上飛機經福州、上海、漢口、梧州飛返廣州。兩次長途飛行尚屬創舉,全國歡騰,對啟迪國人航空觀念裨益甚大。
民國十八年夏,中央政府調張惠長赴南京接任軍政部航空署長。同年秋,粵方航空學校招考第四期學生一百名,於十月二十五日入學。
民國十八年十二月張發奎、李宗亡、紹竑、白崇禧等分別叛離中央,組成護黨救國軍,聯合進攻廣州,另組政府。楊官宇曾代理校長,部分學生受人煽惑滋事者,大都開除示懲,僅剩下李鴻皋、蒙鵑魂、羅捷成、江海萍、曹飛、陳其偉、駱導?、吳宗道、戴坤遠、丁蘭昌、吳星泉、黃國聰、雲鏡明、雷金華等人仍服役空軍。
民國十九年三月九日第三期(乙班)三十六名畢業學生名單
陳興荷

慮譽衡

黃慶騮

陳其光

劉薇馨

周炳明

劉炯光

黃偉賢

鄧伯強

司徒靄

程岳惠

李凌雲

郭良弼

葉 炳

趙伯順

袁宗祺

羅德馨

周蓮茹

張 劍

徐燕謀

伍於鴻

陳 晉

陳有琇

容章炳

楊一自

李一飛

梁達文

鄭梓湘

林 佐

李可斌

容仲偉

朱宏飛

容章灝

徐光甫

林深源

朱達先

朱達先(印度籍)

民國十九年八月八日廈門民用航空早校因故停辦,學生十一名轉入航校第四期受訓。
民國二十年三月九日第四期計五十一名畢業學生名單

孫烈五

王柏如

吳金龍

吳德?

李森芹

林振亞

陳宏加

陳植亭

陳蔚文

王 幹

張吉輝

張國安

曾仁南

廖作鏐

關 熙

謝志成

鍾潤祥

譚其漢

何守榮

何啟昭

韋翹生

梁啟昌

王泗芳

王耀庭

吳金福

李吉星

沈銘山

范少平

陳培恆

陳詩傑

陸允熙

徐淑良

張君正

許佐材

楊偉廉

劉國禎

薛春義

謝漢登

譚世昌

左澤淦

何冠雄

胡存心

梁季崇

梁廣堯

張梓祥

楊振華

鄒良弼

顧彭年

黃鴻楷

萬應芳

羅福耀

 

 

 

民國二十一年四月二日第五期計五十六名畢業學生名單

張岱山

黃瑞穩

陳 略

黃榮想

李澤平

胡質殊

黃朝威

楊玆祺

劉蘭清

楊季達

謝人鳳

孔自立

何士衡

楊慶義

盧心愉

許寶誠

李蘊文

呂仲恆

潘夢欣

劉敬光

傅福玨

廖昇平

陳恆泰

潘國琰

鄭祖植

周秉真

餘光德

胡共逸

周飛熊

許耀銘

余慶源

楊華焯

曾邦柞

彭恆性

朱念慈

曾作燎

蕭秉翰

黃磋志

梁冠英

羅裕權

蘇植蕃

張有名

黃炳登

劉嘯天

李明根

陳錫齡

王有光

郭宣勇

姚 章

李翼東

關燕蓀

鄭 德

許昭明

朱光球

楊耀森

佐胡龍

 
 
 
 
 
 
 
機械學教官週一塵第五期見習飛行後結業。周氏係美國華僑,曾在美學飛行及機械,在航校任教機械學外,另兼教學生實習跳傘、摺傘,及降落傘保管。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間「燕塘政治軍事學校」招考學生二十六人來校,與二十年招考之六十二人及廣西曾派十三人,分別編第六期甲、乙、丙三班。
民國二十二年四月一日第六期(甲班)六十二人畢業學生名單
鄧政熙

李雲龍

區瑞章

黃成章

劉保生

潘作霖

廖穆科

郭外峰

葉炳其

楊 敬

余平想

梁子裘

杜慶綱

麥煥球

鄭中興

馮紹清

馬維棟

岑澤鎏

何蔚文

黃公略

謝超群

唐傑君

潘澤光

陳 珊

周昌森

陳崇文

嚴鎮川

蕭棣信

陳萬榮

林擎岱

黃居谷

黃 特

鍾錦棠

丘戈

何傳熙

戴乃洪

譚卓勵

方惠之

胡經武

簡氏興

明善端

黃廣勳

羅英哲

封任強

朱均球

蔡志昌

黎廷宣

張 維

黃志剛

黃炳朗

黃錫豪

葉子雲

劉志英

聶盛友

梁特旺

黎文海

明忠義

黃厥昌

蕭翔

陳振典

孔昭麟

李德標

 

