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92|回复: 1

[转帖] 80户小山村, 30幢古民居”——梅县水车茶山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0 22: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0户小山村, 30幢古民居”——梅县水车茶山村  

2012-06-27 15:47:47|  分类: 岭南原乡行|字号 [url=]订阅[/url]






http://freezeng2006.blog.163.com/blog/static/19945223201252734135781/ 本帖子的来源   

一个8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散布着30多幢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客家古民居,其中最老的绍德堂已有470多年历史——为了“留住”这些老宅,2008年黄达明、黄棣祥等八位村民,主动向政府提出申报“历史文化名村”……

6月8日下午5点离开澄海的彰林古港,下一站的目标是梅县水车镇的茶山村。

为了不走回头路,我决定当晚赶到潮州,心想从那里去梅州应该更近点,但是回到澄海车站,最后一班5点20往潮州的班车已经走了。

很有点失落,售票的大姐建议我搭公交车接驳,澄海18路公交车到终点千果山,那里有潮州2路公交车直到市区——哈哈,想不到还有这条既省钱又省时的捷径?不过去到潮州已是晚上7点20了。

2路公交车一过韩江大桥我便下了车,潮州古城最热闹的“牌坊一条街”太平路就在公交站旁。近年“复古”,潮州将过去太平路上被拆掉的牌坊又都重新立了起来,1700多米长的骑楼老街横跨着24座仿古复原的明清石牌坊,打上灯光,加上两旁店铺的霓虹灯,简直美轮美奂——呵呵,这当是岭南最为壮观的牌坊一条街了。

从南逛到北,转了一圈后才找了家客栈住下。太平路打横的几条小巷里有些老房子改建的客栈,古色古香充满韵味,只是价钱贵了点。


潮州、畲江到水车

6月9日,一早去韩江边游览了一下潮州著名的广济桥,路边摊档喝了碗潮州粥后去到汽车站,8点半的班车潮州往梅州。

茶山村所在的水车镇位于梅州市南面的206国道旁,距梅州市区还有30多公里,心想这长途班车能不能在水车停一下呢?免得我去到梅州后又往回折。

司机说走汕梅高速不经水车,但是可以在畲江高速路口将我放下,“从畲江到水车也就两个镇,很多过路车的”,他说。

OK,上午10点40到畲江,司机特意绕到出口收费站将我放下。出收费站一条大道直通206国道,路口太阳暴晒,拦了辆跑长途回梅州的出租车——去水车他要10元我还5元,最后8元成交,乐得不再路口等车耗时间了。

水车镇不大,冷冷清清的,到茶山村还有4公里。没车,连搭客的摩托车也没有。

正郁闷,街边一家正在装修小店的伙计开着摩托车拉着些装修材料回来。于是上前搭讪,能否搭去茶山?

他呵呵一笑,10元——这次可是没法讨价还价了。

不过没想到这家伙还是一个“水车通”,一路上滔滔不绝地讲起水车的故事。

一出镇左转过水车大桥,他说这桥就是茶山村最出名的省议长黄锡铨当年捐建的——哦,这“省议长”的头衔自然是民国初年的,而清代末年这位黄锡铨还曾做过清廷驻美国、日本、秘鲁等国的外交官。让人刮目,如此偏僻的小山村竟出了如此人物。

转过一个山头他又问我有没有听说过“瓦坑口”?孤陋寡闻,他口气顿时显得有点不屑,“水车窑的古窑址就是这里,还是唐代的。”——回家后想想不愤,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原来这“水车窑”竟是早已失传的文物珍品唐代青瓷名窑,泰国曾出土了一只水车窑青釉葵口碗,现已成了泰国的国宝,而梅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这里出土的唐代青瓷八兽足雍砚,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

原来途经的“瓦坑口”就是唐代水车窑的古窑址——呵呵,当初怎么就没让这家伙停车看看?


