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900|回复: 10

广东客家人分布及与台湾客家人的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7 13: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广东客家人的渊源

广东客家人是历史上从秦汉开始,就从古中原地带(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北部、安徽等古中原地带,绝对不是河南一地。“河南”在古代指“黄河之南”。)不断向广东迁居而逐步叠加的一个群体。在迁居岭南的过程中,他们还不断同化当地的少数民族,而最后形成的一个群体。广东客家人的迁徙大体分为六次。第一徙即是在秦汉时期。其主体是秦汉戍卒、中原徙民。具体分秦、汉两个时期来看。(1)秦时数次中原汉兵、汉民徙南记载。秦时戍卒、徙民史书有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开发岭南、先后五次派遣军队、民众,前后接近150多万。(刘泽华《中国古代史》第270页~27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其一是派兵前往岭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分布在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一带的许多部族,总称为“百越(粤)”,其中著名的分支有于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是以今浙江绍兴为中心而发布的,春秋时期的越国即是在于越的基础上建立的,越国后来为楚国所灭,楚后为秦所灭;瓯越即东越,它以今浙江温州为中心;闽越是以今福建福州为中心;南越与西瓯,分布在今广东、广西之地。在岭南广大地区的是属南越,岭南地区很早就与中原有密切的交往。从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以“印纹陶”为特征的遗址中,有许多石戈、石矛、石剑是仿效中原青铜兵器的样式,陶器的花纹有云雷纹、夔纹、乳钉纹,其形制与纹饰既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但又与中原的有密切关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军兵分五路开始了平定南越的事业。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向南方进兵。这50万大军是由武关沿驿道和丹江南下,抵今广东龙川等粤北地区和今江西南康等赣南地区。一路由今江西省东向攻取了瓯越和闽越,是年平定,置闽中郡。另两路取南越:其一循今南昌,经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循今长沙,经骑田岭抵番禺。其余两路入广西境: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见《淮南子•人间训》)。但因南方河道纵横、军粮运输极不方便,除平定闽越、瓯越一路很快取胜外,其余四路途中受阻迟迟不能前进。为解决此问题,秦始皇三十年起开凿灵渠,秦始皇派史禄负责凿渠以通粮道。此即是广西灵渠,它连接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灵渠长约30公里,其规划布局都和都江堰十分相似。约秦始皇二十八年灵渠修成,对南越的进军才得以顺利进行。(林剑鸣着《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355页秦始皇三十二年秦皇派任嚣、赵佗率秦四、五万楼船将士增援。秦军经过6年经营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设置了南海郡。前211年,“秦使尉佗逾五岭攻佰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伍千人。”(《史记》卷118)“尉佗”:“尉”为秦朝武官之长,“佗”即赵佗,时赵佗任秦朝武官之长。

关于赵佗事有两处记载。一,有论文《佗城开基客安家》。文章说: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即秦始皇派往岭南的的戍卒首领,“尉”是屠睢的官衔,笔者注),伏尸流血数十万;赵佗逃过劫难后在龙川任县令建佗城,从而“客安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始设龙川县,赵佗是龙川首任县令,他最早在东江河畔传播中原文化。其时龙川约82万人辖地颇广,包括今广东龙川、连平、五华、兴宁、河源、和平、新丰、海丰、陆丰等县和紫金、平远两县的部分地方。二,有说秦时赵佗南越开基,地点即今之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五华县地处广东东部、韩江上游,原名长乐,古为百越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五华属南海郡龙川县。南越王赵佗在华城筑有“长乐台”故称长乐县。长乐台又名尉佗台,“尉佗”即秦朝的“尉”(官衔)“赵佗”。赵佗,河北真定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即上述秦始皇派兵增援岭南秦军的水师将领之一。《岭海剩》称“佗略定杨粤,拜龙川令,筑台于惠州长乐县”。旧志谓: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遣陆贾封佗为南越王,因筑台于五华山下,曰长乐台。至汉,汉帝鉴于既成事实而加封。20世纪80年代,五华县文物部门发现五华河畔塔岗村旁狮雄山有20000平方米的秦汉时期建筑,1984年广东省考古人员在该遗址作了几次挖掘,省内外十多位著名考古学家到现场考察研究,初步认定是南越王赵佗所筑的长乐台。

上述军队及相关人员后来大多数留在岭南,这些人中有相当部分成为客家先民。在客家摇篮的赣南方志上亦有记载:如,生活在闽、粤、赣客家聚集地的土著民族为畲瑶(古代又称山越),赣南,秦代便设南懋县;秦始皇“南定百越”时曾派10万军驻扎在赣南的章江流域;秦军的四、五万楼船水师都是最早进入南国的中原汉人,他们大部分留籍赣南。还有:赣州城(在闽粤赣客家大本营中行政建置最早的是赣州)在秦时尚为一三角地区,直至晋太守高琰才建土城。赣州府志有载:赣州(时为赣县)晋时便在有座嘉济庙,敬的便是最早生存在赣州城一带的先民——秦人石固,传说这石固便是这批谪卒中的一人。

其二是派降卒伐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把原六国一些降卒(据说10万)派往南方伐木,他们溯鹭溪河,从万安来到赣南上洛山(即今兴国县永丰乡西江、里坳村一带,与赣县白鹭官村相连)。这批谪卒不堪其辱、难负其重,一部分人逃到上洛山的大山深处隐居,大部分人在秦朝灭亡后分散到了赣南各地。这批“木客”以赣南为家,同当地的土著人“赣巨人”结合,是赣县官村最早的拓荒者和中原文明的传播者,也是赣南最早的客家人之一部分。便是在现在,在赣县白鹭与兴国交界地带的村人,仍有沿袭古俗,习惯性地在自家门楣上贴上“木客之家”字样。


其三是迁徙中原的汉民。秦始皇三十三年岭南平定,设置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此后,秦始皇开始有组织的把豫、陕等地人口向这些地方迁移。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所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胥、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遗戍”。“陆梁地”,即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以南之地;又据《史记•正义》注: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日陆梁。“尝逋亡人”应为“曾经逃亡而又逮捕回来的人”;“赘胥”:“胥”为役者,“赘胥”,北京联合大学冯秀珍认为是“多余的役者”(有些书认为是“入赘女婿”);“贾人”,古时称“坐商”为“贾人”。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把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到这些地方去“戍五岭,与越杂处”。(林剑鸣着《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356页。)(2)汉朝时有数次汉兵、汉民南徙的纪录。其一,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5年)“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史记•南越列传》卷113。)这是汉代的一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岭南。当时,南海郡领六县:番禺、四会、博罗、中宿、龙川、揭阳。龙川和揭阳的部分是后来的客家地区,说明这批徙民中应有客家先民。其二,汉武帝时,南越和闽越两个诸侯国纷纷对抗朝延,或向北发兵或称王道帝。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年)多次发兵征灭了南越和闽越后,为加强这里的统治,武帝强迫越人北迁,而大批的汉族将士和官员填补越人空白,这批南迁汉人有部分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定居下来。(其三,汉时,朝廷曾两次派官兵出守梅岭筑寨修城。综上,秦汉两代的官兵成了开发和留籍岭南的最早中原汉人,这些人便是最早的客家先民。

