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61|回复: 0

石城县的客家“民歌王子”民俗传承人谢望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5 17: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iaqi2004 于 2011-12-15 17:58 编辑






图为谢望春正在研究修改《客家传统礼俗》。
              几陷困境,却没能阻挡他收集客家民歌、民俗的脚步;双眼几近失明,却没能浇灭他对客家民歌、民俗的追寻热情;年近退休,却没能动摇他整编客家民歌、民俗的决心。他,就是石城县的客家民歌、民俗传承人谢望春。     初见谢望春,只见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左手拿着一枚放大镜,右手握着一支笔正聚精会神地修改《客家传统礼俗》书稿,那专注的神情完全把自己置身于独立的世界里。长期的伏案工作,导致他的右眼视力仅为0.2度,放大镜成了他案头的必备工具。他告诉记者:“我一生挚爱客家民歌、民俗,即使眼睛瞎了,也阻挡不了我探寻石城民歌、民俗的步伐。”简短的一句话,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一个客家文化追梦人的赤诚之心。     1955年,谢望春出生于石城县珠坑乡珠坑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7岁开始跟随叔叔走村串户,帮忙做红白喜事司仪。家庭的熏陶和大量的农村实践,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客家民歌、民俗,也有幸见证了客家民歌、民俗的魅力。“当时,家家户户有灯彩,人人能唱山歌。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过得很开心”。他渐渐被客家民歌背后的故事、生动的韵律和包涵的生活哲理所折服,萌生了做民歌和民俗传承人的念头。                                                           
        1975年,谢望春参加工作,1978年当上了珠坑乡文化站站长。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下乡进村辅导灯彩队、民歌队,有了再一次亲近石城客家民歌、民俗的机会。后来,他先后任珠坑、丰山、小姑、木兰等乡镇文化站站长,足迹遍布石城南北。长期在农村从事文化工作,他发现,由于农村的民歌、民俗都是师傅、徒弟间口耳相传,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以至于同一首民歌,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唱法,有些甚至是歪曲了原创民歌的曲调、词谱,同时由于大部分民歌内容老旧,跟不上时代,降低了群众的热情,更无法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石城客家民歌面临难以传承的困境。  “眼看石城客家民歌、民俗陷入困境,我心急如焚,害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会慢慢消失。”谢望春说,正是出于这种认识,让他开始了长达30余年整编客家民歌、民俗的漫漫“长征路”。然而,要打破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校对千差万别的曲调、词谱和变化万千的客家民俗谈何容易。有时候,谢望春为了向前辈请教疑难问题,常常要来回跑几百公里。有一次,他为了收集岩岭木屋制作技艺,骑摩托车到50公里外的岩岭请教一位老先生,但老先生不在家。第二天,他骑着车赶到老先生家,又扑了个空。几天后,他打听到老先生回家了,再骑车赶到老先生家,终于在农田里遇上了他。谢望春就拿着本子,蹲在田边,细心地聆听老先生讲解,认真地记录老先生的一言一语。     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谢望春成为当地负有盛名的民歌、民俗研究者,也成为大家公认的民歌、民俗传承人之一。为了使石城民歌更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当代人的口味,重新焕发生命力,他在收集研究石城客家民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发生的新人、新事,开始了大量创新,创作出了《四季新歌》《石城换新装》《石城是个好地方》《新村美》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时代新曲。他还吸引其他地方民俗歌曲的长处,有机地与石城客家民歌结合,创作出了陕北民歌曲谱的《发财歌》、红花遍地开的《新年好》等灯歌新唱。2006年,谢望春在经过广泛的收集、挖掘、整理、研究后,从几千余份手稿、原始资料中选择了194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歌曲,并创新灯歌36首,编著成《石城客家民歌》一书正式出版。此书一经出版,便受到灯队和社区文艺爱好者的热捧,成为石城民歌唯一的纸质载体,并获得赣州市“民间文艺优秀奖”。     在整理客家民歌的同时,谢望春对客家民俗也投入了大量精力,积极参与了《石城灯彩》《灯彩艺术之光》等几部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编排工作,并历时5年,六易其稿,整编《客家传统礼俗》,总字数50余万字,预计将在今年国庆前正式出版。届时,又将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有生力量。□邱有平 陈小强 特约记者赖於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6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