一个让村民得以自豪的小山村

村口立着一块很大的“茶山村保护规划图”,我想那当是2010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后所立的。图上标识出古村落一幢幢标志性的古民居,让人一目了然——想不到在这个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只有80户300多人的小山村,竟保存着30多幢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客家古民居。

其中最老的是470多年的绍德堂,另外还有300年以上的萼辉楼、创毅楼、伯荣楼;200年以上的承庆楼、德崇楼、司马第;100年左右的更是多达20多座,如萼英楼、振华楼等。

不过有意思的是,它们并不像粤东、粤北那些客家古村落聚族而居,都围在一个连片而建的围村里,而是沿着周围的山脚四下散开,或三五相邻,或左右并列、或独门独户,分散在各自认为风水好的山脚地头。其建筑形式也和常见的客家土楼、围村和围龙屋不同,杠式、锁头式、殿堂式、庭院式,或“二字两横”、或“二字四横”、或“二字六横”,而“三字多横”也就是客家人所说的“十厅九井”了。它们多为两层,面积则从5、600平方米到2000多平方米不等,白墙黑瓦,雕梁彩绘,有的还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形象点比喻吧,就像这山间村道的枝干上,一朵朵散枝开叶的花蕾。

哦,让村民自豪的还不只是这些老房子,还有那些从这些老房子走出来的48位进士、贡生、监生。据说那是从明嘉靖年间立村时算起的,直到清末废止科举——捐建镇上水车大桥的那位民国时期的省议长黄锡铨,就是清代末期的一位贡生。

也许因为山里交通不便而“深藏不露”吧,再加上一幢幢古民居散布的太开,不像聚在一起那么引人关注,直到八位村民主动申报才吸引专家们的眼球——呵呵,想想你真得佩服这些村民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可不,祖上传下来的家业日渐凋零,而自己又缺乏维护能力,何不就“政府行为”呢?他们的提议很快得到全村人的支持。

两年后茶山村如愿以偿,2010年7月它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这年的12月29日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让人欣慰,终于有了这样一张大大的古村落保护规划图,而沿着村道还立着一个个指示牌,告诉你一幢幢楼该怎么走;可开放参观的古民居也挂上了铭牌,讲述着这些大宅第的故事。


村里最古老的祖祠绍德堂

规划图对面,就是“承庆楼”和“翼诒楼”,它们都建在村道旁的土坡上,坐北朝南高高在上,一层层的石阶上是宅第庭院披檐式的彩绘门楼——有意思的是客家人的门楼都开在侧边,尽管残旧,但依然能感觉到昔日的斑斓。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承庆楼大门敞开人去楼空——它被称为“三合杠走马楼”,立面呈左、右杠楼横轴线厅堂布局,悬山顶葫芦石窗,右杠楼天井花墙隔断,可惜杂草横生,两侧的阁楼也已岌岌可危。倒是厅堂门口一张明代太师椅十分诱人,尽管脏兮兮的但仍十分结实、沉甸甸的。

好生奇怪,人搬走了这太师椅竟也不要?如今明代家私已成古董,可是值钱的很啊。

相邻的翼诒楼建筑模式与承庆楼大致相同,但新了许多,尤其是檐下的木雕和一幅幅彩绘壁画仍十分精美,再就是石雕的“福”字花窗。院里养了只狗,想必还有人住,听见狗叫主妇推门出来,尽管我说了一大通好话想进屋一视,但她黑着张脸不停摇头——显然对咱这样的游客不那么欢迎,匆匆拍了两张照片后便知趣退出。

绕过翼诒楼,想不到村道两边的山村风景竟是如此秀丽——中间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四周群山环抱,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大宅第依山而建,间或着一个个荷塘。村道右边最近的是一排三幢相邻的古民居,坐北朝南,其中最东面一幢就是茶山村最古老的黄氏祖祠绍德堂。