第二徙(317—879)始于五胡十六国(旧称五胡乱华)时期,客家先民从陕甘冀豫鲁皖等地出发,沿汉水、汝水、淮水,过长江,主要迁居洞庭湖、鄱阳湖与太湖地区,部分人到达赣闽粤交界地区,或粤中西部与闽省沿海。

第三徙(880—1126)“受黄巢事变影响”而开始,客家先民离开豫皖鄂赣等住地,迁居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等地区。

第四徙(1127—1644)的迁徙“始于宋高宗南渡与元人入主”时期,客家先民由赣东入闽西与粤东北,或直接南下粤北。

第五徙(1645—1867)因“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之影响”而开始,客家人自闽粤赣三角地区迁至粤中和沿海以及台湾,或桂黔,或湘鄂川康。第五次从1867年开始,受太平天国等事件的影响,客家迁至广西南部、海南岛或海外。客家人从中国北方到南方沿海迁徙,距离约3000公里,途中跋山涉水,艰苦难言。客家人的迁徙是和平迁徙,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与当地土著的某些小磨擦,但不曾发生大的冲突。客家人被迫迁徙、定居与再迁徙不是凭借暴力,不是以其他人类群体的流血甚至灭种来换取本群体的生存。闽粤赣地区原来居民稀少,如此条件也使得冲突难于发生。客家人在定居地从事农商或其它行业,活跃了经济,建设了新住地。客家人的迁徙是人类群体的良性迁徙,也是人类群体和平迁徙的典范。同时,此种迁徙表现了客家人的勇敢机智与创新开发的精神。他们保持了原有的先进文明,又善于适应新异环境,能与当地居民互相融合,彼此通婚,共同建设。客家人的迁徙不仅未曾破坏社会生产力,反而加速了定居地的社会发展。广东客家人承传了中华民族的很多优秀的传统,并在岭南发扬光大。
二、广东省的客家人分布
                       (一)、概述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梅县、惠州、河源、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非纯客市、县65个:深圳、广州、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南海、曾城、博罗、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县市。总人口2100万人。
三、客家人在珠江三角州和海外、台湾的分布
     客家人在珠江三角州和海外、台湾的分布情况(包括原住和长住)如下:深圳:400万。广州:250万。香港:150万。惠州:450万(原住)。河源(原住):350万。台湾:750万。澳门:10万。佛山:50万。中山:45万。江门:40万。海外:2000万。
四、深圳客家人分布
     深圳地区的客家聚落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现存有100多处,其它少量散布于罗湖区、宝安区等地。在深圳本土的原住民当中,有大约75%是客家人。1000年前,客家人已经抵达深圳。他们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化、风俗、生活方式和房屋建筑形式,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客家“围龙屋”。十多年来,由于深圳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许多客家民居都被拆除,尤其是靠近特区的布吉、平湖两镇,基本上已经不再有完整的客家民居村落存留,现存的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的坑梓、坪山、坪地、龙岗和横岗等五镇。而且由于这些客家围龙屋空闲或出租居多,年久失修的不在少数。为了保护围龙屋古建筑,深圳市已经把客家围龙屋列入文物保护范畴。被界定为一级保护客家民居的包括鹤湖新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茂盛世居等10处;二级保护客家民居为丰田世居、荣田世居等26处;三级保护客家民居为龙腾世居、泮浪世居等28处。改革开放,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的客家人300万人以上,他们长住深圳。目前,住在深圳的客家人大约405万人。成为全世界、全中国最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广东省的客家人分布
                       (一)、概述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梅县、惠州、河源、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非纯客市、县65个:深圳、广州、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南海、曾城、博罗、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县市。总人口2100万人。
三、客家人在珠江三角州和海外、台湾的分布
     客家人在珠江三角州和海外、台湾的分布情况(包括原住和长住)如下:深圳:400万。广州:250万。香港:150万。惠州:450万(原住)。河源(原住):350万。台湾:750万。澳门:10万。佛山:50万。中山:45万。江门:40万。海外:2000万。
四、深圳客家人分布
     深圳地区的客家聚落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现存有100多处,其它少量散布于罗湖区、宝安区等地。在深圳本土的原住民当中,有大约75%是客家人。1000年前,客家人已经抵达深圳。他们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化、风俗、生活方式和房屋建筑形式,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客家“围龙屋”。十多年来,由于深圳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许多客家民居都被拆除,尤其是靠近特区的布吉、平湖两镇,基本上已经不再有完整的客家民居村落存留,现存的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龙岗区的坑梓、坪山、坪地、龙岗和横岗等五镇。而且由于这些客家围龙屋空闲或出租居多,年久失修的不在少数。为了保护围龙屋古建筑,深圳市已经把客家围龙屋列入文物保护范畴。被界定为一级保护客家民居的包括鹤湖新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茂盛世居等10处;二级保护客家民居为丰田世居、荣田世居等26处;三级保护客家民居为龙腾世居、泮浪世居等28处。改革开放,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的客家人300万人以上,他们长住深圳。目前,住在深圳的客家人大约405万人。成为全世界、全中国最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五、深圳与客家文化的千年渊源及其意义
   
