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45|回复: 0

客家學的構成要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3 15: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學的構成要素  

張維安(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客家學」成為一門有特色的學門,需要有許多細緻的分析與建構。從社會科學發展的傳統,以及近年來台灣客家研究的特質來觀察,客家學作為一門跟理性社會 (rational society) 的發展相關的學科,進行其構成要素的思考與解析,將有助於認識客家學的特質。

       「客家學」作為一門學科,其認知旨趣的構成因素包括了技術的、實踐的與解放的旨趣。換句話說,客家研究同時具備德國學者哈伯瑪斯 (J. Habermas) 在《知識與人類旨趣》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Habermas, 1971) 一書中所說的三個認知旨趣(黃瑞祺, 1986 ),及其所對應發展的學術取向:經驗性—分析性的學科 (empirical-analytical science) ,歷史性—詮釋性的學科 (historical-hermeneutical science) ,以及批判取向的學科 (critically oriented science) 。

       客家學作為經驗性分—析性的學科,首先強調的是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活動,甚至於要能夠歸納,形構通則以建構理論。客家學的發展與客家族群所處的社會脈絡有密切的關係,實證客家研究的重要性,是因為過去我們對客家族群的忽略,使得有些資料的累積失散,對於客家族群的認識與族群的歷史失去了根據。實證客家研究可能注重客家的源流、客家的語言、文化傳統,還有與其他族群之間的族群關係,以及客家族群所有的歷史事件與史實的佐證與考掘,基本上這個認知旨趣所強調的是證據的掌握與客觀研究的態度。

       客家學具有實證科學的特質,需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有時候還要創造資料(口述訪談,就是一種創造資料的研究方法)。對於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不論是否有真相,總是要能掌握證據,雖然證據不會說話,甚至於不論這些證據是客觀的物證,還是個人的或群體的記憶,也是一種實證的資料,這些資料的掌握與爬梳,是很基本的蹲馬步工作。

       客家學也是一門對社會文化現象進行詮釋性瞭解的學科,重視一個社會文化行為的意義,客家學一方面要針對社會文化的歷史意義加以詮釋,也要對社會行動者的行為進行瞭解,這個人類行動所構成的社會就是一個由「意義之網」所構成的社會。因此,掌握行動者主觀的意識,瞭解行動者的行為所具有的意義,設身處地的去理解不同脈絡中的行為、儀式的文化意義,都是詮釋與意義認知旨趣的對象,這種以詮釋性的理解為目標的學科特質,當然也是客家研究的構成向度。

       客家學以詮釋性與意義的瞭解為關心,可以牽涉到許多日常生活世界的現象的詮釋、客家的意象、民俗與藝術所承載的意義脈絡。客家學者雖然不全然是向壁虛構,但是意義的來源與詮釋性的建構與理解有密切的關係,創造傳統與建構意義,是為社會進行的一部份。理念的重要就像韋伯所說的:「直接支配人們行為的是物質的利益與理念的意欲,不是理念。然而由理念所創造的世界圖像,卻像鐵路轉轍員一般,經常決定著由利益的動力所推動的行為去向」( Weber, 1946: 280 ),理念在一個族群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想而知,硬頸的後果常如信念倫理那樣只顧理想的堅持卻不論結果那樣,相對於責任倫理的態度,似乎已經不具有堅持的道理,但是卻常受到客家族群的推崇,其意義值得深思。

       在前面這兩個向度之外,構成客家學之發展最密切的是「反思性、批判性」的特質。不論是在羅香林時代或當前的台灣社會,客家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視,和一個社會的合理發展具有密切的關係,不論是要客家研究的目的是要正名客家族群為漢人,或者是要爭取客家話的發聲權,都是因為客家族群感受到客家族群在社會中受到扭曲與壓迫的關係,所以打從一開始,客家學的發展和客家社會運動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反省、思考一個合理的社會的建構,推動或思索一個公共領域的基礎,和客家學的思考有密切的關連。

       也就是說,客家學的發生與實證的、詮釋的社會科學傳統,固然有相當的關連性,但是客家族群所處的時代的不公平、不正義以及扭曲的公共資源的分配與不合理的族群關係,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特別是在一個以市場導向為思考根據的社會裡,族群資源的分配經常以市場的邏輯為根據,例如,過去常被討論的公共運輸工具與場所中客家話發音的問題,鐵路局雖然有「很多」客家籍的工作人員,但是以前即便是火車停靠在苗栗車站,也只有北京話和閩南話的播音,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如飛機等更不必奢望了。相同的,廣播、電視等公共資源的分配更是扭曲變形。追求族群正義的關心,必定是客家學的核心關懷,客家族群的合理地位的追求,已將擴及其他族群的族群正義的討論,族群的溝通與合理社會的追求是一體的,客家學也必然是一門推動人類社會「邁向合理社會」的一門學科。

       客家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門,兼具實證的、詮釋的以及反思與批判的認知旨趣,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科,熟稔其他既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將有助於客家學的發展與論述。各種社會科學的理論中,有些和客家議題的關心、客家議題的思考具有較強的選擇性親近性,將逐漸吸收或轉化為客家學的核心知識訓練的基礎,這些知識可能來自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語言學、各種田野考察、深度訪談、口述歷史、敘事分析、文化論述、社會記憶、系統與生活世界、解構與建構的思考,以及族群想像、族群邊界等等的理論思維。如何整合轉化為客家學的核心基礎,有待進一步細緻的經營。


參考資料

Habermas, Juergen 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oston : Beacon Press.
Weber, Max 1946 From Max Weber . Eds and trs by H. H. Gerth and C. W. Mill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
黃瑞祺 1986 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4 18: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