民國二十四年五月一日第六期(乙班)四十一人畢業學生名單

黃祖武

譚漢男

廖華臻

陳業新

黃昌琳

雷振一

韋淳傑

趙 援

陳岳生

鄧 堤

梁茂德

呂輯人

徐 貽

楊瑞庭

李傳聲

陸光球

丘同光

張潮均

沈 瀛

梁 智

陳志超

莫諒成

陳業幹

張三民

羅樹敏

梁圻光

李啟平

戴錫炎

徐子欣

馮文傑

莊甲民

白學鑑

張瑞箎

卿雲燦

鄧華高

楊永祿

羅承業

符家興

莫 傑

胡 遂

區 輝

 

 

 

 

第六期(丙班)二十五人畢業學生名單

梁定苑

古 恆

李華良

魏日聚

周成波

陳策良

李繼唐

廖德壽

張偉倫

陳景唐

鄧偉殷

鍾一鳴

董 策

鍾烈正

黃元壽

韓平元

汪漢淹

吳 奇

胡秉文

駱萃蓮

周靈虛

黃少霖

陳民

韓春光

曹朝覺

 

 

民國二十二年招第七期飛行生四十二人,編為甲班。民國二十三年復續招老第七期飛行生一百名編為乙班。
民國二十三年三月十四日第七期(甲班)四十二人畢業學生名單
謝荃和

阮堅煜

周伯源

方鎮基

羅宗焜

朱鬆金

甄錦榮

林冠群

李善明

王鼎基

沈木秀

孔叔明

黃廣慶

黃能榮

王飛鳳

李嘉鴻

陳華梅

賴祖耀

李承訓

胡漢能

鄧傑偉

黃 搏

劉德仁

徐亞輝

陳鎮和

甄天讓

司徒鈞

方汝南

鄧從凱

關孟祝

劉盛芳

林學禮

葉毓靈

丘瑗

胡效良

林日尊

陳桂林

陳藉康

陳志平

馬師爽

黃肇濂

吳伯君

 

 

 

以上所屬廣州航校各期畢業均在廣州舉行,該校第七期乙班學生一百名,及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復招考之第八期學生五十八人,在同年六月兩廣事變,七月間陳濟棠下野,廣東航校改為中央航校廣州分校以後,即沿用筧橋航校期別序列,原廣東航第校七期乙班及第八期新生改編,入筧橋航校第七期、第八期繼續受訓。
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抗日戰爭爆發。秋間,筧橋航校總校經長沙遷至昆明,並改稱為「空軍軍官學校」,負責高、甲級飛行訓練。洛陽、廣州兩校均遷至廣西柳州,擔任初級飛行訓練。於筧橋航校第七、八兩期學生分別在昆明畢業。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第七期(乙班)四十二人畢業學生名單
王剛夏

丘貴祥

朱若彭

李肇新

吳達波

范斡卿

翁克傑

梁會生

麥谷登

陳學堅

張培生

張森義

黃才貴

黃龍金

劉 俊

劉懷智

潘國煌

藍錫芳

戴邦模

譚達光

周仕鏞

林 耀

徐 飛

蕭國英

朱煥堂

陳學策

葉鵬飛

劉怒濤

馮俊忠

陳世堉

何世堉

卜鎮海

葉思強

劉漢桓

黃棟權

彭 均

司徒堅

蔡仕偉

陳家灼

陳桂民

李衍洛

李家英

杜兆華

余拔峰

李寶誠

歐陽富

鄭乃漢

劉潤田

餘子剛

夏 田

鍾前舟

陳日操

陳世雄

溫炎

張鴻藻

陳夢鯤

本班同學計作戰飛行殉職者三十二人,轉習航炸者二人。

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一日第八期二十九人畢業學生名單

伍國培

黃淑友

梁榮錦

陳大科

曾致平

李惠和

鄧從綬

趙壽年

林偉章

楊德光

項世端

吳國端

葉望飛

祝瑞瑜

秦禮智

謝 璉

嚴桂華

丁壽康

胡厚祥

周景怡

余炳蔚

餘裕宗

葉吉光

李維翰

鄭道滔

丁雙典

王茂鈞

巫有淦

劉國榆

 

 

 

 

 

 

 

(摘自中國的空軍 傅瑞瑗)
陳濟棠主政時期的廣東空軍(30年代初)
 