深圳地处珠江出海口的东岸,至今已拥有1672年城市文明史,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东晋孝子黄舒,是深圳历史上最早成名之人,其孝道影响深圳一千多年。南宋末帝转战珠江口一带时,名臣文天祥(江西客家人)三过零丁洋,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  
明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汪,奉明廷之命,抗击入侵东莞县屯门的佛郎机(葡萄牙),后官至兵、吏两部尚书,是我国率军抗击西方殖民入侵和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武器的第一人,也是师夷之长机以驭夷狄的第一人。  
南头水寨参将汤克宽驻扎于南头城,在抗击倭寇的入侵中立过汗马功劳,其名仅次于戚继光和俞大猷。  
日寇(来自日本)入侵华南,廖承志、林平、曾生等组建抗日队伍,与日寇周旋,成长出一大批刘黑仔式的抗日英雄,使东江纵队成为华南抗日的一面旗帜,为广东的抗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英豪、人才集中体现了深圳人民的深圳精神,即:艰苦创业的开发精神;诗书传家的敬业精神;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一)深圳历史概况  
1.悠久的城市历史
赵佗带领的秦朝军队进入岭南时,其部队有部分人已经进入深圳地区,并与本地越族人融合,成为早期的岭南客家人。赵佗是在岭南传播中原文明的客家文化开山祖。
深圳古代的行政设置始于汉代。今深圳的南头在汉武帝时,为全国二十八处盐官之一番禺盐官的驻地,史称“东官”。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于东官设司盐都尉,始建垒城“芜城”,这是深圳古代所建最早的城。  
真正城市的开端应是东晋咸和六年(331年)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的创建。郡城、县城在芜城的基础上修筑,其遗址叠压在明东莞所城之西部。南头古城,是1671年前东官郡城和宝安县城的所在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的东官郡辖六县,其地包括今潮汕、梅州、惠州、深圳、东莞等广东东部、南部部分以及福建云霄、诏安等的广大地区,表明那时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已有相当的发展,是深圳1671年城市历史的见证。至唐代为屯门军镇,宋代为屯门寨。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东莞守御千户所城。目前南头古城的样子是此时所建,距今已有608年的历史。大鹏所城同建于此年,是广东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明万历元年(1573年)分东莞县立新安县,南头古城为新安县城。由于清廷软弱,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分三次把新安县的九龙司部分地方划给英国,其地即今回归祖国的香港;新安县名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民国三年(1914年)复名宝安县,南头古城为宝安县城。  
1954年宝安县城从南头古城迁往深圳镇。1979年改宝安县设深圳市。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  
2.有古老的历史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古越族文化,约形成于6000年前,其主要遗址包括咸头岭遗址、大梅沙遗址、小梅沙遗址、下洞遗址等,香港此时期有深湾、东湾、春坎湾等遗址,此类遗址因咸头岭遗址发掘时间较早,遗物较多,有考古专家提出“咸头岭文化”之称。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越族文化,约形成于5000年前,其主要遗址有鹤地山下层、虎地山、蚌地山、赤湾、上洞、乌背岭、灶下等遗址,这时期遗址比中期的分布更广,计有观澜河流域、西乡河流域、大沙河流域及沿海的沙丘遗址等。  
青铜时代初期古越族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时期,主要有屋背岭墓葬群、向南东村遗址、咸头岭鹏城4号墓等。这时期出土陶器盛行圜底器和圈足器,以带流小罐、折肩罐、凹底罐为典型器,纹饰组合是曲折纹、方格纹、叶脉纹和云雷纹等,与粤东北、闽南一带的浮滨类型的遗存有密切的关系,有“屋背岭类型”文化之称。  
青铜时代中期的古越族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初年。主要遗址有鹤地山上层、追树岭、九祥岭、武馆山、大梅沙等,少数为沙丘遗址,多数为山岗台地、山坡遗址。出土物中石器减少,为青铜器所代替,这时期已出现阶级分化。因该时期陶器上出现较为普遍的夔纹装饰,因有夔纹陶类型文化之称。  
青铜时代晚期古越族文化,相当于中原战国时期的中、晚期到西汉初期。主要遗址有叠石山、凤凰岩、笋岗山等。这时期、房屋居址的面积增大,夔纹陶与米字纹陶共存、青铜器与铁器共存,出现新纹饰“米字纹”,因有“米字纹陶类型”文化之称。  
今深圳市辖六区,其中经济特区内四区:南山、福田、罗湖、盐田。经济特区外两区:宝安、龙岗。原住居民是以客家民系为主,自宋元以来,形成一种以客家文化为主流的文化。而广府民系居民,所占比例则为30%左右。开放改革以来,全国各地人才涌入,又给两大传统文化融入新的气息,形成一种新型的,兼容本土文化中的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的特区文化。
六、广东客家人与台湾客家人的血缘关系
(一)台湾学者对台湾客家人的描述
      核心提示:台北县客家血统人口约54万,台北县之客家人大部分分布在淡水河以南,其中板桥市之客家,人口最多,新店,五股,莺歌三乡镇市之客家血统人口占各该乡镇市之人口比率则最高,占三分之一以上,此三乡镇市可能有许多混淆祖籍之原粤籍人口,世居此三地之安溪人...
表A....................90年各县市族群人口(单位:万人)  
县市别总人口数 粤籍% 外省% 闽籍%  原住% 粤籍人口 外省人口 闽籍人口 原住人口  
    基隆市  38.95  5.67  19.19  73.43 1.72   2.21    7.47     28.60    0.67  
    台北市  264.18  8.85  25.22   65.60 0.33   23.38   66.63   173.30    0.87  
    台北县   358.69 9.47   14.96   74.69  0.88 33.97  53.67    267.88     3.17  
    桃园县 174.04   39.66  17.23   40.92  2.19  69.02  29.98   71.22    3.82  
    新竹市 37.06    24.61   21.18   53.78  0.43 9.12   7.85    19.93    0.16  
    新竹县 44.22    79.05    6.81   10.54   3.60 34.96  3.01   4.66     1.59  
    苗栗县 55.96    67.78   5.70   25.00   1.52   37.93  3.19  13.99    0.85  
    台中市 97.52    7.69   15.59   76.28   0.44   7.50   15.20   74.39   0.43  
    台中县 149.69  17.24   8.45   73.38   0.93   25.81   12.65   109.84   1.39  
    南投县 54.12   14.15  4.88   76.35   4.62   7.66   2.64    41.32    2.50  
    彰化县 131.17   4.96   3.87   90.94   0.23   6.50   5.07   119.30   0.30  
    云林县 74.23   1.56   1.98   96.35   0.11   1.16   1.47   71.52     0.08  
    嘉义市 26.67    9.41 10.69   79.68    0.22   2.51   2.85   21.25    0.06  
    嘉义县 56.27   12.56  4.05   82.57   0.82    7.07   2.28   46.46    0.46  
    台南市 73.81   3.18   10.31  86.37   0.14   2.35   7.61   63.75    0.10  
    台南县 110.66   2.83  5.91   91.08   0.18   3.13   6.54   100.79   0.20  
    高雄市 149.38   7.26   16.05   76.19  0.50  10.85   23.97   113.81   0.75  
    高雄县 123.49   11.07  12.29  75.52   1.12  13.67   15.18   93.23   1.38  
    屏东县 90.67   19.57   7.86   66.88   5.69  17.74   7.13   60.64    5.16  
    宜兰县 46.47    2.88   6.07   88.34   2.71  1.34    2.82   41.45    1.26  
    花莲县 35.30   27.11   13.06  35.95   23.88  9.57  4.61  12.69     8.43  
    台东县 24.44   13.50  13.67  41.37    31.46  3.30   3.34   10.11     7.69  
    澎湖县 9.03    0.55   9.08    90.25   0.11   0.05   0.82   8.15    0.01  
    金门县 5.58    0.00   98.92   0.90   0.18    0.00    5.52   0.05    0.01  
    连江县 0.77    0.00   97.40   2.60   0.00    0.00    0.75    0.02    0.00  
    合计 2232.37  14.79   13.09  70.27  1.85    330.26  292.25  1586.52  41.34  