茶山村始于明代初年,是一个黄氏家族的古村落,开基的先祖据说是后唐时期的工部侍郎,而绍德堂则是黄氏五世祖君梅公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距今已有470多年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绍德堂也许算不上宏伟,但是如果上溯到500年前的明代,你就不能不感叹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居然会有这样一座殿堂式的建筑了。它占地2816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平方米,堂前祠外设有15级宽阔台阶,前边的风水池塘旁还立有4根昔日科举的旗杆石(在这里叫楣杆石)。据说以前村里有16根这样的旗杆石。

走进悬山式外门楼,庭院内敞开的殿堂被称为“歇山式单堂三横屋”,正面屋脊为内弧线大坡面,整体造型类似蝙蝠,据说这缘于它后面的蝙蝠山——当年在这里修建祖祠,也是为了取其风水意头。堂内立壁嵌有实木作支撑,抬梁式与穿斗式梁架结构,梁架密集,竹网双面抹灰的隔墙俗称“孔子壁”,历经近500年风雨仍保存完好,而这种明代祭祀和居住合一的客家民居建筑,据说即使在梅州这样的客都也已是十分罕见了。

走进大堂,上悬黑底金字的“绍德堂”堂匾,出自近代著名的书画大家黄苗子。堂匾下悬挂着四幅古色古香的彩绘画像,分别是身着官服的黄氏始祖峭公黄公和他的三位老婆上官氏、吴氏和郑氏——这位黄峭公就是古村落开基的那位后唐工部侍郎,他的三个老婆共给他生了21个儿子,从而繁衍了古村落这黄氏的一大家族。画像下供奉着三座牌位,燃着香火,据说470多年从没断过,显然现在村民还会经常来这里祭祀的。

堂檐前设有对称式通廊门,灰塑书卷,上面分题“务本”、“寻源”,而最有意思的是在右侧墙壁上还镶嵌着一块教育子孙后代的祖训“禁碑”,有违所列事项的“如不允罚,即用公费送官,究治不贷。”

与绍德堂相邻的是创毅公祠和访云楼,其中创毅公祠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门口新贴着“西京贡相府,东观大儒第”的对联。而建于1920年的访云楼还不到100年,但传奇的是人称“鲩精”故居——那故事是这样说的,老宅的主人黄康华出生时“人头鲩身”,接生婆惊骇万分,旋即用木盆覆盖才转为人身,长大后身上隐隐约约仍有鳞纹,所以叫“鲩精”,不过他长大后去印尼经商犹如过江龙,发迹后曾先后在梅州、汕头广置店铺,如今其后裔仍大多散居在印尼、香港。大门上贴着“访庐积德,云开生辉”的大红对联,呵呵,只是这大门紧闭,让人如何“访庐积德”呢?


“嘉应首富”黄云辉故居云汉楼和云汉女校

从访云楼沿村道右转,水塘后的山脚下并列着四座老宅:大夫第、云汉楼、儒林第和培元楼。

大夫第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是一幢硬山式二堂四横围屋,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面积2570平方米,庭院宽敞、门楼高大,是1921年孙中山第一次北伐时出任梅军总参谋长的黄新华的故居——如今堂上还陈列着他当年身着戎装的照片,以及民国十年被孙中山亲笔委任为“中国国民党南非洲各埠筹备员”的委任状——珍藏至今,实在是难能可贵。不过故居里最精彩的,我想当属两侧厢房门扉上那些连幅的红木木雕了。

旁边的云汉楼大门紧闭,大门两侧新贴着“云霞灿烂,汉族光明”的对联,据说它是昔日新加坡四大财团之一、有“嘉应首富”之称的黄云辉故居。

清同治四年(1865年),小名亚添的黄云辉出生在茶山村,因家境贫寒很早就“下南洋”去新加坡闯荡了。30岁开始发迹,先后创办了“信昌隆”、“万和船务”和“万昌船务”公司,并在马来西亚柔佛州买下大片土地种植黄梨和橡胶树开设黄梨厂,鼎盛时曾成为新加坡四大财团之一,出任新加坡中华商会董事。他还创办了新加坡第一所正规的华文学校“应新学校”。

