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27|回复: 1

锦田屏山邓族见证香港客家人千年“智慧”後記:宋王臺一塊碑石,趙氏遺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7 23: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5-5 09:50 编辑

 錦田屏山鄧族見證香港客家人千年“智慧”後記:宋王臺是一塊碑石,現放置在九龍城前啟德機場旁邊的宋皇臺公園面。相傳宋帝昺被蒙古軍追逼,途經香港時,曾在這大石下休息。

這塊碑石上刻有「宋王臺」三個大字,據說是在元代時刻上的。大字旁邊還寫了「清嘉慶丁卯重修」幾個小字。



1920 Sung Wong Toi, Kowloon City = 九龍城宋王宋王臺(或宋皇臺)是香港的一個著名歷史景點,原址位於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現時被遷移到原址以西300呎,位於馬頭圍宋皇臺道新修築的宋王臺花園。
歷史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攻佔了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被俘,而度宗另一兒子益王則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擁立為帝,、端宗,其弟被封為衛王。兇悍的蒙古大軍依舊窮追不捨,結果兩小末代皇兄弟被迫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護送下,他們經過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洲廣州等地,最終逃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殘酷的蒙古大軍仍死纏不放,繼續追逐到底。故他倆與隨行官員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他們遇上颶風,端宗沉溺得病,最終在碙州(香港大與山)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昺帝,隨後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背少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一朝亦告終結。
在香港的舊啟德機場之客運大樓原來的位置上,原來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聖山」(Sacred hill),它的周邊約606米,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276年中國宋朝皇帝宋端宗趙昰趙昺被元朝軍隊相逼南逃避難,途經香港九龍半島的一座山。他們曾到了山上一塊估計約有300公噸的巨岩休息。最後趙昰病死在香港,而趙昺則在崖山海戰戰敗後隨陸秀夫跳海自盡。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宋王臺古蹟做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花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香港日治時期,日寇在啟德機場需要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亦一併炸毀。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佈投降,香港重光。
然而,當時的港英政府沒有終止擴建啟德機場的計劃,最終把聖山夷平。後來在九龍街坊福利會的請求,由港英政府把岩石殘骸整修,重刻宋王臺三字,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現在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3分之1。
隨著機場已經遷往赤鱲角,近年有消息傳出,香港政府計劃把宋王臺遷移回原址,並建造假石,回復原貌。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此外,二帝南逃期間,帝母楊太后(並非宋真宗的楊淑妃,而是宋度宗的楊淑妃)以愛女晉國公主同行,後墮海溺斃,屍身找不回,於是為其鑄造金身,葬於今九龍城區,人稱「金夫人墓」,後來由於該址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隨之湮沒。
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宋王台公園有一石碑刻有《九龍宋皇台遺址碑記》,碑文如下:

  宋皇台遺址在九龍灣西岸,原有小阜名「聖山一者。巨石巍峨,矗立其上,西面橫列元刻「宋王台」榜書,旁綴「清嘉慶丁卯重修」七字。一九一五年香港大學教授賴際熙吁請政府劃地數畝,永作斯台遺址,港紳李瑞琴贊襄其事,捐建石垣繚焉。迨日軍陷港,擴築飛機場,爆石裂而為三,中一石摩崖請字完整如故。香港光復後,有司本保存古跡之旨,在機場之西南距原址可三百尺,闢地建公園,削其石為長方形,移實國內,藉作標識,亦從眾意也。考台址廣州新安縣時則屬廣州東莞縣,稱「官富場」。端宗正位福州,以兵追迫,遂入海,由是而泉州潮州惠州甲子門,以景炎二年春入廣州。治二月,舟次於梅蔚,四月進駐場地,嘗建行宮於此,世稱「宋皇台」。或謂端宗每每慈息於石下洞中,故名,非所知矣。其年六月,移蹕古塔。九月如淺灣,即今之荃灣也。十一月元兵來襲,乃復乘舟遷秀山。計駐於九龍者,凡十閱月焉。有一代,邊患迭興,西夏而外,抗、抗、抗,無寧歲。洎夫末葉,顛沛蒙塵,暫止於海水筮一隅,圖匡復興。後此□山,君臣所踐履者,同為九州南盡之一寸土,供後人憑吊而已。石刻宜稱「皇」,其作「王」,實沿元修宋史之謬,於本紀附二王,致誤今名。是園曰「宋皇台公園」,園前大道曰「宋皇台道」,皆作「皇」,正名也。方端宗之流離播也,宗室隨而南者甚眾,後乃散居各地,趙氏譜牒,彰彰可稽。

