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0|回复: 0

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4 11: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3-5 00:16 编辑

玉林钟姓源流研究报告(二)  

2011-10-27 09:45:55|  分类: 族史文坛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url=]订阅[/url]



      友武理说出现于2002年九龄支编写的一个族谱,发行的面不是很广,影响不大。此说把茶园和玉林公认的茶园开基祖亮公都抛弃了,把成行,成性,成道挂靠到友武次子理之下,明显不妥。从谱中“24.317”这个数字看,编者是刻意追求平均生育间隔时间。随意舍取祖先换来的东西族人是不能接受的。有武理说对后代的影响不能忽视。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玉林钟姓族谱为什么乱成这样?答案很简单,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所有姓氏都不同程度有这种情况。古代史官跟着皇帝走,真实记录一切活动,记录的这些 材料初叫起居注,后来演变为国家历史,地方沿袭写成志,民间沿袭写成族谱。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谱局,主持修订百家谱,民间也模仿修编自己的族谱,以便鉴定或确定各个人的出身贵贱,作为门弟、选官、继承、婚配的依据。所以,那时候的国史、地方志、家谱都是很真实的。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农民造反,天下大乱,门阀制度被废止,不管是士族族谱还是庻民族谱,一侓被焚毁。从此,“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
      人们不知道先祖世系,昭穆伦次皆乱。宋朝的一批士大夫忧心如焚,苏洵、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等主持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从记住的先祖往下写到最小一辈。欧阳修编修的国史《新唐书》和皇族家谱《宗室世系》则上 溯到了上百代,他自己的家谱《宰相世系》却只上溯到已知的五世祖,因为五世以上情况不明。


农民起义军焚烧史书
   据此,历史学界认为,几乎所有姓氏的族谱,不说上溯到春秋战国,即便上溯到唐代都是伪托。既然如此,玉林钟氏族谱亮公之前,也就是北宋、五代十国、唐阶段源流世系的真实性就不能不怀疑了。明代嘉靖皇帝恩准民间建祠堂,各地建祠堂之风兴起,并催生了联宗修谱之风,随意上溯、攀附望族、冒接世系、乱认先祖,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宗统系现象出现。这就影响到了封建世袭继承制度的实行。
   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朝廷实行全国谱禁,规定追溯先祖时,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或始迁祖为始祖,超过五代的上溯之祖视为伪托,朝廷分封和选官时不予采信,还要追究欺君罔上之罪。所有新编族谱,必须呈送地方官府审查,上溯有违者一侓删节毁版。仅江西就查出有1016姓始祖荒诞不径,被删节或毁版处理。谱禁没能持续多久,到了嘉庆、道光时期,统宗统系现象再度泛滥,混乱更甚,为祖先封官加爵、本末倒置、移旁作父等匪夷所思的现象纷纷出现,成为修谱的通病,编修出来的族谱,其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这时期,玉林钟氏修谱对源流世系的记载情况如下:
   明代洪武丙子年(1396)编修,溯源失考。嘉靖癸卯(1543),举人桂茂修编,宜万公以上未追溯。   清代康熙乙未年(1715),庠生信泉修编,溯源失考。雍正十三年(1735),翰林编修沈昌作序,绍京穆说,但绍京至亮未追溯。雍正至乾隆年间,举人钟崙编修,友武遐龄说。乾隆元年(1736),举人济川编修,溯源失考;翰林编修沈昌作序,友武遐龄说;四十二年(1777),举人济川编修,溯源失考。嘉庆丙子年(1816),举人章元编修,友武遐龄说。道光间,东莞茶园焕文编修,绍京穆说;二十八年(1848),庠生渭潘编修,溯源失考。咸丰十一年(1861),六品顶戴宪英编修,绍京穆说。同治间,清幽洞毓秀编修,溯源失考。光绪九年(1883),进士章元编修,绍京穆说,刻碑《先世》。     可见,我族族谱于清代时一修再修,也一错再错。从玉林三杰之一、进士章元前后两次修谱情况看,清末一次的绍京穆说否定了所有其他说法,并勒石定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9 17: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