眼前这幢云汉楼,就是这位“嘉应首富”衣锦还乡后所修建的,以侍奉仍在乡下务农的父母和哥哥。建房的同时,他还积极为村里造桥铺路,捐款赈灾,兴办新式的“绍德学校”,而为了鼓励女孩也能读书,还特意建了一所“云汉女校”——女校就在他的云汉楼对面,仅隔着一条村道,可惜如今多已坍塌,里面荒草萋萋。但是村民仍在遗址旁立着指示牌,多少记忆着这位苦出身的“嘉应首富”昔日崇文重教的故事。

1926年黄云辉在新加坡去世,落叶归根归葬茶山,而有意思的是他在去世前一年留下遗嘱,全部在新加坡的家产不分给4个老婆所生的11个儿子,而是分给“所有男孙的遗产受益人”——其中就包括黄云辉哥哥两个一直在茶山村务农的孙子。只是上世纪90年代他们去新加坡领取遗产时,也已是5、60岁的老人了。


“铁军”黄琪翔将军的故居培元楼

沿云汉女校旁的村道继续前行,儒林第旁就是茶山村大名鼎鼎的培元楼——它的知名,更多的因为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时期有“铁军”之称的第四军军长黄琪翔的故居,他的另一个头衔,则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后担任农工民主党副主席,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培元楼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它坐东朝西占地750平方米,建筑面积884平方米,是一座“重檐悬山式三合杠楼”,因楼层可循环畅通,所以又俗称“走马楼”。悬山式外门楼上镶嵌着“培创始宇,元堂安康”的对联,大门敞开,一位长者正在门厅前打着手机,见我门外探视,立即收起手机欢迎我进屋参观——他叫黄作钦,聊起来已是黄琪翔的第四代后人。跟他住在这老屋的还有他的老伴和一个4岁的孙子,呵呵,当是黄琪翔将军的第六代后人了,小家伙很调皮,不像山里的孩子认生,不停地在我的镜头前摆着甫士,从小看大,会否又是一个黄琪翔呢?

门厅饮茶后黄作钦带我穿过天井去到后堂,原来墙上还挂着一副黄琪翔当年的大幅黑白照片,不过不是身着戎装,而是西装革履,当是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的形象了。然而聊起来黄作钦显然更喜欢聊他的从军生涯,说他这位先人孩童时就喜欢在屋后的山坡上玩打野战游戏,17岁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留学德国,后来跟着孙中山东征、南征,北伐时是北伐军中仅有的两个获少将衔的团长之一,另一个是谁他让我猜,呵呵,就是叶挺。后来黄琪翔出任“铁军”军长时也只有29岁。抗战时他先后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和上将军衔,一生戎马,但抗战胜利后却是第一个表示“宁愿退役也不打内战”的军人。

可惜后来被打成“右派”,文革又遭到凌辱和迫害,1970年去世时只活到72岁。

在茶山村众多大宅第中,稍显偏远的培元楼并不抢眼,而这位29岁就出任“铁军”军长的黄琪翔一生也多少让人有些唏嘘,但是来到茶山村,我想最知名的恐怕就是这座培元楼了。

沿培元楼继续往草木葱茏的山里走,右手边还有同德楼——因是村里横屋最多的“杠式方形围屋”,所以俗称“七杠走马楼”。它气势宏大,上下两层,左右各半,门、窗全是花岗岩雕凿而成,据说是由两兄弟合建的,取名“同德”意为兄弟同心同德。门关上相对独立,打开则连为一体,既有利于家族和睦相处,又有利于防盗。

与同德楼一路之隔的是一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萼辉楼,以及一座已被村民圈起来养羊的德崇楼。一只长着两只大角的母山羊带着两只小羊一路好奇地盯着我,俨然就是这幢大宅第的主人。