    各族群人口计算基础1)民国45年人口普查,各姓氏族群人口占有比率 (2)各县市各年度电话簿姓氏户数。
    注:粤籍大部分为客家人。
    上表族群以父系为认定标准
    粤籍:是指本省人祖籍广东者(含混淆祖籍之粤籍人口)
    闽籍:是指本省人祖籍福建省者
    外省人:是指民国34年台湾光复后,移入之大陆籍人口及其后裔
    原住民:指户籍登记为原住民者。
    其他人口不列入计算
    近年来报载有关基因研究发现,男性基因突变高出女性许多,这说明人类体质差异之扩大,主要来自男性之基因突变,从大的范围来说,族群主体间的体质差异扩大,主要也是源自于族群主体父系血统基因突变之累积,中国在二千二百年前左右,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逐渐由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社会,以父系血统为传承的新姓氏随之大量产生,因此姓氏与父系血统正可说是互为表里,在中国经长久之发展,姓氏之发源地与其后各姓氏主要迁徙居住地理分布,就可反应各族群之血统源流与差异衍化过程。母系社会之族群因为较容易渗入周边其它族群之父系血统,使族群之父系血统多样化,进而使其族群与周边其他族群之血统文化差异减少,族群分界渐渐模糊,若是这个母系社会族群又处于人口弱势,很容易就被周边强势族群所同化,造成族群之消失。在台湾的许多平埔族是母系社会,从荷兰据台时期,就与汉人有交往的历史,所以在平埔族群中应含有不少汉族父系血统,就是一个例子。
     因“客家人”仍无一定之定义,所以台湾各县市之客家人口数很难有明确一致之数目,但以我个人对一些人口资料之了解,并根据所收集约五千个本省汉人先祖之资料(若每一先祖目前平均有800个后裔在世,总计其后裔则有400万人,约占本省汉人1860万的21%左右),经客观资料比对,及河洛人与客家人体质之差异(如男性癌症死亡率及蚕豆症感染率..等),加上自己主观的认定,概算出各县市客家人口数(含隐藏之客家人口)供读者指教:从(表A)来看
    基隆市粤籍人口约2.21万人,依个人抽样出全台5000个外省人做统计之结果,外省人中约10%是客家人,所以包含外省客家人之基隆市客家人口约有3万人,以中山区人数较多,以客家体质比率来看,客家血统人口在暖暖区占人口比率则较高,基隆开发,首先自暖暖区,古说未有基隆先有暖暖,暖暖是基隆河最末端之河港,先民逆基隆河至此,客家先民可能也是最早至基隆之移民之一。世居基隆之客家宗族较难找到,资料中清朝有来自福建诏安李氏--绍衣堂(李仲仪)派下后裔李轮美、李世荣、李恪等六人,其祖源自福建西部客家李火德。清乾隆25年福建南靖县人张石敢渡海来台居基隆,此宗为福建上杭县客家张化孙之后裔。另有广东陆丰县人邹添丁、粤东人陈代盛、广东饶屏县人邱良志等于清朝时移居基隆。
    台北市粤籍人口23.38万,大部分是近20年从桃园,新竹,苗栗三县所移入。台北市体质比率显示客家血统人口数约占北市人口的28%左右,也就是74万人上下,如此多之人数,令人不解,若把粤籍人口全当成客家人,再加上外省人的10%是客家人,也不过30万人而以。我想另44万客家血统人口出处有以下数个可能,一、从各县市移入不少之漳州客家人(如桃园县北区各乡镇与南投县之漳州客家人…等)。二、台北市一百多年来都市化之结果,有不少客家人遗忘或是故意混淆自己之祖籍。三、台北市世居之福建漳州与汀州人不少是客家人,如徐姓与江姓应有不少是祖籍闽西永定县或漳州诏安县与南靖县之客家人,另泉州安溪人或同安人(尤其是安溪人),也可能有不少和客家人有很亲近之血源关系(如安溪李、谢、廖、黄、邹、范姓及同安县之陈姓…等姓氏),四、是早期居住台北地区之平埔族-凯达格兰族,很可能和客家人有密切血缘关系,可能是唐陈元光山西部众,一部分漂流至台湾北部(猜测)。台北市之客家人不论是占有率或人数,皆以南区较多,若以立法委员选区来看,南区约占三分之二。世居北市较大之宗族与客家有较密切之血源关系者,如定居南港区之吕氏宗族,吕神佑等宗族六人于清朝乾隆年间自福建南靖县书洋乡渡海来台,其祖源自山西省值得一提的是,全台祖籍漳州的吕氏宗族大多属客家血统。清朝时来台定居之罗姓宗族也多为客家后裔,台北市世居之罗氏宗族亦不例外。清康熙及雍正年间有广东人廖简岳、廖顺勉等廖氏至今文山区开垦。清康熙年间有邹应龙后裔粤东梅县人邹子禄、邹子乐等人入垦今北市。
    台北县客家血统人口约54万,台北县之客家人大部分分布在淡水河以南,其中板桥市之客家,人口最多,新店,五股,莺歌三乡镇市之客家血统人口占各该乡镇市之人口比率则最高,占三分之一以上,此三乡镇市可能有许多混淆祖籍之原粤籍人口,世居此三地之安溪人,也应该有一些宗族与客家有亲近之血源关系。事实上,若用一些客家族谱,来比对民国45年户口普查资料之姓氏祖籍结构,很容易了解祖籍混淆情形之存在,例如泰山客家黎氏族谱中记载有不少后裔一直世居北县,另有不少后裔失联缺漏,但民国45年户口普查,北县之黎姓人口几乎皆为闽籍,显然居于人口相对少数之台北县世居客家人,因客语之流失,其后裔混淆祖籍成其他族群者,必定不在少数。世居北县较大之宗族与客家有较密切之血源关系者有--
    莺歌镇--早在1684年即康熙23年广东人吕阿四、吕阿和、吕阿南等人即已入垦今台北县莺歌镇,清康熙46年广东饶平人郑清雅渡台居莺歌。
    树林镇--清乾隆年间广东镇平人邓彦拔渡台居今北县。
    新庄市--清雍正年间广东陆丰人王克师、清乾隆年间福建永定人江月暄、广东陆丰人张卿南等人入垦新庄。
    淡水镇--清康熙年间广东平远人罗开运、清雍正年间广东镇平人陈学正、清乾隆年间广东镇平人罗焕依等人来台居淡水镇。
    泰山乡--清康熙年间广东饶平人林彪、清乾隆年间福建永定人胡旭卢、胡焯猷、广东陆丰人陈春仲、陈卿南、张大猷、广东大埔人黎玉佩等人入垦今北县泰山乡。
    石门乡--清乾隆年间福建永定人练一干、练在君、练在恭、广东镇平人罗继斋等人入垦今北县石门乡。
    五股乡--清乾隆年间广东镇平人黄长安、广东饶平人刘启善、刘和林等人入垦今北县五股乡。
    中和市--清康熙年间福建永定人范邹氏居今北县中和市。
    土城市--清乾隆年间福建诏安人罗文盖入垦今北县土城市。
    三峡镇--清乾隆年间广东五华人古汉端入垦北县三峡。
    三芝乡--今北县三芝乡清雍正年间有福建永定人江若济、江士学、江正安、江世学、广东普宁人翁尚进等人入垦、清乾隆年间有福建永定人李崇文、华东线、江心知等人入垦,三芝江氏后裔其后不少移入北市及中永和一带发展。
    八里乡--清康熙年间广东饶平人刘名珍、清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人余源等人入垦今北县八里乡。
    在台湾的许多客家宗族族谱记载是从莺歌至龟山之枫树坑一带在迁出,此现象值得往后进一步了解其历史原因。
     桃园县之客家血统人口约有100万人,占总人口的58%左右,是全国客家人口最多的地方,桃园县北区世居之福建漳州人,尤其是祖籍福建漳州府诏安县与南靖县者,大都与客家有非常亲近之血源关系,应被归为客家人,例如邱,吕,徐,江,简,李等………大姓,笔者有一邱姓同事就主动表示,他们是诏安客家人,并说年长之族人,尤其是住在宗族祠堂附近者,都还会讲漳州客家话,这位同事所表现之客家意识,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客家认同,正是客家人持续存在的根本。大溪有两处有名之李氏古厝,一是清举人李腾芳古厝,一是康庄路2段的李琳茂古厝,李腾芳祖籍福建诏安,李琳茂祖籍福建平和,这两个李氏宗族其血统源流,都可追溯到先祖李火德,李火德也就是前总统李登辉之先祖,这可能也是前总统李登辉对大溪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李氏先祖李火德是唐末至五代时人(一说是宋末人-但宋末人之说法很不可能,原因复杂此文暂不说明),他从客家祖地福建宁化迁居福建上杭开基,目前众多后裔分布闽粤台各地。龟山李氏来台祖李荣轴, 祖籍福建诏安,其先祖李念七,也是于明代时从福建宁化迁福建南靖大坪头,其后裔支分福建诏安,传到13世李荣轴渡海来台(注1)。桃园县南区有一些粤籍大族,例如观音宝树堂(郡望-陈留)之谢氏,新屋天水堂之姜氏,新屋南阳堂之叶氏,他们之源流可追溯迁自闽南,但他们先祖迁移至广东惠州数代,再移至台湾,如今观察其体质与风俗,比客家还客家,(例如义民祭典轮值,他们还是重要的主导者),其祖居郡望堂号也都在现在的中国河南省或甘肃省,与河洛人主体源自山东省与河北省南部,有很大差异,笔者小时候住新屋乡,邻居是姜姓与叶姓大族,他们会使用海陆腔客语,也曾听到他们使用河洛话,这在海陆客语非常强势的新屋乡,是一奇特之现象,新屋姜姓与叶姓宗族,到底是客家人还是河洛人?我认为他们的根是客家,移入福建省成为福佬客,再移广东惠州成海陆客,移来台湾又再回到客家怀抱。在桃园县之河洛血统人口只在大园乡占有优势,复兴乡则以原住民泰雅族为主,其它乡镇市则以客家血统人口为主,但在政治上却以南客北闽来分,且互不相让。桃园县之外省人,有很高比率是从中南部或台北县市迁来,其第一代已婚者,近半数是娶本省籍女性,尤其是河洛女性,其第二代故多会使用河洛语,如中坜市,河洛语言之使用反而有较强势之现象。在桃园县,因外省第一代仍多在世,加上娶入之它族群女性,所以在民主选举中,外省票数往往与闽粤族群票数鼎足而三,但近年外省第一代面临大量凋零,影响力也会随之降低。近几十年桃园县移入为数60万之外县市人口(不含外省人),其中来自新竹县约10万,来自苗栗县约10万,这两个县世居住民大都是客家人,其移入人口70%迁入桃园县南区;另有约25万来自彰化县、云林县及嘉义县三县,这三县以河洛人为多,其移入人口70%迁入桃园县北区,外县市人口移入之分配,使桃园县仍巧妙维持南粤北闽之分布。
    桃园县客家人不少,却只在大溪及八德交界处有一座三山国王庙,显得较特殊。桃园县南区之客家人,近45年其总生育率高居全国之冠,所以产生许多人口众多之大族,如新屋九斗罗氏约有5000人,新屋范姜氏约有4000人,新屋东明姜氏约3000人,杨梅高山顶郑氏约有3000人,平镇王氏、宋氏,杨梅黄氏,龙潭黄氏,观音廖氏、谢氏、徐氏……等等到处皆是远超过千人以上之大族,桃园县南区近年处处新建大型祠堂,蔚成风气,也使得宗族对民主选举之影响力,比其他县市来得更明显。桃园县各乡镇与客家有血源关系较知名之宗族如下--
    观音乡--清乾隆年间福建南靖县书洋镇敦本堂派下后裔李廷柱、李廷绅、李廷绪等人入垦,此李氏先祖源自闽西客家李火德公,清乾隆初广东人谢永锦入垦,清雍正年间广东陆丰人黄鼎坤入垦
    大潭村,广东人卓乃文入垦上大村,乾隆年间广东陆丰人廖世崇、廖仕盛、徐敬云、徐子坚入垦。
    芦竹乡--清雍正年间广东饶平人王克卿、詹灶寿入垦,乾隆初福建诏安人吕延玉入垦,乾隆中闽西永定县人江仰辉、江汉维入垦,广东镇平县人巫永兰、巫玉宗入垦。
    龟山乡--清雍正年间有广东平远人刘子桂、刘京琏、刘戊方,广东饶平人罗魁福入垦,清乾隆年
    间有福建永定人翁元生、福建南靖人徐日兴、福建诏安人李荣轴、罗队、吕瑞元、广东五华人罗天透、广东饶平人陈名显五兄弟等人入垦。
    龙潭乡--据说福建诏安二都客家人游瑞清于明万历年间-西元1573年即居龙潭,后裔移芦竹,清康熙年间广东陆丰人罗正遇入垦、清乾隆初广东镇平人黄梅生入垦、清际入垦龙潭之钟姓如钟会明、钟锦清、钟朝宗、钟兴智等大都来自广东五华。