  抑又聞之
聖山之西南有二王殿村,以端宗偕弟衛王囗同次其地得名。其北有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女,晉國公主,先溺於水,至是鑄金身以葬者。西北之侯王廟,則東莞陳伯陶碑文疑為楊太后弟楊亮節道死葬此,土人立廟以祀昭忠也。至白鶴山之遊仙巖畔,有交椅石,據故老傳聞,端宗嘗設行朝以此為御座雲。是皆有關斯台史跡,因並及之,以備考證。

  
一九五七年歲次丁酉冬月,新會簡又文撰文,台山趙超丹書(宋室後人)。而選材監刻,力助建碑,復刊行專集,以長留紀念者,則香港趙族宗親總會也。

一九五九年香港政府立石

宋皇臺道宋皇臺道為宋王臺花園正門前的一條街道。有傳聞「宋王臺」的「王」其實是「皇」的代替字,改名的原因是因為本地人不想激怒當時的元朝皇帝,所以碑的本身是「皇」字而非「王」字。另外亦有一傳聞說在一開始就是「宋王臺」,並沒有改變。後來,有指宋室後人要求香港政府為此正名,將「宋王臺道」起名今天的「宋皇臺道」,以正當時宋恭帝及宋帝昺皇室地位。最初宋皇臺道是宋皇臺山一道通往土瓜灣道的一條道路,因這條道路由宋皇臺山去的道路故名宋皇臺道

錦田屏山鄧族見證香港客家人千年“智慧”樓主補誌:
宋室後人散居兩廣,照譜牒考據最有名是台山縣浮石村趙族,當年宋亡後聚居台山開村建祖祠,有很祥細族譜。


祥興二年(1279年),漢奸張宏范率水陸兩路直逼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數十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9歲的皇帝趙昺蹈海殉國,趙宋王朝就此滅亡!

宋軍大敗,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自殺,宋王朝就此覆滅。張宏范立碑於崖山,上刻“張宏范滅宋於此”。後有人在碑上加了一個“宋”字,變成了“宋張宏范滅宋於此”,活脫脫地勾畫出了這個漢奸的醜惡嘴臉。宋王朝就是亡於漢奸之手啊!
。”(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新會縣誌》) 宋軍的連環船陣就繫在這海中的奇石上。明代《崖山誌》記載:“張公世杰用鐵索自崖山貫奇石而鎖之,以遏元師者也。”但最後宋軍大敗,丞相陸秀夫揹負帝昺在奇石邊蹈海殉國。要研究這場海戰的確切位置,奇石留給了後人最重要的方位標誌。奇石還成為宋朝滅亡的物證,郭沫若作有“崖門一石興亡史”(《訪新會》)、“危石猶存宋帝蹤”(《崖門》)等詩句。   
       這奇石是“奇”,被越傳越神奇,慢慢變成是陸秀夫背帝昺登上奇石之上跳海。我們設身處地思考,當時有沒有這種可能和必要。這顯然是民間傳說,文藝作品強調渲染,樹立高大形象,似乎這樣可以更悲壯動人、更顯英雄氣概。
      由於丞相陸秀夫揹負帝昺殉節,奇石成為民族氣節的寄託景物,透過奇石的摩崖石刻,可以窺見很多奇趣的故事。當年張弘范在奇石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12個大字以自表其功,為世人詬駡。明朝時有人將張弘范在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變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


