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16|回复: 18

连城客家方言典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9 02: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月秋风起,思量黄氏米;
                                      八月秋风凉,思量黄氏娘。
这四句民谣,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连城的传奇人物黄表公。黄表公家住连城城关上街黄屋,家境贫苦,以捡猪屎为生。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帮人。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老人对他说:“明天城门口有五个无辜的人被绑处刑场,请你去救救他们。”第二天一早他猪屎也不捡就赶到城门口等候,看个究竟。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连饭也不敢回家吃。时近傍晚才看到一个农民提着五个绑着的田鸡叫卖,他想昨夜梦见老者要我救的五个人莫不就是它们?遂将五个田鸡买下,把它们放到文川河里。只见这五个田鸡浮在河面向他点头致谢,其中一个田鸡看着黄表公不肯离去,四个田鸡则钻入河里很快抬起一个破砵向他游来,他拿了这一个破砵,五个田鸡才入水而去。黄表公将破砵带回家饲鸡。他妻子放下几粒饲鸡米,没想到第二天变成满满一砵米;他妻子后来放下一文梳头钱,第二天就变成满满一砵铜钱。此后,他放毫子就变毫子,放银元就变银元,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大富翁。原来这个破砵是一个宝物——如意砵。
黄表公成为富翁后,更加乐善好施。一年,连城遇上特大旱灾,灾民遍地。黄表公就拿钱买米和布救济灾民,使灾民顺利度过荒年。以后每年八月秋风起时黄表公都要拿出大量大米给贫苦农民过冬,并由他的老婆组织族内妇女做好一批棉衣周济穷人。穷人们从心眼里感激他们,所以就编了“八月秋风起,思量黄氏米;八月秋风凉,思量黄氏娘。”的民谣流传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街黄屋 做米砻谷

黄表公有一年去宁化县城,见到一堆人群在募捐修建万寿桥,他性本好施,遂挤进人群想捐钱帮助修桥,但宁化人见他衣着破旧,头戴烂雨笠,脚穿旧草鞋,就很不客气对他说:“你挤什么?这里是捐钱建桥!”黄表公答道:“我知道!”只见他分开人群来到募捐桌前,提起毛笔在募捐簿上写上“连城黄表一笔完成。”并笑着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再募捐了,这桥由我全力完成修建。”然而宁化的一些劣绅认为黄表公扫了宁化人的面子,对他的义举百般刁难,不给支持配合,他就从连城招募工人,运去材料,并发动上街黄屋的亲人日夜加班做米砻谷,保证工人的粮食供应,使万寿桥如期建成,受到宁化人民的称赞。这件事也被人民编成两句歌谣:“上街黄屋,做米砻谷。”成为万古流芳的佳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抓恼一县,一县恼李抓。
明朝末年,官吏腐败。连城一个县令贪脏枉法,累造冤案,激起百姓愤怒,大家商议要警戒他一下。
县里有一个见义勇为的人,名叫李抓,他自告奋勇愿去向县令“示警”。一天县官巡城时,他躲在暗处用一块石头向县官打去,没想到这块石头正打中县官的太阳穴,把县官当场打死。
百姓打死朝廷命官,这还了得,朝庭立即派官员带兵前来镇压,要血洗连城。大祸临头,百姓人人自危,有一些人责怪李抓做事太冒失,惹来这场大祸,因而“一县恼李抓”;而李抓呢,他也感到无比的委曲,明明是你们叫我去警戒县官的,现在出了事,却来责怪于我,真是岂有此理,所以造成了“李抓恼一县”。这十个字里反映了连城历史上的一段公案,也成了流传至今的一句名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门唔开 西门毕拆

李抓打死县官给连城惹来了血洗之灾。明朝庭派了王崇俭率兵五百前来血洗连城。当时连城仅有人口一万五千人,血洗就是把这一万五千人全部杀光。地方人士经过商讨后,决定派人前去向王崇俭呈诉过去县官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因此激起民愤造成这起不幸的事件详情,请求他格外开恩处理,王崇俭知实情后慨然答应了请求。

王崇俭率领五百兵丁来到连城,驻扎东门城外,暂不进城。当晚城里到处有人高喊:“东门唔开,西门毕拆”,老百姓听了就连夜向西门外逃生。第二天,王崇俭率兵入城,城里的百姓已大部分逃离了县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杀人万五 血洗封刀

朝庭要血洗连城的消息传开后,有一个姓万名五的壮士得知血洗全城要杀一万五千人,自己姓名万五,不是与要杀数相符吗,所以立即去找县里知名士绅,自愿为人民献身抵罪。

且说王崇俭次日骑马率兵进入县城,只见有一个跪在路中。王厉声喝道:“谁人敢阻挡本官马头?”那人答道:“罪民万五。”王再厉声喝道:“好个大胆刁民,给我斩了!”手下士兵立即把万五杀死,王立即宣布:“已杀万五,封刀!”这样,血洗连城,杀人万五之灾就告结案了。