    杨梅镇--清康熙年间广东五华人古尾基、古厚基、古杨基、古达先等人入垦,清雍正年间广东陆丰人郑大模、广东饶平人刘延楹入垦、清乾隆年间广东镇平人傅麒章、傅廷俊、傅麟章等兄弟入垦。
    新屋乡--清康熙年间广东陆丰人罗允玉、罗允文兄弟入垦、清雍正年间广东陆丰人范姜殿高等五兄弟、叶春日、罗万韬、罗弘乐等人入垦、清乾隆年间广东陆丰人姜文钦、广东饶平人曾大举、广东镇平人徐保习等人入垦。
    桃园市--清雍正年间广东梅县人古传、广东饶平县人钟相英等人入垦,清乾隆年间福建汀州人薛启隆从斗六北上入垦、广东镇平人陈世举、广东饶平人庄德大亦至此垦拓。
    平镇市--清雍正年间广东陆丰人叶奕明、叶奕伦、叶奕武等人入垦,清乾隆年间广东镇平人宋高麟、梁义昌、宋来高、曾九健、沈人定等人入垦。
    中坜市--清雍正年间广东惠来人黄风、广东镇平人赖永馨、广东饶平人吴雨吉等人入垦,清乾隆年间有福建永定人胡凯清、余乃芳、广东惠来人傅仙桂、广东镇平人郑建仪、廖相标等人入垦。
     大溪镇--清乾隆年间福建永定人江汉瑜、福建平和人李琳茂、江士根、福建诏安人李善明、广东镇平人徐拔云、张秀兰、广东人谢秀川、赖基郎等人入垦。
    大园乡--清康熙年间福建南靖人吕夏珍入垦、清乾隆年间广东镇平人傅云剑入垦。
    八德市--清乾隆年间有福建永定人江盛伍、吴乃郊、福建诏安人吕祥查、吕祥岁、吕达川、吕万春、吕孟生、广东镇平人吴存珪、吴清礼、吴福新、吴奇来、吴仲金、吴福、吴仲立、广东饶平人刘璞珍、萧元科、广东陆丰人彭盛祥、彭显英等人入垦。
蕉岭县客家人为什么要移民台湾?据有关资料记载,主要原因有五:一是地狭民稠,土地贫瘠,所产粮食不足糊口,不得不迁徙台湾及南洋群岛谋生。据地方文献《石窟一征》云:“邑中地狭民稠,故赴台湾耕佃者十之二三,赴吕宋咖喇吧者十之一。”二是康熙招兵“平乱”,蕉岭人应征赴台,在台开基。三是溥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率10万兵进驻蕉岭,由于受清军进剿,蕉岭人四散逃亡,大部分逃至台湾避难。四是洪水灾害。在清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县内先后发生过3次特大洪灾,县人流离失所,许多人逃到台湾谋生。据《蕉岭人上代来台略记》称:“因道光丙戌洪水为灾后,蕉岭人更多往台以求生活,乃由南而北至苗栗各乡开基,所以苗栗、屏东为蕉岭人来台的根据地。”五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结束了日本长达50年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这时,蕉岭人陆续去台人员很多。据台北市蕉岭同乡会原理事长徐德勋先生考证:“搞日战争胜利后,蕉岭人去台原因按系统归类可分为:(1)随黄涛(蕉岭人)所率国民党六十二军接管台湾部队而来者;(2)随李翼中、徐白光、丘念台等蕉岭人指导社会教化而来者;(3)随陈孝强(蕉岭人)招募国民党保警总队员生而来者;(4)随国民党胡琏兵团取道蕉岭时增募而来者;(5)青年军复员后准予公费就学,来台寻求转学者;(6)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入台,个人搭上关系零星前来者;(7)祖籍蕉岭的海外华侨至台定居者(印尼、缅甸来者较多)。一般估计台湾光复后入台之蕉岭乡亲总数在2千人以上。”据蕉岭县有关部门统计,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蕉岭县去台人员有2185人。经过半个世纪的繁衍,这些与蕉岭关更新、更密切的去台人员人口估计亦达1万以上。据清代举人黄香铁在《石窟一征》中记载:“往台湾者,例由本籍县官给照至泉州、厦门、海防同知验收,方准渡海;然盘费过多,贫不能措者,往往在潮州樟林径渡台湾。”可见,古时蕉岭人往台路线,在渡海前,由蕉岭出发,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经松口、三河远见卓识直至潮州,在澄海县樟林港流台湾;有的则至厦门海防渡海。由于当时乘的是木帆船,要飞渡澎湖海峡,旅途险恶,途中若遇大风,随时有翻船落海,葬身鱼腹的危险。  
蕉岭客家人由海上陆续到达高雄、前镇港、凤山港、下淡水港、东港等地。以后陆续定居在新竹、桃园、苗栗、高雄、屏东等县,其入垦地区广达14个市、县,76个乡镇。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记,蕉岭客家人入恳台湾具体分布地区如下:①苗栗县(蕉岭客家居民占比例最高的县份),有苗栗、头份、铜锣、公馆、三义、头屋、南庄、内湾、三湾、西湖、大湖、狮潭、卓兰、通宵、竹南、后龙、苑里等乡镇。②桃园县,有桃园、八德、平镇、龙潭、中枥、大溪、杨梅、芦竹、大园、龟山、新屋、观音等12个市、乡、镇。其中杨梅、平镇、中枥、新屋、观音等乡镇概为客家人。③新竹县,有新竹、竹东、新铺、关西、湖口、宝山、芎林、竹北、新丰、北埔、横山等11个市、乡、镇。除新竹市和竹北乡外,其余世居居民概为客家人。④台北市,有大安、松山两个区。 台北县,有淡水、土城、莺歌、树林4个乡镇。⑤台中县,有新社、神岗、后里、石岗、东势、丰原等6个市、乡、镇。⑥彰化县,有彰化、二林、永靖、吴林等4个乡镇。⑦云林县,有北港、古坑2个乡镇。⑧嘉义县,有义竹1个乡。⑨南投县,有南投、水里、埔里3个乡镇。⑩台南市,有安平1个区。⑾高雄市,有美浓、六龟、杉林3个乡镇。其中美浓为纯客家地区。⑿屏东县,有潮州、内埔、麟洛、万峦、长治、佳冬、竹田、高树等8个乡镇,大部分属纯客家地区。⒀花莲县,有玉里、瑞德2个乡。
    台湾里祖籍广东省镇平县(今蕉岭县)的台胞很多。据台湾出版的《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称,清朝嘉庆以前入垦台湾的蕉岭客家人有丘、何、利、吴、汤、巫、李、林、胡、张、孙、徐、涂、许、陈、冯、傅、曾、温、黄、杨、廖、刘、蔡、邓、郑、卢、赖、戴、谢、钟、邝、罗等33姓,480多户。这些姓氏约占蕉岭原有姓氏的63%。据台湾有关户籍调查资料称,祖籍蕉岭的台胞现有40余万人。这个数目,是现蕉岭县22万人口的近2倍。蕉岭县人移民台湾,始于清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康熙初,内地流入台湾居住者,闽人谓之福佬,粤人谓之客人。”来自广东者,以嘉应州五县(即今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以及潮州饶平、海陆丰为最多数。据清乾隆《镇平县志》所录有关台湾的竹枝词云:“黄昏人未掩柴关,明月刚看吐半山;弦索齐鸣檀板碎,开场先唱过台湾。五月台湾谷价昂,一车闻说十元强;澎湖风浪今应尽,个个迎门待玉郎。乾鹊无端朝乱呼,绣窗私语扶床姑;前村南路客初到,试问阿兄归也无。”可见,至清乾隆年间蕉岭县赴台垦荒的人已很普遍。台湾一些村落地名,也是用大陆移民原有籍贯或姓氏命名的,其中与蕉岭原籍相关的有:彰化县的镇平村,是丘逢甲先祖丘世俊迁台最先到达地,以原籍镇平县名其村。新竹县的新铺乡、桃源县的龙潭乡、台中县的神岗乡等,都与蕉岭原乡地名相同。这就构成了人缘、血缘、地缘一脉相承的历史。这些都说明了蕉岭客家与台湾渊源关系的密切。
祖籍蕉岭县台胞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50年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不惧艰险、抵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好汉。其目的在于收复台湾故土,重归祖国版图。如晚清反对割台让日,力谋抗日复台的爱国志土、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还有辛亥革命时期以推翻日人统治、光复台湾为目标,从事抗日复台活动而英勇捐躯的爱国志士罗福星,他们便是蕉岭台胞中的杰出代表。祖籍蕉岭的台胞在台湾各界都有不少人才。如在学术界,有著名化学家、教授丘应楠,1984年获国际化学界最高荣誉——华盛顿希里布兰奖,1986年被台湾“中央研究院”选拔为数理组院士。在医学界,有蕉岭台胞徐傍兴医学博士,他专精于肠胃、肝脏、甲状腺、肾脏等疾病开刀手术,经他手术治疗后痊愈者不计其数。在企业界,有蕉岭台胞、建设行业大企业家徐炎兴,他创办广宇住宅工业公司,任董事长,并当选为亚太地区和世界不动产联盟会员。该公司还被评为台湾十大优秀建筑公司之一,获得“金龙奖”。总之,蕉岭乡亲在台湾各行各业都有无数人才在挑大梁,他们对于台湾的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宝贵贡献。现22万蕉岭人与40余万祖籍蕉岭的台湾客家人,溯根寻源,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他们有同根、同祖、同文化的文化认同。蕉岭台胞讲蕉岭客家话,乡音浓郁;岁时节日、民间文艺、婚姻事喜庆等仍保留着蕉岭故乡的风俗。旧时,逢年过节,在台湾的蕉岭乡亲都要在本族中派出乡民,回乡祭祖;台湾高雄市的蕉岭乡亲每年春节都要聚会,遥祭祖居在蕉岭各姓列祖列宗,从无间断;祖地亲人也经常去台湾探亲访友,带去“蕉岭黄坑茶”等特产。特别是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几年去台的2100多人,多数还健在。据统计,蕉岭县这个时期的去台人员在大陆的亲属有1881户,8000余人。这里,有宗族亲、父子爱、夫妻情、兄弟谊,浓浓的乡情、亲情,牵动千家万户。
二)、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客家与台湾客家的关系
台湾里祖籍广东省镇平县(今蕉岭县)的台胞很多。据台湾出版的《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称,清朝嘉庆以前入垦台湾的蕉岭客家人有丘、何、利、吴、汤、巫、李、林、胡、张、孙、徐、涂、许、陈、冯、傅、曾、温、黄、杨、廖、刘、蔡、邓、郑、卢、赖、戴、谢、钟、邝、罗等33姓,480多户。这些姓氏约占蕉岭原有姓氏的63%。据台湾有关户籍调查资料称,祖籍蕉岭的台胞现有40余万人。这个数目,是现蕉岭县22万人口的近2倍。蕉岭县人移民台湾,始于清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康熙初,内地流入台湾居住者,闽人谓之福佬,粤人谓之客人。”来自广东者,以嘉应州五县(即今梅县、蕉岭、平远、兴宁、五华)以及潮州饶平、海陆丰为最多数。据清乾隆《镇平县志》所录有关台湾的竹枝词云:“黄昏人未掩柴关,明月刚看吐半山;弦索齐鸣檀板碎,开场先唱过台湾。五月台湾谷价昂,一车闻说十元强;澎湖风浪今应尽,个个迎门待玉郎。乾鹊无端朝乱呼,绣窗私语扶床姑;前村南路客初到,试问阿兄归也无。”可见,至清乾隆年间蕉岭县赴台垦荒的人已很普遍。台湾一些村落地名,也是用大陆移民原有籍贯或姓氏命名的,其中与蕉岭原籍相关的有:彰化县的镇平村,是丘逢甲先祖丘世俊迁台最先到达地,以原籍镇平县名其村。新竹县的新铺乡、桃源县的龙潭乡、台中县的神岗乡等,都与蕉岭原乡地名相同。这就构成了人缘、血缘、地缘一脉相承的历史。这些都说明了蕉岭客家与台湾渊源关系的密切。
  