    新會著名學者張 於元末18歲時,賦詩有“磨崖共說張弘范,把酒惟澆陸秀夫”(《崖門懷古》)之句。
    明代成化時,廣東提學僉事趙瑤看了奇石刻字後,作《登崖山觀奇石詩》:
    “忍奪中華與外夷,乾坤回首重堪悲。
     鎸功奇石張宏范,不是鬍兒是漢兒。”
        此詩刻石在全節廟。有民間流傳的故事,說陳白沙先生在紀功字前面添上了一個“宋”字,變成“宋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這是對張弘范重重的鞭韃,故事生動且耐人思考。
    至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憎惡紀功字,命人把它磨掉,想改為“宋陸秀夫死於此”。白沙先生認為太簡略,對新會知縣丁積說:“宋亡時死者數萬,不獨秀夫也,宜書‘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於此石下’。”徐瑁不同意,認為“臣不宜先君”。由於各人擬出文字爭議很大而作罷。
    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順德已辭官知府趙善鳴又提出刻石為“宋少帝陸丞相沉此石下”,但最後未有刻成。之後詩人區大相(?—1614)寫了《崖門覽古》詩句“崖無滅宋字,波有撼胡聲”可參證。直至上世紀50年代時仍不見有字,
    1958年12月董必武視察崖門也感嘆“漁村奇石已無碑”(《游崖門》)。解放初,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燬。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同志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13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碑石樹起。
    1962年田漢游崖門後,揮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13個行草大字,被刻在近岸的大石上,以代作奇石供人景仰,石刻曾在“文革”時被鏟去,
    1979年修復。摩崖石刻的故事終於告了一個段落。但是,近來開發崖門古戰場文化旅遊,又有人提出復原奇石的設想,看來,奇趣的故事還可能繼續下去

落日餘輝映照在崖門古戰場上,勾起人們對歷史的思索。




全節廟”在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崖山上,供奉南宋度宗皇帝之淑妃楊氏。上圖即楊淑妃、楊國母塑像)
來自台山的趙氏宗親以群獅助興。




南宋恭帝二年(1276年二月)在胡元鐵騎入侵南宋,各州府相繼淪陷,自衛無望之下被迫投降。恭帝二位兄弟、益王趙昰(1268年-1278年)和廣王趙昺(1272年-1279年)提前由張世杰,楊淑妃等陪同逃離臨安(杭州)。五月初一日在福建福州群臣擁度宗長子益王趙昰即位,(生母楊淑妃)改元景炎。不久元軍追至福州,行朝由海路從福州至漳州,再到廣東惠州,曾在陸豐縣甲子鎮駐蹕,三年(1278年)少弟覆船遇溺水病死廣東碙州島(香港大歟山),終年十一歲。史稱為端宗皇帝。葬廣東新會南厓山永福陵。
  其弟廣王趙昺,端宗景炎三年即1278年被擁為帝,年方八歲,改元祥興,冊楊淑妃為太后。行朝沿廣東海岸最後到達新會崖山,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雙方投入三十餘萬兵力展開大戰,至傍晚二十餘萬宋軍全部壯烈戰死或投海共殉國難,無一投降。陸秀夫知事不可為,揹負帝昺投海,震古爍今的宋元崖門大海戰,宋軍大敗而徹底亡國,左丞相陸秀夫為免皇帝被俘的恥辱再現,背幼帝趙昺投海自盡(後葬於深圳蛇口赤灣,是廣東唯一的皇陵,至於少帝浮尸是如何向東飄到深圳的,至今仍是一個謎)

陸秀夫揹負幼帝投海殉國

而據台山《趙氏族譜》記載,“後遺骸漂至赤灣,有群鳥飛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偶往海邊巡視,忽見海中遺骸漂蕩,上有群鳥遮居,設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禮葬於本山麓之陽”。而民間傳說當時赤灣海灘漂來一具身著黃袍龍衣的童尸,而赤灣海邊天后廟(即今天位於赤灣的天后博物館)的一根棟樑卻突然塌下,廟祝與鄉紳父老急忙焚香問卜,得知童尸為少帝遺骸,塌下的棟樑是天后娘娘送少帝做棺材的材料,當地百姓于是禮葬趙昺於天后廟西邊的小南山腳下宋少帝陵的文物單位石碑宋少帝陵墓碑刻有“大宋祥興少帝之陵”,兩旁有對聯“黃裔於今延宋祀,赤灣長此筑皇陵”字樣。墓前有祭壇和祭台,左右有兩隻石獅。墓的東側立有一塊1米寬、2米多高的泉州白石墓碑,碑文用篆體陰文,內容為“宋帝昺陵墓碑記”,為書法家商承祚所寫。碑背面刻有“崖海潛龍,赤灣延帝”八個大字,為書法家秦萼生所書。西側有花壇,壇旁建有四柱黃琉璃瓦頂休息亭。同時還有大理石碑刻的宋少帝陵的簡介。在宋少帝陵入口處有“陸秀夫負帝殉海像”的雕塑,附近還有一個小賣部和幾個焚香爐。墓的四週都有仿古的三角旗。1984年初,香港趙氏宗親會和蛇口工業區旅遊公司捐資四十多萬港元,對陵墓進行修葺擴建,由原來的五六十平方米擴大到四千四百多平方米。