壮士万五舍身救民,王崇俭深察实情为民抗命,使连城人民避过了一场浩劫,人民永远记住他们的恩德。这“东门唔开,西门毕拆”和“杀人万五”的成语,就是连城人民对壮士万五和好官王崇俭永远的歌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姑田 银莒溪

“金姑田,银莒溪”的荣誉来源于这两个乡镇纸业的发达。

姑田的纸业创办于明朝嘉靖年间。元甲村人蒋元甲到邵武学艺归来后,即在姑田创办纸槽。到民国十年达到鼎盛时期,年产三大类二十三个品种的竹纸共九万担。

莒溪的纸业也始于明代,据说是从浙江罗颖学来的。先从罗地、梅村一带发展起来,到太平天国期间已有三百多个纸槽,年产纸近万担,规模仅次于姑田。

姑田,莒溪的竹子漫山遍野,两地生产的竹纸质量上乘,所产的大连纸、宣纸、玉版纸、粉连纸、玉扣纸、福贡纸、毛边纸都闻名遐迩,不仅畅销闽粤各地,而且从潮汕出海,远销越南、缅甸等南洋各国,使两地经济空前繁荣,居全县各乡之首,故百姓以“金”、“银”赞之。

“金姑田,银莒溪”六个字,记下连城造纸业的一段辉煌历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童李 谢罗黄

“沈童李,谢罗黄”被称为连城城关六大姓。

连城城关的居民,大都来于宋元朝间。据民间传说和族谱资料,最早来到城关的是“余钱孟董,宋赖江桑”,接踵而来的是沈、李、谢、童、吴、罗、黄、林等姓。他们有的是从外县迁来,如李姓来自宁化石壁;有的从乡下迁入城关,如罗姓从连城南乡迁入城关。各姓居民在城关繁衍生息,和睦共处,到了明代中叶,开始形成了“沈童李,谢罗黄”六大姓。

这六大姓人口众多,且有较高声望的社会贤达,成了连城城关的主要政治势力,对封建官员们来说,他们是管理地方的有力助手,新到位的县太爷们到县以后都要主动拜望他们,以获取他们对施政的支持;对人民群众来说,则是调解民间纠纷使社会稳定和谐。在封建社会里,民间纠纷先由家中长辈调解,即由“叔家”“大伯”们来调解。如家中长辈调解无效,则升到家族内来解决、民间叫做“打开祠堂门来讲”。如果是姓氏之间纠纷则由六大姓的长者来调解,以免一开始就进入官府衙门。这“六大姓”在明清至民国初年都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三百斤,无钱三斤狗。

这句俗语据说出于湖峰乡。过去那里有一个人,在家族中排行第三,当他有钱有势时,族人都尊他为“三伯公”(与土话“三百斤”同音);后来他家衰落财枯势尽了,乡人就不再称他“三伯公”,而叫“三公仔”(与土话“三斤狗”同音)。

“有钱三百斤,无钱三斤狗”。可真是一语道破人世间的冷暖炎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贱粜米炮

“米炮”就是“米花”,虽然好吃,但不值钱。据说古时城关有个姓宋的穷人以卖米炮为生,他天天走街串巷叫卖米炮,虽然送货上门,但人家不一定买,有时甚至遭白眼,于是有人就把这个姓宋的人叫为“宋贱”。由于“宋”与“送”同音,后来,人们慢慢把那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贬称为“送贱”,嘲讽他是“宋贱粜米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城几个“四”?

过去连城人谈笑时,喜欢用一个题目去问别人,“你知道连城有几个‘四’吗?”

第一句几乎人人都知道,连城有四大城门,就是: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但接下来的“四”就有点难了,其答案是:

四门四座桥:东门是定安桥,西门马屎桥,南门文川桥,北门彭坊桥。

四门四口井:东门虾公井,西门陶背井,南门黄屋井,北门沈屋井。

四门四条巷:东门吴屋巷,西门童子巷,南门宋屋巷,北门杂股巷。

四门四个垅:东门黄竹垅,西门黄九垅,南门南关垅,北门新庙垅。

四门四个“十里”:东门十里枫树凹,西门十里野狐垅,南门十里坡头亭,北门十里茶亭。

以上这些地名,大部分沿用至今,人们把它整理如此明了顺口,可见民间文学的“匠心独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一子,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

过春节我们连城都叫过年,过年就有拜年的习俗,互相祝福新的一年万事顺遂,事事如意。怎样安排拜年呢?连城人用以上几句话概括拜年的成规,就是年初一家里的子孙向长者拜年,年初二女婿外甥向岳父母外公外婆拜年。如果过了年初三初四,女婿才来拜年,岳父母就不高兴了,就被称野婿郎了。现在当然已经不必拘泥这些旧社会的礼节了,但过去沿袭下来女婿年初二要去给岳父母拜年的风俗仍然在沿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五夜,火烧门前纸,大子做生意,细子捡猪屎。

