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78|回复: 12

动车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5 08: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7月23日晚上20点34分,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间,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动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动车,在距离下一个停靠站温州南站不到2公里处发生追尾事故,导致6节车厢脱轨,其中至少两节掉落高架,截止到24号凌晨2:50分,事故已造成32人死亡,171人受伤,救出1500多人。
http://news.qq.com/zt2011/dongchetg/?pgv_ref=aio
车上很多都是福州人啊,为死者祈祷,为生者祝愿。愿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09: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老出这类离谱的交通灾难。寒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09: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调度问题?据说前车因雷击停车而导致后车与其追尾,技术上能否快速通知后车停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10: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想不明白,现在通讯这么发达,难道用手机打个电话都不会?在技术上,打电话通知应该可以避免这词事故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1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为什么会追尾?为什么D301没有自动停车?
王勇平:按照正常的情况,列车不应该发生这样的追尾,但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国务院已经组织事故调查组,将会认真地、严肃地、细致地把事故原因查清楚,铁道部会积极地配合事故调查。最后谁来承担事故责任,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

摘自:网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18: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level 的帖子
以为已自动化了.
其实不然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18: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备系统工程失灵了!
我可以开课讲"后备系统工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5 22: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卫星定位和监控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6 09: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底世界 于 2011-7-26 09:06 编辑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原因追问2011年07月26日07:13东南网-海峡导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2011年07月26日07:13东南网-海峡导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追尾!这本应局限于汽车行驶中较为常见的事故,但竟然不可思议地在身形庞大、技术先进的两列动车上发生了。那么,这起“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乘客生命不能白白消失,人们衷心希望,事故原因能早日查明,引以为戒。

追问1:行车安全系统为何失效?

“我是对中国动车安全有信心的,但这次追尾事故却令我疑惑不解!”D301次列车乘客李妍婷说。40岁的李研婷是天津人,7月23日早上8点10分许,打算去温州雁荡山游玩的他们一家五口从天津上了车。

进入温州永嘉站前,雨越来越大,闪电频繁,李妍婷隐约感觉车速有些慢了。D301次动车在永嘉站本不停靠,但这趟列车却在此停留了几分钟。此时,另一辆D3115次动车正在前方不远处行驶,且车速明显慢于D301次。20时38分,D301次列车高速追上前车。发现险情的D301次列车司机潘一恒,紧急采取制动措施,但为时已晚,两车不可避免地追尾相撞。

按照列车运行常识,无论是一般电力机车,还是高端动车,都装载有防止相撞和追尾的安全闭塞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有效测定列车速度,对位置进行定位。但是这套至关重要的行车安全系统却在最关键时刻失效了,这是为何?

追问2:列车调度管理是否到位?

在安全生产专家和铁路人士看来,列车追尾是很荒唐的事,其中人为、管理因素不容忽视。“管理责任不容懈怠,任何一起事故必定是破坏了种种制约原则才导致而成。”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学家陈国权这样强调管理的重要性。

“海恩法则”是安全生产管理上一条著名原理,它的核心要义提醒人们:事故背后有征兆,征兆背后有苗头。

事故发生的甬温线调度管理归上海铁路局管控,而从北京南开往福州的D301次列车是7月1日铁路调图后刚刚开通,其在京沪段走京沪高铁铁路线。“开通不到一个月就出事,这着实令人叹息!”一位铁路业内人士说:“其实近来频频雷击事件导致列车晚点,本就应该引起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据两车乘客回忆,撞击时,前车D3115次动车时速大约20公里,而后车D301次动车时速则在100公里上下。如果调度正确,且两车驶出永嘉站时间相差约10分钟,后面车应有充分时间停车,这起事故应涉及信号系统和调度管理系统等方面问题。

对此,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动车的“黑匣子”已经找到。“黑匣子”是列车运行的监控系统,它用于分析事故,提供原始数据。

追问3:平安能否不用鲜血来换?