楊太后聞知,撫膺大慟曰“我間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也投海殉國。當年楊太后投海而死,年僅三十六歲。太傅張世杰將她葬在海邊,就地取材,以蚝殼砌陵(楊太后陵)
位於新會古井鎮官沖村的楊太后陵。
,每年農曆的四月,崖山祠都舉行盛大的“國母誕”,被稱為新會“南宋皇族村”官沖村一帶的趙氏、楊氏族人,至今仍保留著祭祀國母楊太后的習俗。
    大宋三百二十年,后妃之賢眾多,前有髙、曹、向、孟,均皆處於太平宮宛之中耳,楊太后處於流離患難航海逃生之中,卓然能秉大義,立一君亡又復立一君,不變志失守,而以身殉國難,其死也,為社稷死,為綱常死,其節烈感天動地,重如泰山,為萬世楷模也。
    明弘治辛亥(1491年)兵部尚書華容為廣東左布政使時,建全節廟祀楊太后。庚申(1500年)僉事徐公紘適上疏朝廷賜《全節廟》匾額,祀典如祀歷代帝王、後儀1958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先後視察新會,對崖山的歷史文物極為關注。董必武視察崖山後,留下詩句,發人深省:
           漁村奇石己無碑,國母官沖舊有祠。往事海天何處問,隨潮上下只鷗知。
          駡名留得張弘范,義士爭傳陸秀夫。大是大非須要管,華人愛漢恥崇胡。

1278年夏,楊太后、宋帝昺的南宋朝廷從硇洲遷駐新會縣崖山,並在此建立慈元殿和行宮30間,臨朝議政。1279年農曆正月至二月上旬,南宋20多萬軍民與追迫而至的元軍進行了歷時23天、歷史上著名的宋元崖門海戰,大戰異常慘烈,二月六日,宋軍全軍覆沒,宋丞相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著幼帝投海自盡,後宮諸臣也紛紛蹈海。一週內,海面浮起屍首10萬餘具,沉船2000艘,慘烈異常。當時已經被俘的文天祥在元軍戰船上目睹了海戰的全過程,最終南宋方只有張世杰、蘇劉義等16舟“奪港而去”五月四日,張世杰欲繼續尋訪趙氏後人匡扶宋室,在陽江海域遭遇颶風,屬下勸他避風,他說:“吾為趙氏亦已至矣。倘天不欲存趙宋,不容我再生,願覆我舟。”海上風濤愈大,張世杰舟覆人亡。大宋徹底滅亡。。
皇族遺脈得以存留
  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血統”的正宗,而每一個朝代的更替,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後繼者對上一朝皇族血脈的搜尋與屠殺。而如今,趙氏在江門的台山浮石,新會霞路、三江,江海滘頭,珠海南門等地明顯聚集,他們怎樣度過了那段腥風血雨時期?  新會古井鎮霞路村是有名的皇族村,距官沖村宋元古戰場遺址直線距離只有9公里。趙社贊是該村的一位退休數學老師,2002年起,他發起了編篡霞路趙氏族譜的工作,他告訴記者:“我們的入粵始祖必樘公在崖門海戰後跳海殉國,當時他的兩個兒子託孤給林獲(林玄輔)。林玄輔帶著他們隱藏在睦洲,為他們起名林大孥、林二孥。”
  國家黃金總指揮部高級工程師趙銀英是霞路趙氏族譜的主編之一,在編篡過程中,她考證出浮石霞路的入粵始祖是趙必樘,並考證了趙必樘託孤的基礎。趙必樘,是宋太宗趙匡義第四子商王元份的九世孫,祖孫4代都居住在福州連江縣,官至柱國上大夫。而林獲,是瓊州知府,福建莆田人,也是柱國上大夫,兩人跟隨楊太后和兩位幼主在元軍入侵福建時一同逃難海上,直到崖山兵敗,歷時兩年多,“實際上已結成生死患難之交,私誼已如同手足”。
  林玄輔在遺書中說:“當時效忠隨死者不計其數,尚有隨逃趙次公諱必樘,遺二幼子,時在孩提托於予。吾豈欲盡忠以殉國難,緣見宋裔幼小,不敢負義輕棄,遂收藏養育。”後來林玄輔攜妻子隱居新會睦洲。
  值得注意的是,趙必樘的兒子在逃脫最初的追捕後並沒有單純地韜光養晦。趙氏和林氏的家譜均有記載,僅僅在宋亡4年之後,1283年三月,長子趙良鈐與林玄輔的二兒子林桂芳就興兵起義,擁兵過萬,建立了“羅平國”,後來兵敗,一起遇害。現在睦洲仍有“衙前”的地名,相傳就是他們起兵時建衙的所在。而雖然同在睦洲,近在咫尺,林家與趙良鈐的弟弟趙良驄(化名林二孥)很明顯沒有受到牽連。是起兵之初就做了周密的安排還是其他?林玄輔對他們的起兵抱什麼態度?頗耐人尋味。
  趙良驄在哥哥遇害後,“益自韜晦,以存宗祀”,他的孫子趙宗遠(兄)、趙宗逞(弟),分別遷居台山浮石、新會霞路,成為兩地的開房始祖。
  