廣東空軍簡史
一、早期航空
自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世界各國均興起了研製航空熱潮,旅居國外的華僑也紛紛投入到此一行列之中。
1906年,華僑馮如開始在美國研製飛機,至1909年終於製成,並於9月21日試飛成功,這架飛機曾在多個航空展示會上獲獎,轟動全美航空界。
1911年3月,馮如從美國回抵廣州,籌設“廣東飛行器公司”從事飛機製造,開始了國內的航空事業,但他不幸於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郊區燕塘操場作飛行表演時失事身亡。馮如雖然捐軀,但已將航空理念帶入中國,從此,華僑青年在國外學成航空後,紛紛回國。1914年6月間,林福元由美國帶1架飛機回粵,途經香港時飛機被扣留。7月,陳桂攀也帶飛機1架抵廣州,但他急於求成,將飛機草草組裝完事即進行試飛,未及離地便機毀人亡。繼之,譚根於次年自美歸來。7月,在廣州成立航空學校籌備處,廣東都督龍濟光委李實為督辦,譚根為飛行主任。隨由譚根前往香港交涉取回林福元被扣的飛機,並在九龍沙田表演飛行,有男女各一人分次搭乘上天,時為1915年8月7日。
二、孫中山創建空軍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積極提倡航空救國,但因革命果實已被北洋軍閥竊取,遂改在南方組織革命,並積極籌建革命空軍。
1914年,孫中山以旅美華僑楊仙逸協助國民黨駐美洲總支部部長林森訓練國民黨空軍人才,林森等發動華僑贊助,在紐約州拔夫羅市(BUF FALO)寇提斯飛行學校內(CURTIAS FLYING SCHOOL)倡辦“中國國民黨空軍學校”。首期學生為張惠長、陳慶雲、吳東華、葉少毅、陳幹、李光輝、蔡司度、黃光銳、譚南方等20人,施以美國式的空軍軍事訓練,於1917年畢業,獲得美國飛行證書。畢業後,在美國組成“中國國民黨飛機隊”,連同人機由楊仙逸偕同回到廣州。其時孫中山護法南下,在廣州成立革命政府,於廣州東郊瀕臨珠江之大沙頭開闢水陸飛機場,以楊仙逸為隊長,這是孫中山正式創辦革命空軍的開始。
1918年,孫中山派人設法購到兩架飛機,以旅美鶴山籍歸僑、機械專家李一諤與張惠長等人在廣州將以前棄置的兩架飛機進行修復,在大元帥府下設航空處,任命李一諤為處長,張惠長為副處長,這就是廣東空軍最初的組織,當時同在該處服役的有陳慶雲、蔡司度、張恢寒等人。
1919年,桂系軍閥操縱了廣東政府,孫中山離開廣東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失敗。粵督莫榮新任命張惠長為飛機隊隊長,但飛機隊人員恥與桂系為伍,亦紛紛離去。時援閩粵軍已在閩南佔據一塊地盤,在美國籌捐購買的寇蒂斯飛機兩架運往汕頭轉到漳州,孫中山命楊仙逸、張惠長赴閩,協助援閩粵軍發展航空事業。
在美國籌捐購買的寇蒂斯飛機 汕頭第壹號
1919年6月,援閩粵軍在漳州成立飛機隊,委陳應權為隊長,隊員有蔡司度、葉少毅、李光輝等人。7月,葉少毅在漳州上空飛行失事身亡。夏秋之間,僑胞捐獻的飛機又有兩架由美國運澳門朱卓文轉去漳州。1920年6月,援閩粵軍班師回粵,討伐桂系軍閥,飛機隊隨軍兩路南下,沿途配合作戰,偵炸淡水、平潭、馬鞍山等敵陣地,掩護地面部隊挺進。
另一方面,援閩粵軍在澳門購入寇蒂斯飛機兩架(一說一架是澳商盧九贈送的),並附帶雇美籍飛行員史密斯、維納二人和機械員楊標、餘炳揚、吳勢等多人。9月26日,楊仙逸、張惠長、陳慶雲等在東莞虎門河面分駕兩架飛機起航,飛抵廣州觀音山南麓上空,擲彈於粵督莫榮新公署,並空投大量傳單。10月,桂軍撤離廣州沿西江西撤,張惠長等駕寇蒂斯HH16型水機,陳慶雲駕寇蒂斯J.N-4型水機分頭飛赴西江一帶偵察敵蹤。前機因油盡迫降,張惠長和史密斯泅水生還,維納遇難。
援閩粵軍收復廣州後,授楊仙逸以飛機總指揮,但他沒有就職,而轉為出國謀籌款添購飛機和培訓空軍技術人員。
11月,孫中山在廣州重建護法軍政府,複任大元帥之職。在大元帥府下設航空局,再從澳門購回水機4架,任命朱卓文為局長,張惠長為第1飛機隊長,有大小水機5架,陳應權為第2飛機隊長,擁有陸上飛機4架。這是廣東航空稍具規模的開始。並派楊仙逸出國籌辦充實革命航空事宜。
1921年4月,軍政府收編依附桂系軍閥的海軍時,由航空局派出飛機飛臨現場上空,監視警戒,支援革命海軍敢死隊前往執行任務,使任務順利完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8 11: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