“我们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吸取这次事故的沉痛教训,加强安全管理,既让动车跑得快,也要行得稳,让百姓放心!”D301次乘客高士莉说。

不少乘客反映说,这起事故暴露出的其他一些细节问题应引起重视。比如,目前动车座位没有安全带,一些乘客导致碰撞外伤;事故发生后,动车包厢门打不开,玻璃敲不碎;车厢内也缺少救生锤;乘客逃离列车后,高架桥轨道两侧本可作为逃生通道,但失修严重,增加了逃离难度……

温州康宁医院参与救护的医务人员说,如果动车有安全带,伤亡可以减少一大半,因为很多受害者都是被甩离座位撞到硬物后,头部、胸部、腰部受伤所致。

这是一起不该发生的事故,令人痛心,更令人警醒。对此,铁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起事故性质十分严重。对这起事故,铁路部门将深入调查分析,查明原因,深刻吸取教训,坚决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http://fj.qq.com/a/20110726/000003.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08: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6: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现场答记者问(实录)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7月28日13:58我来说两句 (820)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文字实录

  新华网现场报道: 温家宝总理已经到达“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

  温家宝: 记者朋友们,今天我来到你们铁路特别重大事故现场,给遇难者献了花圈,表示对他们的深切哀悼!

  温家宝: 刚才我到医院去看望了伤员,包括住院的。又同遇难者的家属见面。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也很悲痛,我愿意借这个机会同各位记者见面,讲一讲我心里的话。

  温家宝: 我们不要忘记这起事故,不要忘记在这起事故中死难的人。它让我们更警醒地认识到,发展和建设都是为了人民,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政府最大的责任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安全。这段时间我病了,11天在病床上,今天医生才勉强允许我出院。这就是为什么这次事故发生第6天我才来。我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 温总理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社会公众对高铁技术安全、铁路调度、现场救援等高度关注,有一些疑问,群众迫切要求查明原因。请问目前事故进展如何,国务院对查明事故原因、总结事故教训、查处相关责任人有什么进一步考虑?

  温家宝: 这次事故发生以后,社会和群众对于事故的原因,对于事故的处置工作有很多质疑。我认为,我们应当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严肃对待并且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我现在先回答你刚才提到的事故调查如何处理工作。事故发生以后,国务院立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这个组是个独立的组,它包括安监部门,也包括监察部门,还包括检察部门,这个小组将通过现场勘测、技术取样、科学分析、专家论证,得出一个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并且,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事故调查工作已经开始,我们要求事故调查处理的全过程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记者: 您好,我是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的记者。我想问的是这起事故发生以后跟政府有关的问题,刚才您在讲话中也提到对于这次事故的处理,公众有不满和指责。我了解到中国正在急于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高铁技术,包括美国在内。我想问的是,中国政府和您本人将具体采取什么措施使国际社会能够重拾对中国高铁的信心,以说明中国的高铁技术是非常先进和安全的。

  温家宝: 谢谢你的提问。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可信度不在口头上,应该在实践中。就高铁来说,应该从它的设计、设备、技术、建设和管理综合来考虑,在这个当中,失掉了安全,就失掉了高铁的可信度。这些年,高铁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起事故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高铁建设中的安全度,要实现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相信有关部门会认真汲取这起事故的教训,从多方面改进工作,特别是突破关键技术,加强管理,使中国的高铁真正安全起来,才能在世界站得住,有信誉。

  路透社记者: 这次的高铁事故对铁路的建设是有什么影响?谢谢。

  温家宝: 其实铁路建设如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一样,在“十二五”都有明确地要求,这就是要突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铁路建设来讲,这起事故使我们更加重视铁路的安全,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安全。整个铁路的布局要考虑高速铁路,整个铁路网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铁路、公路与水运、航空之间的关系。还是这样一个原则,我们一定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把速度与质量、效益和安全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谢谢你。

