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87|回复: 1

广东省大埔县何氏溯源暨新加坡茶阳何氏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0 21: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edmund_chf 于 2021-12-5 17:06 编辑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7的大姓,总人口近二千万,中国大陆一千六百多万,海外约三百多万。中囯绝大部分的何姓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 距离现在已有两千两百多年。何姓的来源较多,除汉族何姓外,还有来源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或是由其他姓氏改姓而来。但综其主源,则出自姬姓韩氏,何姓是由韩姓分出来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文王,也就是轩辕黄帝的后裔。故许多何氏族谱都有记录 “远溯吾宗,本支于黄帝,源流于姬周,派衍于韩原”  “韩”改“何”主要有二个代表版本:
  首个版本是始于战国末年由 转音而成为 何” 姓。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江淮一帶,因江淮方言” “同音,遂为姓。
  次版本是依据《浈阳水木记》的记载。 予是现在在东南亚各国、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南方各省的何姓人中世代相传,并公认和接受的主要版本:
   何氏始祖瑊公,原姓韩,乃战国时韩国君韩厘王之次子。韩王安执政时(公元前238—230年),韩瑊与韩非同秉国政。那时秦国日亦强大,韩瑊便进谏韩王安要严加提防。韩王安不从,韩瑊便辞官隐退。公元前230年, 秦始皇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国君韩王安投降被掳。秦相继并吞六国,六大囯之一的韩国被强大的秦国毁灭后,韩囯厘王之子韩瑊(jian)便携妻姜氏遁迹于现在的安徽省庐江县,寓于津要,买舟送渡, 以艄公为业。秦灭韩后,对韩国人特别对韩姓人赶尽杀绝。公元前218年,张良(他曾经是韩国贵族),打算复仇,用万金家财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在秦始皇出巡到博浪沙(原韩国境内今河南原阳县境内)刺杀秦始皇,但未能成功。秦始皇怀疑这是被灭亡的韩国残余贵族所为,于是便下令全国查访,凡原韩国王室子孙一律斩杀,以绝后患。那时密探遍布,查询居民姓氏。某天,秦朝密探路过庐江,乘搭韩瑊公的小船渡河,便问艄公之姓;韩瑊公不知对方是何方神圣,当时天寒水冷,便以开玩笑的口吻指着冰冷的河水答道:此为我姓。韩瑊公的意思是以水寒比喻“韩”,韩寒同音,并非有意隐瞒。岂知秦囯密探没有领悟其意,继续问:哪有姓河的道理?韩瑊公答:姓必从人之旁,岂有从水旁?于是秦囯密探便以何姓记录在册,继而离去。事后,韩瑊公才获知那位问姓氏的人是秦国的密探,大为惊吓,低声叹息地说:我很幸运逃过这次劫难,何字这个姓,岂不是天赐给我们的吗?
  于是便改姓为何,名何瑊。并建房造屋,开荒种田,正式定居庐江成为庐江之望族。何瑊夫妇“力田讲礼,庐人重之,皆寿百年。死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冈,世称何坟冈。何瑊公夫妇共育有三子,长子何通,次子何适,三子何遇。三个儿子均秉承父德,“力耕致富,讲礼睦邻”家族人丁兴旺。时至东汉,何氏已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庐江是何氏始祖发祥地,所有何氏后裔都以庐江为堂号。

  庐江县距合肥市70余公里。庐江何氏太始祖陵园依据古籍文献,在庐江县城东望淮冈(今安徽省庐江县裴岗乡陶冲村)瑊公墓葬遗址处重建。何氏太始祖瑊公陵园在公元2000年建成。2004年10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何氏太始祖瑊公陵园(何瑊墓)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陵园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派朝宗” 四个大字的大理石竖碑。陵园內建有墓冢牌坊,追思堂,庐江堂等建筑。陵园占地12亩,园内正中墓冢由石阶托出,四周栅栏拱卫,外壁用圆形花岗岩建成,内圆用特制大红砖圈垒,中间真空,立地通天;墓室内放有吉祥物,象征世代祥和、兴旺发达。冢前的大理石墓碑,高4米、重13吨,阴刻嵌金碑文“何氏太始祖瑊公之墓”。园内北侧建有庐江堂,堂内高大宽敞,瑊公灵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朴庄重。

