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57|回复: 2

情系梅州二十余载,日本友人末成道男故地重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0 20: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末成老先生在观看如何制作馓子

2.jpg
参观盘龙桥李姓祖屋

3.jpg
参观客家博物馆内的雕像

  正是梅州好风景,新春时节又逢君。当末成道男老先生的脚印再次踏上梅州这块热土时,已是临近2011年的春节。为求客家文化真谛,何惧年岁已逾古稀,在黄童老先生家里,笔者有幸遇到了这位笃志求学的东洋大学社会学博士。一顶大沿帽、一个赤色背包、一台DV 摄像机,风尘仆仆,新春佳节作客他乡,只因其情系梅州客家风情。
  往昔已成追忆,今朝梅花更香
  “中日建交之初,末成教授应邀来华讲课,事后赴台湾调查客家民俗,在那里他了解到客家人分布广泛,其中又以梅州地区最为正宗,遂探源究本,来梅采风问俗。”回想起1988年与这位日本友人相遇的情景,黄老先生仍记忆犹新,“他打听到我是黄遵宪的同宗后世,便前来拜访,我还做了回导游带他游览了人境庐。”二十年光阴弹指间,门口那副对联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主人的“心远地自偏”。五步楼、十步阁,朝朝听流水;藏书室,无壁楼,暮暮洒余晖。曲径花木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不见故人容。当末成老先生重游人境庐时,当年陪伴他游赏的人境庐汤馆长乘鹤西去,对此他不禁感慨万千。
  当笔者问及梅州的发展变化时,末成老先生竖指称赞:“1988年来梅时,这里还只是个小地方,街道桥梁比较破旧,旅游设施还没有完善。我还于1990年和1994年来过梅州,每次都能看到很大的变化。现在更是发生了巨变,不仅沿江两岸风景宜人,而且旅游景点量多质好,实在是一个青山绿水的好地方。”
  吃馓子,观春联,开开心心入“年假”
  笔者造访时,正值新历1月28日,即农历年廿五。黄老先生饶有趣味地向这位外国朋友介绍梅州过年的一些习俗。
  左手持一壶茶,右手捻一香喷喷的馓子,两位老人一边细品美食,一边观赏那墨香未散的春联。“‘徽流江夏,景焕阳春。’是黄姓家族的堂联,上联说得是黄姓家族源自湖北的江夏郡,下联则为新春之意。”黄老先生说。
  吃馓子,观春联,浓浓年味新春迎友人。笔者还了解到,末成教授将在黄家欢度春节。今天的“入年假”活动,其实是黄老的精心策划,主要是让这位日本友人在梅州过一个完整的年。下午,两位老人游览了盘龙桥的李姓祖屋和客家博物馆,笔者亦一同前往。
  “两桥雾锁一溪烟”,龙桥祖屋古色浓
  出黄屋,过德赞楼,便可见周溪。溪上两座古桥遥相呼应,一曰“状元桥”,一曰“盘龙桥”。盘龙桥上有供乡民烧香膜拜的桥神,保佑乡民免遭洪水侵袭;桥下有截洪分流的三角古石,凝结着梅州客家人的智慧结晶。“有雾的早晨,这里便会氤氲缥缈,宛如人间仙境,因此才有了‘两桥雾锁一溪烟’的佳句。”黄老先生介绍道。而此时,末成老先生也开始了他的拍摄记录工作,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唯恐遗漏,“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现代化了,很难再见到一些原生态的‘古’物。我就对梅州的古庙、土地伯公、社官老爷这些比较古老的建筑特感兴趣,它们反映了梅州客家人淳朴的宗教信仰和祈福心理,是值得保存和维护的。”
  漫步至盘龙桥李姓祖屋,便可见门前那“犹龙世泽,旋马家声”几个遒劲的大字,在诉说着古时老子的道德智慧,朱红金字的牌匾记载着当年李象斌登科解元的壮志豪情。推门而进,客家民居那典型的“三堂”结构便一目了然。中堂牌匾林立,古色浓郁,右表“文魁”,左悬“翰林”,书香门第,自古风骚独领;上堂曰“孝友堂”,源于李姓开基祖孝友公之名,里有双龙戏珠的精美雕刻,亦有象征客家人祈福思想的蝙蝠雕花,古朴典雅,庄严有序。
  “之前我去过的留余堂、温公祠等古民居,亦是这种‘三堂几横一围’的结构,某些古民居前还立有客家人为教育竖立的纪念碑——旗杆石,这些建筑文物,都是梅州客家文化的宝贵遗产。”
  游客家博物馆,感文化之博大
  一踏进客家博物馆,我们就被那刻在白壁上的巨型客家字“亻厓”吸引住了目光。此字为客家话里的第一人称“我”,其巨大的字形,仿佛向我们昭示着馆内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
  在黄老的引领下,我们依次游览了“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这五个主题展。录像资料、客家文物、民俗风情,一应俱全。木制的乡斗、破旧的蓑衣、精美的瓷器、西式的油灯、古老的纺织机、古典的梳妆台、作古的文豪、动人的泥塑,像是播放一场电影纪录片,把客家人渔、樵、耕、读、婚、丧、寿、喜、祭祀等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当听到《月光光》这首客家民谣时,黄老不禁感慨万千,并低声和唱起来:“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打条鲤嫲八尺长;鱼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凳子读文章……”这首耳熟能详的客家童谣伴随着客家人的辗转迁徙,在海内外客家地区世代传唱,唱出了客家人的耕读文化,唱出了客家人的朴朴风情。末成老先生对这首客家童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做了详细的拍摄记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23: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倒日本鬼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2 06: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感情用事,分清道理,楼上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5-14 14: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