  報存孤之大恩
  一直到元亡(1368年)之後,明朝洪武初年,各地隱姓埋名的趙氏子孫才陸續恢復了自己的本姓。林玄輔去世前遺囑林二奴日後要恢複姓趙,不致“天水混入西河”(趙姓是天水堂,林姓是西河堂)。明朝洪武年初,二奴的子孫恢複姓趙。以後,趙族為報答林玄輔存孤大恩,凡有祭祀祖先,一定要先祭林公,後祭自己的祖先。此例一直延續到現在。
  林玄輔和趙必樘的墓地都在新會睦洲。1991年,浮石村和霞路村趙氏首次恢復了中斷多年的“秋齋”習俗;1998年後,更固定為每兩年舉行一次——即在重陽節後的第一個週末,兩地趙氏輪流牽頭,前往睦洲祭祖。“我們總是先祭林氏祖墳然後再祭趙氏祖墳。”霞路村老年協會趙長就說:“我們的族譜中寫著:趙氏凡有祀事,皆先林公而後及己祖,以報存孤之大恩。解放前,趙氏每有喜事,如中舉,也都要先祭拜林氏先祖,然後再祭拜趙氏先祖。”
  “聽村里的老人說,解放前最後一次秋齋是1946年,後來因為戰亂,一直到1991年趙氏有老華僑回來祭祖,才又恢復了這個傳統。”在新會睦洲充美村林玄輔古墓前,林氏後人林長源和林健明告訴我們。
  4 尋根溯本
  江門趙氏多源太宗
  趙氏後人為什麼有太祖派、太宗派和魏王派之說?三派如何區分?霞路村趙氏祖祠耿光堂墻壁上有著“太祖玉牒大訓”的說明,看到我有些迷惑,趙社贊老師主動上來解釋,我才知道三派的由來。
  原來,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擔心沒有標記,後世兄弟難分,子孫相攻,於是決定與兄弟趙光義、趙光美,分成三派,各立玉牒十四字,希望後世子孫不管從事什麼行業,都能憑此相認。
  而三枝派字,出於同一個銘文:“若夫元德允克,令德宜崇,師古希孟,時學光宗,良友彥士,登汝必公,不惟世子,與善之從,伯仲叔季,承嗣由同。”即把這42字打散,每枝14字。如,太宗派諸子位下派字為: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趙必樘的兩個兒子都從‘良’字可以理解,但為什麼他們的孫子霞路村的開村始祖卻是‘宗’字輩?”我不解地問。
  “那是因為元朝時,我們趙氏與元人勢不兩立,而‘季同元允’四字發音近於‘歸同元運’,所以避免排這4輩,友字輩後就接宗字輩了。”趙社贊解釋。
  浮石趙氏與霞路趙氏是“兄弟”已無疑問,那麼三江趙氏、滘頭趙氏還有珠海南門趙氏與崖門海戰都有什麼聯繫?
  三江趙氏與滘頭趙氏也是太宗派,而且同是宋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後代。
  三江趙氏與浮石、霞路均是元份派系六世祖趙不緇後代,浮石、霞路是其第二子善竦後裔,三江是其第三子趙善賓的後裔,後來分支到鵝溪和慈溪等地。報載三江的開村始祖是元份派系十一世祖趙良韶,其父參加崖門海戰後,為存宗祀忍辱偷生,後來良韶逃到三江隱姓埋名。