  何氏历史悠久。二千多年过去了,历史烟云虽已散尽,但一脉相承的何氏后人却生生不息,遍布世界各地,且人才济济,成为名门望族。
  2009年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恳亲团在会务顾问谦训宗长的率领下,率团到安徽省庐江县何氏太始祖何瑊公陵园祭祖。
  何氏发祥于安徽庐江后在历朝历代向东南方迁徙的艰难历程。择地而居,适则居,不适则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法则。何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此,流徙迁移是生存发展的必然现象。

   远溯何氏族群南迁

  何姓形成后,两汉时期(公元前194年至公元205年)主要是在今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发展。据《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记载,庐江何氏南迁基本上与中国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较大规模的客家民系南迁同步。
  第一次南迁是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17年-589年)受“五胡乱华” 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南迁停畄在鄂豫南部及皖赣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浦,梅县等地。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朝末年至北宋时期(公元880年-1126年)受唐末黄巢起义,五代十囯及北宋战事等影响,客家民系后裔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至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何氏族群也是在这个时期与其他200多个客家姓氏入迁至宁化石壁村。何氏第一世始祖何太郎公(出生於公元892年)是瑊公的第60世裔孙。27岁荣登进士榜,授职福建汀州宁化县令,7年后任满定居石壁村。次年(公元927年)旅游潮州,路经武平狮岩,见土地肥沃,生机旺盛,认定此处是孕育子孙的好地方。于是择武平定居,为何氏武平开基始祖。
  第三次南迁是在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年-1644年)受“靖康之变”,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元,明鼎革等影响,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间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営内迁移,人口重心先从赣南转移到闽西,再转移到粤东北,少量移居海外。在这时期汉语客家话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客家何氏第一世始祖何太郎公的后裔也在这个时期从武平再入迁大埔,莒村,竹洋村,大麻村,小麻村,双坑村和恭州。
  第四次迁徒是在清朝前期,(公元1645年-1795年)是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等影响,部分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迁至广东中部沿海及四川,广西,海南,和台湾。有的开始栘居海外。这时期是中国人口北人南迁、南人西迁,历时较长、也较平缓的一次。何太郎公的后裔在这个时期在莒村,竹洋村,大麻村,小麻村,双坑村和恭州在山区沒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开始在各自村庒开枝散叶,安居乐业。
  第五次迁徒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受到太平天囯运动, 广东西路事件, 契约华工制, 以及自身主动向外发展等因素影响, 部分客家人迁至广东西南部, 海南岛及广西等地, 大量客家人移居海外。何氏先辈也开始从乡下村庄移居到东南亜如新加坡,马来西亜,印尼等地。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移民潮一直持续到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放缓下来。  
  总而言之,何氏祖先发祥地在安徽庐江, 何氏后裔是经过超过一千多年的南迁至福建,广东,台湾,海南等地。
  客家藉何氏族群从庐江何氏发祥地南迁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后再迁往武平定居。何氏后裔再从武平迁到广东省大埔县各地。
  广东藉何氏族群南迁路线是从庐江迁到湖南桂阳,广东浈阳,番禺,澳门和香港等地。而福建藉何氏族群南迁路线则从庐江迁移到福建省,台湾和海南省。

  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客家祖籍地)
  北有大槐树, 南有石壁村。北方最著名的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相当多的华北人,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由大槐树迁到现居地的,而确认祖籍地是山西大槐树。
  客家人所公认的客家祖籍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亦是客家人流播东南的第一站,客家人之后才逐步进入粤东粤北赣南。据说现在海内外半亿客家人,一百多个姓氏,有近八成的客家人以石壁为入闽一世祖的祖居地,认为自己的根在石壁。
  另一个是广府人崇奉的广东南雄珠玑巷。南雄珠讥巷有超过一百多个各姓氏祠堂,庐江何氏祠堂也是其中之一。南雄珠讥巷也是珠江三角州一百多个中原姓氏向岭南扩散的中转站。与客家石壁村一样,海内外几千万讲粤语的人,奉珠玑巷为自己的祖籍地。
  石壁村曾称之为玉屏,地处福建省西部宁化县内,与江西省毗邻,是个方圆200余平方方里的开阔盆地,自隋末(公元617年到1127年)到南宋的几百年间,闽西是避乱躲祸的世外桃源。南迁的客家人先由江西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因为地区背靠武夷山,汀江南流与粤东相连,武夷山脉不仅阻挡了北方寒流,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也使闽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疏远了关系,因而南迁客家人能利用其带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农耕技术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域里苦心经营,并影响、带动仍处于刀耕火种原始落后状态的当地土著,反客为主,并吸收当地土著的有益养分,终于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新文化,形成新的民系即客家民系。继而由此流播,使客家民系遍布东南。石壁村不仅是客家先民南迁的中转站,而且为客家民系的诞生和形成提供条件,更重要的是客家方言得到壁合和统一,讲客家话的是客家人。而后辗展汀江再逐渐外迁闽西连城、武平、永定、上杭到屏东大埔、梅县、惠州、河婆等地。
  在宁化县里有一座客家公祠,由闽西外迁的二百一十五个姓氏先祖牌均供奉在大堂里,取名玉屏堂。客家藉庐江何氏祖先也衍自宁化石壁村。庐江何氏先祖牌也供奉在玉屏堂内。
   普查至今遍布世界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八成以上的人口是石壁客家祖地的后裔;故海外客家人也把宁化石壁称为“客家祖地”,也是全世界客家人祭祖的场所。“客家魂”的巨碑及其碑记,向客家人昭示了客家人的起源,客家灵气,记载了建客家公祠的历史。
   从一九九五年起,每年十月十六日,就成了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月, 世界各地客家人都湧到石壁祖地的客家公祠举行公祭。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副会长谦诚宗长也在2013年十月率团到石壁祖地的客家公祠祭祖。