从鸣凤书屋、抟云书屋到绍德学校

在德崇楼旁,是村里最早的私塾“鸣凤书屋”遗址——秉承“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祖训,茶山村先祖自中原辗转迁徙来到茶山后,五百年来书香绵延,文风鼎盛,这明末清初所建的“鸣凤书屋”,似乎就是一个见证。可惜的是如今只剩下一堵残墙了。

在村南面的山脚下,和畅云楼、进士第并列的还有一座“抟云书屋”,虽然保存尚好,但因年代久远且无人打理,也早已是杂草丛生了——但是从其坚固的石壁、典雅的造型,仍依稀可见其昔日的风采。

离抟云书屋不远,沿着村道左转还有一座建于民国初年的“绍德学校”,就是在新加坡发达后衣锦还乡的那位“嘉应首富”黄云辉,为兴办新学,联合村中出外的富商黄杏麟、黄康华,于1911年兴建的,如今尽管多已荒废,但整体建筑格局仍保存完好,披檐式校门上方的“绍德学校”门匾,出自美术雕塑大师黄心维。

哦,这黄心维可是这小山村走出去的又一位佼佼者。他生于1907年,1934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院,1942年出任国立艺专雕塑系讲师,如今蹲在香港汇丰银行前的两尊大型铜狮,就是他当年的杰作。抗战时他一度投笔从戎,衔至国民政府少将军衔,解放后先后担任东北美专雕塑系教授和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除了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他还创作了朱德总司令骑马铜像、北京农展馆雕塑、四平解放战争纪念碑铜像、锦州解放纪念碑铜像、哈尔滨防汛纪念碑铜像、邓演达纪念铜像等,被誉为“铸铜雕塑专家”。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的黄心维曾被“遣返回乡”,身心交瘁的他为怀念去世的母亲,用家乡的瓷土雕塑了一尊活生生的《母亲》,如今这尊雕像就陈放在他的故居伯荣楼——伯荣楼位于绍德学校的北面,中间隔着一条水泥村道,是一座有着250多年历史的老宅。1989年黄心维在沈阳病世,而伯荣楼内这尊《母亲》也成了他晚年最后的杰作。可惜我去到时大门紧闭没能看到,多少感到有些遗憾。


相关链接:黄心维八十岁诗

“少壮易老学难求,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青草梦,堦前梧叶已秋声。”


民国“省议长”黄锡铨故居资政第

伯荣楼东面还建有振华楼和稻香楼,西面就是古村落另一座大名鼎鼎的民国“省议长”黄锡铨的故居资政第了,它也是茶山村唯一一幢带有中西合璧色彩的方形围屋——整体呈“回”字形,前、中、后三堂,两侧居室,后院是厨房和卫生间,有趣的是屋内天井比其它宅第的都浅,几乎与地面等高,主要是因为围屋内的排水系统好,下雨时瓦坑流出的水都由水管引入下水道,所以地面不见湿迹。

黄锡铨字钧选,所以村里多称呼他黄钧选,清同治十年(1871年)贡生,光绪年间曾先后出任清朝驻日本、美国和秘鲁的外交官,最让人称道的是出任纽约领事时处理美国怀俄明石泉城排华事件,促成美国会拨款十四万七千美元救助受迫害侨胞,成了美国近百年华侨不平等待遇中首次获得补偿的个案。民国时期,他先后当选广东省议员、议长,后又当选民国国会参议员,曾因提交收购烟土焚毁、争回外交、关税自主权等六大提案而名震中外,民国十四年(1925年)病逝北京——哦,来茶山村时经过的水车大桥,就是早年这位老先生捐建的。