过年过到元宵节就算基本结束了,就要开始走新一年的谋生之路,不能再沉迷于过年的娱乐之中。在以农业为本的旧社会里,行业不多,一般只有从事小本经营和耕田为主,所以过了元宵节就叫大儿子去做生意,小儿子留在家里种田,为开春捡粪积肥,争取粮食丰收,这是勤劳谋生之道,也是连城人民勤劳精神的一种体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边吃谷,西边屙米。

在冠豸山的东北有一座马头山,此山虽似一匹奔腾的骏马,但却缺了马头。马头山没有马头,民间则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有一神仙奉命驱山去堵闽江口,因在连城喝醉了酒误了时辰,被玉帝贬下凡尘。它的坐骑受到连累,神马不服,愤怒异常,暴跳腾跃,不幸将身折断,马首和马身留在东边变为马头山,后身则飞出十里之外的水西岭,变成马尾石。这匹神马不知经过多少千年的修炼恢复了灵性,但对自己被贬凡间变为顽石心存不满,每到夏收季节,神马一到夜间就到吕屋村的田间吃谷,糟蹋村民庄稼。村民组织日夜看护,结果发现是马头山的怪马每到夜间下田吃谷。虽然村民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只好焚香拜求上苍降服怪马,保佑百姓安宁。

再说水西岭的马尾石,这石有一个洞,原是神马的屁股。村民在这里修了一座水西庙,只有一个和尚守护香火。一天清晨,和尚忽然看到马尾石的洞中流出米来,用米筒一量恰好有一筒米,足够一日的米粮。从此,和尚就靠这流出来的米度日。所以民间流传着东边吃谷,西边屙米的神话故事。

后来,因神马扰民为害,百姓怨气冲天,惊动天庭,玉帝决定为民除害,派了雷公雷母将马头炸掉,所以今天的马头山只有马身没有马头。马头炸掉后,怪马再也不会为害了,吕屋岗的百姓重享了五谷丰登的太平年。据说,马头石被雷公炸掉后,水西岭的马尾石的屁股流了三天血水,并且再也不流米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心高了高,有酒嫌矛(无)糟。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连城西门外童子巷有一老汉,膝下无儿无女,老俩口用勤劳的双手蒸酒、磨豆腐、养猪过日子。老汉心地善良,村里的人或过路行人都乐意到他的豆腐酒店歇足。有的人买酒买豆腐钱带不够或一时无钱,他总是让来者买到货满意而归,欠钱什么时候还给他,他从不计较,所以老汉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一天,有一个童颜鹤发的老者到老汉的店里买酒喝,老汉很快打了一大碗酒双手送上,老者接过酒一饮而尽。老者对老汉说:今天我没有带钱在身,怎办?老汉答:不要紧,方便时给我就是。老者又说:我还想喝一碗,能再给我吗?老汉答:行!立即打了一大碗酒送给老者,老者毫不客气接过酒,又一饮而尽。饮后,他对老汉说:你这酒蒸得这样好,是那里担来的水蒸的?老汉答:就是我屋背的井水。老者叫老汉带他去看看井水,老汉将老者引至屋后井边,老者看了井水后,指着井对老汉说:你这井里都是好酒啊!说罢转身离去。老汉听后将信将疑,拿了桶把井水打起,一尝,果然成了香醇可口的好酒。从此,老汉就再也不要用米来蒸酒,只需在井里打酒来卖,日子也就一天比一天好了。

一年后,老者忽然又来到老汉的豆腐酒店,老汉见了连忙将他迎进店里,老者问道:井里的酒好卖吗?老汉答:很好,人说比我以前蒸的酒还要好呢!老汉的老伴插嘴说:酒是好,可惜没有糟来养猪。老者听后叹气道:人心高了高,有酒嫌矛(无)糟。说罢拂袖而去。此后老汉的井永远也打不出酒来了,老俩口又只好用勤劳的手来蒸酒磨豆腐度过晚年。“人心高了高,有酒嫌矛(无)糟”则成了连城流传的故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0-9 02:56:15
放你女哀   狗屁。

出城关东门十里,有一茶亭,叫枫树凹亭,热天常有好心人施茶,是城关到姑田的必经之地。清顺治十三年丙申“正月望日大雪。”是日,一秀才、一知县、一米商、一农民路经此地,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四人入亭暂避。不一会,秀才卖弄文才,说:“大雪纷纷落地。”知县颇不失身份,应声接上:“真乃皇家气瑞。”意思是说,真是托皇上的洪福,瑞雪兆丰年。米商寻思:久雪必然米价腾飞,正是赚钱的好机会,便接着说:“再下它三年,”农民听了,雪下了三年,大家只好喝西北风去,于是怒斥米商:“放你女哀 狗屁!”四人身份不同,触景生情,所说的话内容自然不一样。农民所说的本是句骂人的话,在这里却恰到好处地驳斥了米商,强烈地表达了对“为富不仁”、唯利是图商人的不满和他关注民生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

点赞 拍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8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