(三)、广东潮州市饶平客家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
潮州市饶平县位于广东省东部,饶平讲客家话的包括上饶、饶洋、新丰、上善、建饶、九村、三饶、东山等乡镇。讲客家话的人数在25万人左右。饶平客家话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客家话,与梅州大埔(东晋义熙九年即413年以恶溪上游5个“流民营”为基础,古海阳县北部析置了义招县,即今天的大埔以及饶平北部客家地区)、福建诏安、河源佗城话、惠州水源音客家话、惠阳客家话十分相似,与梅县客家话略有区别。饶平客语在台湾的分布区域:
台湾实际饶平客裔达二百万左右,是大陆在台湾客家后裔最多的一个县。目前饶平客裔主要分布地区在:
桃园县
中坜市芝芭里刘屋,中坜过岭许屋,平镇南势王屋,以及兴南詹屋等。
新竹县
竹北六家林屋、刘屋、郭屋、詹屋,以及溪州邱屋等。
芎林纸寮窝刘屋,飞凤山邱屋,以及上山下山林屋、刘屋、邓屋等。
竹东头重埔二重埔林屋。
横山沙坑邓屋,以及大肚刘屋等。
关西街路郑屋,詹屋桥詹屋,石光严屋,大旱坑詹屋、邓屋,老坑寮许屋,以及三墩许屋、刘屋等。
新埔内林林屋、詹屋,仿寮林屋、刘屋。
湖口长岗岭周屋。
苗栗县
卓兰老庄詹屋,新荣刘屋。
台中县
东势石角刘屋。
彰化县
彰化原本是台湾最多饶平客家人的地区,但是此地饶平客家人被福佬人彻底同化,已完全改讲福佬话,成了福佬客。包括了员林镇、溪湖镇、田中乡、大村乡、永靖乡、二水乡、北斗镇、二林镇有陈、张、邱、吴、巫、朱、涂、胡、詹、施、黄、刘、徐、严等饶平客家人在此生根发展。(本文来自: 饶平客家论坛台湾饶平专家许时娘先生对潮州市饶平客家后裔作的研究)
      