论辈分,黄锡铨还是培元楼那位黄琪翔将军的堂叔,早年黄琪翔入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就得到他的关照和支持。而在黄锡铨的后人中,最知名的可能就是他的女儿黄甘英了,原全国妇联副主席,6岁时随母亲送黄锡铨的灵枢回乡后,曾在这座老宅住过两年——15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曾遭到四人帮迫害,关押在秦城监狱长达8年,从事了一辈子妇女儿童工作的她如今已90多岁了,但乡音依旧,仍能操一口纯正的客家话。

今年2月,黄甘英在美国已年过70的外甥女回乡寻根,黄甘英还让女儿全程陪同,特意在这座资政第的祖屋宴请宗亲,并参观了其祖父捐建的水车大桥。


相关链接:茶山村近代的两位名人黄锡铨和黄琪翔

黄锡铨(1852-1925)字钧选,清咸丰二年(1852年)生于茶山,同治十年(1871年)举为贡生,光绪六年(1880年)应聘出任驻日公署文案,曾协助驻日大使黄遵宪编修《日本志》。光绪八年(1882年)出任清朝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署副领事,后调任纽约正领事。光绪十二年(1886年)调任中美洲秘鲁二等参赞代办公使事,后因病归国返乡。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京幕府李鸿章,但不堪官场谀腐再次返乡。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赴南洋诸国考察,著述修改统税,回国后先后出任江西湖口统税局兼九江保商局和广西梧州税务,后主持广西农工商矿两局,宣统元年辞职回乡创办种桂(桂皮)公司以救乡里贫瘠。次年(1910年)广东谘议局公选当选总督署参事会议绅。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光复,黄锡铨当选省议会议员、议长兼任两广师范学校校长,暨广东都督府顾问。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广东省议员和国会参议员,民国五年(1916年)任参议院参议员兼总统谘议。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参议院议员授大总统二等大绶嘉禾章,翌年晋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民国十四年(1925年)病逝北京。

黄琪翔(1898-1970)字御行,与黄锡铨的堂侄,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留学德国,毕业后任该校分队长。1922年回广东投奔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1924年加入国民党,次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参加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与叶挺并肩攻下醴陵、平江、汀泗桥而晋升少将。1927年担任“铁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与邓演达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邓演达遇害后主持党务。1933年与李济深发动“福建事变”反对蒋介石,失败后移居德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奉召回国担任中将高级参谋和炮兵总监,后出任第九集团军和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驻守上海,指挥上海淞沪会战。1938年起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并先后出任第26集团军、第11集团军、第22集团军总司令和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1943年任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及青天白日勋章,1947年担任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在香港宣布脱离国民党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秘书长、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南军政委员兼司法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和等职。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遭受迫害,1970年病逝北京,终年72岁。

相关资讯:

茶山村位于梅县水车镇,可在梅县顺风汽车站或锭子桥客运站门口搭乘畲江专线中巴前往。自驾车走汕梅高速,在畲江出口转G206国道到水车镇,左转过水车大桥,大约4公里即到。

http://freezeng2006.blog.163.com/blog/static/199452232012527341357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0 23: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水车镇文物普查掠影(1)茶山村貌

        427上午,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启动仪式,在水车镇茶山古村落“访云楼”门前举行。同时,县普查队也正式进驻水车镇茶山村,开展文物田野调查试点工作。至今历时近20天,经过田野调查、采访、拍摄、拓制、测量、制图、全球定位等户外作业,目前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史料,电脑入录等工作已按近完成。与此同时还在水车镇其他村进行复查和文物普查新发现。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将陆续向大家介绍普查情况,敬请关注。





    茶山村至今保存着自明代开村以来,历代修建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私塾、书屋、学堂等,其中较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就有30多座。这些历史建筑,在选址营造的外部环境上,大部分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在内部装饰上,或扑素简约,或华丽典雅,各具特色。数百年来,彰显着茶山村的人文历史……


  左起:访云楼、创毅公祠、绍德堂






   





右起:稻香楼、伯荣楼、资政第


左∶大夫第  右∶义顺庐


中∶儒林第









右起∶振华楼、稻香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5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