  武平系何氏始祖太郎公
  根据《宁化石壁》书记载:何大郎公是何氏始祖瑊公的60世裔孙,原藉安徽省庐江府,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27岁荣登进士榜,授职福建汀州宁化县令,7年后任满定居石壁村。次年(公元927年)旅游潮州,经武平狮岩,见土地肥沃,生机旺盛,就认定此处是孕育子孙的好地方。于是择地而居,买地建屋。73岁后(公元966年)迁冷洋(现称宁洋),享年101岁。葬于福建省武平县的岩前镇冷洋村。太郎公为客家藉何氏武平系开基第一世始祖。太郎公一共生五子,长子三郎迁河田,次子四郎迁赤岸,三子五郎迁大埔,四子六郎迁海丰,五子八郎迁河源。
  年逢农历二月初九日,是南方各省市何氏宗亲拜祭吾开基始祖太郎公的吉日。当日,广西、湖南、江西、广东包括大埔县、福建各地的客家何姓裔孙,齐集于福建省武平县的岩前镇冷洋村的205国道旁太郎公墓,随到随拜,各县的何氏宗亲团体扛着代表本县市的红布金字横额,敲锣打鼓到坟前拜祭,鞭炮烟花齐鸣,车水马龙场面喧嚣热闹,场面感人。正所谓:枝枝叶叶同根生,千千万万子孙福。

  大埔县武平系何氏太郎公后裔四房子孙

  太郎公为客家藉何氏武平系开基第一世始祖。从福建省宁化县石辟村移居到福建省武平县。73岁后再迁福建省武平县的岩前镇冷洋村。四个后裔再从福建武平迁入现今大埔县莒村,竹洋村,双坑村和恭州村,形成现在的四房子孙。元房莒村,亨房竹洋村,利房双坑村,贞房恭州村。简称“元,亨, 利, 贞”四房子孙。元、亨、利、贞是《易经》的卦辞。《文言》解译:元是善的开始,亨是好行的荟萃,利是仁义和睦众人,贞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君子有这四种德行,可以培养心性,履行礼仪,和合众人,成就大事。
   元房莒村 --是太郎公后裔二世祖五郎,三世祖十六郎,四世始祖念七公,念八公迁入大埔县湖寮镇莒村为莒村开山始祖。
   亨房竹洋村-是太郎公后裔四世祖念九公,先迁潮州当官(官名为承事郎公),其子五世祖参军公(官名) 也在潮州当官,传六世祖监务公(官名) 也在潮州当官, 再传到七世祖敦朴公, 沒有当官, 住潮州的南门左厢。继传到八世祖宣教公(官名) 在潮州当官。宣教公原名龙升公。八世祖龙升公生二子:长子继先公(九世祖),又名竹居公迁入大麻竹洋村,为竹洋村第一开山始祖。次子继新公(九世祖)又名双山公,先与兄竹居公同迁竹洋村。父亲龙升公过世后,从竹洋村迁到湖寮镇双坑村,为双坑村第一世开山始祖。。
         利房双坑村-是太郎公后裔九世祖继新公,又称双山公,是於1217年(南宋嘉定十年) 自大麻竹洋村迁到湖寮镇双坑村定居,为双坑村开山始祖第一世祖。双坑现在的辈份也从双山公第一世开始算起。从第十五世起, 双坑辈序排列被订为 --- “世所我得, 象乃升及, 昌裔衍緒, 克缵维贤, 式宏丕基, 以绍祖先, 文学美济, 忠孝芳联, 于兹传祀, 亿万斯年”。从双山公第一世算起,共54世。从双山公第一世到目前,双坑后裔已传到了第31世。
   贞房恭州村-是太郎公后裔,双坑村开山始祖双山公后裔,十世裔孙筇叟公,于明成祖永乐22年(1424年)从双坑迁大麻恭州下村,为恭州村第一世开山始祖。
   大埔何姓分布于湖寮、百侯、岩上、西河、银江、高陂、大麻、双坑等多个村镇。据1982年人口普查,姓氏族群居住千人以上聚居点有61个,其中何姓有5个:双坑村3178人,大麻南坑村1721人,恭州村1532人,莒村村1210人,竹洋村1135人。