(四)、潮州市饶平客家人与台湾客家之间的十分落后的交流现状
潮州市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目前约为200万人!
    根据我们对目前潮州市饶平客家地区的考察,其交通落后,河道堵塞,上饶河两岸交通十分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对台的文化交流陷入停顿,与其他客家地区与台湾的交流完全不能相比。大型的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几乎等于零。于是,台湾饶平客家愈走愈远!因此,随着两岸人民交流的增多,随着厦门至深圳高速铁路的贯通,那如果把与广东迁居台湾的客家后裔的交流的平台放到深圳,那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如,两岸联合修族谱,如组织文艺晚会让台湾客家同胞参加,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邀请台湾客家乡亲参加各种活动。但根据我们的田野调查,这样的大型活动,饶平客家地区一次都没有搞过。两岸交流处于原生态状态,实在可惜!台湾客家迁居台湾客家人的祖居地是这样的状态,对台湾的饶平客家后裔,肯定没有任何的说服力。这中间,有多少事情要做啊!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做得最不理想的,可以说是饶平客家地区和台湾客家之间了。
根据各项数字合计,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目前约为200万人!详细数据如下:
1、现在饶平客家王氏在台后裔有5万人。
2、目前,饶平客家朱氏迁居台湾后裔5万人
3、目前江氏客家后裔在台湾有2万人。
5、吕氏饶平客家后裔迁居台湾后裔约为2万人。
6、目前,巫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人数约为10000人。
7、饶平客家巫许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3万人。
8、目前饶平客家余氏迁居台湾后裔约3万人。
8、目前,李氏饶平客家后裔约为20000人。
9、目前,沈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5000人。
10、目前,饶平客家吴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3000人。
11、目前,饶平客家周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3000人。
12、目前,饶平林氏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80万。
13、目前,袁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客家后裔约为2000人。
14、涂氏饶平客家后裔迁居台湾客家后裔约为4000人。
15、胡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2000人。
16、饶平客家许氏迁居台湾客家后裔目前在台湾有15万人!台湾民进党副主席许信良是饶平客家人。
17、目前,饶平客家张氏迁居台湾客家后裔约有25万人。
18、目前,饶平、诏安客家张寥氏在台湾后裔约为50万人。
19、广东饶平客家丘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15万人,原国民党“台湾省省长”丘创焕是饶平客家人。
20、目前,饶平曾氏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2000人。21、广东黄氏客家迁居台湾客家后裔约为10万人。
22、饶平客家杨氏迁居台湾后羿约为2000人。
23、目前 ,饶平客家詹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30万人左右。国民党副主席詹春柏是饶平客家人。
24、饶平客家赵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1000人。
25、饶平客家熊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400人。
26、饶平客家郭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250人。
27、目前,台湾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15万人。
28、饶平赖氏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目前约有3000人。
29、目前 ,饶平客家詹氏迁居台湾后裔约为30万人左右。国民党副主席詹春柏是饶平客家人。
30、目前饶平客家赖氏迁台后裔约为6000人。
31、目前饶平客家陈氏后裔约为20000人。
32、目前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5000人。
33、蔡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客家后裔约为600人-。
34、谢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客家后裔约为20000人。
35、钟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目前约有300人。
36、邓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10000人。
37、萧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3000人。
38、郑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2000人。
39、严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约为5000人。
40、罗氏饶平客家迁居台湾后裔约为1000人。
41蓝氏饶平畲族迁居台湾畲族后裔约为2000人。
    饶平在清朝初期,由于地少人多,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为了生活,他们纷纷渡台,刚开始,他们是个体前往,到后来,则是成群结队拖家带口地前往。由于长期以来山水相隔、音信相隔,再加上交流平台的严重缺失,台湾客家乡亲的故土意识家乡意识相比福建闽西和梅州蕉岭的客家人,相对要弱得多。但是,如果深圳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崭新的交流平台,那么,这两百万的台湾饶平客家同胞,是极有可能为两岸的早日统一,作出重大的贡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7 23: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转帖?请注明来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23: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hd136302 的帖子
好几个不同来源,我整理成这篇文章,主要是:
http://szbbs.sznews.com/viewthread.php?tid=751708&extra=&page=9
深圳   促进两岸统一   文化特区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深圳市委员会  
深圳网民议案
提出人:广东客家汉乐:天籁
代表(编外)证号:      号
案由:建议深圳争取办成促进两岸统一的文化特区
建议办理单位:市委、市政府
正文 :

