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4|回复: 5

荣昌有个盘龙镇,大家都会说客家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6 12: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d136302 于 2012-5-26 14:25 编辑

荣昌有个盘龙镇,大家都会说客家话2012年04月01日 05:39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吴娟



001.jpg
盘龙镇居民在织夏布

002.jpg
客家人在一起用自己的方言聊天 盘龙镇供图

荣昌县有个盘龙镇,镇里人都会说广东客家话。大哥叫“太哥”,吃饭叫“舍饭”,汽车叫“启叉”。盘龙当地人,都称自己是广东人、湖南人、湖北人,面对外地人,他们才说自己是重庆人。

当地人会几种语言 着装普通待人热情
昨日,荣昌县盘龙镇举行首届客家文化论坛,邀请成渝两地文化专家,就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发展进行探讨。重庆晚报记者驱车前往盘龙镇采访,从荣昌城到盘龙镇有24公里,沿途全是平阳大坝。盘龙镇村民着装跟普通人没啥区别,人人面带笑容,与人打招呼很热情。
走进村民中间,记者听到四五个人操着客家话在说事。问及说什么,他们用重庆话回答:“在说演出,开幕式完了有演出。”一位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会说3种语言:普通话、重庆话、客家话,3种语言可随时切换。

重庆最大客家村 客家人占了一半
深处盆地的盘龙人为什么会说客家话?“我们老一辈的人都是从广东、湖南徒步迁入这里的。”在盘龙,随便找个人问,他们都能说出湖广填四川的历史。
白鹤村的张成万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常听老人讲,康熙至乾隆年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清朝廷出台优惠政策,招民入川,即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我家祖辈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广东梅州徒步到盘龙落户的。”
张成万说,从迁入盘龙的祖辈算起,他是家族第12代人。“老一辈的人,会把祖宗的骨灰埋在祖坟里,灵位供奉在祠堂。无论走到哪里,后辈都要回来祭祖,清明还有为期20天的清明会,推选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人做会长,在祖坟前用客家话念祭文。”张成万说,虽然会说广东话,但与现在的广东人交流,语速快了还是有问题。“毕竟在重庆生活久了,我们说的客家话有点重庆味了。”
盘龙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盘龙镇是重庆市客家人最多的一个镇,也是重庆最大的客家方言岛。盘龙镇现有人口8万多人,其中客家人约4万,占50%左右,分布在全镇12个村4个社区。客家人相对集中的村有原古墙、大建、白鹤、莲花、楠木、三合、长岭、石田、新屋等村。全镇客家人中有李、张、周、黄、颜、马、叶七个大姓。

盘龙客家话 与广东梅县客家话相近
采访中,记者学了几句简单的客家话,用重庆话记在本子上,一位村民笑着说:“这样写出来的,与客家话对不上,读音不一样。”
“盘龙人说的客家话,与广东梅县的粤东客家话较相近。发音上多送气音,不严格讲究平仄。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分阴阳,听上去有点像唱歌。”盘龙镇老书记李良燊说,客家话在语言、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它的特色,同普通话比较,保留着较多的汉语古音韵。
李良燊说,客家话送气音多,如称大哥为“太哥”,太字要读四声,送气音,发音较重,读tài。“读书”,客家话称“吐书”,第一个字读四声,重发音。李良燊说,盘龙客家话一方面保留着自己固有的特色,同广东客家话还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因长期受重庆话影响,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又增添了一些重庆话色彩。李良燊笑称,解放前,不会说客家话的人是不可以通婚的。老一辈人还会根据自己的祖籍地聚集,形成所谓的广东村。

世代遵祖训 宁丢祖上田不丢祖宗言
在盘龙镇,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几乎都会说客家话。客家人从广东来到盘龙创建基业,经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为何能长期保持客家方言,经久不衰?
盘龙镇大建社区主任李家辉说,祖宗有遗训:“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李家辉说,客家人有强烈的宗族观念,世代遵循祖上遗训。客家人从出生起,受父母影响,就要讲客家话。回家讲客家话,出门讲重庆话,已成为客家人的习惯和规矩。“我们家说话就是南腔北调。”李家辉笑称,他是客家人,妻子是四川人,他跟母亲说客家话,跟妻子说重庆话。“有时候反应不过来,就重庆话和客家话夹杂着说。”
李家辉的儿子跟爸爸、奶奶说客家话,跟妈妈说普通话,跟同学说普通话或重庆话,加上英语,“语言太多,他自己都被搞混乱了”。李家辉说,有一次,儿子问妈妈:“到底是打酱油还是打稃醋?”
昨日论坛开幕式上,盘龙镇与企业签订发展协议,在盘龙发展客家文化产业,夏布生产、旅游景点打造等项目。盘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晓波介绍,开展此次论坛,就是要请专家出谋划策,指点客家文化的传承。他们计划在盘龙镇建客家新村,恢复一些古建筑和祠堂,让一些纯正的客家移民家庭入住,并保存客家生活习惯。
郭晓波称,将在盘龙中心小学开设客家方言班兴趣班,非客家孩子,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到兴趣班学习。还将举办客家文化论坛,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盘龙客家文化的发展。

盘龙夏布
盘龙夏布起源于汉代,古称蜀布、斑布,俗称麻布、夏布。“盘龙很多家庭几乎都有织布机,男女老少都能织布。”郭晓波说,清朝和民国时期,是盘龙夏布的发展期。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以来,盘龙夏布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编织工艺和质量不断提高、不断创新,年外销量达25万匹左右,成为盘龙人创外汇和勤劳致富的支柱产业。1998年,国家农业部授予盘龙中国夏布之乡称号。2007年,入选重庆市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麻布神歌
麻布神歌就是编织麻布的人,在织布劳作中,配合织机节奏,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劳动歌谣。郭晓波说,在盘龙镇,男女老少都能唱几句麻布神歌,有独唱也有对唱。晚饭后或乘凉时,同院子的青年男女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探讨歌曲,你一段我一段拉开嗓门独唱或对唱,成了大家休闲娱乐的方式。这些歌星有时还组织起来,到宴会上演唱。

盘龙客家话(译音)
祖父叫阿公,吃饭称舍饭;祖母叫阿婆,吃午饭称舍昼;爸爸叫阿亚,吃晚饭称舍夜;妈妈叫阿娘,吃粑粑称舍米角;大哥叫太哥,今天称今业;大姐叫阿姐,明天称沙业;弟弟叫老胎,衣服称衫衫;妹妹叫阿妹。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http://news.ifeng.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6 12: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盘龙镇,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小孩,几乎都会说客家话。

不错不错,希望继续保持下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6 18: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官话包围的客家方言岛,入声韵尾丢失的情况都不同程度存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6 18: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盘龙客家话(译音)
祖父叫阿公,吃饭称舍饭(食饭);祖母叫阿婆,吃午饭称舍昼(食昼);爸爸叫阿亚(阿爷),吃晚饭称舍夜(食夜);妈妈叫阿娘,吃粑粑称舍米角(食米角);大哥叫太哥,今天称今业(今日);大姐叫阿姐,明天称沙业(眀日);弟弟叫老胎(老弟),衣服称衫衫(衣衫);妹妹叫阿妹。
我也借此试学一下客家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7 0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赞一个,在我们所谓的纯客县,很多小孩都不讲客家话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13: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两天去重庆,不知道又没机会去看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