    大埔庐江大厦简史

   1995年,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会长谦训宗长应邀出席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客家祖祠落成剪彩暨祭祖庆典后,深受启发。旋即回大埔,提议在县城区内兴建一座祖祠,以方便太郎公海外后裔宗亲回乡寻根问祖,并加强大埔元亨利贞四大房梓叔联系,交流等;嘱咐庆贤,克荣,永年、桂亨、世茂、洪赞等14人,组成庐江大厦筹建委员会。谦雄宗亲积极响应,将自己在环城西路的套房借出作办公室,并捐款五千元作办公用费。当时吉昌宗长提议由大埔派专员赴新,马募捐(1996-1988)。筹建会先后派员赴新、马等地筹款,吉昌宗长夫妇首捐60万元,并率长子谦训驾车往马国募捐,得受各地宗亲热烈响应。在新、马、中国何氏宗亲们的集资和筹款下,1997年元旦日庐江大厦动土兴建。同年10月23日,六层楼的庐江大厦顺利竣工,在落成剪彩暨祭祖庆典会上,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和大埔元亨利贞四房梓叔共千人参加,盛况空前。
   庐江大厦建于1997年,六楼前厅设“美中堂” 安置与供奉各房始祖神牌。因场地所限,大型祭祖活动显得拥挤闷闭。经理事会商议将原厅堂后未建部分升高扩建大厅则拓宽200余平米。此举承宗亲慷慨解囊,共襄义举。工程于2011年农历八月廿三日竣工。美中堂显得更明亮宽暢,富丽堂皇。美中堂扩建与旋火庆典在2011年9月19日举行。

     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简史

   1962年,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成立筹备委员会,起草章程,招募会员有关事宜开始,依手续向社团注册局申请注册合法民间团体。延搁了两年,在1964年始获当局准字。时设会址于武吉士路 BugisStreet (俗称十六间)咖啡店二楼,开始办公,组织董事部及筹备公会开幕。同年3月14日假密驼路皇后酒楼举行隆重开幕典礼,并敦请国会议员何思明先生主持第一届董事就职;当晚举行联欢宴会。随即展开会务活动,组织福利股及成立奖学金委员会,竭力谋求会员福利,为国家社会服务。
   所租赁的会所在遭受业主迫迁后, 转赁维多利亜街树胶厂商公会为暂时会址。於1976年董事部同人认为自置会所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于是,组织购置会所委员会向星马两地宗亲筹募购置会所基金,会议决定选派吉昌、振钦、育明、国芳和元伦五人向西马各宗亲劝募。蒙星马宗亲们热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总计募到捐款11余万元。
   当时四马路观音堂隔壁兴建一大厦,即前往接洽购置事宜,并据情汇报董事部,经过会议一致赞成购置会所,并择吉搬迁入伙。但由于未得当局批准作为会馆用途,无奈又另寻会所。时置密驼路中原大厦正在建筑中,再由育明和国芳与该大厦负责人洽商,先决条件是必须能作会所之用,由大厦负责人代向当局申请,终获得批准。于是决定购置中原大厦单位作为我会所以迄于今。

注:由新加坡茶阳何氏公会提供资料






IMG_3634.JPG
IMG_3643aa.JPG
IMG_3645aa.JPG
IMG_3646a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6 11: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庐江后裔,中原旧族;衣冠南渡,文治武服;我祖怀德,用心良苦;耕读传家,为道为儒;修身贤士,兢业维普;
家国唯祀,心身交赴;赫赫何家,威武汉族;吾辈奋起,为国为族;寰宇为大,吾汉为轴;华夏一子,壮哉何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3 04: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