  而滘頭趙氏,據江海區地方誌辦公室余球添考證,是元份派系九世祖趙崇澥後裔。趙崇澥是趙必棶、趙必樘兄弟的親二伯,公元1253年遷入廣東,比1279年崖門失璽早了近30年。霞路趙氏家譜記載,趙必樘的親哥哥趙必棶也在崖門海戰中殉難,他的兩個兒子趙良賢、趙良燾就跟隨著趙崇澥的第四子趙必 避難,後來遷往江門北街,成為北街趙氏的開房始祖。
  而珠海斗門區南門村趙氏,則屬魏王派,是魏王趙匡(光)美的後裔。南宋小皇帝趙罡敗退到香山時,當時已居住在南門村的魏王后人趙若梓聞訊前來勤王。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脈,丞相陸秀夫即令若梓等歸家入山隱居。
  一代皇親國戚,就這樣共同度過了歷史上那段悲情時刻,有抗爭,有相助,有隱忍,有堅持,最終在珠三角繁衍生息,開枝散葉,並有相當一部分遷居全國各地和海外。美國歷史上首位華裔女國會議員趙美心就祖居霞路村五福里,成為所有皇族村的驕傲。
  近年來,世界各地入粵趙氏皇室族人後代尋根問祖的慾望日益強烈。“國母誕”祭祀楊太后的傳統活動,從明朝洪武時期到現在已有數百年歷史。剛開始是官祭,後來歸趙祭。1943年中斷。近年,新會區又恢復了該項祭祀活動,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七日由台山浮石、珠海南門、江海滘頭、新會三江、新會霞路五房輪值牽頭祭祀,遠在福建、珠海、順德等地的皇族後裔均參與祭拜。
  今年的農曆四月二十七日正好是本週星期日,即將到來。“這是我們各地趙氏族人的盛會。”趙長就說,充滿了期待。
  “宋元戰爭南下有幾百萬人,這次海戰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和進步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暨南大學教授、宋元史專家邱樹森說一座富有嶺南特色的藝術殿堂——新會古井霞路趙公祠  
台山市斗山鎮浮石村,是新“皇族村”——古井鎮霞路村的兄弟村。這條有626年歷史的古老村莊的二萬多名村民,崇尚文化,熱愛藝術。2000年,該村榮獲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飄色)之鄉”稱號。二十世紀以來,村民與時代共同前進,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農民排球隊,出版了中國第一本英文語法書,刊行了中國第一本記錄本村方言的字典,從而,開創了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的3個中國第一。