  香港商业电台记者: 请问总理,您觉得这次事故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温家宝: 我方才已经讲了,我们正在进行严肃认真地调查,调查的结果将会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想强调一点,我们的调查处理一定要对人民负责,无论是机械设备问题,还是管理问题,以及生产厂家制造问题,我们都要一追到底。如果在查案过程中,背后隐藏着腐败问题,我们也将依法处理,毫不手软。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长眠在地下的死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 总理,我的问题是,现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几天前还是一片狼藉,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已经几乎看不到事故的痕迹了,很多公众质疑,对于这起事故的现场处理是不是过于匆忙?您刚才提到公开透明,在大事故发生之后,我们的政府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及时、公开、透明?谢谢。

  温家宝: 在事故发生以后,胡锦涛主席当即指示要把抢救人放在第一位,我得到这个消息立即给铁道部负责人打电话,他可以证实我只说了两个字,就是救人。刚才我在接待遇难者家属的时候,他们也提到类似的问题,我觉得事故处置的最大原则就是救人,千方百计救人,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铁道部门有关方面是否做到这一点,要给群众一个实事求是的回答。处置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要检查安全,这就需要取证、调查和分析,要停开那些有问题的列车。同时,要对道轨以及路基都要进行排查,这些都是处置工作极为重要的。

  温家宝: 当然,还有一个善后的问题,比如对几十位遇难者的家属,在处理当中一定要人性化。我对他们讲,我说谁都有父母、丈夫、妻子、儿女,谁都有亲人,亲人遇难失去了生命,是多少钱买不回来的。因此,一定要关爱,给他们合情合理的赔偿,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得到慰藉,包括对遗物的处理。有人以为它仅仅是财产问题,我认为不仅仅是,它实际上是亲人对死者的怀念,我们为什么要求有关部门认真清理遗物,就是要对人民负责。至于你提到的公开、透明,这一点非常重要。这起事故能否处理得好,其关键就在于能否让群众得到真相。因此,处理的过程应当及时、准确向群众发布信息。

  日本共同社记者: 事故带来了重大冲击,我要问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国民众和海外人士重新恢复对中国的信心,铁道部方面应进行哪些改革?

  温家宝: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包括科技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懂得一个国家要真正繁荣和强大,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如果说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来总结这起事故的教训,并且寄托对在这起事故中死难的人们(的哀思),那就是我们全国人民、我们整个民族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特别是在科技事业上,要有自己的发明、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不是说一说就可以办得到的,这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突破关键技术,使我们的技术设备更安全、更可靠、更具有竞争力。对于中国的未来,无论是发展和建设,还是科技和教育,我都是充满信心的,并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继续努力奋斗。

  温州日报记者: 您曾经在多个场合赞扬过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温州人展示了创业之外的另一面,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以很强的大局观念和大爱精神投入救援。我们看到,事故发生的当晚,附近很多村民连夜自发抢险,还有很多普通市民彻夜排队献血,您对温州人在这次救援中的表现如何评价?

  温家宝: 应该感谢温州人民!我确实在多个场合,包括在国外都给予温州人民以赞扬,因为他们闯荡天下,具有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意识,具有创业的精神。但就是在这起灾难发生的时候,温州人民又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另一面,那就是大爱的精神。他们自觉地组织起救援队,参加救助工作,有上千人主动到献血站去献血。他们还对遇难的家属以及受伤的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设施,进行了耐心细致地抚慰工作。我今天来到温州,实在没有时间在这里多看一看,但是我感谢这里的人民,谢谢你们!

  温家宝: 谢谢各位记者,天气很热,让大家久等,十分抱歉。谢谢大家!

  主持人: 今天总理中外记者见面会到此结束。谢谢总理,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

http://news.sohu.com/20110728/n314812495.s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07: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如三鹿对牛奶
行业灾难,不当回事,马虎贪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0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12: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