              建议深圳争取办成促进两岸统一的文化特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7 23: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与客家文化的千年渊源及其意义
;P目前,住在深圳的客家人大约405万人。成为全世界、全中国最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P;P;P可笑可悲的是深圳的所有的公交系统的方言提示则是白话。不知道里边是怎样说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0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5-8 00:04 编辑

回复 4# 青笠泽兰 的帖子
反正外来人再多也应响不到在地客家人的文化,语言传统,客家人相对封闭团结和保守硬颈,聚居的习惯下地盘还守得住。暂时不会沦陷但公交没客家话在深圳来说应该有客籍族亲出面争取加设客话广播,新安官话都敢冷落太不给我们面子了,哈哈哈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00: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玩民粹,客家人,广府人不要进行言语的攻击,交流,如果您有更好的见识可以发贴,不要纠缠在细节。重在参与和交流。加油!不要自卑更不要自暴自弃,踏踏实实的做我们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02: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曾建中 的帖子
有見地,踏踏實實的做我們客家人,因為我們是廣東人,省內三大民系本來早已息爭和平共處了,何必非要同化呢,彼此各自保存自己文化也尊重對方文化是最祥和的環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5-8 11: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8 15: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帖子呀,看了很久,东风洒水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9 17: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盛古 于 2012-5-9 17:43 编辑

三岁来深圳,我在深圳居住了30年,因为是客家人,所以对深圳原居民的客家村落也很感兴趣。以我对深圳历史及乡土地理的了解,楼主关于深圳客家的资料很多是以讹传讹的。比如珠江口地域的深圳西部的南头古城,是古时候的宝安县城,一直是粤语民系居住的地方;沿深圳河到深圳湾的村落,也是粤语围头人村落;平湖镇也只有一条村子是客家村(上、下木古村)。。。总的来说,深圳西部的松岗、沙井、福永、西乡、南头居住的绝大部分是粤语民系,深圳福田、罗湖区大多数是粤语民系;中部的石岩、龙华、观澜、布吉大部分是客家人,平湖则是粤语围头人为主,东部的龙岗、盐田绝大部分是客家人。比较准确的数据应该是,深圳原居民中的客家人占一半多,比例约5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19: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5-18 05:08 编辑

回复 10# 盛古 的帖子
謝謝你補充詳實數據,圍頭人很大部分本是早到而被同化為廣府系的客家人,他們已不承認自身是客家人了。
最明顯的族群是孫中山老家族人,和香港新界鄧氏圍頭,除了鄧達智還宣稱祖先本為客家人!但是他只会讲围头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9 17: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