  台山的浮石和新會的霞路,同為趙宋皇室的後代,兩條村的先祖是親兄弟。據《浮石趙氏族譜》記載,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孫趙必次在崖山殉國前,託付兒子趙良驄給睦洲林氏撫養,趙良驄的孫子趙宗遠和趙宗逞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分別在浮石和霞路建村。浮石族譜卷首印有宋朝歷代皇帝像、崖山總圖、慈元殿圖等史料,浮石人以自己是宋朝皇族為榮,台山趙氏全是太宗派,以浮石趙氏、海宴趙氏、田稠趙氏為三大宗裔。

  
浮石飄色  遠近聞名

  2004年10月17日,每個江門人都在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暨2004年中國(江門)僑鄉旅遊節巡游隊伍上,欣賞到浮石飄色的英姿。

  飄色是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的綜合表演,它的陣容包括有舞獅子、舞龍、耍大頭、鑼鼓八音、戲曲段子、樂隊、花燈、武術隊等,突出故事人物化裝遊行表演。浮石飄色的特色是,兩個小孩裝扮為戲曲人物,由4位穿古代武士服裝的壯漢擡在“色櫃”上行進。飄色的道具,下面的木箱叫做“色屏”,支撐小演員(色仔)的鋼枝,叫做“色架”。每台飄色有兩個“色仔”,一上一下。坐在下面的色仔稱為“下色”,又叫做“屏”;凌空三米高立在色架上的色仔,稱為“上色”,又叫做“飄”。在觀眾眼中,上色似乎全無依託,凌空飄行,十分神奇。浮石飄色有“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昭君出塞”、“羅通掃北”、“薛仁貴與柳金花”、“呂布戲貂嬋”、“白蛇青蛇”、“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等幾十種造型。“色仔”由浮石村琳琅劇社的老演員在浮石小學8至10歲的學生中挑選,並訓練和裝扮。

  浮石飄色來源於“陝西高擡”。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和各地陝西會館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時上街表演。清代乾隆年間,浮石舉人趙家璧上京會試時,在無意中“識破機關”,掌握其中秘密,帶回鄉中推廣,經過近200年的傳承,形成今天獨具一格的浮石飄色。以往,浮石村每年農曆三月三和九月九“北極神誕”時在本村表演一次。現在,浮石飄色已走出台山,衝出江門。1999年澳門回歸慶典上,浮石飄色在澳門大街上巡游助慶,深受歡迎。2005年12月18日,浮石飄色在中山市參加省首屆民間飄色藝術表演大賽,獲金獎。它和潮連紗龍、泮村花燈、鶴山舞獅、陳山火龍一起,成為江門五邑民間藝術的奇葩。

  
讀書上進  科名鼎盛

  浮石自立村以來,重視文化教育。清代,台山人稱譽浮石為“寧陽禮選”(寧陽是台山的美稱)。浮石人積極鼓勵本村子弟讀書上進。

  科舉時代,浮石村在地方公款中,撥出一定數額,供童生買書。參加各級考試的,均有費用補助。考取生員(秀才)、監生、貢生和舉人的,祭祖時多分胙肉。

  浮石村設有“蘭溪社文會”。本村讀書人每月舉行一次月課,各人呈交詩文一篇;又於每年九月下旬,各人呈交科舉命題作文一篇和詩一首,由文會評定優劣,優勝者有獎。浮石村從1380年至1905年,共出文舉人6位、武舉人5位、貢生10位、秀才67位、監生90位,武生11位。在舉人和貢生中,做知縣的2人,縣丞(副縣長)的1人,府學教授(地級市教育局長、正七品)的2人。

  在浮石舉人中,為台山文化作出重要貢獻的有趙天錫和趙宗壇兩位。趙天錫輯錄《寧陽詩存》、《寧陽文存》、《寧陽學存》和《寧陽雜存》4本書,並任光緒版,新寧縣誌》總篡,(總編輯),為保存台山歷史文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趙宗壇放棄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館(當時加拿大是英國殖民地)副總領事高位,親赴加拿大各城市勸捐,籌款新建台山縣立中學校舍,並回國督辦建校事宜,後任台中校長,為台山教育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在網上一搜索,得到的答案真是讓人大吃一驚,小小的浮石村,居然在中國文化教育史上有著三個全國第一:
    1919年正月初二(2月2日),浮石青年在可盧書室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民間排球隊——華利磨學會(華利磨是英文排球volleyball的譯音)。
    1926年,浮石人趙灼出版《納氏英文講義》,這是中國第一本英文語法書,用中文和英文講解英文語法,全書四大冊,是當時全中國各大學都採用的教材。
    2003年,浮石小學校長趙恩普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村方言的字典——《浮石三音字典》。這本字典收入9000多個漢字,每個字用中文拼音方案標註普通話讀音;用廣州話拼音方案標註廣州話讀音;用台山浮石話拼音方案標註方言讀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13: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龙城的宋王台跟客家人关系不大。宋末到明代,定居香港境内,多说围头话,香港的客家村出现在清朝海禁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6 14: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